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企业文化管理

时间:2019-05-14 19: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企业文化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企业文化管理》。

第一篇:第四章 企业文化管理

第四章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企业文化的兴起、企业文化的性质;

2、理解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3、熟知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建设过程;

4、掌握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结构。

(二)技能目标

1、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理论分析现实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2、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找出现实中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开篇案例

鸬鹚与第三条鱼

最近,做渔业生意的王老板接到了一个大订单,以至他欣喜若狂,连走在大街上都是欢蹦乱跳的,仿佛一个孩子。但是兴奋之余,他仔细一盘算,自家只有15只鸬鹚,根本无法按期交货,即使将隔壁小刘的8只鸬鹚加上,也显得异常吃力。于是,王老板决定召开一次鸬鹚工作会议。

第二天一大早,王老板就唤醒了全体鸬鹚,召开工作布置大会“鉴于目前任务较为紧急,同时也本着‘以鹚为本’的精神,本人决定,从即日起全体鸬鹚的午餐标准由原来的1条改为2条金鱼,同时工作量加大40%”。这一指令使得多数鸬鹚的欢迎,因为捉鱼的数量仅仅加大40%,而报酬增长了100%。

然而几天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鸬鹚并没有捕捉到预期数量的鱼,就连几个捕捉高手也没能完成任务。王老板甚是纳闷,便循踪调查。原来很多鸬鹚抱怨,王老板仅在有订单时才会考虑改善午餐质量,平时很少兑现“以鹚为本”的诺言,趁此也给他点颜色瞧瞧„„听到这里,王老板心里一打冷战。

晚上,王老板在万福街上最著名的“飘香大酒楼”订了一桌饭菜,并打电话给A鸬鹚请其来赴宴。席间,王老板矢口不提捉鱼问题,而一味询问A鸬鹚近日来如何辛苦等诸如此类话题,并许诺从明日起给其三条鱼作为午餐。A鸬鹚听后极度感动。此后几天内,王老板对其他鸬鹚故技重施。结果,至交货之日,王老板不仅如数交货,而且数量还足足多出20%。

管理启示:商业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任何人性化的决策或制度的贯彻执行都是建立在持续的发展和赢利基础之上。相对来说,企业规模越庞大,企业文化 也就越先进,往往宏伟的事业总是通过企业文化来凝聚和感染优秀人才,因而任何集体企业文化缺失或坍塌都会给企业带来重创,甚至灾难。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兴起

企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日本对美国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仅二三十年间,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奇迹般地实现经济崛起,日本的商品横扫欧美,其企业的管理引起欧美学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了企业文化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美国管理学者进行了美日管理学的比较研究,发现:美国企业管理较为注重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企业则更多地强调诸如人、目标、信念、宗旨和价值观等“软”因素。特别是考察了日本企业之后,他们发现,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之间一个最大的差别是日本企业的员工有“爱厂如家”的思想,而美国企业的员工缺乏这种思想。这证明了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因此美国学者又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

1981—1982年,美国企业管理理论界接连出版了四本畅销书:美国著名美日比较管理学者威廉·大内的《Z理论一一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美国斯坦福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美国著名的麦金赛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合著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美国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托马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找优势一一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这四本书的出版,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新潮的兴起。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Duchi),由于其日本血统的有利条件,率先推出了日美文化比较的著作《Z理论一一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威廉大内将美国企业的管理特点定义为“A型组织”强调速度一一立刻争取表现,立刻给予奖励;强调个人一一高生产力即有高报酬;强调数字一一具体的数字是一切考核的标准,抽象的内涵不受重视;强调利润一一公司只关心股东的利益,漠视员工、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威廉·大内认为典型的日本管理模式(Z型组织)具有某些宗法制度的色彩,是一种大家庭式的管理,整个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或宗族,它的员工终身被雇佣,共识式决策与领导班子集体责任制,较平均的分配制度,用职务轮换以养成“通才”为目标的骨干培养路线,对职工的全面(包括其私生活)关怀等做法与政策,都反映了这种特色。在企业及其员工间的关系上,与欧美等西方企业中员工人格独立平等而经济上为单纯“交换和雇佣性关系”(A型组织)不同,日本企业中的员工如同大家庭中的成员,与企业保持着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美国斯坦福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R.T.Pascale)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A.G.Athas)在总结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经验后,出版了《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书中提出了“7S模型”(战略、结构、制度、作风、技能、人员和最高目标),并应用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松下、AT&.T,IBM等典型的日美企业。对比表明,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硬S”(战略、结构和制度),而且更重视“软S”(作风、技能、人员和最高目标)。美国企业大多数只重视

前者。作者强调整体性,认为必须把七个要素(S)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网络,才能推动企业取得成功。两位教授同为美国最大咨询企业麦肯锡公司的资深咨询专家。“7S模型”在国际上也被称为“麦肯锡7S框架”。“7S模型”理论为企业的软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的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出版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专著,是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第一部以“企业文化”命名的理论著作。在对近80家企业进行深入调查之后,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论断。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企业环境、企业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与仪式、文化网络等。这种分析方式也成为被广为接受的解构企业文化的方式。在考察了数百家企业后,划分了强悍型、工作娱乐并重型、赌注型、按部就班型四类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分析、管理、变革等问题,作者都有精辟的论述。作者提出的未来“原子式组织”包含小团队、授权、信息化、文化纽带等四个要素,就现代的发展趋势看,基本上是准确的预测。

美国的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该书影响巨大,1982年出版后,次年与《大趋势》并列畅销书榜首)通过对美国43家公司的研究,概括了美国优秀公司的八大特点:①行动迅速,决策果断。②接近顾客,以优秀的产品和优秀服务维持优势。③锐意革新,全力支持敢闯敢做的改革者。④珍视企业至为宝贵的资源一一一人,通过人潜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率。⑤以价值准则为轴心,把公司内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到企业目标上来。@扬长避短,展开多元化经营,增强应变能力。⑦组织结构简单,减少层次。⑧宽严相济,张地有节,注重管理艺术。美国公司不逊于日本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尊重个人独立人格和不断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国企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仅仅是对国外一些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的译介。从1986年起,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向企业介绍企业文化理论,帮助企业建设企业文化。随后,在召开的一系列全国性企业发展研讨会上,企业文化引起更大关注,并相继成立了多家企业文化研究机构,掀起了第一次企业文化热潮。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提法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文件中频频出现,党中央和国务院组织了若干次有关企业文化的大规模调研。官方的介入,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改革的一种推进器。21世纪初,国内企业文化研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大批企业文化研究专著、论文纷纷出版、发表,企业文化研讨会、论坛接踵而至,从而形成了新一轮企业文化研究浪潮。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据统计,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也就是说,几乎每个管理学家对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定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特雷斯·迪尔(Terrence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Kennedy)在1982年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戴尼森在1995年提出,企业(组织)文化是指“为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假设,以及表达出来的实践和行为。组织文化的一些方面(诸如个体行为和群体标准)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化的有些方面却难以观察,因为它们表示了不可见的假设、价值观和核心的信念”。

我国学者魏杰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既是指具体企业、公司所形成和保持的文化传统,也指抽象形态的企业、公司的一般文化体系和价值准则;既是指企业、公司文化的具体内容,又是指一门特定的学科、思想体系。

事实上,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民族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的背景下,由企业家和员工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倡导、培育产生的,它具有企业的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为此,企业文化也可以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是本企业所特有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

(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企业总是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对象作为本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理想或最高宗旨,一旦这种最高目标和基本信念成为统一本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就会构成企业内部强烈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成为统领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因此,企业价值观制约和支配着企业的宗旨、信念、行为规范和追求目标,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二)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

人是整个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也是企业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因此企业只有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企业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三)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

企业文化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企业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理环境,自动地协调企业成员的心态和行为,并通过对这种文化氛围的心理认同,逐渐地内化为企业成员的主体文化,使企业的共同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这种由软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企业的刚性管理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

(四)企业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企业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目的愿望等都会导致成员之间的摩擦、排斥、对立、冲突乃至对抗,这就不利于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寻找观念共同点,不断强化企业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使之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化的认同和融合,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使企业具有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共同行为的齐心协力和整齐划一。

三、企业文化的性质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无形经济资源

企业文化与企业中有形的经济资源一一人、财、物相比较来说,可称为无形的经济资源。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一一企业外在形象、品牌可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明显具有经济资源性质;企业文化制度层、精神层面可以通过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而为企业创造收益,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但它是无形的,只能依靠其他有形物质来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正式(管理)制度相辅相成

作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行使着企业非正式规则的功能。作为非正式规则,它与企业的正式管理规则相辅相成。企业文化不能代替正式管理制度,但正式管理制度只有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得到实施,否则再完美的制度也将流于形式。正式管理制度具有可模仿性、可移植性,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群体实践沉淀的结果,具有不可移植性、不可模仿性。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

(三)企业文化在企业系统内具有某种准公共物品性质

现代经济学根据服务性质的不同,把物品(服务)分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和准公共物品(Semi-public Goods)。公共物品有两个特性:供给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的特性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企业文化是非排他的,实际上企业成员中“消费”企业主流意识形态的人越多,企业管理当局越满意。同样,企业文化的供给是非竞争的,追加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消费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正是由于它是某种公共物品,企业内各群体、各分支机构通过免费“消费”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绩效;同时,企业文化的“供给只能由企业管理当局全盘考虑。例如,海尔的张瑞敏便自认为是集团的”首席文化官“。

(四)企业文化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

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一般而言,社会成员一旦选择了某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好是坏,在以后的路径中他会不断地重复并强化这种选择。即一旦接受,就可能不断接受;一旦排斥,也就会不断排斥,要想替换非常困难。同样,企业文化的演变也具有某种路径依赖性,偶然事件的发生有可能给企业文化的演变带来极大影响。最典型的事例是,一些企业创始人的风格和最初的选择,在长时间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性格,如IBM、松下电器等知名企业几十年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托马斯·沃森、松下幸之助们的烙印,尽管创始人早就离开了企业。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构成

一、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为其要素。由于人们对于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对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也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西方企业文化学者大都把企业文化界定为企业精神文化,以此为基础,他们提出了不同的企业文化要素观。例如,美国学者肯尼迪和迪尔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五大要素,即企业环境、企业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与仪式、文化网络。帕斯卡尔等人提出”7S“模型,即战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

在中国,有些学者认为,企业文化即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传统和习惯等要素。还有些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企业文化要素观。尽管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文化要素的看法存在差异,但是企业文化要素问题的提出,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企业文化的结构

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构,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文化由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三部分构成;有的学者把企业文化分为四部分,即物质层(器物层)、行为层、制度层和观念层(如图4-1所示)。这里,我们采用后一种观点。其中,观念层属于一种隐性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等。这些内容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存在于企业员工的观念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则属于显性文化的内容,是指企业的精神以物化产品和精神性行为为表现形式,能为人们直接感觉到的内容,包括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设施、企业形象和标识等。

图4-1企业文化结构示意图

(一)物质层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结构和外表、款式、企业劳动环境和员工休息娱乐环境、员工的文化设施,以及厂容厂貌等。

1、生产设施

物质文化载体中生产设施包括机器工具、设备设施等。这些是企业直接生产力的实体,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指示器。

企业的生产机器、设备设施的摆设等往往折射出管理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如在日本的许多企业中,对员工的关怀往往体现在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对安全标语、安全设施、保养维护、安全检查、工厂平面配置、现场布置、区域划分均有整体的科学规划。丰田汽车厂就运用最佳动作的原理,将产品输送带抬高,使作业人员不必弯腰工作,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轻了工人的体力负荷。

2、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主要是指工作环境,如办公楼、厂房、俱乐部、图书馆,以及生活设施和环境绿化等。企业环境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能激发职工热爱企业、积极工作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企业环境也是企业形象与经营实力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它对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拓展经营业务,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企业的产品

企业通过有目的的具体劳动,把意识中的许多表象变为具有实际效用的物品。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时地按照一种文化心理来塑造自己的产品,使产品的使用价值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德国的奔驰汽车以”豪华、马力大“著称;日本的丰田汽车以”节能、省油“赢得消费者青睐;法国的香水以”香味纯正、留香持久“而闻名于世。这些都是企业追求”质量第一“的最终体现。

4、企业名称和标识

企业标识是以标志性的外化形态来表示本企业的文化特色,并与其他企业明显地区别开来的内容,包括厂牌、厂服、厂徽、厂旗、厂歌、商标等。这些标识能明显而形象地概括企业的特色,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激发职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全体职工自觉地维护本企业的形象。因此,企业标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最表层,是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行为层

企业行为文化是员工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浅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作为存在形式。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等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划分,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家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

1、企业家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创始人、领导人创业活动的结果。企业家行为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健康与优化的程度,决定了员工对企业的信心程度,也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胜负。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和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家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家的人格力量、信念力量、知识力量是企业家事业追求的驱动力。企业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创造和管理文化,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企业健康文化的生成。企业家文化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思想道德、人格风范、创新精神、理想追求等方面。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深度与行为选择,反映了他的领导水平与领导能力。

综观成功的企业,几乎所有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总是不惜耗费时日去创造、倡导、塑造、维护自己或创业者们构架的具有强势力量的企业文化,并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对员工和企业施加积极的影响。

例如,有”世界船王“称号的包玉刚一向以稳健、谨慎的风格来经营企业,没有十分的把握,他不会冒险决策。他在创业之初就选定了风险相对较小的船运业。他认为只要处理好海情,风险就不算什么,这是国际性的服务活动,具有广阔的前景。就这样,包玉刚走出了通向船王之路的第一步。回避风险成为他事业成功的重要秘诀。他的这种稳健、谨慎的风格直接影响到他旗下的几十家集团、公司,使整个企业所烘托出来的文化处处表现出安全可靠、处处为客户着想的氛围。这些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帮助了包玉刚以卓著的信誉、良好的经营风格不断扩大自己的企业王国。由此可见,企业家的特殊风格直接影响和左右着企业文化。

2、员工行为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了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因此,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最大的连锁店”沃尔玛“以其”和气生财“的企业理念闻名于世,而让这种精神传遍世界各地的则是”沃尔玛“的无数员工。员工除了微笑服务,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家庭温馨感外,还能从顾客的仪表和神态中初步判断出他们的购物意图,从而进行耐心的解释和诱导。从顾客进门到出门,”沃尔玛“员工的微笑都会一直伴随着他,让他倍感亲切、愉快。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十分愿意”慷慨解囊“。这里的员工不仅仅把顾客当作消费者,而且十分愿意把顾客当作朋友,并与其建立感情。由这些员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企业文化,不仅托起”沃尔玛“固有的文化,而且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使他们也融入到这种文化之中。

(三)制度层

制度层也叫企业的制度文化,它在企业文化中居中层,是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厂规、厂纪以及生产经营中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也包括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企业风俗,是一种强制性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性。

在企业文化中,企业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结合部分,是由一定物的形式构成的,它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成的反映,其中介性表现在它是精神与物质的中介。制度文化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制度文化这种中介的固定、传递功能,使它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领导制度、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制度的内容必须具有合法性、统一性和准确性。也就是说,各种制度内容要符合国家和地区的各项法律规定,相互之间协调统一,表达准确、清晰、通俗易懂,避免模棱两可或生涩难懂。

(四)观念层

企业文化的观念层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等。由于精神文化具有企业的本质特点,因此它是在企业多年的运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存在形式的深层企业文化。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一般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精神能够反映企业的特点,并与生产经营不可分割。企业精神不仅能动地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本质特性,而且鲜明地显示企业的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它能较深刻地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在管理上的影响,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国外的许多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比如,本田精神追求技术与人的结合,而不仅仅是生产摩托车;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模仿别人;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人要有接受性,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

2、企业价值观

西方学术界公认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日本学术界对”价值观“一词的使用并不普遍,他们用企业哲学思想代替企业价值观。指导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的思想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企业进行价值评价、决定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国内外经营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并号召企业员工尊重和自觉推崇自己企业的价值观。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提出”IBM就是服务“,把为顾客提供世界上第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信念。中国海尔集团提出”真诚到永远“,把真诚地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3、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一般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表现为企业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及企业全体员工对共同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企业理念是一个总概念。它包括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信条和行为规范等,并表达企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宣告如何去实现这一使命。它主要以企业精神的形式反映出来,是企业文化中经营哲学、价值观、经营宗旨等内容的凝结和提炼。由于企业经营理念综合反映了企业精神,确立了企业的行为目标和发展方向,所以称它为企业的灵魂。它对外能够昭示企业所确立的社会身份、精神面貌和经营风格,对内能够成为全体员工的统一意志,唤起员工的巨大工作热情,促使企业充满活力。

蒙牛的”只有淡季市场,没有淡季思想“、”大战略看市场,小战略看对手“、”品牌是对消费者心智资源的争夺“等企业理念成就了”蒙牛奇迹“。

4、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即是一种善恶评价,可以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员工的心理和意识,形成员工的善恶观念和生活信念;同时,它又是一种行为标准,可以通过舆论、习惯、规章制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来协调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伦理建设。

日本中岛轮业集团董事长中岛武夫先生经历了半个世纪经营企业的磨练,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经营者的我,亲身感受了实践伦理的意义,决心终身不懈地磨练和升华自己的人格。“ 企业文化的结构不是静止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和作用。

首先,观念层决定了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观念层是企业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它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理论等的影响。观念层一经形成,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观念层是企业文化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观念层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层。

其次,制度层是观念层、物质层和行为层的中介。观念层直接影响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影响物质层。企业领导者和职工在企业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的基础上,制定或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来实现他们的目的,体现他们特有的观念层的内容,可见观念层对制度层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推行或实施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物质层,并以特有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反映在其行为中,可见观念层对物质层的影响一般是间接的。制度层的中介作用,使得许多卓越的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制度层的建设,使它成为本企业的重要特色。

最后,物质层和制度层是观念层的体现,观念层虽然决定着物质层、制度层和行为层,但观念具有隐性的特征,它隐藏在显性内容的后面,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它们的精神活动也必须付诸实践。因此,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行为层就是观念层的体现和实践。物质层和制度层以其外在的形式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水平、规模和内容。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设施、规章制度,就可以想象出该企业的文化精髓。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功能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如下功能:

(一)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企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崇高目标指引职工向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既定目标努力奋进,它体现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律和经验。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首先体现在它的超前引导方面。这种超前引导是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和崇高目标的培训教育起作用的。企业文化所宣传的、以企业价值观和崇高目标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对职工起着人格培养的作用。通过这种企业精神的培训,使企业精神在职工心中形成共识,引导职工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的大目标作出贡献。正如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认为人员是公司最伟大的资源,管理的方法不是直接用电脑报表,而是经由文化暗示,强有力文化是引导行为的有力工具,它帮助员工做得更好。“

(二)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像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把全体员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和理想而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的一种观念、行为和文化氛围。凝聚力是一种情感,它首先可以通过企业对职工的关爱表现出来;其次,凝聚力又可以通过职工对企业的依恋体现出来。这种凝聚力还必然会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表现为职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合力。

(三)激励功能

所谓激励,是通过外部刺激,使员工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向上的效应。现代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是由重视激励个体转变为重视激励群体,为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供了新型的手段与方法,为企业职工的激励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①信任激励。只有使员工感到上级对他们的信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②关心激励。企业各级主管应了解其部属的家庭和思想情况,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为企业尽力尽责。③宣泄激励。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不满,管理者要善于采取合适的方式让员工消气泄愤,满足其宣泄的愿望,使他们能心平气和地为企业工作。

(四)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指企业的制度文化、道德文化以及礼仪文化对企业及其员工产生的约束、规范作用,它增强了员工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企业文化的制度约束主张通过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接受、认同和内化,将传统制度管理的强制性约束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性约束。企业道德文化的约束作用,既包括舆论的约束力,又包括理智的约束力和情感的约束力。它们所产生的自律力量,其影响显然比外在的强制约束力更为强大和深远。企业礼仪文化不仅可以强化那些具体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而且可以将那些抽象的企业道德标准和要求化为具有可操作的感性的东西,它对员工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产生的制度约束力、道德约束力和礼仪约束力,能够使员工认识到提升个人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企业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努力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使自身的行为更加趋向合理化、科学化。

(五)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使员工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的影响具有广延性,一个团体的文化超出本团体范围的影响即为它的文化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实现:一是”软件“辐射,使员工接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规范等观念形态的文化;二是通过生产工具、厂容厂貌等”硬件“辐射,展示并影响员工文化观念的形成;三是人员辐射,即通过员工间的社会交往活动,相互之间和向外界”辐射“企业文化;四是宣传辐射,是指有目的地扩散和传播。通过以上四种辐射途径,可以使员工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另一种是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企业可以一夜之间设计出很响亮的理念、口号,也可以印刷出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凭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在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念都是空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严格地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独立进行。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可能使企业文化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企业文化的诊断阶段;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阶段;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阶段。其间应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

(一)企业文化的诊断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应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也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以海尔为例,一说”质量零缺陷“,员工就会想到”砸冰箱事件“;一说”快速反应,马上行动“,员工就会想到”大地瓜牌洗衣机从获得信息算起,三天设计出图纸,15天产品上市“;一说”真诚到永远“,就会想到”营销员因送货车故障,自己背着洗衣机走了三个小时给客户送货“的事;一说”客户永远是对的“,员工就会想到海尔把按照德国模式设计的电冰箱说明书修改成依照中国消费者的习惯的说明书的事件„„正是这些感人的事件和具体的形象,使海尔的文化理念没有停留在墙上、纸上,而是进驻到了每一位员工的心里。这是海尔文化管理成功的核心。

显然,诊断企业文化是否被员工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是否在对员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诊断的方法和原理是:把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起来,把集团的理念逐句念出来,请大家把听到理念后所想到的能代表这种理念的人物、事件说出来或写出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联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对集中,就说明企业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说出或写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对员工行为的指导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

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历史中提炼。在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沉淀一些支撑员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隐藏在一些关键事件之中。把隐藏在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的精神和理念,这就是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按照这种原理,可以设计出提炼企业精神的方法。

第一步:首先,让企业找10位从创业到发展全过程都参加的人,让他们每一个人讲三个故事: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中,你认为对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让每个人再讲三个人:你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是谁?这个人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由专人把每个人讲的故事进行记录。

第二步:把重复率最高的故事整理出来,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完整的故事。

第三步:找十个刚来企业一年左右的员工,最好是大中专学生,把整理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向他们提问:这个故事你听说过没有?你听了之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哪个情节最感动、最难忘?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用什么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第四步:把专家和有关企业领导集中封闭起来,对记录的内容进行研究、加工,从中提炼出使用率最高的代表故事精神的词。这些词经过加工,就是企业精神或企业理念。

第五步:按照提炼出来的反映精神或理念的核心词重新改编故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企业自己的故事。假如提炼出”拼搏“一词,”拼搏“就用一个故事来诠释。当然,可能还有”创新“、”团结“等,每一个词都用一个或几个故事进行诠释。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未来出发进行设计。对行业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找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回答:要想缩短差距,实现目标,企业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应该用什么理念指导自己。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

把从历史中提炼的文化理念和从未来出发设计的理念结合,进行加工整理,就形成企业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在各系统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以核心理念为指导,设计出各系统的理念,为每一个系统的理念确定相应的典型案例、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形成由核心理念、与核心理念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各系统的理念和相应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构成的文化理念体系。

以海尔为例,其核心精神(企业精神)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生产管理系统表现为”零缺陷,精细化,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在营销系统表现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在产品开发系统表现为”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在服务系统表现为”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在市场开发系统表现为”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每一个理念都有相应的典型事件与之对应。所以,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了,避免了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单纯形式化。

(三)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培训的方式首先是培训讲故事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故事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宣传者或者专家。不管是谁,都必须按照事先的策划讲,要把故事中想表达的理念讲深刻、讲生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记住、理解并主动向新员工讲解这些理念和故事。这样故事流传起来了,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

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在提炼和设计出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培训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认同、接受下来,并用理念做指导,作出具体的行动,这就是企业的骨干。这时,企业把这部分骨干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具体方式是,要求每个部门每个月都要在本部门本月发生的案例中,寻找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或本系统理念的案例,写成书面材料,上报企业文化中心。由文化中心在所有部门上报的案例中选出一个最符合企业核心精神的案例,作为企业的典型案例。年底,在12个典型案例中,再选择一至两个最能代表企业核心理念的案例,作为全年的典型。这样,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积累的文化典型逐渐增多,员工对理念的理解也逐渐加深。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为了寻找出更加合适的案例,会主动按照理念的要求处理遇到的具体事件,用企业的核心理念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从而使企业文化理念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为一体。

最后,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作用,使员工采取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实施,企业就形成了”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这种管理环境有两大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从而达到成功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

第二篇:企业文化管理初探

企业文化管理初探

黎永泰

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已为广大企业接受,但它的内容有待进一步说明。本文仅就企业文化管理的思想、制度和方法的特殊内容作一探讨。

一、企业文化管理的思想

企业文化管理的思想,产生于以人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之前,现代管理的思想,体现了以机器为中心的工业经济的要求。

管理思想转变的基础是经济形态的变化。泰勒以来的现代管理,体现了工业经济的根本要求。工业经济是建立在机器和分工基础上的。机器和分工与资源和能源相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财富,使生计经济转变为财富经济。机器和分工成为决定一切的东西。一切都受它们支配,社会生活无不打上机器和分工的烙印。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也是以机器和分工为参照的,体现了机器和分工的根本要求。

首先,企业管理适应机器和分工的要求,实现层级制和职能制的管理。层级制适应机器生产造成企业规模庞大,必须实行分层管理的需要;职能制适应生产经营高度分工,必须实行专业分工管理的需要。机器和分工创造了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企业组织结构是分层分工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是分层和分工的。上下对应是分层,左右对应是分工。这就是机器的逻辑。其次,机器和分工,要求企业管理实行标准化、通用化管理。机器和分工造成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标准化、通用化造成了大规模生产的现实性。标准化和通用化是机器生产不可违背的“圣经”。企业管理为了保证标准化、通用化生产的实现,也必须使用标准化、通用化的制度管理。企业管理制度成为标准化、通用化“圣经”的布道书。在这部布道书上赫然写着:“一切按标准办事!”“只有一般,没有个别!”“只有共性,没有差别!”管理制度对任何人要求整齐划一,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整齐划一的管理,造成了一支“工业军队”,保证了整齐划一的生产和经营。

再次,适应机器和分工的要求,在管理中人受机器和分工的支配。机器生产以要求管理达到人服从机器的目标;分工要求管理达到人专业化、专门化的目标。这两个目标都要求人人接受机器和分工所规定的“文化宽度”,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一个被动人、狭隘人、片面人、机械人。机器生产构筑了一个丰富的物质世界,却导致了精神世界的分裂和贫乏,人正在零件化、无机化。由机器和分工所造成的威胁人的“异化”寒流,将人性逐步“冰冻” 起来。最后,机器和分工的根本要求,导致企业管理流于事务主义、形式主义。管理遵循交易成本最低的原则。分工所以能创造巨大生产力,就是遵循了这个原则。但是不断分化的分工,造成管理单位膨胀,每个管理单位天生便有局部利益最大化趋向,都自发地以我为中心,要求实现利益倾斜、“营养集中”。这就导致管理部门之间争权夺利、扯皮推诿、事权冲突、官僚主义、信息不畅,管理成本增高,管理效率下降。同时,各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建构自己的价值观,造成“多灵魂管理”,这就驱使管理走向分裂、走向形式主义和事务主义。机器意志和分工操作,把工业时代理性管理的逻辑思维和精确思维推向极端,把管理引进迷雾之中。新经济时代改变了生产的形态。它不是以机器和分工为基础,而是以人的智慧和能力为基础;不是以占有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能源)为基础,而是以占有人力资源(知识、智慧、能力)为基础。人支配机器和分工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新经济中,从属于人的知识资源、智慧资源、能力资源,成为创造财富最关键的资源。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由人在活动中发挥出来的潜力。它包括:知识、敏锐的理解力、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技巧、1

态度、信心、成功精神、与对象的结合力等要素。根据一定目标,具备一定能力,就能大大地产生新创意、新构想、新设计、新发明,从而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产业、新的游戏规则,开辟新的市场,使企业赢得新的竞争优势。机器和分工也受到了人的智慧与能力的指挥和支配,大规模、标准化、通用化的生产转变为小批量、个性化、非标准化的生产。机器如何运作,分工如何进行,必须受控于人的目标和追求。这样,新经济导致企业文化管理思想的形成,当代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一是以机器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向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转变。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体现为:第一,管理要体现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管理导致人成为机器和分工的异化物的现象必须消除。员工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主导地位、主动地位、主创地位必须确立。企业文化管理必须以消险管理中人的异化为目标,人必须能自主支配和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管理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既有助于人的理性发展,又有助于人性的实现。企业文化管理,必须以消除人的片面发展为目标。第三,管理必须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知识、智慧、能力,致力于开发和充分应用人的潜力,创造启发人的潜能的文化氛围。以人力资源为核心,高水平地组织生产各个要素,使之创造更大的财富。第四,管理必须有助于企业成为员工生命和生活的载体,成为员工人生自我实现的舞台,实现员工自我的终极关怀。人不是为生活而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总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坚持推崇人、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实现人,克服以机器为中心的管理隐含的贬低人、轻视人、排斥人的价值取向。

二是以事务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向以经营灵魂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转变。经营灵魂是企业统一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对经营的终极社会责任和经营规律的根本认识,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个性经营中总结出的成功法则。以经营灵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做到:第一,企业在经营中必须致力于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经营理念的形成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企业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事务性、形式性的管理,但陷入事务性和形式性的管理而不能自拔,则是企业不能达于自由、自觉经营境界的根本原因。企业要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企业与社会、与环境、与市场的关系,摸索和提炼出适合自己经营成功的根本法则,把经营不断提高到自由、自觉的高度使整个企业有“灵气”、有“精神”、有自己的“打法”、“做法”,形成企业的“圣经”,使企业活化,有机化。第二,致力于把企业统一的经营理念,推广到公司的一切部门、一切机构,用统一的经营理念形成统一的经营意志。企业各个部门、各个机构自发形成的以维护局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部门价值观,是干扰企业统一目标实现的内耗因素,是企业内部合力形成的障碍,是低水平转化资源的根源。局部是整体的局部、局部功能是整体功能在局部的表现。用统一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高价值观,取代部门价值观,使一切部门以落实统一经营理念为要务,才能实现企业组织的统一性,有机性,使企业内部结合力不断提高,从而转化资源能力提高。第三,用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企业的全部事务管理、形式管理,使企业管理变成有机管理。以经营理念为企业的根本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指南,把一切事务管理和分门别类的形式管理,统一到目标实现的根本方向上,接受经营理念的统一指挥,按统一的指令行事,克服管理的盲目性,自发性、紊乱性和矛盾性;以经营理念决定事务管理和形式管理的必要性和简化性,不断再造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取得目标效率。第四,用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全体员工的集体价值取向。企业在公共领域中活动,每个员工必须使用适合公共领域的集体价值观,而不在公共领域中使用私人价值观。经营的主体是员工,员工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员工有不同目标追求,由此决定企业内在地存在“分力”倾向,这是不利于企业统一经营的最大因素。员工的“分力”必须转变为“合力”,这就要求员工在工作范围内按集体价值观行事。为此必须把作为集体价值观体系的经营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灵魂中,统一员工的认识和行动,获得内部“结合力”,从而放大外部“扩张力”。总之,灵魂管理的形成,企业便成为一个高度协调的有机体,企业的个性经营、自觉经营、有机经营,会使企业对环

境保持高度应变能力,长盛而不衰。

三是以硬规范、硬约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向以塑造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转变。无规矩不成方圆,员工需要接受规范和约束,否则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发生危害企业的行为。但是仅靠以强制为后盾的制度硬约束管理是不够的。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向以软约束为根本手段,以塑造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表现为:第一,以经营理念塑造企业集体性格。企业就是个人,是个人的集合,是大个人。个人有自己的个性,企业也应有自己的个性,企业个性就是集体性格。一个企业没有统一的个性,企业对市场和环境便无适应性,企业就不能生存发展。适应性、个性是企业生命力、活力的集中表现。只有企业经营理念才能塑企业个性。企业个性是经营理念的外在表现,经营理念是企业个性的内在灵魂,二者是表里关系。经营理念对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长期作用,便造成统一的集体性格。第二,以经营理念塑造员工的集体行为。企业要获得的是统一的集体行为。统一的集体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石,只有统一的集体行为才能抵制干扰企业目标实现的个人行为,才能实现低成本有效运作。衡量一个企业内力大小,以集体行为的统一程度,运作强度、持续韧度为标准。拥有强大集体行为的企业,开拓力度大、抵抗竞争者的力度大、顽强实现目标的力度大。只有“人心齐”,才能拥有“泰山力”。这就需要用统一的经营理念规范员工个人行为,使工作中的个人行为体现企业统一要求,转变为集体行为的一部分。员工一旦牢不可破地接受了企业经营理念,就会自觉选择自己的行为,“制度规范”转变为“理念规范”,外约束转变为内约束。企业达到不管而管的境界,集体的创造力可以发挥到极至。第三,以统一的经营理念塑造企业的集体意志。意志是事业的支撑,是事业的坚持力、战斗力、推进力、自制力。企业必须获得集体意志,必须成为强者,统一的集体意志是企业坚强的表现,是企业生成、生长、未来的担保。只有集体意志能决定企业的生存,能使企业扬溢生命感和奋进感,能超越悲观、恐惧和沮丧情绪的支配,以无畏的行动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唯有统一的经营理念能统一企业的集体意志,理念以精神的指引和力量,增强人的信心,坚定人的行动,以此互相鼓舞,互相支持,理念把员工的个人力量粘合为集体力量,表现为集体力量的洪流。企业获得集体意志,企业生存发展便有了保证。第四,以经营理念塑造企业的集体形象。企业必须获得完整统一的集体形象,才能有力作用于公众,获得公众的认知和美誉,为公众所认同。公众购买的是商品,选择的是形象。形象是商品的证明书和通行证,没有良好的、突出的、拥有个性形象的企业,很难为公众选择和接受。企业核心形象是理念形象,即由企业理念所造成的对公众的精神震撼。理念形象又是感知形象的根据,感知形象是理念形象的传达。所以,只有具备企业统一的、适应性的经营理念,企业才能塑造优良形象,赢得市场。总之,企业文化管理把对企业塑造管理,放到了管理的突出位置上。

四是以短期目标和行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向以长期目标和行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转变。第一,以一贯经营理念为企业确立长期的经营目标。虽然今天企业所处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偶发性等特点,而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使企业不得不随时改变自己的决策和计划、企业不得不采用越来越灵活的策略,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只有短期目标,相反更需要企业以一贯理念为指导,确立长期经营目标,以便企业以长期的、坚定不移的、锲而不舍的硬功夫,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使自已在一个一寸宽的领域中,以不断创新的精神,造成几公里的深度,形成其他企业不可追赶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二,以一贯的经营理念统率企业经营的短期目标。企业的经营是不断而持续地变化的,经营的具体业务总是短时间的。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变化,目标便成为下一次变化的火车头。对公司经营直接发生作用的总是短期目标,因而经营者和员工的行为很可能短期化,无数相互矛盾的短期化目标会弄得企业无所适从,混乱经营。因此,即使是短期目标,也必须统率于企业的长期目标。无论企业哪个部门、那项经营和工作,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向着公司的长远目标进行革新、改善、发展,所作的努力才能有系统效率。只有统一的经营理念,才能使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一致起来,使短期目标成为长期目标的基石,通过实现无数短期目标,不断逼近和实现长期目标。第三,以一

贯的经营理念培育员工的目标意识。在今天,目标对于企业员工已变得如此重要,一个有明确长远目标的企业,在组织使命和价值观的支持之下,能使全体员工知道企业的未来之路,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能使员工感到骄傲、自豪,拥有长远的眼光,满怀期待,心中充满机会,能为自己制定雄心勃勃的工作计划。长远的目标不仅使企业和员工得到了一个愿景、一项组织使命宣言、一个哲学观和意志力支撑,而且清楚地表述了组织所渴望的将来,它调动员工的情感、智慧、行动和判断,使企业获得来自内部的合力推动。因此,以一贯经营理念培育员工的长远目标意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任务。第四,以一贯的经营理念统率员工的目标行为。目标是企业奋斗的方向、是动力、是准绳、是标准,集中所有员工的努力于企业的目标之上,并应用最适宜的方法,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取得实现目标的最佳结果,这是企业经营的要求。但是企业内存在着两个方面干扰员工目标行为的力量:一是来自员工个人的目标行为对集体目标的干扰,二是来自组织不当的行为对集体目标的干扰。为了排斥来自个人和组织对集体目标的干扰,有必要随时以统一的经营理念为指导,高举企业目标的旗帜,让员工始终看清企业目标。并用统一的经营理念规范员工目标行为,使每个人都一致地奋力攀登企业目标,不是每日重复昨日的工作,而是每天致力于革新、改善、提高。有集体目标行为的保证,企业必然处在不断进步之中。

企业文化管理思想的产生,使企业管理获得一种新的哲学观点,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一种新的方法论视野,使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思维方式得到根本突破。

二、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思想,企业文化管理应建构一套与其他管理不同的管理制度。这一套管理制度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意义符号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管理是以文化为根本手段所进行的管理。文化是一种意义符号,只有分享这一文化的人才能识别。一种意义符号作用于同一文化群体,会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理解和阐释,获得共同指令和认同,产生与这一文化意义符号相一致的行为。因此,形成企业全员认同的文化意义符号系统,并对这文化意义符号系统进行有效管理,是健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首要要求。

企业的文化意义符号系统包括:(1)文化精神意义符号系统。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理念系统,包括企业口号、使命、宗旨、目标、成功思维、成功法则、成功精神等等。它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正规系统层次,是一套不可争辩的原则。(2)文化物质意义符号系统。包括企业的标志、名称、旗帜、环境、设施、各种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特征的物质设计等等。(3)文化行为意义符号系统。包括企业与社会、政府、市场、顾客;与供应商、经销商、竞争者;与内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角色人员发生行为互动时,其意义所传达的文化指令;以及由典型人物的行为传达的文化指令等等。企业文化管理,首先就是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管理。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意义符号中,员工准确地得到意义指令,采取符合文化意义符号系统要求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

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管理制度要求做到:第一,首先应形成企业的精神文化意义符号系统,即企业的经营理念系统。通过自觉地、长期地、系统地总结、提炼、提升和完善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逐渐形成核心经营理念系统的正式文本,以此作为整合全部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构架。第二,以企业精神文化意义符号系统为根本规范,系统整理、提炼、设计企业的物质文化意义符号系统和行为文化意义的符号系统,并把它们整合成一个体现企业集体个性性格的完整的文化意义符号系统,做到协调、完整、统一、有机,使之对内实现全方位规范作用,对外实现全方位传达作用和控制作用。第三,制定对企业文化意义符号系统进行管理的制度。包括阐释、传达、宣传、学习、培训、实践、维持、传递、变更、重构等方面的规定。使企业文化意义符号系统长期地、隐形地、巩固地对企业经营管理发生指令作用。

二是企业文化沟通管理制度。文化要起到根本的管理作用,形成完备的文化意义符号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这只意味着文化管理才开始,有效的文化管理还有赖于文化沟通。沟通是对一组文化意义符号的共享,以及根据对一组文化意义符号共享,而对个人和组织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或者继续,或者停止,或者改变)。只有沟通才能使文化发生根本管理作用。

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沟通管理制度。包括:第一,沟通态度管理。企业内部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一切员工都应对文化沟通、文化传递、文化理解、文化执行持积极的、主动的、快速反应的态度。从文化沟通中习得和内化本企业的文化。一个企业缺乏积构沟通的态度,企业文化要内化到员工一切集体行为中,要发生文化管理的强大作用不可想象。第二,沟通类型管理。流畅的文化指令传递,依赖于企业内形成立体网络式的沟通渠道。上下沟通、左右沟通、内外沟通、专家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等。只有拥有健全的、发达的沟通类型,使各种类型的沟通形式各自发挥沟通的作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企业文化指令得以通过多种形式而传递,员工及时共享文化,才能有效执行文化指令。第三,沟通渠道管理,渠道是文化指令通过的通道。渠道的功能、容量、速度、长度质量等,直接

影响文化指令能否顺畅、及时、有效地传递,对企业文化能否发生管理作用影响极大。渠道管理要求注意沟通渠道建设、质量保证、障碍克服,使渠道处在高效运作之中。第四,沟通媒体管理。借助于不同形式的媒体,或大众传播媒体或人际传播媒体,使文化指令以各种媒体为载体,通过多种渠道,顺畅传递。企业使用媒体不是任意的,必须根据经营理念进行选择,使之具有个性,体现企业理念要求。在媒体上的编码所形成的意义符号,也要与经营理念一致,以保证正确传达企业一贯的文化指令。总之,完善的文化沟通管理制度,将有助于企业文化管理高效发挥作用。

三是文化氛围管理制度。达到塑造企业集体性格的目的,就要把企业的客体文化转化为员工主体文化。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就是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意义符号系统以职场氛围的形式存在。所谓职场氛围是指由企业特定文化形成的、无时不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指令、薰陶、感染、调适、规范、塑造作用的、笼罩或充斥于企业内部环境中的气氛或情调。它是企业恒定的文化力场,它包围着员工,员工在职场氛围下被文化力作用,被文化指令暗示,产生模仿、顺从、认同、内化,最终把客体文化转移到员工主体身上,实现文化对主体的塑造作用。具有优良文化的企业,总是具有优良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总是通过与之一致的文化氛围而发生管理作用。

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包括了企业文化氛围管理。主要内容有:第一,企业文化氛围的统合管理。职场文化氛围是一个有机体,它由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为结构,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统合而成。这三个层面相互配合。有力地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使员工无所在地被文化包围,使经营理念达到全方位作用于员工的目的。文化氛围三个层面的支离破碎,必然抵销企业文化的管理作用,使企业文化管理流于形式。因此,企业必须对职场文化氛围进行有机统合,凡是不能传达经营理念的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东西应统统消除;凡是与经营理念不一致的物质和行为层面的东西,应予以矫正和调整。文化氛围的有机统合应给予精心管理。第二,企业文化氛围的强度管理。企业文化要强有力地发生管理作用,必须强化文化场的力度,形成强力文化氛围。只有浓烈的、鲜明的、不可抗拒的强文化氛围的存在,具有与之不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的员工,在这种强文化场中,才会被改造、被塑造,才会一致地形成集体性格。企业文化氛围不仅应当被统合,而且应当被强化。企业管理者应当自觉地意认到这一点。第三,企业文化氛围的维持管理。文化氛围的统合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文化氛围的维持需要更长的时间。没有文化氛围的长期维持,企业文化要发生软管理作用、塑造作用,则完全不可能。而长期维持,并在维持中强化和革新则是最难的事情。它是企业的一种经营价值理念,能否内化为企业集体信仰的试金石;是企业领导者能否发自内心要维护一种集体价值观的坚定立场的检验;是企业文化管理超越形式主义、文牍主义转而落实为实践主义的必要措施。日

本职场管理专家今井正明认为,职场氛围管理的“氛围维持、消除缺陷、标准化”三要素中,氛围维持是首要的、根本的要素。他说:“环境维持,是良好管理不可缺少的成分。借由环境维持,员工学习和实践到自律。”

第三篇: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

建设新型企业伦理道德

学号:6008203066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软件工程一班 姓名:郭新仪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经济发展的同时,道德的缺失,企业文化的沦丧,这样的事情已不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怎能创收,没有企业道德的职工,怎能具有国际竞争力。鉴于此,建设新型企业伦理道德迫在眉睫。

关键词:

企业伦理道德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管理》课件

《企业伦理道德反思》

《浅谈企业伦理道德》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西方的大型企业将他们的眼光投到了中国这片,他们还没有开垦过的处女地上。西方资本市场进入加速了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西方的资本企业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

正是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也可以说是先进的企业文化让中国许多本土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与世界接轨”。

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这几年里,企业之间进行了优胜劣汰,经济进行整合。但是近几年,我们的经济市场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毒奶粉”事件、“楼脆脆”现象、“3Q”事件等,这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道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我们关注。企业如何从自身角度关注伦理道德建设,已经不是一个口号问题,更是一个企业的战略问题,不仅是企业内部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伦理道德是指人类社会依据对自然、社会和个人的认识,以是非、善恶为标准,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们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产生了道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道德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企业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企业的伦理道德的建立不仅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系,还与这个企业在社会起到的作用有关。企业伦理道德是指调整股东、管理者、普通员工相互之间,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独特性、独立性和稳定性特征。

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来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既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能使企业人员明确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和道德界限,从而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提高工作效率道德水准。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提高群体绩效。没有伦理道德素质的普遍加强,最终将防碍企业发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将企业的发展引上歧路。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方根发挥着以下作用:1.崇高的企业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崇高的目标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赋予了企业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配置。3.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4.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企业的内聚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5.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信益和服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一流的产品意识,坚持信益高于一切和坚持一流的服务意识和行动。6.注重社会效益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7.高尚的道德觉悟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对于企业的行为,法律与道德都起着制约作用。法律起着最基本的强制作用,但一些法律要求不如道德要求更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外,用法律约束也有百密一疏时,加强伦理道德约束对法律约束有补充作用。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为达此目的,有的企业无视人类道德存在,而做出了一些

有悖于人类道德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然而,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企业那种违背道德却不违背法律的行为不会再坐视不理。目前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西方理论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企业社会责任论“不仅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其行为不公要合法,更要合理,合乎道德。即使一个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其行为如果缺乏道德性而不被公众认可,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只求利润不讲责任,遵守法律但违背道德的作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作为管理者应高瞻远瞩,为了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发展,即使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也值得。只要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企业的业务必定会蒸蒸日上,利润不会成问题。

在企业法的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来完成,而伦理道德建设要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入手考验做到更全面,更彻底。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房与盈利的辩证关系,认真处理好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同时企业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

1加强社会监督,约束企业的行为。

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的监督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可以从法律监督、环境监督和自我监督三个方面来考虑。

法律手段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到高无尚的权威。以法律监督为手段促进道德建设,首先可以提高道德的权威性。道德只是对人们行为(包括企业行为)的一种软约束,而将一些道德观念上升为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可以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权威性,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公认不违的原则。其次可以增强道德的规范性。道德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力,不能只是抽象的原则,必须使其变为具体明确的行为准则,而法律条文的制定,将一些道德要求条文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通过法律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具体的限制,也可使其行为规范化。第三,可以强化道德的监督性。道德固然以扬善为基本特征,但惩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法律监督以强制为特征,是更严厉的治恶性手段,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非道德行为必定会起到震慑作用。法律监督手段可以强制性地为企业行为确定价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转企业行为失范的状态。

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必一种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没有约束力,会有损道德行为的施行,严格的环境监督则能够防患于未然,时时监督企业弃恶性从善,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

道德行业最终要靠具体的行为个体来完成,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在监督和强迫之下完成的,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德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企业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对照、反省、提示、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个体。

2企业管理者提高认识,处理好各种关系

比如: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3加强企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道德境界

企业道德教育是企业道德得以转化为员工的内在品质,对企业管理实践发生作用的必备环节。在日本企业界,员工的道德教育始终是和企业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企业悬挂着“伦理进入企业,心灵进入工作场所”,“在企业中要有伦理,职业上要有心”的口号,他们以“明朗、爱和、喜劳”为中心内容普遍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启迪和培养员工的心灵。可以说,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更取决于其道德潜力。

相信,加强企业的自身的伦理建设,提高企业领导以及员工的自身素质,一定能够净化我们的经济市场,还我们一个稳定、和谐的经济环境。

第四篇: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期末考试重点

企业文化管理

1.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可,实践与创造所形成的整体评价、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P23)

企业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兴企、和创造和谐(P42)

2.企业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答:企业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部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和企业的形象。企业形象属于表层文化,企业的伦理道德属于中层文化,而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属于深层文化(P23)

3.企业文化理论开创者的基本学说有哪些?

答:Z理论,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7S模式,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五要素说,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八大原则,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其他(P43)

4.“圣吉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自我超越,核心是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2)改善心智模式,核心是用新眼睛看世界。(3)建立共同愿景,核心是打造生命共同体。(4)团体学习,核心是激发群体智慧。(5)系统思考,核心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P55)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基本体系

1.解释企业价值观?

答:就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去判定某种行为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具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62)

2.简述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应当遵循的排序原则?

答:(1)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2)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P69)

3.先进企业的共同精神追求是什么?

答:参与精神(强调参与,是企业兼顾满足员工各种需求和企业效率,效率要求的基本文化追求);协作精神(协作是大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谋求创造整体效应的要求);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与企业的社会社会责任相联系)(P77)

第四章:企业文化的演变规律

1.企业文化传播的规律有哪些?

答:同构易播规律(同构易播规律是指相同或相近企业结构的企业文化共同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易于奏效);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是指相易或者全然不同的文化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慢,影响小,不易奏效);优胜劣汰规律(企业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竞争过程);整合增值规律(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仅有同质文化的传播,也存在着异质文化的传播)(P105)

2.简述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

答:企业文化 选择的客观标准就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企业基本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的宗旨,是企业文化的深层特质。这种特质不易改变,因此符合企业价值观要求的文化特质就会很容易的被接受,积累和传播,而与企业基本价值观相悖的文化特质就会遭到抵制,拒绝,因而被淘汰,被舍弃。企业文化选择的总体趋势是择善,择优。当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已严重阻碍企业顺利发展时,企业文化的选择标准就随之发生变化,逐渐把代表企业文化发展方向的企业价值观作为新的选择标准。(P109)

3.企业文化演变的过程?

答:(1)企业创始人和继承者起着关键的作用(2)创新和变革是关键性的环节

(3)在自觉推动企业文化发展中,除非原有主流文化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般不宜全盘否定,应保持企业文化的传承性。(P116)

4.简述企业文化整合的规律?

答:(1)企业文化整合既有具体的,个别的体现在企业各个层次上的文化整合,也有抽象的,一般的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社会文化整体整合(2)企业文化整合过程具有择优趋善规律,绝不意味着任何时期,任何层次,任何一次企业文化整合都具有进步意义(3)企业文化管理不只是表现在企业文化特质的创造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途径,对各种异质的,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达到合意的,理想的文化状态(4)企业文化整合的结果就是形成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体系。

第五章:企业文化管理的主体

1.什么是企业楷模,以及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答:又称企业英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优秀业绩的劳动模范,先进骨干分子和英雄人物。

作用:榜样作用;聚合作用;舆论导向作用;调和作用;创新作用(P124—125)

2.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答:(1)企业家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追求,职业修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状态(2)培养企业家的有效机制:制度创新与产权变革,形成与评价机制的变革,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训的强化,企业家精神的发扬(P134——139)

第六章: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工程

1.简述企业文化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目标原则(有目标才有自觉,目标原则的实践);共识原则(创造共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本质,共识原则的时间实践);一体化原则(精神一体化原则是企业文化追求的至高境界,一体化原则的实践);卓越原则(卓越是优秀文化的一种状态,卓越原则的实践);绩效原则(企业文化管理重过程更重结果,绩效原则的实践);亲密原则(亲密性带来和谐与效率,亲密性原则的实践)(P142—147)

第七章:企业文化管理的延伸工程

1.CI:是一种经营战略,指利用CI手段,把企业及产品形象中的个性,特点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使其对产品企业及产品产生统一的认同感和价值偏好,从而达到促进销售,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目的的一种营销战略。(P178)

2.MI:包含企业使命,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等。经过高度提炼和个性化概括的MI,既是企业有效的分配经营资源和经营能量的方针,也是员工从事经营服务的活动的思想指南。(P181)

3.BI:是以MI 为核心,表现为企业的各种活动识别,建立BI,就是统合行为,展现理念,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设计合适的员工行为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P182)

4.VI:是CI的静态识别符号,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即借助视觉传播媒介,将企业理念,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社会公众可以识别和记忆的具体符号,进而强化其对企业理念,规范的认识与理解。(P184)

5.试分析CS与CI的联系与区别?

答:从手段上看:CI强调以MI为核心,通过BI,VI展示传播企业特有的形象与风格,最终使顾客一来企业;CS也强调通过建立理念,行为,视听,产品,服务等满意系统,达到顾客对企业的认可与忠诚。CI与CS的本质差别主要表现在出发点和战略重点上。CI是以“企业中心论”为出发点和战略重点的,他通过规划,设计与有效的CI表达,推销产品与服务,创造企业营销的差别,推展个性形象,千方百计让顾客识别企业,喜欢企业,追求的结果是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最大化,反映的是企业价值。CS是以“顾客中心论”为出发点和战略重点的,他把顾客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标准,准求的结果是贡献,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实现企业价值。在企业文化管理实践中CS不能替代CI,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本书主张把CS与CI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方法。

第八章:企业文化的比较与借鉴

1.简述东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答:集权式管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精神力量;家庭氛围;整体控制;含糊与微妙的沟通(P243)

2简述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答:明显的制度化特征;科学与理性;明确性;情感淡化;能力至上;创新性与进取性(P244)

第九章: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2.虚拟经营:是借用外力,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利用高新信息技术,进行经营资源的组合与配置,企业只保留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他环节均通过国际分工体系完成,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突破企业自身的能力极限,实现快速增长。

案例分析:1.麦当劳的形象设计 他是一个小丑。事实上,在他那位人们所熟知的滑稽外表下,他更被视为品牌代言人。当人们一想到这个可爱的小丑的时候,所能想到的就是友善,充满趣味性;有时候可能表现得傻傻的;有时候又变得很机智;他能解决很多问题;他也会遇到麻烦;最重要的是,他是小朋友们的偶像,年轻人的朋友,是最闪亮的大明星。

2.人和理论

3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一 语言差异

二、生产劳动

三、风俗习惯四 宗教信仰

五、历史典故

六、思维方式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

第五篇: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1]本质上就是企业个性的管理。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经营意识及组织文化内涵,因多年的研究发现企业不同的文化特性对组织绩效——特别是长期绩效有极大的影响。故而企业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显然,企业文化概念的产生就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而来,只是我们有个别专家的神秘论、形式主义等将其管理学本质掩盖而已。要想解读什么事企业文化管理,就必须从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差别开始。

由于泛文化和形式主义影响,中国很多企业长期热衷于企业文化的“面子”工作,加上中国管理学界还没有真正重视以组织变革为核心的文化管理的实证研究,致使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混淆,给企业文化的有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2005年到2007年,我们就企业文化的实际落实情况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1/4的企业的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运用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大部分企业的员工认为“工作这么忙,大家根本不管文化的事情,工作听领导的就是了。” 一些企业的文化工作依然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给企业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文化印刷成了精装本、上了墙,我们也组织学习了、考试了,但为什么大家依然学是学、干是干? 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为什么老总们对待企业文化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我们整天写材料,办活动,发文章,还拿了企业文化大奖,为什么其他职能部门还是说我们玩虚的?如何体现企业文化部门和工作者的工作价值?

„„

为了使企业文化真正给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就必然要鲜明地用“企业文化管理”涵盖和替代“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说,从重视企业文化的一般表现和贯彻,转移到文化的变革的深植,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是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这里,我们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管理”二者的关注点、过程和方法、成果价值三个方面的差异分析,厘清二者的概念,从而解读这个从建设到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下载第四章 企业文化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企业文化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宗旨通过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的需求,促进职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企业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到2010年,把我厂......

    企业文化和管理

    应用化学20111516庞小桃对东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进行表述并思考以及如何应用东方管理理论和思想:“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落下帷幕了,考生们有欣喜的,有痛哭的,有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等等,在这个夜晚我要写下这篇论文,来纪念一下这一年和王老师的文化碰撞。这篇浅谈企......

    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组织管理基本含义:设计建立一种组织结构,确定职权关系、结合其它管理职能、 保证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转、适时进行结构的调整。 主要任务:确定组织架构、明确组织和......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摘要:现在管理知识的普及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声.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自主团体甚至一个家庭,能否发展或有所成就都与决策者和主导人物管理知识的吸收......

    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本质上就是企业个性的管理。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经营意识及组织文化内涵,因多年的研究发现企业不同的文化特性对组织绩效——特别是长期绩......

    企业文化管理分析

    海尔的企业文化管理 成功的企业文化,一般应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协调、维系、教化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化三层次及各层次内的优化与协调基础之上,并与......

    企业文化管理答案

    企业文化概念: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并不是无形的,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业务流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