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

时间:2019-05-14 19: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

第一篇: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

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顺应历史潮流,在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解决“三农”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思路,是对党的“三农”思想的新贡献。

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论断,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提出,采取了一系列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农举措和补贴农民、支持农村、反哺农业的新重农政策,是对“三农”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

科学定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一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胡锦涛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 事业胜利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1]P113。在XX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上,胡锦涛又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XX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也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XX年5月19日,胡锦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大会上致词中提到,“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对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XX年10月,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再次强调:“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从XX年起,已连续5年下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荐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这些“重中之重”的阐述,把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在全国经济、政治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历史性的坐标意义,也充分反映了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全 新的思想理论,完全突破了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阶段传统的“重农”思想,不仅是对农业基础地位理论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根本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差距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5]在XX年1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对“统筹发展”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农村和城市是有机的整体,城市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农村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不会自然地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首要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可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刚一上任,就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为此,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6]XX年 6月,中央决定XX市和XX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思路。[7]十七届三中全将统筹城乡放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核心的位置,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8]提出八大举措来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上的“三平”---工作指导平衡,农民与市民平等,国收入分配公平;城乡共荣上的“三高”---农民增收幅度向着市民攀高,农民生活质量向着市民升高,农民综合素质向着市民提高;城乡一体上的“三同”---经济实力同时增强,基础设施同等建设,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不仅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符合中国国情,体 现中国特色。

重大举措: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XX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主要任务,更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农民。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等方面就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作出了深入部署。会议还就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和完善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对全面加快农村小康进程提供了体制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党的十七大再次指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8]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凭借农村发展难题,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 要任务,即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民主管理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目的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目标是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不是一个新命题,无论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央的有关文件中。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建立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具有新的内涵。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新思路。

XX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 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9]在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指出,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10]XX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式,深刻阐述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内涵,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XX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强调“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8]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立足于我国农业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的现状,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长期的任务在农村的现实,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是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是顺应 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是符合国情、利国强农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战略举措。

指导方针:坚持实行“多予、少取、放活”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粮食生产、农产品供给,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而且关系农村社会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从XX年至今,党中央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多予:要求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和纯务农农民给予直接补贴。XX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2144亿元,XX年达到4318亿元,增长了101.4%。五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6万亿元。同时,中央财政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XX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惠农补贴资金1028.63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11]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都是近几年最大的,历史罕见。

少取:不仅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最终达到城乡税制的统一,而且还从土地征用制度等方 面,强化政策措施,保护农民利益。XX年全国有20个省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他省也在部分县(市)进行试点。温家宝总理XX年3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取消农业特产税,提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并从当年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且原定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时间表,缩短至3年,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皇粮国税”。屠宰税、牧业税也陆续取消。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12]此后,“少取”的政策持续并不断深入完善,直至“不取”而“多予”。

放活:不仅意味着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还意味着农民身份和地位的改变。“放活”的尝试和探讨一直都在进行中。农村市场机制建设方面,XX年银监会已经完成相关规范制定,批准在6省(区)开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XX年试点范围再扩大到15个省(区)左右,资金被不断抽离农村,农村发展得不到信贷支持的状况得到好转。XX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要求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育、完善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这意味着农民将被允许从集体土地中得到增值利益,“半截子产权”可望完善。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的颁布,农民可以在自愿、自助、自治的基础上组织起来,面对工商资本,增强谈判能力、获得更大市场分额和利益。这是给农民的一个能力建设机会,是对农民的赋权。而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8]

随着XX年彻底取消农业税,中央对“三农”的方针由“多予、少取、放活”转变为“不取、多予与放活”,在经济关系上对农民由以前的“索取型”变成了“补偿型”。通过这些不断出台和强化强农惠农的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夯实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正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决定的。所以,XX年12月,胡锦涛在河南商丘考察时指出:“要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13]“我们将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14]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 措,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且规定了详尽的政策措施要求和财政资金支持措施,比如包括对大量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等。XX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进一步强调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基础性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客观分析认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8]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这些都直接体现了中央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决心。

从当前看,夯实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增强“六个能力”,即:增强耕地资源产出能力、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这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农业市场风险,既能够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迅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在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首要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因此,胡锦涛指出: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15]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16]XX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17]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为此,我们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透过一系列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不难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农”思想是鲜明的、系统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其主要内涵是重统筹发展,重农民利益,重制度创新。重统筹发展是前提,重农民利益是核心,重制度创新是途径。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通过实现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城乡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利益。显然,新时期的“重农”思想既重农村生产力发展,又重农民利益;既重农民农村农业全面发展,又重城乡统筹发展,重工农业协调发展,重当前今后可持续发展。这是个全新的重农思想,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6年来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粮食连续5年增产,免遭全球粮食危机的严重冲击。多年期盼的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阶段性突破,农村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进步。农业农村形势始终保持良好态势,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三农”思想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顺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三农”理论,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三农”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农”理论定位的新高度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定位,是对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理论的重大创新。建国伊始,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18]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国民经济全局确立了农业的战略地位,他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9]“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20](P63)。江泽民把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到全局性、国际性的战略地位来认识。他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21]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再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党在发展战略决策上的科学性 和先进性。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三农”理论的务实性

群众利益无小事。新一届领导集体从思想上关注“三农”,从感情上贴近“三农”,从工作上侧重“三农”,对农村的“路、水、电、医、学”等都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从XX年1月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到XX年一号文件决定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把施惠重点放在农村;再到XX年中央又采取了10项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出了三个“明显高于”,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22]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将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承诺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财政增量支出,至少70%用于农村,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少于 2/3。这些很具体、很硬的要求,都意味着大笔资金投入。

同时,中央强调建设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绝不是拆几栋旧屋、盖几栋新楼,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5]这“五要五不要”也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理论风格。

“三农”理论的系统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五个基本”构成了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从XX--XX年,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判断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特 征和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下,提出了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战略部署,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迎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强农惠农政策的多样性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税收的历史;二是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农业补贴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三是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四是为了确保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的成效,国家采取了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五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六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七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八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九是切实加 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推动了城乡平等就业的进程。十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8],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这十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最重视的是人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中央坚持把农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XX年一号文件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体现了对农民的最大关怀。文件首次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的地位和贡献作了充分肯定,表现了对农民阶层的充分尊重。文件强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等等,表现了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决心和气魄,体现了善待农民工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工高度负责的精神。文件强调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更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针对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同时,中央要求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中央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24]提出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强调“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8]这些思路和政策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思想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篇: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巨大,很多重大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问题。所以,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关键词】农村 农业 农民 【正文】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突出的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农村问题表现为农村城市化,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市民化,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和生存条件;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我国的农村一直在持续膨胀,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现实,城市的发展甚至还没有达到能容纳农村增加出来的那部分人口的水平。强调经济增长高于一切,经济增长得益于以牺牲眼前利益为代价的高比例投资,得益于对重工业的集中投资,而这种做法就使农业的发展更加不能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虽然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使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但没有出现一个有效的组织或市场刺激或拉动他们消费,去改善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部分地区有条件以机械代替人畜合力进行农业作业,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了等等。但是离现代化也只是进了一步而已,就目前的状况,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

1、我国农村现状

(1)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太低,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市场组织能够将千百万分散、狭小且一样的家庭生产与国内、国际大市场联系起来。(2)普遍被农民接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善农村土地的所有制性质,让耕地变为其他用途的可能性仍很高。

(3)自然经济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农民绝大多数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机械化试行仍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靠人畜劳作仍然是我国农村的生产常态。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有些农民的经济重心已转入城市,但是他们的户仍被城市所排斥,城镇户口的优越性促使部分地区的农村的畸形发展。

籍(5)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文化基础薄弱,公共基础设施普遍没有或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缺乏和教学质量低。

2、我国农业的现状

(1)人均只有1亩多一点的耕地,这是我们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还处在人畜合力的自然生产状态,农民仍处在地少地小、人畜耕作、广种薄收的,依靠土地数量的传统农业中。(3)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农业机械化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基本上还是小型农机具,一些大规模、联合生产的机械应用很少。

3、我国农民现状

(1)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其生活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方面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远低于GDP的增长率。

(3)城乡收入差距很大

我国城乡差距表现在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就业差距、教育方面差距、医疗差距、社会保障差距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差距。就表而言,主要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其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上。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1、解决农村问题的建议

(1)由国家提倡地方投资,完善农贸市场的建设,增加信息流通,让农民积极参入,使农民能够和乡镇联合起来,加强农产品加工,增加附加值。

(2)设立示范区,使土地可以自由流转,让那些已经城市化的农民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让换去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

(3)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居民分割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农民市民化首先要取消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而使城乡居民在城市和农村流动和居住地不受户籍的限制。的(4)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使之与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机会,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5)注重地方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2、解决农业问题的建议

(1)农业现代化意味现代技术装备农业,更意味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家庭劳动力、现代技术、耕地面积的有效配置。而这样的现代化只能处在理想的状态。至少我国目前的土地状态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但我们可以继续走稳产、高产的老路。除改良种子、发展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化肥外,关键是加大对水利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

(2)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农业区。设立示范区,推广成功经验和理念,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区。

(3)加大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力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这是农业科技和人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建立农村技术推广站,由其给予农民补贴、推广新型农产品,保持和农民的特殊关系并为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4)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关于农业方面的相关税费,刺激农民种田积极性,保证国家的农业地位。、解决农民问题的建议

(1)国家一方面要保证农产品的价格收益。这就要求在价格机制上特殊化,制定最低保护价,特别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作物的价格。保证农民获取一定的价格收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的资产收益。农民的资产主要在地产(尽管是使用权)和房产。这就要求土地资产和房产流动、转让和被征用都应该得到足额的补偿。为此,需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利用商业化吸引商业资金进入农业,改变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2)降低各种农药化肥的价格,控制地方财政对农民的各种滥收费,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天灾引起的农产品歉收,建立一套应急措施,保证农民在荒年能够安然度过。

(3)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化建设,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障了现代化建设。这是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困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4)鼓励从当地走出来的优秀资源支援家乡建设,从财力、人力、物力等等方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面帮助家乡新农村建设。

(5)国家切实可行的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减少政治权利带来的分配不平等,增加农民收入。

【结语】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倾斜政策,资金力度,而且农民自身也需要创造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信贷业务,切实通过多种措施改变农村贫困状况,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参考文献】

[1]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罗伯特 吉尔平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 《黄河边的中国》 曹锦清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3] 《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 [4] 《中国的现代化》 罗兹曼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

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

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四,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四)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平衡农民的一个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

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意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

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第四篇:一三八师沿革

一三八师沿革

一三八师沿革

133师的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中纵队1旅,以冀热辽14分区挺进热河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冀晋纵队第2、3旅,冀中纵队1旅组建于承德辖71、62、73团,62团前身1945年8月组建冀中军区8分区62团,1、2、3营依次由8分区33地区队、大城县游击队和饶阳县支队改编,73团1945年8月组建,冀晋纵队第2旅组建于平泉,4、5、6团依次由冀东13团,北进1支队、冀晋军区19团改编,冀晋纵队第3旅组建于平泉,7、8、9团依次由101、102、103团改编,1946年4月冀中纵队1旅与冀晋纵队第2旅合并为冀热辽军区独立2旅,冀晋纵队第3旅改为冀热辽军区独立3旅,2旅4、5团保留,1旅71团改为6团,62团分别补入4、6团,73团调归冀中军区,不久冀热辽军区独立2旅改为冀热察独13旅,冀热辽军区独立3旅改为独立14旅,46年9月与独14旅合并仍为热河军区独13旅,原13旅37团(欠3营)、38团和原14旅42团合并为37团,原14旅40、41团合并为38团,原13旅39团不变,37团3营拨归39团。1947年8月1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22师,该师战斗力较强,是军主力师。1945年9月--1949年12月征战14个省市,歼敌56735人。

涫.?腖@

梓嫧!謙

397团的前身是1938年7月以冀东大暴动武装和八路军4纵队的33大队11连(1938年6月组建包森支队以4纵队33大队11连为基础,11连前身1929年百色起义红7军部队,后为(房山)涞(水)涿(县)联合县县政府警卫连及34大队5连和6连一部(前身百色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包森支队,1939年初扩为4个总队,1940年7月25日在盘山县唐院村改编为冀东13团,1营由2总队和1总队1大队改为,2营由6总队和1总队2大队改为,3营由7总队改为,45年7月底13团1、4连和*连一部留在关内另组建一个团,13团2、3、连和*连一部及3个县武工队组建北进1支队,9月成立冀热辽军区24旅,仅辖13团,挺进热河编入冀晋纵队(亦称赵尔陆纵队或热河纵队)第2旅为4团,46年3月热2旅与冀中部队合编为独13旅,该团为37团,47年8月随旅编入东北8纵队为22师64团。该团是坚持冀东抗战的老部队,战斗力强、尤其善长山地作战,是师主力团,亦是军主力团。冀热察军区授予1营“攻坚模范”,军区炮兵营山炮连“无坚不摧”。纵队1营“智勇双全”,2连“钢铁连”,4连“攻坚模范”,3连军“英勇机智”,“忍苦追敌粤桂边”,“战斗巩固模范连”----397团2连44年底冀热辽军区授予。

399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13日以冀中军区地方武装在河北赵县大东平村组建的冀中71团,1营前身冀中6分区31区队1、2大队,2营由6分区44地区队3、4、5大队,3营的7、8连和团直*连由赵县支队改为,9连由束冀县大队改为,团直通信连由两个区队的通信排合编,共计2300人,冀中军区6分区31、44区队组建于1941年9月,31地区队是以6分区游击总队1营及警备旅2团两个连为基础,44地区队以6分区游击总队2营和警备旅2团1个连为基础,冀中军区授予“攻坚模范团”,1、5连“登城模范连”。挺进东北后于46年3月编入13旅为39团,47年8月随旅编入东北8纵为22师66团。该团长于平原作战。冀热察军区授予1连“攻坚模范连”,纵队授予2营“英勇顽强营”,5连1排“杨村战斗英雄排”,军2、3、5连“遵纪模范连”,“英勇歼敌桂中南”1、2、8连“三好连”。

1950年2月162师山炮连与师炮兵营合编,原军炮兵营山炮连调归师山炮营建制。2NX簾巟

1951年2月26日从广西(完成桂东南剿匪后)移防广东,担负海防和机动作战任务。3月师部驻地花县,397团大沥庄,398团蚌湖,399团竹料,师启用代号0133部队。4月全师抽调786人组成志愿团入朝参战,补入38军。9月整编,撤消担架连和运输连,整编后全师11209人。

1952年7月奉中央军委命令133师与46军138师对调,转隶46军,番号不变,同时以143师429团团直和46军及133师炮兵营合编,组建46军炮兵第二团,隶属133师指挥,每个步兵连增加一个炮兵排,配备2门60炮,2具火箭筒,机枪连增加一个57无坐力炮排,配备3门。9月6日--9日全师由广东江村、新街车站登车,12--14日到达辽宁安东,就地休整7天,补充湖南、湖北新兵1000名,51式手枪1390支,50式冲锋枪1343支,57无坐力炮27门,90火箭筒60具,轻机枪13挺,重机枪18挺。

9月21日全师13720人入朝参战,经过6昼夜行军到达顺川以北水洞站一线,军授予399团2营“团结巩固营”,进行整编,各团92步炮连改为战防炮连,397团迫击炮连改为高射机枪连,398、399团轻迫击炮连改为重迫击炮连,警卫连改为高射机枪连,42军独立37高炮营调归133师,全师13597人。

到11月7日133师接替42军126师西海岸长岘坊至汉坡公路以西的防务

1953年6月15日将房屋移交137师,撤回二线进行整编,将两个山炮营扩编为山、野、榴炮营,组成师属炮兵团,其中2连改为山炮1连,5连改为山炮2连,抽1、3、4、6连的9班组成山炮3连,1、3连改为野炮4、5连,由1、3连各抽一部组成野炮6连,4、6连改为榴炮7、8连,4、6连各抽一部组成榴炮9连,炮兵团番号为炮兵516团,各步兵团组成炮兵营,辖团属82迫击炮连和75无坐力炮连。各步兵营以机枪连为基础,扩编为重机枪连和82迫击炮连,并增编一个步兵连,师成立防化连,团成立防化排。?

1954年7月改为苏式武器师,将炮兵516团山炮营改为52防坦克炮营,各步兵团组建防坦克炮连和汽车连,步兵连的60迫击炮排改为重机枪排,取消火箭筒排。

1955年3月撤消各步兵团4、8、12连,397、398团4连补充入师工兵营,改为工兵2连和机械连,397团8、12连和398团12连调志愿军总部暂编3团,回国执行任务,399团8、12连和398团4连补入本团缺编单位。10月18日回国,21--27日到达驻地吉林延边地区,师部和炮兵516团驻地延吉市,397团驻地和龙县,398团驻地图门镇,399团驻地龙井镇。

1957年5月整编,减编399团,撤消各步兵团炮兵营部,全师8418人。

1958年3月397、398团互换防地,5月28日师高炮营开赴福建前线。

1960年399团恢复实兵团,397、398团3营依次改为399团1、2营,399团减编1、2营改为397、398团减编3营,399团减编3营不变,4月步兵团重建炮兵营。

9月底高炮营由福建归建。

1962年6月改为甲种师,担任总参战备值班师任务。

1969年1月参加珍宝岛作战,中央军委授予133师四位同志“战斗英雄”称号,师直工科干事杜永春、398团侦察排3班长周登国、师侦察连副连长陈绍光、397团侦察排战士于庆阳,给397团、398团侦察排记集体一等功。

1969年12月番号改为138师,各团依次改为412、413、414团。蔂

1970年2月与137师换防进驻吉林市。师部和炮兵团、414团驻地吉林市西郊,412团驻地九站,413团驻地永吉。

1973年师侦察连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基层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砗

1975年6月23日至7月17日移防江苏新沂,接替68军202师防务,师部和414团驻地新沂县城北,412团驻地新沂县城东,413团驻地郯城县,炮兵团驻地东海县徐塘庄。

1978年7月--9月与12军交接防务,移防山东潍坊,师部驻地安丘县,412团在诸诚县,413团驻地安丘县景芝镇,414团驻地诸诚县孟瞳,炮兵团驻地沂水马站。

济南军区授予412团2、5连、413团1营炮兵连、414团3营机枪连“硬骨头六连式连队”。

1979年2月抽调2314名战士参加对越反击作战。

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赴云南老山地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归67军指挥,战区番号为14军(乙)41师(乙),全师9890人在13.9公里的防御正面93个阵地坚守了335天,粉碎越军进攻和偷袭530多次,取得了对越防御作战和“9.23”、“1.28”两次出击作战的胜利,圆满完成了轮战任务。

1985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命令138师执行轮战任务,从136、137师、坦克8师和烟威警备区抽调252名干部,880名战士补充138师,3月11日师分18个列车梯队进行铁路输送,于3月30日到达云南文山马塘、平坝、德厚等地集结,1985年5月28日接替南京军区36师、偏马方向边防部队和马家湾方向侦察分队的防御阵地,5月31日回到山东驻地。

1986年4月18日--26日移交防务给兰州军区61师。歼敌2100人,俘虏1人,缴获枪75支(挺),电台5部,摧毁火炮29门,机枪154挺,汽车15辆,138师牺牲106人,伤314人,军委授予414团7连“攻坚英雄连”,成都军区授予412团6连、414团3连“坚守英雄连”,军委授予414团7连战士童培友“战斗英雄”,成都军区授予412团5连副班长宗建良,412团6连战士盛其顺“战斗英雄”,414团3营部副班长王刚“英雄通信兵”称号。412团5连集体一等功。

1985年10月46军撤消,改归26集团军建制,1986年10月开始整编,46军坦克团和高炮团改为138师坦克团和高炮团,3个步兵团改为摩托化步兵团,营属机枪连增加1个高射机枪排,炮兵连增加1个82无坐力炮排,炮兵营辖5个连,100迫击炮连改为122榴弹炮1连,107火箭炮连改为122榴弹炮2连,新组建3连,高射机枪连改为双37高炮连,105反坦克炮连保持不变。师炮兵团辖4个营,1营122榴弹炮营,2营152加榴炮营,3营130火箭炮营,4营反坦克营(1个100反坦克滑膛炮连和4个反坦克导弹连)。

师高炮营调归26集团军高炮旅建制,师警卫连改为警卫调整连,原46军技术侦察大队归138师建制,整编后全师3个步兵团,3个兵种团,直属通信、工兵、汽车营、警卫调整、侦察、防化、炮兵指挥连12394人。师机关和部分直属分队从安丘移驻潍坊原46军军部,414团移驻原师部营房,1987年2月整编工作结束。

坦克团前身1954年9月在河北昌平县阳坊镇组建,202师坦克自行火炮202团,由华北军区装甲兵带训,1956年11月归建202师,驻防江苏新沂,1967年6月调归济南军区装甲兵建制,改为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76年2月改为46军坦克团,1978年9月调防山东潍坊市坊子区荆山洼镇灵山北。

高炮团前身于1962年3月由46军高炮大队改编组建的高炮71团,辖1、2、3、4营,依次改为133、136、137师和46军炮兵基干团高炮营,1975年改为46军高炮团,原1、2、3营归建原师,新组建57高炮营为1营,2营双37高炮营,1978年9月调防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马司公社。

1989年军区授予高炮团“基层建设先进团”。1991年军区授予高炮团指挥连“党支部建设模范连”,“基层建设标兵连”。

1989年5月22日7时至24日9时30分全师5000人和武器弹药,搭乘各型飞机69架次,安全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并在机场露营,6月3日在永定门、木樨园立交桥、大红门地区组织戒严,7月22日师3个兵种团先期回营,8月16--20日3个步兵团返回驻地,军委和济南军区分别授予413团8连和412团5连“卫国英雄连”称号,412团5连连长袁华荣“共和国卫士”,413团8连总政和中组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413团8连战士崔宝枝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英模”光荣称号。

138师在解放战争中转战14个省,歼敌56735人。

第五篇: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学期论文范文

从三农问题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中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而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字: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问题实质、内容、原因、对策

正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就要发展中国的农业;要发展中国的农业,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必须理解农民,了解农村,要急农民之急,想农民之想,为农民排忧解难,为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而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魇,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了解”三农”问题内容,背景,产生原因,找出解决三农问题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在对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三农”问题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国家集权型财政体制,无论是农村税费改革,还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都要求把农村财政放到一个更坚实的制度基础上来,彻底改变我国传统财政体制下农村城市不当的权力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工商基础型公共财政体制,实行民主财政。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上,“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在“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上,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

在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上,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

在“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上,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的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因此,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再次,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也出现相似的变化。而这一过程都刚刚开始,必将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重。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解决三农问题对策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下载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筑业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解读及政策沿革

    《关于建筑业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解读及政策沿革 来源:中国财税信息在线 发布时间:2007-03-28 2006年12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业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关于三农问题

    三农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

    三农问题

    本地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情况调查 【摘要】文章探讨了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策略,分析指出三农问题源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

    关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心得体会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

    三农问题

    80后、90后农民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和技能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 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

    三农问题

    结业论文( 三农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Ⅰ、真题链接 2002-国家A-9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D.为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