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
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
一、前言
1.1 目的与意义 1.2 内容设计 1.3 野外执行
二、土壤调查
三、植物群落调查
四、综合分析与制图 4.1 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 4.2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分析 4.3 区域分析 4.4 正常与异常
4.5 从实习中提出科学问题
五、实习报告写作
六、北京周边典型野外实习地点介绍
七、野外实习注意事项
第二篇: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定稿)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小报告
(一)*松科*
(1)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
雪松属。常绿针叶大乔木。树皮深灰色,不规则裂鳞状块。树冠圆锥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花期10~11月。
喜光,稍耐荫,耐寒,不耐水湿。
(2)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松属。木本,常绿大乔木。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较厚的鳞片状。针叶粗硬,扁平条形,两针一束。花期4~5月。最喜光树种。
*棕榈科*
(1)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第三篇: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笔记
武夷山地区土壤-植物第七组实习笔记整理
综合自然实习二
—武夷山地区土壤与植被野外综合实习1、11月21号福州—黄坑—三港(黄坑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34´01“N,117°38´26”E,H:352m,坡度:32°,坡向:北偏东
植被
主要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于主要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而成为耕地。农耕地上主要的植物有水稻、小麦等,在荒坡灌丛分布的植物主要有杉木、马尾松,自行生长灌木有乌饭 草本植物有芒其和五节高。
土壤
红壤,存在于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界限海拔高度:354m,成土条件:年均温17-19(c),年降水量:1700-1900mm,湿度为70-75%,干湿季交替明显。成土母质:粗粒花岗岩坡积,丘陵的坡面,成土过程:风化作用很大,矿物的分解很强,降水量大,土壤中的钠、镁、钾(也称碱土元素、碱金属元素)、盐基离子大量的淋失,硅的溶解性逐渐变大,以至于硅可以溶解在水中,伴随着与盐基离子淋失,这时铁、铝的溶解性变大,可以开始聚集起来,所以称这种成土过程为脱硅富铝化的成土过程。其典型的特征是盐基离子大量的淋失、铁铝的聚集。我们也可以看到形成了黏粒,其主要的成分为高岭石为主,另一种成土过程为生物的循环过程,而且速度很快,土壤剖面构成:最上面颜色暗黑,称为ah(腐殖质层),下面,有很多黏粒,称为B,最下面,未风化部分。其肥力相对较高海拔土壤较高,(思考,这种土壤如何的开发利用?)。诊断学分类:老成土,中国的分类:富铁土
红壤颜色变化的原因:与成土母质有关、水分的影响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相互胶结在一起所形成的状况,形态、大小
最上面为O层。
Ah,粒状、小块状、团粒状,B垂直的节理,有棱柱状结构
C有相对较多的岩石未来风化物
(土壤新生体(soil new growth):土壤发生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颜色、硬度和表面特征。
土壤侵入体(soil instrusion):由外力(主要是人为活动)加入到土壤中的物体。)
土壤新生体:草原地区新生体石灰形成假菌丝
新生体:细小的黏粒在水流的作用下向下搬运,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黏粒胶膜。侵入体:侵入的大石头
pH:酸性,芒其作为指示性植物。
2、11月22号上午(庙湾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46´38“N,117°41´29”E,H: 905m,坡度:39°,坡向:北偏西46°
植被
毛竹、杉木、茶,以人工改造为主。
土壤
土壤类型为黄红壤
成土条件:年均温13-18(c),降水量为2000m,湿度大于80-85%,干湿季交替不明显,地形为中山坡地,坡度28°,小山地丘陵,山地的坡地。
成土母质为:粗粒花岗岩坡积物,坡-残积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大的地质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相结合,年均分解率大于90%。不一样的地方,有黄化过程,原因:成土的环境湿度大,土壤中红色赤铁矿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形成黄色的针铁矿。
诊断层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借助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为依据进行分类
诊断表层:
(1)有机层:有机质含量大于300g/kg,而且需要泡水,主要存在于沼泽、湿地。
(2)暗沃表层(松软表层):厚18cm,有机质大于10g/kg,盐基大于50%,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
(3)暗色表层(暗瘠表层):厚18cm,有机质大于10g/kg,盐基小于50%。
(4)淡色表层:不符合以上较为贫瘠
(5)人为表层:农田
(6)堆垫表层:马厩肥堆积3、11月22号上午(桐木关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48´59“N,117°42´45”E,H: 1169m,坡度:47°,坡向:南偏西74°
植被
黄山松针阔混交林和一黄山松为主的针叶林,1100m主要为黄山松与马尾松的分界线 灌木有竹子、圆锥绣球、悬钩子。
黄山松与马尾松的异同点
ll00一l200 m是武夷山上马尾松与黄山松的大致分界线,马尾松分布在ll00-l 200m 以下,属于常绿阔叶林,主干弯曲,分枝多;而黄山松生长在大约1 l00 m 界线以上,是针叶林,树干笔直,分枝较少。从松针来看,马尾松的松针长为l2-20cm,且较柔软;而黄山松< l2 cm,比较粗硬。从松球果看,马尾松的整个球果都有磷脐,有突起的刺:而黄山松的上半部球果才有磷脐,有突起的刺。马尾松是一种独特的阳性速生树种,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为l 3—22℃,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它以其抗旱耐瘠的生态习性能在荒坡上与其他植物竞争并取得优势,是亚热带地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相对于马尾松,黄山松的竞争力明显减弱,由于在海拔低、土层厚、肥力足的优越环境条件下,黄山松天然更新难以进行,而在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地方,才适合黄山松的生长
土壤
土壤的类型为黄壤,其分布的高度为1050-1900m
成土条件:年均温11-15(c),降水量为2200m,相对湿度大于75%显,地形为中山坡地,坡度47°,处于河源-邵武大断裂带,是北方冷空气到达闽中地区的通道。
成土母质:火山凝灰岩,多未风化的物质,土壤发育较薄,主要是坡-残积物质。
成土过程:较海拔更高的地区,其风化作用强烈,进一步表明富铝化作用强。
土壤较黄红壤:
1、颜色偏黄、黏粒偏少,表明其风化弱。
2、厚度小,容易到C、R层
3、海拔高、坡度大,侵蚀严重,因而形成的土层较薄。
土壤的回春作用:
1、温度低、湿度大,结果是有机质的积累、矿质作用弱。
2、人为的作用强烈
有漂白层的土类:碱土、灰化土、白浆土、水稻土。
4、11月22号下午(挂墩-杉树林下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44´09“N,117°38´14”E,H: 1227m,坡度:38°,坡向:南偏西76°
植被:
沿途多常绿阔叶林,其中针叶树种多,以柳杉、杉木为主
茶园、毛竹林属于人工林,管理也比较粗放,属于当地的经济作物。
人工杉树,有较强的人为作用,植物树种比较单一。
土壤:
与庙湾的土壤的成土环境差不多,(这里老师没有具体的讲述,大家可以去参考下相关的文献)
5、11月22号下午(挂墩-茶树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44´4“N,117°38´23”E,H: 1227m,坡度:28°,坡向:南偏西5°6、11月23号上午(坳头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40´2“N,117°38´34”E,H:980m,坡度:40°,坡向:北偏东88°
植被
主要的植被为人工竹林,竹子属于禾本科单子叶植物,生长于亚热带,其生长的特性为:竹鞭在地下穿插生长,有多的须根,土壤也因此十分的松软。竹分支的形式有:单轴、合轴、混合轴,每个节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分支。林内还有少量的棕榈树,草本较少,有苔草、厥类、菊花分布。
土壤
棕化黄红壤
成土母质:粗晶花岗岩,坡-残积物,地形为山地坡地。
土壤特性:与庙湾相比。这里的土壤有机质来源较多,A层的肥力较高,因为土壤内竹鞭较多,将上层的有机质带入到B层,是B层颜色也是较暗,所以AB层的过渡也不是很明显。7、11月23号上午(先锋岭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42´39“N,117°39´7”E,H:1178m,坡度:46°,坡向:南偏西46°
植被:
竹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树种。有樟科、壳斗科。
8、11月24号上午(星村实习观察点)
地理位置
27°36´30“N,117°57´32”E,H:217m,坡度:52°,坡向:北偏东35°
植被:
乔木层:马尾松、杉木为主,但是不够整齐,林底仍有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有柃木、青冈、积(?)木
土壤:
紫色土,属于受到地方性性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母岩的影响,母岩为白垩纪赤石群巨厚层紫色砂砾岩,这种岩石也形成了武夷山景区碧水丹霞地貌。其分布的范围为70km左右。其发育的土壤也继承了母岩的性质,呈紫色,质地也较粗。中亚热带土壤都有富铝化的过程,但是岩层中含有碳酸钙,不断有盐基风化出来,阻碍了富铝化的过程,同时其母岩的热胀冷缩作用也强,加快了岩石的物理风化过程。其上覆的土壤特点是:土壤薄、质地粗、养分缺乏、pH不高,呈酸性。
PS:上面的笔记还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补充修正,让我们的资料更加的祥实一些吧!
第四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学(南京地区)
姓名
时间 野外教学实习指导
第一章 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
野外调查是地貌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地貌学理论应用的实际资料,绝大部分是由野外获得的。地貌野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通过地貌野外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地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准备
一、实习地区和路线选择
1、选择地质地貌实习地区的主要原则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能观察到多种成因的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应选择地质、地貌类型及其组成物质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使学生既能看到丰富的地貌现象又容易掌握各种地貌现象的典型特征。
2、选择观测路线的主要原则是较短的距离内,既观察到较多和较全的地质、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现象。
二、资料的搜集
1.搜集实习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地貌,地质和第四纪的研究文献和有关图件。
2.搜集有关实习地区的航空相片,卫星相片和大比例尺(如1:100000或1:500000)地形图。以便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
3.搜集实习地区的地质图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图表。
三、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和分析
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大多是通过路线观察和观测点上的观测来完成的。在观测点上要对观测的内容记录下来。地貌观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的量测与描述,地貌物质结构的量测和描述,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等。
(一)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
确定地貌形态特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既包括形态的测量,又包括形态的描述。定性描述由大到小,先叙述大的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再叙述低一级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岭、河谷、洪积扇等。接着描述阶地、倒石堆、沙丘、沟谷等更小的形态类型。最后还要描述组成地貌的各个形态要素的形态特征,如山峰、山脊、山坡、坡折线、阶地面、阶地陡坎等。定量描述包括其几何轮廓特征,如扇形、锥形、阶梯形、三角形等;分布位置,如平面相对位置;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等;形体或面积的大小,如长度、宽度、高度;表面起伏的变化,如坡形、坡度、坡长、切割深度、切割密度等内容,其中许多数据可根据地形图测出。
(二)地貌物质结构的观测与描述
地貌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物质结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地表露头较好的地点必须进行地表物质的详细观测和记录,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名称、性质、结构、风化物的特征,岩层或岩体的产状。与相邻层位的接触关系,各种构造现象等。其步骤一般是由表及里。由上往下逐层记录,尽可能搞清地层的年代、成因、层序和分布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它们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三)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
地貌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于地表的结果,确定地貌的成因是揭示地貌发育规律和预测地貌发展趋势的前提。分析地貌成因的途径主要有:①对地貌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的分析;②对地貌形态与岩性构成及其厚度、结构、构造等关系的分析;③对地貌类型及其相关沉积物的分析;④对地貌动力过程与自然地理(或古地理)环境的分析;⑤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地壳运动等因素关系的分析等。
(四)地貌相对年龄的确定
地貌的年龄也就是地貌形成的时代,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之分,地貌发育的年龄对认识地貌的发展历史和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地貌相对年龄是指地貌形成的先后次序,即哪些地貌是先形成的,哪些地貌是后形成的。哪些是较老的,哪些是较新的,而不指准确的时间或年代。地貌的相对年龄,主要是通过查清各种地貌类型形成的先后次序,通过与地貌发育有关的地层顺序来确定的。其主要方法有下列几种。
1、根据组成正向地貌所含地层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在一个横断面上有几级河流阶地都是同一条河流形成的,那么分布的位置愈高,其形成的相对时代就愈老。
2、根据充填在负向地貌中地层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埋藏盆地或谷地的基岩面上最老的沉积地层的相对时代。可认为是盆地或谷地开始的形成的时代。
3、根据有关沉积物的相对时代确定,由基岩所组成的侵蚀或剥蚀地貌类型,它们的形成时代,可以根据其剥蚀或侵蚀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地层的相对时代来确定。如在一个剖面出现多极夷平面或剥蚀面时,当然愈高的时代愈老。
4、根据同时异相的沉积物的相对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在一个地区的同一时期内,常有不同类型的沉积相和沉积亚相。若能确定某一沉积下或沉积亚相的时代,就可以推定与它相关的同时异相的其它沉积物时代,从而推定与它们有关的地貌的相对年龄。
5、根据与地貌发育有关的上、下地层的时代确定相对年龄。如果某个夷平面被夷平的最新地层属上白垩统,而覆盖在该剥蚀夷平面上的最老地层属始新统,这 样就可以推定该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是在白垩纪末到始新世的时间范围内。
第二节
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类型
一、地质类型
二、地貌类型
第三节
南京地区地质地貌实习路线
一、×××路线
1、路线
2、目的
3.教学安排与教学内容 4.观察与思考
第三章 水文野外实习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自然环境中十分活跃的因素。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必须了解区域的水文状况。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水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水也对人类带来了无穷的优患。水文野外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一定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观测、调查、计算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水文测验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从事水文野外调查和水文资料统计分析的能力。
第一节 水文野外实习的准备
一、实习区及实习地点的选择
水文实习要求选择典型的地区、流域或河段,进行水文调查与观测。地表水实习和地下水实习。对新选择的地区的要求是不同的。
进行水文测验实习,要选择河流的理想河段,选择适宜水文测验的河段,最好能利用天然河道中具有断面控制或河槽控制作用的地点,河床应尽量稳定,应避开分流、斜流等水流不规则现象及变动回水的影响。新选择的河段附近不应有大的支流汇入。
在进行洪水调查实习时,应选择易于泛滥的河流,而且应选择历史洪水痕迹明显的流域水系或河段。
在进行地下水实习时,应选择地下水类型比较齐全的地区。同时,新选择的地区应便于进行含水层岩性和构造的观察。地下水应有较好的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
二、资料准备 水文实习主要应准备下列资料:
调查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土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调查地区的水文资料,包括水系状况、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温、冰情、水化学、降水、蒸发、地下水的埋深和水量,以及地下水的类型、水化学等资料。
河流的洪水和枯水调查资料,水、旱田灌溉及水土保持资料、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资料、区域内水文年鉴、水文手册等资料。
区域水文图集。综合水文地质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地貌图、地下水埋藏深度图、水化学类型图等,以及调查区的1:10000、1:50000、和1:100000地形图等。
三、实习用品
水文野外实习应准备的仪器和备品有:流速仪、水尺、水温表、钢卷尺、测绳、经纬仪、塔尺、罗盘仪、气压表、计算器、求积仪、两脚规、计算纸、笔记本、铅笔、小刀、橡皮等。
第二节 南京地区水文类型
一、河流
二、地下水
石门寨地区地下水如按空隙条件分类可分为基岩裂隙和岩溶水。如按埋藏条件则大部分为潜水,局部地区为承压水及上层滞水。
1、地下水特点
与平原地区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相比较,在山区基岩地下水不论在其埋藏分布方面,还是水动力性质方面,都是非常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岩石的裂隙或溶洞之中,而裂隙溶洞在岩石中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或溶洞很发育,即裂隙或溶洞又大又多,这些地方含水就多,岩石透水性也强;另有些地方岩石裂隙,溶洞不发育。这些地方岩石含水就少,透水性也弱。如在石门寨可看到较大的溶洞。这些部位溶洞连通性强,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就丰富。而一些地方岩石致密,基本不含水,地下水就贫乏。
(2)由于岩石中空隙分布的不均匀,含水层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与地层层位一致的层状似层状的含水层,也有不受层位限制的带状的、脉状的、暗河状的含水带。尤其在岩溶地区,更呈现出含水层(带)的多样性。
(3)地下水动力性质较特殊。埋藏在同一地层中的地下水,不一定具有一 个统一的地下水位。有时承压水与无压水交替出现,运动状态复杂。有层流也有紊流。在地下溶洞中还常驻有管道流和明渠流等运动形式。这是由岩石裂隙和溶洞特殊形态所决定的。
2、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补给形式有:
(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这种补给就其局部来说其补给量并不大,但因接受补给的面积往往很大,所以总的来说其补给量还是很大的。这种补给形式在地下水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补给量的大小决定于降水量的大小、岩性、地形及透水岩层出露面积(补给面积)等条件。
(2)地表水体渗漏补给。大石河、汤河及石门寨地区水库,当该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地表水即通过其下部的透水岩层渗漏于地下,补给地下水。河流或渠道的渗漏补给段特点是其流量沿途逐渐减小甚至断流。这种形式的补给虽然常常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补给面积不大,但因其补给时间长,所以补给量也往往很大。
3、地下水的排泄
排泄区是水文地质单元内排泄地下水的地区。它通常位于地形较低的地方。例如河谷、洼地、山前地带等。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和方式:
(1)形成泉水集中排泄。这种排泄方式及排泄范围,在石门寨地区山前地带可见到。排泄较集中,易于寻找和利用。
(2)河流排泄。排泄区沿沟谷河流呈线状分布。河流排泄地下水的现象,我们从地表上可观察到。河流自上游往下游沿途在没有支流汇入的情况下,流量自行增加。在封冻期河床中出现局部河段不冻或晚冻、早融等现象。丰水期在混浊的河水中出现局部清流现象。这些都说明河流排泄地下水。
(3)蒸发排泄。排泄区呈面状分布。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浅的地方。(4)地下排泄。地下水并不都排出地表,而是在地下排泄到与基岩含水层直接接触的第四系松散岩层,转变为孔隙水。
(5)人工排泄。即人工取水或人工排水。如供水井及排水井。
在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内,补给区好比地下水的入口,排泄区则相当于地下水的出口。水文地质单元或蓄水构造好象一个大的蓄水池。我们在山区寻找地下水时,有的从补给区抓住一些迹象往下游追溯。寻找地下水集中富集的部位。有时也从排泄区抓住一些迹象往上游追溯,寻找地下水的集中富集部位,排泄区往往是地下水富集的地方。
第三节 水文实习路线
一、×××路线1、2、3、4、路线: 目的: 教学内容: 观察与思考
第四章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要求:
1.了解实习地区土壤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2.了解实习地区成土因素和土壤发育特点及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3.学习、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
二、野外调查主要用具:
土铲、土刀、罗盘、蒸馏水桶(1公斤左右)、白瓷盘(小型)、卷尺(或布尺)、PH试纸、布袋(1公斤左右)、纸盒、10%稀盐酸、土壤调查表格等。
三、观察内容:
1、观察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根据对分布在山间平原、河流阶地、河漫滩、山坡、山顶等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剖面的观察,总结分析地形,母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2、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掘并观察土壤剖面,进行描述、填写有关表格,采集土样并填定好标签,观察埋藏土壤剖面的特征,并作记录,采集纸盒标本。
3、观察点及主要内容:
四、南京市土壤的分布概况
(一)土类及其分布
(二)土壤分布规律
第五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是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的总结和综合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检验野外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实习报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 报告形式,另一种是习作论文形式。
习作论文形式的实习报告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单论文选题要恰当。一般选题不宜过大,并根据地理专业的特点,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生产性强的题目。
第一节
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
野外工作结束,在室内整理和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着手撰写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撰写分三个步骤:
一 选题
报告形式的题目较容易选择,如**地区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地区的河流地貌、**地区的地表水等。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选择:野外工作期间有所发现而前人没有报道过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对前人工作有不同的看法等。
二
草拟提纲
自然地理单项实习报告一般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序言),包括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实习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交通情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线路、工作方式和方法、任务完成情况,运用的主要资料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实习报告的主体。报告形式和题目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即指在实习报告中,有单项专题性报告和单项综合性报告之分。单项专题性报告主要针对自然地理某专业的一个专题进行详尽进地分析、论述。单项综合性报告在这部分中要对自然地理某要素进行全面论述。
习作论文在这部分内容中,要介绍前人研究的现状、未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实习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得出什么结论,采用了哪种新方法和新仪器,其理论实践意义如何,资料来源及获取过程、资料的可信度和误差等内容。
第三部分(结束语)。包括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有何建议等内容。
三 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内容充实,文字简明扼要,分析透彻,提出的建议合理又有价值。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逻辑性。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图件数据、表格、照片、及标本、样品鉴定结果等。
第二节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撰写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的题目通常为**地区自然地理,所以实习报告的撰写只 有两个步骤:首先,拟出详细的编写提纲;第二步,撰写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序言:包括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面积、社会经济和交通状况,实习时间、目的、要求、任务和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等内容。
地质:包括实习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地质发展简史、矿产等内容。地貌:包括地貌营力、现代地貌过程、地貌形态、形态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地貌分区等内容。
气候:包括气候的时空特点、变化过程、演变规律、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水文:包括水系、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特征,水文与环境关系等内容。土壤:包括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质量评价等内容。生物: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动物的种群、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等内容。
自然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带的性质、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划分,以及评价自然地理要素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束语:简述野外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存在问题和建议。
由于报告涉及内容很多,所以在撰写报告时,切记资料堆积,篇幅过长、文字拉杂。报告重点应放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各要素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分析有理有据,提出的建议有价值。完整的实习报告包括文字报告、相关的图件、照片、表格等。
第五篇: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 doc
课 程 实 验 报 告
课 程 名 称
植物地理学
指 导 教 师
学 生 姓 名
徐红燕
学
号
2011119010234
实 验 日 期
2013年4月
实 验 成 绩
教务处制 年
月
日
一、实习内容
(一)标本馆实习
1、腊叶标本
腊叶标本又称压制标本,就是将新鲜的植物材料用吸水纸压制使之干燥后装订在白色硬纸上制成的标本。腊叶标本制作简单,容易保存,是植物分类工作者常用的标本, 也是最容易制作的一种标本。
梓树:别名黄金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唇形目,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梓树叶片标本 梓树
2、浸制标本
原色浸制标本的制作比较复杂,因为植物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性质也不一样,所以对不同的植物标本所采用的方法和配制的溶液也各有不同。为了使植物标本保持原有的颜色,制作原色浸制标本的程序是先用固定液固定其颜色,然后用清水漂洗,再置于保存液中保存。
(1)、夜来香:叶对生,叶片宽卵形、心形至矩圆状卵形,长4~9.5cm,宽3~8cm,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全缘,基出掌状脉 7~9条,边缘和脉上有毛。伞形状聚伞花序腋生,有花多至30朵;花冠裂片,矩圆形,黄绿色,有清香气,夜间更甚。副花冠5裂,肉质,短于花药,着生于合蕊冠上,顶端渐尖;花粉块每室1个,椭圆形,直立。蓇葖果披针形,长7.5cm,外果皮厚,无毛。种子宽卵形,长约8mm,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
(2)、金鱼草:金鱼草,又名龙头花、狮子花、龙口花、洋彩雀,龙头工化,为 玄参科金鱼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常做一二年和一栽培。株高20~70厘米,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花冠筒状唇形,基部膨大成囊状,上唇直立,2裂,下唇3裂,开展外曲,有白、淡红、深红、肉色、深黄、浅黄、黄橙等色。
夜来香浸制标本 金鱼草浸制标本
(二)校园植物实习
1、叶下珠:学名: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英文名:Underleaf pearl,别名: 珠仔草、假油甘、龙珠草、企枝叶下珠等,属于被子植物门,蔷薇亚纲,大戟科。生于山野埔园田坎路旁,一年生草本。
2、夏天无:别名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野延胡、飞来牡丹、伏地延胡索、落水珠。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每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初待茎叶变黄时,在晴天挖掘块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用。多年生草本,无毛,高16-30cm。块茎近球形,直径3-9mm,黑褐色,当年生块茎叠生于老块茎之上,老块茎随即变空。
3、贯众:蕨类植物门,叶青黄,两两相对,茎黑毛聚生,冬夏不死,四月华白,七月实黑,三月、八月采根,五月采叶。功能: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风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血痢,带下及钩、蛔、绦虫等肠寄生虫病。
二、心得体会
通过参观学校的标本馆,我了解到标本分为腊叶标本、浸制标本。了解了标本的制作方法与形态特征,这些标本的制作方法各异,形态特征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形象的记录了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在标本馆近距离观察标本,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了解了一些不是很常见的植物的根、茎和叶的特点,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在校园的植物实习,我认识了很多平常在生活中不认识的植物,知道了一些植物的名字,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差异,了解了学校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更重要的是深入地对校园植物进行了了解,知道了学校一共有四百多种植物,从水生到陆生,从草本到木本,各种各样的都有。
在课堂上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关于植物的知识,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始终只是理论,我们对这些知识没有很深刻的了解。我们参观学校的标本馆,在斋公山上进行了实习,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密切的结合起来,了解了标本的制法,以及对各种植物进行近距离观察,了解了很多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也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而且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另外这次活动是班级集体活动,我们经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也让我们充分展现了个人才华。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仅仅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