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化”的动力牵引与持续

时间:2019-05-14 19:5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锋文化”的动力牵引与持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锋文化”的动力牵引与持续》。

第一篇:“先锋文化”的动力牵引与持续

“先锋文化”的动力牵引与持续

中铁二局自60多年前脱下戎装从贺龙元帅手中接过“开路先锋”的旗帜以来,几代二局人就踏上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开路先锋”精神成为中铁二局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并逐渐孕育发展为独具特质与内涵的“先锋文化”。尤其是先锋文化在融入项目管理中,将企业发展愿景转化为广大员工的共同理想和事业追求,把企业精神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把职业道德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行为规范,从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先锋文化融入项目的实践

中铁二局四公司作为传承与实践先锋文化的子公司之一,近年来不断深化与挖掘先锋文化精神内涵,积极探索推动先锋文化在项目落地生根的途径,取得了显著成绩。

从抽象到具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先锋文化融入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窗口与载体,就是结合项目实际,统一应用企业标示标牌,科学合理规划施工区域与项目驻地,坚持规范作业、文明施工,使企业文化实现从抽象到具体,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例如:公司佛山西江新城项目部以“花园式”为理念进行驻地建设,以“宾馆化”管理员工住宿,食堂“餐馆化”、卫浴“星级化”,有效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组织员工参加拓展体验营培训、港澳欢乐游,营造出绿色和谐的项目文化氛围,促进了项目部不断刷新施工新纪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中国中铁董事长李长进称为“西江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被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授予了“最佳奋斗奖”。

从理念到行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先锋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通过将其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促使企业理念真正落实到生产经营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展现文化的执行力与推动力。公司盐田西港项目部面对国际工程惯用的FIDIC合同条款的严峻挑战,将先锋文化融入项目的施工组织策划、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之中,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快速适应了盐田国际施工管理模式的新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合同工期并实现盈利,赢得了业主及政府部门的肯定与好评,项目部获得深圳市交委2011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2年深圳市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双优工地),充分传递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正能量。

从上层到基层,激励员工奋勇争先。先锋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但所有功能都必须从公司到项目的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公司玉树灾后重建项目部针对所在地区严重缺氧、气候恶劣、工点分散且绝大多数员工经验缺乏、信心不足的情况,将先锋文化注入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中,把艰苦的条件当作磨砺年轻员工的利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激发年轻员工的超越精神,在海拔近4 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连续夺得了六个“第一”,并在特殊的艰苦环境中培养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田小东、杨国庆等一批骨干,凝聚成了一支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英武之师。

从执行到品牌,打造和谐高效团队。先锋文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项目部结合先锋文化的理念,在执行中不断拓展其内涵与外延,使员工在工作上有方向感、在情感上有温暖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管理上有参与感,有效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能力。公司兰新项目部深处甘肃中牧山丹军马场,全年平均温度在-10℃以下,最低气温达-35℃,施工条件极端恶劣。为此,项目部在“开路先锋”精神的引领下,提出了“永不服输、勇往直前,奋勇争先、做好兰新”的施工理念,并连续三年举办了兰新文化节,打造出了项目文化品牌,形成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文化精神,增强了项目团队的必胜信心,促进了项目和谐快速发展。他们的勇于实践成为中铁二局“先锋文化”在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成功典范。

传播先锋文化面临的挑战

认知上的误区

“口号化”:认为先锋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先锋文化就是在施工现场贴几副标语,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范围更宽广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

“文娱化”:认为先锋文化就是搞搞活动、唱唱歌。其实不然,文体活动只是企业文化的部分内容,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象之一,是方式和手段,绝不能替代企业文化。

“广告化”:认为先锋文化的目的就是增加公司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没有先锋文化,工程照样运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员工也是弘扬先锋文化的重要一员。

“妖魔化”:认为先锋文化是领导文化,践行先锋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领导人,只要主要领导人明确提出和强力灌输先锋文化,身体力行践行先锋文化,企业广大员工就会自觉形成先锋企业,忽视了任何先进文化都必须通过不断培养才能形成的艰难历程。

“片面化”:先锋文化在机关传播可谓门庭若市,在项目传播可谓门可罗雀。由于项目管理大多数采取工序分包和劳务分包,这些劳务队伍中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目的就是赚钱,企业文化建设与自己无关。因此,如何将先锋文化由员工向民工传播也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执行上的不足

在传播过程中,先锋文化看上去很美,执行上却很难。在部分项目部,先锋文化更多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不能真正用于指导施工生产,与经营管理相脱节,没有真正与制度、管理体系形成合力。

究其原因,一是基层项目部没有合格人才来宣贯先锋文化,认为先锋文化宣贯是机关党群部门的事,导致先锋文化传播在基层断档;二是部分理念没有特色,例如“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样的人才观,放在任何企业都适用,与先锋文化无关联。

传播渠道单一

传播渠道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这样会导致信息量递减,同时接受者也因为被动接受而使传播效果大大降低。在传播方式上,更多利用传统宣传工具,没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传播体裁上,更多利用企业自身宣传渠道,较少借助行业和地方媒体力量,没有构成多层次、网络型的宣传体系,导致先锋文化受众面窄小,社会认可度不高。

与母公司文化冲突

中铁二局是中国中铁旗下的二级子公司,中国中铁母公司也有自己健全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了降低品牌独立营销成本,充分发挥总公司品牌影响力,总公司在企业文化上实行单一品牌管控模式,母公司与子公司文化衔接问题,成为约束中铁二局“开路先锋”品牌传播与发展的又一大难题。

进一步弘扬先锋文化的思路

在进一步深入弘扬先锋文化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发挥“四个优势”,着力实现“四大转变”。

“四个优势”

充分发挥中铁二局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不可动摇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党组织的有效载体,传播正能量,不断扩大先锋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充分发挥中铁二局拥有60年历久弥新的厚重历史优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气魄,用忠诚和正义将“开路先锋”精神传遍全国各地。

充分发挥中铁二局施工战线遍布全国各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理优势,吸纳、接受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博采众长,让先锋文化成为一种包容的先进文化,成为一种无论在祖国东西南北都认可的企业文化。

充分发挥中铁二局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下充满活力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制度管理中的作用,用文化规范员工行为,统一员工步伐,促进项目的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

“四大转变”

一是坚持培育文化向挖掘文化内涵转变。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培育先锋文化,实际上挖掘文化内涵比培育一种文化更行之有效,更容易得到员工认可,更能作为现实支撑。

二是坚持舆论灌输向舆论启发转变。要真正让先锋文化得到员工认可,必须通过营造文化环境、培植文化生态的方式,潜移默化,大力激发员工对先锋文化兴趣,引发思想共鸣,启发文化自觉。

三是坚持行政化向自主化转变。在传播先锋文化过程中,要多深入施工现场指导活动,善于总结先锋典型、树立先锋形象,让群众从内心接受先锋文化,实现人人争当先锋的良好局面。

四是坚持面向职工向面向大众转变。目前,先锋文化更多是在本单位叫得响,但在社会上却无人知晓,覆盖面小,知名度低。为此,公司必须实施“走出去”的宣传战略,利用重大工程开竣工时机、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通过专业媒体渠道传播先锋文化,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企业持续稳定良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万全)

第二篇: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发展规划(最后讨论稿)2006-07-02

一、规划背景

随着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3年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实验室的地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实验室在2003年评估之后,根据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实验室在组织机构上进行了整改和调整。首先撤销了原牵引动力研究中心,使实验室升格为校二级机构,原牵引动力研究中心的机车车辆研究所和列车线路研究所与实验室合并,成为实验室下属固定研究机构。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新成立了“工程安全及可靠性研究所”。为了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增强实力,形成团队。在学校的组织下,整合了校内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把原来在工作和学科上有联系的5个研究所(中心),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设成牵引动力实验室的联合研究机构。随着实验室体量的扩大,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实验室对原有的研究方向加以凝练和扩展。

实验室所服务的主要领域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大铁路、也涉及到了磁悬浮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其它轨道交通领域。这些年来,轨道交通发展迅速,特别是我国铁路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以200km/h为速度目标的铁路提速正在筹划中,成功进行了2万吨级重载列车试验,300km/h高速列车已列入国家和铁道部的“十一五”规划,设计速度为350km/h的“武-广”等9条高速客运专线已经通过国家批准,即将投入建设;随着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掀起了磁悬浮交通研究和建设的高潮,科技部投入5个亿开展德国“TR”模式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国产化研究,沪杭高速磁悬浮线的建设也在规划论证之中;近几年,我国城轨交通发展迅速,从北京地铁,扩展到上海、广州、天津、深圳、重庆、武汉等城市,而且新的技术在不断采用,包括线性电机驱动技术和独立橡胶轮技术等等。最近,上海市正在考虑采用短定子常导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作为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工具;西南交通大学在采用真空管道技术的超高速磁悬浮交通方面进行的预研究也得到日益广泛关注。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需要深入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支持,给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在大好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总结过去,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制订好实验室“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关键。

二、发展回顾

总结评估以来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1.实验室建设:

1)组织建设

实验室在组织机构上实现了整改和调整。一方面,撤销了原牵引动力研究中心,使实验室升格为校二级机构。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增强实力,形成团队,在学校的组织下,整合了校内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把原来有工作和学科联系的研究所(中心),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成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下设联合研究机构。通过组织机构调整后,目前实验室下设1个试验与研究部,负责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和机车车辆动力学等基础研究,负责实验室承担的机车车辆试验台试验和线路试验,负责围绕机车车辆试验的装备建设;另外还根据组织机构的沿革和专业的需要,设立了以下8个研究所(或中心):

 机车车辆研究所  列车线路研究所

 工程安全及可靠性研究所

 铁道电气化自动化研究所(行政挂靠电气学院) 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  摩擦学研究所(行政挂靠机械学院) 新型驱动研究中心(行政挂靠机械学院) 空气动力学研究所(行政挂靠机械学院)

通过实验室机构调整,联合研究所的成立,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队伍从原来的22人,增加到74人(含联合研究所的24人),其中教授(包括研究员)36人,副教授(包括副研究员和高工)18人,具有博士指导教师20名。其中院士2名,长江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获得者7名,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另外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名,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1名,铁道部学科带头人5人。实验室实力明显增强,自然形成了一个层次高、能力强、学科相容并互补的创新团队,并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资助。

通过组织建设,牵引动力实验室已经达到科技部和教育部所要求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规模和组织结构要求,为实现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凝练方向

随着实验室体量的扩大,根据我国轨道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实验室对原有的研究方向加以凝练和扩展,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 轨道车辆及其运用工程

 轮轨关系及车—线—桥耦合系统  结构可靠性及摩擦磨损  测控和试验技术  先进设计及新型装备  电气化及自动化

实验室面向铁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及磁悬浮等其它现代轨道交通,从事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动力学及强度等基础研究,开展车辆设计理论研究,新型轨道车辆转向架等新技术开发,机车车辆检测和主动控制研究,整车及零部件试验研究,牵引自动化技术研究等。

3)设备建设(1)完成对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的扩建工作,新的滚动振动试验台,不仅轴数达到6根,满足六轴机车车辆试验的需要,轨距增加了米轨功能,增加了轮轨力间接测量功能,特别是增加了模拟曲线的功能,实现了同一轴左右滚轮滚动速度差模拟,试验台的功率试验的能力达到1500KW(短时),并具有地铁、轻轨等动车的交流驱动功能。和世界上同类试验台比较,新试验台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多、技术最先进、惟一可以实现内外轨速差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新试验台2003年落成,现已完成10项试验,在我国新型机车车辆的研发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与滚动振动试验台配套,研制了机车车辆整车综合参数测定试验台,该试验台具备轮重测定、车辆装备条件下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车体重心、重量和转动惯量测定等功能。而且可以形成一个12通道的转向架仿真加载疲劳试验台。

(3)采用半实物、半虚拟方法,研制成功受电弓接触网混合模拟试验台,可进行受电弓的静态和动态参数测定,受电弓运行动态模拟。并已完成4个受电弓的动态性能测定试验。(4)研制成功宽调速比的机电式阻尼测定试验台,速度调节比达到1000倍。满足了所有品种机车车辆用液压减振器的性能测试要求。

4)制度建设

在原有实验室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新的组织机构形式,重新修改和增加了实验室管理条例,现有的实验室管理条例包括:  管理工作条例  开放研究条例

 固定人员聘任制度和岗位津贴分配办法  科研管理条例  奖励条例

 实验室设备管理条例

 滚动振动试验台运行管理条例和责任制  图书管理条例  考勤制度  研究生工作条例  安全和防火守则  产品开发和管理  文件和档案管理  运行费使用条例  实验室停车环境管理  门卫制度 2.科学研究

在评估之后2年来,实验室新增加教育部创新团队基金1项(300万元),国家“863”高速磁悬浮交通重大专项子课题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100万元)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博士点基金项目5项,主持铁道部科研项目8项,承担横向课题102项;二年来实验室出版专著2本,撰写学术论文230篇,其中47篇被三大检索收录;获得国家科技部二等奖1项(参加),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批准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专利8项,另外有4项发明专利在审理之中。实验室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放相结合,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

1)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研究。率先提出并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交叉学科理论体系,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机车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在国际上称为“翟-孙模型”,被列为当今轮轨相互作用领域四大代表性模型之一。本项研究结束了长期以来将车辆、轨道隔裂开来研究的历史,使我国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跻身国际前列。该系列成果于2003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候选项目,由铁道部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轮轨关系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轮轨滚动接触表面波浪形磨损及接触疲劳研究”的资助下,得到了在接触斑粘滑区并存条件下粘滑边界线的解析解;用原型尺寸试验装置再现车辆轮对和钢轨滚动接触状态下磨耗型波浪形磨损现象,结合模态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阐明了在非零稳态蠕滑率条件下轮轨的垂向振动是引发轮轨波磨的关键因素,而适当的蠕滑是出现波磨的必要条件。相关研究在2004年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验证收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有重要创新和发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微动摩擦磨损研究。针对提速、高速和重载化后机车车辆系统内出现的大量紧配合界面(如车轴/轮毂)微动失效问题,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切向、径向、复合微动的运行机制、损伤规律及其防护技术,在新兴的学科方向-微动摩擦学,作出了系统的重大贡献。本研究具有广泛的工程背景,对现代机械的发展和防止因微动失效导致重大装备事故意义重大。相关成果在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作为候选项目,2005年由教育部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弓网关系研究。建立了考虑不同结构和参数的受电弓和接触网模型,编制了考虑机车振动、锚段关节、弛度设置、接触网坡度、接触线不平顺、刚性接触网等工况的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并在铁道部第一、第四勘测设计院接触网设计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电力机车厂的高速受电弓设计得到应用中,参与研究的成果“城轨交通牵引供电及接触网系统仿真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机车车辆设计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积极倡导机车车辆的综合性能设计方法,着手研发具有知识产权基于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设计的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平台。在设计理论上,应用哲学思想,有效解决了铁路车辆在稳定性性能与曲线通过能力、车轮导向与磨耗、轻量化与可靠性、舒适度和轮重减载等矛盾;在分析结构、参数和工艺在车辆动力学性能和可靠性性能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采用优先原则,实现了结构和参数、结构和工艺的和谐关系;建立了设计、分析和试验在性能设计中的闭环关系,逐步形成机车车辆转向架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先进的设计理论指导下,实验室在机车车辆工程问题取得突出成绩,其中东风4D型系列内燃机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东风8B型机车径向转向架获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机务段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疲劳可靠性研究。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展了测定疲劳分析曲线的广义极大似然法;发现了随机循环应力—应变关系现象,建立了其概率模型,初步建立了考虑这一现象、在有限数据下进行应变疲劳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新体系。工程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就货车车轴疲劳容许度标准的提出,就可以减少损失上千万元。成果“有限数据下疲劳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与试验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国际合作研究。随着实验室学术地位的提高,影响力的增大,实验室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合作机遇,先后承担日本铁道综合研究所TESS公司和KYB公司委托的 “液压减振器应用研究”,韩国铁道研究院委托的“机电式摆式列车倾摆转向架和倾摆受电弓研究”和ROTEM公司委托的“转向架性能试验研究”等,国际合作研究经费达到500万元。8)大型装备开发。在完成实验室的装备研制外,实验室从服务铁路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围绕机车车辆称重调簧、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整车调试和零部件强度试验,为机车车辆企业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试验装备。典型装备有,南京浦镇车辆厂的转向架称重调簧试验台、株洲电力机车厂六轴电力机车功率试验滚动试验台和疲劳试验台、株洲车辆厂的转向架疲劳试验台和参数测定试验台、四方机车车辆厂的整车称重调簧试验台。

9)专利申请。实验室在2003年评估时的评估意见中把没有专利作为实验室第一问题,实验室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强调技术创新,鼓励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请取得突破性进行,不仅批准发明专利2项、新型实用专业7项,另外有4项发明专利在审理之中。

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天职,实验室视培养高水平铁路技术人才为己任。人才培养包括实验室研究队伍的培养和研究生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实验室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利用实验室在设备、教师和项目方面的优势资源,在科研实战中培养高水平人才。实验室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继1997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学成果“围绕国家目标,培养铁路车辆工程创新人才”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生杨斌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朱旻昊博士的博士论文评为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并获法国航空航天公司SNECMA科技奖。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成长取得成效,两年内,1人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人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4.学科建设

实验室现覆盖“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4个二级学科,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和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是“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单位。

学校在“211工程” 建设中始终把实验室学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211工程”二期建设中投入上千万元,进行了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平台建设,零部件疲劳强度试验装备建设,列车-线路仿真模拟系统建设等主要任务。

以实验室为主要支撑单位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在2004年学科排名中评为全国第一名。三、十一五发展规划

1.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实验室在完成组织机构调整、学科方向凝练、创新团队形成的同时,又迎来了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为此,根据国家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和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努力将实验室将建设成:

 基础研究的基地

 技术创新和试验研究的基地  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地

 产品开发评估和检测检验的基地

实验室将从实验室建设和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现代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支持为工作方向,在进行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的基础上,确定优先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使实验室得到全面发展。在上述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制订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2.实验室建设规划

1)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验室刚刚完成组织机构的调整,内部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协调和完善,实验室同时也面临轨道交通迅猛发展渴望新知识、新技术的状况。为了满足需求,适应改变,实验室必须从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运行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机制创新的要点有:

(1)理顺关系,统一体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统一的管理体制,提高实验室统一管理的执行力。

(2)科学管理,责任到人。从实验室管理层,从主任、助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落实具体责任范围,提高办事效率。另外,采用电子化管理,提高管理科学性,提高管理的效率。

(3)项目管理,课题负责。从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出发,课题组形式的课题负责制。同时通过项目管理,实现项目执行的监管和控制。

(4)分工负责,减少内耗。实验室研究人员多,研究的内容难免重复,由于课题负责制直接和经济利益挂钩,所以会出现争抢课题的情况,甚至产生内耗。所以,通过合理的分工,来减小内耗,并通过课题组的形式,增加合作。

(5)平台机制,开放运行。利用实验室良好的试验装备,构建以装备为基础的开放研究平台,实现高效的、开放的实验室装备运行机制。

(6)技术驱动,需求牵引。实验室按照技术驱动、需求牵引的原则,进行实验室队伍、研究方向、设备和奖励制度等确定。在机构上也将根据需要进行机构的改革,考虑增加功能性的运行机构,引入企业化的运行机制:

 产品设计事务所——从事装备、软件和转向架的研发,通过成果转让,产生收益。

 技术服务咨询部——从事国内外有关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运行和事故分析等咨询性工作,包括软科学研究。

 产品评估检测中心——针对产品的试验、检测和评估服务。2)实验室土建和装备建设 实验室装备的建设一方面要考虑到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轨道交通研究的急需。实验室将着重建设以下几方面的装备:

(1)教学科研大楼建设。修建一个4层4300平米的教学科研大楼,改善研究人员的办公条件,完善研究生教学条件。并使目前在实验室外面办公的列车线路研究所、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集中到实验室新楼。

(2)虚拟样机和虚拟现实平台建设。完成基于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设计的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平台研制,完成驾驶模拟的列车运行模拟器建设,模拟器采用120°立体环幕和机电式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自行研制)构成。

(3)工程结构可靠性试验设备。从材料疲劳性能评价、机车车辆结构件疲劳可靠性分析和疲劳试验的需求,建设相应装备:结构疲劳分析软件、材料试验机(包括长寿命试验机和高频夺轴材料试验机)、疲劳检测分析软件、12通道仿真加载疲劳试验台等。

(4)轨道结构试验装备。建立不同轨道结构形式的轨道动力学试验台,用于轨道动态参数测定及运用安全可靠性评估。

(5)轮轴和轮轨接触试验台。可模拟轮轨接触状况和轮轴服役环境的轮轴试验台。

(6)弓网模拟试验台。考虑受流的弓网动态模拟试验台,研究弓网的受流特性,以及在强电场、强磁场、高温作用下的摩擦磨损研究。

(7)噪音检测和分析系统。围绕铁路噪音检测和防噪降噪,建立噪音分析和噪音检测研究系统。

(8)粘着控制的驱动系统仿真试验台。进行粘滑振动,最优粘着控制研究。

3)实验室资质建设

实验室是一个对外服务开放实验室,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实验室计划在2006年再次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并取得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随着实验室在铁道部的影响力和作用的提高,实验室通过建设,希望成为铁道部在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检测和疲劳可靠性评估的资质机构。2.研究方向的凝练和重点扶植 实验室在已经确立的研究方向上,将根据轨道交通发展形势和需要,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并对轨道交通发展所急需的方向给予重点扶植。近期重点扶植和需要加强的研究包括:

 高速重载转向架技术研究  轮轨关系与弓网关系研究

 结构可靠性和行车安全检测评估研究  磁悬浮列车研究  真空管道磁悬浮研究  线性电机驱动技术应用研究  虚拟样机和虚拟现实  铁路走行部机电一体化技术 等等

3.科研工作规划

科研以国家和大型项目为科研工作重点,争取以取得国家奖为标志的重大成果,力争取得国家级科研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5项。

根据实验室的定位,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分5个层次:  国家基础研究  技术创新研究  国际合作研究  评估咨询  产品开发 1)国家基础研究。

实验室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要争取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各种基金的支持。争取在国家973和863计划上有所突破,争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面上项目3~5项/年。

拟开展的基础研究有:

 列车和气流耦合作用的流固动力学研究

 重载长大列车(上百节车组成)系统动力学研究  非线性、时变、频变参数的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  高速列车噪音和降噪研究  强外场作用下的摩擦磨损研究  考虑复杂因素的轮轨关系研究  转向架纵向振动研究

 安全检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轨道谱与噪音谱研究 。。。2)技术创新研究

围绕轨道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进行机车车辆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为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项目的来源主要是铁道部和企业的项目。实验室除了继续在铁路机车车辆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将积极参与磁悬浮列车(包括长定子高速磁悬浮和短定子低磁悬浮)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研究,争取在磁悬浮车辆结构设计、动力学研究、车-线-桥耦合振动研究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围绕铁路所要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包括:

(1)200km/h以上速度等级动车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我国引进200km/h以上速度等级动车组的机遇,开展主动的技术消化工作,特别是转向架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从中掌握高速动车组的设计制造、技术和运用养护成套技术。利用实验室在铁路机车车辆参数检测,运行动态模拟的设备条件和人才优势,运用自主研制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和基于综合性能设计的机车车辆虚拟样机平台,通过对引进转向架结构解剖、参数测定、动力学性能试验分析,全面掌握引进转向架技术,以及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2)高速机车车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针对高速列车的服役环境,建立考虑塑性、考虑表明不平顺和温度影响的高速轮轨滚动接触模型,建立考虑空间接触关系和摩擦磨损关系的接触网-受电弓接触模型,开展高速轮轨关系和高速弓网关系研究,解决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制约列车运行速度的高速受流、高速脱轨、高速粘着和摩擦磨损等基础问题。在掌握200km/h动车组成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300km/h高速转向架技术的研究,探讨用主动控制技术来提高高速列车运行品质的可能性。

(3)载重列车的低动力作用研究。重载列车研究主题之一是低动力作用,这包括低轮轨相互作用和低纵向冲动作用。研制结构简单、可实现低动力作用和高稳定性的新一代重载转向架。利用全空间自由度列车动力学模拟仿真技术,从减小列车纵向冲动和列车运行安全性的角度,研究可以根据编组状况、线路纵横断面状况、列车运行状况和列车操纵指令,自动实现优化操纵的列车智能操纵技术。

(4)机车车辆结构可靠性研究。首先是通过对引进转向架的分析和国外相关标准的理解,掌握提高转向架可靠性的设计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如悬吊、支撑等小结构的可靠性设计技巧。随之根据我国轨道和车辆运用的条件,提出我国各类机车车辆的动态服役环境,掌握机车车辆,特别是转向架的结构件动载荷谱,以及转向架、轮重等重要零部件的材料疲劳特性,建立货车可靠性模型。提出基于结构件服役环境仿真模拟的机车车辆结构件动强度(疲劳)设计和试验标准。研究全生命周期的机车车辆强度设计方法。

(5)高速列车减振降噪技术研究。在研究噪音源的噪音产生机理,声音在列车运行中的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开展主动隔振和被动降噪的措施,如消音车轮等技术。

(6)线路结构研究。以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为手段,开展高速客运专线新型无碴轨道结构动力性能研究、优化设计及线路平纵横断面关键参数的动态安全性设计研究。

(7)转向架机电一体化技术。转向架动态性能、粘着性能的主动控制技术研究。

3)国际合作研究

一个研究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是否达到国际水平,就要看是否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主办国际会议,更重要的要看是否有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所以在未来5年内,国际合作,特别是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将作为实验室重要工作来抓。

(1)与国外科研院所的合作。除了继续保持和韩国铁道研究院、日本综合铁路研究所的良好合作关系外,实验室将努力和其他铁路发达国家的铁路研究机构加强联系,开展有实质性的合作。

(2)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利用滚动振动试验台,之前实验室和韩国的Rotem、日本的KYB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后将打通和西门子、庞巴迪等国际大公司的合作渠道。

(3)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利用国外高校的纽带作用,参与国外高校所开展的各种研究计划。利用国外高校的人才优势,进行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合作合作研究。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通过合作,参与政府间的合作计划。

4)评估咨询 实验室在取得试验和评估资质后,将成了专门的试验组,开展以轨道车辆、线路、桥梁和其它结构的振动和静动强度测试,包括实验室台架试验和线路试验。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形成闭环的性能设计体系。

实验室将运用设计、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的优势,开展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行、故障分析等一系的咨询性服务。

5)产品开发

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基础上,从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进行轨道交通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拟成立专门的产品设计事务所,有计划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产品的类型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和设计图纸。开发内容包括:

 转向架开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完整的转向架,进行技术转让。 软件开发。有关机车车辆、弓网等仿真软件,虚拟样机平台,分析软件。 安全检测装备开发。研发轨道交通急需的轨道交通的车载和地面安全检测系统。

 轨道车辆试验和检测装备。包括滚动台、参数测定台、疲劳试验台等 4.学科建设

由于实验室负责建设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车辆工程”两个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而且所在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而且学术声誉分高达100分,已经是及至。为此,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方面压力巨大,首要工作目标是通过建设好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来保住“交通运输工程”的全国排名第一位置。新增1~2个博士点,首先是争取“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博士点的申报成功。

完成“211工程”二期建设所牵头 “现代轨道车辆先进设计及服役环境模拟”和“现代铁路交通安全技术及结构可靠性评估” 的建设。在机车车辆的虚拟设计、虚拟试验和虚拟运行方面力争取得突破,在国内达到领先,在机车车辆结构可靠性评估要取得应有的地位。并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做好“211工程”三期的建设规划,在机车车辆和线路一体化设计和试验方面进行建设,强调轮轨关系、结构可靠性和机电一体化。5.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将继续发扬实验室在研究培养成功经验,主要从以下几点做出成绩。1)增加招生规模,加强监控力度。通过实验室宣传和学校政策性导向,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争取年招生数达到80名。同时,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管理。

2)优秀博士论文。实验室曾经有两篇博士论文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实验室将很抓博士论文质量,明确优秀百篇的培养计划,尽早促成1~2名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的诞生。

3)国家级创新团队。在实验室本体为基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建立的基础上,融合联合研究所的有机力量,创建国家级的创新团队。

4)学术梯队。针对研究队伍年龄相对集中和相对固定的局面,实验室将加强队伍的流动和更新,每年有2~3名新生力量加入到实验室,形成以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和跨世纪人才为带头人的学术梯队。

5)杰出青年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实验室在研究队伍的培养方面卓有成效,实验室将继续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争取在未来5年产生2~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更多的新世纪优秀人才。并且尝试申请海外杰出基金。

6)配合学校启动实验室的院士培养工程,利用“211工程”和校人才培养计划,在设备和专业团队方面进行支持,并在项目、报奖等方面进行培植,争取培养出1名年轻院士。

6.学术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和交流的途径。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1)举办好2006年由实验室主办的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eed-up and Service Technology for Railway and Maglev System”,扩大实验室的影响。

(2)争取车辆动力学国际会议(IAVSD)或轮轨接触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tact Mechanics and Wear of Rail/wheel Systems)的主办权。

(3)创办由实验室组织的专业性学术研讨会(Workshop)

(4)组织好与实验室研究方向一致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投稿和与会工作,会议包括车辆动力学、轮轨接触、重载、轮轴、工程失效分析、疲劳、摩擦学等国际会议。

(5)出版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专著5部,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0篇,批准发明专利6项。

(6)实验室作为中国铁道学会动力学仿真学者的组长单位,组织好仿真学者的活动,特别是经常性的全国车辆动力学仿真会议

(7)和南北机车车辆公司以及下属的主干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为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实验室除了为企业进行产生型研究服务,还要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新知识的更新,同时要争取企业对实验室运行的支持和基础研究的支持。

(8)建立灵活的互动的实验室新网页,进行实验室的宣传介绍,并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开放研究申请、开放设备申请和学习申请,同时,开展网上技术服务。

2008年实验室将迎来新一轮的实验室国家评估,实验室将通过自身的完善,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作出更大的成绩,在现代轨道交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以期在实验室评估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三篇:企业渐进性创新动力持续改进

企业渐进性创新动力持续改进

内容摘要:持续改进(CI)长期被看作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但是目前许多西方学者将持续改进看作是企业获得渐进性创新能力的战略,持续改进能力被认为是企业获得创新动力的能力。本文针对持续改进能力体系以及持续改进能力提高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持续改进 渐进性创新 学习型组织

目前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表现为企业能否准确、迅速的应对市场的变化,不断改进企业的行为以及对企业的产品及工艺进行创新。一般认为企业的改进模式包括渐进性改进和突破性改进两种模式。目前,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已经在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中被广泛推广与运用,但是却很少有企业将持续改进能力作为一种提高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的要素,对于持续改进体系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

持续改进能力的概念

Bessant等将持续改进定义为: “公司广泛集中参与的过程和持续的渐进性创新。” Boer对持续改进定义为:“持续改进以改进公司的绩效为目的,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渐进性的、全公司广泛参与的对现行行为进行改变的过程。”Teece 和 Pisano 等认为,持续改进能力是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中被称为创新动力的能力。持续改进(CI)最早被美国的学者研究,然后在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广泛研究,也有些学者追踪CI 起源于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目前持续改进已经在全球开始被广泛研究、关注以及普遍采用,而且CI被认为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环节持续改进活动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企业的持续改进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的竞争力。成功的CI需要企业建立明确的近期或长期持续改进目标,同时这种目标能被企业上下广泛地、清楚地认知。提高持续改进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全体员工持续的参与企业的改进活动,持续改进已经被作为员工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部分。在持续改进活动中最困难的是所有员工坚持这种改进活动直到出现真正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开始持续改进活动。

图 1 持续改进演化的路线图——五个层次的CI

持续改进能力的提高途径

目前普遍被引用的一种观点认为,成功的持续改进体系归结于以下指标:明确的战略体系、潜在的支撑文化、可以实施的基础设施、一个支持的方法体系、以及将持续改进作为一种过程来管理。在英国,DTI 研究计划的研究表明,公司的规模、技术以及其他变量对于持续改进能力并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之间的合作对持续改进能力的影响却表现得更加重要。Bessant认为,提高持续改进能力不完全依靠科学的进步,而主要是依靠每位员工都具有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维模式。目前引用较多的持续改进演化模式为Bessant等提出的五个层次的持续改进路线图。具体如表1所示。

企业持续改进能力体系

在J·rgensen,Harry Boer等的文献中,将发展持续改进核心能力的关键行为分为六大组,并且通过数学方法证明这种分组是合理的,分别为:将CI与公司的战略目标联系的能力、战略管理CI发展的能力、保证公司让公司持续参与CI的能力、让企业的外部(比如顾客与供应商)参与CI的能力、由CI活动带来的企业学习的能力以及将CI价值在企业的明确表达与认知的能力。Mandar等人通过数据分析,将关于发展持续改进核心能力和关键行为的指标分为四大组,分别为持续改进战略系统、顾客与供应商的参与、价值管理、报酬体系以及对知识的战略部署。结合Bessant的持续改进演化图和J·rgensen、Harry Boer、Mandar的分类方法,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建立持续改进能力综合体系。

企业识别问题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应具有一整套规范化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系,有正式的发现问题的组织并有规范的程序。企业问题识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企业的所有方面,比如企业的技术、工艺、市场、管理、企业的外部合作与联系、企业文化与组织等等。识别企业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决策者和高层的事情,而应该是公司上下、内外广泛参与的过程。而开发企业员工识别问题的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当发生错误时,企业不是追究具体人员的责任,而是自觉寻找原因,从而鼓励员工发现企业的错误以及问题。将CI 与公司战略目标相联系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经常会发生公司战略与实际执行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企业在推行持续改进体系时,需要每位员工都认同公司和其所在部门的战略、目标,同时持续改进活动的战略目标应该与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一致,而不仅仅是与某些团体、个人的战略一致。

员工对持续改进的参与程度与能力。持续改进贯穿于员工和部门的所有工作环节中,而不是单独某一个员工和部门的工作,持续改进由员工发起并参与整个创新活动的过程。为了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创新活动的一致性,在提出的改进措施之前,企业需要听取每个员工和部门的意见。创新经常被认为是R&D部门的任务,但实际上每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公司的机制能够调动组织每个成员的创新能力,尽管每个员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加在一起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调查发现“欧洲质量奖”的获得者等都非常重视员工参与CI,他们的成功都于重视员工参与CI有关。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话来表述,即“没有全员的参加, 就没有全面的管理”。

企业外部参与CI的程度与能力。企业外部参与CI的能力是指企业以供应商和客户的反馈信息作为公司提高和改进的手段,企业能够根据顾客或供应商来指定特定的改进计划,同时企业员工能以企业内外部的客户为导向来开展持续改进活动。

对CI进行监控、评价能力。在传统组织中,对行为的测评是主要由专家来执行,而且使用这些监控、评价的手段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组织行为而不是改进组织行为。但是在持续改进体系中,监控、测评的目的是监控改进的方向和改进的程度,而且进行监控与测评的人员最好是参与到持续改进过程的人员。因此,与持续改进有关的监控、测评过程通常由参与CI的组织和个人设计和记录,而且这一点对于持续改进的监控与测评是非常重要的。对改进建议的管理能力。有效的员工参与以及企业外部参与的持续改进需要一个系统建议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有完善的体系来保证企业可以接受、认知以及归类总结来自于企业内外的建议;另一方面,企业要有保证合理建议实施的体系,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员工所提出的建议不论采纳与否都应该能给予及时、明确的答复。

知识在企业的共享程度。企业应该特别关注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的规则,以及鼓励成员进行学习、分享知识的方法,从而让员工都能从创新活动的成功和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同时企业也能有机整和员工的在持续改进中的所学并使之得到强化。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让员工广泛参与到创新性问题的解决之中,并将创新作为组织生活的一种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Bessant, J., Caffyn, S., Gilbert, Y.(1994)“Rediscovering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echnovation Vol.14,No.1

2.Boer, H.et al.,(2000), “CI changes: from suggestion box to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Europe and Australia”,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徐蔚然转自《商业周刊》

第四篇:安全文化持续改进

安全文化持续改进

近年来,由于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患者自主意识的增强,医院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等因素,医院安全问题尤显重要,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更是安全管理的内涵要求。

增强安全文化理念。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医疗安全生产实践中逐步完成,并为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同、遵循和接受的,是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将安全问题由自然科学引向人文科学领域,将安全管理思想引入一个新境界。

从医院来讲,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医院安全形象,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需要;是推进和谐医院建设,促进构建医患和谐、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医院运行安全管理,实行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医院的各级管理者,包括每个员工都应充分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把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绷紧“安全弦”,抓住“安全线”,守住“安全门”。全面开展“平安满意在医院”的创建活动,进一步积攒沉淀于干部职工心灵中的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和价值观,发挥干部职工“人”的主体作用,注重人文关怀,用先进的安全观念、知识、技术培育具有现代安全素质的“人”,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形成安全管理人人有责,安全理念人人共享的心态,增强安全观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作业技能或操作规范,自觉规范安全行为,养成遵章守纪,标准化行业习惯,夯实安全基础,保证医院安全、稳定、高效、有序、可控的运行。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以此保障安全管理有效运行是根本措施。医院要结合医疗服务及其管理职能和业务,针对医院管理、临床服务和行政后勤等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一、要形成完善的责任制度。不断完善以领导负责制、逐级负责制、岗位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组织,各部门和个人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如逐级的医疗安全责任状、特种设备责任状、社会治安综治责任状、计算机网络安全责任状,要不断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与时俱进,修改完善责任制、责任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关键是要按职责履行使命,按责任状认真执行,落到实处。

二、要建立完善实施安全事件报告系统。利用报告系统分析细节,对诊疗过程和报告事件提出相应的建议,起到报告系统的作用。认真做好医疗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药品不良事件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传染病例及疫情报告、重大事件报告、重大医疗纠纷报告等。要在报告分析过程中,从中吸取诊疗或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掌握信息,及时处理应对不安全隐患或事件。

三、要建立完善的协调制度。医务、护理、质控部、院感科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整合力量和资源,加强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管理检查,落实晨交班会,科主任、护士长月例会,季检查讲评会等制度,定期交流、研究、布置安全工作,分析解决发生的问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

四、要建立评估考核督查和激励制度,要科学设定相关安全指标评价体系,如患者安全目标体系的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到实处,认真执行《患者安全目标工作手册》。完善医院后勤、消防等运行保障目标体系的各项制度。要把平时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结合;问题查实与检查评估结合;明察与访查结合。对这些制度包括医疗核心制度要逐一落实执行,要加强检查、评价、考核,以持续改进,纳入绩效进行考评和奖惩。

五、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是医院做好管理和医疗工作的生命线。要建立完善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党支部、各部科室负责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负责工作的机制。及时发现、处理不良思想、苗头,加强预防。重视“群众利益为小事”、“安全无小事”、“院感无小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以防一触即发,注意不良事件发生,把解放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安全管理涉及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细节,全体员工要把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到医院管理和业务流程中,正确认识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任务、安全与科室或者个人、安全与法律的关系,在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违章就是违法,违章就是犯罪,违章就是害人害已”的观念,把医院安全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使安全第一的思想真正贯穿于医院工作全过程。各科室乃至每个员工要认真履行职责,沟通交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全员高度自觉性、严肃性、认真性是实施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全院、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才能有效创建平安满意医院。加强医院安全管理,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及之间的相关性,统筹资源,注重人文关怀,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以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后勤运行安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安全,药品使用安全、消防安全、财经运营安全、干部职工思想健康稳定安全、患者安全,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升医院综合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确保医院目标计划的实现,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全球化的文化动力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读书感

本书的作者是(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经过我对本书的阅读,了解到了此书所表达的内容。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文化地震——文化全球化,它几乎涉及地球的所有地方。文化全球化既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大承诺,也非一种简单的巨大威胁,而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多元化的挑战:原先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传统如今陷于崩解,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出现了多种选择。如果说这一巨大的挑战即是个人和集体都得到更大的自由,那也不算过分。人们若珍视自由,就不会厌恶这一事态发展尽管理会为它付出代价。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在无休止的相对化和狂热式的反应二者间寻求一种中间立场,也就意味着在欣然接受和拼力抵制二者之间,在争取全球同一和实行地方孤立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间立场。本书作者令人信服地表明,这并不是不可能,答案就在本书之中。

全球化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全球化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极其突出,但其在文化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影响。不可磨灭的是全球化确实有利于文化传播与交流、有利于教育普及。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还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人质疑:在全球化带给我们有利方面的同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世界文化呈现出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对我们的传统本土文化的发展是巨大的冲击。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全球化和跨地区贸易究竟是增强还是减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理解为几种情况的文化多样性。第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多样性。从这个层面上讲的话,文化的多样性是减弱了的。当一个国家通过全球化这个平台,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技术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其他国家所认同,那么其他国家就会吸收这种文化,将这种异国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就得到这些国家的共享,那么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多样性的差距就减少了。第二,国家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当一个国家吸收了其他一个或是多个国家的文化时,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又丰富,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必定是增强了的。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传播、交流、融合产生出一种或多种在原质的基础上具有新质的文化来,那么,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异彩纷呈,各有特色。中国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世界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文化走出世界,很多外国文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文化。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处理的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以上这些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国门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打开国门,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激荡,与中国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会遭受什么样的冲击呢?当今的文化全球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于世界。可以说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习俗正在日趋全球化。无论是在服装、食品、电影、电视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美国更是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特别是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的方面的强大优势,以其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外国市场,进行文化渗透又获取巨额经济利益,这对我们的文化多样性造成巨大的威胁。典型代表——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当好莱坞电影向全球市场渗透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它代表了美国文化的出口,或者说他催生了一种新的、超越了特定美国起源的全球文化。不管是好是坏,好莱坞电影在努力地迎合全球观众的心态,具有强大的普世性,当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人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蕴含在电影中的文化内涵,这才是影响人思想的关键。韩剧对中国影视剧市场的占据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也是同样的缘由。中国香港电影对中国电影具有代表性,在巅峰时期,香港每年出品的电影数量要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并且在出口方面仅次于美国方面,但是香港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不大。这就是如果当非美国电影想打入外国市场,也必须争取普世性。如成龙的电影《红番区》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然而,制片商还是对电影做了部分删除以迎合美国观众。所有的动作场面都保留了下来,但讲述成龙与女主角关系的段落被大量删除,因为梅艳芳在美国很少人知晓;另外则是这段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爱情观中的义务与忠诚,而不是西方人的那种性爱浪漫。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民族情感的表达。中国的民族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逐潮流,热衷于过一些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我认为适度过一些洋节娱乐一番是不为过的,但是,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漠视本土文化确实是不应该的。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是人们常争执的焦点。许多左翼批评家认为:今天的全球化其实就是美国化,它打破了其他地区传统的文化体系,“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暴力和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的渗透就在于帝国主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上。”反过来,保守主义者则担心西方传统与非西方传统文化的融合最终摧毁前者的特殊性。其实,所有成功文化都带有综合的特点,只有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文化才能持久更新,而不走向自我封闭。只是,相对弱势的文化可能需要面临更多的调整与转化,但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下载“先锋文化”的动力牵引与持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锋文化”的动力牵引与持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合集)

    第五课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

    理想与动力

    理想与动力 理想是什么? 妈妈说,理想是桥的对岸,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迈过去;老师说,理想就像人的灵魂,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一个傀儡,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同学说,理想是一道关卡,过了这道关卡......

    《光明日报》头版报道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事迹

    《光明日报》头版报道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事迹 冬日,蓉城寒气逼人。走入城市西北角的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机车车辆滚动振动实验台却热气腾腾,......

    先锋木业经典演绎“木文化”

    先锋木业经典演绎“木文化” 一家此前朴素务实又极具市场潜力的苏州本地木制品民营企业,近几年来,在品牌创新与文化转型的双引擎推动下,迅速地迈出成长发展的步伐,赢得苏州三分......

    文化发展的时代先锋

    文化发展的时代先锋 ——李根平同志个人事迹汇报 李根平,男,53岁,江西省东乡县人,中共党员,东乡县采茶剧团副团长。他自幼学艺,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是基层文化战线上一名“老战......

    《电力机车牵引计算》填空题与简答题

    一、填空题: 1、《列车牵引计算》是专门研究铁路列车在外力的作用下,沿轨道运行及其相关问题的实用学科。它是以 力学为基础,以科学实验和先进 操纵经验为依据,分析列车运行过程......

    文化动力推动队伍长远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引领凝聚思想 文化动力推动苏州法院队伍长远发展近年来,苏州中院按照“贴近审判、贴近法官、贴近基层”的工作要求,针对法院队伍地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出......

    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

    新发现考核制度一、为了更好的引导员工行为,加强员工的自我管理,提高工作绩效,发掘员工潜能,同时实现员工与上级更好的沟通,创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团队,推动公司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