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通过参加“**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北京大学研修班”,个人感到受益颇丰,开阔思路,启发思考,就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谈点想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转型发展,治理方式也要变化。回顾乡村治理方式经历三个阶段:
1954年9月,颁布政社合一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调整并确立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
1982年,用宪法确立了乡镇村治理模式,设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这种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乡村治理期待转型。
目前的村两委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简单的治理体制与面临多元结构转变的村庄,已经不相匹配。传统治理模式之困主要表现:体制单一与事务多元的冲突;体制固化与村庄变化的摩擦;治理形式与村民理念的断裂。
乡村治理转型趋势:一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转化刚性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共同利益促进群体合作。二是构造多元治理体系,弥补体制单一不足。培育社会组织,弥补单一治理体制不足,缓和村民与村庄治理的矛盾。积极发展民主,民主决议制度要成为满足村庄多元治理的一种渠道。加强党的领导,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三是注重乡村治理文化,解决“失根”危机。当前,以“失根”为表现的农村文化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干扰了乡村有序治理。重塑乡村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宣扬“服务型”治理理念,搭建“服务型”治理文化培养平台,特别是搭建好村民决议平台。
我认为,我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以完善创新组织体系为目标,推动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以协商民主组织为参与机构的新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真正实现村庄治理转型,达到村庄“善”治的目的。
第二篇:对基层派出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基层派出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山王镇派出所 徐天福
为贯彻中央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精神,公安机关结合深化 “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建设”,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作为基层公安派出所应深入贯彻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安全、稳定、和谐的总目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法定职责,立足形势任务,立足社情民意,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破解发展难题为切入点,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基于基层派出所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本人就基层派出所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谈几点意见: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不断强化三个理念。
(一)强化法治理念。法治化是各项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当前社会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安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的基本原则,坚持依法管警、依法治安、依法办案、依法管理。作为基层公安派出所,一是要根据社会管理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漏洞,积极向法制部门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争取及时出台适应社会管理需求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社会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二是要完善执法方式,教育和规范民警
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强化证据、程序、权限意识,严格程序控制和制度约束,切实履行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防止不作为,杜绝乱作为。三是要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执法民警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及执法考评体系,完善执法档案管理,强化执法动态监督,提高依法管理的质量。
(二)强化社会理念。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公安机关必须从社会大环境出发,坚持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综合治理,推动社会管理社会化,实现公安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公安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公安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首先,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发挥其社会管理的主导作用,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责和警务管理责任,防止出现越位、错位管理。要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本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范畴通盘考虑,统一结账,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社会管理中的漏洞和隐患,通报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立政府及各个组成部门的管理职责。其次,要大力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将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纳入社区、新农村建设的范围,加快社区和农村警务室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警务室正规化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集打击、防范、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第三,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扶持和培育群防群治组织、人民调解等方面的社会管理专业化队伍,发动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禁毒、禁赌、扫黄等工作,扩大其介入社会管理的范围。在社区、农村大力推行义务制联防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治安管理,投资技防建设,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强化服务理念。为人民服务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公安机关所有执法活动包括社会管理,都应当以社会治安及群众的安全需要为导向。所以,这要求基层派出所:一是强化服务大局意识。要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中,在管理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优化管理,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强化服务改革意识。加大公安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减少公安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户籍管理),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简化办事手续、方便群众办事,提高管理、服务效率。三是强化服务人本意识。在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在公安内部管理上坚持“以警为本”,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用最小的警务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管理服务效果,达到警务管理与公共服务双赢。四是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建设和保障作用,切实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作为、敢作敢为,在打击犯罪、整治治安、调解纠纷、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中,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责,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不断完善三项机制
(一)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警务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公安机关执法管理能力和效率得以跨越式提升的技术支撑,只有赢得情报信息的控制权,才能掌握社会管理的主动权。一是要拓宽情报信息收集渠道。加强和规范情报信息的采集、录
入工作,实现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从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人口管理、行业管理等方式向掌握、控制信息为主的方式转变,使基层基础工作更多地以情报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步伐。要以新兴领域、重要阵地、高危人群、特种行业等为重点,大力加强秘密力量建设,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情报信息。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完善交流、商讨工作机制,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和警务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互为所用。二是要加强情报信息整理、研判工作。依托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不断拓展情报信息的研判领域,注意发现、分析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中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发展趋势,找准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治安“漏洞”,有针对性的发布预警信息,建立社会管理监控体系,从而实现精确指导、精确评判、精细管理。三是深化情报信息应用工作。以公安业务工作和社会管理需求作为信息化应用的导向,将信息应用工作与建立警务机制结合起来,实现公安工作“业务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驾驭能力和对社会事务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大对技防设施、技防产品的投入和普及应用,有效提升社会管理效能,推动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类民事纠纷、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大量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公安机关维护稳定和社会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一是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多渠道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大调解”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
用,形成党委政府统揽全局、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牢固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理念,把善于运用法律、政策、经济、刑侦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的方法,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切实抓好因公安是由引发的矛盾纠纷的化解。对各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要做到及时掌控,及时调节,及时解决。同时要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让群众更为便捷地反映涉及公安职能的合理诉求,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完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随着利益调整可能引发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多,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是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重大危机事件快速反应预案,强化公安派出所接处警制度建设,提高公安民警应急处突能力,有效提高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水平。二是及时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和群众心理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动态性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的社会信息,切实提高社会预警能力。三是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提高危机预防和抗风险的能力。
三、突出“八大创新”,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创新情报系统建设,构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机制。一是要打造领先的综合平台,力求平台功能更多更强,信息资源整合有力,系统运作顺畅高效;二是要建立独具特色的情报信息运行机制。重点要在如何建立情报信息工作网?如何完善提炼有特点的情报研判模型和方法,建立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专业化情报研判队伍?如何建立全警采集、全警运用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制定信息采集标准和信息考核规范、建立数据质量倒查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三是经营具有品牌效应的网上技战法。
(二)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思路,构建矛盾化解机制。一是建立大维稳工作格局。创新维稳工作理念,围绕情报、化解、控制、处置等关键环节,建立各警种、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大维稳、大情报、大调解工作机制。二是建立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综治措施全面落实,建议政府在定政策、上项目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三是创新处置机制。制定操作性强的处置预案,从情报信息、指挥机制、力量整合、装备配备、舆论引导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明确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指挥权限,指挥程序和处置办法、处置要求,努力提高民警把握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以提高应急处突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互联网管理,构建网络管控机制。一是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围绕“网上维稳、网上治安、网上引导、网上侦查、网上处置”五个重点,把网上搜集、封堵、侦查和网下查处、控制、打击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建立既对网上违法犯罪“落地查人”,又对现实社会中各类重点人“跟踪上网”的机制,实现对群体性事件、涉警舆情炒作、网上渗透破坏和信息化违法犯罪的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二是创新网络侦查手段。针对性网上信息诈骗多发性犯罪活动,研究采取有效的网络侦查手段,加强防范打击。三是创新网络引导机制。建立专门网上舆情队伍,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化解危机,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引导。
(四)创新人口管理举措,构建实有人口管理机制。一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结合户籍改革、居证管理、出租房屋管理,推出流动人口管理新措施。二是推进“三大警务”建设,完善三大警务分级管理制度,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社区、乡镇、校园警务模式,进一步推进警务室正规化建设工作。三是深化以综合整治为抓手的社会治安整治工作,要进一步深化工作,形成声势,建立内有拉动、外有推动,上下联动、相互牵动的工作责任机制。(加重口、五种监管人员)
(五)创新打击破案工作,构建精确打击机制。一是着力抓好快速反应机制的落实和完善,完备责任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侦查流程各个环节操作,加快刑事案件侦破进程,逐步打造刑侦工作亮点。二是深化专业打击模式。改进作战理念,建立对入室盗窃、信息诈骗、盗窃机动车辆等犯罪行为的专业打击队伍,研究建立新型的打击工作机制和模式。三是打造刑事侦查技术方面的亮点,努力实现现勘技术领域的新突破,为案件侦破提供高质量的线索和信息。
(六)创新社会面治安防控,构建动态管理机制。创新社会面治安防控,构建动态管理机制。一是创新动态防控,夜间勤务机制。努力寻求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方面的创新,狠抓实施,增强公安机关在
城乡治安防控方面的威慑力。二是创新防范队伍建设,管好用好巡控力量,推行勤务创新,发挥其最大能量。三是创新以视频监控和治安卡点为依托的技防。加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行业场所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深度发掘视频系统、管理系统发现打击犯罪,提供案件线索的功能作用。四是创新以动态管理为核心的重点场所管理机制。探索并建立一套以动态排查、动态暗访、动态评估、动态管控、动态考核为核心的社会治安动态管控工作体系,落实娱乐服务场所百分考核和三级管理,“一次性淘汰制度”。五是创新以专业和群防群治队伍为依托的人防。打造群防群治“三支队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使之成为治安管理的第二支骨干力量。
(七)创新安全监管的方法,建立常态安全监管机制。要力推民爆管理一体化、消防社会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现阶段道路交通、监所管理的途径、措施和办法,有效减少和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发生。
(八)创新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探索警民和谐建设新机制。一是创新便民利民措施,以信息化为依托,延伸管理和服务,推出更多的“一网办”、“一站式”、“一屏式”服务措施。二是创新亲民措施,落实社区巡防、警情回访、案(事)件自查等制度。
第三篇: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公安工作适应新形势、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县级公安机关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内涵十分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实践谈一下粗浅看法。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基层公安机关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是公安工作从理念到方法的重大转变。
(一)准确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在我国政治体制下,社会管理是指党委、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进行协调、组织、监控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的过程。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传统的社会管理是把社会管住、不出乱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不仅是把社会管住,而且要增加社会活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基层公安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热情服务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一是保障民安。如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变“被动防”为“主动防”。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两抢一盗”犯罪等。进一步加强交通、消防和危爆物品管理等,让群众感受到公安机关对民生的重视。二是维护民权。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理念,用足用好法律手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保护好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使之在人身权、财产权等方面都得以抚慰,还要维护好犯罪嫌疑人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执法,增强他们的理解与信任。三是促进民和。树立和谐理念,讲究工作方法,致力于化解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在治安行政调解中,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对因家庭、邻里、同事之间纠纷引起的其它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尽量调解处理等。(三)充分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公安机关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断显现。另一方面,当前社会矛盾涉及的领域广、波及的群体多,各种难以预料的社会风险明显增多,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就我县情况看,每年因回汉民纠纷、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肇事逃逸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20余起,且有不断增加趋势,这些群体性事件群众关注度高,影响社会稳定。基层公安机关只有通过变革,不断提升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才能进一步增强履行职责任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的原则
原则具有指导性作用,不同的原则会产生不同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视野和方法。基层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出发,找到创新的理念和方法。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在“探索”中创新。探索是研究、是发展,探索的实质就是创新。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在探索中创新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积极探索维护政治稳定问题,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难题;积极探索打击违法犯罪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的“两抢一盗”、黑恶势力、经济领域犯罪难题;积极探索治安管理问题,解决好“社会人”、特殊人群、公共安全管理难题;积极探索互联网管理问题,把握好网上斗争的主动权;积极探索队伍管理问题,解决好盘活警力资源,激发队伍活力难题。二是在“比较”中创新。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发现,才有创新。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面对基层公安工作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基层公安机关只有跳出公安看公安,跳出本地看本地,跳出队伍抓队伍,用开放的境界和心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克服和纠正自身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在“扬弃”中创新。创新不是全盘否定,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扬弃”是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基层机关要继承过去公安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当前社会治安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出内在规律,找出破解办法,创新工作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者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灵活第四篇:基层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组合, 同时, 对统一战线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积极主动地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统战工作积极服从、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责无旁贷。在具体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各项任务中,基层统战工作应当适应新期待,肩负新责任,做出新贡献。
一、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基层统战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根本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生产领域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 社会消费分层及收入分层现象不断加剧, 不同群体的利益和矛盾分化也更加明显, 使当前社会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从而推动了基层统战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以往主要着眼于单一领域的统战工作开始逐步扩大到经济、社会等领域, 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了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2、统战成员范围的扩大是直接因素
随着社会的转型, 社会成员间的分化与组合不断加剧, 阶层、职业、身份、地域等方面的流动变化逐渐加大, 统战成员更加社会化和复杂化, 尤其是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的出现对基层统战工作提出新要求。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对新的社会阶层的20字工作方针, 即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 新的社会阶层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统战成员的高度社会化必然要求统战工作的布局社会化, 由此推动统战工作由上层延伸到基层, 由大城市延伸到乡镇、社区、村(居), 由机关单位延伸到各类社会团体、非公企业等多个领域。
3、统战组织基础的变化是推动因素
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统战工作更趋向于基层,而“上热、中温、下凉”的组织基础现象依然存在,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方式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分化, 大量社会成员已由单位人成为社会人, 单位体系的社会动员力量明显下降, 相对地弱化统战工作原来赖以开展的组织基础。而各类社会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 层次不断提高, 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各类社会组织日益成为公民尤其是新阶层人士参与社会发展、实行民主监督、维护权益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为统一战线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二、基层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思路
一是搭建履职平台,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稳压器”作用。
抓住各级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推进社会建设的新机遇,面对当前社会结构和统战内部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以畅通参与和服务通道为着眼点,积极推进统战工作不断向基层农村和社区延伸、向新的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组织延伸、向特殊的社会群体延伸、向网络信息平台延伸、向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不断扩大统战工作的社会开放度,提高统战工作的社会参与面,拓宽统战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通过打造以上这些工作平台,延伸工作触角,积极地组织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地参政议政,充分尊重并保护好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推动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打造独特优势,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粘合剂”作用。
统战工作本身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统一战线的广大成员就是各个界别中的代表人士,直接来自于人民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统一战线渠道畅通、上通下达,统战工作对象分布范围宽广,社会联系面十分广泛,能够接触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群众。所以要利用好、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视察、座谈交流、联谊交友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各界群众的联系,与他们进行零距离地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积极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中的非公经济人士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大力开展扶贫开发、救急助弱、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尽可能地帮助困难群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助困难群体渡难关,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是创造良好环境,发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作用。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汇聚力量。所以从本质上讲,统一战线工作就是联系人、团结人的工作。高度重视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掌握社会各方面群
第五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再思考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再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也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破的重大课题。
一 社会管理工作根本性是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到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做好群众工作即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基层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单位,直接面对群众,因此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力量和源泉也在基层。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在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群众对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居住条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服务型党组织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二是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如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安全事故等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流动加快,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也呈现多发态势,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传统的方法难以化解新矛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凸显,而原先的管理模式远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因此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尤显重要和紧迫。
三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逐步完善村民自治。坚持以人为本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依靠群众,工作上
依靠群众,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村民委员会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创新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因此要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发展比较快的乡镇,可鼓励发展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等,并建立登记管理、制度法规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化,建立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广大农民群众在温饱需求解决后,更加看重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公平正义、维护合法权益。基层组织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已很难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往往会出现“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局面。因此,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必须由过去以行政权为依托的单纯管控方式转换到民主、法治、服务方式。如通过完善充实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市县(区)镇三级点线面督导体系,研究创新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进基层工作法治化。通过基层民主法制化的层层推进,实现信息公开化、农村基层管理民主化、交易合法化、资源配置最
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让群众当家做主,使基层党政组织真正做到把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首要之责,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宣传引导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始终放在基层发展的第一位。在乡镇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应朝着“城市型”小城镇发展,即在乡镇居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后,居民的思想、观念、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也要逐渐具有城市属性,因此发展“城市型”小城镇是乡镇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使乡镇发展的各方面跟上城市发展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注重宣传引导。一要持续不断的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在社区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在乡村开展争创精神文明村活动,并不断开展“平安家庭”“生态家园”“精神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二要切实抓好以图书、电视、现代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进社区、下乡村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把新时代新气象带到基层,让农民学习新风尚,摒弃旧思想。三要广泛深入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形式,大力宣传基
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知晓度和参与率。同时,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群众座谈会、工作推进会等形式和渠道,营造“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氛围。
4继续抓好民生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城镇化品位。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使乡镇发展逐渐朝着城市化标准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品位。
当前,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北部湾发展风生水起,今后几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城镇化加速、城乡一体化全面突破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不断探索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振奋的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不断破解难题,全力推进基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