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时间:2019-05-14 19:1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第一篇: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摘 要:本文结合原州区自然地理条件和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生态建设;问题;建议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效益最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改善人类生存坏境方面,发挥着巨大而独特的作用。本人试图透过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现状、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等,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为原州区今后的林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西兰银经济带中心区域,东与甘肃省环县接壤,北、南、西三面分别与宁夏海原县、泾源县、西吉县相连,国土总面积2756平方公里,总人口45.87万人,福银高速公路、309国道、101省道、宝中电气化铁路越境而过,六盘山支线机场位于固原市区以北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森林资源。至2013年底,原州区林地总面积177.83万亩,其中有林地8.2万亩,灌木林地46.0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2.02万亩,宜林地59.37万亩,其他林地2.21万亩。森林覆盖率13.1%,活立木蓄积量为17.39万m3。

二、原州区生态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州区气候干旱,冬季冻害危害严重,一年造林三年补,造林成本高。原州区是林木病虫鼠害重灾区,特别是鼢鼠的严重为害,使我区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管护经费少,林区道路、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森林管护防御能力差。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技术不能得到广泛推广,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森林总量不足,林业生产力低下,粗放型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明显,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2.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干旱片带,年降雨少,且多集中在7至10月,降雨不均衡,春秋季造林季节雨水较少,尤其是每年6月的“卡脖子”旱,同时受冻害影响,对造林成活率影响较大,一年造林三年补,造林成本较高。大部分林地立地条件较差,且缺乏管护资金,抚育管护不到位,林木生长量小,成林时间较长,生态、经济效益不明显。

3.生态修复的必要性。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生态修复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加快修复生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

1.构建宁南山区生态屏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分区、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六盘山外缘区水源涵养林、东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清水河两岸的农田防护林和以城市森林公园、小城镇、大乡村、道路绿化为主的城乡绿化进度,着力构建“一河两山”生态屏障体系,全力打造宁南山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绿色宜居新原州。

2.健全科技支撑保障体系。立足当地自然条件,注重研究造林抗旱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旱节水新技术,为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引进优良树种,着力培育良种壮苗,为生态建设提供苗木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各类培训资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重点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实用型人才和农村“土专家”,为生态修复提供人才支持。

3.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水平。在北部清水河流域河谷沟道川塬区的彭堡、头营、三营、黄铎堡4乡镇部分区域,重点培育以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大力实施枸杞低产园改造工程,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广宁杞7号、0901、0909枸杞新品种,推进枸杞产业升级换代;在河川、寨科、头营等乡镇发展红梅杏和以苦水玫瑰、油用牡丹、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树种;壮大苗木产业,实施林木新品种引进及野生花灌木驯化,引进抗逆性强,适生范围广的林木良种及六盘山野生花灌木,大力培育云杉、油松、樟子松、新疆杨、樟河柳、刺槐、国槐等绿化大苗和落叶松、沙棘、山桃、柠条、山杏等造林小苗。

4.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管护责任,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管护网络,实行集中管护与分散管护结合的方式,落实管护责任,以管护面积和实效定工资,提高管护成效;强化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硬化林区道路,配齐防火器具和防火车辆,完善防火应急预案,夯实防火基础,加强林木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不断提升林业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高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采滥挖植物资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放牧、违法调运森林植物及产品等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5.合理开发和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原州区已基本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为示范,逐步发展壮大林下种植、养殖业,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有机林副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绿色需求;引导林区周边群众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编织,小工艺品制作等加工业,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有重点地开发绿色旅游业,依托须弥山石窟、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等古遗迹和红色景点,发展壮大绿色山水生态游,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业、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

第二篇:关于加大组织处理力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加大组织处理力度有关问题的探讨

来源:日报新闻作者:张法和(2007-11-06)点击数:4609

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处理力度,是贯彻党的宽严相济政策、加强预防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党纪政纪的惩处作用与党组织自我调整功能的有效手段。《党纪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三条都对组织处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和相关制度的缺失,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处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效果。因此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组织处理的适用范围、对象及种类。根据《党纪处分条例》和《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我认为,组织处理适用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对受到党政纪处分的各类违纪行为,都适用组织处理。同时,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领导干部,以及党政机关一定级别以上的非领导职务人员的组织处理,应参照执行。组织处理的适用对象有一下几种情况:一是对犯有一般性错误,但平时表现较好,能主动承认和改正错误,并积极配合组织查清问题,具有法定的从轻或者减轻情节的;二是在改革创业中由于过失造成经济损失,但未造成恶劣影响,重在接受教训且确需处理的;三是对一些信访案件,经调查难以认定,但又不能否定的案件,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造成群众集体上访的;四是对于涉案主要人员,有证据证明其犯有严重错误,但案情复杂、尚未完全查清,为突破大案要案,对不宜继续履行职务的领导干部的;五是经调查,有关责任人虽然不构成纪律处分,但确有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工作或班子团结的;六是考核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考察考核确有问题的。组织处理的种类建议确定为以下六种:责令辞职、免职、停职、诫勉、岗位调整、改任非领导职务。

二、组织处理的一般程序。提起组织处理的机关应是调查违纪党员干部的机关,一般是纪检监察机关。提起程序:1、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结并给予纪律处分的干部,属于同级党委管理的,向同级党委提出,经研究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属于同级部门或下级党委管理的干部,向同级部门或下级党委提出。2、对于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或与组织部门联合调查的案件,有关责任人虽然不构成纪律处分,但确有一定问题的,经双方沟通、协商后,相关组织处理建议由组织部门作出。3、组织处理决定作出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向受处理干部所在党委(党组)的全体成员及其本人宣布,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组织处理决定归入受处理者档案。4、组织处理决定,涉及工资和年终奖金等问题的,应当及时通知相关组织人事部门予以变更,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纪检监察机关。

三、实施组织处理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是要科学界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民主测评满意率不足50%。,且经组织核实确有问题的;二是群众信访举报的内容比较集中、激烈,而且伴有集体访、越级访、联名访、异常访发生的;三是群众借助于新闻媒体和因特网等传播手段,将事态扩大化、复杂化,给有关部门和领导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二是要科学界定“疑点很大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信访者多次署实名举报有重大问题,一时难以认定,又不能完全排除的;领导干部家庭收入与支出明显不符且本人难以说清合法来源的;子女长期在国外或私立学校读书,费用较高的;群众反映领导干部有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问题,且在社会上造成较坏影响的等等。三是要正确把握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的关系。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对象,但也有着目的上的一致性。在具体运用中,要特别注意掌握方法,因案制宜,区别对待,可以同时运用,也可以单独适用。但要防止主观随意性,特别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给予纪律处分,却已组织处理代替纪律处分;二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应给予组织处理,由于领导干部个人好恶而给予组织处理。

第三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一次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贵州省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全省上下按照胡总书记的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全新执政理念,明确了经济社会从又好又快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规划了建设长江、珠江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的蓝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有序推进。

一、加强环境保护,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一)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源头控污成效明显。

一是工业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以来,省政府和省环保系统先后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污总量指标的企业下达了486个限期治理项目,先后实施了红枫湖、百花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集中整治了清水江流域磷污染、拖长江煤泥污染和松桃县锰污染。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全过程减污控污。2006年以来,全省针对76家“双超”、“双有”企业下达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二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按照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简易工况法和新标准,在全省全面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社会化、专业化,目前全省9个市(州、地)均建立了专业化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站。大力推进城市燃煤锅炉的取缔和改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批准实施了《全省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环境整治方案》,并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给予各地大力支持,全省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已全部划定和完成审批。水质监测全面加强,各地对本辖区内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每月1次,及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确保城市居民饮水安全。

四是创新河流环境保护机制。省政府2009年在清水江和三岔河分别实施了河流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及环境保护河长制,有力促进地方政府和单位加强河流环境保护。《贵州省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规定:交界断面当月水质实测值如果超过控制目标,上游地区黔南自治州应当向省级财政和下游地区黔东南自治州财政缴纳水污染补偿资金,补偿资金纳入同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进行管理,专项用于清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污染补偿标准为总磷600元/吨,氟化物1000元/吨,2011年拟分别提高到3600元/吨和6000元/吨。在三岔河流域实施的环境保护河长制要求:六盘水市、安顺市人民政府、毕节地区行署以及9个县(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辖区内三岔河流域主要河流的“河长”,“河长”对本辖区内河流水环境质量负责。省环保厅会同省监察厅等有关部门每年第一季度对各“河长”上一河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河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完成不好地区的“河长”实行评优创先一票否决,并对该地区新建项目实行“区域限批”。加强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省环保厅制定并实施了《贵州省主要河流跨市(州、地)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办法(试行)》,从2008年开始,对全省主要河流跨市(州、地)界21个断面水质实施监测及考核制度。

(二)污染减排强力推进,“十一五”目标基本实现。

国家规定,贵州省总量减排目标为:到2010年,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在115.4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15%;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在21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7%。2006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责任,紧紧围绕总量控制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坚定信心、实施攻坚。“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行动方案》,明确了各地、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及工作职责,并将减排指标、减排工程治理项目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列为其主要内容。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省政府主要领导就连续召开了18次专题会议以及现场督查会,研究部署污染减排工作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二是通力合作、全力攻坚。为确保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位,特别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了减排工作的督查督办,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和联合督查制度,省政府督查室、省环保厅等部门每季度联合组成督查组对重点减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全省各地政府、各级部门都按照相应的职责和计划,积极推进各项重点减排工程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省环保厅对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每月进行逐一跟踪落实,并组织每月进行一次重点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地政府实施预警,截止目前先后发出预警36次,对整改不到位的9个区县实施了区域限批。对已建污水处理厂,环保部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现场执法检查,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并要求各市(州、地)环保部门每月组织进行1-2次重点督查,各县环保部门进行2-4次督查。

三是实施问责、打好攻坚。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工作行政问责办法》,规定对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攻坚任务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不实等情况的,对相关单位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建议引咎辞职、取消评优创先资格的问责方式。2009年,省政府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6个地区政府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

四是加大投入、强力攻坚。“十一五”以来,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同时加大了省级财政资金的投入,目前安排污水处理建设各项资金总计50亿元。另一方面针对全省污水处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要实施有利于污染物减排的价格机制,并在推进污水处理收费改革的问题上提出了若干具体实施意见。全省污水处理费平均征收标准已由2006年的0.20元/立方米提高至0.60元/立方米,其中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费征收到0.65~0.8元/立方米。

目前,全省已建成99座污水处理厂,39座已环保验收投入运行,60座环保批复试运行,处理规模174.2万吨/日,实现了《攻坚方案》中确定的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60%,成为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6个省份之一。全省现役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已基本建成投运,全省脱硫火电总装机容量占全省火电总装机容量比例达到100%,成为全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的3个省份之一。经环保部审定,2009年底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117.55万吨、21.6万吨,比2008年分别下降了4.87%、2.63%,分别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4.8%和1.3%的削减任务。2010年上半年贵州COD排放总量为10.52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8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67.07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1.72%。

(三)环保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执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贵州切实加强了环保队伍能力建设,全省环保部门按照国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要求,集中开展了查处钢铁、涉砷等“两高一资”行业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认真开展饮用水源、造纸行业环境执法后督查,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开展了集中整治。仅2009年,全省就出动了执法检查人员64245人(次),检查企业25603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99件,罚款1128万元,对59件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对全省燃煤电厂50台机组在旁路烟道进行了铅封,并在电厂烟囱上加装烟气自动监控系统,彻底解决了旁路偷排及挡板漏风问题,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充分肯定。规范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停(启)运报告制度,向火力发电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减排企业派驻了企业环境监督员。

(四)生态示范创建稳步推进,绿色理念渐入人心。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目前,贵阳市已被环保部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全省共有14个县(市、区)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创建工作,3个县(市)开展了国家级生态县(市)创建工作,17个乡镇开展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32个乡镇开展了省级生态示范乡镇试点创建工作。赤水、荔波、湄潭、余庆、凤冈、绥阳等6个县(市)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1个乡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

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加强污染防治为着力点,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环境质量总体逐渐好转。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2009年,全省12个城市中,贵阳、六盘水、安顺、兴义、毕节、铜仁和赤水市7个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水平分别为0.051毫克/立方米和0.017毫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硫降下降15个百分点,二氧化氮下降10个百分点。贵阳市和遵义市作为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优良率达94.79%。2009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0%。与2008年和200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9和6.9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贵阳、遵义、六盘水、凯里、兴义、毕节6个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省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70%(以监测个次计)。2009年全省74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或优于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的断面有49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6.2%。其中,达到Ⅰ—Ⅲ类水质的断面数为50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8.9%,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

(二)环境污染事件及投诉逐渐减少。

“十一五”来,省环保部门共接报54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2009年为4起,均为一般环境事件,较2006年的23起相比,下降了83%。2009年共接到环境污染投诉事件66起,比2005年少了68起。

(三)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为加快贵州“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省全面加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森林覆盖率以每年递增1%的速度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39.93%。

(四)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普及。

贵阳市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组织召开了生态文明会议,取得了一些列的重要成果,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控制了污染蔓延,建立了特色经济体系;二是确定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在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三是确定建设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建设示范区,促进和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四是成立了贵州省首家环境能源交易机构,通过该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将环境权益“价值化”、“价格化”,促进节能减排。

第四篇:关于病死猪肉问题监管力度还需加大

关于病死猪肉问题监管力度还需加大

一说到病死猪肉,我们不得不说到食品安全问题。在外国人严厉,他们向来对中国的食品不屑一顾,觉得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太多,虽然他们的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但是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我想这也是我们猪肉出口量很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回到病死猪肉问题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病死猪肉呢?还用问吗,因为猪死的多呗,为什么猪死的多呢?这源头就找着了。这是病死猪肉屡见不鲜的根源所在,如果我们能够从源头上治理,那么势必会得到缓解。所以中国养猪业防疫病建设、猪病管理建设也是重中之重的事呢。比起拆迁啊,补贴啊,或大规模之类的,我倒是觉得猪病更重要的多。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监管的事情。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病死猪肉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小散养殖群体中,规模养殖场一样存在。就像食品安全问题一样都是在知名企业中爆发的。所谓“擒贼先擒王”,无论是“土特产”还是“名牌”都得一视同仁对待。至今,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还没有形成一套体系。所以,有问题发生就是监管不力,监管了还发生,那就是力度不够。

第五篇:甘肃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甘肃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人民网兰州2014年1月13日电(银燕、王文嘉)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在13日上午举行的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14年甘肃省要以国家批准甘肃省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为契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他指出,甘肃将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实施。同时,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管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甘肃用水总量控制方面,刘伟平表示将逐步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全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完善水权转换制度和初级水权交易市场,推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刘伟平还讲到,甘肃将强化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兰州、白银,金昌等城市和工矿区为重点,强化燃煤锅炉改造、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替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等措施,力促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以黄河干流、泾河、渭河等流域为重点,深入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与此同时,甘肃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150个以上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500个以上的环境整洁村并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7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25%以上。加快完成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村、商业和公共机构六大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111个,淘汰落后产能200万吨并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定量化管理。

下载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足实际 正视问题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