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
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
【作 者】周毅
【作者简介】周毅,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博士后、副教授 100871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悄然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和亚太地区转移,处在亚太地区并具有12亿人口的中国,经过近20年卓有成效的改革,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正处在经济体制加速转轨和社会结构迅猛转型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社会和开放社会转变,这两个转变是一场极其复杂、丰富深刻、艰苦卓绝的革命,不仅是单一的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三位一体、和谐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过程,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整体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基本国情。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差异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以来,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中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比近20年前进步和富裕得多。但不可否认,在转型期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呈现显著差异性,绝对差距不断扩大,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严峻挑战,引起社会各层忧虑。国外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特别提醒中国政府小心对待这一敏感而又棘手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教授和赫伯特·西蒙研究员认为,中国应吸取墨西哥忽视分配均等问题导致吉巴斯地区起义的教训。来自汉堡经济研究所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内地不稳定因素说明,中国必须改变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政策,以防止突发事件和因社会变革运动高涨造成的危机。日本经济社会学家南亮进认为,分配过分失衡的确是个必须警惕的危险倾向,日本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大国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一针见血:中国面临人口爆炸和贫富悬殊两大难题。我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出乱子。江泽民在很多场合都重申邓小平观点:如果搞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区域矛盾都会扩大,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要认真对待,逐步妥善加以解决。李鹏指出:中央时刻关注东西部差距这个大问题。朱镕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中央将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投资力度和开发速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分析道:贫富和地区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后,一方面要产生对环境、生态等各方面影响;另一方面更严重的产生不稳定。在各种市场经济成分与日俱增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生态文明衰落、贫富悬殊拉大、资源分配失衡、人伦品味下滑等社会负面。不应回避正在滋生、蔓延某些严重贫困问题所造成的惨痛代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重复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畸形社会现象。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贫富不均和贫困加剧现实,有一点应当成为共识,这就是,必须遵循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付诸实践,强化贫困乱国亡国意识。〔1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反贫困课题是:如何借鉴西方反贫困经验,根据国情国策,总结中国反贫困教训,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市场经济对消除贫困的利弊。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中有效地反贫困。谁来保护穷人利益?怎样平衡宏观利益结构?当这种平衡越来越不会自发进行,而需采取一系列逆市场规则举措的时候,以损失社会发展效率为条件,还是在保证效率条件下树立同甘共苦意识,促使市场、法制、政府各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配合?
1、随利益结构转变扶贫方式
利益是发展的杠杆,利益结构是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的基础。伴随着利益结构方面的变化,农村利益主体分散化,从单一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转变为多元体制并存的复杂关系,逐步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从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问题,例如宏观利益主体的转换,收入差距及其心理承受力,既得利益公平性和合法性问题。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内部的利益格局也在演绎着宏观格局一致的分化过程。有这样一些特殊的,比如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占有双重利益;一方面,可以作为贫困区域利益的代表争取外部扶贫投入,在财政比例分成上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地方贫困总是被扩大为区域整体问题,成为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在分配所争取到的资金和资源时,贫困又往往被处理为区域内部的局部问题,排在投资序列的后面。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和“偷换概念”或“偷换利益主体”的行为,不利于贫困问题的缓解。〔2〕为此,扶贫工作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扶贫转变,由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3〕
2、在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中反贫困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既要符合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演进的大趋势,又要适应地区经济的特点,还要反映经济体制转换的要求。〔4 〕其原则是三方面的统一。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极多,农村人口比重大,资本短缺,仅走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体化路子不够,至少进程过于漫长,不足以较快促进农村经济振兴和城乡差别缩小。在中国缩小城乡差别的主要出路在于农村工业化的全面扩张即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少发达地区(浙江、广东)正是通过这条路子使农村经济得到振兴。从这个角度看,在加强农业基础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就地吸纳尽可能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收入水平,是促进区域经济反贫困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讲究实际,发挥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贫困地区虽然在资本供给、生产技术、人才资源、交通运输以及服务设施等方面条件较差,但在自然资源、劳动成本等方面有相对优势,通过利用这些优势有效配置资源,如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使经济较快发展。就贫困地区乡镇企业来说,由于人才缺乏、技术装备差和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或质量水平与发达地区企业相比普遍处于劣势,但各种产品相对差距不一样,仍可发挥比较成本或比较质量的相对优势,较多地生产成本相对少或质量相对高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从而取得较多利益。而发达地区的企业则可以较多地生产成本相对更低或质量相对更高的产品。可在不牺牲城市或发达地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贫困地区的产出率和收益率。因此,通过发达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变动,特别是在发挥贫困地区相对优势条件下更有效地配置地区资源,是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原则。〔5〕
扩大开放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市场机制有效作用不仅取决于市场体系完善,而且取决于全国城乡统一市场形成。地区封锁和城乡割据对市场体制有效调节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造成了严重阻碍,使落后状态相对凝固化和长期化。贫困地区落后根本原因在于缺人才、缺技术。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在城乡和区际开放之初,人才会从乡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但一旦城市或发达地区的人才趋于饱和,竞争趋于激烈。同时乡村或贫困地区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就会出现人才倒流。这在我国已有所萌芽,近几年不少乡镇企业以优惠待遇招聘城市科技人才或吸引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就可以证明。相应地,技术也会随之向不发达地区流动。乡镇企业不断购买新技术和专利,雇请“星期天工程师”和兼职技术顾问的行为则加速了上述进程。如果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资本也会逐渐向乡村回流(股份制发展为此提供了方便的筹资渠道),为乡村和贫困地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6〕
3、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中反贫困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由多方面因素构成,从内在发展过程看,基本分为两大关系:一是各产业、社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二是各经济、社会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城乡之间和社会发展关系,属于区域发展关系范畴。但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区域,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关系上,明显不同于一般区域和区域关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城乡经济和社会形成了二元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既摩擦对立,又协调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把握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和特点,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促进其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是条龙,头在沿海,尾在内地。沿海与内地主要是城乡关系、贫富关系。龙头抬一抬,龙尾翘上来,龙头龙尾之间是一种生产关系。头抬多高,尾翘多高,都与治贫治本可持续发展有关。有首歌谣流行:“市民笑,农民跳;农民笑,市民跳。”这是城乡矛盾、工农差别的反映,谷贱伤农,谷贵伤工。转型期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问题交织在一起,正处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人均GDP绝对差距迅速扩大阶段,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总体局势不可能出现缩小迹象。造成差距扩大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贫困问题未彻底解决,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有强相关性。过去经济建设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在低收入水平下维持高积累;人为压低工资和其它工业成本水平;压低作为食品和大部分轻工业原料的农产品价格,国家对农产品低价统购和低价统销,是整个计划经济基石。当农村改革向市场化挺进时,原有体制连同宏观平衡机制就从根基上被动摇。但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在改革某些方面落后于非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工商业根本不可能消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因此,应当寻求在城乡改革不同步的现实约束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放在优先地位。农民利益与宏观稳定之间,在长期中的一致性和短期内的矛盾性,是转型期一系列两难决策问题的根源。〔7〕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加快富裕。工业化初期需要农业为工业作贡献,但不能长期置农民和农村利益于不顾。在城市工业发展起来并有能力实行自身积累后,应让农村创造的价值更多地留在农村,给农业造成宽松的发展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是:如何在工业化过程中防止农业萎缩,不断创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正确调整工农业发展关系,做到工农业等价交换,并逐步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转变。
4、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反贫困
现代市场经济,不是“为买而卖”的一次性交易或“为卖而买”的小商品交换,而是国际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高层次的大市场经济。〔8〕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作用力之大前所未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优秀文化,从文化角度作用于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功能是多维的。具体有八:加速社会流动;转换社会角色;完善社会关系;强化社会控制;重组社会分层;更新社会规范;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9〕政府职能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体系,政府正当干预是缩小城乡地区差距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排除市场经济作用,恰恰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增强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扩散效应”,利用缩小城乡地区差距的有利方面。其一,应促进资本向贫困农村流动。一个突出的矛盾是,资金稀缺与劳动力剩余。缺乏资金,剩余劳动力成为巨大浪费、社会包袱。如果能够流入资金,与剩余劳动力相结合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财富。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对资本的吸引力,政府一方面要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包括扫除市场进入障碍和降低交易成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二,应促进信息向农村贫困地区传播。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类信息,特别是经济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它可以跨越区域与地理的障碍促进交流,降低贫困地区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利用能力。政府通过建立通讯设施、广播电视、情报机构、信息咨询业,促进发达与贫困地区的信息交流及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其三,应促进技术向农村贫困地区转移、扩散。政府有责任帮助农村贫困地区从国外或发达地区获得实用性技术,通过推广大大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四,应促进生产资料城乡地区间流动。中央政府应严禁各地方设立贸易壁垒,建立一流的国内市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间合理分工,改变发达与贫困地区的不等价交换关系,促进各类生产资料在地区间流动。其五,应促进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有序流动、转移。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不仅为本地劳动力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关键是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建立协作关系,有步骤、有组织地培训劳动力,建立劳动力市场,开展就业竞争,取消对外地居民任用的歧视性土政策。〔10〕
5、在合理调节社会分配中反贫困
改革前,中国处在贫困和均等化的分配格局下,分配矛盾并不突出。在转型期,人们对公平的关注和评价的普遍性相当突出。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是通过分配来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以达到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调节。转型期利益分化比较快,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相当严重。如何在合理调节社会分配中减少贫困和防止新贫困出现,成为转型期实施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11〕 调整宏观控制的体制目标。平衡利益结构需以不损失社会发展效率为条件,解决公平分配问题,建立利益共同、风险共担意识,研究和制定市场、法制、政府各宏观调控部分的协调配合和配套政策。政府及时转换角色,调整功能,使社会发展进程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将是一个关键。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应当转换宏观调控方式。逐步退出收入的初次分配领域,重点转向宏观经济政策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领域,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国民收入分配领域,政府和市场职能分开,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和效率原则调节初次分配,保证效率导向的利益格局。政府按照公平原则调节再分配,缓解和解决地区、产业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不公,保证公平导向的利益格局。
不同利益主体应有区别地承担改革成本。利益主体多元化使改革和扶贫具有内在动力,由于社会控制、市场规范、政府能力严重滞后,社会整合速度跟不上利益分化速度,存在少数人独占改革收益,而把改革成本通过通货膨胀转嫁给贫困农民的可能。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则,是向富裕阶层征税,以保持改革收益和成本一致。
开发经济资源,为贫困人口提供经济机会。贫困地区都是农业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土地生产力极低。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劳动力过剩问题极为严重。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严重限制了加工业发展,地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10%,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中90%以上来自农业生产活动。这种人口资源、经济结构格局,一方面使贫困人口处于饥寒交迫的困苦境地;另一方面又使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大量浪费。与此同时,由于缺少适用技术和启动资金,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丰富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形成令人吃惊的“富饶的贫困”。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成了反贫困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贫困人口的竞争能力。贫困人口由于低下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处于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佳状态,加之缺医少药,往往疾病缠身。低收入也使他们无钱上学、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低,接受和掌握新观念和新技能能力差。劳动生产率低,缺乏竞争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能力。要使贫困人口能够有效地利用经济机会,就必须改善他们的健康状态,提高生产技能。因此,普及初等教育、进行职业培训、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就成为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贫困的根源正是贫困的条件。通过打破低素质、低竞争能力和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将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和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反贫困行动是对人的一种投资,像所有的投资一样,人力投资也要求牺牲眼前的资源以增强未来的生产能力。认为为贫困人口提供社会服务是对社会生产资源单纯消费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一是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制度改革;二是反贫困行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改革。贫困地区往往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这种差距并不比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来得小。加大改革力度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战略之一。改革内容包括: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大力发展非国有加工业企业,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活动程序,裁减冗员、减少“吃皇粮”人数和财政“吃饭”压力,改变政府部门为“就业机器”的状态。扶贫工作的最大问题是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扶贫效益小,需要扩大和改革现有的扶贫组织机构,对现有的扶贫管理制度改进和提高各级扶贫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使有限的扶贫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缓解贫困的作用,使真正贫困人口受益。此外,还要把解决城市绝对贫困问题列入本世纪末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建立社会安全保障网络。面向贫困人口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虽然能使拥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的贫困缓解,但却不能使老弱病残失去劳动力的农户摆脱贫困状态。而且还会有人由于收入的季节性变化、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冲击等原因,暂时地或永久地陷于贫困之中。因此,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网络就成为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针对这类贫困人口的食品价格补贴、配给食品补给、食品券补贴和补充性的赈济计划。提供老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证残疾人和失去劳动力的贫困农户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工代赈是缓解周期性宏观经济和短期自然灾害冲击的有效手段。它一方面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就业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创造物质基础。
6、从“全国一盘棋”到“东西互惠,共同繁荣”中反贫困
在计划经济时期处理发达与贫困地区的关系有一个重要原则是“全国一盘棋”。在调动和集中全国各地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重点及国防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资源指令性调拨,以低价输出方式将其收益转移,实行地区经济的专业分工和生产布局按国家计划而不是市场。各地区以服从全国大局为重,听命于中央计划调遣。形成如下局面:根据国家计划的垂直性分工,沿海地区主要以轻工业和加工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以原材料、能源工业为主。形成内地上游产品与沿海下游产业连带关系,形成内地低附加值与沿海高附加值价格差的不平等关系。当时发达和贫困地区存在的利益矛盾,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通过财政援助或补助给予补偿这一矛盾并不突出。〔12〕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和贫困地区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其一,沿海发达地区凭借区域优势,率先开放,与国际市场相连通,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占GNP的比重迅速上升,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非重工业化,即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工业保持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内地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缓慢,原材料和能源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居高不下。内陆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益势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其二,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实行了“双轨制”,加工产品价格放开,重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计划控制。是不得已而为之。内地贫困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收益,形成原料输出地与产品加工地之间的类似于内部“殖民地”关系。其三,中央政府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加快沿海发展,对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实行优惠政策。不仅大量吸引外商投资,而且使内地资金转移。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应当肯定改革初期对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实行优惠政策是正确的。但从正义和公平竞争原则看,这种关系既表现了政治上,又表现了经济上的不平等关系,对少数地区的“优惠”就等于对其他地区实行歧视,甚或剥夺。其四,中央财力下降不利于调整地区矛盾。随着分权化过程,中央财力不断下降,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在下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补贴方式,以无条件形式支出,对于调整地区差距的作用极其有限,导致内地贫困地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下降,不仅市场资金来源占全国总数比重越来越下降,而且来源于中央的投资比重越来越下降。在全社会经济和政治资源分配方面,贫困地区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是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重要因素。
正确处理发达和贫困地区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不平衡性越是突出,越是要妥善处理好各地区关系,协调好各地区经济利益,以往的“全国一盘棋”原则已不适用了,必须提出新的原则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需要。〔13〕平等竞争原则。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发达与贫困地区在建立统一市场进程中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只要国内市场是统一的,市场竞争是公平的,每个地区都会从这一巨大的市场体系受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自由贸易区之外,一律实行统一税制,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分享税为统一税种与统一税率。任何地区不得享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经济特权。1995年9 月李鹏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实行国民待遇。对特区的提法有三条,对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对有些具体办法要有所调整和完善;所有地区都要按照税制改革有关规定和实施步骤执行。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规范税制,公平负税,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按照国际惯例,为中外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大体思路可这样考虑:超公平的待遇要收回,没有实行的要逐步纳入。不要指望减这个税,负那个税,按一个标准收上来,再取富济贫。西部条件差,中央来支持,不厚此薄彼。实行国民待遇,保证公平竞争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处理好发达(包括特区)和贫困地区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平等互利原则。包括商品贸易公平交换,改变价格体系扭曲,取消对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控制,改变不平等交换关系,互惠互利。发达地区应取消对外来劳动力参与就业竞争的不合理限制。利用比较优势,沿海应将耗能、耗材工业转向中西部。同时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共同发展原则。发达和贫困地区的正常关系不是先后富的关系,而应当共同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发达地区不能以牺牲贫困地区发展为代价,而应当促进和带动其发展。由于各地区条件差别较大,发达地区由于良好地理和经济条件总会先富起来,但不能人为地制造特殊条件,加剧发达与贫困地区的矛盾与对立。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坚持有助于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抵消各地区分离力,放弃这一原则无疑会加大各地区分离力,就等于丧失中央政府在全国人民中的合法性基础,无助于现实稳定和长治久安。
总之,在转型期,发达与贫困地区应实行“以东支西,以西资东,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原则。〔14〕
7、在充分扩大劳动就业中,重新布局城乡人口,彻底解决贫困 失业与贫困是世界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15〕中国转型期,如何减少失业,扩大就业,已成为反贫困的一项新任务。但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尚不能满足大量增长的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存在。
首先,经济发展速度与扩大就业的矛盾。面对巨大的社会劳动力资源供给,为了缓和就业压力,减少因失业而导致的贫困,不得不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速度太快,又会由此带来某些经济与社会问题。社会就业压力实际上已经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基建投资规模形成了倒逼机制。
其次,市场化与就业的矛盾。传统计划体制使国有企业存在大量隐性剩余劳动力,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市场化取向改革必然要释放出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部分失业人口必然面临贫困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是研究国有企业如何培植新的生长点或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把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经济成分作为消化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措施。再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有限就业岗位的矛盾。近年来,各地流动人口尤其是“民工潮”影响着社会生活各方面。在城市失业率呈上升趋势情况下,1 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当部分以无序形态流入城市,并与城镇居民在就业岗位上展开竞争,失败者则形成新的城市贫困人口。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转移和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劳动收入的提高。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开始出现之后,贫困地区的居民就业机会偏少、收入偏低的问题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向外移民就成为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反应。改革开放后不久,出现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由边疆和内地向沿海的大规模迁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日渐增强,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虽然各地政府对人口的迁移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但数以千万计的自我雇佣的劳动者,已经在城市中定居下来。〔16〕目前的人口流动对于流出和流入地都极为有利,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完全是管理不够的问题。〔17〕在2010年以前,如果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继续保持90年代初以来的快速增长趋势,将会有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
由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许多残余内容仍然在起作用,在一些大城市里,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对外来劳动力实行行业工种限制。对于贫困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真正的阻碍。
【参考文献】
〔1〕胡鞍纲、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2〕沈红:《宏观利益格局中的贫困》,《社会学研究》,1996(3)1—11。〔3〕康晓光:《90年代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战略分析》,《改革与理论》,1995(11)16—19。
〔4〕陈德照、安和芬、王鼎泳:《世界三大经济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5〕胡乃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5(2)41—50。
〔6〕周叔莲、郭克莎主编:《中国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7〕秦均平:《区域性反贫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第六届亚洲社会学大会学术交流论文,1995(11)。〔8〕〔9〕邓伟志:《市场经济的若干社会功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10〕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11〕杨再平:《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12〕吴浙:《倾斜的国土——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与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3〕周彬彬:《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1。〔14〕潘乃谷、周星:《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5〕彼得·汤森:《英国的贫困》,伦敦:阿兰雷恩出版公司,1979;萨缪尔森:《经济学理论与不发达理论》,英文版,1957;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6〕尚庆发:《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利弊及对策》,软科学,1990(3)31—38。〔17〕毛浩:《“两栖人”情结》,中国青年报,1994.2.23。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
第二篇: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杜小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1989年5月举行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与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4年7月4日,我国政府批准了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智慧,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角度,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想资源,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最终根深叶茂,结出健康和长久的果实。
一、儒家的义利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追求经济规模和效益的增长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包括人均GDP增长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投资的增长率,另一方面突出强调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和投资的比重,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出比率、保护区面积率。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既要追求经济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后劲,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儒家 圣贤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儒家的“义利兼顾”、“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等思想可以发挥重要的指导价值,来纠正社会上流行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义利关系问题(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最早提出义利之辩,他主张重义轻利,义以生利,以义制利,义然后取,见利思义。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不过,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说过先“庶”(人口兴旺)、再“富”(生活富裕)、后“教”(教育)的发展观。可见他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在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可见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功利追求的地位。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强调要贵义贱利,舍生取义。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西汉董仲舒继承了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宋代又就义利关系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后来清代学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反对董仲舒的观点,主张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违法乱纪、不讲公共道德、不负社会责任、胆大妄为的人乘机钻空子,贪赃枉法,大发不义之财。他们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制假贩假,挥霍无度,过分渲染高消费、超前消费,炫耀富裕,追求眼前利益和笑贫不笑娼的片面舆论导向更使一些人见钱眼红,对不仁之富垂涎欲滴,导致社会腐败、道德滑坡、人心冷漠;他们为发财致富不择手段,狂采滥伐、竭泽而渔、滥捕偷猎、任意排污、盗损文物等,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严重的威胁。由此加深了社会的贫富不均,使环境问题变本加厉,从而使破坏性的经济生产活动到处泛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儒家的义利观当中吸取营养,帮助当代中国人惊醒。儒家的义利之辩可以为我们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个重要的思维视角。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人们安身立命的道德原则问题,同时也一个重要的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导向问题。面对拜金主义盛行和物欲横流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等思想来进行社会调节和规范,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标准作为道义原则去捍卫和坚持,制约和引导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功利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要放松对道义原则的追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罔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就成了唯利是图的小人,最终在经济利益的疯狂追求中迷失自己,发展就成了一种对人类贪欲的追逐,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并祸及子孙后代。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的运行规范,使经济活动有法可依,同时辅之以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环境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法规,把人们的经济行为量之以法,使不法之徒不能妄为;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和启蒙,强化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批评抵制那种片面宣扬金钱至上、发财享乐的错误舆论,把维护社会道义和生态环境提高到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为,以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的顺利实施。
前不久,上海恒源祥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瑞旗掀起了一场关于企业文化发展的“狼羊之辩”,讨论道义与功利的冲突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做狼,还是做羊?这时每一个中国企业都面临的重大思想问题。2004年,随着一本叫做《狼图腾》的小说持续畅销,人们对狼的生存哲学和发展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该书将“狼性文化”归结为敏锐的嗅觉、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三大特征。小说唤起了不少人对“狼性”的渴望。此后,狼道”就开始被广泛移植到企业领域。在企业界,人们对狼的崇拜风起云涌。“狼性”管理理论开始大行其道,狼赫然成了成功的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狼图腾》一书评价很高。他说:“读了《狼图腾》,觉得狼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其二,最佳时机出击,其三,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号称中国第一CEO的张瑞敏之言立即在企业界掀起了阅读《狼图腾》的高潮,大小企业纷纷仿效狼的精神,打造狼一样的团队。狼性文化的影响之大之深已非一般文化现象可比。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过分强调竞争的残酷性和挑战性,严重忽视人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大爱精神,一味强调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把人性异化为狼性。然而,一些企业文化研究学者也揭示了狼性文化的致命弱点,如独断专行、攻击性过强、残忍冷酷、贪婪无比、家族式垄断、僵化死板等。狼性文化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狼性企业文化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缺陷,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置对方于死地将是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形成“双输”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将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很显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狼性文化”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绝非商业大道。因此,上海恒源祥集团在招聘广告里公开表示不提倡„狼道‟,而信奉„羊道‟。在恒源祥董事长刘瑞旗眼中,“羊道”提倡包容与和谐,提倡创新与改变,提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并不只有靠“狼道”才能使企业摆脱竞争的泥潭。恒源祥确立了以“羊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开创了以小企业、大品牌为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营和快速扩张,使恒源祥迅速成为国内毛纺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著名品牌。刘瑞旗认为,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主张先义后利,就是“羊道文化”的体现,很值得今天的企业家借鉴。“羊道”的精神强调和气生财、合作双赢、诚信为本、和谐相处等原则,追求创造性而不是对抗性,因此能够长久持续发展;而“狼道”精神更多的是强调竞争性、对抗性,以及对他者的攻击性和毁灭性,因此会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自取灭亡。刘瑞旗的“狼羊之辩”将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引入企业文化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二、儒家人文思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人口控制、文化教育、居住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类自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综合治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改善人居环境等几个重要方面。儒家思想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人口综合治理方面,儒家的“博爱”“大同”思想和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只有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不少农村地区生育水平仍然偏高。大量调查研究数据表明,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低的人们受到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孝道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批判儒家思想里的封建余毒,扭转重男轻女的陋习,同时利用儒家思想里“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公德心,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就能破除养儿防老旧观念;并通过增强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促进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把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到底;同时通过继承儒家教育为本的优良 传统,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我国人口普查与人口调查已表明,文盲半文盲妇女的生育水平很高,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们具有自觉节制生育的愿望,生育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是人口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举措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变“政府要我少生优生”为“我要少生优生”,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其次,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儒家“尊师重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教育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又是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提高全民文化教育水平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手段。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础在于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越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越高。尤其在信息化社会,拥有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我国推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正是这种时代潮流的体现。而如果人们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受改善生活、发财致富的经济驱动力的驱使,人们很容易发生对环境生态破坏性的生产,诸如盲目采伐森林、开垦荒坡等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大,滥采矿藏造成的矿产资源浪费与耗竭,盲目生产造成的能源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在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而人口基数又十分庞大的我国,今后发展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导致环境破坏的工业化道路,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技术,因而对人们的教育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针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在全体国民中进行专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对当今社会及人类后代的责任感,增加参与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教育不仅要使人们获得科学知识,也要使人们具备高度的道德水平。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是,儒家尊师重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虚怀若谷、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思并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举一反
三、以身作则、锲而不舍、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等教育思想都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儒家“里仁为美”“择仁而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类住区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高速城市化、住房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简陋、有害身心健康的环境中。所以,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联合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人类住区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会团体和全体民众积极参与,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这里既有改善物质居住环境的的意思,如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等环境,也包括改善人文环境,如社会交往、文化教育、邮电通讯、业余娱乐、健身体育等环境。在儒家思想里,孔子特别强调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他深感居身之地有“仁”的重要性,提出“里仁为美”的思想。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他认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好人也会逐渐变坏,和好人住在一起,坏人也会慢慢学好。他因此对物质性的环境看的比较轻。有一次,他告诉弟子想去九夷居住,弟子说那里太粗陋了,不宜居住,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曾经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荀子《劝学篇》明确提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的思想。刘禹锡的《陋室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王安石《里仁为美》说“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可见儒家对人居住的人文环境具有很高的标准要求。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它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要求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所以,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决不能走西方文明浪费资源的发展模式,更不能模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张“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天、地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本义并不是谈人与自然关系的。在儒家来看,“天”可以有三种属性。他首先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冥冥之中宇宙的主宰,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决定王朝兴衰命运的主体,同时是赋予人仁义礼智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是赋予人良知和良心的根源,有时还指我们头顶的浩瀚穹苍。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第一种含义,认为“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也是世界的大主宰,可以和人感应、能够决定人的吉凶祸福。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强调第二种含义。孟子认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仁义礼智道德观念和良心原则,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因此,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宋明理学家张载、二程都继承了这条路线。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在《天论》篇里强调第三种属性,仿佛天就是物质性的大自然,但在他的整体思想里,“天”仍然是主宰、是人敬畏的对象。
虽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直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不能直接用于解决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但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却能够给现代生态伦理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和交流,认为天地万物是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信念的重要基础。由此一基础所显出的是人对于自然万物在精神价值上的统一性和在宗教情感上的尊重和敬畏。我们看到,在儒家祭祀的对象里不仅有至上神、祖先神、圣贤神,还有大自然之天神和地祗神,如日神、月神、山神、河神、土地神、五谷神等等。只有认识并认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这一宗教基础,才能为人们自觉自愿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找到根本解决之道。其次,面对当前人类遭遇的生态危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克服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藉由自身科技智能发展所建立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科技霸权,使人类严重背离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路线,由科技发展所构筑起来的骄傲与虚荣,由弱肉强食和急功近利导致的贪婪和物欲,把人已经异化成金钱、强权和科学技术的奴隶,很难重新回到天地的怀抱。正象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述人类在自然状态下那样,“人对人是狼与狼的关系”,到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则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它在承认人与自然差别的基础上,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从而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起来,解去“蔽于天而不知人”和“蔽于人而不知天”的两种偏 颇倾向。它提醒我们现代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尊严”的前提下来获得人类自身的尊严,如何在“天人相分”的同时找到人与自然的宗教和精神纽带。第三,人类社会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依靠科技创新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历史,同时也是在环境问题的逼迫之下不自觉不自愿地回归自然的历史,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云汉的生态学价值也在当代处境下才得到重视而显示它本身的存在意义。现代文明滥用科技导致的弊端已日益显著,比如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新疾病丛生、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全球变暖等等。如果这些弊端里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人类前途必然遭到毁灭。因此,人类从客观上开始出现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现实迫切需要。当代学者季羡林先生为此提出“东西文化互补论”,主张人类必须悬崖勒马,正视弊端,痛改西方“天人对立”的思想方法和征服掠夺大自然的发展模式,采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开始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之时,也大胆提出科学发展的理论,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十分强调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示出它重要的生态学价值,对中国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大胆地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人文精神、儒家的义利观都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管仲连、涂方祥、杨琳:《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6年。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王石生 余天心:《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杨波等:《儒家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战略
怎样正确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状况?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使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②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资源状况。③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是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地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实现计划生育法的基本国策。实现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②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③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④实施可持续发展,依靠你我他。党和政府正在带领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第四篇:浅谈绿色饭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绿色饭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者:马红霞
目录
摘要:........................................................................................................................................前言.................................................................................................................................................2 Keywords.......................................................................................................................................3
一、绿色饭店的概念...................................................................................................................4 1.1、绿色饭店理念的提出....................................................................................................5 1.2、绿色饭店理念的含义.....................................................................................................5 1.3、发展绿色饭店的基本原则.............................................................................................6 1.4、发展绿色饭店的基本要求.............................................................................................6
二、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7
2.1绿色饭店的优势分析.......................................................................................................7
2.1.1.绿色需求日益旺盛...............................................7 2.1.2.绿色营销空间广阔...............................................7 2.1.3.实施绿色营销节约成本.......................................................................................7 2.2、发展绿色饭店的必要性.................................................................................................7
2.2.1.绿色饭店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7 2.2.2.绿色饭店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8 2.2.3.绿色饭店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8 2.3、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8 2.4、我国绿色饭店的主要特点..........................................................................................10 2.5、绿色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11
三、创建绿色饭店的意义...........................................................................................................12 3.1、充分认识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重要意义...........................................................12 3.2、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原则和目标...............................................................................12 3.3、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主要内容...................................................................................12
四、结论与展望...........................................................................................................................14 参考文献.......................................................................................................................................15
摘要:绿色饭店是国际住宿业和餐饮业的新型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以“安全、健康、环保”三大理念为核心,在安全方面重视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健康方面突出绿色客房、绿色餐饮和卫生操作;在环保方面关注节能、降耗和垃圾处理。
受国家经贸委的委托(现由商务部接管此项工作),中国饭店协会经各方考察、论证,历时两年于2002年6月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绿色饭店标准,并在部分省市的住宿与餐饮行业试行。经过最后的完善,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备案,2003年初,国家经贸委正式发布了我国饭店行业的第一个绿色饭店国家行业标准(SB/T10356-2002),并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住宿与餐饮行业最权威的绿色饭店标准。
标准的制定是参照国际惯例,借鉴了欧洲、北美等国家在实施绿色饭店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了我国住宿与行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和人们的消费水平,为我国的上百万家酒店、餐馆、度假村等众多住宿与餐饮企业创建绿色饭店,实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由于绿色饭店的创建、实施与保持将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标准中根据企业在提供绿色服务、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出的不同程度改进,“中国绿色饭店标准”将绿色饭店分为A级到AAAAA级共五个等级,以鼓励企业持续不断的努力。
迈入新世纪,我国的住宿与餐饮行业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迫切的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生存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绿色饭店将把营造安全、卫生、放心的消费环境引向科学、规范的轨道。
关键词:中国;绿色饭店;发展趋势
前 言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国、各地区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许多行业制定了相映的行业准则以约束并促进组织的环境行为。因此,各类组织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当地的环境状况,饭店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对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所做的努力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饭店的环境管理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创建“绿色饭店”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
绿色饭店是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饭店将环境管理融入饭店经营管理之中,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调整饭店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实施清洁生产,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要求的产品,并引导社会公众的节约和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它的实质是为客人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在经营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预防环境污染、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绿色饭店是一种方向和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为指导现阶段的实践,本标准把绿色饭店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的饭店,其核心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绿色饭店的创建、实施与保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与饭店其它管理体系的运行相协调,是一个与饭店各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
饭店建成的年代有长短、经营的范围有大小、建筑的形式各不同,设备设施技术性能也有差别,因此在创建、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饭店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并积极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获得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
本标准专为创建绿色饭店、实施环境管理提供指南。本标准对创建绿色饭店、实施和加强环境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由于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深入以及饭店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绩效的改善,本标准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
Concerning our hotel to carry out green marketing situation, task
and development trend
Author:zhao-qia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green marketing hotel on the basis of the defini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otel service quality of green marketing in China and the hotel to carry out green marketing situation and task, then reveals our hotel to carry out green marketing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 hotel, Green marketing, Development trend
年代 ,世界进入了“环保时代”、“绿色时代”。绿色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饭店业也不例外。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虽然旅游饭店不像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给生态和生物带来严重的破坏 ,但也会给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隐性或显性的污染及资源浪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从政策上、法律上对我国饭店的经营行为作了规范 ,要求饭店必须实现营销绿色化;国际环境保护的潮流也对我国饭店产生重大冲击 ,要求饭店按国际环境标准从事营销。在国内外的环保压力下 ,我国少数饭店开始树立绿色营销意识。然而 ,毋庸讳言 ,我国大多数饭店离绿色营销尚远 ,甚至根本不具有绿色营销色彩。我国饭店实行绿色营销还任重道远。
一、绿色饭店的概念
“绿色饭店”,迄今为止这个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饭店行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创新、环保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不断变化,“绿色饭店”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
绿色饭店在国际上被称为“green hotel”,也可称为“ECO—emcient hotel”(生态效益型酒店)。绿色是一种比喻说法,是用来指导饭店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所谓绿色饭店是指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绿色饭店有三大标准— — 安全、健康、环保。安全是绿色饭店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要关注的是饭店行业的公共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因素;健康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有益于健康的服务和享受;环保主要是指酒店在经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能降耗,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酒店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为顾客提供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客房和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国外有人把“绿色饭店”称为“生态效益型饭店”或“环境友好型饭店”,这些提法反映了绿色饭店的某些基本特征,是事物不同层面的体现。2002年4月,中国饭店协会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绿色饭店发展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对“绿色饭店”的概念做了颇有见地的、具体的解释。
因此,结合国内外的情况,我们认为:绿色饭店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
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其核心是在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1.1、绿色饭店理念的提出
绿色饭店的理念就是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报告明确指出: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人类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其生存的空间也在遭到破坏,于是就必然要选择一种既满足发展要求,又能保护生存环境的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绿色饭店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饭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消费场所,要为客人创造舒适的空间就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在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热点的今天,饭店应该在满足客人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供更多的健康产品,以最合理的资源配给来保证良好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最终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90年代中期,国外绿色饭店的理念引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外资、合资饭店和部分由国际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开始实施“绿色行动”。但主要内容局限于降低物资消耗和减少固体废弃物等方面,且没有形成规模。
1999年,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开幕,“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主题。如何通过旅游这个窗口,引导社会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如何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成为我省旅游行业管理者的思考和关心的问题。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当年3月,由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计经委和浙江省环保局共同发起的“创建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活动正式启动。
1.2. 绿色饭店理念的含义
绿色饭店的“绿色”,其含义有三层:
第一,提供的服务本身是绿色的。即要为顾客提供舒适、安全,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等。
第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物品是绿色。要求用于服务的所有物品是安全、环保的。
第三,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之,要在确保服务品质的前提下,做到尽量节省能源、降低物质消耗,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
1.3. 发展绿色饭店的基本原则 1.3.1减量化原则
饭店在不影响产品及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通过减小产品体积、减轻产品重量、简化产品包装,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垃圾的目的,从而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标。
1.3.2再使用原则
在确保不降低饭店的设施和服务的标准的前提下,物品要尽可能地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不要轻易丢弃,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范围和用量。
1.3.3再循环原则
物品在使用后,将其回收,把它变成可利用的再生资源。1.3.4替代原则
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饭店使用无污染的物品或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
1.4. 发展绿色饭店的基本要求
1.饭店最高管理者承诺持续改进环境绩效和污染预防,并遵守有关环保、节能、卫生、防疫、规划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最高管理者指定一名管理者分管绿色饭店的创建、实施与运行,各部门设有负责环境管理的分管人员,形成管理网络, 创造能使员工充分参与创建绿色饭店的内部环境。
3.饭店应制订环境方针,明确“创绿”目标和指标,建立并实施有关节能、环保和倡导绿色消费的规章制度。
4.各级管理者要定期检查饭店各部门的运行情况,有记录、有整改的措施,并有成效。
5.饭店主要公共场所和部门应有体现保护环境、注重生态的装饰,有倡导绿色消费的告示和文字说明,有相关的报刊杂志展示。
6.应对饭店全体员工进行全面的环境意识的培训和教育,使培训与实施办法同步进行。特别是对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影响的工作岗位的员工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
二 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
2.1绿色饭店的优势分析 2.1.1.绿色需求日益旺盛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的日益发达人们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近几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自然灾害,普通百姓也从灾难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之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宣传更加深了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环保、绿色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参数。
2.1.2、绿色营销空间广阔
饭店是一个高消费场所,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废弃物。高星级饭店每天每间客房产生的垃圾平均达1.5斤,每位客人每餐产生的垃圾平均达近1公斤。床单、被罩、浴巾、台布等棉织品往往一日一换,这不仅降低了物品的使用寿命,而且大量洗涤剂还造成水体污染。另外,还有由于消费者缺乏环保意识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都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其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时正在向这方面倾斜。因此,饭店服务业的绿色营销发展空间广阔。
2.1.3、实施绿色营销节约成本
饭店在实施绿色营销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绿色技术开发、采用绿色产品,既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还可降低饭店成本。河南洛阳牡丹大饭店,将其200个客房的灯进行了更换,在减少功率的同时,灯的亮度反而增加,灯泡的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一般可以提高五六倍,更换灯泡的时间从原来的两个月一次延长到只须一年更换一次,一年可节电7万度左右,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全部收回投资。2.2、发展绿色饭店的必要性
2.2.1、绿色饭店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于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以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星级饭店在近几年内的增长势头是非常惊人的。到目前为止,国内按四五星级标准在建或已建成并将在2010年年底前投入运营的饭店还有1057家,其中五星级标准的就有507家。在这些饭店中存在着绿色饭店、经济型饭店、主题饭店、商务饭店、度假型饭店等多种经营模式,可谓是“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在这急剧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激烈的竞争。因此,利用绿色饭店自身的优势,提高绿色饭店的竞争力,已成为绿色饭店面临的紧迫任务。
2.2.2绿色饭店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环境保护意识强的国家,饭店是否达到绿色标准,已经成为左右人们选择的重要因素,甚至很多人愿意付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例如:77%的美国人、94%的意大利人、82%的德国人表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的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5000亿美元。环保问题将成为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饭店在未来市场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
2.2.3绿色饭店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饭店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它的承认。绿色饭店不仅能够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还可降低整个社会的成本,可使消费者在感受饭店为其提供优质的绿色服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绿色饭店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尊敬与信赖,提升绿色饭店的知名度和公众形象,提高绿色饭店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效益,最终增强绿色饭店的整个核心竞争力。同时,绿色饭店还要遵守国家规定的相关条规依法经营,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2.4绿色饭店能够顺利地通过绿色壁垒
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已把环境保护意识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针对环境保护的目的,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标准,严格限制进出口贸易,目前,国际上已签订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必将会受到许多环保措施的限制,需要经过更多的绿色壁垒,如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等,这对于我国现阶段还未成熟的绿色饭店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提高绿色饭店的竞争力可使我国饭店业更加顺利的通过绿色壁垒,实现跨国经营的竞争战略目标。
2.3、我国绿色饭店发展现状
在2010年中国饭店业大会暨绿色饭店博览会期间,全国绿色饭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0中国绿色饭店发展报告》。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对于今后行业走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报告体现了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从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提升行业质量出发,坚持落实节能节水20%的目标,并推出30家经典案例以为示范
报告首次发布在2010中国十大绿色饭店,中国绿色饭店能耗成本、营业水平、低碳运行情况,技术设备投资回报率等6大指标数据,为行业发展树立先进典型,提供技术设备信息和运营数据支持,从绿色饭店发展的内涵切入,对我国绿色饭店创建的社会背景进
行了分析,解剖了我国住宿业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我国绿色饭店发展状况。
自国家在饭店行业中推动绿色饭店创建活动以来共计产生700余家绿色饭店,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在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技术、设备、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综合节能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且潜力巨大。实践证明,绿色饭店创建可以帮助企业平均节电15%、节水10%。仅以国内现有的一万多家星级饭店为例,如果都创建绿色饭店每年可节约水相当于近2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可供180个中小城市一年用水;节电相当于目前三峡电站近一个月的发电量,近170个中小城市一年的用电量。创建绿色饭店蕴含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4、我国绿色饭店主要特点
(一)一个标准:中国绿色饭店标准是我国绿色饭店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国家行业标准。
(二)两个标识:中国绿色饭店的创建和评定涵盖饭店行业的两种业态。
1、饭店(包括住宿、餐饮两种业态的企业)。对达到或超过绿色饭店标准的饭店,将准许使用“中国绿色饭店”标识。
2、餐馆(单一的餐饮业态的企业)。对达到或超过绿色饭店除“绿色客房”部分外的标准的餐馆,将准许使用“中国绿色餐馆”标识。
(三)三个理念:“安全、健康、环保”,这三个理念是构成中国绿色饭店的主体内容。
1、安全。是绿色饭店的一个基本特征。在饭店中,影响安全的主要是消防安全、治安安全、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和消费安全这五个因素。
2、健康。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有益于健康的服务和享受,即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因此,在建立绿色饭店的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在评审绿色饭店时,应把是否提供健康的服务和产品作为重要的特征和因素进行考虑。
3、环保。绿色饭店的环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减少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例如,让消费者适量点菜、注意节约、提供剩菜打包、剩酒寄存服务等。
2)在饭店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把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低到最小。例如,绿色饭店可根据顾客的意见,对没有使用完的用品不再添加等,以避免一次性消耗用品过度使用所导致的污染。
三、创建绿色饭店的意义
3.1、充分认识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国住宿业发展在促进对外开放、发展旅游经济、满足商务和会展等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住宿业经营方式已经成为能够影响社会消费行为的因素之一。为推动住宿业节约资源、节能降耗以及保护环境,促进住宿业在建设、经营等各个环节树立节约与环保理念,引导行业转变增长方式,培育社会节约消费风尚,有必要在住宿业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
倡导和创建节能环保健康型的绿色饭店也是国际住宿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各地商务、发展改革、国资监管、环保、旅游、标准化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认识在住宿业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相关工作。3.2、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原则和目标
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原则是:政府加强指导,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组织,住宿企业实施创建,社会公众参与,全面促进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主要目标是:引导住宿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树立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建立节约长效机制,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方向,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创建绿色饭店,力争到2010年全国创建10000家绿色饭店。
3.3、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住宿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创建绿色饭店活动必要性的宣传,发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扩大社会影响,积极营造住宿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创建绿色饭店的社会氛围,调动住宿企业创建绿色饭店的积极性。
(二)引导住宿企业节约资源。各相关部门要引导住宿企业开展节约电、水、煤、油和燃气等资源活动,严格执行各地制定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标准,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消耗。
(三)引导住宿企业保护环境。各相关部门要引导住宿企业发展环境友好型建设;在经营中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各类用品过度豪华包装;控制污水、烟尘以及废气的排放,实施垃圾分类处理等等。引导住宿企业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增强
四、结论与展望:
对于我国绿色饭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再思考(Rethinking)—— 转变观念
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人们故意破坏的结果,而是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变得日益严重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于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理念、人们的生活理念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饭店要重新思考现行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把环境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考察现有行为的合理性,然后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长期以来在旅游界流行的“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的观念需要改变。事实上,我国许多地方为了开发旅游业大兴土木,已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且许多破坏是不可弥补的。
2.再循环(Recycling)—— 节约资源
由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提高对它们的利用效率,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对可循环使用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再利用可分为微观再利用和宏观再利用两个层次。微观再利用是一种企业内部的行为,而宏观再利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由政府干预或其他的方式而实现。饭店内部首先要努力实现微观再利用,例如中水、冷凝水的回用等。但是纸张的宏观再利用,即纸的再生,在饭店?诓渴俏薹ㄊ迪值模旯墼倮么丛焯跫碚舅偷皆熘匠Ы性偕
窗逊掀闹秸糯悠渌
姆掀
耸保
沟甑娜挝袷且杏煞掀反
镏蟹掷氤隼矗
3.再减少(Reducing)—— 降低成本
简化、减少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效益。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现代饭店就是豪华生活的代名词,所以饭店非常注重“包装”,包括对服务过程、对提供物品的包装,正是这种包装使得饭店产生大量浪费,并产生大量废弃物。典型的例子就是饭店提供的生活用品、卫生用品包装精美,但被客人打开后就成了废弃物,饭店完全可以实施简化包装,既能节约资金,又可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如饭店为客人一天一换床单,为此饭店每日有大量的床单要洗,用水量大大增加。而在不影响卫生标准的情况下,减少床单的更换次数可以减少水、电的用量,减少织物、设备的磨损和洗涤工作量。
第五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九年级思品公开课教案
教者:朱礼福
教学内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必要性;掌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收集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敢于批评不符合可持续的言论和行为。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看公益广告──最后一滴水。这个广告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使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
教师:这是我们面临的资源问题(板书),除此之外我们的社会还存在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图片。
学生: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板书)
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
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探讨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板书)
二、学习新课:
教师:请同学看下面的图片(出示图片一)
这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长江水受到污染,是由于乱砍乱伐造成的。
教师:说得很好,这反映了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出示资料1)
资料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水能、太阳能分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耕地是世界的1/3,淡水是世界的1/4,森林是世界的1/6,草地是世界的1/3,矿产是世界的1/2,石油居世界第49位。
学生1: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
学生2:人均占有量少
教师:分析的很到位,那么我们看这幅图片,同学们并不陌生(出示图片三)它反映的是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大气污染
教师:那么它为什么会冒黑烟呢?
学生1:技术落后
学生2:不注意环保
学生3:煤燃烧的不充分
„„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请你们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我国资源的利用上存在什么问题?(出示资料2)
资料2: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学生:利用率不高
教师:总而言之,我国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出示资料3)
资料3:我国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流失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资源问题会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们上节课所了解的人口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1:他们都和我国发展有联系
学生2:他们都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影响
学生3:他们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板书)从本质上说都是发展问题,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那么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
学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60观点一、二、三,展开小组讨论
◎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请你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例如:“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
“小草与我共同成长”
学生总结: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师: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假如你是牧民,你做出怎样的选择?
学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同学们能否结合牧民的选择试着归纳一下?
学生1:既满足现在的需要,又能满足以后的需要
学生2: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学生3: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和谐发展
„„
教师:归纳得很全面,我们一起再确切的把握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出示资料4)
资料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呢?请看下面一组材料(出示资料5)反映什么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
资料5:到1999年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比20世纪初增加了4倍,在40年内翻了一倍。积极年全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约有140种生物灭绝。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已有30%的土地退化!我国环境污染每年耗费3150亿元,水质污染损失500亿元,大气污染损失200亿元,生态环境破坏损失2000亿元,今年风沙危害损失450亿元。
学生1:说明环境问题带来巨大损失。
学生2:我们应该马上治理环境,减少损失。
学生3:努力发展经济,也不忘治理环境,尽量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
学生4:提高环保意识
„„
教师:同学们都很有思想,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也有人说中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应有尽有。更何况现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特别富裕,目前最要紧的是把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些,甭管它可持续发展还是不可持续发展。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学生1:不同意!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差,等有钱了再治理就来不及了
学生2:要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一起考虑,可以通过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但不要过度,而要协调;还应当考虑人口问题,应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
课堂小结:现在老师把大家见解综合起来,归纳如下(出示材料6)
资料6: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教师: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战略思想。要求人们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同时还不可忽视控制人口数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当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重要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通过本课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你能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些什么?)
每一小组选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三)课堂小结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