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长黄维院士在2013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校长黄维院士在2013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大学之道: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在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黄 维
2013年9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官、各位老师,亲爱的2013级新同学们、“小伙伴”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的江浦,天蓝水清,物丰人美,大家欢聚一堂,让我禁不住回忆起了几天前,也就是9月26日晚上,参加《圆梦南工——迎新文艺晚会》的情景。那场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美好的印象,正如我在晚会后与团委相关同志在短信中交流所述,整场晚会组织编排精彩纷呈,场景舞美水准专业,现场气氛和谐热烈,既有诗情画意般的校园美景、又有真情实感的朴素表达。我用了“震撼”两个字来形容,令人心潮澎湃,为党代会所谋划的“文化筑基工程”添了砖、加了瓦。正如今天的军训汇报演出一样——非常精彩、激动人心、令人振奋、难以忘怀。我对同事说,正是感受到大家的激情、热情和真情,才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南京工业大学与师生员工一道扎根发展、奋斗终身,夸父逐日、衔石填海的决心!
今天,我从为你们喝彩鼓掌的观众席走上主席台,带着万分荣幸与喜悦,向2013级6900名本科新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全体南工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养育、教导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刚才,葛珈辰同学、喻洁同学、胡秀兰教授分别代表新生、老生和教师做了精彩的发言,令人深受启发。回首去年的9月28日,我在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致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就是在这里,我向自己加入南工后迎接的第一批新生分享了我所理解的工业大学之“大”,鼓励大家要多一些自信和自强——“信心比211和985更重要”,更何况我们还有即将到手的“2011”——今夕何夕,一年后的今天,美梦已经成真。我们南京工业大学首批通过“2011计划”认定,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道,正式迈入“国家队”的序列,成为国家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如今的南京工业大学正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部署,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战略目标昂首阔步、跨越发展。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关于2011计划的新闻占据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要媒体的大量版面(包括江苏和南京的多家地方媒体;今天也有十几位媒体朋友专程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南工也因此名声大噪、倍受关注。甚至有人撰文指出“211已经Out了,以后要报考2011大学”等等。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恭喜你们、祝贺你们,你们是国家2011大学的首批学生!你们将与全校师生和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一起,见证着我们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这一“南工梦”的早日实现!
你们当中还包括130名2011学院的学生。这也是全国首家“2011学院”,以“全程导师制”和“全员书院制”为指导,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双管齐下,以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为目标,致力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我更愿意看到,“2011学院”的成立将成为一个火种,它将燎创新型高等教育发展之原,实现精英化教育模式的全新探索,加速提升南京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胸怀“南工梦”,拳拳赤子心。回首历史,南京工业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和创建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可以说是“贵族血统、师出名门”。111年的悠悠历史、春华秋实,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人惊艳的美丽校园;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等为代表的阵容鼎盛的高水平、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拥有工、理、管、经、文、法、医、艺等8个学科门类,正向着“综合性”大学的高峰攀缘不止;拥有一百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着近五千名研究生规模的人才培养体系,正朝着“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力冲刺;拥有源源不断加盟我们的,以来自世界顶级学府的教授、博士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分设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办事处(这是国内高等学校的创举),正奔向“全球化”发展愿景大步向前。在筑梦的道路上,我们用希望唤醒勇气,用热情点亮光明。老山听风,梅竹倾诉着南工人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长江沐雨,堤塘吐露着南工人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镜湖观月,涟漪低语着南工人的高风亮节、光明磊落;浦园赏花,芬芳浅吟着南工人的敬教劝学、兴贤育才。
你们意气奋发、风华正茂,刚刚踏入校门成为大学生。让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思绪回到30年前。那时我刚刚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开始了摸爬滚打、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回溯这30年,我的思考总结与前几日刚刚辞世的、令人尊敬的大学者于光远先生不谋而合,尤其是他的人生八字要诀——“勤、专、精、深、新、韧、仁、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我的经验和教训,能启迪大家引发思考、能为各位来者提供借鉴。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总结了“人生三境界”,也叫“业成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在宋朝开风气之先的大词人晏殊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以理解为学海无涯,需要厚积薄发,不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重点应该是“望”字,首先要仰望星空、高处着眼,制定目标、构筑梦想。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梦想不是简单的名利,不同于世俗的成功。有些梦想可能只是平日里的一句玩笑,或者恍然间的“奇谈”,在当下没有实现的可能。但老庄有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剂,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同学们从激烈残酷的高考竞争中拼搏过来,应当志存高远,应当有所展望。如果追逐蜗名蝇利,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目光短浅,重技术而轻学问,重眼前而轻长远,恐怕谈不上志存高远、理想宏伟。或者一进大学就完全卸掉压力、纵情享乐、结交损友,恐怕快乐也不会长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要梦想成为将军,不见得每一个人的目标都要“高端洋气上档次”,但我们绝不应向“低级庸俗”看齐。
失去了梦想,想象力就会枯竭,更何谈创新。构筑梦想的诀窍就是广泛阅读、综合涉猎、多元发展。无论是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今大科学时代的需求来看,都要求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能取长补短、触类旁通,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本人就是一个不断跨界的例子:我在北大本科期间的训练是物理化学、物质结构、计算化学等方面,后来逐渐开始做了纳米材料、光电材料、有机电子等;由于阅读兴趣比较广泛,本身又比较喜欢文史哲,小学时期就开始粗翻略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名著,如《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等,大学后则经常涉猎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等方面的书籍,也偶尔在一些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的报刊上灌水,如在《时事报告》、《联合早报》等发表一些豆腐块大小的文章。现在回顾起来,这些涉猎广泛的求知经历以及学生团体的任职经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也在不经意间地培养了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
第二层境界是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寻求真理或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废寝忘食,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坚忍不拔、勤奋不殆。
19世纪英国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实现梦想需要有执着的毅力和勤勉的坚守。没有毅力,宏伟的梦想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卓绝的智识、杰出的才华、彪炳的业绩、传世的杰作,无一不来自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今年9月13日,面对2013级研究生新生,我讲了六个“坚守”,在网上可以读到,对你们也有同样的期待。
正如鲁迅所言,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用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旦选择了某一条道路,无论是求学、执教、经商还是从政,都希望同学们要要坚定信念、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走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用勤奋和坚韧成就事业、开拓未来。
还记得我在中小学读书期间,基本上每天早晨都能坚持5、6点钟起床,到校后在操场上坚持跑十圈以上。到北大学习以后,将跑步的习惯延续到了未名湖畔,并背诵英语、谚语、成语等。这也让我体会到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苏轼曾说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有韧劲的人生方能从容应对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赢在最后。
韧劲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强持久的意志力,即“立志如山”;二是能屈能伸的应变力,可以用“行事如水”来概括(关于这个话题,曾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任彦申同志有非常精彩的概括和表述,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到)。我们既要对长期目标拥有热情坚持与永不懈怠,如山一般屹立不倒;又要面对多变因素积极应对、灵活调整,如水一般,遇山绕行、见坝积蓄,汇聚成浪、滴水穿石,能屈能伸、可容可包。只有兼具二者,才能坚持不懈而不半途而废。希望同学们能从山水之中体悟做事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到了第三境界,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感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信大家比我还熟悉。踏破铁鞋、百转千回而取得成功,欣喜若狂,如获至宝。而这也正是人们在探求真理时,经过艰难曲折、奋力探索,对客观规律有所认识和把握的过程。
洞悉我们的人生,学习、工作、生活、爱情、仕途、财运等等,都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都有其规律可循,需要我们悉心揣摩、把握、思考、回味。
同学们已经踏入了大学校门,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中学和大学的区别?蔡元培在北大1918年的开学典礼上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可惜时值今日,还有很多人把大学简单理解为“贩卖知识之所”,令人扼腕,令人叹息。事实上,中学要学的是已经存在的知识,是过去时态,学习方法重在记忆和理解;而大学要掌握的是创造知识的能力,是未来时态,学习方法重在探索和质疑。所以,大学怎么读,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上了多少门课,而在于是否学会了独立思考、能否批判思维、可否创新和传播新的知识。培根说过:“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大学之道亦然。我们要学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
我就是一个习惯于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典型,因此遍体凌伤、备受责难,但依然不悔。看问题也许稍为前瞻和宏观,常常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着眼长远而超前思考;也往往会“站在月球看地球”、用全球化视野来判断全局。或许有些想法颠覆了传统、违背了主流,但我向你们保证,换个角度、换个高度来看问题,结论会变得大为不同。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举国的深思,这是社会各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疑问,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面对这个疑问,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思考,称得上打开了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闸门。
我的看法可能比较特立独行,在这里与诸位分享,接受大家、特别是同学们的批评指正。其实我并不太赞同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并且在多个场合、包括正式场合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任何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钱老的思考我们不能苛求,那是基于他正值创新工作高峰时期的直接经验,当时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遑论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便是20多年前我开始涉足有机电子这一新兴领域的时候,国内的科研条件也很拮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没有相关的资料库存,仅在化学工业部有一个科技文献检索中心,资讯匮乏且收费较之当时收入水平,可谓奇高,信息化建设更无从谈起。十年文革,闭关锁国,把中国和世界隔离开来,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方面被世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腾飞。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以及“211”、“985”工程在内的众多雄心勃勃的高等教育扩张计划的推进,中国大学的水平与质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取得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功。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10年间走过了国际上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飞跃式发展。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距离国际学术前沿和世界一流水平这么近。
事实上,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在相当多的领域已与国际同步,甚至在个别增长点上实现了超越,已经处于从跟踪到并行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中国已成为全球研发投入增长的重要引擎。2011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在科学论文方面,我国已达到与主要创新性国家总量并行的阶段,而且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近十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排世界第六位,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这样一些数字还会快速改观、迅速攀升,对此我有百分之一万的信心。与我有着15年深厚友谊的、南洋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教务长Freddy Boey教授在十几天前做客我校海外名师讲堂时直抒己见,认为2013年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发文量将跃居世界第一。可以说,经过长期积累,我国基础研究已经实现了跨越发展,并且已经有大量的优秀创新成果涌现,前景大为可观、非常乐观。与世界交流、与全球接轨,这也表明我们的能力和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意味着在若干创新领域必将发轫于中国、发轫于你们!
同样是在这个月,我的老朋友——Wiley集团副总裁、材料界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主编Peter Gregory博士在我校演讲时感叹到,近20年来,中国学者载文量呈现突飞猛进的上涨态势(这是钱学森先生所没有关注到、感受到、体验到、参与到的)——1993年,该杂志收录论文中没有一篇出自中国学者;2003年有100多篇来自中国;如今载文量已高达1000多篇,仅次于美国,且差距在不断缩小。
在大学排名方面,我国大学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新近公布的报告表明,近五年,中国大陆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数量已经增加了一倍,五年增加一倍,即意味着其他国家大学的退出。今年共有25所中国内地的大学位列世界700强,而2009年仅有12所。QS研究主管认为,“过去五年,中国的大学在研究引用和学术声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已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办学关键性指标已接近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比如,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大学已有18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前百分之一,部分优势学科还进入了前千分之一和万分之一。而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发展趋势恰恰相反。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程度居世界前列、中国高校教师数量居世界第一„„毫无疑问,中国已然是高等教育大国,正努力通过质量的提升而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行列。我认为,离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不会太遥远。
共和国要走出一条人类全新的发展之路,让全世界刮目相看。让中国模式在世界上引领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至国家,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科技创新事业,具体到我们南工,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
据我个人初步估计和判断,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随着优质学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分布的变化,中国的几个顶尖大学(基于我们南工梦的早日实现,甚至包括我们南京工业大学)将会进入世界排名前五
十、前
二十、乃至前十。(例如刚才提到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991年创建、1992年正式招生,20年后的今天,世界排名已上升至41名。)一批实力与南工相仿的后起之秀迅速崛起、趁势而上,都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有预言的障碍,但十年后的中国,将是全世界适龄学子求学向往之地,包括我们南京工业大学,这是我的判断,也是我的梦想。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喜欢做梦,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圆梦。
在座的诸位同学,我要祝贺你们,因为你们处在中国自近代以来最美好的时代。你们是幸运的,你们的未来是无限的,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迅速发展、欣欣向荣、必将引领世界前行的中国,将是你们成长成才的最佳立足点;这个充满希望、生机无限、热情洋溢的南工校园,将是你们承载梦想的最佳舞台。请大家(和我一样)充满信心!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这一学年很不平凡:“2011计划”顺利获批,3项国家级科技大奖获得丰收(使得我们在该科技指标上跻身国家前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实现倍增,“亚青会”运动员村成功运作,党代会明确发展目标,都彰示着南京工业大学行驶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
在9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我读到一篇文章——《大学校长们,您们的存在感不仅仅是名字》,看后深受触动。作为校长,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责任。我定当为南工上下37000名师生员工的福祉、为南工的未来而躬身践行、竭尽全力。我也将努力与你们进行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你们的喜怒哀乐,与你们同呼吸、共命运,同担当、共奋斗!
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共和国的第64个生日将至,恭祝大家节日愉快、阖家幸福!祝2013级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业进步、早日成才!我为你们加油!谢谢大家!
第二篇: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新同学们:
大家好!
信息无时不有,信息无处不在。困惑时期待的是信息,成功时分享的还是信息。
作为信息学院的院长,我真切地向大家传达我所关爱的信息学院的信息:
一个久远而宽广的物理学平台,经过两代人规划、设计,实施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三项建设,就有了关于电子、光子、原子和沙子学问的四个理工专业。
五十位师长指点做人,六百万实验设备辅助成材,七十年积淀的文化熏陶,八方校友的多方关照,便成了信息学院九百多学子成长的殿堂。
只要你付出十分努力,一定获得十一分的成功。
信息学院愿与大家一起把xx大学传统精神与现代理念交融的信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信息、学子成长与学校发展相统一的信息,传遍祖国大地,传向久远的明天。
作为老师,我深切地想和所有同学沟通我们共同所关注的走向成功的信息: 就是一全、二健、三成、四会:
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是重要的两个基础,成人、成才、成功是三个分层目标,会扎实求知、会踏实做事、会诚实做人、会坚强生存四个本领是时代的要求。
作为朋友,我急切地期待着分享我所关切的同学们成功的信息。
谢谢大家!
第三篇: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新同学们:
大家好!
信息的价值在于沟通,信息的生命在于交流。今天我和年轻的朋友交流有关路的信息。
路---我们曾走过,正在走,还要走。路有大路、小路、平坦的、曲折的。
你经历了十几年的人生之路,来到这里;我在走了几十年的人生之路,等候在这里,组成新的队伍,开始我们共同的长征之路。
xx是红军长征的终点,革命的圣地,而大学却是学子人生新的起点、新的转折,在这里你将用四、五年完成你的学业;我得用四、五十年完成我的事业,我们大家共同将要走的是一条“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科教兴国之路。
走路,需要智慧、力量。智慧运筹少走弯路,力量支撑永不停步。“知识就是力量”,“才能比知识更具力量”。
走路,要有路标,要有目标。那路标,即是一次次追求,一次次超越;那目标,就是:理想。对于你就是成才、成人、成功。对于我就是教你成才、育你成人、助你成功。
你的目标,我的目标,我们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把xx精神光大发扬,为延大母校添彩增光,让你们在这里放飞理想,插上青春的翅膀,去追逐明天的灿烂辉煌。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第四篇:转 折————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转 折
————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2005级新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党委、行政,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到大学来,于你们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次转折,多数转折是社会性的,还有一些则是自己生涯的转折。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向知识经济转移的时代。知识虽然从远古的时候开始就不断扩展,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新奇,甚至令世人难以理喻。知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作用,而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它对社会、国家、业界、大学乃至知识精英们施加的无穷无尽的压力,那就是不仅要学习、掌握、运用知识,而且要扩展、创造知识。这难道不是你们的责任?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向信息社会转移的时代。今天的信息伴随着知识的流动、物质的流动,价值的流动,伴随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流动,它像幽灵一样,无所不在。如何在你们的学习、研究中充分利用信息,这是你们的责任。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转折时代。经济“全球化”像精灵,像恶魔;有人爱,有人恨;有人颂扬,有人诅咒。但无论爱与恨、无论颂扬与诅咒,人们不得不去适应它。我们的年轻学子们,你们是否作好了准备,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仅适应,而且要去接受挑战。未来几年,将是培养你们竞争力、挑战力的绝好时机。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的时代。五千年的文化古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期待着复兴和崛起,而你们这一代恰恰是中华崛起的希望,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时代在转折,转折是机会,要把时代的转折转化为对社会贡献及人生发展的良性转折。
同学们,你们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这所殿堂,是你们步入知识精英阶层的重要转折,是你们今后一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转折。要实现这些转折,却需要同学们首先实现学习、思维及行事方式的转变。
你们中的一部分,必须很快地完成从父母的呵护中向独立生活的转变。
你们需要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从解题的技巧中解放出来,你们或许曾经千锤百炼,熟谙此道,但是缺乏对思想甚至哲理的领悟,是永远不可能达到学习的高峰的。
对于多数人而言,你们可能要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学们已经习惯于学习老师传授的、前人总结的、共性的、一般的知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你们还要善于从一般知识中去寻找特殊,也要从特殊知识中去升华凝炼到一般。
我们教育中的一大缺憾是学生质疑和质询能力的缺乏。不管是医学、工程,还是理学,所有新的原理、发现、或技术,都是源于对已有知识的质疑或质询。这其实就是批判和独立性思考。同学们,创新是中华复兴和崛起的根本,而批判和独立性思考则是创新的灵魂。
我们还要善于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协同精神,那就是Teamship。这与在中学的学习是很不一样的。当今重大的科技研究或工程无一不需要协同精神,而对于有领导潜质的优秀同学而言,更需要通过团队和协同来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同学们,你们面临的最大转折还是走向成熟。你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正处在最有生气、充满活力的年龄,而成熟最根本的标志是人生观的形成。很多大师都认为,做学问先要做人。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恪守民族大义,坚定我们的信仰,修炼自己的德行,永远地听党的话,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对于那些豪情满怀、志存高远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希望你们“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芬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人生的转折也不全是美好的。如果忘记中华民族的伤痕,忘记你们父母含辛茹苦,忘记做人的基本律条;如果失去信仰,缺少学习的动力,沉迷于无聊虚幻的网络世界,……,如此等等,都会导致人生悲剧的转折。这是我们必须拒绝的。
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未来的几年,你们会在这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会受到学校人文氛围的熏陶;你们会有展现你们能力的各种机会,你们还会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希望你们今后细细品味华中科技大学的活力所在,但愿她的活力使你们更加充满生气,也希望你们的生气更增添华中科技大学的活力。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你们,未来的岁月,文章恰好,人品本然。让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经历,成为实现你们人生重大转折的基础!
转 折
————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2005级新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到大学来,于你们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次转折,多数转折是社会性的,还有一些则是自己生涯的转折。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向知识经济转移的时代。知识虽然从远古的时候开始就不断扩展,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从未像今天这样令人新奇,甚至令世人难以理喻。知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而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它对社会、国家、业界、大学乃至知识精英们施加的无穷无尽的压力,那就是不仅要学习、掌握、运用知识,而且要扩展、创造知识。这难道不是你们的责任?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向信息社会转移的时代。今天的信息伴随着知识的流动、物质的流动、价值的流动,伴随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流动,它像幽灵一样,无所不在。如何在你们的学习、研究中充分利用信息,这是你们的责任。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的转折时代。经济“全球化”像精灵,像恶魔;有人爱,有人恨;有人颂扬,有人诅咒。但无论爱与恨、无论颂扬与诅咒,人们不得不去适应它。我们的年轻学子们,你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仅适应,而且要去接受挑战?未来几年,将是培养你们竞争力、挑战力的绝好时机。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的时代。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期待着复兴和崛起,而你们这一代恰恰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时代在转折,转折是机会,要把时代的转折转化为对社会贡献及人生发展的良性转折。
同学们,你们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这所殿堂,是你们步入知识精英阶层的重要转折,是你们今后一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转折。要实现这些转折,需要同学们首先实现学习、思维及行事方式的转变。
你们中的一部分,必须很快地完成由父母呵护向独立生活的转变。
你们需要尽快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从解题的技巧中解放出来,你们或许曾经千锤百炼,熟谙此道,但是缺乏对思想甚至哲理的领悟,是永远不可能达到学习的高峰的。
对于多数人而言,你们可能要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学们已经习惯于学习老师传授的、前人总结的、共性的、一般的知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你们还要善于从一般知识中去寻找特殊,也要从特殊知识中去升华凝炼到一般。
我们教育中的一大缺憾是学生质疑和质询能力的缺乏。不管是医学、工程还是理学,所有新的原理、发现或技术,都是源于对已有知识的质疑或质询。这其实就是批判和独立性思考。同学们,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根本,而批判和独立性思考则是创新的灵魂。
我们还要善于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协同精神,那就是Teamship。这与在中学的学习是很不一样的。当今重大的科技研究或工程无一不需要协同精神,而对于有领导潜质的优秀同学而言,更需要通过团队和协同来提高自己的领导力。
同学们,你们面临的最大转折还是走向成熟。你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正处在最有生气、充满活力的年龄,而成熟最根本的标志是人生观的形成。很多大师都认为,做学问先要做人。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恪守民族大义,坚定我们的信仰,修炼自己的德行,永远地听党的话,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对于那些豪情满怀、志存高远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希望你们“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芬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人生的转折也不全是美好的。如果忘记中华民族的伤痕,忘记你们父母含辛茹苦,忘记做人的基本律条;如果失去信仰,缺少学习的动力,沉迷于无聊虚幻的网络世界……如此等等,都会导致人生悲剧的转折。这是我们必须拒绝的。
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未来的几年,你们会在这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会受到学校人文氛围的熏陶;你们会有展现你们能力的各种机会,你们还会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希望你们今后细细品味华中科技大学的活力所在,但愿她的活力使你们更加充满生气,也希望你们的生气更增添华中科技大学的活力。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你们,在未来的岁月里,文章恰好,人品本然。让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经历,成为实现你们人生重大转折的基础!
第五篇:开 端 -- --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开 端
----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李培根
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你们光荣地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来到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这是你们人生新的开端。今天我不妨就开端与同学们说几句话。
开端是什么?
开端是一。一是初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你们要从小事,从最平凡的事开始你们人生的征途。一也是终结,好的开端当然会有好的结果。一又是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我想说,人得一以立。就是说人只要不断去悟道,就能很好地立于世上。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道,科学技术里有道,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就是道。希望你们尽可能通天地之道,识为学之道,晓成事之道,谙做人之道。只要你们有意识地这样做,你们便会有一个伟大的开端。
开端是止。天下万物皆有度,皆有止。譬如说,你们每一门课的学习,都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停一下,想一想,回顾一下;也要知道在什么地方止住,以开始新的征程。想想人生的道路,就像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加速;就像攀登高山,只有知道停下来,看一看,才更容易登上顶峰。其实,每一次停止,都是新的高度的开端。另一方面,人的欲望不能太多,适可而止。人的一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能在某个欲望或者诱惑目前止住,绝对是一个好的开端。
开端是正。一加止为正。正是正当,正直,正气。学习有正,可以全面发展,不至于偏废;做人以正,方可以堂堂立于世上;开端是正,今后的路就有方向。
开端是成绩。你们今天之所以能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就是因为你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正是因为这个成绩,成为你们人生的新的开端。今后的几年,你们要在这里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也要让新的成绩成为你们攀登新的高峰的开端。
开端是缺憾。人生的美好也许恰恰是因为她存在缺憾。人的一生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遗憾、甚至失败。也许你对没能进入你所心仪的专业非常遗憾,其实,大可不必。你完全可以发现一片你未曾想到过的新的美好天地。今后你还会碰到很多缺憾,每当这时,你可试图去发现新的美,试图寻找新的天地,缺憾就一定能够成为成功的开端。
开端是挑战。无数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接受挑战。贝多芬如果不接受耳聋的挑战,怎么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同学们,其实,很多事情你们也能够做到。准备好,接受挑战,让挑战成为你们的开端!
一个好的开端,需要我们首先明确自己的责任。
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一切都要靠你们,用你们的精神、用你们的智慧,去创造、去实现。同学们,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你们有一份责任。
为了你们上大学,为了你们成材,你们的父母有多少期盼,有多少叮咛;更有多少操劳,有多少血汗!同学们,为家庭,你们有一份责任。
你们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事业远景。然而远景的实现需要你们的奋斗、拼搏。同学们,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有一份责任。
一个好的开端,需要我们立下自己的志向。
北京大学的一些学子们在谈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又该有什么样的志向?或许是领导者、科学家、企业家;或许是医生、工程师……必须要豪言壮语,但是你们一定要成为有德之人,有用之才。
一个好的开端,需要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
国家要讲科学发展,人也要讲科学发展。人的科学发展需要全面、和谐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单一的专业知识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你们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你们的父母对你们成材的期望。你们不应该成为只懂技术、不谙人文的“空心人”,也不能成为侈谈人文、不晓科技的“边缘人”。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思想道德修养,因为社会各行各业对这一点的需求是无一例外的。人以德为本,立人当立德,此言是也。当然也不能忘记,要永远保持身心和谐。
华中科技大学是你们人生事业的开端。
古之“大学”其实是“立人”的学问。今之大学其实是“立人”的场所。在华中科技大学,你们不仅会受到各种知识、技艺的训练,还能有机会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有了大学的良好开端,你们将有可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圆满地完成大学的学业,你们将可能顺利地转向“三十而立”。同学们,华中科技大学为你们提供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平台,让今天就成为你们肩负自己的责任、实现自己的志向、科学全面发展的开端。今天是你们以华中科技大学为荣的开端,是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立人的开端;相信不久之后一定是华中科技大学为你们感到自豪的开端!
开
端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你们光荣地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来到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这是你们人生新的开端。今天我不妨就开端与同学们说几句话。
开端是什么?
开端是一。一是初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你们要从小事,从最平凡的事开始你们人生的征途。一也是终结,好的开端当然会有好的结果。一又是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我想说,人得一以立。就是说人只要不断去悟道,就能很好地立于世上。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道,科学技术里有道,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就是道。希望你们尽可能通天地之道,识为学之道,晓成事之道,谙做人之道。只要你们有意识地这样做,你们便会有一个伟大的开端。
开端是止。天下万物皆有度,皆有止。譬如说,你们每一门课的学习,都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停一下,想一想,回顾一下;也要知道在什么地方止住,以开始新的征程。想想人生的道路,就像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加速;就像攀登高山,只有知道停下来,看一看,才更容易登上顶峰。其实,每一次停止,都是新的高度的开端。另一方面,人的欲望不能太多,要适可而止。人的一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能在某个欲望或者诱惑目前止住,绝对是一个好的开端。开端是正。一加止为正。正是正当,正直,正气。学习有正,可以全面发展,不致于偏废;做人以正,方可以堂堂立于世上;开端是正,今后的路就有方向。
开端是成绩。你们今天之所以能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就是因为你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正是因为这个成绩,成为你们人生的新的开端。今后的几年,你们要在这里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也要让新的成绩成为你们攀登新的高峰的开端。
开端是缺憾。人生的美好也许恰恰是因为她存在缺憾。人的一生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遗憾、甚至失败。也许你对没能进入你所心仪的专业非常遗憾,其实,大可不必。你完全可以发现一片你未曾想到过的新的美好天地。今后你还会碰到很多缺憾,每当这时,你可试图去发现新的美,试图寻找新的天地,缺憾就一定能够成为成功的开端。
开端是挑战。无数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接受挑战。贝多芬如果不接受耳聋的挑战,怎么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同学们,其实,很多事情你们也能够做到。准备好,接受挑战,让挑战成为你们的开端!
一个好的开端,需要我们首先明确自己的责任。
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一切都要靠你们,用你们的精神、用你们的智慧,去创造、去实现。同学们,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你们有一份责任。
为了你们上大学,为了你们成材,你们的父母有多少期盼,有多少叮咛;更有多少操劳,有多少血汗!同学们,为家庭,你们有一份责任。
你们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事业远景。然而远景的实现需要你们的奋斗、拼搏。同学们,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有一份责任。
一个好的开端,需要我们立下自己的志向。
北京大学的一些学子们在谈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又该有什么样的志向?或许是领导者、科学家、企业家;或许是医生、工程师……未必需要有豪言壮语,但是你们一定要成为有德之人,有用之才。一个好的开端,需要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
国家要讲科学发展,人也要讲科学发展。人的科学发展需要全面、和谐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单一的专业知识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你们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你们的父母对你们成材的期望。你们不应该成为只懂技术、不谙人文的“空心人”,也不能成为侈谈人文、不晓科技的“边缘人”。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思想道德修养,因为社会各行各业对这一点的需求是无一例外的。人以德为本,立人当立德,此言是也。当然也不能忘记,要永远保持身心和谐。
华中科技大学是你们人生事业的开端。
古之“大学”其实是“立人”的学问。今之大学其实是“立人”的场所。在华中科技大学,你们不仅会受到各种知识、技艺的训练,还能有机会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有了大学的良好开端,你们将有可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圆满地完成大学的学业,你们将可能顺利地转向“三十而立”。同学们,华中科技大学为你们提供了全面、和谐发展的平台,让今天就成为你们肩负自己的责任、实现自己的志向、科学全面发展的开端。
今天是你们以华中科技大学为荣的开端,是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立人的开端;相信不久之后一定是华中科技大学为你们感到自豪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