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民企业家培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摘录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并且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是什么力量推动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快速发展与变化呢?除了国家政策等宏观的原因以外,一个重要的微观因素就是在于大量农民企业家的崛起。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企业家和资本、劳动一样,是一种发展经济的稀缺资源,其丰裕程度与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显示: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资源,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只有在农村或落后地区鼓励和培育企业家精神,才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因此,关注和培养农业企业家,造就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企业家的特征分析
农民企业家一般是指以农村为其创业和发展的空间,依据市场经济机制,优化配置农业产业或其他资源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或群体。
(一)农村中的“能人”
在农村,自然经济长期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传统农民缺乏现代开放和市场意识。这就需要一定的“能人”来代表他们的利益。这种现象是中国特定的国情和中国农民的总体素质状况所决定的。农民企业家正是当地的“能人”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这群“能人”具备最基本的企业家才能——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获取潜在的利润最大化。农业企业家恰恰符合创新理论的内涵。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其现有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合理资源配置,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地采用农业技术新成果,改进传统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式,对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对农业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分流,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大利润。
(二)农业魂,工业情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农民企业家的产生背景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家,他们都扎根在农村,都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仅魂牵农业,而且情系工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不断历练中,农民企业家深刻意识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封闭发展模式,其导致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规模经济低,在城乡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如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市场化水平低的现状和农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困境,是多数农民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他们以农业为基础,以建立产业化、市场化的现代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目标,大力发展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纵向一体化和区域、产业横向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农工产业结合的新路子。
(三)农业企业化的经营者
农民企业家是农业企业化的主要经营者。现实经验表明,农村资源的开发、加工生产、核心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等,都离不开企业化这一主要载体。中国涌现的众多“乡镇经济明星村”也都无一例外地采取“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所谓“农业企业化”是指农民企业家在特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运行机制,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企业家成为联系农民和企业的经营者。一方面,农民企业家吸引农民提供原料、劳动力和土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农民企业家利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品牌塑造、终端消费市场渠道建设、质量标准体制建设和资本整合,最终构建有效的企业和农民的联合体。这样,农业企业化能够平衡和协调乡镇内外不同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生产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企业家的作用
丰裕的企业家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农民企业家。他们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创新精神历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长期以来,地域闭塞、农民市场观念淡薄、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等诸多因素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开放,日益壮大的农民企业家队伍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创新和冒险精神,同时也为农村地区带去了新的思想,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长的主动力。第一,农民企业家通过组织、优化配置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乘数效应,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促进个人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据统计,2006年中国农村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约2 171万家,全年累计实现增加值高达51 640亿元。第二,农业企业家是农村市场的开拓者。农民企业家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科学分析市场结构、市场行情,适时占领市场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引导、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繁荣农村商品交易市场。第三,农民企业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企业家以创新精神整合农村资源,在单纯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贸工农”相结合的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拓展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空间。由此看来,农民企业家的蓬勃兴起必然能够在生产、消费和流通领域全方面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城市化的催化剂
农村城市化是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由于中国当前城乡之间广泛存在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因而农村城市化必须是以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为前提,充分体现在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生活空间转移与集聚、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模式城市化等方面的内容。在农村城市化的现实进程中,农民企业家恰恰能够将农民、企业与乡村的利益统一考虑,成为推动农村城市化的催化剂。第一,农民企业家通过工业带动农业,改变农村传统小农生产方式,通过规模经营、专业生产,实现产品集聚生产,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在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农民企业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引进新产品和新技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三,农民企业家普遍更多地承担了农村社会发展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务,为真正实现工业主导农业、农业依托工业的新格局、推动农村步入城镇化和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三)农村特色产业的缔造者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所谓农村特色产业就是依靠独特的地缘和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整合一定的自然区域内资源发展起来的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但是,目前各地方农村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仍然面临“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市场小,集约程度低、品牌小”的困难,尚未形成特色产业区域竞争力。中国农村现实的生产环境和条件表明,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大量具有管理知识和市场经验的农民企业家,农民企业家是农村特色产业的缔造者。第一,农民企业家能够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市场规律,通过对农村社会生产力配置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重点发展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的拳头产品,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提升农村区域竞争力;第二,农民企业家的示范效应在农村地区广泛形成了“一村出一品、一品成一业、一业育一企”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由单纯农耕型向多样特色型转变,由资源型向市场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生产型向工贸型转变。因此,农民企业家必然成为农村特色产业的真正经营者和缔造者。
(四)农民创业的示范效应
创业活动就是通过发现和捕捉市场需求,在承担相应市场风险的基础上,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颖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国外的经验和中国创业发展的经历都说明农民创业活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的要求,中国农村地区不少“能人”抓住创业机遇,跳出单纯种养业的传统就业空间,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服务和运输等领域的创业,涌现了数以千万的农民企业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农民企业家成功的创业经历在农村地区起到强烈的示范效应,发挥了“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村”的作用,激发了大多数农民的创业热情,形成活跃的创业局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0%的村民对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表示敬佩,32%的农民有强烈创业愿望,62%的农民有一般创业愿望,没有创业想法的只占6%,26岁~35岁的男性成为创业的主力军,其中14.8%的农民正在从事创业活动,82.8%的创业领域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这些创业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创业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农民创业活动将成 4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为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石。
三、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的因素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民企业家的成长提供了初步条件和机遇。但是,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农民企业家的生成与发展,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一)城乡二元经济制度是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体制性因素
以限制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特点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正在成为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体制性因素。第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明晰和非市场化运作导致责、权、利的边界不清,形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不利于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和保护性经营,阻碍了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经营;第二,户籍制度使农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缺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增加了农民企业家创业和经营成本,束缚了其经济活动空间。因此,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强化了农民的弱势地位,弱化了市场机制在配置农业和农村资源方面的作用,不利于农业专业大户、乡镇企业家和农民创业者的成长。
(二)素质普遍不高是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的根本原因
中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了很多的农民创业者和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他们都是当代农民中的最优秀代表。然而,由于中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阶段,多数农民企业家文化程度不高、素质较低,视野比较狭窄,在观念和运作中不免带有小生产方式和小农意识印记,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创业或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失误。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企业家占大约40%,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企业家占大约4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企业家仅占20%左右。农民企业家素质较低成为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不断发展,农业经营面临着信息化、专业化、知识化、经营环境复杂化等一系列挑战,多数农民企业家的小农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据调查,70%农民企业家创业或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身管理知识和经验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几乎所有的农民企业家都认为眼界不开阔、管理经验不足严重制约企业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瓶颈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信贷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民创业活动和企业经营的步伐,制约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企业家的成长。农民企业家普遍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开始创业,企业规模也大都属于中小企业,甚至是夫妻店、父子店、姐妹店等。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农民企业家创业资金需求低、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不确定性高、资信度较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普遍存在慎贷、惜贷心理,制定严格甚至苛刻的贷款条件,加之农村缺乏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因而农民企业家很难通过正规的融资渠道获得所需的资金。调查资料显示,近1/3的农民企业家认为资金短缺是创业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农民企业家的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个人积累、亲朋借款和金融机构借款三个渠道。据统计,农民企业家初始创业资金的40%来自个人积累(包括合伙人),50%来自亲朋借款,只有10%来自银行的借贷。另外,即使是农民企业家经营过程中急需的发展资金,也只有大约50%来自银行借贷,剩下的只能采取不规范、高风险的民间高利贷拆借方式来获得。
(四)家族化管理是束缚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管理模式
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和其他民营企业家一样,农民企业家也普遍倾向家族化管理模式。调查资料显示,在农民企业家创业和龙头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中家族人员比重占到大约25%,龙头企业中的核心管理人员中家族人员比重更是达到70%以上。另外,为规避制度风险和改变企业自身形象,现实中相当多的企业在创业时实施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但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监督制衡机制。这些事实都凸现了农民企业家经营过程中带有浓厚的家族化管理色彩。家族式管理的伦理基础在本质上有悖于市场经济机制,特别是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之后,家族化管理在人力资源、产权管理、激励机制、决策机制、授权体系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封闭式的家族化管理不利于资本集中、不利于科学决策和不利于企业规范管理等等。家族化管理已成为束缚农民企业家成长的管理模式。
四、培育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对策
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营活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量,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民企业家在规模上和素质上整体滞后于新农村 6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建设的步伐,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笔者认为,对于农民企业家的培育重点应该依靠政府支持、市场引导,通过引导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施农民企业家创业与经营管理培训、规范企业管理体制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等手段和方法搭好农民企业家培育平台。
(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作为要素配置的主体,农民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平等竞争、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此需要打破城乡壁垒,构建城乡一体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给予农民基本社会保障,降低农民企业家创业成本;第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明晰土地产权,为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创造条件,有利于农民企业家的生成与培育;第三,鼓励农民企业家通过承包、租赁、招标等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要素使用权的流转,使各类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可依法继承、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
(二)实施农民企业家创业与管理培训
创业农民是农民企业家的根本来源。但是,目前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创业能力和技巧,创业失败率高,即使是创业成功者也面临企业低水平经营的困境。据有关调查表明,中国农村具有创业素质的农民仅占10%,而通过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可以提高到40%。因此有必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创业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技能的农民企业家。首先,根据各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和市场特点,定期在农村举办创业知识培训班和管理知识普及班,针对种养殖、加工生产、运输服务等不同类型农民的创业需求和经营管理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增强农民的信心,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和创业技巧;其次,通过“农民企业家联盟”的形式帮助农民企业家相互交流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互通市场信息,搭建创业农民合作经营的“桥梁”,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企业家提供预测风险、法律、财务和商务信息等方面专家咨询服务。
(三)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农村资金需求越来越旺,农村信贷却力不从心。为了满足农民企业家对创业资金或企业发展资金的需要,应该积极健全以小额信贷组织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 7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系,构建有效运转的融资平台。第一,简化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提高小额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周期,鼓励大型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办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第二,由于农民担保能力弱,与商业贷款服务的标准化要求不相适应,可以通过设立农民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实施担保,并协助银行调查、审核,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第三,以农民创业扶持基金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创业,建立高效投融资平台,对缺少资金的初创者提供支持。
(四)实现家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随着经营领域的深化和规模的扩大,家族式管理在资金、技术、人员和管理决策等方面,正在成为束缚农民企业家成长和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绊脚石”,因而部分有实力、有远见的农民企业家应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企业家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第一,允许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购买企业股份,对于有贡献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赠送企业股份,实现由封闭的产权制度向产权多元化制度转变;第二,引进专业管理人员,让出部分高层经营权,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部分分离的管理体制,实现“人治”管理向“专业”管理的转变;第三,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经营手段,实现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全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必将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和谐科学的指引下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因地域的不同受到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脚步缓慢,使农民致富徘徊不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突破瓶颈,就需要广大基层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突破模式,因地制宜,寻求发展之路。
如何使农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增长,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首先要认清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处于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品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出现,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整合部分缩小,农村经济中有很大 8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空间属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此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结构上看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是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农业部分,其中包括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狭义农业即农作物种植,而广义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园艺业等。无论是狭义农业还是广义农业均有一个基本特点,即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是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工业亦称乡镇企业与国家工业比是有一定区别的,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或是个人企业都是农村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农村未来的支柱。
在了解了农村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如何选择突破口,找准方向,准确突击,取得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足发展,使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大农民受益,达到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要结合当前争先创优工作,抓好农村班子的建设,使农村班子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堡垒。要做到这一点,就首先要使广大党员明白创优争先的意义,就是要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以争做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服务人民群众,带头发扬正气的“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是创优争先的内容,其中的核心就是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完我到过辛集市最东边的和邻县交界的一个不发达的农村,这个村因村支部把发展经济工作放到了首位,几年来支部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为发展经济服务,根据本村临近深州的地理优势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蜜桃生产,并从产销各个环节提供服务,使全村的经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人均生产水平由三千多元一跃达到了五千多元,这一飞跃的产生充分体现了支部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展示了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力量。
第二,要重视市场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经济工作中根据本地的形式及历史的原因,选准道路,发展结合本地经济发展优势的项目,这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辛集市有一个经济落后的乡,数年来跟着全市大上经济项目的曲子跳舞,投入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地域比较偏僻,条件不如城区优越,几年下来经济项目发展效果不佳。痛定思痛,乡党委一班人坐下来认真研究,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寻找突破口,最后 9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找到了交通不便是群众发展经济滞后的原因,他们倾全乡之力修了一条通向县城的公路,使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拉近,群众称乡党委的做法是“修一路而得一成”,这一动作带动了全乡的经济发展,乡内经济有了起色。乡党委又更进一步的研究发展规划,他们根据本乡距城远、污染少、空气新、林果业发达的特点,在乡内建起了以观光农业为主的生态园区,既保护了资源,又吸引了游客,更发展了经济。
第三,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时时把群众的要求和社会情况的变化作为“天气预报”并结合本地方的“人文气候”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应对突变局势,达到发展弄讯经济的目的。
在下乡调研中,我们在一个乡镇的农村看到,有一个村在去年之初,根据本村外出打工人员多,打工成了村中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的特点,在春节过后,他们敏锐的发现,有许多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员节后没有返城,经深入了解是因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许多人因外出找活不易而放弃了返城打工,这将会对村内年经济收入造成影响,使群众人均收入减少。面对这一局面,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要求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和能人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大家共度难关。在村支部的部署帮助下,全村九个以生产手套加工为主的家庭工厂,扩大了生产规模,由原来的几台机子发展到了二百多台机子,使从业人员扩大到了二百多人,解决了外出返乡人员的就业问题,稳定人民群众收入,使村内人均收入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上。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和成立生产合作社与土地流转相结合,解决种植品种分散和生产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由合作社组织广大群众实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创立品牌,占领市场,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价格,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
总之,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以和谐的理念引导群众,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团结奋斗,就会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一个新的飞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结束语
本论文是在李瑞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是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道路。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李瑞峰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致 谢
本人的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李瑞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李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个可爱的同学们和尊敬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浅谈新农村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焦立新.论农业企业家的培育和造就.高等农业教育,2010,2, [2]何琛姣.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家的培育.世界农业,2010,6,[3]翁乾麟.农业企业家与传统农业的改造.学术论坛,2010,5,[4]鲁可荣.朱启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未来与发展,2011 [5]张守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与技术,2009,4
[6]何枭吟.焦成焕.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的因素与对策研究,2009,8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在封建时代树立世界大国的地位提供了最为强大的战力,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中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净瓶,也是导致十九世界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现阶段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世界民主之林就必须首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正在全面推进,进展迅速,势头良好,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业土地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我国有4.97亿人的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65%。如何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从“十五”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及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年龄看,近期内农村劳动力供给仍将继续增加,但增势将趋缓,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外出劳动力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对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如农村就业人员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农村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业就业人员劳动年龄偏大,农村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快研究和努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一)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这是因为,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以居住集约化为突破口,使各地农村的土地利用达到集约和节约的目的,这在客观上要求节约的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土地在经营大户手中集中,在客观上也要求土地流转;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在客观上要求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所有这些都要求加快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一是要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即土地农民所有制,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二是要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最主要的是要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为物权而不是债权,其涵盖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继承权和转让权等权能,是具有交换价值的独立资产。使用权的物权化包括法定化、固定化、长期化、可继承化和市场化。三是要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集体土地的合法权益,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四是要严格土地制度的管理。要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防止耕地总量降低到最低警戒线以下;对征地中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对政府在征用土地中的违法行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决遏止政府谋利的“圈地之风”和集体谋利的“流转之风”;建立合理的土地资产和收益的分配机制,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加大力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基础,也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现状都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
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已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突出难题。而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则几乎还谈不上村级集体经济。一些村级经济不只是零,很多是负数,甚至负债累累。没有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柱,这个问题亟待破解。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使新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三)动员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广泛动员和大力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很有必要为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对于工商企业资本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应该采取财政补贴、贴息、减免税费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工商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纯公益事业的捐助性投入,应给予税前列支政策激励;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到农村建设工业原料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抵扣应与一般的工业企业一样,享受公平税负,解决增值税高征低扣的不平等待遇问题。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使工商企业与农民群众能够达到“双赢”,防止“工业剥夺农民”现象的发生。
(四)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国家应该改革目前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农民投资建设为主变成以国家财政投资建设为主,让农民在公共产品享用上能够获得“市民待遇”。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与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差距相比,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更为突出。促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抓紧解决农村教育和卫生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如果不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但不能解决农村现在的贫困,注定将来还会贫困。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除增加对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外,还要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改革的力度,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增加投入与改革并举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把增加公共卫生资源和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加快构建最基本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资金极度稀缺是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资金瓶颈。据调查,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大约只有1/5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获得5000元以上的借款困难较大。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应走出一条着眼长远,着力根本,整体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子。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三是要增加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四是要鼓励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其中信贷资金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应充分挖掘潜力。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可采取提供财政贴息或支持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提供贷款;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业贷款;发展民间信贷,鼓励民间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将主要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用之于农等具体措施。同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六)加快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
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直接动因,是推动县域经济良性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比较早地出现在浙江。近些年来,浙江经济的强劲发展,县域经济的活跃越来越引人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省一直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市管县”的财政体制,而是长期坚持“省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因为“市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有着明显倾向性,它主要是为市里服务的,县市成为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一些市的市政府为了在短短任期内搞出政绩,往往集中县市财力建设地级市,从而富了一个地级市,穷了诸多县和乡镇,形成“市压县”、“市卡县”、“市吃县”、“市刮县”的局面,进一步加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困难。新农村建设投资巨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县级政府明显“力不从心”。因此,我国要把实现分税制规范化作为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建立中央、省和地方规范化的三级分税制,加快提高分税制的法制化和体系化水平。而加快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势在必行,已经迫在眉捷了。
上述问题以及一些解决办法只是个人对现阶段农村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的看法,只供参考而已,但这也不失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希望对我挚爱的祖国有所帮助。
注:上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观点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曹新教授,部分来自百度网。
第四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本文作者:马溪乡 木日勿 好范文原创投稿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马溪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马
溪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马溪乡基本情况
马溪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马溪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马溪乡农村经济现状
马溪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09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2007年和2008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马溪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马溪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2007年马溪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08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08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08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08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调查发现
一、马溪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09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马溪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1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09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09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09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马溪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马溪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
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
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马溪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
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08年马溪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09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马溪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马溪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溪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2001年马溪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06至2008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马溪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09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马溪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马溪的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马溪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马溪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马溪的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第五篇: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经纪人与农村经济发展
泾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孟宝瑜
一、正视现状,增强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民经纪人队伍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县从事农副产品购销活动的农民经纪人已达200多人,经营范围包括禽蛋、牛羊、杂粮、水果、蔬菜、山菜、中药材、皮张、羊毛、土特产、淀粉加工、桑蚕、大麻、经济林木、饲草加工、山货、脱毒薯、粮油兑换、良种繁育等上百个品种;仅2001年交易额达2000万元以上;经营方式由单一的农副产品贩运发展到产供销一条龙,并自愿联合,成立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经营规模也逐步扩大,涌现出了一批“粮油贩运大户”、“种桑养蚕大户”、“牛羊养殖贩运大户”、“中药材种植贩运大户”等。这些人来自农民、服务农民,为缓解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有益贡献。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副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的过剩,农副产品卖难、价格下跌时有发生,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急需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展城乡市场,搞活民间流通,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但从我县农民经纪人队伍的现状看,还有许多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大部分农民经纪人处于无组织、分散经营的状态,资金不足、经营手段落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等。广大农民经纪人迫切要求组织起来,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年初政府工作安排中,政府要求供销社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引导农民搞活流通,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希望广大农民经纪人不要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通过你们的努力,繁荣城乡市场,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转变观念,确立农民经纪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农民经纪人队伍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中介,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和供需矛盾的加剧,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急需一支有组织,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积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的通知》中将“农民经纪人”这个概念定义为“活跃在城乡市场、从事商品流通、信息、传递、农副产品购销的农民”。农民经纪人队伍的最大优势是走家串户、活跃于交易市场,在传递市场信息、促进商品购销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能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多年的实践证明,农副产品能否顺利进入市场并提高商品化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经纪人的活跃程度。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过去农村的“牛贩子”、“羊贩子”、“粮贩子”、“油贩子”实际上是农民经纪人,其特点是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无力进行规模化运作。今天,我县成立农民经纪人协会,既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供销社作为农民经纪人协会的主管机关,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重生产、轻流通”、“重集体、轻个体”的传统观念,把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在为农服务上,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充实供销业务内涵,延伸供销服务链,充分调动农民经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下,把调动和发挥农民经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供销业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帮助农民经纪人组织起来共闯市场,维护农民经纪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努力成为党委、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强管理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
农民经纪人队伍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通知》的精神,把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作为给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加强扶持引导,热情服务、依法监管,努力促其规范和健康发展,发挥在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中的作用·。县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活跃于农村流通领域的最大中介组织,要主动为农民经纪人大户、专业协会等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做好服务,吸纳为成员,变昔日的竞争对手为今天的合作伙伴,使双方优势互补、互为支撑,以此推进供销社改革,为加快我县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要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场所,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吸收农民经纪人参与,建设好农副产品市场,使其成为农民接受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副产品的场所。同时,要搞好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研究分析网上信息,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捕捉商机,不断开拓市场,要通过加强对农民商品流通知识的培训,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方式o信用联社、农行等金融部门要实行平等的信贷政策,重点扶持具有还贷能力的农民经纪人大户,扩大信贷规模。农民经纪人可以依法相互担保和联合担保i贷款发展营销运输业。税务部门要对农民经纪人使用的土地、房产税按规定予以优惠照顾。计经、农牧、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也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帮助农民经纪人协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工商部门要利用现有场地和供销社的闲置场地抓市场建设和管理,强化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粮食、畜产品、蔬菜、水果、干果等大宗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几个具有一定规模、带动作用较强、标准较高、功能配套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产销定货会,促进农产品流通。通过全社会努力,为农民经纪人队伍创
造公正、平等、活跃、有序的发展环境。还要从政策教育和舆论宣传上为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经纪人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希望大家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西部大开发,泾源大发展”为目标,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