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揭阳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儿科综合楼、门急诊住院综.
桩基础后注浆施工方案
一、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广东省及揭阳市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文件等。
2.严格遵守业主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造价等控制 原则,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
3.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相结合,组织有效性、经济适用 性。选择工序能力指数最佳的施工机具或设备,保证工程工期及质量。
4.加强施工与建设、设计、监理及政府相关部门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5.坚持文明施工,严格按照广东省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施工。
二、工程概况
揭阳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儿科综合楼、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 项目位于揭阳市人民医院北面。本工程由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 按地下 2层 , 地上 26层设计, 开挖深度约 5.8米。主体结构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勘测, 以地质报告中第 38层粗砂层为持力层,进入持 力层长度不小于 2.0米。
三、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共有 Φ800、Φ900、Φ1000三种桩径, 后注浆为 432条, Φ800桩 90根 , Φ900桩 198根, Φ1000桩 134根。
计划 完成施工任务, 工期紧, 必须进场 型注浆机不少于 台进行安全施 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后注浆的施工,通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强现场管
理,改进施工工艺,保质量安全,为确保施工正常 , 甲方应提供充足的电源。
四、施工方法
工程局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提高单桩坚向承载力, 每桩对称设置三根外 径 Φ32mm ,壁厚 2.75mm 电焊钢管作为注浆管,管与管之间连接采用外套外径 Φ42mm , 壁厚 3.00mm 钢管电焊连接, 连接套管长度为 100mm。注浆管的喷头部份采 用“ 16孔单向阀” , “ 16孔单向阀” ,注浆喷头焊接于每根注浆管下部。
五、施工准备(一技术准备
1.熟悉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和其它设计文件。2.施工方案审核、批准已经完成。
3.根据施工技术、安全交底进行各项施工准备。
4.施工前应检查有关技术文件(注浆点位置、浆液配比、注浆施工技术参数, 检测要求等 ,对有关浆液组成材料的性能及注浆设备的完好进行检查。
(二材料要求
1.水泥:用强度等级 PO42.5MPa 普通硅酸盐水泥。
2.水:采用一般饮用淡水,但不应采用含硫酸盐大于 0.1%、氯化钠大于 0.5%以及含过量糖、悬浮物质、碱类的水。
灌浆一般用净水泥浆,水灰比控制在 0.5-0.65,每轮次注浆先用 0.65水灰比, 然后逐渐减小水灰比, 最后采用 0.5水灰比进行灌浆。水泥浆按水泥量的 0.7%掺入 FDN-Z 减水剂和按水泥量的 6.0%掺入 SY-G 膨胀剂。
3.主要机具
机具设备包括:主要为水泥压浆泵,配套机具有:搅拌机、阀门、压力表等机 具设备。
(三作业条件
1.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应通过试验确定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 量等有关技术参数;单桩注浆量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 力增幅及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每桩的压浆量为该桩径的 2倍。
2.施工现场水电应能满足施工基本需要。
六、施工工艺及方法(一、施工工艺
水泥注浆的工艺流程为:钻孔→预埋压浆导管→成桩→注浆→封口。(二、施工方法 1 施工要点
(1 压 浆 管 的 制 作 :在 制 作 钢 筋 笼 的 同 时 制 作 压 浆 管。压 浆 管 采 用 ∅ 32.0×2.75mm电焊钢管作为注浆管,管与管之间连接采用外套 ∅ 42.0×3.0mm钢管 电焊连接,连接套管长度为 100mm。压浆管长度比桩底部长出钢筋笼 100cm, 上部高 出自然地面 50cm。注浆管的喷射头部份采用“ 16孔单向阀”, “ 16孔单向阀”注浆 喷射头焊接于每根注浆管下部。
(2 压浆管的布置:将 3 根压浆管对称绑在钢筋笼内侧。成孔后清孔、提钻、下钢筋笼 , 在钢筋笼吊装安放过程中要注意对压浆管的保护 , 钢筋笼不得扭曲。(3 压浆桩位的选择:根据以往工程实践 , 在泥砂层中 , 水泥浆在工作压力作用 下影响面积较大。为防止压浆时水泥浆液从临近薄弱地点冒出 , 注浆作业宜在成桩后 2天~10天内开始 , 并且该桩周围至少 30m 范围内没有钻机钻孔作业 , 该范围内的桩 混凝土灌注完成也应在 3d 以上。
(4 压浆施工顺序:压浆时最好采用整个承台群桩一次性压浆 , 对于桩群注浆, 宜先外围后内部;压浆时采用 2 根桩循环压浆 , 即先压第 1 根桩的 A 管 , 压浆量约占 总量的 70 % ,压完后再压另 1 根桩的 A 管 , 然后依次为第 1 根桩的 B 管和第 2 根 桩的 B 管 , 这样就能保证同一根桩 2 根管压浆时间间隔 30~60min 以上 , 给水泥浆 一个在泥砂层中扩散的时间。压浆时应做好施工记录 , 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施工时间、压浆开始及结束时间、压浆数量以及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处理的措施等。压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措施
(1 喷头打不开:压力达到 3MPa 以上仍然打不开压浆喷头 , 说明喷头部位已经 损坏 , 不要强行增加压力 , 可在另一根管中补足压浆数量。
(2 出现冒浆:压浆时常会发生水泥浆沿着桩侧或在其他部位冒浆的现象 , 若水 泥浆液是在其他桩或者地面上冒出 , 说明桩底已经饱和 , 可以停止压浆;若从本桩侧 壁冒浆 , 压浆量也满足或接近了设计要求 , 可以停止压浆;若从本桩侧壁冒浆且压浆 量较少 , 可将该压浆管用清水或用压力水冲洗干净 , 等到第 2 天原来压入的水泥浆液 终凝固化、堵塞冒浆的毛细孔道时再重新压浆。
(3 单桩压浆量不足:压浆时最好采用整个承台群桩一次性压浆 , 压浆先施工周 圈桩形成一个封闭圈 , 再施工中间 , 能保证中间桩位的压浆质量 , 若出现个别桩压浆 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 可视情况加大临近桩的压浆量作为补充。
3.后注浆作业开始前
应通过试验确定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有关技术参数;单 桩注浆量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及是否复式注浆 等因素确定。每桩的压浆量不少于 2D ,应符合设计要求。
4.根据现场实际桩位
桩机就位后开始钻孔(注意泥浆的性能,对于泥浆达不到要求的可加入膨润土
以保证护壁的稳定性 ,孔位成型后,预埋 2根压浆导管(压浆导管采用钢管,外径 32mm ,沿钢筋笼对称设置,并与钢筋笼固定在一起,长度为自然地面至桩底, 注浆 管喷射头部份采用 16孔单向阀,注浆管喷射头焊接于每一根注浆管下部, 5.地质条件的限制
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对本工程各主楼做不同位置进行后注浆。6.注浆施工方法
是用压浆泵将水泥浆压入导管而透入桩底孔隙中,水泥浆应连续压入,不得中 断。灌浆先从稀浆开始,逐渐加浓,间隙进行。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 等量注浆。当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或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 75%, 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时可终止注浆。注浆完毕后,采用原浆压浆堵口。
7.浆液的水灰比
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本工程后注浆采用 PO42.5R 普通硅酸盐水泥, 每桩水泥量(单位 T 为 2D(D 为桩径, 单位 m;单桩承台及设计试桩的桩端后注浆, 水泥用量应大于 1.2倍。水灰比控制在 0.5~0.65,每轮次注浆先用 0.65水灰比,然 后逐渐逐渐减少水灰比,最后采用 0.5水灰比进行灌浆。水泥浆按水泥量的 0.7%掺 入 FDN-Z 减水剂和按水泥量的 0.6%掺入 UEA 膨胀剂。
8、设计注浆压力
注浆设计压力为 1.5~2.0MPa ,可通过试验调整,桩端注浆终止注浆起止时间和 顺序:每根桩浇灌完混凝土后,在 12~24小时内必须用清水将喷口冲开,注浆作业 时间宜于成桩 2天后开始,不宜迟于成桩 30天后;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根注浆管依次实施注浆;注浆作业点距桩成孔作业点的 距离不宜小于 10 m。
9.注浆流量 :不宜超过 75L/min;
10.当满足条件之一时可以终止注浆
①、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②、注浆水泥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 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③、注浆水泥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 75%,且地面已 冒浆;11.异常处理措施
后注浆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后注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采 取相应处理措施。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无法达到注浆结束条件时,根据工程具体情 况采取相应措施:应在桩边补钻 2个 Φ91mm 钻孔, 钻孔底端应深于桩端 1000mm 以上, 重下注浆钢管, 灌注套壳料 5天后进行补注浆,补注浆水泥用量每桩不少于注浆设计 水泥用量的 1.2倍,且终止注浆压力不小于 1.5Mpa。
七、质量标准及要求(一 灌注桩后注浆(JGJ94-2008 灌注桩后注浆工法可用于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的沉渣(虚土、泥皮和桩底、桩侧一定范围土体的加固。
(二 后注浆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2 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直径不大于 1200mm 的桩, 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 2根;对于直径大于 1200mm 而不大于 2500mm 的桩,宜对称设置 3根;3 钢筋笼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扭笼。(三 后注浆阀应具备下列性能: 1 注浆阀应能承受 1MPa 以上静水压力;注浆阀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石等硬 质物的刮撞而不致使管阀受损;注浆阀应具备逆止功能。
(四 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水灰比宜为 0.45~0.65,对于非饱和土水灰比宜为 0.7~0.9(松散碎石土、砂砾宜为 0.5~0.6;低水灰 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2桩端注浆终止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岩、非 饱和黏性土及粉土, 注浆压力宜为 3~10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 1.2~4MPa, 软土宜取低值,密实黏性土宜取高值;3注浆流量不宜超过 75L/min;(五 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作业宜于成桩 2d 后开始;2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 10m;3 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端;对于非饱和土宜先桩端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应先上后下;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 2h;4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5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六 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 1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2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 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七 当注浆压力长时间低于正常值或地面出现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应改为间歇 注浆,间歇时间宜为 30~60min,或调低浆液水灰比。
(八 后注浆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后注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 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值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措施。
(九 后注浆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水泥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试注浆记录、设计工艺参数、后注浆作业记录、特殊情况处理记录等资料;2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 承载力检验应在后注浆 20d 后进 行,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于注浆 15d 后进行。
3.施工前应检查有关技术文件(注浆点位置、浆液配比、注浆施工技术参数, 检测要求等,对有关浆液组成材料的性能及注浆设备也应进行检查。
4.施工中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 量、技术参数等。
6.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种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八、安全文明施工(一、安全生产措施
1.机械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 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非专业人员禁止操作机 械。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严禁酒后操作和施工。
2.在使用电动工具时,需有专人负责和操作, 并经常检查。施工用电应符合《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05(二、文明施工措施
1.施工现场应设置围档式垃圾集中堆放场所,并有明显标识。
2.施工垃圾的处理和排水应符合国家、地方环境保护相关要求。
3.施工机械不得有滴漏油现象,维修时要采取接漏油措施,禁止油污直接滴漏 在地表上,以防造成大地土壤污染。
4.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噪声污染, 在施工噪声敏感区域宜选择低噪声设备, 也可 采取其他降低噪声的措施。
九、质量记录
原始记录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真实反映, 是检查和衡量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依 据。因此,严禁任何毁坏、丢失原始资料现象的发生,记录人员应认真填写好各项 原始记录的报表,各种数据应准确、齐全、整洁。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以下资 料: 1.水泥材质检验报告。2.压力表检定证书。
3.试注浆记录(后注浆作业记录。4.设计工艺参数。5.特殊情况处理记录。6.施工日记。
7.钻孔桩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表。
8.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制作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9.钻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10.钻冲孔桩隐蔽验收记录表。
11.钻孔桩地下连续墙灌注水下混凝土记录。12.其它相关的质量记录。
十、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1 所有施工人员均应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所用设备性能, 用电人员各自保 护好自用设备的负荷、地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及时找电工解决,严禁非专业电器 操作人员乱动电器设备。
(2 配电系统分级配电,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完整、牢固、防雨防尘、外涂安 全色(标 ,统一编号;其安装形式、内设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箱内电器可靠、完好、选型、定值符合规定并标明用途。
(3 施 工现场所有用是设备必须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并定期检查。严禁乱拉电线接用电热器具。
十一、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1 各种机械要有专人负责维修、保养,并经常对机械运行的关键部位进行 检查,预防机械故障及机械伤人。
(2 机械使用时操作员要密切注意机上的仪器、仪表、指针是否超出安全范围, 机体是否有异常振动及发出异响,出现问题及时停电关机处理,不得擅离职守,隐 瞒不报。
(3 各种机械视其工作性质、机械性能的不同搭设防尘、防雨、防砸或防噪音 工作棚, 机械设备附近设标志牌, 并在操作位置附近悬挂使用规则牌。
(4 施工运输机械是伤害多发点,运输车辆进出要服从指挥、信号要齐全,不 得超速,过岔口、遇障碍时减速鸣笛,制动器齐全功能良好。
(5 小范围内机械与机械、机械与人同时工作时应协调配合,相互保持安全 距离。
十二、环境措施
施工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控制环境污染的法律和法规,采取必要措施,防 揭阳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儿科综合楼、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 后注桩工程施工方案 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做好三废处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 作环境,做到文明施工。
1、维护现场施工道路平整畅通。① ② ③ 保证现场施工道路平整畅通。各类临时设施及场地认真规划,合理搭建和堆置。各种原材料(砂、石、木材等)依照规定的平面位置合堆放,仓库内的物 资存放整齐。④ 各种机械设备、车辆的停置按照规定的范围停放整齐,不随意停置。
2、施工期间严格管理施工物料,防止在雨季随雨水迳流入地表及相应的水域 造成污染,施工的机械防止严重漏油,施工机械运转或维修时的油污水经处理后才 排入。
3、及时清理回收各类施工余料,对于废弃的物料及时清除,运往供弃置的场 所。
4、污水和垃圾 工地生活污水设置专门便水池和污水池。便水池四周用水泥砂浆抹面,避免渗 漏,顶加封盖,定期运送到指定的地方堆放或覆盖。建筑垃圾(废砂浆、废砼块、报废构件、退场后的临时设施)清理干净,不影响永久建筑的使用范、美观。临时 租地复原。
5、尘土和噪声(1)工场用地平整后铺砂垫层(或矿石层)避免翻浆和尘土飞扬。(2)配备洒水对施工车辆经过的道路和施工工作面洒水灭尘,尽量保持路面干 净。11 揭阳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儿科综合楼、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 后注桩工程施工方案(3)夜间施工对噪音进行控制。
6、在施工期间,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如发现文物、古 迹、古墓、葬品、化石和金银财宝,在国家接收以前,视为业主的财产妥为保管,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监理工程师、业主和国家有关部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 预防文物的损失。
十三、雨季施工安排: 为确保工期,合理安排好雨季期间的施工计划,尽量安排不受雨季影响的项目 在雨季期间施工: 做好气象预报接收登记工作,要施工期间,项目
经理部设专人收听和记录天气 预报,并及时通报施工现场。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队,应结合各自的工程情况,及时 做好防雨防漏措施,合理安排作业间隔,采取快节奏,突出施工重点的方法,力争 在雨水前完成工作内容,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雨季期间做好现场的排水工作。经常检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的沟通情况,发现 阻塞应及时疏通,并在现场预备足够的塑料布、苫布、竹棚遮盖,减少雨水对原材 料的浸湿。12
第二篇:揭阳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儿科综合楼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后注桩工程施工方案
桩基础后注浆施工方案
一、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广东省及揭阳市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文件等。
2.严格遵守业主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造价等控制原则,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
3.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相结合,组织有效性、经济适用性。选择工序能力指数最佳的施工机具或设备,保证工程工期及质量。
4.加强施工与建设、设计、监理及政府相关部门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5.坚持文明施工,严格按照广东省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办法施工。工程概况
揭阳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儿科综合楼、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项目位于揭阳市人民医院北面。本工程由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按地下2层,地上26层设计,开挖深度约5.8米。主体结构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勘测,以地质报告中第38层粗砂层为持力层,进入持力层长度不小于2.0米。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共有Φ800、Φ900、Φ1000三种桩径,后注浆为432条,Φ800桩90根,Φ900桩198根,Φ1000桩134根。
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工期紧,必须进场型注浆机不少于台进行安全施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后注浆的施工,通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强现场管理,改进施工工艺,保质量安全,为确保施工正常,甲方应提供充足的电源。
四、施工方法
工程局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提高单桩坚向承载力,每桩对称设置三根外径Φ32mm,壁厚2.75mm电焊钢管作为注浆管,管与管之间连接采用外套外径Φ42mm,壁厚3.00mm钢管电焊连接,连接套管长度为100mm。注浆管的喷头部份采用“16孔单向阀”,“16孔单向阀”,注浆喷头焊接于每根注浆管下部。
五、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熟悉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和其它设计文件。2.施工方案审核、批准已经完成。
3.根据施工技术、安全交底进行各项施工准备。
4.施工前应检查有关技术文件(注浆点位置、浆液配比、注浆施工技术参数,检测要求等),对有关浆液组成材料的性能及注浆设备的完好进行检查。
(二)材料要求
1.水泥:用强度等级PO4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2.水:采用一般饮用淡水,但不应采用含硫酸盐大于0.1%、氯化钠大于0.5%以及含过量糖、悬浮物质、碱类的水。
灌浆一般用净水泥浆,水灰比控制在0.5-0.65,每轮次注浆先用0.65水灰比,然后逐渐减小水灰比,最后采用0.5水灰比进行灌浆。水泥浆按水泥量的0.7%掺入FDN-Z减水剂和按水泥量的6.0%掺入SY-G膨胀剂。3.主要机具
机具设备包括:主要为水泥压浆泵,配套机具有:搅拌机、阀门、压力表等机具设备。
(三)作业条件 1.后注浆作业开始前,应通过试验确定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有关技术参数;单桩注浆量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及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每桩的压浆量为该桩径的2倍。2.施工现场水电应能满足施工基本需要。
六、施工工艺及方法
(一)、施工工艺
水泥注浆的工艺流程为:钻孔→预埋压浆导管→成桩→注浆→封口。
(二)、施工方法 1 施工要点
(1)压浆管的制作:在制作钢筋笼的同时制作压浆管。压浆管采用∅32.0×2.75mm电焊钢管作为注浆管,管与管之间连接采用外套∅42.0×3.0mm钢管电焊连接,连接套管长度为100mm。压浆管长度比桩底部长出钢筋笼100cm,上部高出自然地面50cm。注浆管的喷射头部份采用“16孔单向阀”,“16孔单向阀”注浆喷射头焊接于每根注浆管下部。
(2)压浆管的布置:将3 根压浆管对称绑在钢筋笼内侧。成孔后清孔、提钻、下钢筋笼,在钢筋笼吊装安放过程中要注意对压浆管的保护,钢筋笼不得扭曲。
(3)压浆桩位的选择:根据以往工程实践,在泥砂层中,水泥浆在工作压力作用下影响面积较大。为防止压浆时水泥浆液从临近薄弱地点冒出,注浆作业宜在成桩后2天~10天内开始,并且该桩周围至少30m 范围内没有钻机钻孔作业,该范围内的桩混凝土灌注完成也应在3d 以上。
(4)压浆施工顺序:压浆时最好采用整个承台群桩一次性压浆,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压浆时采用2 根桩循环压浆,即先压第1 根桩的A 管,压浆量约占总量的70 % ,压完后再压另1 根桩的A 管,然后依次为第1 根桩的B 管和第2 根桩的B 管,这样就能保证同一根桩2 根管压浆时间间隔30~60min 以上,给水泥浆一个在泥砂层中扩散的时间。压浆时应做好施工记录,记录的内容应包括施工时间、压浆开始及结束时间、压浆数量以及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处理的措施等。压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措施(1)喷头打不开:压力达到3MPa以上仍然打不开压浆喷头,说明喷头部位已经损坏,不要强行增加压力,可在另一根管中补足压浆数量。(2)出现冒浆:压浆时常会发生水泥浆沿着桩侧或在其他部位冒浆的现象,若水泥浆液是在其他桩或者地面上冒出,说明桩底已经饱和,可以停止压浆;若从本桩侧壁冒浆,压浆量也满足或接近了设计要求,可以停止压浆;若从本桩侧壁冒浆且压浆量较少,可将该压浆管用清水或用压力水冲洗干净,等到第2 天原来压入的水泥浆液终凝固化、堵塞冒浆的毛细孔道时再重新压浆。
(3)单桩压浆量不足:压浆时最好采用整个承台群桩一次性压浆,压浆先施工周圈桩形成一个封闭圈,再施工中间,能保证中间桩位的压浆质量,若出现个别桩压浆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可视情况加大临近桩的压浆量作为补充。3.后注浆作业开始前
应通过试验确定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有关技术参数;单桩注浆量应根据桩径、桩长、桩端桩侧土层性质、单桩承载力增幅及是否复式注浆等因素确定。每桩的压浆量不少于2D,应符合设计要求。4.根据现场实际桩位 桩机就位后开始钻孔(注意泥浆的性能,对于泥浆达不到要求的可加入膨润土以保证护壁的稳定性),孔位成型后,预埋2根压浆导管(压浆导管采用钢管,外径32mm,沿钢筋笼对称设置,并与钢筋笼固定在一起,长度为自然地面至桩底,)注浆管喷射头部份采用16孔单向阀,注浆管喷射头焊接于每一根注浆管下部,5.地质条件的限制
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对本工程各主楼做不同位置进行后注浆。6.注浆施工方法
是用压浆泵将水泥浆压入导管而透入桩底孔隙中,水泥浆应连续压入,不得中断。灌浆先从稀浆开始,逐渐加浓,间隙进行。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当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或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时可终止注浆。注浆完毕后,采用原浆压浆堵口。7.浆液的水灰比
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本工程后注浆采用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每桩水泥量(单位T)为2D(D为桩径,单位m);单桩承台及设计试桩的桩端后注浆,水泥用量应大于1.2倍。水灰比控制在0.5~0.65,每轮次注浆先用0.65水灰比,然后逐渐逐渐减少水灰比,最后采用0.5水灰比进行灌浆。水泥浆按水泥量的0.7%掺入FDN-Z减水剂和按水泥量的0.6%掺入UEA膨胀剂。
8、设计注浆压力
注浆设计压力为1.5~2.0MPa,可通过试验调整,桩端注浆终止注浆起止时间和顺序:每根桩浇灌完混凝土后,在12~24小时内必须用清水将喷口冲开,注浆作业时间宜于成桩2天后开始,不宜迟于成桩30天后;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根注浆管依次实施注浆;注浆作业点距桩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10 m。9.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10.当满足条件之一时可以终止注浆
①、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②、注浆水泥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③、注浆水泥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地面已冒浆; 11.异常处理措施 后注浆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后注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无法达到注浆结束条件时,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应在桩边补钻2个Φ91mm钻孔,钻孔底端应深于桩端1000mm以上,重下注浆钢管,灌注套壳料5天后进行补注浆,补注浆水泥用量每桩不少于注浆设计水泥用量的1.2倍,且终止注浆压力不小于1.5Mpa。
七、质量标准及要求
(一)灌注桩后注浆(JGJ94-2008)
灌注桩后注浆工法可用于各类钻、挖、冲孔灌注桩及地下连续墙的沉渣(虚土)、泥皮和桩底、桩侧一定范围土体的加固。
(二)后注浆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 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直径不大于1200mm的桩,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对于直径大于1200mm而不大于2500mm的桩,宜对称设置3根; 钢筋笼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扭笼。
(三)后注浆阀应具备下列性能: 注浆阀应能承受1MPa以上静水压力;注浆阀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石等硬质物的刮撞而不致使管阀受损; 注浆阀应具备逆止功能。
(四)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45~0.65,对于非饱和土水灰比宜为0.7~0.9(松散碎石土、砂砾宜为0.5~0.6);低水灰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 桩端注浆终止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及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岩、非饱和黏性土及粉土,注浆压力宜为3~10Mpa;对于饱和土层注浆压力宜为1.2~4MPa,软土宜取低值,密实黏性土宜取高值; 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min;
(五)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d后开始; 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端;对于非饱和土宜先桩端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应先上后下;桩侧桩端注浆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h; 4 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5 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六)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 1 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 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七)当注浆压力长时间低于正常值或地面出现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应改为间歇注浆,间歇时间宜为30~60min,或调低浆液水灰比。
(八)后注浆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后注浆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当注浆量等主要参数达不到设计值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九)后注浆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水泥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试注浆记录、设计工艺参数、后注浆作业记录、特殊情况处理记录等资料; 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承载力检验应在后注浆20d后进行,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于注浆15d后进行。
3.施工前应检查有关技术文件(注浆点位置、浆液配比、注浆施工技术参数,检测要求等),对有关浆液组成材料的性能及注浆设备也应进行检查。
4.施工中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技术参数等。
6.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种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八、安全文明施工
(一)、安全生产措施
1.机械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培训合格、持证上岗,非专业人员禁止操作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严禁酒后操作和施工。
2.在使用电动工具时,需有专人负责和操作,并经常检查。施工用电应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二)、文明施工措施
1.施工现场应设置围档式垃圾集中堆放场所,并有明显标识。2.施工垃圾的处理和排水应符合国家、地方环境保护相关要求。
3.施工机械不得有滴漏油现象,维修时要采取接漏油措施,禁止油污直接滴漏在地表上,以防造成大地土壤污染。
4.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噪声污染,在施工噪声敏感区域宜选择低噪声设备,也可采取其他降低噪声的措施。
九、质量记录
原始记录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真实反映,是检查和衡量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严禁任何毁坏、丢失原始资料现象的发生,记录人员应认真填写好各项原始记录的报表,各种数据应准确、齐全、整洁。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以下资料: 1.水泥材质检验报告。2.压力表检定证书。
3.试注浆记录(后注浆作业记录)。4.设计工艺参数。5.特殊情况处理记录。6.施工日记。
7.钻孔桩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表。
8.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制作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9.钻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10.钻冲孔桩隐蔽验收记录表。
11.钻孔桩地下连续墙灌注水下混凝土记录。12.其它相关的质量记录。
十、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所有施工人员均应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所用设备性能,用电人员各自保护好自用设备的负荷、地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及时找电工解决,严禁非专业电器操作人员乱动电器设备。配电系统分级配电,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完整、牢固、防雨防尘、外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其安装形式、内设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箱内电器可靠、完好、选型、定值符合规定并标明用途。
施工现场所有用是设备必须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并定期检查。严禁乱拉电线接用电热器具。
十一、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各种机械要有专人负责维修、保养,并经常对机械运行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查,预防机械故障及机械伤人。
机械使用时操作员要密切注意机上的仪器、仪表、指针是否超出安全范围,机体是否有异常振动及发出异响,出现问题及时停电关机处理,不得擅离职守,隐瞒不报。
各种机械视其工作性质、机械性能的不同搭设防尘、防雨、防砸或防噪音工作棚,机械设备附近设标志牌,并在操作位置附近悬挂使用规则牌。
施工运输机械是伤害多发点,运输车辆进出要服从指挥、信号要齐全,不得超速,过岔口、遇障碍时减速鸣笛,制动器齐全功能良好。
小范围内机械与机械、机械与人同时工作时应协调配合,相互保持安全距离。
十二、环境措施
施工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控制环境污染的法律和法规,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做好三废处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文明施工。维护现场施工道路平整畅通。保证现场施工道路平整畅通。
各类临时设施及场地认真规划,合理搭建和堆置。
各种原材料(砂、石、木材等)依照规定的平面位置合堆放,仓库内的物资存放整齐。各种机械设备、车辆的停置按照规定的范围停放整齐,不随意停置。施工期间严格管理施工物料,防止在雨季随雨水迳流入地表及相应的水域造成污染,施工的机械防止严重漏油,施工机械运转或维修时的油污水经处理后才排入。及时清理回收各类施工余料,对于废弃的物料及时清除,运往供弃置的场所。污水和垃圾
工地生活污水设置专门便水池和污水池。便水池四周用水泥砂浆抹面,避免渗漏,顶加封盖,定期运送到指定的地方堆放或覆盖。建筑垃圾(废砂浆、废砼块、报废构件、退场后的临时设施)清理干净,不影响永久建筑的使用范、美观。临时租地复原。尘土和噪声
工场用地平整后铺砂垫层(或矿石层)避免翻浆和尘土飞扬。
配备洒水对施工车辆经过的道路和施工工作面洒水灭尘,尽量保持路面干净。夜间施工对噪音进行控制。
在施工期间,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如发现文物、古迹、古墓、葬品、化石和金银财宝,在国家接收以前,视为业主的财产妥为保管,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监理工程师、业主和国家有关部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预防文物的损失。
十三、雨季施工安排: 为确保工期,合理安排好雨季期间的施工计划,尽量安排不受雨季影响的项目在雨季期间施工:
做好气象预报接收登记工作,要施工期间,项目经理部设专人收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并及时通报施工现场。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队,应结合各自的工程情况,及时做好防雨防漏措施,合理安排作业间隔,采取快节奏,突出施工重点的方法,力争在雨水前完成工作内容,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雨季期间做好现场的排水工作。经常检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的沟通情况,发现阻塞应及时疏通,并在现场预备足够的塑料布、苫布、竹棚遮盖,减少雨水对原材料的浸湿。
第三篇: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报告
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报告
一、医院简介
xx人民医院院创建于xx年,是一所经xx省卫生厅评审认定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xx亩,现有在职职工xx,其中,高级职称xx人,中级职称xx人,博士xx人,硕士xx人。医院现有床位xx张,年门诊诊疗xx万人次,年急诊xx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xx万例。医院还承担了大中专院校的临床、护理等专业xx多名学生的实习教学任务,历年实习生就业、考研、专升本通过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医院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对师资力量培养,加强与韩国、德国等医院友好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手术示教,积极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省市学术会议,为人才成长营造了浓厚学术氛围。医院积极承担下乡支农、“卫生强基工程”,建立卫生部“适宜技术培训中心”,设立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了条件。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解决当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存在的问题,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随后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
[2010]561号)提出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培养30
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2010年12月30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明确了全科医生培养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方式、培训内容及要求。2011年7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
二、项目基础
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人民医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全科医生培养经验。首批专业包括内科、外科等10个临床学科,其他医技科室也陆续开展。至今共有xx余人次参加了培训,每年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率在全省名列全茅,得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的充分肯定。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养医师良好医德医风、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规范医疗文书书写。
三、项目的提出
按照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中央将安排资金,启动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试点建设。为充分发挥医院的技术优势,加强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贯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落实2010-201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任务,目前前期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
由于全科医师培养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对于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国家和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中,任何有益的探索都会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借鉴国际经验,打造集理论培训、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为一体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全科的医生培养模式,为不同地区的全科医师培养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从而为基层卫生机构培养
更多优秀的全科医师作出基础性贡献。
四、项目的意义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关系到医改全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本项目符合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加快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和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建成后,医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达到年培养全科医生xx人/年,将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的就医需求,促进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
第四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附全稿
[提要]:卫生部组织起草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月30日在卫生部网站公布,当日起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2年2月10日。
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全科基地)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考核考试的主要场所,包括临床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
第三条 全科基地原则上设置在三级综合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实践基地原则上设置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下同)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全科基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每个全科基地应当与2所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所以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培养关系,作为实践基地承担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训练,实践基地应当具备相应的培训条件。
第五条全科基地实行分级动态管理。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等部门负责制订全科基地标准、认定和管理办法,组织抽查督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教育、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管理等部门负责全科基地认定和管理工作,定期组织督导评估。
第二章 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全科基地应当具有满足全科医生培养需要的二级学科设置,个别专科设置不全的,可与1-2家专科医院联合,作为协作基地共同完成培养全科医生的任务。
第七条申请认定为全科基地的医院(以下简称申报医院),应当符合全科基地标准(见附录1),收治疾病种类基本覆盖相关学科常见疾病(病种名单见附录2),具备能够满足培养标准要求的师资队伍。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全科基地认定申请。
第九条 全科基地认定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一)自评与认定申请。申报医院依据有关文件和标准,对本院、协作医院、实践基地进行自评,完成自评报告,填写《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申报表》,并按要求准备相应的申报材料,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二)形式审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标准》及本办法相关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于接到申请后的30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回复。
(三)实地评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相关行业协会,依据全科基地标准,组织相关专家对符合申请条件的医院进行实地评审,形成认定意见,根据培养能力确定培养规模。评审结果分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其中达标基地具备全科医生培养资格;基本达标的,应当根据评审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整改并择期进行再次评审;不达标的,待条件完善后重新申请。
(四)结果公示与公布。全科基地评审结果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在卫生信息网站进行公示。通过评审的全科基地名单及招生规模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并上报卫生部备案。
第三章 基地监督与管理
第十条全科基地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对全国全科基地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辖区内全科基地认定和管理,制订、实施培训规划,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培训考核,监控培训质量,维护培训工作秩序。
第十一条全科基地实行动态管理,认定周期为3年。全科基地应当在周期结束前6个月提出复核认定申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复核评审,于本周期结束前作出复核认定结论,并上报卫生部备案。
第十二条全科基地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加强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相关条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培养质量评价。
第十三条全科基地应当按照规定做好培养过程管理。通过填写全科医生培养登记手册,记录日常临床医疗活动内容、自我学习评价、指导医师观察评价、基地主任评价、出科考核、定期考核等多种形式保证培养质量。
第十四条经评审认定的全科基地方可招收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开展规范化培养工作。未经认定或认定不合格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未及时提交复核申请及复核认定未获批准的基地不得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
已列入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单位,在具备全科基地认定条件的基础上,经认定获得全科基地资格的,省级相关部门应当明确其培养全科医生的责任及义务。
第十五条 对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申报医院,应当立即终止评审,且3年内不再受
理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全科基地擅自扩大全科医生培养规模、不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活动、组织管理混乱、不能保证培养质量、学员意见反映强烈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情节特别严重或未及时改正的,取消其全科基地资格,3年内不再受理其认定申请。
第十七条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全科基地认定情况及开展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医院评审、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八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对本地区全科基地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培养工作规范、质量优良、有创新特色的全科基地和指导医师给予表彰。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中医全科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制订。
第二十条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国家示范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等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标准
2.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
附件
1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标准
一、临床培养基地标准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科室设置齐全,至少设置以下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全科医学科(具有全科医疗功能的科室,如老年科、综合保健科等)、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传染科、职业病科、医学影像科(含放射、超声和核医学)、医学检验科、康复医学科等。未设置妇产科、儿科、精神科、传染科、职业病科的可与相关专科医院联合申报。
2.医院规模:
(1)总床位数≥1200张;年门诊量≥150万人次,年急诊量≥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
数≥5万人次。
(2)收治的病种数应满足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细则要求。
(3)科室需配备的医疗设备:符合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细则中的各项要求。
(4)医疗工作量: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等主要培训科室,每名带教的指导医师在病房工作管理5张病床以上,门诊工作日接诊20名以上患者,急诊工作日接诊15名以上患者。
3.医院主管领导需经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对全科医学学科有较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二)师资条件
1.人员配备:
(1)指导医师与受训者比例为1∶2。
(2)有不少于5名负责全科医学教学的骨干师资;师资队伍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不少于1/3。
2.指导医师条件:
(1)基地所在科室的指导医师应接受省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获得师资培训证书。
(2)理论课授课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实习带教教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资格。
(3)有临床带教实践,掌握和熟悉培养细则要求。
(4)有较强的责任心。
(三)组织与管理要求
1.组织机构:有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管理机构和专、兼职管理人员(包括医院、科室两级全科医生培养管理机构和人员)。
2.管理队伍:专、兼职管理人员熟悉全科医学理念,接受过相关培训,且有医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3.管理制度: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纳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有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大纲,有完善的培养管理制度和全科医生培养轮转计划,对实践基地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
二、实践基地标准
(一)基层医疗机构标准
1.基本条件:
(1)为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在当地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设有全科医学科。服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的管理,按照全科医生培养标准以及临床培养基地的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辖区服务人口数原则上不应小于5万;每名指导医师经常联系的服务对象不少于200人。
(3)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完善,能够采用全科医学理念,运用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负责辖区内居民健康状况等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
(5)有社区健康促进网络,能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6)与上级医院建立有定点协作关系或双向转诊关系。
(7)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有较高的病人和服务人群满意度。
(8)有教室(会议室)、图书室、黑板、投影仪、计算机等必需教学设备条件;图书室至少有10种以上全科医学、社区卫生等相关领域学术刊物,20种以上常用参考书或工具书。
(9)医疗设备应满足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的各项要求。
2.师资条件:
(1)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有3年及以上社区工作经历;能够实施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具有全科医学教学意识和实践;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热爱全科医学事业和带教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与教学能力。
(2)应当有5名以上指导医师接受过省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获得师资培训证书。
(3)指导医师应当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指导医师每日平均服务量不低于20人。
(5)至少有10例以上全科医疗典型教学案例。
3.组织与管理要求:
(1)有专人负责全科医生实践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2)有规范的全科医生实践培养管理制度。
(3)与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分工明确、协作紧密。
(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
1.具备开展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地方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职业病防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能力和条件。
2.设有流行病与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预防、公共卫生、艾滋病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健康检查和教育、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等专业科室。
3.人才梯队合理,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30%,本科以上学历人员≥40%,承担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教学和实践任务。
4.具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甲醛测定仪、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精密电子天平、全自动水质分析仪、B超机、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等设备,有装备完整的冷链系统。
第五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最终版)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全科基地)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考核考试的主要场所,包括临床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
第三条 全科基地原则上设置在三级综合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实践基地原则上设置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下同)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全科基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
每个全科基地应当与2所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所以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培养关系,作为实践基地承担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训练,实践基地应当具备相应的培训条件。
第五条
全科基地实行分级动态管理。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等部门负责制订全科基地标准、认定和管理办法,组织抽查督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教育、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医药管理等部门负责全科基地认定和管理工作,定期组织督导评估。
第二章 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六条
全科基地应当具有满足全科医生培养需要的二级学科设置,个别专科设置不全的,可与1-2家专科医院联合,作为协作基地共同完成培养全科医生的任务。
第七条
申请认定为全科基地的医院(以下简称申报医院),应当符合全科基地标准(见附录1),收治疾病种类基本覆盖相关学科常见疾病(病种名单见附录2),具备能够满足培养标准要求的师资队伍。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全科基地认定申请。
第九条
全科基地认定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一)自评与认定申请。申报医院依据有关文件和标准,对本院、协作医院、实践基地进行自评,完成自评报告,填写《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申报表》,并按要求准备相应的申报材料,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二)形式审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标准》及本办法相关规定,对申报材料进
行形式审查,并于接到申请后的30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回复。
(三)实地评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相关行业协会,依据全科基地标准,组织相关专家对符合申请条件的医院进行实地评审,形成认定意见,根据培养能力确定培养规模。评审结果分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其中达标基地具备全科医生培养资格;基本达标的,应当根据评审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整改并择期进行再次评审;不达标的,待条件完善后重新申请。
(四)结果公示与公布。全科基地评审结果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在卫生信息网站进行公示。通过评审的全科基地名单及招生规模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并上报卫生部备案。
第三章 基地监督与管理
第十条
全科基地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对全国全科基地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
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辖区内全科基地认定和管理,制订、实施培训规划,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培训考核,监控培训质量,维护培训工作秩序。
第十一条
全科基地实行动态管理,认定周期为3年。全科基地应当在周期结束前6个月提出复核认定申请,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复核评审,于本周期结束前作出复核认定结论,并上报卫生部备案。
第十二条 全科基地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职责,加强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相关条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培养质量评价。
第十三条
全科基地应当按照规定做好培养过程管理。通过填写全科医生培养登记手册,记录日常临床医疗活动内容、自我学习评价、指导医师观察评价、基地主任评价、出科考核、定期考核等多种形式保证培养质量。
第十四条
经评审认定的全科基地方可招收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开展规范化培养工作。未经认定或认定不合格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未及时提交复核申请及复核认定未获批准的基地不得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
已列入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单位,在具备全科基地认定条件的基础上,经认定获得全科基地资格的,省级相关部门应当明确其培养全科医生的责任及义务。
第十五条 对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申报医院,应当立即终止评审,且3年内不再受理认定申请。
第十六条
全科基地擅自扩大全科医生培养规模、不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活动、组织管理混乱、不能保证培养质量、学员意见反映强烈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情节特别严重或未及时改正的,取消其全科基地资格,3年内不再受理其认定申请。
第十七条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全科基地认定情况及开展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医院评审、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八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对本地区全科基地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培养工作规范、质量优良、有创新特色的全科基地和指导医师给予表彰。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中医全科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制订。
第二十条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国家示范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等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标准
2.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
附件1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标准
一、临床培养基地标准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科室设置齐全,至少设置以下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全科医学科(具有全科医疗功能的科室,如老年科、综合保健科等)、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传染科、职业病科、医学影像科(含放射、超声和核医学)、医学检验科、康复医学科等。未设置妇产
科、儿科、精神科、传染科、职业病科的可与相关专科医院联合申报。
2.医院规模:(1)总床位数≥1200张;年门诊量≥150万人次,年急诊量≥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5万人次。
(2)收治的病种数应满足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细则要求。
(3)科室需配备的医疗设备:符合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细则中的各项要求。
(4)医疗工作量: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等主要培训科室,每名带教的指导医师在病房工作管理5张病床以上,门诊工作日接诊20名以上患者,急诊工作日接诊15名以上患者。
3.医院主管领导需经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对全科医学学科有较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二)师资条件
1.人员配备:
(1)指导医师与受训者比例为1∶2。
(2)有不少于5名负责全科医学教学的骨干师资;师资队伍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不少于1/3。
2.指导医师条件:
(1)基地所在科室的指导医师应接受省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获得师资培训证书。
(2)理论课授课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实习带教教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资格。
(3)有临床带教实践,掌握和熟悉培养细则要求。
(4)有较强的责任心。
(三)组织与管理要求
1.组织机构:有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管理机构和专、兼职管理人员(包括医院、科室两级全科医生培养管理机构和人员)。
2.管理队伍:专、兼职管理人员熟悉全科医学理念,接受过相关培训,且有医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3.管理制度: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纳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有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大纲,有完善的培养管理制度和全科医生培养轮转计划,对实践基地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
二、实践基地标准
(一)基层医疗机构标准 1.基本条件:(1)为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在当地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设有全科医学科。服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的管理,按照全科医生培养标准以及临床培养基地的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辖区服务人口数原则上不应小于5万;每名指导医师经常联系的服务对象不少于200人。
(3)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完善,能够采用全科医学理念,运用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负责辖区内居民健康状况等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
(5)有社区健康促进网络,能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6)与上级医院建立有定点协作关系或双向转诊关系。
(7)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有较高的病人和服务人群满意度。
(8)有教室(会议室)、图书室、黑板、投影仪、计算机等必需教学设备条件;图书室至少有10种以上全科医学、社区卫生等相关领域学术刊物,20种以上常用参考书或工具书。
(9)医疗设备应满足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的各项要求。2.师资条件:(1)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有3年及以上社区工作经历;能够实施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具有全科医学教学意识和实践;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热爱全科医学事业和带教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与教学能力。
(2)应当有5名以上指导医师接受过省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获得师资培训证书。
(3)指导医师应当具有团队合作精神。(4)指导医师每日平均服务量不低于20人。(5)至少有10例以上全科医疗典型教学案例。3.组织与管理要求:(1)有专人负责全科医生实践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2)有规范的全科医生实践培养管理制度。(3)与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
1.具备开展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地方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职业病防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能力和条件。
2.设有流行病与传染病预防控制、免疫预防、公共卫生、艾滋病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健康检查和教育、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等专业科室。
3.人才梯队合理,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30%,本科以上学历人员≥40%,承担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教学和实践任务。
4.具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甲醛测定仪、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精密电子天平、全自动水质分析仪、B超机、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等设备,有装备完整的冷链系统。
附件2 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
一、内科
(一)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房室阻滞)等。
(二)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急性肺梗死等。
(三)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急、慢性腹泻、感染和非感染性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病、肝硬化、肝性脑病等。
(四)泌尿系统: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五)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蛋白异常血症、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危象等。
(六)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七)血液系统: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白血病等。
(八)老年疾病:骨质疏松、前列腺增生、痴呆、尿失禁、便秘等。
(九)神经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
压脑病、其他疾病(如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面神经麻痹、偏头痛、脑肿瘤、脑膜炎等)。
二、儿科
(一)小儿生长发育。
(二)新生儿常见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出血症等。
(三)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症、小儿贫血、佝偻病及婴儿手足搐搦症等。
(四)各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包括上感、哮喘、喉炎、肺炎等)、小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惊厥、癫痫、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小儿糖尿病、小儿急性白血病等。
(五)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脊髓灰质炎、猩红热等。
三、外科
(一)外科感染:败血症、脓血症、破伤风、局部化脓感染、气性坏疽等。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调。
(三)颈部疾病:甲状腺肿物、颈部肿块等。
(四)乳腺疾病:急性乳腺炎、乳房脓肿、乳腺增生、乳头溢液、乳腺癌等。
(五)腹部疾病:腹外疝、阑尾炎(包括急、慢性阑尾炎及小儿、妊娠、老年、异位等特殊类型阑尾炎)、肠梗阻(包括单纯性、绞窄性及急性肠梗阻)、溃疡病穿孔、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壶腹部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
(六)肛门直肠疾病:肛裂、肛瘘、痔等。
(七)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深部静脉炎、囊状淋巴瘤等。
(八)泌尿系统疾病:急性尿潴留、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等。
(九)骨与关节疾病:腰腿痛、颈肩痛、急、慢性血源性骨髓炎、退行性骨关节病、骨结核、良性与恶性骨肿瘤等。
四、妇产科
(一)常见妇科疾病:宫颈和阴道炎症、阴道异常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二)导致急性腹痛的疾病: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
(三)围生期保健:妊娠早、中、晚期诊断、孕期保健、产后保健、高危妊娠、异常产褥、产后抑郁症等。
(四)更年期保健:包括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等。
(五)计划生育:各种避孕方法、避孕失败后补救措施、人工流产术及其并发症、药物流产及其常见并发症等。
五、传染科
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其他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霍乱、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常见寄生虫病、麻风病、新发传染病与地方传染病)等。
六、急诊急救
心脏骤停、急性气道梗阻、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自发性气胸、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休克、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癫痫持续状态、中毒与意外伤害(包括常见中毒、中暑、淹溺、动物咬伤等)、急腹症、创伤(包括
多发创伤、颅脑外伤、气胸、肺挫伤、肋骨骨折、颈椎外伤、脊椎外伤、合并截瘫、四肢骨折、手外伤、烧伤)等。
七、皮肤科
湿疹(含重症湿疹)、接触性皮炎(含重症接触性皮炎)、药疹(含重症药疹)、荨麻疹(含急、慢性和特殊类型)、银屑病(含寻常型和特殊型)、皮肤真菌感染(包括浅部真菌病、手足癣、体股癣、头癣、甲癣及花斑癣等)、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各种疣(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性传播疾病(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及尖锐湿疣等)、日光性皮炎、痤疮等。
八、眼科
睑腺炎(麦粒肿)、睑板腺囊肿(霰粒肿)、结膜炎、白内障(主要为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等。
九、耳鼻咽喉科
鼻外伤、耳鼻喉异物、鼻出血、鼻炎、鼻窦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其并发症、突发性耳聋、中耳炎、腺样体肥大、耳鼻喉常见肿瘤等。
十、精神科
常见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抑郁、焦虑、谵妄状态等)、焦虑症、抑郁症、典型精神分裂症、急性精神药物中毒、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酒与药物依赖等。
十一、康复医学
脑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碍、骨关节病、各种常见损伤等。
十二、中医科
常用社区中医适宜技术、中成药的适应证和使用原则、中医诊断思维和治疗基本规律、临床常见症候的辨证施治、中医的饮食和养生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