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

时间:2019-05-15 00:3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

第一篇: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

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回首我市人才工作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动人才人事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坚持以市场化为方向,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历程。

1984年,为顺应改革开放后我市经济发展形势,市政府批准建立了衢州市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1993年人才劳务市场挂牌成立,开始每年举办人才劳务交流大会。1995年,这一机构被分成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直至1997年,“8.8”人才交流大会首次出现在衢州市民眼前。经过十年的发展,“8.8”人才交流会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应聘人才一年比一年多,效果一年比一年好。“8.8”人才交流大会在衢州地区已是家喻户晓,随着知名度、信誉度的不断提高,已对江西、福建、安徽等比邻地市形成辐射。许多用人单位和人才都期盼着每年的这一人才盛会。以便招聘所需人才、应聘合适岗位。

14年来“8.8”人才交流大会共组织了2975家用人单位进场设摊招聘人才,有来自全国各地141500余各类人才进场参加洽谈,55865名不同层次的人才与我市各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近年来,我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以及改善人才工作环境,提高人才的生活待遇作了很多的努力,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分析、研究,目前我市的人才结构布局状况,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速度尚差一定的距离,亟待解决。如:

(1)、人才总量:根据我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显示,到2004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17.1万人,比2000年底净增了9.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15万人;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2.05万人,比2000年净增了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7万人,比2000年净增了2.4万人;技能人才4.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8万人,与2000年相比有了较大发展。

(2)、从人才分布情况看:我市的人才分布排名依次为事业单位人才数为41151人,占总人才数的24.7%;民营企业人才数为70326人,占总人才数的41.13%;农村人才数为28000人,占总人才数的16.37%;国有企业人才数为15056人,占总人才数为8.81%;党政机关人才数为13256人,占总人才数的7.75%;外资企业人才数为3212人,占总人才数的1.88%。尽管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吸纳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大部分人才还是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我市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经济主体单位人才还需大量的增加。(3)、从人才学历结构看:硕士生以上有570人(其中部分博士生),占比例的0.56%;大学本科有24504人,占比例的24.02%;大专有60524人,占比例的59.34%;中专有16402人,占比例的16.08%。与1998年我市人才资源状况调查统计的数字相比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增加2.86倍,但高学历人才占比例偏小,中专占比例偏大的结构有待改善。

(4)、从人才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有3957人,占比例2.31%;中级职称有23989人,占比例14.03%;初级职称42606人,占比例24.92%;未确定职称人员有100448人,包括4.1万技能人才,2.8万农村人才。(除去按照机关公务员人员以及少数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没有职称外)占比例为58.74%。全市人才的职称情况相对较为合理,但高层次数量有待提高。

(5)、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化工建材行业34181人,占比例为19.99%;教育行业18748人,占比例为10.96%;制造行为32836人,占比例为19.20%;机关13256人,占比例为7.75%;卫生行业2779人,占比例为1.63%;农业15927人,占比例为9.31%;金融保险行业7080人,占比例为4.14%;能源行业4122人,占比例为2.41%;房地产行业3962人,占比例为2.32%;文化行业2030人,占比例为1.19%;交通运输行业3155人,占比例为1.85%;电子、电信行业3141人,占比例为1.84%;建筑行业7050人,占比例为4.12%;贸易及进出口2033人,占比例为1.19%,商业2400人,占比例1.40%,加工业6000人,占比例3.51%,餐旅业2300人,占比例1.35%。我市人才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制造业等经济优秀产业,新兴行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6)、从人才的分级布局看:分布在全市工业企业的人才占有率:市本级占有人才44475人,占比例为26.01%;江山市占有人才27899人,占比例为16.32%;龙游县占有人才26018人,占比例为15.22%;衢江区占有人才19349人,占比例为11.32%;常山县占有人才18152人,占比例为10.62%;开化县占有人才17639人,占比例为10.32%;柯城区占有人才17468人,占比例为10.22%。根据以上的布局情况分析,现有人才数与全市职工总量50万相比仅占34.2%,我市现有企业11000家,以单位平均数相比,每单位拥有人才14.34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仅700人。人才配置失调的现象明显凸现,全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工程、农业、经济、教育、卫生、财务会计等系列中,呈金字塔布局,底座大,塔尖小。由此可见:①全市的大多数人才均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教育卫生系统,而一线生产企业和区域产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集聚能力较弱,如我市制造业领域需要的是中高层次的研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各类特殊人才,但这些人才在本地并不多,要在大型招聘会上取得成功的机率并不高;②本地高等学历生源回衢就业率低③人才外流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00多人才流向外地就业。分析原因,一是我市企业的技术含量偏低,使人才闲置,发挥不了他们的全部作用。使人才有时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状态;二是企业效益欠佳,保障措施不力,缺乏激励机制,企业所给予人才的薪金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不尽人意;三是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措施不力,缺乏舒适感和安全感。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距离。发达地区企业规模较大,对人才员工的管理规范,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娱乐设施支撑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衢州作为发展中城市,生活、居住、信息畅通、娱乐等环境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客观上仍有一定的距离,有待改善。

第二篇: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

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转眼改革开放已走过30十年的辉煌岁月,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在这三十年中有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产量稳步增加,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一、回顾农村改革发展

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从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从2002年至今,中共中央对农村改革出台了几个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废除农业税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幅度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农富民措施的逐步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老百姓不再为皇粮国税而发愁,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焦心,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忧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XX乡农村改革发展成就

以XX为例,XX乡位于XX西南部,距县城61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89个农业社,总人口18000余人。耕地面积32544亩,是XX的纯农业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一个蓬勃发展,富裕、和谐、文明的XX正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要想富先修路”,三十年前的XX乡村路,用老人们的话说:走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XX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先后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场镇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村社公路60公里改造完成,实现了通村、通社、入户道路畅通;08年建设完成300口沼气池,修建烟水池大的2口,共400 m³,整治了部分农村农田水利水沟渠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卫生院大楼、中心校新建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各村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等工程,一个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XX拔地而起。

2、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迅速

三十年来,自信勤劳的XX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精神指引下,坚持“稳、放”(在稳定粮食生产,放活经济作物)原则。坚持抓好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根据XX实际,下大力气调整种、养结构,现建设有“五个百万元”蚕业村。08年共栽桑1800亩,产茧136355.1公斤,总产值 219.6万元。建设有烤烟生产种植基地两个,新开辟发展烤烟一个区,实施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共移栽烤烟1350亩,产烟2500担,产值达150万元。同时做好特色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做到林、桑、草、茶、畜牧相结合,基地村建设和庭院型经济建设相结合,以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培育壮大XX土鸡、肉兔、娃娃鱼等具有XX本地特色的畜牧产业,打造特色畜牧品牌。多方面引导农民探索养殖新方法新思路,同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逐步建成蚕业、特色畜牧业等种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生态型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乡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7年全镇GDP总量6239万元,增长11%,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3180万元,增长8%。人均纯收入3666元。增长19%。

3、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加大,以乡村文明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终端接收点为阵地,全乡范围内大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各村、各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活动室得到充分利用,举办各类新农村建设巡回文艺演出。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节日有庆典、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的生动局面。目前,全乡市级文明单位(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村)4个,有力的推动了全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求,XX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面贯彻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兑现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好贫困学生家庭读书难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一法四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依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的要求开展工作,08年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06%;加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农民的参合率达93 %,全乡新农合补偿达13余万元;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各项五保、优抚、低保资金60万元;认真开展了各类法制宣传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好维稳创安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乡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一般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全部查处和调处,查处调处率达到100%,无突发恶性事件发生。共创建平安村14个,平安家庭近2000户。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村改革,也必须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1、回顾3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注入新的活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原则。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业协会发展,着力解决好困扰农业生产的“产易卖难”和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2、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保持农村改革发展持续相前的动力。

3、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民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在期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广大农民借助于市场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打破了城乡的藩篱,而且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继续尊重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提出了农村改革新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发展的好路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农民、农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始终是最受关注,也是中央投入精力、力量最多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农业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农业发展的水平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面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参加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致。作为农村工作的带头人,如何尽快实现职能转型,提高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带领农增收致富,成为摆在农村班子和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蔬菜、畜牧、劳务经济和乡村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产业特色的特点逐渐凸显,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能人的引领、行业规范和管理服务手段的相应跟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乡土能人、民间专业协会、行业工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不能替代的任用。实践出证明,凡是能人多,协会、工会运作好的村,结构调整的力度就大,农民增收的步伐就快。

如何把这些新生事物与当前基层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协会、工会、能人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河北饶阳推行“三个加法”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支部加协会”,就是在种、养、加等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村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将协会组织负责人纳入农村干部序列,使协会成为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党支部通过制定协会章程、强化制度约束对协会给予支持、规范和指导,协会则在确定发展思路上为党支部出谋划策,在发动群众、解疑释惑上帮党支部搞好宣传,在生产技术、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会员提供统一服务,从而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由直接指挥向引导服务的转变。

“支部加工会”,就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劳务输出专䘚村建立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活动,工会组织负责人由村党支部领导成员兼任,成员由民营企业负责人、职工代表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家属代表组成。工会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既定的各项制度和章程,认真履行搜集发布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农民工、维护职工权益、搞好帮带服务等项职责,积极引导企业家依法经营,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实现企业与职工双满意、劳务输入地与输出户双放心。

“支部加能人”,这里的“能人”指的是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且具有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乡土人才。党支部把这些能人吸引到村党组织周围,建立人才储备库,明确专人分包联系,定期不定期开展联谊活动,积极引导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对致富本领高、带富能力强的,通过一定程序安排到专业协会、工会组织中任职,表现突出的,纳入后备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序列,加强教育培养,待条件成熟后吸收为预备党员或村“两委”成员,使“能人效应”扩大为“能支部”效应。

第四篇: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

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转眼改革开放已走过30十年的辉煌岁月,3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在这三十年中有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产量稳步增加,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一、回顾农村改革发展

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首先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改革取得突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民自治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从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

革、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从2002年至今,中共中央对农村改革出台了几个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废除农业税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幅度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强农富民措施的逐步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老百姓不再为皇粮国税而发愁,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焦心,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忧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XX乡农村改革发展成就

以XX为例,XX乡位于XX西南部,距县城61公里,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89个农业社,总人口18000余人。耕地面积32544亩,是XX的纯农业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一个蓬勃发展,富裕、和谐、文明的XX正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要想富先修路”,三十年前的XX乡村路,用老人们的话说:走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XX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先后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乡

村道路建设、场镇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乡村社公路60公里改造完成,实现了通村、通社、入户道路畅通;08年建设完成300口沼气池,修建烟水池大的2口,共400 m³,整治了部分农村农田水利水沟渠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卫生院大楼、中心校新建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各村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村庄建设等工程,一个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XX拔地而起。

2、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迅速

三十年来,自信勤劳的XX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精神指引下,坚持“稳、放”(在稳定粮食生产,放活经济作物)原则。坚持抓好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根据XX实际,下大力气调整种、养结构,现建设有“五个百万元”蚕业村。08年共栽桑1800亩,产茧136355.1公斤,总产值 219.6万元。建设有烤烟生产种植基地两个,新开辟发展烤烟一个区,实施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共移栽烤烟1350亩,产烟2500担,产值达150万元。同时做好特色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做到林、桑、草、茶、畜牧相结合,基地村建设和庭院型经济建设相结合,以企业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培育壮大XX土鸡、肉兔、娃娃鱼等具有XX本地特色的畜牧产业,打造特色畜牧品牌。多方面引导农民探索养殖新方法新思路,同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逐步建成蚕业、特色畜牧业等种养殖业相互促进的生态型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乡域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7年全镇GDP总量6239万元,增长11%,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3180万元,增长8%。人均纯收入3666元。增长19%。

3、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加大,以乡村文明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终端接收点为阵地,全乡范围内大力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各村、各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职工活动室得到充分利用,举办各类新农村建设巡回文艺演出。活动内容健康向上,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节日有庆典、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的生动局面。目前,全乡市级文明单位(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村)4个,有力的推动了全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要求,XX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面贯彻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兑现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好贫困学生家庭读书难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一法四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依照“依法管理,村民自治”的要求开展工作,08年全乡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06%;加

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农民的参合率达93 %,全乡新农合补偿达13余万元;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各项五保、优抚、低保资金60万元;认真开展了各类法制宣传和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做好维稳创安工作,大力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全乡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一般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全部查处和调处,查处调处率达到100%,无突发恶性事件发生。共创建平安村14个,平安家庭近2000户。全乡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村改革,也必须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1、回顾3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注入新的活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原则。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业协会发展,着力解决好困扰农业生产的“产易卖难”和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2、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

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继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保持农村改革发展持续相前的动力。

3、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农民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在期间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广大农民借助于市场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打破了城乡的藩篱,而且为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继续尊重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提出了农村改革新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第五篇:从汶川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汶川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2008年5月12日,是国人永难忘怀的一天。当天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顷刻间数万同胞的生命淹没于废墟和泥石之中,男人、女人、孩子、老人皆难以幸免。山河齐哀,举国同泣,那些生死相夺的瞬间,至今还历历在目。

汶川大地震唤起人们对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两次灾难相隔32年,其间,正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所以,这既是一次发生在信息时代的大灾难,也是一场展开于改革开放30年后的大救援。也许,从表面看来,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但仔细想一想,这一切改变,其实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都根植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这么说,正是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没有30年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就的综合国力,就没有抗震救灾中强大的技术保障和丰厚的物质支持。大地震发生时,一种被称为生命探测仪的信息检测技术在现场被广泛使用,它用高灵敏的声波探测方法,发现了不少常人难以发现的幸存者,从而抢救了更多的生命。地震造成电力和电信设施尽毁,一支使用遥感摄影技术的航拍部队拍摄的地图,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体滑坡变形、道路河流堵塞、建筑房屋损毁、堰塞湖分布等情况,甚至可以精确地到房屋、车辆和人,为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截止到目前,中央财政下拨抗震救灾资金、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数百亿元。

正是30年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中国人的腰杆子硬了起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没有30年全面推进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没有抗震救灾中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国家管理能力。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发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等一道道坚定明确的指令;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救援队水、陆、空并进,3天内,来自数千里外不同方向的、挂着北京、广州、青岛、沈阳等不同牌子的白色救护车,已按划定分工出现在灾区各县、各镇。

“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是中共中央会议对抗震救灾作出的新部署。把对灾区的全面支援转为定点长期支援,这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一省帮一重灾县,从江南到塞北,从沿海到大漠,从都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到处洋溢着重建家园的创造精神。没有30年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政治文明前进步伐,就没有抗震救灾中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公民精神的成长壮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和综合频道停止包括各时段广告在内的各栏目的正常播出,改播《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24小时滚动直播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国内外媒体都有记者深入灾区和后方开展实时播报。中央政府更是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即公布了本次地震的预计死亡人数,国务院新闻办从震后第二天开始每天下午定时举办新闻发布会。用事实说话,用真诚说话。实际上,允许媒体自由采访和发布有关灾情的信息,对于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对于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对于稳定灾区群众的情绪和制止谣言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官兵连日奋战在救援一线,10万余名志愿者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揪在一起、连在一起。心理疏导机制的投入使用,全国哀悼日的设立,对死者DNA的提取保存记录等,都深刻地凸现了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开放、自信、民主的大国形象。

同志们,30年奋斗,30年拼搏。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今年迎战冰雪、抗震救灾,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壮大中国,推动我们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的,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灾难!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希望与中国同在!

中国,加油!

下载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人才交流会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才工作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2008-12-18 14:52:21) 标签:情感 分类:祈旭社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槐南中学初一(7)班 罗雅婷 指导老师:罗旌辉 歌曲《春天的故......

    从北京奥运会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样例5]

    从北京奥运会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奥运会的申办和筹办,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创......

    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未来

    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走向 前不久,也就是11月7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方面的领导人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

    从糖酒会看葡萄酒行业发展新趋势

    从糖酒会看葡萄酒行业发展新趋势 国并不缺少好的葡萄酒产品,缺少的是葡萄酒文化氛围和科学的葡萄酒经营理念。通过糖酒会,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企业已经在着手用心去做这方面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大工作谱新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 人大工作谱新篇 吴 超 周耀林 三十年来,个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中共个旧市委的领导和州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在市人民政府及市法检两院的支持协助下,在历届市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乐平文化事业发展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年乐平文化事业发展成就辉煌来源: 编辑: 作者: 添加时间:2008-12-16 9:15:22景德镇在线讯:每到清晨或者傍晚,在乐平市城乡广场、公园,伴随着飞扬的曲调,人们纷纷翩翩起......

    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三十年(5篇范例)

    从身边变化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无限惊喜。当我年纪还......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5篇范文]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爱国作文:从抗震救灾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2008年四川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