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G20峰会看杭州发展的新征程
从G20峰会看杭州发展的新征程
浙师大附属宁波市四明中学
608班马丽波 指导教师:许溶溶
2015年11月16日,中国宣布:2016年9月4日至5日被称为“全球最具决策力的首脑级峰会”——G20国际峰会,将落地西子湖畔,杭州将接过安塔利亚的接力棒。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一个伟大时代的巨变,往往是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如蝴蝶之鼓翼,亦能造成千里外之飓风。站在时代巨变的大幕下,浙江省杭州市又迎来了一个登临世界舞台的机遇——G20峰会。这既是荣耀,亦代表着未来。
G20峰会是时代变革的脉搏,杭州已张开怀抱,静待各国元首到来。杭州凭借什么能承办如何高端的国际会议?
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与西湖蓝的辉映。
“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描述或许是很多西方人对于杭州的第一印象。就象每个人都有记忆一样,城市也有美好的记忆。杭州能有马可波罗笔下的繁华,并非一朝一夕。五千年前,杭州北郊的良渚先民已在莫角山四周筑城,专家锐呼堪称“中华第一城”;自秦设钱唐县,杭州建置已有2000多年;五代吴越、南宋先后定都于此,繁华延续至今。
2013年G20举办地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其最大特色就是悠久的历史。这个城市建于1703年,作为俄罗斯的“北方之都”,圣彼得堡就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杭州比圣彼得堡留下了更多的足迹。
斗转星移,今天,我们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不仅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闻名于世,更以其悠久的历史、璀灿的文化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礼仪之都”,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杭州不仅是“东方休闲之都”,更是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的确,流连于这座古城静谧的街巷中,老巷、旧居依然,故人、往事依稀。青藤沿着高墙爬满春花秋月,告诉我们一些人世间的事。后人还能从一条幽巷、半堵矮墙、几块山石、一脊青瓦中,嗅出当年市井的繁华和喧闹,看见岁月的变迁和叹息。
杭州,不仅是一个有着悠悠历史、人文底蕴的天堂,更因河而兴、以湖为名、拥江而盛、傍溪而聚、面海而栖,是一个有着“西湖蓝”的天堂。“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和绿化,使杭州赢得了“生态绿都”的美誉。近年来,杭州确立“环境立市”战略,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推进生态市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等称号花落杭州„„这里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道法自然、幸福和谐,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是美丽中国的先行区,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大大吸引了国际的注意力。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天赐的自然山水相融合,得天独厚的风景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独特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这就是杭州,既可以赏西湖秀美,品运河沧桑,访天目清幽,叹钱潮汹涌,吟西溪梵隐,又可观水乡古朴,探瑶琳奇幻„„一城之内尽情领略。
二、新常态下的人间天堂与国际都市的彰映。
作为一个国际化会议,国际范无疑是举办城市的“基本功”。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是杭州的“城市之魂”,更是杭州国际化的一种写照。
为了描绘“天堂”的新面貌,打造成为国际化、文明先进的现代都市,杭州以城市为底、建设为笔,勾勒出一幅融合发展的新景象。便捷的交通网联通全城,完善的医疗让市民的健康得到保障,开明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有书可读”,开放的创业政策帮助更多的年轻人自由逐梦„„国际高标准下的城市建设促使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加快发展,“最幸福的城市”也逐渐变为现实。
胸怀世界,放眼杭州。国际航班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飞、穿梭、降落;百亿的进出口贸易额刷新着杭州与世界之间资本的流动;国际国内会议在这座城市上演“头脑风暴”,这座城市,正在以开放的姿态倾听着世界的声音。今年,杭州提出以更高的国际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化。被选为下一届举办地的“接棒者”,无疑是对杭州国际化程度的一种认可。
“G20峰会主要商讨发展问题,杭州的发展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再加上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都比较高,浙江大学不断强调走向国际化,阿里巴巴、娃哈哈等世界级著名企业都坐落在杭州,因此,杭州有能力去办好这样一场国际化盛会。
盘点历届会议举办地,城市与G20峰会主题的契合也是落户的重要原因。
G20从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升级为领导人峰会的那一年,正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过去7年中,G20实现了从危机应对向促进经济增长的议题转换。2015年G20峰会着重探讨“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将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2016杭州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杭州是一座创新之城,有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重大国际性会议的召开对杭州有很大的促进和推动,杭州G20峰会,一方面展现了国家发展的多元,一方面也带动更多城市一起发展。
G20峰会,即将到来,杭州将迎来哪些发展呢?
G20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每一年的全球经济热点、未来走向都将在这个会议上诞生。同时,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上显示,每一个举办G20峰会的城市都将发生巨大蜕变,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界面、土地价值都将呈现迅猛增长。例如韩国首尔,政府大量投入,彻底改造会场附近污水池臭味系统,环境得到巨大改善,变成“没有蚊子”的城市;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则借峰会推一个国际化都市,居民几乎都会说英语,由一个普通的滨海小城,变成以“一半沙漠、一半海洋”闻名于世的“水火之城”,大大提升了国际知名度„„
首先,城市基建将提速。G20落地杭州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既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考验,在随后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杭州需要加强城市功能完善、组织保障等方面工作。G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举办G20峰会中国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借助“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与更多国家良性互动,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共赢。随着峰会的召开,杭州将更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上海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12年广州亚运会高额投资用于城市基建项目;G20峰会,杭州也正全面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杭州市民来说,无疑是这次峰会给杭州带来最大的发展契机。
其次,相比于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杭州在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更为突出,并具有江南
文化内涵。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G20峰会的落地,将促进杭州的品牌经济和城市核心竞争力。G20峰会会让全世界关注杭州、了解杭州,必将极大地提升杭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往实践亦可以佐证。例如,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墨西哥的洛斯卡波斯、韩国的首尔等,在接手G20峰会的后,其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得到提升,旅游、房产、金融领域的投资得到增长。杭州的新名片,历史的新机遇。G20将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新名片,对于杭州的城市地位与影响力将有着长远的提升。它将加速杭州国际化进程,提升杭州在世界的知名度,并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G20峰会也将提升杭州的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包括更好的创新、创业政策与环境等。尤其是G20峰会举办主会场周边,将会享受更多直接利好!杭州旅游服务业整体水平会上一个档次。杭州恰如一部历史人文的经典藏书,她的底蕴让人迷恋;杭州恰如一幅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她的美丽让人惊叹;杭州恰如一座美丽华贵的人间天堂,她的繁华让人赞美;杭州恰如一首潮起潮涌的时代赞歌,她的创新活力让人推崇;杭州恰如一道温暖如春的最美风景,她的幸福和谐让人向往。让我们一起与杭州共同期待,G20峰会,我们来了!
第二篇:从糖酒会看葡萄酒行业发展新趋势
从糖酒会看葡萄酒行业发展新趋势
国并不缺少好的葡萄酒产品,缺少的是葡萄酒文化氛围和科学的葡萄酒经营理念。通过糖酒会,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企业已经在着手用心去做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市场需要这样的企业作为先锋,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葡萄酒消费趋势,深入发掘葡萄酒市场潜力,使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
简约时尚成为潮流
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面子,所以面子功夫在很多场合是很有效的。包装就是产品的面子,拿普通的月饼来说,从一根麻绳,几张草纸,到黄金宝石镶嵌外包装,里面搭配顶级红酒、海参、鲍鱼,直到国家下发公告明令禁止过度包装,要求明码标价,月饼经历了一个轮回。葡萄酒在国外基本都是光瓶在卖,到了国内因为常被用做礼品,适度包装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今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消费者更注重葡萄酒本身的价值,包装倒显得无足轻重了。
记者从几家包装设计公司了解到,现在企业对于富丽堂皇的外包装设计要求少了很多,而对那些简约、环保、时尚的设计产品更加有兴趣,并且在材料上也从原来的铜、皮等高级材料向合成革、卡纸方面的发展趋势,在包装设计上,要求简单、时尚、个性。今年的糖酒会上个性化的酒桶,酒瓶、酒标,就吸引了众多参展商的很多眼球。当然,包装可以节省,但里面得内容可容不得偷工减料。
因此,市场营销在中国主要还是以渠道为王,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只要有一个好的渠道,那么就有新的出路。恰恰却忽略了产品本身是有文化内涵和实际的行动引导,要想长此久远,文化是内涵,切实的行动和一颗责任的心,这才是生存久远的根本。中国市场更需要这样的人和企业作为先锋,高举责任的、文化的旗帜,才能使中国的市场更加健康长久发展。
品鉴会形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糖酒会期间,大大小小的品鉴会、推荐会、答谢会,成为很多进口葡萄酒酒商展示产品、结识客户的重要手段。有的国内代理商,不仅集团领导亲自上阵,还请来其代理的国外酒庄的负责人,甚至邀请媒体的记者造势,动辄在高档酒店大摆宴席,临了还有精美礼品相送。花费巨大,声势浩大,作用到底大不大呢?
糖酒会期间,记者也参加了几场规模较大的品鉴会。品鉴会现场,酒的生产商、代理商、经销商齐聚一堂,共谋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近几年,类似的品鉴会已经成为葡萄酒经销商进入某一市场最先烧的一把火,也成为结识当地经销商,接触当地消费者的重要手段。通过品鉴会上的品尝,对酒能有一个最直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这对经销商和消费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从这次糖酒会也看到很多品鉴会开的并不尽人意。
首先,不得不承认,国内很多人对葡萄酒特别是进口葡萄酒的认识还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甚至很多经销商对葡萄酒文化也知之甚少,品鉴会宣传企业品牌的同时,也应该着力介绍所推荐的葡萄酒的相关知识,例如产区、分级等等。因为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葡萄酒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酒品,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一个不懂酒的经销商只会把葡萄酒当做一种商品出售,对品牌的长期经营是不利的。
其次,品鉴会推广和交流是主要的,而不是吃吃喝喝。
很多品鉴会就成了吃喝会:听听主办方领导讲话,尝尝美酒,品品佳肴,拍拍屁股就要走人了。一方面,主办方并没有仔细甄别,邀请真正有价值的经销商或者消费者,随随便便拉来的人,不会对酒感兴趣。另一方面,很多品鉴会选择在酒店的餐厅,用的就是酒店的圆桌。可以说中式的圆桌适合吃饭,并不适合品酒和交流,因为它基本把人束缚在一桌以内,缺少了更大范围的互动。如果借鉴西方的经验,改为无座的自助餐性质的酒会,大部分时间里,大家是拿着酒杯在整个大厅里交流,效果应该会更加理想。
糖酒会,任重而道远
我国酒类推广模式以广告投放和终端营销为主,而国外顶级品牌推广预算分配依次分别为:赞助(包括高尔夫、网球、赛车、公益活动、行业活动等)、品酒会、展会、直销和媒体宣传。以上排名说明:在国外,采用跑终端和投广告的推广方式比较少用,排名前三的推广方式分别为:赞助、品酒会和展会,而这三项都可以划归到专业会展的范围。
不得不承认,国内有国外的市场环境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随着中国酒业逐渐与世界接轨,最终,我们要面对的都是国际大环境。首先现在减少酒精危害和理性饮酒呼声渐浓: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酒税和限制酒类广告。在外国,在成熟市场国家,酒类广告时受到严格限制的,比如:在法国:《埃万法》规定,酒类广告不能上电影、电视和电台,因为这类媒体覆盖面广;酒精类饮品广告的载体只有平面媒体、街头张贴或手工散发;所有酒类广告必须以醒目字体标明“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不许请知名人物为酒类产品做宣传或代言。在美国: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规定,啤酒及温和性酒类的广告,广告片中禁止出现“饮”的镜头;对用蒸馏法酿造而成的烈酒,禁止播放其广告。虽然中国目前对酒类广告还没什么限制,但可以预计这种限制将为时不远,香烟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广告的品牌推广效果固然很好,但不能不开始着手应对即将来临的酒类广告受限时代,而且大众媒介广告信息的受众90%是无用的,而以后需要的是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推广渠道。
其次,酒类产品日益丰富,以前我们只能喝到长城的干红,而现在,我们可以喝莫高的,也可以喝龙徽的,进口的法国酒、意大利酒,也很容易买到,终端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而产品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如何更好的推广品牌,而不是推销产品,成为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终端推广需投入大量人力,并进行复杂的培训和组织,在终端竞争加剧,门槛提高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大趋势下将难以为继。在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不可能聘用很多人力来跑终端,一个一个终端的跑,并不是高效的推广方式,这是信息时代的冷兵器战法,需要改变。
通过和国外推广模式相比,可以看到,成熟的市场酒类推广的主渠道是专业会展。培育和完善以专业会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市场,是酒类行业的一项比较紧迫的课题。
在当前中国,专业会展在酒类推广方式中还比较弱小,但却是未来的市场主力。作为专业会展,向专业人群定向传播,进行定向交流,相比于广告和终端更能影响核心人群,从而传播的效果更好。作为一种饮品,酒既要看,更要尝,才能打动消费者。而专业会展的形势是“会中有展、展中有会”,所以更容易说服消费者,起到优化推广的作用。
糖酒会,作为国内酒业第一大展会,今年已经是第79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没有机会,而是很多企业没有好好利用这种类似的展会去展示自己。当然,也要看到,展会本身这个平台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突出专业化和实用性。随着中国酒类市场的不断成熟,品牌推广模式的不断完善,糖酒会这一平台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第三篇: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未来
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走向
前不久,也就是11月7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方面的领导人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彼此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了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的关头,为巩固两岸和平、维持两岸的现状所做出的重大举措。它向海内外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强有力的一个信号,那就是两岸各方应该全力维护在“九二共识”、两岸反对“台独”基础上所建构出的和平发展的大格局,全力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位与合作基石,绝不允许岛内外任何势力去破坏、阻碍这一现状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程。
因为“习马会”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66年的第一次领导人会谈,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会议举行之后,海内外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说,“习马会”的消息刊登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所以今天,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习马会”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二个是“习马会”的成因;第三个是“习马会”的影响;第四个是“习马会”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与大陆的对台政策。
一、“习马会”的主要内容 首先,这次“习马会”为什么那么引起关注?我觉得不仅仅因为它是66年来的第一次握手,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和指标意义。同时,从“习马会”所谈的内容来看,它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也具有实质的意义。在这次谈话里面,总书记提了四点意见,主要是四个坚持。
第一个是坚持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不动摇。就是强调“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是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告诉台湾,无论什么党派,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的意涵,大陆都愿意同它交往,反之,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大陆绝不答应。
第二个坚持是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这里,大陆方面提出了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框架。在这里面,大陆方面提出来,双方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现在主要是指国台办张志军主任和台湾方面陆委会的主委,他们之间可以先设立两岸热线,去管控矛盾、管控分歧。同时,双方都能够尊重两岸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这种分歧干扰两岸的感情。对于台湾方面所关心的国际空间的问题,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双方都可以进行务实合作,合情合理的安排。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习总书记再次强调的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要是有利于台湾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有利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大陆都积极去做,好事办实。对台湾方面关心的,比如说两岸的货物贸易协商,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乃至大陆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台湾加入“亚投行”,大陆方面都释放出了积极的善意。其实从现在来看,“亚投行”刚刚成立,“亚投行”的侯任行长金立群也代表大陆政府表示欢迎台湾以适当的名义尽早加入“亚投行”。在这次“习马会”中,习近平先生还提到加强两岸青年工作,强调要为两岸青年的学习、就业、创业、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特别强调两岸一家亲。
第四个坚持是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习总书记对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同时,马英九也提了五点建议,这五点建议虽然跟习近平先生表述有差异,但是基本上达成的意涵是一样的。主要强调双方共同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强调两岸要和平交流,不要冲突、隔绝、对抗。同时强调深化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是一家人,双方要致力于民族的复兴。所以从表述来看这次“习马会”,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以互称先生的方式,达成了没有共识的共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路径、发展的目标,其实是达成了广泛的一致。虽然这次“习马会”最后没有以联合声明的方式表述出来,但它实际上是以领导人共识的这种权威的表达方式,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做了一个定调,指明了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这是这次“习马会”双方谈的主要内容,确确实实都是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重大的基础性、原则性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习马会”的基本的内容。
当然,海内外舆论都很关注这个会议本身的历史意义以及一些花絮。比如说双方为了实现这66年的握手握了长达2分钟,一些海外舆论评价说,这是叫“手握九了,心更近了”,这个“九”是九马英九的九,这个“近”是习近平的近。有人采访马英九先生,你当时握手的感觉是什么?马英九说,我感觉到我们双方都很用力。这就表明了两岸领导人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担当。
此次“习马会”受到了海内外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几百名海内外记者去现场报道,各方面的评价和反应都非常积极正面。总的来看,主要有这几点。
从大陆方面的反应来看,张志军主任在会后的记者会上做了详细的说明,大陆非常肯定这次会议对于推进下一步两岸发展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台湾方面,我用马英九自己的评价来说,他说“习马会”是在外界“意外但期待”的气氛中进行的,过程非常顺利,这是两岸66年来第一次领导人的会谈,具有历史的里程碑的象征意义,具体的内容和结论,涵盖了两岸的关键议题,也有实质意义。那么国民党的主席,下一届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参选人朱立伦的评价是什么呢?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它的意义远远要大于一场选举。当然,因为岛内面临着2016年1月16日的选举,所以民进党从选举的角度,对这次“习马会”还是大肆的攻击抹黑。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民进党蔡英文对“习马会”的评价是把“习马会”与两岸领导人的会晤区别开来的。重点是“打马”,但是很尊重我们总书记,没有对大陆进行多少批评,主要是批评马英九,这也是民进党一贯的制式反应。因为这次“习马会”对民进党的选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让很多台湾的老百姓,中间选民也好,泛绿选民也好,泛蓝选民也好,认真地从“习马会”共识里思考,怎么样才能去维护现在的这种两岸关系发展良好的势头。所以我觉得,民进党的这种气急败坏的反应正说明了“习马会”所起的正面作用,真正地戳到了民进党的痛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美方的评价。我们知道,美国是影响台湾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在会晤前,都通知了美方,无论是在会前还是会后,美方对“习马会”都非常肯定,这也显示了目前中美关系,以及现在大陆、美国、台湾三方的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美方也肯定,“习马会”其实是一个三赢的结果。所以我们从美国白宫和发言人的表态里看,他们是非常欢迎和鼓励两岸建设性对话的,都乐意看到“习马会”改善两岸关系,这对于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方也表示,“习马会”这种做法,其实是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的。
我们从会上所讲话的内容,以及海内外各方的反应里看,这次“习马会”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仅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两岸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新起点。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介绍一下“习马会”的一些情况。
二、“习马会”的成因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举行“习马会”?外界感到很突然,但是又非常期待。“习马会”的议题在两年前就提出来了。大陆一直对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持开放态度,20年前即有此议题。这个议题最近两年比较热,可能因为马英九在2013年12月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一反过去的态度,首度明确表示希望参加北京APEC会议,以实现“习马会”的意愿,但限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2013年以后,两岸围绕领导人会晤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的11月7日成功举行。
“习马会”的成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双方都有意愿。大陆希望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台湾方面也愿意。所以,只要是想解决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这次“习马会”能够成功举行,同习总书记个人的对台新思维、意志力、决断力非常有关系,这也得到海外舆论的高度评价。当然,马英九也是值得称赞的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家。从个人理念来看,自2008年上台以来,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要振兴中华,两岸是一家,同是中华民族。所以,马英九有很深的民族情怀。同时,他的任期(至2016年5月20日结束)就要结束了,为了延续他2008年以来推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为继任者留下政治遗产,马英九也非常愿意将这些遗产通过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形式固定下来。
当然,也有岛内舆论评价说,马英九是为了得什么诺贝尔奖。这可能小看了马英九。马英九总的意思是,希望他下台之后,给下一任留下可以接受的两岸现状,两岸领导人见面以后,还可以往前走,大家都有机会上桥渡海,但是要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在2015年的选举还剩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在马英九的任期剩余半年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要积极争取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这是第一个原因,双方都有意愿。第二,两岸携手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8年以来,两岸推动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出现了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喜人局面。这些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积极条件。
第三,双方有政治互信。这是根本原因。大陆方面经过这7年半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同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方面形成了共识,这成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基础。也就是说,七年多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了不断的累积和深化。所以,“习马会”其实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如果没有此前7年多的开渠引水,没有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有“习马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蔡习会”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为蔡英文和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特别是民进党还有“台独”的党纲,为民共党际关系的正常化设置了关键性障碍。目前,大陆同民进党没有任何党建的交流,遑论同民进党领导人会面。我想强调一点: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前提,首先是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有“九二共识”的互信,两岸才有可能以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举行会晤。这也是两岸政治互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大家可能想,为什么会选择新加坡?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国家,在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中也曾作出独特、积极的贡献。1993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其次,新加坡跟两岸关系都比较好。另外,此次“习马会”选择在新加坡,没有任何国际元素,新加坡不介入、不参与、不干预,只是提供一个地点。这也符合大陆方面强调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有办法来解决自己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两岸政治分歧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以新加坡模式来处理两岸问题,反映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两岸互信的程度。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三个成因。
三、“习马会”的影响
这次“习马会”举行之后,海内外反响非常大,即使到今天,“习马会”的影响和它所产生的政治效应还在岛内持续地发酵。马英九方面为了驳斥民进党所讲的“黑箱作业”,想到台湾的立法机构去报告,但是民进党担心这一报告进一步在党内社会炒热了“习马会”,所以没有同意。但是马英九当局准备以全民开讲的方式,以电视等形式进一步直接地面对岛内社会来宣讲“习马会”到底是不是黑箱作业,“习马会”历史意义到底在哪里。现在各方也都有评论,我个人的观察来说,对“习马会”的评价不仅仅要从岛内的局势看,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从岛内的局势来看,也不能仅仅只看到选前,更重要的是看2016年选后对岛内政局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习马会”的影响,我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突破、巩固、开创,这六个字。
所谓突破,就是这次“习马会”是两岸1949年以来66年的第一次,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我们知道,从1949年以来到现在,两岸关系发展大体经历过几个阶段,1949年到1987年,基本上两岸处在老死不相往来,政治上的对立、对峙、对抗的阶段。1987年以后两岸民众开始交流,从1987年到1993年成立了海基会、海协会,1993年实现了汪辜会谈,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会晤,就事务性、功能性、经济性的议题举行了会面,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此后,到了2005年,实现了“胡连会”,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见了面。到了2014年,负责两岸事务的负责人,主要是国台办与陆委会首先见了面,并且达成了一个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也就是主管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见了面。那么这次是最高层次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所以它实际上是把两岸的交往、互动、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最高层级,把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向了两岸领导人政治对话的历史高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而且是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的方式来见面,我觉得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是历史性的突破。
第二个词是巩固。这次“习马会”,我觉得有两个巩固,第一个巩固是巩固了和平发展道路。从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谈话的内容来看,都充分肯定了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巩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下一步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和平发展道路。第二个巩固是巩固了“九二共识”。是以两岸领导人共识的表达方式,一种权威的方式,对“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再确认。所以它巩固了两岸共属一个中国的和平发展框架,使之成为两岸现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蔡英文不是说要维持现状吗?你上台之后能维持得了这样的现状,能够跟我们的习近平先生见面吗?所以我觉得,巩固了“九二共识”为中心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所以两岸领导人会面实际上成为了两岸一种新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我觉得是开创。开创是什么呢?“习马会”开辟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可以向世人表明,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上看,两岸关系在向深水区迈进的时候,两岸领导人会晤,会面临身份的问题、民意的问题、会谈的成果问题、地点问题等等。但这次,总书记没有称总书记,马英九也没有称他的职务,都称先生,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会晤,并且达成了很多关键性的共识。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在下一步的两岸关系中,让人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大开。只要两岸关系在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习总书记讲两岸一家亲嘛,只要两岸互信足,对于两岸老百姓来说,特别是对台湾民众来说,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说的开创就是开辟了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要具体地谈,从战略层面上来讲,是登高望远,着眼未来,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面临新的十字路口的基础上,为了两岸民众的福祉,为了民族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历史责任、历史担当。所以我觉得,在战略层面上,肯定过去,就是肯定过去所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巩固成果,就是对“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再确认;还有提前划线,给可能上台的蔡英文民进党提前划线,发出警讯,搞“台独”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马英九国民党这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走的通的,而且越走越光明。还有一句话是开创未来。这是从战略层面上看,我们不能够仅仅从党内政局的角度看,这样有可能贬低了“习马会”所应有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
从战术层面来看,两岸双方是立足现实,是要应对挑战的。“习马会”当然会对即将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选举产生影响,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明年这两项选举将给岛内政局带来很大的影响,两岸关系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上,我觉得“习马会”所达成的这种共识,可以促使党内民众认真地去思考,究竟应该怎么样去维护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这种大好局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怎么样才能维持现状,维持这种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的发展大局?我觉得这会促使选民脑力激荡,使他去思考。这对于国民党的选情,客观上我觉得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有助于国民党打“两岸牌”,或者说进一步凸显国民党在两岸的优势,凸显它是有能力去处理两岸关系的。那么这给民进党当然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刚才说了,民进党恼羞成怒,两次用“很失望”表明对“习马会”的一些看法。这就说明,它对台湾、对中间选民、对绿营都会产生影响。应该说,“习马会”凸显了民进党“台独”的荒谬性,凸显了民进党缺乏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那么“习马会”也为蔡英文可能的上台执政提前划了线,框住了台湾的领导人未来走“台独”的任何机会。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影响。
四、“习马会”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以及下一步大陆对台政策 2016年1月16日,台湾将举行地区领导人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的改选两项选举,对于下一步台湾政局的走向乃至两岸关系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目前看,国民党的竞选形势不是很好,民进党的形势在走上升通道,所以大家都很关心:倘若是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在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上将考验当政者的智慧、远见、耐心和信心。
在这里,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之后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会面临着岛内党政轮替所带来的倒退、停滞的风险。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蔡英文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也不会轻易放弃,特别是这次选情是国民党比较差的情况下,民进党拣了一个便宜,顺风顺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担心,蔡英文上台之后,两岸能够达成某种共识吗?能够进行某种政治合作吗?能够像现在“习马会”那样实现“习蔡会”吗?这是大家比较担心的,如果不能这样,那蔡英文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从蔡英文个人政治理念上来看,多数人都认为蔡英文是一个理念型的“台独”,对“台独”有很深的坚持。而且这次选举,一旦是在没有调整“台独”政策的情况下上了台,蔡英文就会产生一种盲目的自信,她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和幻想:我不调整“台独”政策也上了台,我干嘛还要调整“台独”政策?而对大陆来讲,大陆13亿老百姓不可能容许与主张国家分裂的政党打交道,大陆不可能在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同民进党妥协。所以,现在看来,民共之间很难找到一种模糊的空间,找到一种像我们跟国民党合作的“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这一点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也是海内外观察家都很关注的一点,民共之间能不能有共识?目前看没有答案。
另一方面,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蔡英文将来会去搞“台独”吗?我的观察是:她不会轻易放弃“台独”立场,一定会去搞“台独”。当然,可能也不会搞陈水扁式碰撞、对抗的那种“激进式台独”,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蔡英文当选之后面临一大堆问题,两岸关系也没有出现转圜余地和突破空间,岛内经济又很差,也不排除她为了转移视线,通过搞“激进台独”去安抚绿营的一些群众。当然现在看,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她会做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台独”,也就是说,蔡英文未来会推行一条“和平的„台独‟路线”,表面上不说搞“台独”,但也不会放弃“台独”,暗地里去搞“台独”,还表明愿意跟你(大陆)交流。在这种状况下,会出现两岸关系新的复杂局面。所以,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一旦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上台,她的第一步怎么走?因为她要到5月20日才正式就职。中国有一句话是“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中间这四个月其实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机会之窗,就看蔡英文对形势怎样判断,是不是错误评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大陆?总的来讲,蔡英文如果上台,这四年对大陆的对台工作来说是一个挑战,绝对不会像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挑战那样,而会很复杂,有时候也会比较尖锐。这是两岸关系面临挑战的第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是岛内政治可能会面临着民进党权力过大、缺乏制衡的风险。从岛内政治发展趋势上看,民粹当道了,这种社会的气氛使得国民党现在在走下坡路,倘若国民党在选举中落败,而且是败得比较惨的话,那么国民党既有的、固有的矛盾会爆发出来,也不排除国民党会出现内部一些人出走等各种各样的局面。所以,一方面,国民党在走下坡路,有可能立场倒退;另一方面,蔡英文民进党有可能在“立法院”起一种主导的地位。从现在的“立法委员”的选情来看,形势不乐观,民进党有可能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即使不过半,也可能通过执政权力与时代力量甚至与亲民党等组成绿色的联盟,去组织“立法院”,届时民进党既掌握了行政权,又掌握了立法权,也掌握了地方的执政权,面对这样一个权力膨胀的蔡英文民进党,在缺乏制衡的情况下,这对两岸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岛内民意面临着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后两岸政治认同混乱加剧的风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两岸认同问题上、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出现了种种混乱、异化的现象,使得他们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大陆台湾的前途都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一旦民进党上台,刚才讲了,它虽然不敢去搞“激进的„台独‟”,但会搞加大“去中国化”的教育,走“去中国化”路线,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所以我觉得,再经过4年这样的发展,对台湾的民意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当然了,我们还得要充满信心。我刚才讲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大陆为台湾提供了发展巨大的空间,特别是为年轻人。这次“习马会”上,总书记一再强调,为两岸青年,特别是台湾青年的就学、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所以,通过两岸融合,年轻人在逐步成熟的时候,我想也是会逐步改变它对两岸关系、台湾前途的看法。
第四个挑战,是从涉外事务上来说,面临着民进党一旦上台,会冲击国际上一个中国框架的风险。因为一旦民进党上台,由于民共之间没有共事,两岸之间也没有沟通渠道,那么民进党可能会进一步从内政需要的考虑,从争取民心的角度,在国际舞台上去频频冲撞、挑战国际上一个中国的框架。另外一方面,民进党也有可能推行更加亲美、媚日的政策,这样在客观上也为美、日的右翼政治势力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我们注意,对“习马会”的评价,虽然美方也表示欢迎、鼓励两岸的建设性对话,但是我觉得,从美国的对华战略、美国的两岸政策本质上来讲,它是希望两岸维持一个合而不统的局面的。任何两岸关系的过近、过快的发展,或者是过远的发展,都是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过去陈水扁搞“激进„台独‟”,两岸关系过远,打破了两岸的这种现状,所以美国人也出来反对“激进„台独‟”。像马英九方面,如果两岸关系这7年多大发展,美方认为过快、过近,也会出来阻碍。美国人希望两岸关系是合而不统的局面,保持一种和平、合作的状态就好了。如果是蔡英文上台的话,我觉得,民进党的亲美政策以及美国重回亚太的战略,它们的进一步推进就找到了某种空间和支撑点,届时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干扰将会增加,我觉得值得重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将面临的诸多的挑战,主要是四大挑战。第二个大问题,保持战略定义与战略自信,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如同刚才所说,大陆方面所面临的在台湾问题上展现出的复杂性以及民进党上台而带来的挑战等,都是在大陆发展越来越好,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大陆并不担心。因为大陆有办法、有能力、有决心,也就是说,大陆现在的工具箱里的工具很多,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势不可当。两岸的实力对比所显现出的差距越来越大,总体表现出大陆强、台湾弱,并且这种发展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时与势都不站在台湾这一边,如果台湾愿意去内斗,愿意去搞“台独”,只能是自己的筹码越来越少,只能是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泡沫化,这对台湾的经济和对台湾老百姓而言,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有充分的自信、包容心和耐心,来应对一切挑战。而这种自信、包容心和耐心,主要是来自大陆实力的快速增长,这也是我们能够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支撑点。这就是我讲的,特别强调实力和力量的对比是最具实质意义的,所以我们对岛内形势的看法是“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当然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坚持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同时,还要根据台湾党内新的情况、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我们的政策、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台湾民心。因此对于两岸关系在未来的发展变数,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因为现在时与势都站在大陆这边,形势的发展也是朝着有利于统一、有利于大陆的方面发展的。这就是第二个观点,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的定力,坚持原则不动摇,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策略。
第三,坚持道路自信,努力推动各方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其实大陆方面并不关心台湾的选举,也不会介入台湾的选举,我们关心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因此“习马会”关心的都是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比如,台湾向何处去?两岸关系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而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它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是因为这条道路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民众的认可、欢迎以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同时也可以维护、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尊重了历史和现实的,也可以说是围绕台湾问题的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是可以携手各方朝前走的一个最佳选择。所以大陆方面,特别强调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这种道路的自信,排除万难,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信,我们也不会说一个“习马会”,就解决了岛内的一切问题、解决了两岸关系的一切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因为两岸关系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实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是我们坚定正确的方向,并且每一步都是前进的脚步。这是两岸各方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的一点,而至于“台独”之路,也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道而驰,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李登辉如此,陈水扁更是如此。如果说陈水扁对两岸关系有“贡献”的话,那主要是对“台独”进行了证伪,他证明了“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台独”之路走不通就不去重视它,其实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的现实威胁还是岛内的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所以对于民进党上台的可能性,两岸各方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以上主要是从“习马会”的角度,分析了“习马会”的基本内容、成因以及影响,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分析了下一步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基本意思就是要坚持道路的自信,坚持中央的对台大政方针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
早在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全诗在高度彷徨与感叹之后峰回路转,下一句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展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美好前景终会到来的那种急流勇进的精神。所以我相信,两岸关系也会是这样跌宕多姿、前途光明的发展历程,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谢谢大家。
第四篇: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
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 奋力打造云南新供销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历史回顾
我省供销合作社与新中国相生相伴,迄今已走过60多年风雨路途。回望一甲子的不平凡历程,有多少动人故事、辉煌业绩、壮美画卷让人心潮叠起、难以忘怀。
新中国诞生之初,与全国各省(市、区)一样,为打破私营企业对商品物资流通的垄断、弥补新兴国营企业初创稚嫩的不足,云南供销合作社以联结城乡商品物资流通、供销人民大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和提供其他需求服务为己任,作为介于国营经济组织与私营经济组织之间的一种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迅速蓬勃发展了起来。
到1957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建立县级社127个、基层社936个,分销店5171个、代购代销点8445个,从省社到地社、县社还组建了一批专业公司、社办工厂、批发供应站、仓储转运站、饮食服务店,成为活跃我省农村流通领域的主渠道、成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成为增加我省地方 财政收入的生力军、成为解决我省年轻人才就业问题的好平台,成为我省供销合作社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
从1958年8月至1986年8月,我省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系统经历了“三分三合”的折腾。第一次是受“大跃进”“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左倾思潮的影响,1958年8月两家合并,1961年8月分开。第二次是受“文革”中“大砍机构”“下放人员”错误做法影响,1968年8月两家合并,1978年8月分开。第三次受机构改革探索不成熟主张影响,1983年6月两家合并,1986年8月分开。
但在这28年中,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已经形成的专业公司、社办工厂、批发供应站、仓储转运站、饮食服务店和各种门店依然存在,而且职能职责、从业范畴、经营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把城市的工业品收购、储藏、转运、批发、销售给农村人,把农村的农产品收购、储藏、转运、批发、销售给城里人,仍为这些组织机构的主要任务。换言之,在这一特殊阶段中,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对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活跃城乡流通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旧发挥着应有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6年8月至1992年底,重新独立运转的全省各级供销社及其社有企业增强了发展自信、展现了创业风骨,在幸运享受计划经济保护、国家政策利好的同时,积极应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改革开放的深沉呼唤,紧盯住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的 巨大需求,高高举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鲜红旗帜,不断锐意进取、开拓拼搏、奋勇向前,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经济效益连年增长、职工收入节节提升,成为青年人才就业的优选单位,创造了我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只有近6年的时光,但成绩可圈可点:恢复了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办成了主要为农服务的合作商业经济组织;扩大了社员股金入户数、总金额,增强了系统内部投融资能力;参与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了一批服务网点、商品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创新了专业公司和其他社有企业经营方式,担当了工业品联购分销和农副产品分购联销重任;改革了流通公司、社办工厂的企业机制,提高了企业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综合服务的能力。
从1993年至2003年,伴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有企业原有的一些垄断经营政策随之取消,民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逐步形成了“民进国退”“民进集退”格局,而且当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卖、送、破”思潮盛行、势不可挡,供销社企业改革又是自费改革,加之已有40岁的社有企业实施老化、店面老化、人员老化,难以抗衡一切皆新的民营商业,致使全系统经营业务大幅萎缩、出现严重亏损,甚至陷入“卖房、售地”“网破、线断、人散”境地。
但即便如此低落被动,由于有一大批意志如钢供销人的坚守,从省社到地(州、市)到县级社的组织框架得以保存,省 社的农资公司、日杂公司、土产公司、棉麻公司、储运公司得以保存,一些地(州、市)、县份主要社有企业、优良资产得以保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宜良、陆良、泸西、景洪、景谷、腾冲、隆阳、昌宁、维西等县份连乡镇基层社、行政村购销店及其资产得以保存,这一切为后来全省供销合作社再出发、重前行留下了底子、积存了力量。
从2004年到201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下定决心求改变、求发展,主动加强向党委、政府的汇报请示,县以上联合社机关变成了参公事业单位,农村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有了项目资金保障,社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化解,职工上访现象大量减少,尤其是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协会“两社一会”的发展,力求实现每个村有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综合服务社、一个专业协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各项经济指标高速增长,被誉为供销改革的“云南模式”,创造了我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第三个辉煌时期。
到2012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数突破1万个,达到10312个,入社成员有122.69万户,社员出资61.72亿元;农村综合服务社发展总数达到19129个,服务662.94万农户,年营业总额为121亿元;农村专业协会总数达到1204个,会员17.75万人,服务367.9万农户,实现收入25亿元;全系统化肥销售达到800万吨、经营总额达到618.3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69.3亿元,汇总利润达到6.02亿元;云南供销合作社 在全国具有了较高知名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实施意见,充分肯定了供销合作社60多年来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商品供给、服务城乡群众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发挥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省供销人的工作信心、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到2017年底,全省供销合作社参控股企业达到900家,总资产达到135.69亿元,净资产总额达到37.11亿元;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19888个,比5年前增长近一倍;共创建示范社1093个,其中27个为国家级示范社、71个为全国总社示范社、121个为省级示范社;成立电商企业37家,自主搭建电商平台13个,电商销售额为11.26亿元;农资销售有起有伏,但所占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75%左右;省社连续5年在全国省级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中荣获一等奖;有10家单位和2名个人在全国供销系统五年一次先进评比表彰中金榜题名。
各位代表,我省供销合作社60多年的发展进步,成就来之不易,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鼎力支持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单位热忱帮助的结果,是全系统干部职工不懈奋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供销合作社向在座的 各位领导、向离退休的各位老同志、向全系统所有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严格依章依规依矩办事不够。按照总社《章程》和省社《章程》规定,每5年要举行一次供销合作社代表大会,选出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履行权力机关代表大会闭幕期间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职权,但时隔29年之后才召开本次代表大会。二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够。在全面从严治党、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基层党建、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防范滥用权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全系统出现过多起违规违纪违法案件。三是重视做大做强社有企业不够。对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主要打仗不对、关乎系统实力和能力、地位和作用、前途和命运的极端重要性认识模糊,尚未全力以赴推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现在社有企业仍处于破旧落后、小散弱状态,与一些省(市、区)的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
对这些不足和问题,我们今后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切实发力、加以解决。
二、新时代全面复兴云南供销合作社的基本方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充分认识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分析形势、把握机遇、重新审视、再度出发。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销合作社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理论和时间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销合作社发展思想充分肯定供销合作社历史贡献、现实地位、体制优势、独特作用,强调把供销合作社工作放在“三农”工作全局来谋划,推动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三农”工作载体;要求供销合作社务必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始终坚守为农服务初心,牢记为农服务使命;主张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支出供销合作社要通过健全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壮大发挥更大作用。当下的云南供销合作社系统面临很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想要因时而动、顺时而谋、实施良策、突破困境、再图崛起,根本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其间的供销合作社论述为武器来排难而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再创新辉煌。
(二)要积极主动融入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都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了一系列任务要求。供销合作社一头连着“三农”,一头连着城镇,作为介于国营经济组织与私营经济组织之间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历来以联结城乡商品物资流通、供销人民大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和提供其他需求服务为己任,始终肩负着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重要载体、为农服务骨干力量的历史使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责无旁贷。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把新时代供销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谋划和布局,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新作为。
(三)要全力参与“绿色食品牌”打造。为大力培育新动能,省委、省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 “绿色食品”,把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用工业化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形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打造“绿色食品牌”,急需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全省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长期以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和熟悉“三农”工作的工作队伍等优势,积极成为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新主体,成为“大产业”的主力军。
(四)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允许供销合作社行业指导体系与经营服务体系并存,允许供销合作社机关领导干部兼任企业职务、允许供销合作社整体转制为企业化运作,此外,还允许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包括允许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发展社员股金服务社、设立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探索设立中小型银行、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我省供销合作社几经变迁,虽实力有所减弱,但仍有完善的组织体系、有众多从业人员、有一批社有企业、有一定的社有资产、有厚实基层支撑,有条件再图新发展、打造新供销、交出新答卷。我们一定要认真把握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政策优势和行业基础优势,主动作为、砥砺奋进,在新时代下实现新跨越。
三、今后五年奋力打造云南新供销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再造辉煌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融入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打造云南新供销,再创供销合作事业新辉煌,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合作体系,形成完善的“双线运行机制”,通过5年努力,到2022年形成一批实力强、影响大、效益好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资产总额、年购销总额、年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云南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健全完善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提升经济实力、履行为农服务宗旨的重要载体。全省供销合作社要紧紧围绕“绿色食品牌”打造,打破行政区域和层级界限,大力推动社有企业通过联合合作、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上下贯通、联合发展的经营服务体系和为农服务平台,切实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着力推进企业联合合作。省社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顺应云南“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需要,确立“联合发展,务农兴农”的使命,以省供销合作社现有企业为基础,以开放、合作为手段,以资本、产权、产业为纽带,以服务城乡、有赢利点为追求,通过有效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引进社会资本,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与联合发展,做大一批综合经营服务板块,使供销集团发展成具有国内龙头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型农业经营服务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实现“55621”的目标,即:通 过5年努力,云南供销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年购销总额达到6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2亿元以上,组建“云菌科技集团股份公司”和“云供农机股份公司”,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力争1个公司实现在主板上市的目标。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也要加快组建“供销集团公司”。
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有企业要按照企业的本来面目、应有规则进行运作,将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用人、薪酬、奖金制度引入社有企业,逐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社有企业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人、财、物的有机结合,产、供、销的有机衔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加强社有资产监管。成立各级联合社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负责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监督、管理社有资产,按照理事会授权,健全完善社有资产管理办法,建立社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社有企业考核激励和监督问责机制,并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的监管,推动联合社机关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二)健全完善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 健全“三会”制度。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规定,加快健全完善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每5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选出新一届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权力机关、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全省州(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要在2018年12月底前召开代表大会。
强化行业指导作用。调整优化供销合作社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突出“合作指导”、“经济发展”、“社企改革”、“金融服务”、“资产运营”、“资产监督”等指导职能,履行好领导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套适应供销人才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懂市场、会管理、善商战”的高素质供销人才队伍,是实现供销合作社强社、兴社的重要保证。全系统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业务学习活动,帮助干部职工超常规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创业创造本领;用新时代人才观破格使用、大胆重用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人才;用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广泛吸纳社会精英进入供销合作社工作,为供销事业发展积蓄力量。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 要政治任务,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中发〔2015〕11号、云发〔2015〕32号文件精神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全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际,扎实有效推进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坚定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加大联合社机关、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合作社党建工作力度,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把全系统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抓好全系统工会、共青团、妇联建设,发挥好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改革发展合力;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加强信访、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政治“四风”,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锲而不舍抓好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全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基层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的重要基础、前沿阵地,是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的重要纽带。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把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持之以恒强基固本,通过资本融合、产业融合、产品融合、业务链接,做实做强合作经济。
深入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要按照强化合作经济属性和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建立产业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将基层社建设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拓展基层社服务功能,突出为农服务特色,引导基层社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新需求创新经营服务。加快推进基层传统流通网络现代化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基层社经营服务网点布局。力争到2022年,全省改造提升500个以上基层社。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社吸纳农民 专业合作社入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组建新的基层社,依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积极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担任基层社负责人,以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优势叠加、产业交叉渗透、功能互补延伸。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形成紧密的产权关系,在组织上、经济上实现与农民的紧密联结。积极探索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财务代账、档案管理、政务代办、涉农项目、农村金融等服务。
加快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适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社区服务中心,推动农村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和盘活供销合作社在乡村的厂房、仓库、场所等土地资源和社有资产,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集镇规划、行政村撤并进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社和乡镇综合体。力争到2022年,领办创办5000个以上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不断壮大全省合作经济综合实力。
(四)健全完善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要顺应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食品牌”的宝贵机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主体、服务网点众多优势,围绕做大做强云菌、农资、再生资源、滇系农产品综合经营、农村电商、供销物流、国际贸易以及新兴成长型产业,以市场导向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更加高效的现代流 通体系,继续抓好“乡村流通”等重点工程建设,依托全省供销合作社长处物流发展基础,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综合仓储物流节点和县域配送中心,全面推进农村经营服务网点功能提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握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推进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努力打造云南新供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西藏跨越式发展踏上新征程
西藏跨越式发展踏上新征程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以这次会议为标志,西藏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过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不断加大西藏工作的力度。第一次会议是在1980年召开的,会议形成了《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确定了对西藏实行“减免放”的特殊政策,即减轻农牧民负担、免征免派购(即免征农牧业税,不再下达派购任务),让农牧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尽快富裕起来。第二次会议是在1984年召开的,会议就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决定,大力开发能源,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放宽政策,促进牧农林业和民族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努力办好教育事业,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
四、对外实行开放,对内加强交流等。与此同时,中央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市,按照西藏提出的要求,帮助西藏建设43项当时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包括电站、宾馆、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和中小型工业企业,同时决定在内地各省市开办西藏中学。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议决定继续对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实行免费医疗;继续对农牧区中小学学生实行“三包”,提高标准,增加经费;继续免征农牧业税。同时制定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实行对口支援,分片负责的计划。与此同时,党中央决定为西藏投资建设62项工程,这些工程涉及农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市政工程等方面,项目总投资达30多亿元。
2001年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和变通办法,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农牧业、基础建设、科技教育、基层政权相关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帮助西藏制定了“十五”期间西藏发展规划。二是确定优先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了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元(含青藏铁路西藏段120亿元)。三是确定了对口支援建设项目。经过认真准备和协调,确定各省区市对口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10.62亿元。四是确定优惠政策。现行的优惠政策,能够继续执行的继续执行,需要完善的完菩后继续执行,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共有50条。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主要成绩
2001年以来,西藏在中央关心和全国各省市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西藏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发展与进步,西藏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9年,西藏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7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1.7倍,年均增长12.3%,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在11%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在13%以上,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9亿元,比2000年增长2.6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9年来,西藏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超过1100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了前35年的总和。“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5亿元,是“十五”期间698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在16%以上。“十五”以来先后实施了“117项目”和“180项目”等一大批关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正在发挥巨大效益。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极大地促进了西藏跨越式发展步伐。
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先后解决了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安局问题,使西藏尚未定居的游牧民基本实现了定居;解决了122.2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668个乡镇、4222个行政村通了公路;新增农牧民用电人口67万人:农牧区碘盐覆盖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85%、乡镇通邮率达到80%,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九”任务全面完成。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6.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2.4%;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惠及所有农牧民,全面建立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等5大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面覆盖城乡:布达拉宫等“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全面完成。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范围内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居全国首位。全面启动农村薪柴替代工程,11.4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同步推进,西藏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能的比重接近50%推广、销售太阳灶达到33万余台、节能灯110万支;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董已达到100万平方米左右。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准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大规划确定的十大工程实施力度,已累计落实国家投资近18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到一个统等规划、有序建设的新阶段。
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农牧区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企业、财税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贸易通道恢复开通。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9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
纵观西藏发展历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9年,是西藏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明显的9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9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9年。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任务和目标
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这一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指导思想。1990年7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在西藏自治区第四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件大事(发展、稳定)、三个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改善)”的指导方针。同月,赴藏视察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肯定了这一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在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2005年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对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但基本精神一直没有变。这个指导思想完整、准确.符合西藏工作实际。对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指导思想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是将“三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丰富为“四个坚持”,增加了“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内容;二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增加了“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内容:三是将“三个确保”丰富为“四个确保”,增加了“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内容:四是提出了“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目标。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奋斗目标和响亮口号,经过30年的发展,又加上了“民主”、“和谐”的内容。这一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党中央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在西藏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重要体现。
会议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但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2)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农牧区公共服务基础差、社会保障能力低等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3)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但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还很薄弱,封建农奴制残余思想在有的社会成员头脑中依然存在;(4)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和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5)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复杂a对于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分析,一是体现了动态性,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二是两分法,既肯定了每一方面的主流、成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三是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会议明确指出,这是谋划做好西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现实依据。
胡锦涛深刻指出,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西藏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是西藏工作的长期主题,是西藏工作坚定不移的任务和目标。
会议勾画出西藏的未来发展蓝图
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加快西藏发展”、“跨越式发展”,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勾画出新西藏的未来蓝图。这就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
会议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会议提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两步走”的目标。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经过了有关部门和西藏自治区的反复测算,是有实践依据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