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发展的好路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农民、农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始终是最受关注,也是中央投入精力、力量最多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农业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农业发展的水平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面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参加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致。作为农村工作的带头人,如何尽快实现职能转型,提高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带领农增收致富,成为摆在农村班子和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蔬菜、畜牧、劳务经济和乡村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产业特色的特点逐渐凸显,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能人的引领、行业规范和管理服务手段的相应跟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乡土能人、民间专业协会、行业工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不能替代的任用。实践出证明,凡是能人多,协会、工会运作好的村,结构调整的力度就大,农民增收的步伐就快。
如何把这些新生事物与当前基层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协会、工会、能人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河北饶阳推行“三个加法”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支部加协会”,就是在种、养、加等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村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将协会组织负责人纳入农村干部序列,使协会成为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党支部通过制定协会章程、强化制度约束对协会给予支持、规范和指导,协会则在确定发展思路上为党支部出谋划策,在发动群众、解疑释惑上帮党支部搞好宣传,在生产技术、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会员提供统一服务,从而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由直接指挥向引导服务的转变。
“支部加工会”,就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劳务输出专䘚村建立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活动,工会组织负责人由村党支部领导成员兼任,成员由民营企业负责人、职工代表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家属代表组成。工会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既定的各项制度和章程,认真履行搜集发布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农民工、维护职工权益、搞好帮带服务等项职责,积极引导企业家依法经营,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实现企业与职工双满意、劳务输入地与输出户双放心。
“支部加能人”,这里的“能人”指的是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且具有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乡土人才。党支部把这些能人吸引到村党组织周围,建立人才储备库,明确专人分包联系,定期不定期开展联谊活动,积极引导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对致富本领高、带富能力强的,通过一定程序安排到专业协会、工会组织中任职,表现突出的,纳入后备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序列,加强教育培养,待条件成熟后吸收为预备党员或村“两委”成员,使“能人效应”扩大为“能支部”效应。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
保定市徐水县釜山乡南陈庄小学四年级陈春妍辅导教师:李海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变,集中反映了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辉煌成就。下面我就以我们小学生的视觉来简单说说。
先说“衣”。爷爷奶奶所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有三年’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颜色以青绿蓝一统天下的局面更是一去不复返。如今的服装不论从款式、质地、颜色、舒适度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就是我和身边的小伙伴穿的学生装也是五颜六色,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不仅穿出了我们的朝气,更彰显了自己的个性。
再说说“食”。都说“民以食为天”、“家中有粮,心里不慌”。过去农村人的温饱问题一直梦魇般缠绕着每一个人。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简直就让人难以置信。爷爷奶奶口中的各种“票”,什么粮票、油票、„„早已黄鹤一去不复返。农村生活更是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了可喜的一大步
接着说“住”。过去成为农村住房象征的茅草房、土坯房早已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一以及一栋栋鳞次栉比的楼房,厨房、洗浴室、卫生间等更是一应俱全。就连我的哥哥和我都有了各自的小书房,另有一台电脑更是我的最爱。通过它,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真是方便极了。
最后说“行”。三十年前,农村的代步工具几乎没有。自行车已是凤毛麟角,更别说是摩托车、轿车了。过去的村路、街道人们戏称“水泥路”——晴天扬灰、雨天水泥。如今你看,村路是宽阔的真正水泥路,可容得下三两大卡车并行。各式各样的摩托车、电瓶车乃至高级轿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每想至此,我就会对“改革——必由之路”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是啊,三十年来的事实证明,改革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一国两制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像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一条辉煌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学校地址:保定市徐水县釜山乡南陈庄小学
邮政编码:072558
联系电话:8992040
第三篇:假期社会实践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定稿]
xxxx学院假期社会实践
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系别:计算机科学系班级:xxxxxxxxxxx姓名:
完成日期:20xx年xx月xx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发面尤其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
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
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
(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
(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
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0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自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农村也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出现许多教育重镇。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只有好的素质文化才能迎接明天的挑战。相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农村的建设会更加完备,祖国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在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我们心里。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派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并且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以前村里那些穷孩子上不起学,现在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看到这些变化,我下定了决心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年级(4)班陈柳
指导教师:郑彦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变化调查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变化调查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在()中提出的,奠定党的农村路线
A八七会议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七大D遵义会议
2.改革开放提出后,农村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变成了()
A集体合作社B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C吃大锅饭D以钢为纲
3.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农村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社会主义新农村B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小康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4.请问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案所起的效果有何看法()A说一套做一套B农村越变越穷C农村面貌唤然一新D城乡差距扩大
5.谈谈你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看法()
A一成不变B有了较大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高C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有待提高D农村办学仍然困难重重E农民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
6.你认为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情况相较三十年前有何变化()
A劳动力数量增多,闲散劳动力多B劳动力素质提高C劳动力外流情况严重D没有变化 7.谈谈你对农村计划生育的看法()
A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B降低了农村生产力水平C降低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D落实情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