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

时间:2019-05-14 19: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

第一篇: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

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转眼改革开放已走过30十年的辉煌岁月,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在这三十年中有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产量稳步增加,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一、回顾农村改革发展

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从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从2002年至今,中共中央对农村改革出台了几个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废除农业税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幅度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农富民措施的逐步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老百姓不再为皇粮国税而发愁,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焦心,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忧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XX乡农村改革发展成就

以XX为例,XX乡位于XX西南部,距县城61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89个农业社,总人口18000余人。耕地面积32544亩,是XX的纯农业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一个蓬勃发展,富裕、和谐、文明的XX正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要想富先修路”,三十年前的XX乡村路,用老人们的话说:走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XX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先后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场镇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村社公路60公里改造完成,实现了通村、通社、入户道路畅通;08年建设完成300口沼气池,修建烟水池大的2口,共400 m³,整治了部分农村农田水利水沟渠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卫生院大楼、中心校新建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各村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等工程,一个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XX拔地而起。

2、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迅速

三十年来,自信勤劳的XX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精神指引下,坚持“稳、放”(在稳定粮食生产,放活经济作物)原则。坚持抓好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根据XX实际,下大力气调整种、养结构,现建设有“五个百万元”蚕业村。08年共栽桑1800亩,产茧136355.1公斤,总产值 219.6万元。建设有烤烟生产种植基地两个,新开辟发展烤烟一个区,实施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共移栽烤烟1350亩,产烟2500担,产值达150万元。同时做好特色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做到林、桑、草、茶、畜牧相结合,基地村建设和庭院型经济建设相结合,以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培育壮大XX土鸡、肉兔、娃娃鱼等具有XX本地特色的畜牧产业,打造特色畜牧品牌。多方面引导农民探索养殖新方法新思路,同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逐步建成蚕业、特色畜牧业等种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生态型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乡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7年全镇GDP总量6239万元,增长11%,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3180万元,增长8%。人均纯收入3666元。增长19%。

3、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加大,以乡村文明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终端接收点为阵地,全乡范围内大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各村、各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活动室得到充分利用,举办各类新农村建设巡回文艺演出。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节日有庆典、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的生动局面。目前,全乡市级文明单位(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村)4个,有力的推动了全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求,XX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面贯彻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兑现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好贫困学生家庭读书难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一法四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依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的要求开展工作,08年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06%;加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农民的参合率达93 %,全乡新农合补偿达13余万元;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各项五保、优抚、低保资金60万元;认真开展了各类法制宣传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好维稳创安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乡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一般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全部查处和调处,查处调处率达到100%,无突发恶性事件发生。共创建平安村14个,平安家庭近2000户。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村改革,也必须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1、回顾3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注入新的活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原则。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业协会发展,着力解决好困扰农业生产的“产易卖难”和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2、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保持农村改革发展持续相前的动力。

3、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民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在期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广大农民借助于市场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打破了城乡的藩篱,而且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继续尊重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提出了农村改革新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二篇: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

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转眼改革开放已走过30十年的辉煌岁月,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在这三十年中有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产量稳步增加,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一、回顾农村改革发展

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从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

革、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从2002年至今,中共中央对农村改革出台了几个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废除农业税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幅度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农富民措施的逐步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老百姓不再为皇粮国税而发愁,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焦心,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忧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XX乡农村改革发展成就

以XX为例,XX乡位于XX西南部,距县城61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89个农业社,总人口18000余人。耕地面积32544亩,是XX的纯农业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一个蓬勃发展,富裕、和谐、文明的XX正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要想富先修路”,三十年前的XX乡村路,用老人们的话说:走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XX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先后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

村道路建设、场镇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村社公路60公里改造完成,实现了通村、通社、入户道路畅通;08年建设完成300口沼气池,修建烟水池大的2口,共400 m³,整治了部分农村农田水利水沟渠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卫生院大楼、中心校新建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各村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等工程,一个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XX拔地而起。

2、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迅速

三十年来,自信勤劳的XX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精神指引下,坚持“稳、放”(在稳定粮食生产,放活经济作物)原则。坚持抓好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根据XX实际,下大力气调整种、养结构,现建设有“五个百万元”蚕业村。08年共栽桑1800亩,产茧136355.1公斤,总产值 219.6万元。建设有烤烟生产种植基地两个,新开辟发展烤烟一个区,实施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共移栽烤烟1350亩,产烟2500担,产值达150万元。同时做好特色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做到林、桑、草、茶、畜牧相结合,基地村建设和庭院型经济建设相结合,以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培育壮大XX土鸡、肉兔、娃娃鱼等具有XX本地特色的畜牧产业,打造特色畜牧品牌。多方面引导农民探索养殖新方法新思路,同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逐步建成蚕业、特色畜牧业等种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生态型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乡域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7年全镇GDP总量6239万元,增长11%,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3180万元,增长8%。人均纯收入3666元。增长19%。

3、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加大,以乡村文明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终端接收点为阵地,全乡范围内大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各村、各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活动室得到充分利用,举办各类新农村建设巡回文艺演出。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节日有庆典、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的生动局面。目前,全乡市级文明单位(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村)4个,有力的推动了全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求,XX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面贯彻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兑现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好贫困学生家庭读书难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一法四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依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的要求开展工作,08年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06%;加

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农民的参合率达93 %,全乡新农合补偿达13余万元;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各项五保、优抚、低保资金60万元;认真开展了各类法制宣传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好维稳创安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乡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一般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全部查处和调处,查处调处率达到100%,无突发恶性事件发生。共创建平安村14个,平安家庭近2000户。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村改革,也必须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1、回顾3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注入新的活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原则。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业协会发展,着力解决好困扰农业生产的“产易卖难”和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2、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

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保持农村改革发展持续相前的动力。

3、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民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在期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广大农民借助于市场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打破了城乡的藩篱,而且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继续尊重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提出了农村改革新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三篇:从汶川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汶川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2008年5月12日,是国人永难忘怀的一天。当天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顷刻间数万同胞的生命淹没于废墟和泥石之中,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皆难以幸免。山河齐哀,举国同泣,那些生死相夺的瞬间,至今还历历在目。

汶川大地震唤起人们对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两次灾难相隔32年,其间,正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所以,这既是一次发生在信息时代的大灾难,也是一场展开于改革开放30年后的大救援。也许,从表面看来,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但仔细想一想,这一切改变,其实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都根植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这么说,正是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就的综合国力,就没有抗震救灾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丰厚的物质支持。大地震发生时,一种被称为生命探测仪的信息检测技术在现场被广泛使用,它用高灵敏的声波探测方法,发现了不少常人难以发现的幸存者,从而抢救了更多的生命。地震造成电力和电信设施尽毁,一支使用遥感摄影技术的航拍部队拍摄的地图,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体滑坡变形、道路河流堵塞、建筑房屋损毁、堰塞湖分布等情况,甚至可以精确地到房屋、车辆和人,为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截止到目前,中央财政下拨抗震救灾资金、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数百亿元。

正是30年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中国人的腰杆子硬了起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抗震救灾中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发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等一道道坚定明确的指令;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救援队水、陆、空并进,3天内,来自数千里外不同方向的、挂着北京、广州、青岛、沈阳等不同牌子的白色救护车,已按划定分工出现在灾区各县、各镇。

“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是中共中央会议对抗震救灾作出的新部署。把对灾区的全面支援转为定点长期支援,这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一省帮一重灾县,从江南到塞北,从沿海到大漠,从都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到处洋溢着重建家园的创造精神。没有30年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政治文明前进步伐,就没有抗震救灾中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公民精神的成长壮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和综合频道停止包括各时段广告在内的各栏目的正常播出,改播《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24小时滚动直播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国内外媒体都有记者深入灾区和后方开展实时播报。中央政府更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即公布了本次地震的预计死亡人数,国务院新闻办从震后第二天开始每天下午定时举办新闻发布会。用事实说话,用真诚说话。实际上,允许媒体自由采访和发布有关灾情的信息,对于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对于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对于稳定灾区群众的情绪和制止谣言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官兵连日奋战在救援一线,10万余名志愿者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揪在一起、连在一起。心理疏导机制的投入使用,全国哀悼日的设立,对死者DNA的提取保存记录等,都深刻地凸现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开放、自信、民主的大国形象。

同志们,30年奋斗,30年拼搏。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今年迎战冰雪、抗震救灾,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壮大中国,推动我们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的,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灾难!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希望与中国同在!

中国,加油!

第四篇: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

发展篇

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种植业

腾飞的畜牧业

崛起的饲料工业

开拓奋进的渔业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欣欣向荣的农垦事业

改革篇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面确立不断完善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减轻农民负担成效显著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垦管理体制 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

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农业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

保障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农业机械化在改革中前进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

植物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力量日益彰显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兴未艾

农村能源建设前景广阔

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历史跨越

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管理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

农业法制建设全面推进

农业信息化在改革中奋进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基层民主稳步推进

后记

文摘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

农业部课题组

今年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开拓创新的壮丽诗篇。农村改革激活了农业发展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改革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先河,为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道路。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必需遵循的重大原则,制定了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是新形势下指导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回顾总结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展望改革发展的前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改革的体制创新

农村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改革创新了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发展繁荣,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改革从农村突破有其历史必然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为突出。1978年,全国有近40%的农民吃不饱饭。解决吃饭问题是当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农民进行改革探索的内在动力。

改革是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开始的。1978年,改革在安徽省少数县秘密进行,实行的结果是大旱之年全部大幅增产,受到农民的欢迎。就在安徽肥西县进行包产到户试点的同时,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秘密实行了“包干到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改为“也不要包产到户”)。

由于责任制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一经出现就发展很快。为统一认识,加强对责任制发展的指导,1980年9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文件,指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是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肯定。到1981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是根据产量计工分,再按工分分配;而包干到户的分配方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群众称包干到户为“大包干”。1983年底包干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97.8 %。

各地实行土地承包时,承包期限一般为三年,到1983年承包期已到,下一步是否还能承包,群众心里没底,有的甚至认为承包制只搞三年,农民有怕政策变的心理。为了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郑重宣布“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人们通常把土地承包期15年称为第一轮土地承包。

为了发挥土地承包经营对促进生产的作用,1993年11月,中央决定:将耕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同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

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国有农场的经营制度也在进行改革。1980年后,一些农场实行了“大包干”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国营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制度,1986年中央正式要求:认真办好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家庭农

场成为国有农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1993年7月,将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载入《农业法》。1998年10月中央要求: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1999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02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并不断完善,有许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结起来,实行一体化、贸工农综合经营,以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提升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7.1 6万个,同比增长10.8 %;带动农户9511万户,同比增长4.5 %;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4183万人,同比增长7.5 %;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568.3 亿元,户均增收1649元,同比分别增长16.0%、11.0%。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群众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在产加销不同环节围绕资金、技术、购销等开展互助合作。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市场主体。目前,全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万多个,其中,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8000多个。

(二)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突破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改革前,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农民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当时在农村的非农产业是由集体兴办的社队企业,是作为集体副业来发展的,而且只允许公社、大队办企业,不允许社员个人办、联户办企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在解决温饱后有了经济剩余,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求开拓生产和发展的空间,在原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农户自办和联户办的企业。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立乡镇政府,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不复存在。根据社队企业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由原来的两个轮子(社办、队办)改变为四个轮子驱动(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并开始突破“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限制而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制,有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有的改制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企业集团,有的实行股份合作制。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农村的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也快速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给了农民改变身份、选择职业、获取生产剩余的权利,创造出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其他产业的条件,加上政策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放松管制,农村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以劳务为主和适宜分散经营的经济活动中,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政策的调整打破了农民发展私营经济的禁区,高收入的吸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召唤,使农村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和崛起。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补充地位”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有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和丰富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加快形成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篇: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2008-12-18 14:52:21)标签:情感

分类:祈旭社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槐南中学初一(7)班 罗雅婷

指导老师:罗旌辉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就是已故的邓小平爷爷,他早在1978年就想画这个圈的。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爷爷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从此,在中国大陆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沉睡千年的雄狮开始重振他的威严,咆哮的声音在30年的时间里越传越远。

翻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学生读本,浏览改革篇、开放篇、发展篇、民生篇、和谐篇和展望篇,篇篇都有亮点。我一口气读完了全书,随着眼球的移动,看到了这30年来,中国从城市到农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我们清楚地知道,这30年,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解放生产力的3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要说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就拿衣食住行这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说吧!

衣 听妈妈说,小时候,她可想过年呢!不为别的,就为了新年的花衣裳。在那个年代,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添置衣裳,一年四季只有两三套换洗的衣服,还都打着补丁。即便是新衣服不过是用新买的花布自己做的衣裳罢了。而现在,人们一年四季不知要买多少套衣服,只要喜欢就可在第一时间买到称心如意的;到集市逛服装店,各种牌子的服装,准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改革开放,不仅使人们过上温暖的生活,还提高人们生活的品位。

食 听爸爸讲,他也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了,就可以大块吃肉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只能用肉票买东西。过年前,在副食品站门前,天不亮就排起长蛇似的队伍。最心急的便是孩子们了,他们在家里心急如焚地等着,连做梦也幻想着爸爸买肉回来。而如今,别说是过年了,随时随地都能尝到肉的美味,哪要用肉票去排上半天的队才能买到的呀!市场上闹哄哄的,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谁还会排队买东西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吃肉已是家常便饭了,时不时还会添一道山珍海味,换换口味。改革开放,开放了市场,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衣食无忧,还让人们向小康生活迈进。

住 听奶奶说,他们从前住的是土坯房,房顶盖着芦苇,晴天还行,可雨天就糟了。天空中乌云滚滚,不一会儿雷声大作,雨就到了,愈下愈大,繁密的雨点不住地打在芦苇上,“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最可怕的是“屋漏又遭连夜雨”。他们只能期盼着大雨快点停下。而如今,不管刮风下雨,人们都不用愁了。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是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改革开放,不仅有房子住,还让人们住得宽敞明亮而又舒适,这可是一种享受啊!

行 听爷爷讲,他们从前走的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很难走的。特别是到了雨天,原本就泥泞不堪的路更是泥泞了。要是人们稍不留神就会摔一跤,平路上摔跤,那才尴尬。如果要去城里,一路颠簸,走走停停,要花半天以上的时间,疲惫不堪不用说,耽误了办事,那可就糟了。而如今,笔直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个乡镇,去城里办事花一天时间就足够了;乡村的大路小路都硬化了,行走非常方便,骑着摩托车也是畅行无阻的。而出行工具变化就更大了,摩托车已代替了自行车,在不久的将来小轿车也将代替摩托车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回眸过去,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沧桑巨变;展望未来,人们坚信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但是我们仅仅满足现在的生活吗?不,就像生物学家说的那样“如果说人类优越于其他任何一种生物的话,那是因为他们不断地改变未来„„”让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用理想装点青春,用奋斗成就未来,用坚强战胜困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5篇范文]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2008年四川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

    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三十年(5篇范例)

    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无限惊喜。当我年纪还......

    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全五篇)

    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一九九八到二零零八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

    从改革开放看解放思想

    从改革开放看解放思想[来源: 本站 | 作者:岳 金 林 | 日期:2008年12月23日 | 浏览530 次] 【大 中 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30年也许只能算得上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2)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天,好多同学都说到了给个开放的纲领,成就,弊端以及前景还有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进军超级大国之列,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厖中国历经......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在变化中成长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