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第33卷第6期 2010年6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U RNAL OF H EFEI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 Vol.33No.6
J un.2010
收稿日期:2009206210;修改日期:2009208227 作者简介:何疏悦(1981-,女,安徽合肥人,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唐晓岚(1968-,女,湖南辰溪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何疏悦, 唐晓岚, 季建乐, 赵晨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文章综合分析了当前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特性以及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景观安全性设计的关系,探讨了景观设计对于改善区域安全性所起的重要作用,简要概述了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有关安全性保障的交通、道路、儿童游戏空间及临近建筑的活动空间等,认为景观设计师应担负其所设计区域安全性保障的社会责任,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是未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景观设计;公共空间安全性;建筑高层化;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100620889204
Improvement of public space safety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by landscape design H E Shu 2yue , TAN G Xiao 2lan , J I Jian 2le , ZHAO Chen 2ya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nd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eat ures of p resident s and safety design of landscape are analyzed comp rehensively.The important role of land 2scape design in improving t he regional safety is discussed.A brief overview of t he involved issues in p ublic space design for residential areas is given including t ransportation ,traffic ,children’s play space ,event space near buildings.Landscape architec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safety and human 2oriented landscape design is t he only way o ut for f ut ure residential p ublic space design.K ey w ords :landscape design;security of p ublic space;high 2rising of building;social responsibility
在当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很多规划
都忽略了设计与公共空间安全性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城市中优良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以及公众对其人文品质的关注度又充分说明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的重要性。在研究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和衡量的基本标准都应该被予以特殊的考虑和关注。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生活 111 现状和问题
现代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多功能的社会意义,已不仅仅是为社区住户提供在闲暇时间散步、休息、健身的场所。社会交往、安全保障、儿童的社会环境生存教育等更多的潜在的城市功能,也在一个相对的独立体中以其独有的生存法则存在。但当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对秩序和功能性的追求已在不知不觉地毁坏着其丰富
多彩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空间被肢解,社区道路和预先设计好的活动空地在多数时间变成了无人理睬的空寂之地。这种现状导致损毁绿地和公共设施的案件频发,甚至人身伤害和道路交通事故也总是不断地出现。
这一切看似与规划初期的景观设计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甚至当这些安全性事故出现时,人们也不会将责难的目光投向这片区域建设时期的景观规划设计者。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社会“传统的观点”已经占领了公众的思想,一些艺术化的景观设计者们也就更加墨守成规地将他们图纸上美好 的社区花园环境,专制性地种植到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空地中了。112 安全性
对于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安全性大致可以分成3类:①人们通常意识中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②在人们与景观环境发生交互行为时,设施和环境所能提供的避免意外伤害的潜在安全性保障;③处于居住区环境内的公共设施遭人恶意损毁的比率。
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大量的“看起来很合理”的城市居住区或多或少存在着由于设计问题引发的安全性事故。在一个区域内,肯定会有一定数量的犯罪,罪犯也想方设法地找一个便于犯罪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城市住宅区确实能做到不给这种行为提供任何机会[1]。
众所周知,经常被使用的环境应是一个安全的区域,而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就很可能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在夜间。当户外环境总体质量好时,自发性户外活动的频率增加。社区的安全性随着这些活动行为的不间断地发生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那么如何提高人们自发性的社会活动行为?如何通过设计来提高社区户外环境的综合吸引力?本文通过分析住宅区环境中人们习惯性的户外活动模式,探究景观设计应该为居民的安全保障做出力所能及补充的方式。常见的行为模式
211 步 行
步行是一种交通类型,它为进入公共环境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2]。
步行需要空间的关怀,使人们不受阻碍和推搡、不太费神地自由行走是最基本的要求。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情况,比如婴儿车、轮椅及购物小车等“带轮”的步行交通对空间和道路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师所钟爱的有设计肌理的卵石、砂子、碎石等凹凸不平的路面,以及诸如精心设计出来仅仅是为了美观的一系列台阶,对于这些行走就会带来潜在的安全性威胁,而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这样的设计会成为阻碍人们出行的不利条件,对于那些行动困难的人更是如此。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如图1所示。这些细部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户外环境的评价,也在潜意识里限定了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频率。
图1 有潜在安全威胁的社区道路 212 孩子们的游戏
社区的户外空间中如果有孩子开始游戏,别的孩子就会受到启发出来参加游玩。附近开始有成年人驻足观望,场地周边的住宅窗口中也开始出现看热闹的眼睛,一个良好的社区居民由于自发性活动建立的公共安全监视网形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在成年人的注视下进行,针对游戏中的孩子发生的犯罪事件得到了潜在的控制。
然而很多住宅区的现状是,最初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者没有意识到孩子在玩耍时需要多少成人在场才能确保其安全。孩子们喜欢瞎逛,而不是玩一些“被认可的游戏”。建造者希望用设计的手段干预、引导,把孩子们的嬉戏活动圈起来,设立固定的儿童游戏区,而孩子们却顽固地倾向于在充满活力和刺激的道路或者街边绿地甚至施工工地上玩耍[3]。住宅区景观设计需要真正关心孩子们的需要,塑造一个倾注着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足够多的孩子和成年人逗留,帮助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公共社会责任感,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和人身安全才能得到最无微不至的安全性保障,如图2所示。
图2 社区道路
213 宜人的户外活动场所
一个安全性设计成功的城市居住社区的基本 09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原则是,人们在社区里身处陌生人群中时必须能感觉到人身安全,不会潜意识地感受到威胁,步行城市威尼斯的事故统计证明了这一点。威尼斯有许多运河,却几乎没有人溺死。由于运河上和两岸的高活动水平,当有事故发生时,总会有过路人或从窗户向外观望的人发现,从而得到及时的处理[4],如图3所示。一个区域,尤其是居住区,能让那里的居民自愿地使用并喜欢它,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少意识到他们在起着维护着社区安全的作用,那么这里的景观环境就是宜人且充满活力的。
图3 威尼斯街道的日常生活景象 3 改善的先决条件
311 住宅的建筑布局与安全性的关联
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相对于上个世纪更难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整体空间结构,这其中很多困扰都是源自城市建筑高层化的趋势。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赋予了高层建筑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由很多细长建筑散落布置在看似宽阔丰富的外部空间的社区[5]。事实上,在高层的建筑物中,只有最低的几层才可能跟地面上的活动产生有意义的接触。在3层和4层之间与地面接触的可能性已经显著降低,而5层以上的任何人和事不可能与地面活动产生联系。高层建筑狭长垂直的形态与周围的公共空间缺少足够的关联,人们和孩子们的地面活动无法吸引楼内居民的关注。缺少建筑立面互动的街道和空地也缺乏足够的趣味。因为人们看不见空间,他们就不会或者是
很少使用它。那些最初设计出来以供人们使用的户外空地就会因此而降低其应有的安全水平。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住宅区中,要保持整体空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必须使得高层建筑到低层建筑之间有相对清晰的空间转换。低平的建筑形态应对道路和邻近的公共空间,后退的高
层建筑形态配合开发的需求往城市上空继续发展。建筑被区分成不同的层面,以塑造地面层公
共空间的延续性,建筑可以结合需求扩大其裙房的占地面积,使公共空地和社区道路更加符合人性的尺度。整合过后的社区环境,变得立体而人性化,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安全秩序。312 景观设计者的社会责任认知
城市住宅区中人们各种合理而有效的户外活动内容都应尽可能得到精心的照顾,在环境中获得尊重和照顾的人反而会更加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居住环境。景观设计的魅力在于通过艺术表现的手段将设计师的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化,并将相关信息直接地传达给受众,获得积极和正面的回应。良好的社区公共环境能够满足民众的参与需求,同时又能唤醒民众被嘈杂的现代生活环境所淡化或遗忘的对自然的体验,使其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启迪和升华,同时在最大限度上获得自身安全的保障。民众脑力、智力、体能及社会责任意识都应在与户外环境的交互中得到成长和升华[6]。获得改善的策略 411 设计原理
正是居住区中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
感受构成富有生机的户外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会使看似精致合理的景观外环境死气沉沉。即使构筑物和植被的色彩再多,体形变化再丰富,也无济于事。所以,公共区域必须能够使得人们自愿留下来,对这个地方产生亲切感。唯有良好社会
认知感的景观设计能让成人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出现在地面公共空间里。当然,并不是说有良好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可以完全解决社区的安全性问题。要消除这些不安定的因素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通过环境设计来改善的社区内自发性安全监视是具有最低社会成本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同时也是最持久、受外界干扰最小的。总体来说,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是谦逊的,良好的景观设计为人们的社会性和娱乐性活动创造合适的物质条件,从而逐步把被忽视而受限制的人类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412 对汽车交通工具的限制
城市居住区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安全要求就是防止交通事故。正是危险和不安定的感觉,在特定的情形下对社区的公共空间的活力起着绝对性的影响。怀着对交通安全的恐惧,人们下意识地 98 第6期何疏悦,等:景观设计对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性的改善 减少某些可有可无的户外行为,尤其对于孩子们,户外空间因缺失游戏中的儿童而丧失了其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即使是成年人,在一个充满交通不安定因素的环境下,出行也变得谨慎、快速、更具有目的性。例如,有的社区道路交通流量偏大, 如图4所示,人们的户外活动水平明显降低了。
图4 交通流量偏大的社区道路
通常情况下,汽车停放得离家门越远,这一区域就会有越多的活动产生,因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社区。景观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交通,而不是将交通封闭于汽车之中,或隐匿于分散的交通系统以及地下通道和停车场中,还可以达到减少破坏公共设施和犯罪危险的积极效果。深圳一些新兴的住宅区开始把停车场安排在距住宅100~200m处,这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些社区,小区内道路上的行人和娱乐活动都有所增加,为社区平添了魅力,也为邻里之间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因为出入家门的交通是住宅区所有活动中最广泛的活动[7],所以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它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对于走动的人群、游戏的儿童以及住宅附近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来说,综合交通将会使不同活动相互启迪、相得益彰。
413 拯救和利用原有已成形的城市住宅区在当今的城市住宅区改造项目中,需要仔细研究将现有的住宅区空间结构融入统一而有序的空间组织的问题。即通过一
系列的空间组织,将新建的室外空间作为不同建筑与有序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建定向的步行空间,将不连续的空间片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空间序列,强调由一个空间到下一个空间的活动和转换[8]。
良好的改建设计会给居民带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以塑造和维护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和对未来社会文化的行政管治,例如:通过强化建筑物边界、重建地面道路、加强步行道的联系等补救中央干道所造成的破坏,并修建通往各个景观节点的舒适步行道路来恢复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重新设计一些交叉口,建立一种强烈的社区意识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建设新的公共设施、修整老旧建筑形式以及景观要素,鼓励使用者设计其生活环境。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将社区与社会结合而不是分离,将已形成的个人和公共的习惯融入新的生活模式中。这些积极的措施将大大地提升老社区的综合安全特性和良好的安全形象[9]。结束语
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在景观设计中应具有其本应拥有的崇高的地位。但当代中国功能主义的景观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景观、建筑对社区游戏活动、交往类型及聚会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潜在的影响,而更多地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设计思想,寻常的具有活力的人性场所也往往被忽视。这种思想的结果就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像壁画一样精美却没有人真正愿意去使用它。精心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细节设计会在日后的使用中最大程度地为社区的安全性做出人们意想不到的贡献,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第2 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24-134.[2] 约翰・拉腾伯里.生长的建筑[M].蔡 红,译.北京: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30-36.[3] 诺曼・K・布思,詹姆斯・E・希斯.独立式住宅环境景观 设计[M].彭晓烈,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5-140.[4] 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2-96.[5]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07:97-102.[6]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 子瑜,张 播,鹿 勤,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42-58.[7] 韩国GROU P HAN事务所.住宅与公共景观设计[M].香
实,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0-126.[8] 朱利斯・Gy・法布士.土地利用规划:从全球到地方的挑
战[M].刘晓明,赵彩君,傅 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7-179.[9] 富永让.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M].刘京梁,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5-149.(责任编辑 闫杏丽
29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第二篇: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探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探讨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居住区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对景观设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本文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要求
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居家环境。
2、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3、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洁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二、景观设计要素
居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差悬殊。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我们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居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等。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更好的实现地势的合理利用、水系的科学改造、树木的适当保留等目标,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
2、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手段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贵品格,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景观设计的主体服务对象是居住区的居民,规划设计的核心任务是使得他们在景观中得到舒适愉悦的体验,而不是外来者如旅游者,设计师和开发商的体验。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设计师和开发商会将自己认为“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看”的景观体验放在设计中强加给景观真正的使用者这种设计观念是不正确的,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居住者的实际需求,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3、协调性设计原则
由于居住区与城市其它地区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安静、祥和。因此,在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设计与周围小区的环境意向相协调。同时,我们要尽量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实现设计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使得小区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居住区的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二者风格与特色的相互渗透,才会使居住区整体景观更加宜人。
4、明确的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法
1、景观风格
近年来,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趋向风格化,常见的有欧洲古典风格、英国自然风格、中国古典风格等。欧洲古典风格是在建筑物周围设计成几何造型的像地毯一样的景观区块,让其作为建筑物的陪衬,衬托出建筑的高大。景色优美,但在设计时常常忽略了人作为主体元素的参与,因此,缺乏人的参与感。英国自然风格强度自然环境的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入,用风景画作为设计模板,建筑则是其中的点缀,这与前一种风格截然不同,更加提倡自然与生态。中国古典风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但从适应性方面来讲较差,从而限制了居住区本身的发展。
2、水景设计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演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而居住区内的水景色更能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它的风韵、气势、清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无限的遐想。居住区内的水景对于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3、植物配置设计
在景观中的功能植物依据其在景观中的功能可分为遮挡类,利于其低分枝,多干小乔木可将其种植于建筑物周围,以降低噪音,隔离视线干扰;遮荫类,可植于路旁或种成疏林.增加景观层次,同时,将人视角收小.减轻建筑物间的围和带来的压抑感;限定类,如铺地柏、黄杨或球形点植或成片修剪,构成图案,加强方向感和规定行为。
4、景观道路规划
道路系统既要考虑功能性的要求,也要注重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本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基本以两套系统构筑:“曲路”和“直路”。曲路延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做法,萦绕迂回,曲径通幽,令人不禁浮想联翩。直路是采用带有西方景观设计的时尚,高效率的设计手法来完成。
结束语
总之,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设计时不能盲目模仿,为提高吸引力而敷衍形式,要不断创新,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生态化和自然化的园林景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融合城市的特性和本土风格,结合人文环境,寻找与现代住区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徐冲,浅析居住小区的景观绿化设计[J] 北京农业;2009 年15 期
[2]张衡,人居环境与园林设计[J] 广东建材,2009 年01 期
[3]张挺,浅析居住小区景观的设计营造[D] 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4]张慧兰, 赵素莲.浅谈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 2011,(06)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
城市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空间模式之构建居住区环境模糊性空间设计
一、对我国目前居住区模式的思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纵观我国目前的居住区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大多是按照一种典型的理性思维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也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思维模式。居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二、模糊性空间的含义模糊性引司的设计包含二个方面的含义: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传统民居中的很多运用模糊性空间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叉,使空间具行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1)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空间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界面的性质。如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宽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与廊之间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这种界面是不明确、不完整的,空间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间成为既非室内、又非室外的中介过渡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人们得到了一个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间和内部私密空间之间的特殊联系的体验。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对空间说的极弱的界定并不影响到空间的渗透,因而空间具有了流动性。(2)空间的功能多义性:空间的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纳的人的行为活动决定,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化的,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例如街道上交通与日常生活相混杂,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廊空间中交易市场、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茶馆、酒楼等诸多功能容纳于其中。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存。功能的复杂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具有浓郁的人情味。(3)空间感受的含蓄性: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对于这一空间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的,而相应地表现出地是一种含蓄性,也可说是模糊性的特征。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说,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有机系统,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维,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往往是多义化、含糊不清的,丰富性正是由此而来。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个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机理过程。例如传统民居的老街空间,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说它从何处开始,又在何处结束。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木结构构架搭出来的,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间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意象。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间。它对于住宅来说,是外部空间,对于城市和衔区来说,又是内部空间。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联系过渡的空间。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宴会、典礼、游戏、纳凉等等。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在院落之内。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却是充满复杂意义的空间
三、模糊性空间在现代居住区环境中的运用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在《交注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这三种类型当中,必要性活动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即当空间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如上下班、买菜、做家务等日常生活行为时,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晒太阳、攀谈、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发了。空间自然地被生活赋予了丰富的含义,空间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模糊性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表现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道路: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间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结合网格式、多样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道和尽端回车场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车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堵如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道路空间在这里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动,而显得更富有活力。(2)廊道:廊道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环境的风雨廊、顶层或底层的绿化步道,栋与栋之间的连廊等等,廊道空间是一种有效地能促进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经历和交往乐趣的空间诱因。廊道空间的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边界使得廊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廊空间既是交往空间,又是交通字间,廊空间同时能够有效地划分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廊空间的功能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在此的活动可以是多样的,攀谈、晒太阳、家务、游戏等等,能够最生动地反映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含混复杂的机理。由此引起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超越纯物质的状态,而引发出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有意识、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师大野秀敏设计的茨城县松代公寓在住宅楼的三层楼顶上增加了一条绿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楼层,并与许多大尺度楼梯、踏步和平台练成一体,由此作为楼上居民自由活动与通行的场地。被称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达花园在小区内做了长长的风雨廊,使空间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昆明西华小区规划提出“综合邻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层平台或廊道将几个住宅单元入口联系起来,廊道形成了交往与交通的空间,下部则可以用作储藏、自行车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务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建筑的实体感被削弱,空间显示出整体独立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深居心理层面上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形成超越物质的精神意象,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3)底层架空:底层架空是居作区规划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底层架空有利于空气对流,对通风更有利。底层架空也是一种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间可以做多种用途,如停车场、居民的休闲场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环境景观,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区,底层架空的中间成了一个多用途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底层架空也可以将住宅设计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作—体化设计,起到联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纽带作用,如深圳的万科城市花因。(4)院落空间:现代意义上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而是属于一个集合体的公共空间。但是传统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质仍是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间相对于城市和整个居住区而言,是内部空间。相对于组团内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间。是住宅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院落空间对于组团内的居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使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院落空间功能具有含混多义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场所,也是儿童嬉戏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们集会、娱乐的场所,还是临时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间同时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人们透过窗外,最直接的景观就是院落景观。院落空间有比较明确的空间界定,但空间并不是闭合,而是一种有效的围合,空间是建筑的延伸,或作为前景,或作为衬托、或作为视觉焦点,每一个这样的限定开放空间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仅它更是相邻的空间和构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间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范围的本能,这就是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模糊性空间的设计思想与空间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间属于一种界定的开放空间,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种弱性的边界,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流动性,它所创造的一种更丰富的、更富有内涵的空间感受,是与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的。
五、结语居住环境中的模糊性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居家心理的一种回应,是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功能主义、国际主义缺乏完善的公共性空间的批判,其本身的空间形态即可构成人们心中的认知图式,是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空间而存在的,并在住户的参与下而最终完成向人性化空间的转化,也就是说,只有当它被打上使用者的烙印之后,模糊性空间才真正成为人们共同拥有的富有诗意的家园的组成部分。
第四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
1.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 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 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1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强调的是无障碍设计,以及如何使活动更加便捷的设计。如今可达性设计的概念正在往外扩展为通用设计,不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其他人群同样需要可达性设计;即设计以保障残疾人的行动功能为基本点的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
对于景观环境设计来说,可达性反应了市民在空间中活动的难易程度,包括距离、时间、内容、费用等。活动场地、休息设施、服务设施等的可达性影响到人们尤其是残疾人、老人儿童的活动水平和质量。可达性设计反映在环境各个方面,如入口坡道、扶手、照明、铺地材料等。还应重视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如:采取防滑、防坠落等措防护施;植物的配置避免选用有毒、有刺的品种。
2.1.2 设置各种功能和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场所
在不同功能的区域内应结合各地段的环境特点,设置不同功能的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公共空间应对各种行为倾向提供支持,赋予空间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性,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使空间具有尽可能多样的空间体验。对于空间的划分可以有多种灵活的方式,如采用标志物,地面高差,铺装材料以及其他景观小品等方式对空间进行暗示。此外,空间环境设计要注意创造出具有多样视角、能够欣赏到各种风景的场所,并注意赋予它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使利用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停留的场所和个人喜好的位置和设施。
2.1.3 注重与周边实体空间结合的连续性设计
在具体地段的点状空间设计中,要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进行连续性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体验;并结合实体建筑空间界面,丰富空间层次,使建筑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内外部空间均成为有效积极的空间,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2.1.4 注重微观环境的生态设计
对于外部环境的布置更要结合地段的风向、土地植被、当地气候等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使开放空间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宜人场所。影响户外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有阳光、气温和风等。点状开放空间的选址和设计应尽量满足夏季阴凉和冬季日照;设计师应事先进行场地日照分析,帮助决定哪些方法来提高可接受日照量或缓解不利效应。类似于日照阴影的需求变化,人们对风的需求也是依气候和时间变化的;点状空间周边的建筑物布局、道路方向、以及植物的行列种植都能影响风的强度和方向。
2.1 5 结合人文景观环境,建立“场所精神”
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空间是因为有文脉的积累和传承,因而赋予了这个场所具有存在感和精神内涵。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在点状空间设计中,通过结合城市人文景观布局,将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纳入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
2.2 线性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线性空间,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在国外,有关线性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公园道、绿道、绿色廊道等。1866 年由Olmsted 与Vaux 规划设计的第一条公园道,其最显著特点是把道路两边原先已有的分散、独立的天然和人工绿地衔接起来,形成公园道。1959 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作家威廉•H •怀特(Wil-liam H.White)在《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绿道”这个词。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 tle,1990)在其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进一步定义延伸为线性空间: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随着现代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许多学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色通道”进行研究,并逐渐产生了“绿色廊道”的概念。
2.2.1 连通性
在线性空间规划建设中,连通性是关键。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的扩大,单个“点状”空间日渐被孤立或与自然区域隔离。线性空间将这些点状空间连接,能阻止这些生态岛的进一步孤立,创造与城市建成区域的缓冲带和更多的自然栖地。同时,线性空间将公园、居住区、学校、公共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等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通道大大提高了设施的可达性和利用度,以及社区的宜居性。
2.2.2 可达性
线性空间相对于人们住地的区位是决定着人们使用公共开放空间的方式、频度的重要因素。Gobster(1995)在对芝加哥大都市区13 条不同绿道近3 000 名使用者进行调查后发现,绿道与住所的距离直接影响其使用格局。他说明了绿道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 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因此,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还必须考虑到一些年老的群体等特殊群体。
2.2.3 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设计
线性空间作为一种可替代性交通廊道,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交通方式。线性空间能够连接出行地和目的地,沿途具有美丽风景,使步行者和骑车人能够往返于其间。在城市内部的公园与绿色通道之间以及在绿色通道内部可建立连续的、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非机动车道系统,为人们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绿色通行网络。对于以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小径,可以设置绿道与机动车道的交叉路口,并设置清晰的标志,还应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
2.2.4 设计的人文关怀
线性空间的规划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在绿道设计中,应为步行者、自行车使用者、残疾人、滑板者等创造了安全、健康的通行环境和通行空间,促进其所连接的社区、市民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应该在绿道的沿线附近配备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椅、野餐区、健身设施、垃圾箱、商店和标志系统等。附属设施尽量集中配置在各个不同等级的出入口,以增加使用效率,减少建设成本,维护生态环境。
2.2.5 生态和文化景观特色保护
线性空间的设计应具有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景观保护的功能。从生态保护方面来说,供给动植物以及人类居住的栖地,并提供物种迁移的通道,并吸收和储存营养物,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等;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景观特色保护方面来说,线性空间作为一种低强度的开发,是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一个缓冲带,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城市更新; 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应避免更大范围内的均质性而导致失去文化景观特色。3 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整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要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当成一个系统来研究。由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被看成是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研究城市__公共开放空间即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空间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整合被设定为手段。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整合的内涵,即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此意义上,整合就是对开放空间系统进行整理、组合,最终促进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过程,引导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活动[13 ]。
点状空间以灵活的空间形态渗透到城市各功能空间内部,又保持空间的个体独立性;线状空间则连接重要节点和区域,是具备线性关系、有着流通以及景观产生机制的城市综合系统。例如,公园可以看作是城市点状空间;而滨水区则既可以当作是线性的城市开放空间。若沿河的开发空间是如公园般的空间形式,就可以称之为“滨河公园”;若是如人行道般的绿化空间,则是具有了线性空间的特征,也具有线性空间整合的功能,视具体形式而定。不管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广场、公园、绿带、街道、滨水区等,它们构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网络系统。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具有重大意义。线性空间可以连接公园、城市广场、街头绿地等不同等级、类型的点状开放空间。“点状”空间的斑块破碎化往往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的美学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各斑块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线性空间的建设,破碎化的景观通过线性自然要素连接起来,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同时,线性空间不仅可为动物迁移提供栖息地,还能促进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高。当通过绿道网络体系将环境敏感
区相互连接时,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娱乐和文化价值。
而在长的线性空间中,在某个节点上融入城市广场等点状空间,可以解除线性空间的单调性。如音乐的节奏,在此有了一个小高潮。在景观节点和标志点处设置点状开放空间,为景观整体意象的塑造提供有效的衔接环节,使开放空间成为景观序列进程中的静态停顿点,增强景观序列的节奏感。并且,结合城市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布置,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日常行为场所融为一体,并使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纳入到现代生活空间中,成为延续城市文脉,沉淀记忆和寄托精神的场所。结语
现代景观承载的功能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景观的意义被进一步丰富,成为被大多数人共享的、朴素的地域景观。其真正考虑到对大众的人文关怀,考虑到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使人类在聚居的场所空间里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阳光、空气、无污染的材料质地。
而公共开放空间正体现了景观的这个意义。公共开放空间中的绿地是新鲜空气的“发生器”和“容器”,是人和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避灾、调节市区小气候、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公有财产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是贫是富、是主人还是过客;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是蕴含着城市历史脉络、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传播着城市中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从“点”到“线”到“网”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研究,研究点状空间和线性空间的景观设计及其整合。通过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在功能与空间结构上的多样化叠加,从而构成空间紧凑与功能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体,展示和重构城市的景观。
第五篇: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初探
城市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初探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生态、植物景观、设计
一、前言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也渴望有一个自然的空间接纳他们的生活和情趣。因此从发挥居住区绿化最佳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和居民的心理需求出发,,居住区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由此所创造的环境氛围才充满生机活力和具生活气息,能做到景为人用。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的意境美。可以说,植物景观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二、当前居住区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以绿为主的园林绿化其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而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虽然现代住宅小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上,尚有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小区偏重建筑建材,以人工硬化与铺装等硬质景观造景为主。
2.2 “为绿化而绿化”的观念表现普遍,使原本不多的绿地缺乏有情趣和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绿化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
2.3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千篇一律,千园一图,无个性可言。不少小区都是一片草坪中间点缀几棵乔灌木,或是草坪中用色叶小灌木组成几个简单的图案等等,以致于缺乏个性,造成住宅区往往是一样的植被,一样的空间布局形式。
2.4绿化过分重视单一草坪,而忽略植物群落。在住宅小区的绿化上,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建植,不仅不科学,而且大范围的草坪养护及建植的费用都很高,会增加住宅小区内居民的经济负担。
2.5绿化设计与使用后的维护脱节。不少住宅小区在正式投入使用后,由于我国物业管理尚属起步,小区使用后因疏于管理和维护,绿化好的环境遭到破坏而得不到及时维护,使居住区的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大大降低住宅小区环境的质量。
三、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这种生态化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园林设计师开拓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在设计中注重环境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力求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创造一个舒适、美观、休闲、有益于身心健康、充满活
力的城市人居环境。
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四、居住区植物景观布局结构
4.1 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我们知道,人类有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间,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密切人际关系,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集中的中心绿地。但过度集中的中心绿地环境难以安静,感觉空旷,人员往来也复杂,在实际生活中管理不甚方便,无形中同小区内大多住户之间拉开距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
4.2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
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来有机结合,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的改善环境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出城市最佳生态效益结构为乔木+灌木+草(含地被、绿篱),种植结构其比例为乔木:灌木:草:绿地=1∶6∶20∶29,含义是29m2的绿地中,应有乔木1株,灌木(不含绿篱)6株,草(含地被植物、绿篱)20m2。这种种植结构可创造最佳生态效益,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效果
五、居住区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住宅小区绿化树种选择总的原则有:一是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要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比如居民比较喜欢桂花树,因为桂花之香有中秋之夜合家团圆的良好祝愿,符合大多数居民的愿望。而在小区中一般居民比较反对列植常绿的松柏类树种,也是出于潜意识,怕有类似墓地的感觉,所以在用松柏类树种进行小区绿化时,尽量不要采用列植,可以采用孤植、丛植,或在地势较高处采用片植,因为松柏类的锥形树冠,对美化天际线并引导视线焦点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阔叶树种难以企及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选择应用。
在小区绿化的树种中,可以尽量多地选用花期较长的无毒的灌木,如春天开红花的垂丝海棠、木瓜海棠、紫荆、榆叶梅、樱花,开白花的溲疏、喷雪花,开
黄花的黄馨、金钟、迎春、棣棠等;夏天开花的紫薇、金丝梅、栀子花等;秋天的桂花、红枫、鸡爪槭;冬天的蜡梅、红瑞木等都是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而同样花期较长的常绿树种夹竹桃,就由于居民怕它的花叶有毒,嫌它长势过快、树形散乱、不美观,所以在居住区绿化中不太受人欢迎,而在公路两边则因其管理粗放、长势迅速无病虫害而大受欢迎,所以树种的受欢迎程度是因地而异,并不是绝对的。
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配置高、中、低、地被层,各个层次要分明,并可于地被层适当地应用色块。近几年来由于色叶树种的开发应用,可以用矮小的灌木来组成各色的色块,常见的有组成红色块的红叶小檗、红花檵木,绿色块的瓜子黄杨、雀舌黄杨、杜鹃等,黄色块经常采用金叶女贞,也可用洒金珊瑚、金边黄杨,还可用红绿草、雪叶菊等草本花卉进行色块布置,采用色块布置的好处大致有几点:
5.1 色彩简洁、明快,又可按设计者要求任意做出各种图形图案,可以是抽象的如意纹,也可以是仿真的小动物或是其他的标志,等于把植物当作画笔可以直接描绘设计者的意图。
5.2 绿化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需求。
5.3 色块绿化的养护相对比较简单,只需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地进行修剪,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只要合理选择色叶树种就可以让色块一年四季基本不变,不至于一到秋、冬季就有萧条的感觉。
5.4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特别在欧式建筑的小区中,和环境比较和谐,也容易使人感觉环境整洁有序,现代气息较浓郁。
苏雪痕《园林植物的配置》提到园林设计“没有量就没有美”,植物的美有时需要通过群体来体现。色块设计的手法是通过利用大量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群体的美,使之成为视线的焦点。合理地运用色块,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是现代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
结束语: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书目:
(1)《试论中小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规划及植物配置》
(2)《生态园林论文续集》园林杂志社
(3)《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4)《人性的场所》
(5)《 居住区景观设计》
作者简介:
陈纪贵/1972年/安徽省淮南市园林管理局/园林工程师
二OO七年五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