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海尔集团战略管理-张子琦
2015110298 张子琦
《浅谈海尔集团战略管理》读后感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总的来看,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是这些企业扭亏为盈了。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3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实施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其基本战略理念就是“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所谓“海尔的国际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海尔产品的各项标准都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而且要成为中国很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要打海尔的国际品牌;而“国际化的海尔”则是要在世界各地建设海尔,不再是一个从中国出来的海尔产品,而是在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当地制造、当地销售的产品,这也就是“本土化的海尔”,这是个非常大的战略转折,而且对海尔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新考验。在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的策略原则是“先难后易”,国内有好多企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则是以“出口创牌”为导向,取得了成功。
事实证明,海尔的收获并不是来自工厂本身,而是来自其成功的本土化品牌运作。海尔集团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而得到更多的用户资源,海尔的订单增加了很多,有了订单,海尔海外的发展就不用再完全靠自己投资在全球设厂,再也不用经过海尔工厂的手,靠品牌代言就可以使海尔公司进入五百强企业,卖永恒的产品。
国际化的成功,已为海尔带出了知名度和产品保证,现阶段的海尔已遇到了瓶颈,他们清楚知道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领先对手一步,才能够保持自己领先的、不可替代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
2015110298 张子琦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趋势。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外资大规模流入,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方面措施,逐步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保持国民经济水平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国家提出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因此,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的战略举措。
第二篇:海尔集团企业经营战略
海尔集团企业经营战略。
摘要:海尔成功发展十几年来的经验表明,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而拥有广泛的自主知识产权是这一决定因素的核心内容。海尔人认为,海尔所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知识产权是海尔创新战略的基础和保障。在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是矛,知识产权是盾。
关键字:知识产权、专利、创新
一、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
1992年,海尔成立了国内首家企业知识产权办公室,打下了保证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到目前海尔与欧美企业不尽相同的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海尔以市场目标为导向的价值趋向。
海尔知识产权部门最初的目标只是自己的开发人员守法,而自己的权利也不被侵犯,侵犯了就依法追究;如今海尔已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就是要利用已有专利,促进产品的开发,做到专利为开发服务,为市场效果服务。
二、利用专利文献是创新的前提
海尔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的品牌经营模式,面对着国际家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国际范围内的专利信息库中挖掘技术创新点,从而带动企业整体技术升级与出口,保证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按产品门类、技术领域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专利文献库,跟踪、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借鉴利用国内外文献为引进技术、产品开发、海外建厂等项目提供创新方向,提高集团的整体竞争力。
海尔同时还建立了适合本企业使用的中外专利数据库系统,包括七国两组织的专利数据,该系统有多项检索入口,能够实现全文检索,成功地解决了异构数据库的同一平台操作问题,可满足多个终端同时检索使用;另外,该系统同时收录了相关专利文摘的扉页附图,为专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开发提供了非常简单、便捷的途径,成为海尔集团产品开发和专利保护的基础手段。
三、专利开发工作围绕产品市场工作展开
我们的产品开发有一个观点: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的技术开发要紧紧围绕市场、用户这个目标来开展工作,同时实施专利战略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
1、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产品,并进行专利保护
通过了解市场创造需求的开发理念,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被源源不断制造、挖掘出来,海尔靠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己独享的蛋糕,专利保护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个企业、一种技术、一个产品要想成为未来的潮流,它必须与消费者未来的需求相一致。以这样的认识,海尔“双动力”并没有停滞在技术发明、技术潮流的荣誉上不前,而是不断根据消费者需求相继推出了可以洗羊绒、可以洗毛毯、不用洗衣粉等十余款不同功能特点、不同容量段的“双动力”系列产品。
2.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寻找企业跨行业发展、产品市场细分化的支持
通过“使用公开公知技术”+“有效专利技术的改造”,以点带面的突破,赢得整体产品技术研发方案的专利保护。对于市场上现在比较成熟的技术产品,海尔通过检索查新,借用专利文献,寻找新的切入点,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根据对国内专利技术的跟踪,海尔发现彩电屏显技术方面的专利保护并不完善。同时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彩电显示屏开关机瞬间闪烁的射线,不仅对消费者视力造成损害,而且也是造成显示屏使用寿命缩短的最大因素。为此海尔决定将技术研发重点放在对彩电屏显技术的改进上来,以期研制出具有独特屏显技术的新产品。对此,开发部门先后就彩电开关机显示方式设计出多种方案,最终确定以“拉幕式开关机”为主导方案的屏显技术,这种技术在开关机时对屏显做特殊处理,就像开启或关闭舞台帷幕一样逐渐打开或是关闭显示屏,对消费者的视觉伤害几乎减小到零。同时海尔一次申请发明专利2项,最大范围的覆盖住技术范围,从而确保了该项技术在国内应用的首创性。
通过专利投资,海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建立起自主的技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3.鼓励职务发明创造,建立专利报酬奖励制度
为了促进发明水平的不断提高,鼓励开发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我们将专利的报酬奖励办法制度化,在专利获得授权后及时给予发明人、设计人以奖励,并根据市场效果好的A类专利产品盈利情况,再次给予发明人、设计人一定比例的报酬。
四、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与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战略相适应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是先难后易,即先进入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打出声誉创出牌子以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辐射。
海尔产品成功打入了欧美国家并在当地投资建厂,成为第一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保证了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比如海尔在美国的设计中心,保证海尔的技术始终追踪当地先进的技术,海尔销售到美国的产品,以及海尔美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适应美国的文化及消费习惯,而且符合当地及国际上对知识产权的要求。随着海尔的全球经营战略的实施,海尔的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也同步得到了实施推进。
而海尔的全球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了全球化经营战略,海尔把对全球跨国家电生产企业在各个国家专利申请的分析,作为海尔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依据。
1.实施本土化技术研发,是要能成功地取得本土化的技术专利保护。
在国外的设计中心,其技术研发借助于当地技术水平和人才优势,但是技术基础是源自于海尔自身的技术实力。在发达国家,跨国大公司通过对一种技术的专利申请,将各种实施可能全面保护起来,并且根据市场竞争实力对比,相互间构成技术联盟。对内相互许可实施,对外一致抵制其他品牌进入该市场。对于市场新加入者,通常都会在专利技术上做文章,对新进入者进行侵权指控,要求巨额赔偿、直至将其最终完全挤出市场。
2.本土化生产、销售的关键因素也包括知识产权领域。
如果投产前没有通过专利检索跟踪,对现有市场技术发展就不可能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掌握,当然将直接影响到整体投资项目决策的做出,造成投资方向的错误,甚至会是从事重复、低水平产品的生产。
为保证海尔国际化发展战略地顺利实施,海尔对申请国外专利更加重视,目前对主要产品和技术输出国家和地区均有相应申请,通过专利保护自己的权益。
五、坚持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海尔,技术开发成果必须获取法律保护,没有专利申请,新技术研发就没有结束。专利申请与技术研发成果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即每一项技术创新方案都要申请至少一项专利,实现100%的专利申请率。通过每一项专利申请的积累,构成对新产品技术创新的全方位法律保护。19年间,海尔不仅在国内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国外的专利申报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海尔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每天申报2.6项新专利。面向需求、针对研发、及时保护,形成“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充分保证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针对性、专利申请及时性以及保护范围的全球性。
结束语
海尔成功发展十几年来的经验表明,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而拥有广泛、自主知识产权是这一决定因素的核心内容。
第三篇:8.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
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在“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顷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差不多派3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一个抓质量,再一个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亚998年以后),实施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其基本战略理念就是“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所谓“海尔的国际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海尔产品的各项标准都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而且要成为中国很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要打海尔的国际品牌;而“国际化的海尔”则是要在世界各地建设海尔,不再是一个从中国出来的海尔产品,而是在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当地制造、当地销售的产品,这也就是“本土化的海尔”,这是个非常大的战略转折,而且对海尔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新考验。在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的策略原则是“先难后易”,国内有好多企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则是以“出口创牌”为导向,取得了成功。在“走国际化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
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其品牌价值不但稳居中国家电业榜首,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海尔是家电行业获得国优金牌、通过IS09000H认证和IS014001环保认证的第一家,并先后取得了UL、CSA、VDE、SMARK、SAS、SAA等国
际认证,1997年,国家经贸委确定海尔为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的6家试点企业之一。目前,海尔的国际化经营已驶入快车道,成为世界级的供应商,跻身于世界冰箱生产十强行列,在国际市场赢得越来越多的美誉。
海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转移受多种因素制约,但从根本上说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及其战略选择。要想成为名牌、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人才、国际化的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因此,海尔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坚持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努力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起一套充分发挥员工个人和团队人力资源潜能的机制,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o这是攸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成败的关键。
“0EC管理”:与各牌战略相契合的入力资源战略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企业的经营管理主题,也是海尔名牌战略阶段的主导任务。与此相适应,人力资源战略和管理制度的核心也就以质量观念教育、敬业爱岗培训、质量考评和奖酬为主要内容。
1985年5月,受命于危难的青岛电冰箱厂厂长张瑞敏,面临的市场形势是严峻的。当时海尔在规模、晶牌方面都是绝对的劣势,靠什么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呢?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于是也就有了产品质量的“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办法,达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起诉的要求。从理念的提出到员工接受、认同,最后变成自动遵循的原则和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正是由于过去许多职工不能真正理解,更难自觉接受质量理念,所以产品质量不稳定,客户投诉不断。张瑞敏强烈意识到:理念问题解决不了,靠事后检验,是不可能提高质量的。于是有了张瑞敏果断推出“砸冰箱”事件。
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员I的心里,再将理念外化为制度,构造成机制。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在讨论中,大家相互启发,相互提醒,更多的则是深刻的内省与反思。于是,“产品质量零缺陷”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随后他们走出了关键的第三步,构造“零缺陷”管理机制。在海尔每一条流水线的最终端,都有一个“特殊工人”,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在经过各个工序时,工人检查出上一工
序留下的缺陷后就及时地记录在一张缺陷条上。这位特殊工人的任务,就是负责把这些缺陷维修好。他把维修的每一个缺陷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向“缺陷”的责任人索赔的依据,他的工资就是索赔所得。那么,当产品合格率超过规定标准时,他还有一份奖金,合格率越高,奖金越高。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机制,这个特殊工人的存在,使零缺陷有了机制与制度上的保证。这一制度的推出,使海尔的产品、服务、内部各项工作都有了更高的质量平台。
1989年起,海尔正式实施“OEC管理法”。所谓OEC即Overall(全方位)、Every(每人、每天、每件事)、Control&Clear(控制和清理),总结起来叫“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o今天的事情今天一定要把它做完,今天的事情比昨天要有提高,每天都有提高。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如果你每天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去,银行给你的利息是复利而不是单利,而这个利率是1%,每天都是昨天的l%的话,那么,这一块钱大约70天连本带利取出来的时候就是两倍,也就是说如果每天的工作都比昨天提高1%,70天就会提高一倍。当时,海尔建立了质量价值券考核制度,员工收入实行质量否决制,要求员工不但要干出一台,而且要干好一台产品;其次考核重点是遵章守法,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摆样子,而是建立一项就执行一项、考核一项、兑现一项;分配制度主要同质量挂钩,谁出质量问题,就按考核规定扣谁的工资。这种做法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名牌战略的实施。
“挑战自我”:与多元化战略相契合的入力资源战略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为配合实施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海尔提出“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设计了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的市场链机制。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内外部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求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提高美誉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贡,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市场、他的客户(下道工序)负责。
每个人的工作都要或多或少地占用企业的资源,企业将相应资源提供给相关员工作为“负债”,将外部市场效应内部化后,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追求达到最好的效益,所以你必须通过经营使资源增值。如果达不到,就等于浪费了企业给你提供的资源,你就应该自己掏钱赔付,这就是“经营自我、负债经营”观念。通过“负债经营”,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每个员工都通过“赛跑”来看是否有能力通过竞争上岗来追求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实现经营自我、不断战胜自我、战胜满足感、超越自我的境界。这样,技术和管理工作天天坚持不懈地往前做,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这个基础上再发展,这就是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的市场链机制。
相应地,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由原采的4种模式完善规范到13种模式,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生产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辅助人员则实行薪点工资制。海尔工资分档次发放,岗位工资标准不超过青岛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岗位工资+国家补贴=工资总额。取消月奖金制,年终奖金不超过两个月的工资。科研和销售人员实行工效挂钩,科研人员按市场效益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销售人员如果是外聘的推销员,收入和推销成果完全挂钩。
在工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海尔一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科学的测评,计点到位,绩效联酬。每位员工都有一张“3E卡”(3E即每人‘Everyone’、每天‘Everyday’、每件事‘Everything’。),劳动一天,员工就可根据当天的产量、质量、物耗、工艺等9大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计算当日的工资,即所谓“员工自己能报价”。管理人员则根据目标分解为:目标、月度目标和日清目标,计算出当月的应得工资。人人的工资都公开透明,只按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转变为“同效同酬”o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真正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国际化的入”:与国际化战略相契合的八力资源战略管理
海尔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新经济环境下,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新时期海尔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大目标要求,为企业提供和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海尔根据“赛马不相马”、“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推出“部长竞聘上岗”、“农民合同工当上车间主任”等大量案例,构造“人才自荐与储备系统”、“三工并存,动态转换”(三工即优秀工人、合格工人、试用员工,动态转换即干得好可以成为优秀工人,干得不好随时可能变为合格工人甚至试用员工。)、“末位淘汰”、“四级动态考核”和“多元化的工资福利激励”等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海尔的市场链思路很超前,很多国际公司管理模式也是刚刚开始这么做。海尔集团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企业管理,可以迅速缩小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甚至保持同步。海尔集团物流管理在国内是一流的,在国际上也是第一的。海尔集团的市场链改变了企业直线职能式的结构。在国内无序竞争或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中,企业要适应市场变化和国际化要求,每个人都与市场挂在一起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组织结构制约了员工去迅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企业就会对市场变化适应不了,被竞争对手打倒。因此,只有树立“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的观念,建立互相咬合的“SST”(即索赔、索酬、跳闸,所谓‘两索一跳’。索酬就是通过为服务对象服好务而获得报酬;如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则要被索赔;如果既补索酬又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闸出问题来。),才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工程,/顷利实施国际化战略。
为此,海尔在新时期力求做到:首先,使形式和目标相一致。SST是市场链的形式,而市场链的目标是创市场美誉度、赢得用户的心,市场链的形式要能够为目标服务。其次,把工作指标合理地分解到每个人的每一天,真正地落实下去。指标的合理性必须有基础工作,数据的真实性是关键,激励的公正性是保证;目标是合理的,数据也是真实的,但两者结合起来,到底应该奖多少、罚多少,事先应该有明确规定,这要做得非常详细。
张瑞敏认为,实行“市场链”重在员工参与、即时激励。要让员工非常愿意参与这个活
动,感到对自己是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不是被动地接受激励而是主动创新。要创造体现个人价值的氛围,让每一个员工参与,包括改革方案讨论,必须在有方案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目标体系、考核体系、激励体系必须要与员工沟通,在沟通的前提下参与竞争。案例评析:海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境界
相对于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特性总的来说是“战略性”的,如何与企业总体战略相契合,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基本指导思想、总目标和阶段性策略,是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下每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海尔集团能够在战略层面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的总盘子中加以考虑、规划和实施,并取得可人的成效,这确实很难得。
在实践中,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与公司战略相结合,具体涉及3个层面的衔接工作:首先是在战略理念上,要配合整个组织的经营宗旨、使命和长远发展目标,恰当地确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其次要在管理制度上,根据组织总体结构和制度安排的要求,相应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考核评估系统、薪酬福利方案、激励约束机制和教育培训方法与技术等;最后是日常生产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和操作实施。从海尔集团案例中,我们很清楚地看歪1j,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这3个层次上与公司战略做到了很好的融合。
首先,战略理念层面上,海尔在“走国际化道路,创世界名牌”的公司宗旨和经营思想指导下,相应确立了“先造人才,再造名牌”、“斜坡球体”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理念,并紧随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转移,适时调整不同战略阶段的人力资源战略子目标:与名牌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子目标是“OEC管理”,与多元化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子目标是“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与国际化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子目标是“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的人”。
其次,管理制度层面上,海尔为配合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先是通过“砸冰箱”事件,推行OEC管理制度,要求员工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形成“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基础机制;进而才根据“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的人力资源战略理念,要求员工树立“负债经营”概念,设计了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后在国际化战略阶段,根据国际竞争环境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链,建立互相咬合的“SST”机制,形成包括“三工动态转换”、“四级动态考核”、“双线型技术职务管理”和“多元化的工资福利激励”等在内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而战略理念和管理制度层面的契合,乃是建立在扎实严密的日常性管理工作基础之上的,当然这种“扎实严密”不是要求员工亦步亦趋、唯唯诺诺,而是激励在勤奋敬业的前提下积极创新,“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时时告诫员工“能力,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够利用多少”。这就是海尔人力资源精神整合管理所追求的战略境界。总之,海尔的发展和成功对于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界来说确实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海尔“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系统。在海尔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同时,海尔一直把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这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员工潜能,确保企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国有企业如何在产权制度上保证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家和经理人员人力资本的主权地位和权益,如何通过有关股权激励计划保证企业家和经理有充分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代际间的长程检验,如何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加“积极主动”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将是海尔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今后需要很好应对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使命。
第四篇:海尔公司战略管理(定稿)
海尔公司战略管理
一、海尔公司简介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经过短短15年的时间,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集团 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15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六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以“先难后易”的战略,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海尔现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6000多个经销点,产品批量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90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海尔品牌出口创汇1.38亿美元。目前已在海外设厂5个,在建的有8个,向国际化大企业的目标迈进。1999年4月,三位一体的美国海尔宣告成立,海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
1998年3月25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大学讲坛,“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正式写进哈佛大学教材,标志着海尔真正走向了世界。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
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以《中国海尔的威力》为题对海尔集团所取得的业绩进行大篇幅报道。
在 '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上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将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家电企业家与会并发表演讲。
1999年1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海尔总裁张瑞敏荣居第26位,这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最高声誉。
为加快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步伐,海尔“三园一校”落成,三园是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园、美国海尔园,一校是海尔大学校部。
1999年6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海尔,当听了张瑞敏总裁汇报的海尔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时,高兴地说:“我看完全行!”
二、发展现状
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1]2009年,海尔冰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冰箱销量第一,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三、市场状况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且优势更加突出;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突破7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234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主持或参与了115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定,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397项。海尔“防电墙”技术正式成为电热水器新国家标准,海尔空调牵头制定“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安装规范”。在国际上,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等六项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四、管理模式----OCE
OEC管理法的基本原理
1、目的:
“OEC”的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求把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解决在最短时时、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在“永远在变”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2、适用范围:公司各部门。
3、名词解释:
O-Overall全方位,E-Every每人每天每件事,C-Control&Clear控制和清理 4、OEC的思路与精髓:
OEC的思路是:盯住市场,提高目标,事事日清,不断纠偏。
OEC的精髓是:用名牌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名牌的企业氛围
5、OEC的具体含义
一个核心:根据永远在变的市场,不断提高目标。
二个基本方法:日清工作法、区域管理工作法。
三个基本原则:闭环的原则、比较分析的原则、不断优化的原则。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
六个典型管理法:岗位管理、班组管理、分厂管理、职能部门、经营决策管理、全员激励管理。
实施OEC管理达成5个结果:
1、总帐不漏项,是海尔模式实施的基础,它是指把企业内所有的事务按事(软件)与物(硬件)分两类,建立总帐,使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所有的事与物都处在控制网络中,确保体系完整、无漏项。
2、事事有人管
3、人人都管事-是指将总帐中的所有的事与物通过层层细化落实到人员,并制定各级岗位职责及每件事的工作标准。为达到事事控制的目的,每个人根据其职责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标准、计划进度、完成期限、考核人、价值量等,为确保其完整性,台账由上级主管审核生效。
4、管事凭效果
5、管人凭考核
指人在实施过程中,必需依照台账的要求,开展本职工作,每人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对管理人员是月度账加日清表控制,每天一张表,明确一天的任务,下班交,没有完成说明原因。对一线工人,用3E卡控制,检查人员2小时一填,日清时,将结果与标准一一对照并记录。
五、张瑞敏砸冰箱成就海尔
当时(1985年)是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砸冰箱”的故事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
1985年12月的一天,时任青岛海尔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海尔冰箱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的400多台海尔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
当时多数人提出,这些海尔冰箱是外观划伤,并不影响使用,建议作为福利便宜点儿卖给内部职工。而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海尔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于是张瑞敏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海尔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砸冰箱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在1988年的全国冰箱评比中,海尔冰箱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在海尔冰箱的发展中,质量始终是海尔品牌的根本。如今,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世界冰箱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的品牌,海尔冰箱已经成长为世界第4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海尔已从“砸冰箱”发展为“砸仓库”,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求发展。今年第一季度,海尔冰箱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其中“海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销售额比2008年第一季度上升26%。
六、我的看法
张瑞敏看到了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的几十台电冰箱的损失,深刻知道质量在顾客心中的分量,做为领导者的心智模式,他带领的他的团队打响了质量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站在我们消费者的角度,质量肯定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的价格,假如没有质量,价格再低也没有顾客。
像三鹿弄出的三聚氰胺事件,肯定是一蹶不振,破产。像前期Dell,丰田也出现了质量问题,肯定会对其销量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会影响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质量。曾经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总说过,就算我破产了,只要我还有可口可乐的牌子,我就能东山再起。由此也可见质量的重要性。
弄好品牌质量,这也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财富,它将决定以后的腾飞的高度。
第五篇:浅析海尔集团采购管理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论文
浅析海尔集团采购管理
姓 名
院 系 机电分院 专 业 物流管理 年 级 2010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年6月8日
浅析海尔集团的采购管理
摘要: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采购组织现状,采购流程现状以及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企业今后在采购组织上企业领导应大胆下放权限;在采购流程上企业应引进先进管理理念ERP;在供应商管理中,企业应重视供应商的作用,更高效的利用供应商的价值等改进措施。
关键字:采购管理 组织结构 采购流程 供应商
Abstract:The Procurement as an enterprise is the first link to manufacture management activity,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urchasing process status and supplier management status of haier, proposes the leader should bold down permissions;introduces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 ERP;In supplier management, enterpris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uppliers,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the value of the supplier;and so on.Key words: Purchas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urchasing process
Supplier
目
录
一、海尔集团概况...................................................1
二、海尔物流.......................................................1
三、海尔公司的采购体系.............................................2(一)供应商关系的管理...........................................2(二)采购成本控制...............................................2(三)建立现代物流体系...........................................2
四、海尔集团的传统采购管理的弊端...................................3
五、海尔集团的采购管理管理创新.....................................3(一)海尔采购流程改革的主要特点.................................4(二)海尔的供应商管理...........................................4 参考文献...........................................................5
浅析海尔集团采购管理
采购是从资源市场上获得资源的过程,是商流过程与物流过程的统一,科学的采购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利润源泉。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购是企业的入口,掌握着企业的健康状况。对一个企业来说,科学合理的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节约采购费用,提高采购效率,为企业提供符合品质要求的原材料,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采购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而且是整个企业每个环节的重要工作。只有全员动起来,做好采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才能使采购管理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效益。加强企业采购管理是公司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是保证商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公司敏捷度的重要前提,是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海尔集团概况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近年来,海尔已经有十几个成功的案例进入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唯一的。这标志着海尔已经从18年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发展到以自己的创新管理进入国际管理界的前沿。
二、海尔物流
海尔物流成立于1999年,依托海尔集团先进管理理念及海尔集团强大资源网络构建海尔物流核心竞争力,为全球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物流集成服务,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海尔物流注重整个供应链全流程最优与同步工程,不断消除企业内部与外部环节重复无效劳动,让资源在每个过程流动时都实现增值,使物流业务支持客户实现快速获取与满足定单的目标;海尔物流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物流技术应用,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首家“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也先后获得“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国物流企业50强”、“中国物流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和“最佳家电物流企业”等
殊荣。
三、海尔公司的采购体系
海尔采取的采购策略是利用全球化网络、集中购买、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精简供应商队伍。据统计,海尔的全球供应商数量由原先的2336家降至840家,其中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达到了71%,目前世界前500强中有44家是海尔的供应商。
(一)供应商关系的管理
对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海尔采用的是SBD(Suburban Business District)模式:共同发展供应业务。海尔有很多产品的设计方案直接交给厂商来做,很多零部件由供应商提供今后两个月市场的产品预测,并将待开发产品形成图纸。这样一来,供应商就真正成为海尔的设计部和工厂,加快了开发速度。许多供应商的厂房和海尔的仓库之间甚至不需要汽车运输,工厂的叉车直接开到海尔的仓库,大大节约运输成本。海尔本身则侧重于核心的买卖和结算业务。这与传统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同在于,它从供需双方简单的买卖关系成功转型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双赢策略。
(二)成本控制
1999年海尔的采购成本为5亿元,由于业务的发展,到2000年,其采购成本为7亿元,但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整合,2002年海尔的采购成本控制在4亿元左右。可见,利益的获得是一切企业行为的原动力。降低成本、与供应商双赢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众多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引进和探索先进、合理的采购管理模式。
与胜利油田相似,由于企业内部(尤其是大集团企业内部)采购权的集中,使海尔在进行采购环节的革新时,也遇到了涉及“人”的观念转变和既得利益调整的问题。
然而,与胜利油田不同的是,海尔在管理中已经建立起适应现代采购和物流需求的扁平化模式,在市场竞争的自我施压过程中,海尔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有关“人”的两个基本问题。
(三)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据调查显示:海尔在连续16年保持80%的增长速度之后,资金周转达到一年15次,实现了零库存、零运营成本和与顾客的零距离,突破了构筑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海尔有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答案就是:近两年来海尔悄然进行著一场重大的管理革命—这就是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程再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使企业的运营效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四、海尔集团的传统采购管理的弊端
在传统的海尔采购管理中,海尔只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供应商和海尔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临时性、短期性的合作关系,而且企业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同时,传统的海尔采购流程使得海尔对市场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反应迟钝。由于采购和供应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当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海尔采购部门不能够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更改原有的订货合同。因此,海尔在生产的实际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会造成库存的增加,而当需求增加时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传统的海尔采购流程是典型的信息非对称博弈过程,缺乏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补充库存而采购。海尔采购部门对生产部门的生产进度和需求情况并不是很了解,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不能很好的适应生产部门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海尔采购流程改革的必要性凸显无疑。
五、海尔集团的采购管理创新
2000年以来,海尔在全集团范围内由物流推进本部统一协调和管理全集团的物流改革工作,本部下设采购、配送、储运三个事业部,使得采购、生产支持、物资配送从战略上实现了一体化。
改革后的采购事业的职业责主要是负责向供应商采购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并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供应商的优化,招标,下达采购计划,零部件的选购以及全球网络资源。海尔物流整合开始后、第一步就是整合采购,将集团的采购活动全部集团。开展规模化经营,全球化经营,全球化采购,并纳入了国际化的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质优价廉的零部件。其战略是在最低总成本条件下通过及时的购买来支持制造系统,大到几百万元的设备,小到一些办公用品诸如圆珠笔,订书机等都按统一采购进行操作。利用整合后的集团优势,大宗物料实现了大规模采购,从而获得国内同行业内最优的性能价格比。例如采色显像管,整合前只能拿到生产商二、三类用户的价格,统一采购后,就可享受生产商一类客户价格,平均每台至少可便宜10元,而且供贷服务得到保证。仅此一项。海尔全年至少节约580万元,海尔一年的采购费用是100多亿,大约15000个品种,供应商有2000多家海尔通过整合采购,加强采购管理,使供应商的数目减少到1000多家,集团采购人员减掉了1/3,并且集中采购,招标竞价使成本每年降低5﹪以上,一旦实施网上采购,采购价格更会大幅下降。但海尔认为优化供应商比单纯降价更重要,因此,海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
合作伙伴关系,让供应商与有关零部件设计,海尔美高美彩电的开发过程就是同供应商进行联合开发,并行开发的典型事例。美高美彩电的开发周期一般需要6个月的时间,但海尔与使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让其参与开发过程,同供应商不断进行技术交流,并且让供应商成提前进入了模具设计,通过联合开发使美高美彩电开发周期大大缩短,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世界500强企业有许多已成为海尔的供应商,如GE就是与海尔建立战略联盟,并且为了方便供贷,有许多企业在青岛设厂,满足海尔JIT运作的要求。
(一)海尔采购流程改革主要特点
1、交易过程简化、降低成本。由于供应商与海尔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供应合同的手续大大简化,不再需要双方多次的协商,交易成本也因此降低。同时,质量和交货期也能得到保证,使得采购物料直接进入海尔制造部门,简化了许多不增值的采购工作流程。
2、确保质量。海尔采购部采购原料的质量对海尔最终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海尔和供方是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供应商的资格认证、产品质量、信用程度都是可靠并值得信赖的,这有助于产品质量的保证。
3、信息共享、降低风险
(二)海尔的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有两种模式,其一是竞争关系模式,其二是双赢关系模式,在现在供应链管理趋势下,海尔选择了双赢关系模式,双赢关系模式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它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海尔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
1、海尔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
2、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管理成本;
3、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
4、比较多的信息交流。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对于实施供应商管理是很重要的。
科学有效的采购管理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的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此外,企业应采用现代技术,加强采购管理,从采购中节约资本,从采购管理中摇出钱币。
参考文献
[1]张浩,《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2]高林玉、郑一群,《采购实战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忠复台,《企业采购操作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沈晓静、谭广奎、唐长虹,《采购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5]肯尼斯.莱桑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6]鞠颂东、徐杰,《采购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7]甘华鸣、解新艳,《哈佛商学院MBA课程—采购》,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