第一篇:对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点击数:522来源:仙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者:吴天中(2011-09-06)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列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现了中央一贯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需要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办法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从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来说,就是要让群众享有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和药品。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破解食品药品安全的各种难题,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应急体系,实行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理,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保障群众饮食用药的安全。
一、关注民生,破解难题,推进食品药品科学监管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 借助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群众关注的就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的。今年我们结合平安建设“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努力查找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难题予以破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积累性的特点,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系统抓,合力抓”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抓,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有新进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破解监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的保障水平。要推进科学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影响政权稳定。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前食品药品安全违法事件仍处于多发阶段,社会诚信普遍缺失,要抑制违法行为多发势头,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诚信,更加凸显制度设计和监管者有所作为的重要性。监管部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导者,必须牢固确立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监管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实际的食品药品安全奖惩机制、监督质量评价机制等措施落实监管者的责任。
二、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工作格局
食品药品安全涉及环节多,面广,技术要求高,并与每个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国内这些年监管实践证明,仅靠政府部门,难以解决食品
药品安全的问题,而要发挥各方作用,构建“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惩戒”全社会防控体系。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都将食品药品安全摆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突出位置,我省颁发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将其纳入到官员年度目标考核中,进一步推动了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明确界定各监管部门工作目标和任务;完善责任追究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行政首长问责范围;健全监管网络,将监管组织延伸到乡镇(街道)、村居,明确职责、机构、经费和人员;定期评估和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二是要落实“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机制,确保监督措施到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因此,各个部门和单位既要严格按照政府职责分工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监管真空,又要注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避免出现监管盲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监管,处处有人负责。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如举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各相关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规范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配备功能齐全的执法装备,使之具备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合打假机制、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清晰、无缝衔接、运转高效的监管体制。三是要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前提条件。应紧紧抓住落实企业责任这个关键,夯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要加大对企业法人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于发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退出机制,通过信用等级的分类,确定监管等级及监管频次,并褒奖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营造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推进强制退出机制,对经常违法、严重违法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和经营者责令其强制退出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协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协会规范本行业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商业行为、维护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环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四是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继续加强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村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媒体等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质量
台州市委三届十六次全会《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数字台州”建设、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当前我们的监管工作仍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药
品流通领域的秩序还有待完善,涉药企业数量的增加、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监管队伍更显薄弱,如何让有限的监管资源产生最大化的监管成效,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一是健全药品质量追溯制度。通过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信息能够及时的汇总到局管理端数据库中,通过对流通领域药品实时数据的控制,做到辖区内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为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下一步的餐饮服务监管中,也应健全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确保餐饮服务的安全可追溯。二是保证GSP规范落到实处。药品经营企业需要通过GSP认证,在通过认证后往往又不能长期保持规范性经营,容易形成认证做一套,日常经营又一套的情况,GSP规范的精神是将质量管理贯彻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从购进药品到库存保养到销售终端都在企业的GSP管理平台中完成,而GSP管理平台则能提示企业何时做、怎么做。在信息化系统的协助下,企业能克服原来经营模式中人为负面因素,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将GSP工作落到平时、落到实处。三是引导诚信经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应发挥导向作用,药品监管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药品经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守法诚信、服务群众的理念较为缺乏。我们要帮助企业克服侥幸与惰性心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自觉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到位,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故意,而是没有真正养成规范经营的好习惯,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随时对企业进行线上监管,无疑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督促,有利于企业逐渐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使规范经营成为一种常态,提高企业总体和长远管理质量,提高企业业主的诚信意识。
第二篇: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列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现了中央一贯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需要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办法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从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来说,就是要让群众享有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和药品。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破解食品药品安全的各种难题,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应急体系,实行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理,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保障群众饮食用药的安全。
一、关注民生,破解难题,推进食品药品科学监管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之一,群众关注的就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的。今年我们结合平安建设“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努力查找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难题予以破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积累性的特点,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系统抓,合力抓”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抓,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有新进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破解监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的保障水平。要推进科学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影响政权稳定。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前食品药品安全违法事件仍处于多发阶段,社会诚信普遍缺失,要抑制违法行为多发势头,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诚信,更加凸显制度设计和监管者有所作为的重要性。监管部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导者,必须牢固确立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监管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实际的食品药品安全奖惩机制、监督质量评价机制等措施落实监管者的责任。
二、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工作格局
食品药品安全涉及环节多,面广,技术要求高,并与每个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国内这些年监管实践证明,仅靠政府部门,难以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而要发挥各方作用,构
建“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惩戒”全社会防控体系。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都将食品药品安全摆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突出位臵,我省颁发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将其纳入到官员目标考核中,进一步推动了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明确界定各监管部门工作目标和任务;完善责任追究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行政首长问责范围;健全监管网络,将监管组织延伸到乡镇(街道)、村居,明确职责、机构、经费和人员;定期评估和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二是要落实“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机制,确保监督措施到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因此,各个部门和单位既要严格按照政府职责分工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监管真空,又要注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避免出现监管盲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监管,处处有人负责。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如举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各相关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规范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配备功能齐全的执法装备,使之具备对重大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合打假机制、快速处臵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清晰、无缝衔接、运转高效的监管体制。三是要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前提条件。应紧紧抓住落实企业责任这个关键,夯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要加大对企业法人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于发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退出机制,通过信用等级的分类,确定监管等级及监管频次,并褒奖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营造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推进强制退出机制,对经常违法、严重违法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和经营者责令其强制退出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协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协会规范本行业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商业行为、维护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环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四是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继续加强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村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媒体等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质量
台州市委三届十六次全会《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数字台州”建设、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当前我们的监管工作仍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药品流通领域的秩序还有待完善,涉药企业数量的增加、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监管队伍更显薄弱,如何让有限的监管资源产生最大化的监管成效,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一是健全药品质量追溯制度。通过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信息能够及时的汇总到局管理端数据库中,通过对流通领域药品实时数据的控制,做到辖区内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为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下一步的餐饮服务监管中,也应健全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确保餐饮服务的安全可追溯。二是保证GSP规范落到实处。药品经营企业需要通过GSP认证,在通过认证后往往又不能长期保持规范性经营,容易形成认证做一套,日常经营又一套的情况,GSP规范的精神是将质量管理贯彻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从购进药品到库存保养到销售终端都在企业的GSP管理平台中完成,而GSP管理平台则能提示企业何时做、怎
么做。在信息化系统的协助下,企业能克服原来经营模式中人为负面因素,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将GSP工作落到平时、落到实处。三是引导诚信经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应发挥导向作用,药品监管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药品经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守法诚信、服务群众的理念较为缺乏。我们要帮助企业克服侥幸与惰性心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自觉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到位,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故意,而是没有真正养成规范经营的好习惯,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随时对企业进行线上监管,无疑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督促,有利于企业逐渐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使规范经营成为一种常态,提高企业总体和长远管理质量,提高企业业主的诚信意识。
第三篇:食品药品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范文模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体目标,通过推进机制创新,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工作活力,构建矛盾预防控制体系,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一)完善监管责任体系。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主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
(二)创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一是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机制。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构建完善的县、乡、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统筹推进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监管、城市监管和农村监管、专项整顿与示范创建,围绕“四个突破”,实现餐饮服务监管规范化、药品监管全程化、保健品监管有序化、化妆品监管清晰化的四突破,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餐饮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二是完善食品药品科学评估机制。
探索构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立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专家库,明确权责,加强对食品药品中有害因素的检测和风险监测,对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做到时时排查,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防患于未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综合评估体系,客观评估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工作绩效,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三是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和信息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化解”的原则,落实防范措施,妥善处理涉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和药品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发展机制。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对监管相对人的政策指导和产业引导,寓监管于服务,食品药品监管人员要在熟悉掌握全国、全省乃至全州食品医药产业政策、行业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食品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清晰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发挥各类餐饮服务环节食品、药品龙头企业的作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和行规行风建设,积极引导、督促企业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和服务行为,使企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食品药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依法严惩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持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大市场巡查和搞风险产品抽检力度,严把餐饮服务环节和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道关口,同时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针对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与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建立监管联动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要善于发现、准确掌握案件线索,对发现的问题查处要快,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隐患变成大事件,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及时把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要以“情报灵敏、网络健全、行动迅速、反馈及时、信息准确、处置高效”为要求,制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配套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实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应急处置队伍、应急保障能力、应急管理示范、应急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的重点建设。同时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保证在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置工作能有序开展、有效组织、高效运转。
第四篇:对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对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税务机关既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优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努力承担社会管理职责上有新贡献
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的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税务机关应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主动承担好社会管理职责。
(一)坚持应收尽收,保障社会管理财力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国家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相关的支出将迅速增长,需要充裕的财政收入。这就要求税务机关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促进税收核心业务建设,大力加强税收征管,保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为推进社会管理和实施民生工程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坚持应惠尽惠,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要以落实税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应惠尽惠,发挥出“乘数”效应,努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的明显加强。继续抓好各项税收调控措施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落实,推动传统企业符合“两型”要求。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和“两个率先”发展税收政策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坚持依法行政,优化税收法治环境。把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公开办事,作为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要认真执行税收法律法规以及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税法能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从。从风险应对入手,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税收执法体系、严密的税收内控机制和健全的法制保障体系,有效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执法责任考核,认真展开执法督察和执法监察工作,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整治税收秩序,营造一个法治、公正、优质的税收环境。
二、着力优化纳税服务体系,在主动融入社会管理大局中有新作为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践中,国税部门要从理念和行为上主动融入“服务型政府”的大系统中,结合构建税收征管新格局,通盘考虑,整体布局,建立新型的纳税服务新体系。
(一)创新服务机制,不断适应社会管理要求。建立组织到位、制度落实、职责明晰、信息反馈与责任追究、奖惩考核同步的纳税服务机制。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引导,从为纳税人提供职能性服务、权益性服务、程序性服务出发,对税收工作的各环节精细分工,明确工作职能和服务标准,制订一系列税前、税中、税后的全程性服务规范。完善配套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以能够反映纳税服务工作规范程度和质量标准的数据模型为参照,以纳税人和社会
各界对服务的满意度为衡量,对整个纳税服务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阶段性的科学评价,奖优罚劣,从而达到推动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二)拓展服务内涵,不断提升社会满意度。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税收领域的各个角落,积极探索既有利于“两个减负”又方便、快捷、高效的形式,在“一站式”服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网上办税这一“无窗式”服务。进一步推进信息管税,构建政府、社会信息共享体系,减轻纳税不必要的资料报送。健全纳税人维权机制,落实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纳税人制度,畅通、规范纳税人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纳税人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化解征纳矛盾。
(三)加强信用管理,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抓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及其后续管理。将有纳税信用不良记录的纳税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在发票领购等环节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在现有欠税公告等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失信纳税人公告制度。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工具公布失信纳税人“黑名单”,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供公众随时查询,接受全社会监督。进一步推进税收信用的社会治理,建立税收信用破产惩罚与商业信用挂钩机制,使失信惩罚机制的作用全面渗透。
三、不断创新税收管理方式,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上有新突破
税收征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要把提高税务管理质量作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机制、手段,实现税收管理效能最大化。
(一)实施专业化管理。积极推行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按照纳税规模、行业、入库税种等标准,兼顾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大企业税收专业管理模式,制定中小企业税收专业管理办法,积极推行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程度。强化各税种专业化管理,重点抓好增值税抵扣管理和申报评估工作,加强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和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优化服务“走出去”企业的税收措施和管理机制;建立出口退税执法质量监督和退税风险监控体系,强化出口退税标准化管理。
(二)推行一体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反映税收与经济相关度和征管质量情况的税收考核机制,坚持考核收入计划与考核收入管理并重,考核收入数量与考核收入质量并重。大力推行税源一体化管理机制,明确界定税收征管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加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之间的联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之间横向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各层级之间纵向的任务分配机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整体效能,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带来的基层国税机关和纳税人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涉税信息采集,建立手段科学化、渠道多元化、指标规范化的信息采集机制,细分各项采集指标,严把征管基础数据采集关,强化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认真做好市州级税收数据分析利用平台的试运行工作,充分利用平台在数据查询统计、收入分析预警、征管质量监控和报表生成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切实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加强税控设施应用管理,广泛宣传和开展发票有奖活动,加大对商家不开发票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税源管理漏洞。
四、不断完善内部行政管理,在保持税务系统和谐稳定上有新举措
税务系统点多面广,队伍庞大,税务内部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研究影响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积极寻求创新和规范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在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时刻把干部职工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加强心态调适,满足合理诉求,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对税收事业的归属感。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公正透明地提拔使用干部,扩大干部交流面,让各个级别层次的干部在机关与基层、业务与政工岗位之间进行适当的轮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既搞物质奖励,又融合一些价值、感情、环境、事业等人文手段,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激励人,用环境激励人,为干部职工提供具有发展空间的环境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发挥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党风带政风促作风,使作风建设全面深化、整体推进,确保作风建设成效稳步提升。把作风建设同部门考核、岗位考核和评先选优相结合,以良好的作风助推税务机关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积极贡献。始终用群众路线统揽信访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开展向纳税人公开述职述廉活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组织开展明察暗访活动,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12366热线平台的作用。完善特约监察员制度,注意倾听意见和建议,及时沟通反馈情况,补强薄弱环节。
(三)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高度重视信访举报案件的受理,对信访案件必须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该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要赶快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说明原因,做出承诺,不能视而不见。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稽查、法规、征管等部门的配合,落实好“一案双查”规定,针对违纪违法案件易发的岗位、环节和人员,以及干部职工比较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加大对严重侵害纳税人利益的案件查处力度,发挥查办案件的威慑力,有效预防税务干部职务犯罪。
(四)加强社会危机管理。各级税务机关要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定期的税务危机自检机制。加强干部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使其初步掌握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危机管理的职责,一旦发生危机,从容应对。建立危机预测机制,在制定政策、出台征管措施前做好调研工作,评估政策措施出台后对纳税人可能造成的影响,模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工作做的更细致,通过事先预防来杜绝事后的危机,制定相应的指引,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减少矛盾和摩擦。完善舆情处置程序,健全舆情处置机制,加强舆情监控,快速、稳妥地处理舆情引发的危机。
(作者系 湘潭市国税局总经济师 陈亚杰)
第五篇:对检察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检察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必须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检察机关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为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关注民生保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
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监督、教育、预防和保护的职能作用,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严厉打击犯罪,特别是少数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另一方面,要有效落实刑罚,对犯罪分子不能一棍子打倒,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坚持以改造为目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腐败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腐败案件能否彻底查既影响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一定要顺应群众的呼声,坚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特别是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职务犯罪行为、严重危害民生民利的职务犯罪行为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问题,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让群众感觉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二、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管理手段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我们要在认真总结、学习社会管理创新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深入分析我们遇到的问题,找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要以便民、利民为主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 1
事。进一步创新检察机关服务社区的机制,拓宽便民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以检察院联络员等形式,为社区群众提供贴心式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巩固、完善与社区矫正工作、被害人关爱工作的联系,提升检察工作质效。
三、要紧紧围绕转变作风,乐于、善于做好群众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促进社会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即通过强化服务提高社会管理质效,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因此,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要把以民为本、服务为先作为指导思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寓社会管理于服务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作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理顺群众情绪。要坚持心里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说群众的话、讲群众的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同时延伸触角,下沉检力,真正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