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1
云南财经大学
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食品药品的需求已经由单纯追求数量上满足转变为追求质量上的提高, 公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用药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食品药品监管正面临着一系列新旧转变, 包括新旧职能的转变,新旧体制的转变, 新旧监管方式的转变。如何在新形势下, 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创新工作思路, 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将食品药品监管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成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认真剖析当前监管内外环境现状, 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创新的认识, 探索适应食品药品监管的长效机制是食品药品监管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摆在监管人员面前的无二选择。
关键词:药害事件、监管体制、改革思考
1.国内十大药害事件
“梅花K”黄柏胶囊中毒事件,实际上仅暴露出制药企业制假售假的冰山一角。在当时,违规投料生产、虚假广告促销的行为是司空见惯。只是药监部门尚未经历以后“齐二药”等事件的“磨难”和“洗礼”,对违法企业下手显得心慈手软。而公众和媒体对药品安全尚未完全“觉醒”,对药监这个国家“衙门”尚存三分敬畏。
关木通事件:反映了2003年国家局几大制度的缺陷:一是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二是应急反应能力;三是药品的召回制度。
奥美定事件:奥美定事件的发生与当时国家局一位实权派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审批过程中渎职。
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齐二药采购员操够了不法商人提供的原料:以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在生产中,化验员修改数据致使假冒辅料投入生产,制造出毒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并投入市场,导致13人死亡,多人肾毒害的惨剧。
欣弗事件:制药企业私自改变工艺参数灭菌,致使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改事件反映了当时制药企业恶性竞争下为降低生产成本而才去的牺牲质量的做法。我们需要深刻反思我国的医药定价体制。
危害性较大的药害事件还有甲氨蝶呤事件、博雅人免疫球蛋白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糖脂宁事件、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以及最近的毒胶囊事件等。这些药害事件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拷问着制药企业的良心和国家药监部门的监管体制。
2.药品监管体制的变革
药监自1998年组建以来的13年,共已经历三轮机构改革和两次体制调整。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成立国务院直管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年,推行药监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2003年,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原职能基础上增加食品“三句话”职能。
2008年3月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当时,距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局长郑筱萸被执行死刑不到一年,这一“大部制”改革方案,被多方解读为对郑筱萸推动建立的食品药品垂直管理体系的反思和修正。
相应地,2008年11月10日出台了省级以下药监机构的改革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在当日下发的《关于调整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8】123号文,下称“123号文”)中,提出“将现行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业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卫生部门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目前,多地属地化改革纷纷陷入僵局:不管哪一种体制更加“精简、统一、效能”,也不管哪一种体制更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对于基层药监机构,在顺应变化中风雨飘摇。改革的结果是,许多市县级具体改革方案仍然未定;已经开始的改革模式不一,执行遇阻。乱象纷呈之际,基层药监部门办案数量下滑亦提示监管漏洞隐现,药监形态多姿,百花绽放。省及省级以下的机构,有独立的,也有合并卫生的;有降级的,也有保住原级别的;有地管的,也有仍旧垂管的;有承担餐饮监管职能的,也有专搞药品医疗器械的。机构在观望,队伍在消沉,人才在流失。一些地方工作经费不得保障;有些前几年探索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正逐渐瓦解。到目前为止,没有迹象证明餐饮、药品安全监管被加强了。食品药品监管是一个最需要用心设计、最需要加强管理的领域之一。
3.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形势
3.1 监管任务、体制的变化巨大。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从原来单一的药品监管和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监督管理, 逐步转变为药品、餐饮业、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全面监管; 监管体制已经从省以下垂直领导转变为地方政府负责, 相应的经费保障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监管人员虽然经过近几年来的调配或公开招录, 专业人员比重得到提高, 岗位人员和领导班子得到优化, 但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 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缺乏, 业务骨干理论功底不厚, 食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法律等专业和综合文秘人才相对短缺,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较少, 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存在执法观念、执法能力水平、执法手段和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 没有走出原先单一以罚代管的执法模式。纳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 导致纵向和横向联系交叉点多面广, 国家新医改"的逐步实施, 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推行, 以及人民法制观念的提高、维权意识的增强, 农村药品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而执法装备、人员的严重不足, 导致药监执法越来越感受巨大压力。
3.2 装备经费的变化。当前各级食品药品已从原来的省以下垂直领导转变为地方政府负责, 相应地经费保障、人员管理、层级节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于国家分税制实施以来的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导致现有监管经费相当紧张; 随着监管面的扩大以及社会的发展, 执法装备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日渐显露, 车辆、检验仪器、取证器材等直接制约了执法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导致办案质量难以提升, 落后于食品药品监管形势的发展。
4.主要解决途径
不论药监部门如何改革,如何归属,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求:建立完善的监管运行机制, 保障机关运转的有序进行以及建立优质高效的监管队伍保障饮食用药安全。具体如下:
4.1 切实转变观念, 迅速调适体制变动后的工作。体制改革是国家的大政, 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已经从原来的条条管理纳入到全县机制体系中, 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只有迅速调整主动适应方为上策, 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主要心思转变到具体工作中,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寻求突破、创新、提升。
4.2 厉行节约, 创新工作。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要崇尚节俭, 反对铺张浪费, 当然节俭并不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而是要创新工作思路, 改变以往思维定势, 广开言路、多想应变之策, 顺应现阶段监管任务重、执法人员少、装备落后现实, 相应依靠社会群众、协会等力量, 广泛参与到食品药品监管具体工作中来, 保证全县人民饮食用药安全。
4.3 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责任心, 保障优质高效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 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 没有过硬的综合工作能力不但不能满足于当前监管工作的需要, 甚至于扯后腿、使反劲, 阻碍监管的创新、发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阻碍创新思想的发展, 导致工作的萎缩、退步。
4.4 抓好监督网络建设。首先, 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如监管执法、财务装配、罚没与费用开支等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执法责任制、失职(错误)追究制等, 注意要使各项规章制度之间、与上级(国家)的规定之间相衔接、相协调, 做到疏而不漏, 当然这些都要予以公示, 实行阳光操作, 也利于群众监督。其次, 就是要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在内部监督机制上, 不但要落实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责任, 还要通过民主测评、群众测评, 建立对上监督机制; 要通过公开举报电话、举报箱和投诉网站、电子信箱, 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 打造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同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以及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定期联系,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主动接受监督。第三, 要狠抓制度的落实, 保证监督效果。
4.5 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建设。在加强教育和监督的同时, 完善对干部的竞争激励机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1)要完善用人机制,树立用人上的正气, 营造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给每位干部在政治上平等进取的机会, 为整个干部队伍增添活力;(2)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 对每位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 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优罚劣; 综合考核差的, 要给予通报批评;(3)要时时关心爱护每位干部, 努力在干部心中树立集体观
念、组织观念, 增强干部对单位的归属感, 对个别后进干部,应建立相应帮教机制, 形成人人关心、个个爱护的良好氛围。(4)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这需要多方筹措、想方设法保障一线行政执法经费, 赋予行政执法工作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条件, 保障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结语
药品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硬的监管队伍,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检验艰检测方法标准,确实把监管工作贯穿到药品的生产流通环节中去。药品食品安全的关键在细节,作为药品监管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力戒心浮气躁,踏踏实实地关注每个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才能把保证药品食品安全落到实处。
6.参考文献:
1.杨德方.当前县级食品药品监管现状思考.齐鲁药事.2010,29(11):696-698
2.谢鹏.对合理调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12:26-27
3.龙勇.努力增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行政执行力.衡阳通讯.总82
4.冯子刚,李平林.强化监检结合 积聚监管合力.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7:33-41 5.蒋岩松.药品安全离不开细节管理.商场现代化 2010,12:33
第二篇:枣阳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方案(草案)
枣阳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方案(草案)
根据省委《关于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2011]第1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鄂政办发[2011]59号)等文件要求和襄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调整内容
(一)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市政府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管理,作为市政府的工作部门。核定编制18名(行政编制17名、工勤编制1名)。领导职数配备为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纪检组长1名。
(三)将市卫生局负责的餐饮服务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职能划转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组建市食品药品综合执法大队。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由市食品 1
药品监督管理局部分药品监督执法人员和卫生监督局划转的食品监管岗位工作人员组成。核定事业编制25名。其中大队长1名、副大队长3名,中层干部按职能需求配备。
二、组织领导
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进行,由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市政府食品药品机构改革工作专班。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机构改革工作。
三、工作部署
(一)拟定“三定”方案。市编办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拟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三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划转职能。将市卫生局负责的餐饮服务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职能划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交接工作由市政府统一组织进行,以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签字确认的交接手续为准。
(三)划转编制人员。按照市编办确定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三定”方案,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筹兼顾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从市卫生监督局从事食品监管工作的在编人员中公开招考,择优录用,进入食品药品综合执法
大队。
(四)划转资产。市卫生监督局将本单位资产清单,交市财政局审核。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的有关规定,将相关资产、经费划转到市食品药品综合执法大队。
(五)办理手续。市编办、市财政、市人社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确定的人员、资产等情况,办理人员编制划转、经费预算和资产移交等相关手续。
(六)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起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等有关文件,召开第一次成员单位会议,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
四、工作保障
(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垂直管理后,按省财政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达的财政体制基数划转文件精神,根据上级所拨经费及2011年各项实际支出175万元测算,2012应按175万元纳入市财政预算。
(二)市食品药品综合执法大队所需工作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根据近三年食品监管工作实际支出测算,2012年所需各项经费约为120万元。
(三)新组建的市食品药品综合执法大队,无经费、无办公
场所、无执法交通工具及办公设施,为保障食品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参照襄阳市的作法,由财政部门拨付工作启动资金80万元。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襄阳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部门协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涉及有关部门职责分工的调整及“三定”工作的若干具体问题。编办、财政、人社、卫生、药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协作。要高度重视体制转换时期的监管职责衔接和落实工作,防止出现监管空档,切实做好体制调整和管理变化的相关事项的调研、对接工作,任何单位不得借职能调整之机推诿、弱化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三)严明组织纪律。要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严禁在体制调整过程中超编进人、超职能配备领导干部,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对在体制转换时期推诿扯
皮、放松食品药品监管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以确保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到位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〇一二年四月
第三篇:如何科学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如何科学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在农村,不增加人员、编制、经费的前提条件下如何科学构建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一是要法定乡镇政府承担部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职能,乡镇政府是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主体;二是推动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构建,实行分类分级监管;四是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和考核体系。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对广阔的农村,如何着力解决因交通不便、管理相对人素质不高、监管面广、信息不畅、信息员和协管员协作效能低下、监管力量不足、责任风险大、成本高等因素带来的监管难题?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全国9亿多人口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彻底确保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则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也是现实中急待解决的艰难课题。因此,就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方面作一浅探。
1.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构建乡镇政府负总责的监管体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指挥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产品安全事故;建立监督管理责任制,对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质检、工商和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所在地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依法做好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上不管垂直与否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都是区县一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具体承担着全区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过去以来,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有些地方聘请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为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完善了监管网络,构建了乡镇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各乡镇成员单位参与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或其政府机关个别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这为推动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迈出了十分可贵的一步,但很尴尬的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被监管对象、加之无运行资金支持,其组建起来的监督网络,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以政府为主导或个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也因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准和认识不够清楚,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这项工作也只仅仅政府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加之又对其工作成效的考核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其乡镇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还没有形成组织合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协管成效也就没达到主管部门的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主管部门都应该强烈意识到,乡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各级政府的合法组成部分,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对其规定的法定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这样,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没有具体主管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下,就理应承担起相应工作的具体职能。
2.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还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合理定位自身职能,真正落实自身责任。
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在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基础上,各自理清和落实自身责任。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应站在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做到放权让利,乡镇一级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理应勇于担当。
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就是要把职能主要落实在本辖区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案件的查处和规模较大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及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上来,落实到监督指导下一级监管部门(乡镇一级政府)日常工作上来,主要承担着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查处、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分析与预测、办理乡镇一级食品药品案件的法制审核、辖区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人员素质、基层监管员和信息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等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要把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落实到协助配合好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工作上来,承担本辖区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低级别、带共性、专业性弱的执法任务,如不规范和超范围生产经营使用、非法渠道采购、过期失效食品药品的查处等,还承担着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监测和报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的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围绕自身承担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在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完善相应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专职人员或乡镇一级政府包村干部为监管成员,以村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信息员的监管网络。
3.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需构建诚信体系,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提倡行业自律,分类分级管理。
中介组织,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与经营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
在偏远农村大力推行食品药品中介组织建设,目的就是两个,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公益性服务,通过积极宣传和帮扶、个别指导与支持、科学引导与规范等办法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生产经营技术支持、市场供需信息支持、生产经营者优质购销支持,推动生产经营者规范化生产经营;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通过集中反映基层民意、科学解决基层矛盾、政企关系积极再造等思维模式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在社会上承担起联系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通过这些服务使其自身也获得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把中介组织纳入其监管范围的办法,以“中介组织参与”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与千家万户生产经营者取得联系,通过中介组织来贯彻行政机关的管理意志,协调行政组织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监管关系,以此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法律义务。在信用体系的构建领域,除了乡镇政府及村级自治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在对市场这一块的诚信经营(包括技术含量、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不欺不骗、优良服务等)进行考量之外,合法经营一块的信用体系构建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来做,通过建立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参与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构建。通过监管对象自主选择的不同信用等级,结合生产经营过程中构建的实际信用等级(中介组织和主管部门形成的信用等级),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4.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围绕其相关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在偏远农村巩固和构建以乡镇政府负总责,监管对象各负其责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科学界定相关职能,赋予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有对食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法定义务,建立和规范中介组织的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实行分级管理,也要依靠完备和规范有序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只有通过规范有序,无缝衔接,多个监督主体多渠道参与,积极全方位发力,才能做好偏远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都要求把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这要求区县级人民政府及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围绕乡镇一级政府所承担的食品药品安全职能构建相应的考核目标,由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构建的监督队伍推进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考核任务。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利用本身所占有的行政资源,采取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分片监督的办法,在乡镇推行驻片监督员制度,即以承担监督任务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执法人员负责包片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日常联络,解决乡镇履行职能问题和监管执法当中的依法行政问题,和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聘任的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员队伍,驻片监督员时刻不定期的,灵活地掌握着各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动态,监督考核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第四篇:对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
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
“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2015年5月29日,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这一指示明确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目标和方法,显示了党和国家心系群众、保障民生的强大决心,反映了民意、体现了民声,对创新监管机制、最大限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自1998年以来,食品药品监管经历了多次改革历程,2013年,根据党的十八大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决策部署,从中央到地方组建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这次改革,在食品安全监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以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监管职能整合成立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现了对食品药品的统一集中监督管理,有利于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2013
年12月27日,新组建的XX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立,从10多个人的小部门将发展壮大成近100人的重要执法部门,监管职能涵盖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全程。新组建后,该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强化监管为重点,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切实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使我市食品药品安全中的突出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我市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安全监管保障水平有所提高,生产经营秩序趋于规范,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案件多发势头有所遏制。
一、我市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情况
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食品药监局新增什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新增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新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新增酒类流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机构采取8+2+6模式设置。即:内设8个机构,分别是办公室、综合协调科、食品生产监管科、食品流通监管科、餐饮服务监管科、药品化妆品安全监管科、药品化妆品市场监管科、行政审批科;下设2个直属事业机构,分别是食品药品稽查大队、食品药品检验所;设立6个派出机构。
(二)人员配备情况
全局总计编制78名,在编正式人员59名,其中大学学历——
40名,占67.8%,大专及以下19名,占32.2%,食品专业4人,占6.8%,药品相关专业6名,占10.2%,法律专业10人,占16.9%。另有临时工、公益岗共计32名。正式人员与临人员比例为1.84:1。
(三)办公场地情况
机关办公面积现累计800平方米左右,容纳50人办公,除去会议室、档案室、库房、楼梯等公用面积,人均实际办公面积不到6平方米,为迎接机改后人员和职能的迅速增加,2013年租赁了一套住房作为食品药品检验所,在原办公房楼顶搭建了一层板房补充办公房的不足。
在基层所方面,改革后,没有单独修建机构,经多方协调,当地镇(街道)从政府办公房或社区办公房腾挪了60-130平方米的办公房作为基层所的办公用房,条件相当简陋。
(四)设施设备情况
电脑、打印机等常用的办公设备基本能够满需求,全局有执法用车10辆,检测车1 辆,电瓶车3辆,有基本的快检设备,少量的执法装备。
(五)监管对象情况
机改后,经摸底调查,监管服务对象6255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74家,食品经营单位2861家,餐饮服务单位2369家,药品生产企业8家,药品批发公司13家,药品连锁公司3家,美沙酮维持治疗点1家,零售药店215家,医疗机构233家,化妆品195 家,美容美发155家,小作坊127家)。
二、我市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筑牢网底,延伸监管触角。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我市设立了6个片区食品药品监管所,基层所是食品药品监管的前沿哨所,基层所强则监管强,打造基层所,强化基层监管是当务之急。一是建设“四有”基层所。目前6个基层所硬件基本到位,实现“四有”目标,即有健全的基层监管机构,有得力的基层监管执法力量,有执法经费和装备保障,有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二是延伸触角,配备“两员”。各镇、街道办、经开区按照1—2——
名协管员,各村、社区按照1名信息员配备,延伸监管触角。三是强化基层所业务指导和管理。改革后组织了食品认证现场检查培训、执法文书写作培训、食品通用卫生规范培训等业务培训,提高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局党组研究制定了基层所工作考核标准、基层所工作月报制、基层所工作督察督办制度,逐步完善基层所管理。
(二)靶向监测,实现精准打击。充分利用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检测能力,以食品快检为主要手段,结合日常监管发现的问题,对市场各类食品进行快检,发现疑似问题食品及时抽样送检,精准打击不合格食品。如在餐饮环节共筛查“地沟油”“油杂食品”“火锅罂粟”;在生产环节共筛查米粉、粮油米面、饮料、食品添加剂,在流通环节筛查腌卤制品,白酒。
(三)电子监控,创新监管模式。加快电子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在选择部分药品生产经营单位118家,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学校食堂选择5-7家单位试点电子监管,通过在监管区域重点环节安置摄像头,施行现场信息传输,及时掌握监管对象动态,实时监控。目前已成功完成118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及6家餐饮单位的安装接入。
(四)预防为主,完善应急机制。一是建立应急机构,设立了应急管理科。二是完善应急预案。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应急预案建设,努力夯实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工作基础。制定印发了《XX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
案》、《XX市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了事故分级标准、处置原则、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规范了应急处置工作流程,为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各类事故提供了保障。三是健全应急机制。建立健全了信息报送与发布、舆情监测、隐患排查、协调联动、应急值守“五项机制”,促进了应急工作水平的提升。2014年11月17日,开展了2014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应急处置演练。演练分事故发生与报告、先期处置与响应、紧急处置与调查、响应终结、后期处置5个环节进行,通过播放短片与现场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以某校因集体就餐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而展开,食品药监局、教育局、卫生局、公安局等有关部门立即响应、调查处置,XX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整个演练组织严密、筹备充分、措施得力,实施有条不紊,顺利完成,取得良好效果。
(六)强化监管,彰显法律威严。一是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安全日常监管。开展对农村食品市场、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肉及肉制品、全市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农村坝坝宴、经营基本药物品种、疫苗、含麻黄碱复方制剂、中药饮片等企业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二是顺利完成了三会、篮球友谊赛、高考中考等保障任务,保障面100%,无一例事故;三是加强专项整治。2014年以来,围绕食品药品“亮剑行动”,开展了米粉、腌卤制品、地沟油、旅游景区等15个专项整治,检查全市各类食品1500余家、查出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1500余袋,未标明生——
产日期食品173袋,全部没收销毁,立案调查26件;药品方面,对200余家经营户开展了特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各类专项整治。发现使用过期失效体外诊断试剂的3家单位,收缴经营使用未经许可的染发类化妆品80余盒,立案处理3件,对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四是开展“四小整治”。以校园及周边、旅游景区、集贸市场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食杂店、小餐饮、小摊贩、小超市、农家乐为重点检查对象,重点检查添加剂、儿童食品、乳制品、调味品、肉及肉质平、大桶水、泡菜等,重点打击“黑工厂”、“黑窝点”、食品原料购进的合法性、“五无”食品及“两超一非”、腐败变质食品。2014年以来检查食品生产单位69户,其中食品生产小作坊44户;检查食品经营户253户,其中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户51户;抽检食品22个批次检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16个;取缔无证1户;查扣过期食品约32公斤;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投诉3件;立案10件;有20家食品经营单位按要求进行了整改,有50余户经营户办理了《食品流通许可证》。整治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存在的困难
(一)食品产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达不到标准化要求,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管难度较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多数为小作坊,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高,设施、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呈现“小、散、弱、— 7 —
低、缺、差”的特点。食品流通领域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点多面广,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不强。小作坊、小企业的改造任务艰巨;无证生产加工经营食品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对薄弱,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大、监管难。
(二)药品零售业,保健品、化妆品市场管理不够规范。个别药店在非药品的标示范围内放置药品,在非处方药的标示范围内放置处方药,存在药品和保健食品混放;对处方药管理不到位,存在处方药没有凭处方销售,对处方不做登记等问题;保健品和化妆品市场秩序不规范,产品优劣不齐;执业药师配备不到位。植物提取企业参假进入药企的现象严重,需要加强监督检查。
(三)监管机构、队伍、设施设备及技术力量与监管任务、形势不相匹配。一是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体制改革后,只做了人员、职能的划转;经费、设备、执法装备、办公场地均没有随职责划转,面对6255个监管对象,一线执法的正式人员只有40人左右,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现有的监管机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要,难以保证监管到位;二是执法装备不足。市食药监局10辆执法车辆,局上4辆,基层所6辆。由于监管对象量多面广,每个科室的职责又不相同,车辆紧张造成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监管,严重制约了日常监督检查的效率和覆盖面;三是办公场所的不足。机关开个全局会,会议室连巷道都坐满了人,检验所是有设备没地方安装,更不要说办案相关的询问室,物资库房,活动室等就更缺了;基层所方面国——
家要求每个所的面积不低于320平方米,但现在最多的也就130平方米,只能满足简单办公;四是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和配套设施,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检测项目无法开展,只能凭经验判断,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依据;五是经费保障不足。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未相应增加新增职能工作保障经费,制约了正常工作的有效开展;抽检经费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项目和内容的需要,一些食品无钱抽检,不能给人民群众一个安全的承诺;村(社区)信息员每年200元的劳务费极低,影响了工作了质量和效率。
(四)社会共治共建氛围不浓。食品药品安全是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生问题。但社会公众的食品药品安全防范意识和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三高三低”现象,即:关注的多,关心的少;要求的多、理解的少;监管对象多,监管人员少;群众期望值高,但参与融入管理的程度低;社会的呼声高,但给予的支持帮助低;行业的风险高,但管理人员规避风险的能力低。
四、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系。要按照“网定格、格定人、人定责”的思路,积极推行“网格化监管、坐标式定位”的巡查监管模式,落实定人定点定责任制度,细化分解任务,层层签订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监管区域、监管任务、监管责任分解到人、— 9 —
细化到岗,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监管网络。要以食品药品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痕迹和职能部门监管痕迹为主体,构建“痕迹监管”模式,促进日常监管网格化、痕迹化、常态化、规范化。要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建议市政府加大对县级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完善以市级检验为主、县级检验和市场主体自检为辅的“一主二辅”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
(三)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内部管理各项制度,逐步建立行政审批、日常监管和执法办案三权相对分开又紧密联系的运行机制,为食药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和风险会商制度,充实风险预警处置专家队伍,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完善并执行政务应急值守制度,扩大“12331”热线的公众知晓率,充分发挥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平台作用。每2年筹备1次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确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建立食品药品企业诚信体系。要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对守法经营的企业列入“红名单”,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做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推行食品药品安全状况“外置化”,确保质量安全诚信评价率、公示率、不良行为档案记录率、“黑名单”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
——
(六)建立信息监管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动态监管系统,构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平台,执法人员配备便携式监督执法终端,推进科学监管、精准监管、高效监管。强化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全覆盖数据库,与大数据时代对接。
(七)推动食品药品溯源体系建设。以乳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猪肉、大米、食用油等大宗食品为重点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以药品生产和零售为重点的药品电子追溯体系,实现食品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八)加强主体责任体系建设。研究建立食品安全企业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按照国家总局部署,适时推进建立企业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和生产经营全过程记录制度。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试行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受权人”制度。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推行关键岗位“先培训、后上岗”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九)积极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大力开展科普宣教。积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食品药品安全”的氛围。鼓励行业组织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支持培育相关社会组织,积极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相关工作。建立与媒体的沟通协作机制,发挥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发展食品药品基层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等群众性队伍,拓展社会监督和
群防群控路径。全面落实有奖举报制度,认真处理消费者举报投诉,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抓住改革机遇,配强充实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执法队伍,加强全系统监管人员业务培训,必须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为标准,强化“七种意识”,即服务意识、危机意识、痕迹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全面加强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作风纪律硬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担当起保障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的重任。确保新组建部门有足够力量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十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市政府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增加执法装备,调整办公场所,协调解决执法车辆问题,为监管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
第五篇:对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点击数:522来源:仙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者:吴天中(2011-09-06)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列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现了中央一贯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需要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办法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从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来说,就是要让群众享有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和药品。作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原则,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破解食品药品安全的各种难题,理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健全应急体系,实行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治理,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保障群众饮食用药的安全。
一、关注民生,破解难题,推进食品药品科学监管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 借助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群众关注的就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的。今年我们结合平安建设“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努力查找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难题予以破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积累性的特点,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系统抓,合力抓”的思想,要坚持不懈地抓,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有新进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有效破解监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的保障水平。要推进科学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公共安全的基础。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影响政权稳定。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制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前食品药品安全违法事件仍处于多发阶段,社会诚信普遍缺失,要抑制违法行为多发势头,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诚信,更加凸显制度设计和监管者有所作为的重要性。监管部门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主导者,必须牢固确立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监管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实际的食品药品安全奖惩机制、监督质量评价机制等措施落实监管者的责任。
二、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工作格局
食品药品安全涉及环节多,面广,技术要求高,并与每个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国内这些年监管实践证明,仅靠政府部门,难以解决食品
药品安全的问题,而要发挥各方作用,构建“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惩戒”全社会防控体系。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都将食品药品安全摆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突出位置,我省颁发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将其纳入到官员目标考核中,进一步推动了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明确界定各监管部门工作目标和任务;完善责任追究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行政首长问责范围;健全监管网络,将监管组织延伸到乡镇(街道)、村居,明确职责、机构、经费和人员;定期评估和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二是要落实“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机制,确保监督措施到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因此,各个部门和单位既要严格按照政府职责分工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和监管真空,又要注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避免出现监管盲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落实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监管,处处有人负责。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如举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奖惩制度等,规范各相关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规范监管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配备功能齐全的执法装备,使之具备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合打假机制、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清晰、无缝衔接、运转高效的监管体制。三是要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前提条件。应紧紧抓住落实企业责任这个关键,夯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要加大对企业法人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于发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大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退出机制,通过信用等级的分类,确定监管等级及监管频次,并褒奖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营造共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同时,积极推进强制退出机制,对经常违法、严重违法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和经营者责令其强制退出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加大协会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协会规范本行业组织及从业人员的商业行为、维护行业内部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环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四是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网络。继续加强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村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同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媒体等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质量
台州市委三届十六次全会《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数字台州”建设、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当前我们的监管工作仍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药
品流通领域的秩序还有待完善,涉药企业数量的增加、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监管队伍更显薄弱,如何让有限的监管资源产生最大化的监管成效,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一是健全药品质量追溯制度。通过药品信息化管理平台,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信息能够及时的汇总到局管理端数据库中,通过对流通领域药品实时数据的控制,做到辖区内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为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下一步的餐饮服务监管中,也应健全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确保餐饮服务的安全可追溯。二是保证GSP规范落到实处。药品经营企业需要通过GSP认证,在通过认证后往往又不能长期保持规范性经营,容易形成认证做一套,日常经营又一套的情况,GSP规范的精神是将质量管理贯彻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从购进药品到库存保养到销售终端都在企业的GSP管理平台中完成,而GSP管理平台则能提示企业何时做、怎么做。在信息化系统的协助下,企业能克服原来经营模式中人为负面因素,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将GSP工作落到平时、落到实处。三是引导诚信经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应发挥导向作用,药品监管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药品经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守法诚信、服务群众的理念较为缺乏。我们要帮助企业克服侥幸与惰性心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自觉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到位,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故意,而是没有真正养成规范经营的好习惯,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随时对企业进行线上监管,无疑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督促,有利于企业逐渐养成规范经营的习惯,使规范经营成为一种常态,提高企业总体和长远管理质量,提高企业业主的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