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品牌竞争(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论品牌竞争
郭鹏
内容摘要:
2001年11月10日,多哈的一声槌响,将中国拉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怀抱。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外国公司携其“强势品牌”(名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品牌纷纷落马,形成了“国际竞争在国内”的局面。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家终于明白,创建自己的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展民族工业的当务之急;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高价值的品牌以其强劲的市场渗透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占据了市场竞争的优势,未来的品牌竞争发展方向是企业关注的主要焦点。本文通过引入大量的例子,对品牌竞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影响品牌竞争的三个核心要素:创新、价格、文化三个方面来展开阐述;及对未来品牌竞争的走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序论
美国知名广告专家利维·莱特说过“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以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而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便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与世界一道,按新的规则展开一场新的竞争。“而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中国入世本身,而是许多企业至今还不知道它们将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来自哪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近年来外国公司携其“强势品牌”(名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使国内一些品牌纷纷落马,形成了“国际竞争在国内”的局面,愈来愈多的产业发现「品牌」已成为在市场中竞争不可或缺的要素。由于产品过剩、激烈的价格竞争、相似产品琳琅满目、零售通路的力量日益强大,使打造品牌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而中国企业其艰巨的任务仍是缩小与世界品牌的差距。我国企业已经全面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
商品品牌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 ,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目前品牌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呢?即外国公司向中国市场输出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份额,其实质是通过拿来牌子,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实行垄断竞争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品牌竞争作为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主要竞争方式日益突出,民族工业愈来愈受到外国企业的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看到外国企业的真面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两个转变”、两个世纪的历史性交汇会呈现我国一方何等的景观呢?这取决于我国企业以一种什么样的竞争力和我国以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实力跻身于世界经济舞台。
一、创新——品牌竞争的关键因素
“我们要求自己不断创新,所以不等人家有创新产品来取代我们,自己就先有新产品来取代旧有产品”—比尔.盖茨(BILL GATES)未来品牌竞争的方式是以技术为核心,如何把技术迅速转变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才是最成功的品牌。而技术创新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作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所谓「名牌」战略都将是十分空洞、脆弱和不稳定的。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教训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一)生产“康巴丝”系列石英钟的山东济南钟表厂,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该厂一度创下和保持了全国石英钟生产的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康巴丝”也因此成为同行业和广大消费者公认的名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开始陶醉了,厂家说,光凭“康巴丝”这块牌子,至少能吃上10年,然而好景不长,很快该厂产品市场萎缩,产销形势直下,陷入困境。
市场竞争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品牌产品也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离开了创新,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在某一特点领域或品种上形成了自己的名牌产品,但是我们却看不到这些名牌产品对市场的强大拓展力和长久竞争力。仔细分析其原因就会发现,这些企业往往是把名牌当作最高的领奖台,抱着“今日堂上有西施,不愁门外无女婿”的旧框框,再不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创新开发,几十年“一贯制”,到头来只能是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成为竞争的落伍者。而近几年来靠“狂轰滥炸”的广告效应产生的名牌,由于没有坚实的创新性技术为基础,也一一经过短暂的热闹之后沉寂下去了。这些教训都说明了一点,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才是品牌壮大发展的金钥匙,科学技术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二)在现代经济中,一个没有领先技术,单纯依靠出售简单劳动和低技术、廉价产品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国企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决策者们必须要以战略的眼光,在企业目前有限的资源和需要突破的技术领域间做出有效的安排,尽早形成自己以创新性技术为基础的、竞争力强大的品牌产品。
1、首先,还是要转变观念。这一口号虽提了多年,但始终没能富有成效地体现在实践中。为什么非要等到企业为生存问题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才能有所领悟?为什么不能把事后总结教训变为事前有效控制?企业决策者及员工陈旧的经营,管理意识和落后的品牌意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挑战。
2、其次,企业的决策者需认真分析和确认对企业发展有关键影响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要素,并要从加快优势与要素积累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认真实施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规划,从而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3、要在消化产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市场未来需求趋势,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若干项技术进行根本性突破,以培育和壮大自己的品牌,形成本企业在一个或数个产品领域间的强大的竞争力。
4、以不断创新而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美国3M公司,每年都要推出重要新产品都在一百种以上,公司30%的收益来自开发不满4年的产品,10%的收益来自开发不满1年的产品。在公司内部,3M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创新机制:第一,接近顾客;第二;鼓励尝试,并允许失败;第三,不扼杀任何一个创新计划;第四,奖励成功的发明者。正是这不断的创新为公司赢来了不断的财富。中国海尔首席执行官也强调“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
竞争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商品,不管有多长的生产历史,也不管昔日有多大的市场名气,多响的品牌,多厚的资本,如果对变化的市场,环境、用户、对手“以不变应万变”,那失败也就成为注定的结局。只有不断创新,并始终保持与市场变化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保持品牌永恒的魅力。
二、价格战——品牌竞争的前奏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常见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中小企业也常以价格为武器向居于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发起竞争,侵占他们的部分市场。日本的富士(Fuji)照相胶卷公司就曾以“侵略性削价”同美国的柯达(Kodak)公司争夺市场。但同时也要承认,但价格竞争毕竟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手段,把市场制胜寄托在价格上是一种误区,因为企业的短期利润与长期利润是难以平衡的,如果一但进入这个误区企业难以有发展前景。
如何让企业与恶性价格竞争保持一定距离,又能使自己品牌产品在竞争中保持畅销局面,成为国内企业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价格战的优势:价格战是国内各行业发展的必然,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继续维持高利润率是不现实的。价格是一个最有效的营销工具。降低产品价格,最直接的影响是产品性价比迅速提升。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理性消费理念的成熟,价格必然向产品本身的价值回归。”
1、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大。
2、推动市场向优势品牌集中。残酷的价格战可以将一些小规模、低水平的企业品牌淘汰出局。
3、推进企业回归技术创新之路。是演练与国际品牌竞争的技能,迎接入世后的挑战。
在未来竞争中,价格优势仍是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视这一点中国品牌就可以保持与国外品牌竞争的价格优势。价格战可以迫使优势品牌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管理创新,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从而为产品降价腾出较大空间,以保持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的价格优势。
(二)价格战的负面影响:
1、会削减知名品牌的利润率,减少这些品牌的原始资本积累,从而削弱这些品牌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影响这些品牌的发展后劲;
2、会影响品牌的信任感,降低质量要求,放松质量管理,造成产品质量不过关、服务不到位,影响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信誉
3、“盲目提价
曲高和寡”——浙江一服装厂生产的男式西服以其面料优质、款式新颖和做工精美见长,备受消费者喜爱。1988年起,该厂开展了一系列创品牌活动。1992年起,该厂在上海几家大商场进行了限量提价销售,产生了较好的“高价效应”,购买者踊跃,但从1993年、1994年开始,该厂在提高服装档次的基础上,又连续三次大提价,专攻各大商场精品柜台,结果事与愿违,几经提价后,许多消费者虽仍对其产品爱不释手,但也只能望价兴叹,最后,该厂的产品在各营销点积压严重,虽削价销售也无济于事,企业至今也未恢复元气。
品牌是消费者创造的,没有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没有市场的承认,即使获得再多的奖牌也成不了名牌。名牌是精品,价位高些,合情合理,部分高档名牌高价针对少数高收入者,亦不失为一种策略。但时下,我国一些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认为名牌即高价,名牌创成之时,便是价格倍增之日,有的甚至自恃名大,只把销售对象定位在少数高消费的人群或集团身上,以致落得个置身高处不胜寒的境地。
三、文化——品牌竞争的内涵
认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很重要的是要认识它深层次的文化特征,认识名牌,也必须要从认识品牌文化开始。品牌的魅力,就在于它凝结进去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高品位的、富于自我个性、具有强大崇拜力的文化。可口可乐公司就曾对外宣称“我们卖的不是商品,我们卖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国精神。”
文化是知名品牌的灵魂:品牌竞争的获胜筹码已经演变成企业所赋予其品牌特有的文化精髓,一旦占领人的心智,几代人都很难改变。世界级大企业在创名牌过程中无不重视文化的作用。1956年,美国IBM公司率先举起文化的旗帜,以“科学、创新、卓越”的定位,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成功地树立了“蓝色巨人”的形象。从此,IBM跻身于世界十大著名商标排行榜。继IBM之后,欧、美、日许多公司纷纷仿效,以自己独特鲜明的名牌文化打开了市场大门。名牌与文化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文化带着名牌企业特有的信息和商誉,在市场上出尽风头。
(一)健力宝:将体育精神融入品牌
说中国人认识中国饮料是从健力宝开始的,恐怕不为过。曾几何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家庭餐桌到饭店宴席,无不有健力宝的身影,那段时间,健力宝几乎成了中国饮料的代名词。
人们习惯把健力宝当成品牌塑造的成功典范,尤其将其与河北同被称为“东方魔水”虽然如今健力宝已经没落,但健力宝在中国树立的民族品牌形象是无法改变的
1、健力宝通过赞助大型体育赛事和用体育明星为形象代言人,在广大公众中牢固树立起体育形象,与产品功能丝丝入扣,相辅相承,从而形成并不断深化了品牌概念,令消费者喝出饮料之外的精神满足,这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它强身健体、充沛精力的强大功能。这绝对是健力宝成功的内在因素。
2、在健力宝腾空出世的时候,市场上除了可口可乐,几乎谈不上还有其他有品牌实力的饮料,当时,健力宝不仅是中国市场上的一种新型饮料,这本身也吸引消费者,同时,它还向体育健儿世界夺冠那样成为向洋品牌叫板的英雄,毫不夸张地说,健力宝唤起了中国企业乃至公众的自尊、自信。市场同类产品少,再加上健力宝高起点的品牌塑造策略,其成为“饮料大王”已是必然。
(二)太阳神:为品牌注入情感
广东太阳神集团以开一代先河的胆识和气魄,利用人们崇尚太阳神大智大勇的心理,推出健康、纯净、凝重、挺拔的“太阳神”徽标及与之相关的产品品质特征:“专业保健、至精至诚”。同时,它的行为识别,包括广告、公关、促销等活动,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推出,定位在情感诉求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迎合了中国人重感情、重友谊的心态。太阳神集团借助文化之力,走向了广阔的市场:1988年企业成立之初,年产值仅100多万元,到1992年便猛增到12亿元,4年间翻了上千倍。“太阳神”的崛起揭示出:名牌产品与一般产品是不同的,只有那些注重给予产品一种文化身份,代表某种生活格调的商品才能够刺激人们的消费激情,提高人们的消费期望,创造人们的消费需求。
文化竞争的实质是通过企业、品牌或产品所倡导或体现的文化来影响或迎合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来使公众接受自己。纵观中国历史,尽管出现过几次北方民族统治中原的局势,但最终仍然被汉文化所包容而融合,最终形成以汉文化为主的华夏文化。从狭隘意义上讲,北方民族从政权上统治了中国,但从文化上却被同化。在民族战争和国际竞争中,文化是保持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企业界里,当我们接受了可口可乐,也就接受了美国文化,也只有在改革开放、观念更新时代背景下,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才能被华夏文化所包容。概念竞争已得文化竞争之先风;文化竞争是概念竞争的深化和升华。
健力宝为品牌注入文化,就是要从浅层次的体育形象提升到反映以体育健儿为代表的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华夏民族优良传统和精神。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来注入这一文化内涵,需说明的是,凡想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都需要认真考虑文化竞争的真谛。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品牌只有融入华夏民族大文化里才能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而如何把华夏五千年文明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产生巨大的竞争力,却是中国企业在未来品牌竞争道路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历史课题。
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品牌竞争引入新的战场
(一)网络营销是什么?网络营销主要是针对新兴的网上虚拟市场,及时了解和把握网上虚拟市场的消费者特征和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化,为企业在网上虚拟市场进行营销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营销依据。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在网上开展营销活动来实现企业目标,而网络具有传统渠道和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特点,要了解网络品牌首先应该了解网络贸易;毫无疑问,网络营销与传统的有形市场是有着巨大的差异:
1、交易的内容不同:信息流(数据)绝大部分取代了物流、货币流。
2、交易的场景不同:电子屏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
3、交易的基础设施不同:电脑、网络通讯技术取代了物理性场景。
(二)在网络空间的企业必须仔细思考自己提供的是什么、如何提供和靠什么提供,然后必须决定哪种策略和决心用最有利于自己的目标来实现,也就是要把客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转化到网络上来。要动态的观察网络市场,哪些行业领域正向网络挺进、谁在网络上推销自己的品牌和服务?哪些竞争对手正通过网络营销增加其商品的附加值?最后应该确立好自己的网络营销策略,是创造一个有特殊吸引力的内容来取胜,还是依托速度的发展着重于新市场的开发。
(四)传统工业社会已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品牌观念。1997年美国的Financial World(金融世界)杂志经过全球调查统计,并在统计报告中指出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开放引起全球新的竞争,品牌武器既被用来进攻也要用来防守,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量中小企业能在全球展开业务,这对那些传统行业来说构成了新的威胁,尽管在工业时代的企业其品牌形象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要想在数字化经济中运转自如并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再造网络品牌。品牌经营的涵义向远比一个企业的名字深刻得多,它能提高顾管的回头率,带来丰厚的利润。在网络经济时代,一个经营出色的网络品牌就有可能在纷繁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网络品牌的经营有成功的先例也有失败者,当然构建网络品牌也存在误区与互联网本身的危害性存在。
1、Carling品牌的成功——1997年专业营销机构克拉互动媒体公司的得意之作就是把啤酒生产商Bass Brewears的Carling品牌变成网上足球新闻中最响亮的名字。每周都有近百万人访向该网址,这对公司在英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实际赞助活动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爱好体育的网迷纷纷登录Carling站点查寻最新比赛结果,包括所有重要球队,球星的资料,甚至购买球队标志及装饰品等。
2、网上品牌建设的误区:过分的服务宣传与提供能力不匹配。现在列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在1998年2月,英国超级市场连锁集团Tesco在伦敦西区新开了一项网上购物服务,情人节那天收到了大堆的订购单,却无法按自己的承诺宣传发货,由此带的损失使以前在品牌上的努力消失殆尽。
3、网络上舆论传播的危害性:未来互联网上的品牌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任何品牌的负效应都会在最短的时段达到几乎传统媒体无法想象的长波震憾力。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98的福特汽车公司,当时一个与福特汽车公司对立的团队创建了自己的网页,自称“着火福特车主协会”,一打开网页就是一幅被烧毁的福特卡车图片,说明文字更刺目“让此车着火的原因也使另外2600万福特车遭难。”你说它会给福特品牌造成多大的损失呢?恐怕已经无法用美元来衡量。
4、在网络上创建品牌需要对交流技巧做出重大调整,国际互联网与其他传统媒体最大区别就在于,使用国际互联网意味着你得特意让人家去发现他或她需要什么,这就好像是在说“请让我们来帮助你”而不是“我们知道你要什么”。目前在互联网拓展品牌最为成功的是那些提供有用信息,并促进用户与网址互动的公司。
互联网发展速度极快正逐步从全球邮件系统向新型媒体、交互式平台发展,构成一个供买卖双方谋面的电子虚拟场所,是双方进行交易时传递产品特色、竞争力比较等各方面信息的媒体,互联网上著名的研究咨询机构Forrester Research统计,2000年通过电子贸易交易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其中30%将在互联网上进行,而到2010年光美国线上销售金额就将达到3,160亿美元,2004年到2010年的复合成长率(CAGR)将达到14%。由此可见互联网络经济将影响到所有以电子方式交付产品、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交易以及从事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各行各行,一个网络化企业经营的时代已经来到,新一轮的网络品牌竞争已经全面展开。
五、结尾——品牌竞争未来趋势
全球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亚洲大趋势》(MEGATRENDS ASIA)中提到:“无论胜负输赢,抑或人人成为赢家,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对“比赛”的内容和规则的理解”。品牌竞争也是如此,它将操纵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中枢神经,计算着世界科技发展对未来生活领域的改造程度,并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的政治、文化、情智和信仰。未来品牌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一)品牌内涵将更为丰富,竞争将更为激烈
未来品牌的内涵,将不像现有的解释那么直观、简单。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全面来临,拓宽了竞争的视野,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品牌内涵也将随之得到丰富。”商标”概念的出现后,又有了“域名”。未来品牌将会受到法律、网络、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形和无形的保护,其品牌个性、品牌管理、品牌资本、品牌战略、品牌形象、品牌价值、品牌文化等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未来品牌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现有的服务、文化、个性化等视点上,还将表现在网络、信息、人性、文化、情感等焦点上,一些不知名的品牌也会迅速崛起,借助产业革命浪潮,一举打败著名品牌,撼动的垄断和老牌企业巨头。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与IBM、苹果(Apple)正体现这一迹象。未来超级品牌竞争会更残酷,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会随处可见。
(二)未来品牌内涵的延伸,它将包涵二个方面:一是有浓郁的文化味。民族文化在品牌中将得到特殊的创造。品牌在很大程序上能有效的保护和继承民族的独特文化精华,更可有效地创造能得到全球绝大多数民族认同的世界文化;二是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不再掠夺资源与无情地消耗资源,品牌竞争将发展成为与自然共享、共存,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持久性的竞争。
(三)世界品牌将高度集中、空前强大。未来市场上的品牌将比现在多得多,但能操纵世界经济发展命脉的品牌还只是少数,这些品牌,将会空前强大,并有着广泛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联盟。世界级品牌的价值在未来竞争中将会进一步提升,将会超过一切有形资产价值。不过世界级重量级品牌仍集中在少部分国家。
(四)数字商业竞争将全面展开
未来社会里,人们将有十分之一的时间在网络上度过。在网络上进行消费、工作、生活。品牌将走上网络,进行现实意义的营销活动,网络从此成为品牌竞争的特殊市场,并为未来品牌之间的商务提供方便。信息发展、广告宣传、业务洽谈、合同签订、商品购买、贷款承付和售后服务等各种业务都将全过程地在网络上展开。
世界品牌的发展及走向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1世纪的中国,未能创造出真正意义的国际品牌。但作为未来世界最重要一极的中国,如果没有世界级的中国品牌的支撑,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的竞争之路将举步维艰。
第二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21046)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选题代码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选题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传统管理文化研究中外比较管理研究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商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组织理论研究企业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研究企业家的素质与培训企业兼并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塑造消费者行为与消费者教育的研究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问题信息产品普及水平的(纵向、横向)比较研究(可选择某种产品进行国家间或地区间的比较)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问题营销变量在信息产品销售中的作用(可选择某个产品和某种营销变量)信息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三电”(电视、电话、电脑)一体化发展问题的思考软件,互联网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定量分析知识型企业的管理特点探讨知识型企业家的必备素质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十大障碍我国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外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比较研究零售商品牌策略品牌在企业产权交易中的价值合资中民族品牌的保护杭城老字号品牌的管理品牌与企业文化企业的品牌策略研究流通企业创新问题探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产业市场营销问题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产业的政策管制问题产业组织政策等研究如何提高国有商业对外资商业的竞争力流通产业的规格经济及其测定中外连锁超市比较研究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与对策
042
043
044
045
046
047
048
049
050
051
052
053
054
055
056
057
058
059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0
081
082
企业收购兼并相关问题研究(兼并的成效研究,兼并实例剖析,兼并的决策分析,兼并管理整合,文化融合市场调查、预测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研究中外连锁超市发展的比较研究(规模扩张战略,配送中心,管理制度、模式)国际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系统研究与评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的改革及措施,中介机构,企业间互助策略等)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创业(风险)基金支持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我国超市经营水平若干对策试论连锁经营企业的配送中心论我国大中型零售企业的竞争模式和结构重建对于大型商场效益滑坡的观察与思考商品流通业对外开放中的问题与对策实施自有品牌是大型零售企业提高交界的一种有效途径产品品牌经营管理战略探讨品牌策略探讨广告与消费心理科技进步与企业组织变革市场营销的理性与感性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资产重组中的管理研究中国传统管理理想与现代管理商业企业竞争度分析中外家族经营企业的比较研究我国企业家族经营的动因研究“驰名商标”的动态管理及评价体系中小企业竞争战略模型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企业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企业多元化成长战略的有效性分析企业营销人员的分配模式探讨我国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问题研究企业公关传播探索中小企业产品销售模式探讨我国实行消费贷款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心理与企业广告策略发达国家银企关系模式对我国银企关系构建的启示商业银行资金配量的若干问题“债权软约束”的障碍银行不良债务的分类及启示企业融资结构与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我国银企关系现状及困境如何加强企业营销管理基础工作
084
085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098
099谈企业营销渠道管理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企业如何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营销行为分析谈判技巧的运用与破解名牌传播中的宗教性研究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弹性营销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误区分析国际广告发展趋势分析如何把握广告的切入点广告媒体策略网络营销的相关问题特许经营问题行业市场营销特征及对策研究(IT、保险业、农产品等)
第三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专科工商管理
[摘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终极作用,在于使企业在认识自身、人性和事务演变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系统思考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存在。简单地讲,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考虑如何成为一个百年老店、如何获得尊敬时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管理;经济效益;企业持续发展 引言
文化管理阶段随着企业文化的兴起到来,但时至今日,由于国内众多企业家和理论家仍然对企业文化存在认上的模糊,无法有效利用文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众多企业面临无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困境。本文拟就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法的功能问题,谈一些看法。本文拟就企业文化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正确的判定与认识企业文化
1.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2.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3.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国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①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②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③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
4.企业文化的认识
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从唯理性定义向非理性定义发展的产物。所以说,对“企业文化”定义的表述就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思考企业文化,就是思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的有效循环和代谢,以及与环境的良性互动。通过思考企业文化,持续审视企业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对事物的假设、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之前,因应调整对相关事务的判断假设,谨慎地选择并转换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企业文化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一般都具有以下共性:
1.独特性
企业文化产生于不同企业,每个企业有他独特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自己企业里形成的价值观,因此他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有其特点。
2.目的性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企业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惟此,别无其他选择。这是因为,其一,企业文化与该企业生存发展同生死、共存亡;其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实践的主体是该企业的员工,其中决策者的主导性意见占有很高的地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盈利性程度息息相关,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在企业无立椎之地,纵使外来文化的干扰影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
3.难交易性
企业文化是为该企业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甲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能被甲企业成员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能极大的促进甲企业的发展,但不一定能被乙企业成员认同,也不一定能适合乙企业,对乙企业未必能起到促进作用。
3.区域性
文化活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针对的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实施者,文
化的使用范围指的是该种文化的“区域性”。就像民族文化以种族不同为界定,企业文化,则有自己的专指性,即那种产生于企业,与企业相互依存,虽然与社会有广泛联系但仅能生存和使用于企业这个活动区间的文化。企业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企业这个主体。
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又促使市场产生了现代企业文化所特有的一些新特性
1.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制定和选择多套应变方案。
2.混合文化
现代企业竞争模式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这种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
3.虚拟文化
虚拟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使得企业的运作具有法律保障和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特点,并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1.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
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
“免疫”功能。约束作用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
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995年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各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及相互协作均无现成的模式,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公司
各部门仅按自己的业务范围制定规章制度,各辅助部门对生产支援工
作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员工对经营理念、生产及品质的管理都缺乏
完整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开展了“生产早期安定化”SUPERA
活动。这一活动为实现公司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的提高做
出了突出的贡献。
2.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
召力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拴在企业同一的目标和信念
上,朝着一共同的方向努力。例如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从1989
年~1999年连续10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其内在原因是企业持久的创新能力。该集团提出并实施了“观念比资金更重要”的模式,认为观念是产生生产力和利润的源泉;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确立并有效贯彻了重视危机忧患的“末日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与人才观念”,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的“市场与竞争”观念。
3.激励作用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
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
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企业文化增强了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员工自觉地维护企业的声
誉,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工作。
4.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
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
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
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
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否则的话,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
幻想。
四、企业文化的开展与实施
企业文化规划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四个阶
段展开实施。
第一阶段:提案阶段:建立组织机构———组织落实
(1)成立公司企业文化工程委员会,由公司一把手任委员会主任。
(2)下设公司企业文化工程工作小组,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班子。
(3)外聘企业文化专家组指导公司的企业文化工程。
第二阶段:提案准备———思想落实
(1)实施企业文化的原因分析:
(2)实施企业文化的背景分析:
(3)实施企业文化的宗旨和目的分析: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具体措施: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知识,开展公司发展总体目标与个人前途的大讨论。
(2)确立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导入的推行方针。
(3)企业文化工程和学习型组织导入的方法:把实施企业文化和各层次的思想沟通结合起来。
第四阶段:检查实施阶段和查漏
(1)制定企业文化工程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提升公司的资产质量、竞争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形象和企业美誉。
(2)检查实施企业文化导入的期待成果的完成情况:
用企业理念和企业行为来理清思路、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起草提案书作为两手册备用资料;
(4)作业安排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作业项目与进度;对调查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对企业营运实态与形象现状作综合评估。
五、我国企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看法
(1)我国企业文化中的问题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2.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2)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1.企业文化建设应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乱提口号。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承受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任何企业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保障体系都不能超越大环境而独立生存。企业文化只能在独立给定的表演舞台中显示自己的才华。
2.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决不是少数人的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导致的统一行为,因此它的成果必须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它来自员工群体,普遍受这个群体的欢迎和接纳。
3..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关系,任何唯精神或物质刺激的倾向都有缺陷。企业与企业员工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于说理工式的正确引导,决不是简单说教而能奏效。员工思想水平、价值观念随着个人文化素质、经历阅历、社会影响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导性。因此,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在企业内客观存在。
4.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
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
5.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在于实施过程中,重点不在于
研究部署,而在于具体去做不定时地检查督促。现有企业文化活动,成功的例子不少,他们事先有计划(主要是具体方案)、有部署,按计划进行活动,更重要的是督察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提高。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其效果不明显。问题不在于他们有没有研究和部署,关键恰恰在于领导把这方面工作的精力仅仅放在研究和部署上,到此结束而没有下文。看上去像抓,其实并没有抓,或者抓而不紧。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驰,《当代企业文化导论》,湖南出版社 2000
2.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5。
3.郭梓林,《隐规则:企业中的真实对局》,朝华出版社,2004。
4.李海,《传承与创新》,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5.张云红,《最佳企业文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第四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
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终极作用,在于使企业在认识自身、人性和事务演变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系统思
考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存在。
简单地讲,企业文化是
企业在考虑如何成为一个百年老店、如何获得尊敬时面临的课题。
第五篇: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当前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摘要]我国粗放式增长方式的不协调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本文详细叙述了我国在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强对我国贸易集约化的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关注环境的变化,并且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自身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走集约型增长道路,切实从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利。
[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高新技术 服务贸易
前言
“十一五规划”提出全面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当前,巨额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经济学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对外贸体制进行改革,受重商主义的奖入限出的影响,国家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这种改革适应了当时国家加快经济建设,释放剩余生产力和获取外汇的要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的一个动态理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作为创新国率先进行生产并出口某一产品到国际市场,在产品达到成长期时,达到最大进口量后选择出口;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进口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进口该产品,而且进口该产品的时间较长,之后才开始生产、进口该产品,但此时大多数产品已到了成熟期,产品的价格也就相应的降低,减少了产品出口利润所得。由此可见,我国的粗放型外贸增长大大降低了贸易效益,转变成为必然。
二、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随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美元持续疲软,人民币不断升值,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出口产品朝着高附加值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仍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虽然在积极引入外资的大潮中的确引入了一批相对我国而言的先进技术,但其中许多技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并不是当前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同时,我国针对国际市场的信息反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2.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不协调。在世界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时候,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更能体现一国的综合竞争力。中国是一个商品贸易大国,服务贸易规模却不突出,3.贸易高度增长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日益提高。环境恶化的代价无法显示在产品交易的成本中,因此外贸增长过程伴随着“负外部性”,致使贸易品企业边际效益与边际社会效益、企业边际成本与
边际社会成本严重背离,付出了很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代价。4.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无品牌意识。认为创品牌既有经济负担还要承担风险,没有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安于现状,在这个品牌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不断被打压利润空间。
三、推动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2007年6月18日,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宣布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从长远来看,正是对增强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并出口的有力促进。
1.将环境可持续性融入外贸增长政策之中。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向高效益的集约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我国在调整国内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调整国内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逐渐改变我国传统的以资源高消耗拉动外贸增长的进出口方式。2.重视科技兴贸。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1)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政策。我国的科技产品大部分处于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我们应遵守动态比较利益中“扬长避短,发展优势”的原则,发展劳动——技术混合密集型产业增加资金投入,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知识经济的成长,不断提高知识技术含量,使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可以及时随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而变化。(2)建立科研与市场的中介机构,推动技术商品化。为使科技成果商品化,引导企业利用高技术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我国应建立起富有效率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咨询机构,使企业和科研机构能紧密结合,及时捕捉国际市场上新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最新动态。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新形势下我国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立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健全服务贸易支撑体系,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消费。通过服务业的合资合作,培育和发展我国新兴的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4.鼓励国内企业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提高出口经济效益。(1)企业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一些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品牌竞争,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2)我国企业要认真对待自主品牌培养,进行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面质量管理,保证出口商品的高质量、高效用,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达到竞争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树立本企业的品牌信誉。(3)以名牌为龙头形成产业集群。利用集群效用,把握机会,做好市场营销,扩大产品知名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四、结论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国要在外贸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对外贸易集约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