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敦煌市总工会马仁发
进一步做好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既是工会履行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对此,我们结合非公企业实际谈点粗浅认识。
一、工会做好稳定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利益格局的多元化趋势,需要工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随着非公有企业的日益状大,必然打破旧的管理体制,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带来劳动关系的日益多元化,不同利益的主体之间就会不断出现矛盾,这就要求工会在整体与局部、企业与个人、长远与眼前利益矛盾中发挥“稳压器”的作用。
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明显增加需工会在稳定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当前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势必产生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因此,由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也在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经营者,劳动法制观念不强导致职工权益受损等问题都可能是造成利益矛盾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工会在为职工说话办事中发挥“代言人”的作用。
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形成社会合力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离不开
政府的主导作用,劳动关系双方的协调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严格执法,采取必要的宏观调节手段,规范企业行为,保障职工权益,实现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走向公平合理。这是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职工群众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职责所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权益予以保障。
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工会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
作,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源头维护。要通过发挥职代会的作用,监督企业经营者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侵害职工权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草率通过而成为既成事实的发生。
劳动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是劳动权实现的观念基础。劳动者充分认识自己所享有的权利,珍视自己的劳动权,并自觉地拿起维护权利的武器,劳动权益的实现才能获得内在动力。劳动者要增强团结意识,要主动加入工会组织,依附工会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工会组织必须通过舆论宣传、普法教育、专题培训等措施,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为他们自主、依法和维权能力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建立和谐劳动工会应对的对策和措施
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力度,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是团结广大职工,为推动企业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企业工会要组织广大职工踊跃投身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将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使他们在推进发展,维护权益上由单一走向整体联合,成为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在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主体的同时,工会工作的重心必须从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同时要把关注的视点和主要精力以及时间转移到非公企业上来,尽快探索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方法,以更好地指导非公企业工会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要搭建平台,通过深入开展劳动竞赛、评先评优、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是要引导职工。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职工队伍的结构和思想状况,努力增强新时期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非公企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通过现代教
育观念,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要正确协调处理非公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要正确协调处理职工队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维护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当前,非公企
业工会要搞好源头参与,企业在制定收益分配制度时要充分表达职工的意愿,推动解决收入分配差异过大等问题,让广大职工尤其是低收职工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职工,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关心非公企业职工生活,解决职工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非公企业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非公企业工会还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从工作内容适应形势求新变到活动方式灵活务实积极创新,再也不能按国有企业老办法来开展工作,县市工会要建立一套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考核体系,在创新中推进工会服务群众工作健康发展。
第二篇: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长效机制的思考
国营***厂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所属的重点保军企业,始建于1960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的配套项目。现有职工950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80人,本科学历280人,是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2003年企业进行军民品分离,主要民品电脑刺绣机在“上交所”成功上市。2005年企业抓住机遇,团结奋
战,军品产值实现了50倍的增长。
2007年企业从北京市中心的珠市口大街举厂搬迁到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和德国合作生产军用无人侦察车,与法国、南非合作生产军用无人侦察机,使企业形成了六大核心技术。
2008年3月经原国防科工委批准,成为国内第一家军品上市公司。6月获得国资委批准,目前正在进行资产重组,原企业控股的民品上市公司已更名为“中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调整为军品。总结这几年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工会组织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建设中,要“明确一个定位,夯实三个基础,抓好三个着力”。
一、明确一个定位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劳动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在这对矛盾中,职工是弱者,也就是说工会代表的是弱势。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又不能简单地将其区分为弱势和强势,我们的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的天平是向职工群众倾斜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弱势与强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工会干部不是“官”,没有行政权力,因此工会干部要善于运用党的政策、法律去促进这种转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会干部在工作中,应从弱势的定位出发,要靠我们的亲和力、影响力、人缘,靠我们对职工的满腔热情去主动向党组织、行政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争取党的领导,求得行政的理解和支持。工会应该主动地溶入到公司的发展大局之中,多做一些劳动竞赛,技术革新促发展的工作,争取自己的位置,争取工会组织的话语权。让党政了解工会,认识工会的作用,认识职工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工会才能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才能摆正位置,有所作为。
二、夯实三个基础
1、党政工三方的和谐是企业和谐的基础
工会组织要致力于促进党政工三方的和谐,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艺术上都要认真策划。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场合提,什么角度提,怎么提才能最容易引起党政的重视,最容易顺利通过,确实很有学问。会议、会议实际上是“会而不议”,开会是一种形式,议题在下边要充分沟通,如果下边沟通不充分,或者有分歧意见,拿到会上去议,八成通不过、办不成,一次吃了夹生饭,这个议题再想通过可能就很难了。中国人是要面子的,特别是有权力的人,你不给足人家面子,什么都是你对,恐怕很难成事。由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注重“沟通”的艺术,因此能够在很多方面,使党政工形成共识。
两年来,由于企业生产任务繁重,职工经常连续加班加点,期间,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经济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和qc小组活动,取得了几百项技术革新和创新成果,确保生产任务全面完成,使企业经济实现了50倍的增长规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企业领导者们看到了职工的力量,而最让领导者感动的,则是广大职工在企业发展中蕴藏的“永不言败”的顽强斗志。
“企业发展了,效益提高了,一定要让职工得实惠,实现收益最大化”。为此,企业从2005年到2006年,利用两年的时间,拿出一个亿为职工发放了住房补贴。同时为全体在职职工购买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住院互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提高到12%、每年谈判工资不低于10%增长等。目前正在筹划企业年金,方案已经上报等待批复。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凡是政策允许的,就把政策执行到最大边缘。比如在落实《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法规条款,几年中没有发生过一起劳动纠纷争议案件,职工满意程度达到100%。我们有一个20岁,刚进厂半年就患淋巴癌的女工周铮,当一年合同到期时,企业考虑到实际情况没有与其解除合同,而是委派人力资源部长在周铮的病床前和她续签了劳动合同,此举不仅使周铮的家人也让全厂职工深受感动。
党政工在认识上取得一致,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有利于工会从源头上参与维权工作,我认为这是企业和谐的基础。
2、企业与职工形成命运共同体,是企业和谐的第二个基础。
经过几年的奋斗,企业规模扩大了,特别是“上市”以后,不仅将使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产生新的变化,在军民品项目上也将不断增加新的产品,比如无人机、无人车、舰载卫星通讯装置,各种导引头等,面对这些全新的领域,人员的知识层次也必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这种状况,要和谐发展就要让职工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让职工在企业的发展
中找到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让职工把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联。
我们从打造企业精神入手,党政工着力打造出全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理念:经天纬地、责任情怀。
企业精神:忠诚、服从、永不言败。
企业宗旨:一支部队、一所学校、一个家庭。
我们强调党政工共建“一个家”,既然是家,是兄弟姐妹,就要把同志之间的友情,提升为亲情,而且要让大家感受到这种亲情。当听说20岁的周铮患淋巴癌时,公司领导及全体职工纷纷捐款;当设计所所长患肝癌需做移植手术时,公司从“特困基金”中支付40万手术费。公司搬迁到亦庄开发区,开辟了3000m2职工活动中心,购置了乒乓球、台球、卡拉ok等各种健身器材,还专门修建了一个羽毛球馆,修建了公寓式的单身宿舍,深受大家的欢迎。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每一位职工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每一个“快乐”都有具体内容。比如:快乐工作,他喜欢不喜欢这个岗位,能不能发挥他的潜能,能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等等。逐渐的对每一个人都进行评价,如果大家每天都快乐,我想和谐的基础就有了。
3、推进“和谐小家”建设,是夯实和谐企业的第三个基础。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今年以来,我们把坚持了八年的“星级班组”考核办法,提升为“和谐小家”评价考核办法。把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劳动竞赛、宣传教育、职工权益保障、文体活动、关爱救助等十项指标,分解成具体工作事项。明确每项工作要有考评内容、评价标准、实现形式、完成时间和责任人,努力把出现问题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每月由分厂工会进行自检自评,每季度由公司工会进行考评,经过分厂之间互评和工会的考评意见,由公司考评委员会确定“和谐职工小家”名单进行公示、表彰和奖励。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班组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升了班组的凝聚力,使班组的战斗力明显提高。
三、抓好三个“着力”
1、在“双维护”上着力
企业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但是职工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取决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不发展,职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可以说维护企业利益就是维护职工利益;如果职工某些具体利益得不到解决,没有积极性,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维护职工利益就是维护企业利益。工会大量的工作就是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寻找“双维护”的结合点,找准了,解决恰当了,就实现了“双维护”的目的。
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说服、对话、沟通、座谈等工作。例如今年初,党政工协商为应对“奥运会”期间的交通、水电供应可能出现的问题,决定上半年周六不休息,力争一年任务半年完,“奥运”期间集中放假。为此工会组织召开了多种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职工们干劲十足、加班加点,有的同志克服家中有老人或者孩子生病没人照顾等困难,硬是一个多月没回家,吃住在工厂,有时连续工作40个小时。预定的任务完成了,企业满意,职工也满意。
另外,我们企业现在有200多名职工自驾车上下班,为此公司工会成立了车友会,制定了“车友会章程”,在车辆救援、保险、维修、年检、事故处理和职工互助用车等多方面为职工提供服务,深受大家的欢迎。我们拟在公司“奥运”集中放假期间,组织职工自驾车远游内蒙红山军马场,职工报名非常踊跃。通过在“双维护”上着力,使党政工的关系更密切了,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了。企业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产生出强大无比的群众力量,使任何困难都将在这种力量面前被克服。
2、在“建立机制”上着力
和谐是一种状态。我们理解的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没有原则、没有是非,那不叫和谐。就企业而言,和谐应该是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存在的表象,而不和谐的因素或者现象可能是长久存在的。因为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人也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总会不间断的发生,总会打破原本和谐的局面。
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句号,我们必须着力构建和谐的长效机制。所谓“机制”一词应该是从医学上引用过来的名词,是指人的机体内自动运行的程序。比如,人手上划破了,你不用管它,一会儿就会自己愈合,不用大脑去指挥要调集多少血小板才能愈合,这种人的机体内自动运行的程序,我们称之为“机制”。我们促进企业和谐要建的长效机制包括:问题反映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党政工协商机制等等。比如,问题反映机制。我们工会有信息网,用制度规定每个分厂每周必须上报2条以上的职工信息,采用奖励的方式引导职工上报信息,同时用通报等处罚手段督促分工会收集信息。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制度变成了职工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也就形成了问题反映机制。现在企业每天发生任何什么事件,工会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信息,因此形成了公司领导如果需要了解基层什么事情,都会首先想到工会。党政领导评价说:工会是企业和谐的传感器。
3、在“创新”上着力
既然创造和谐企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也将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创新的精神去化解矛盾。因此,我们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不能凭经验。比如这几年我们企业的人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工作对象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职工,你给人家去讲《劳动法》,去说维权,可能还行,而现在的工作对象都是大学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即使机械操作工人也都是大专水平。《劳动合同法》可能人家比你理解得还深,你给人家怎么讲,讲什么?因此,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创新意识,就根本无法面对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形势。
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创建和谐企业,考验的是工会干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要不断学习有关政策和法规、要不间断地为自己“充电”,关键是要提高学习的悟性和运用政策、执行法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工会干部所处的角色就是“双维护”,即对广大职工负责又对企业负责。这就要求工会的干部不断寻找新的工作着力点和有效处理问题的平衡点,做到双负责、双满意。
第三是在“创新”的方法上着力。这几年,企业在讨论工资改革方案和内退职工享受政策方案时,我们发现不同群体的职工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很难达成一致。比如当时我们有一部分职工,包括一些工会干部也是想不通。企业困难时,大家节衣缩食,拼命干,相互之间也没有争过工资和奖金,现在企业发展了,经济效益好了,要给大家普遍升工资,结果问题出来了,为什么给某些人涨的多,我也同样没少干,为什么比他们少?群众意见一大堆,至使工资改革方案在职代会上也无法通过,真是“可共苦不可同甘”。这也说明职工统一的、一致的利益需求,在向个性化的方向转变,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这种变化,为此,我们及时到各分厂和班组深入了解情况,把职工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如实反映给党政领导。行政方采纳了职工的建议,经过仔细测算,对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之后党政工领导,深入到全厂每个单位召开职工座谈会,其中仅在光学分厂就召开了六次。经过四改方案,最终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使工资改革方案在职代会上获得了通过。事实证明,创新的方法就必须是从实际出发,从解决问题出发,探索和运用各种工作方法,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我认为这种工作方法就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篇:施工企业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施工企业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施工企业要正确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艺术,将员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用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规范员工关系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施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建立
一个健康的企业,最基本的一个条件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必须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大幅度跃升,造就了建筑行业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行业在自身发展完善的进程中,市场供求失衡,冷热不均的市场现象,致使建筑企业存在和谐劳动关系的缺失。这一现实越来越多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不同程度上侵蚀着社会的稳定。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营造健康有序的建筑市场,规范行业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都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建筑施工企业劳动者与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只有劳动关系的关系和谐,才有职工队伍的稳定,才有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划浆与掌舵、同舟共济的关系。劳动者既是劳动关系主体之一,也是企业的基本细胞和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劳动者的成长和发展体现着企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也给劳动者创造了更多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体现在按照《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规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重要的是要共建以诚信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构建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源动力来源于人,而不是来源于物。
试想一下如果劳动者在一个极不和谐的劳动关系状态下工作,在一个连自己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单位中工作,怎么可能会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呢?相反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现实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有一些企业因为劳动关系比较紧张,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如因企业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强迫加班、粗暴管理等原因引发的职工罢工、上访,甚至与企业管理人员产生暴力冲突的行为,因此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时员工权益是企业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说我们不应该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截然分成两块。
首先不能只顾企业利益,不顾员工的利益;其次也不能说有了企业的利益才能有员工的利益,或者说有了员工的利益才能有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动态的偶合关系,企业在追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偏重企业的利益,有时又会偏重员工的利益。在关心员工的利益中要关心员工的精神利益,特别是要让员工通过充分行使法定的权利,使其感受到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员工也许会因为可以获取长远的利益,而暂时放弃眼前的一些物质利益,也许会主动或者自觉地协调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此,现代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企业员工的权益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管理的艺术,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并且将员工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追求和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而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呢?我想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要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赢得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现在我们评价一个人和一个企业,常说金碑银碑不如口碑。因此企业首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要善待员工,依法用工、经营,只有在不断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状态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寻找到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原动力。
第二是作为施工企业来讲,规范用工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础。用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任务,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该订立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合同,调整劳动关系就找不到合法的尺度。企业中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内部职工,用工要依法订立履行劳动合同,企业用工如果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就为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带来事端。
第三是企业要依法订立内部的规章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规范企业用工管理,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双方依法履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要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减少或避免影响劳动关系的不良因素,从而共同维持劳动关系的和谐。
第四是企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是否及时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涉及到职工的后顾之忧,也影响到企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工认为参加社会保险看不到预期,不愿意参保,这对日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留下了隐患,对此企业一方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以免引起劳动纠纷。
第五要改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现代企业应当是开放的民主管理,在工资待遇上实行暗箱发放,实行片面的物质奖励等,都有损于职工合法权利的行为,都会为日后的劳动纠纷埋下不良的事端。因此要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依法保障职工享有咨询权、参与权、表达权的权益,同时建立集体协商制度,通过集体协商,有利于劳动双方消除、化解矛盾,促进劳动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第六要规范员工关系管理。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的整个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从企业愿景和价值观确立,到内部沟通渠道的建设和应用,组织的设计和调整,人力资源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等等,所有涉及到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方面,都是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内容。从管理职责来看,员工关系管理主要有九个方面:一是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上岗、离岗面谈及手续办理,处理员工申诉、人事纠纷和意外事件。二是员工纪律管理。引导员工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提高员工的组织纪律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员工行为规范起约束作用。三是员工人际关系管理。引导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创建利于员工建立正式人际关系的环境。四是沟通管理。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引导公司上下及时的双向沟通,完善员工建议制度。五是员工绩效管理。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和体系,执行合理的考评程序,考评工作既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成绩,有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六是员工情况管理。组织员工心态、满意度调查,谣言、怠工的预防、检测及处理,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七是企业文化建设。建设积极有效、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价值观,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八是服务与支持。为员工提供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公司政策、个人身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九是员工关系管理培训。组织员工进行人际交往、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为员工提供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公司政策、个人身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
最后要着重说明的是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在运用人力资源的管理手段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常看到有的报导说,某企业为了某一个重点工程的形象,提出了“战高温、斗酷暑”的口号,其实这是有悖于《劳动法》的。所以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要忘了法律的规定。社会流行一句话:这个世道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套用一下我们也可以说,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是脱离法律也是万万不行的。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就很难得到发展。而要和谐,双方就应该付出最真诚的爱,这种爱不是抽象的,它具体到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企业为员工考虑得越细致、越周全,员工才会越忠诚、越快乐,而员工快乐了,企业的未来也就会快乐起来,同样的,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快乐生活才有了支点。
第四篇: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如何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
421600 湖南省祁东县第二中学 蒋才智
一、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意义
(一)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基础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在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应当说,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到包括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那么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说,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什么说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呢?在这里我们首先明确一下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以及双方代表组织之间彼此结成的社会关系。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表现的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其他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的关系,而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们讲,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家知道,当2003年我们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一些经济学家、有知之士就喊出,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因为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进入后1000元时代,实现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加快,消费需求差距拉开,发展机会很多;另一方面,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社会结构分化步代加快,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增长,社会风险也相应增加。处理得好,社会就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一个新的制高点上,如韩国在1977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进入全速发展时期,1995年超过1万美元。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矛盾长期动荡不安,如拉美一些国家。巴西是1975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而到2003年只有约2800美元。这样一个结果是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先后有16个国家的人均GDP曾历史性地跃上1000美元门槛,但目前所能成功地保持在1000美元以上的却只有7个。导致两种结果的原因,固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归纳,但无人能够否认,没有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导致一些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劳动关系的不稳定从而导致社会动荡,而社会动荡又反过来强化劳动关系的不稳定,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无疑是殷鉴不远,不可不察的前车之辙。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胡锦涛同志2004年年初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就这个问题专门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衡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学界通常所说的“拉美现象”、“拉美陷阱”,就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教训。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一定不会重蹈拉美一些国家的覆辙,顺利渡过“矛盾凸显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可见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对如何解决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和问题非常的关注。那么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其中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劳动关系方面的矛盾。那么为什么说,劳动关系矛盾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接下来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二、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引起劳动关系的深刻变革,使劳动关系呈现新的状况和特点。
1、劳动关系矛盾运动的主体对象发生了变化,劳资格局已成趋势。我们知道,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产权制度比较单一,主要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而企业受政府委托管理企业,实质上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政府与职工的关系。那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独资或非公资本合资,组成非公司制企业。政府转变职能,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委托资本运营,原来企业(政府)与职工的关系,转变为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大量外资、港澳台资的引进和个私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有中小企业实行“国退民进”产权制度改革,劳资结构在劳动关系中的比重日益扩大。就局部而言,一些地方职工的主体已经相对集在非公企业。这些情况表明,劳资化格局已成趁势。
2、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投资者主导劳动关系,劳动者被支配地位趋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既是国家的,也是职工的,企业经营者与职工只是分工的不同,都是企业的主人。劳资格局的形成,单从资产占有的角度上讲,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已不复存在。相反,投资者在劳动关系矛盾运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劳动者被支配地位趋重。首先企业资产归投资者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由投资者说了算,职工在企业的劳动工作受投资者支配。其二,企业选择用工和分配形式自主,劳动者选择职业和报酬自由,事实上,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选择用工和分配形式空间较大,而劳动者选择就业和报酬的余地相对狭小,特别是大龄职工一旦丢掉“饭碗”,重新就业十分困难,因此多数劳动者只能依附于企业。其三,劳动关系调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违规行为还不能
调控。同时,在调处劳动关系时,考虑到投资环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等多种因素,牺牲职工利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劳动关系主体利益发生了变化,劳动关系双方成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劳动关系的变革说到底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没有自己的利益,所有利润全部上交,所有亏损全部报销。职工就业由国家计划分配,其利益由国家通过计划级别工资和再分配实现。企业与职工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都不承担经济运行的风险。劳资格局的形成,使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产权归投资者所有,企业经营自主,盈亏自负。劳动者则通过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没有其他利益。企业利益关系的调整,使投资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更加明确,利益矛盾也更加突出。然而,投资者也好,劳动者也好,双方利益的实现都信赖于企业的发展与效益。因此,投资者与劳动者同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必须相互依存,共担风险。
三、当前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从大的层面讲,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伟大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从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力度加大、层次加深、社会转型加快、法制还不够完备、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诸多原因,在一些地方,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因素客观存在,不容我们忽视。2004年全国人大对社会劳动保障检查中披露的一些问题就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据全总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71.7%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46.3%的劳动合同条款是双方商定的,25.4%的劳动合同条款基本上是老板定的,或者完全是老板定的。存在相当的“霸王条款”,甚至还有15.1%的没有持有劳动合同。
2、劳动时间、加班工资不符合法律规定。据市总调查,我市有50%以上的生产型非公企业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一般都是实行两班倒,工作长达12小时。按劳动法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确因生产经营需要,必须与工会进行协商可以延长,一般每天不超一小时,特殊情况不得超过3小时。按规定,一般时间延长按150%支付报酬,休息日不低于200%,法定节假日不低于300%,但目前情况是,绝大多数非公企业都未按《劳动法》规定的标准执行。
3、收入分配上的悬殊造成员工心里失衡。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和谐社会不该是一个收入分配比较合理的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矛盾的最大特点,就是职工群众对经济利益的更高要求,同时追求在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相对公平。现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不同阶层的群众一些正当利益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分配领域出现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众之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在职工的心里上造成很大的不平衡。创造财富的人所分享的成果微不足道。比如从国有企业这个层面上讲,一些企业改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企业实行年薪制,主要管理人员年薪是工人的40倍。从私营企业这个层面上讲,一些私营企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在产品和原材料售价一样的情况下,只有想方设法降低人工工资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专门资金用于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物质帮助制度。主要内容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但从市总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非公企业没有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其他保险更无从谈起,其原因是,企业主认识不到位,加之部分职工缺乏参保热情。
四、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中的着力点
我们讲和谐劳动关系的标准应该是:经营者和劳动者双方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唇齿关系;经营者和劳动者双方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平等关系;经营者和劳动者利益相容、矛盾协调的共生关系;经营者和劳动者共同创造、共享成果的发展关系。按照上述要求,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与劳动人们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不仅担负着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职责,而且还发挥着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而在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中,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那么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在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中通常采取的手段或者工作机制有两个: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二是建立的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其着力点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职工群众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上,通过建立和发展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和加大人大政协提案递交及督办力度等途径,形成职工群众利益表达和维护的有效渠道和工作载体。在微观上,就是在企业要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要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是平等协商问题;第二是合同条款规范问题;第三是合同条款的履约问题。
2、构建标准认证监督体系。第一要做好最低劳动标准的制定和认证。要形成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最低保障线三道维权手段,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不能牺牲劳动者的基本保障为代价来降低成本。第二要做好ISO9000厂务公开标准的制订和认证,促进企业分配的公正公平。
3、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在注重搭建好“四个平台”。第一要认真搭建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平台;第二要认真搭建和谐双向沟通平台,企业主要善待员工;第三要认真搭建人文制度激励平台。要建立起劳动者学习化学技术的素质培训制度,建立起鼓励劳动者岗位成才的奖励晋报制度,建立起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制度等特别要注重开展“双爱双评”活动;第四要认真搭建企业发展目标实现平台。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企业发展目标,坚定职工信念,为实现职工利益创造各种条件。
4、坚持维权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统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职工与企业所有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我们要看到,非公有制企业所有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与工人阶级在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利益上存在差异。因此,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时,主要是采取沟通协商、调节和说服教育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引导职工热爱企业,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建功立业,最终实现“劳资双赢”,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结论:⑴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睛雨表、风向标;⑵劳动关系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⑶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必须着力加强社会劳动保障事业建设,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只有工会组建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会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才能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五篇:积极构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定稿]
积极构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随着我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公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不断增多,企业劳动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一、非公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组织形式、劳动者就业及工资分配形式、企业与职工间的关系呈现多样化趋势。新生代农牧民工已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劳动力主体,他们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牧民工相比,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要求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而现实情况是,农牧民工在教育、医疗、居住等问题上面临许多困难。目前,我区企业超“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规定使用劳务派遣工成为普遍现象,并出现了无序发展的趋势,侵犯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劳务派遣用工方面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绩效工资存在差别,劳务派遣工与合同制员工在补贴、津贴等方面存在差异,工资增长难。劳务派遣工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易造成职工队伍的分化和对立,引发劳资纠纷和突发性事件。另外,由于以往企业改制的阶段性和政策的局限性,历史遗留问题和新阶段产生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加了劳动关系的复杂性。
(二)劳动法律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劳动关系机制需探索创新。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漠,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参保缴费,同工不同酬、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工资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类企业一旦倒闭,遗留下的工资拖欠、社会保险等“欠账”将无人买单。
(三)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却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我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681 元。2010年,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以西六个盟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40620元,东部地区(呼和浩特市以东六个盟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163.5元,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多9456.5元;2003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的鄂尔多斯市与最低的兴安盟相比差距为5261元,到2010年差距扩大到 27814元。19个行业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8个行业低于全区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从企业内部看,高管工资与一线职工工资差距较大。
(四)对劳动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进力度还需要加大。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存在措施虚、方法粗、落实差等问题。特别是目前劳动监察力量薄弱,无法适应劳动关系矛盾易发多发形势的需要;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工作力度不够,基层企业代表组织不健全或是缺乏履行职责的主动性。
二、构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一)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会议制度。二是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三方机制向乡镇、街道、社区、工业园区和行业延伸,将辖区内的小微企业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纳入协调范围。三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能力建设。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各级仲裁院建设,增加专业人才,做到仲裁力量与仲裁任务相适应,不断提高仲裁效能。四是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各地应加强劳动关系舆情研判,建立劳动关系矛盾预测、预报、预防机制和分析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二)监督劳动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各级人大、政府、政协要加大对劳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劳动法律法规的履行落到实处。二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切实加强劳动监察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劳动监察协管员队伍,把专业人员充实到队伍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劳动法律监督水平。三是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劳动保障行政监督检查权。一方面,要完善和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建立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建立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等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监督企业依法履行义务,使劳动法律法规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三)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内蒙古自治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于 2012 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各级党政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积极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解决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职工收入差距,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强化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引导企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关心职工、促进职工发展的管理理念。探索和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关注职工特别是农牧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树立用人单位与职工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企业和职工共同培育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充分发挥各关联方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一是政府应当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立法干预和宏观调控,加大劳动执法力度,把全社会劳动秩序和劳动行为纳入刚性规范轨道。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要继续落实并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二是企业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在劳动关系的协调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当主动承担责任。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要依法落实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分享权;要树立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新理念,树立和谐劳动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逐步形成自觉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企业氛围。工商联要大力加强区域性行业性组织建设,在教育引导督促企业执行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主动作为。三是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应当承担重要责任。工会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源头维护。指导督促企业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覆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行为。努力培养企业协商文化,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着力解决好部分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增长偏慢的问题,确保实现职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社会关系矛盾,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常委,自治区总工会巡视员)
责任编辑: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