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2012年6月28日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报告
大力推动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
——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连维良
(2012年6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利用今天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开幕的机会,结合《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与大家交流探讨一下“十二五”期间我国推动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的主要思路。
大家知道,就在上个月,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包括生物产业在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生物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产业领域之一,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要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全球生物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在实现生物产业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齐心合力促进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
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
当前生物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可以简要归纳三句话:一是 全球生物产业发展日益呈现新格局,生物产业已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我国生物产业具备了跨入世界前列的发展基础;三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不断提出十分迫切的新需求。
首先是全球生物产业发展出现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产业深刻变革,全球生物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从生物产业构成看,治疗性疫苗和抗体、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生物基材料等生物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正在加速新一代生物产业多点突破,促使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创新药物重心由化学方式、化学药物向生物方式、生物技术药物转变;传统诊断技术向分子诊断技术转变,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成像、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融合,正在改变疾病的诊疗模式,催生移动健康、个体化医疗等新业态,生物产业外延不断扩展;传统的农业育种向工业化、规模化分子育种方式转变,促进生物育种产业的形成和种质资源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并对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对缓解能源短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正在产生重大影响。
从生物产业布局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加快新兴生物产业布局。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加大力度营造集聚发展的生物产业生态、建设新兴生物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就业的新领域;新兴经济体有关国家 向新药研发领域的大规模深度渗透,已改变了由发达国家垄断高端药物市场的局面。同时,全球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不仅加速了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同时也将加快创新资源全球化流动,推动产业格局不断演变。
从生物产业发展模式看,企业一体化的集中研发模式向专业化分工、开放式的分散模式变迁;基于知识密集区、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园区迅速扩展,正在形成大规模协同发展的新产业群;新企业不断进入,大企业加速转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日益频繁,新寡头正在加速形成,新竞争格局日趋显现;生命科学家与创业投资的结合,不断拓展生物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业态。生物产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变革和演进,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增添了活力。生物产业正在成为并持续担当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具备了跨入世界前列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颁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科技专项、大力推进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使我国生物产业进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有三:
1、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近5年来,我国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约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1%,比2007年比重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快速发展,生物能源初具规模,生物 服务新业态加速成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20多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特色中药的效应日益突显。
2、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十一五”期间,生物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高速增长;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多,数千项生物高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百余家生物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海外市场上市,生物产业投资基金日趋活跃;大型跨国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和制造基地不断增加,外资、合资企业规模和数量明显增长。
3、产业技术能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我国建成了蛋白质、干细胞、分子育种、生物芯片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认定了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大量高端人才向生物产业集聚,部分领域形成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开发实力,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基因测序、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生物合成短流程等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三,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产业发展不断提出十分迫切的新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严峻 问题,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和不断增长的健康新需求。要保障人口健康和粮食安全,实现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增长,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健康新需求,提升生存质量;必须加速培育作物新品种和发展绿色种植技术,才能有效支撑优质粮食的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大力推广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才能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传统能源依赖度开辟新途径;必须加快发展生物基产品,不断缓解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具备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具有加速发展生物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更有对生物产业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巨大市场需求。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目前总体上仍处在中低端位置,虽然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和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由于产业化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乏,系统设备研发能力弱,新型工艺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创新成果越到产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越大,上市新产品数量总体较少,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方面拉大差距的趋势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生物产业技术创新难度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我国生物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加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加速形成完善的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新业态的不断壮大;必须加快解决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国际竞 争力。
二、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并为2020年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要实现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效益更加显现等五大目标,把这些目标进一步聚集,就是要实现产品技术性能领先、质量过硬、生产工艺先进、经济性能好、知识技术密集的高端产品的高品质发展,以大幅提升生物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未来几年,实现生物产业的高品质发展,必须围绕七个产业方向,全面实施生物产业规划提出的重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大力促进重点突破。
一是围绕生物医药高品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支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推动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强化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二是围绕突破生物医学工程核心部件的瓶颈制约,促进医疗设备高端化发展。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生命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新 材料技术的交叉融合,重点研发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和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医学装备和医院数字化集成装备、高质量组织工程植介入产品和康复产品、先进体外诊断产品,显著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围绕加速生物农业成果转化推广,提升农业发展综合能力。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强化生物兽药与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农用生物制品的标准化高品质发展;推动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
四是围绕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推动绿色生物技术规模化应用。面向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构建生物制造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轻纺、冶金及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
五是围绕开辟生物能源多元发展途径,大力促进新能源产品商业化。围绕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等战略需求,积极拓展非粮生物质原料来源和途径,加快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广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完成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和管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生物能源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推进生物质能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六是围绕生物环保新工艺应用,促进新增长点不断壮大。大力发 展高性能的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加快被污染环境的高效生物监测、治理、修复及废物利用成套技术工艺及相关装备应用示范,推动产业规模扩大。
七是围绕培育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新要求,集成生物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理念,推动合同研发、委托制造、公共技术服务、中介服务和延伸服务的发展,积极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
三、推动生物产业高品质发展的重点工作
在全面贯彻落实《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组织实施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新格局和发展新目标,国家将着力推进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建立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高效审查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转基因农产品行业准入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和上市审批制度,加速高品质新产品的市场应用。全面推行高品质产品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健全合同研究和委托制造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技术孵化、产品检验、技术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大幅度降低初创企业的外部投资成本。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诚信环境。建立健全生物企业产品质量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溯源机制,增强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意识。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建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失信记录档案,充 分发挥药品安全信用差异对药品企业的奖惩功能,实现对生物医药行业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开展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综合考核评价,建立生物药品临床使用评价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监管,及时查处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的失信行为,规范药品广告发布活动。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在诚信宣传教育、法规制定、执法检查等方面联手行动,加快推动生物医药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第三,实施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建立生物技术新产品需求侧激励机制。打破区域垄断,扶持创新企业开拓市场。全面实施以优质优价、同质同价、竞争择价为原则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高技术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规范药品采购行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疗保险目录;完善生物良种补贴政策;稳步推进非粮燃料乙醇应用试点,有序开展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在完成航空生物燃料验证飞行等基础上,适时启动航空生物燃料商业化应用。加大力度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加速淘汰落后的产品、技术和工艺,促进新兴绿色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
第四,完善创新激励,促进持续发展。研究完善有利于引导生物企业进行长期研发投入的财税激励机制。通过国家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一批从事不同阶段投资的专业型创业投资机构,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对生物产业发展 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融资增信服务。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考核、审计制度。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研究建立生物产业领域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提高创新效率和质量。
第五,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国际化发展人才、管理人才及团队。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畅通人才及人才团队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流动渠道。完善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引导人才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合理分布。加大对生物技术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
第六,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监管,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安全评价、检测监测、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强化生物产业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加强生物研究的伦理审查与监管,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制度。
女士们,先生们!培育发展包括生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大家一起,按 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大力度服务和支持社会各界发展生物产业。我们坚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生物产业发展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快速成长、实现高品质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2012年6月28日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
(2012年6月28日)
尊敬的黄孟复副主席、陈竺部长、李学勇省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美丽的中国医药城泰州,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以“培育健康产业链”为主题,旨在展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成就、研究生物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探讨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意义十分重大。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大会支持单位,向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生物产业是当前最具潜力和最富活力的产业领域之一。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大众健康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了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前沿研究、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努力扩大生物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鼓励研发人员创业和生物技术企业集聚发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等重大生物技术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生物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加快涌现,全球生物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社会各界对生物产业发展倾注
1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新世纪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产业技术能力大幅提升、配套支撑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近2万亿元总产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现了生物产业“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挑战、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对又好又快地发展生物产业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此,我们要以促进企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主动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领域,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加速完善相关市场准入等政策和法规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鼓励发展新业态,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大批中小企业。我们相信,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发努力,我国生物产业一定能够快速成长,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能够显著增强。
女士们、先生们!实现上述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本次大会作为关注生物产业发展的有识人士智慧碰撞、合作交流、共
谋发展的一次盛会,必将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引导技术、资金和人才要素更好地向生物产业集聚,推动包括江苏在内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衷心感谢江苏省政府、泰州市政府和大会主办方的辛勤努力,衷心感谢与会各界代表的积极参与,预祝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第三篇:张晓强在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五届中国生物
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生们、女士们,各位来宾,下午好!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今年5月30日,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29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情况。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以知识技术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为应对新挑战、构建新优势,世界主要国家紧紧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竞相出台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例如,美国于2009年和2011年两度发布《国家创新战略》,强调回归实体经济,确保美国在全球的研发优势及重点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此外还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将生物技术、健康医疗、清洁能源、纳米技术、先进制造、空间技术等作为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三大重点,确立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先发展领域,目标是通过高效使用资源和鼓励创新以实现经济更加健康、更加持续和更为绿色的发展。由此可见,新兴产
业将推动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必须加快部署、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从国内发展转型需要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更加突出。例如,2010年我国消费了全球能源总量的20%,水泥、钢铁近50%,但GDP占世界的比例仅为9.5%;由于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的近70%,我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水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较快,以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既有比较优势已削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只有加快培育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真正走上加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研发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超过20%,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980亿元。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形成。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390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工程中心、9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2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行业骨干企业中认定了72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快速增长,大批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这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部分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并在局部领域取得技术突破。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十一五”期间,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风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均居世界第一,“天河一号”成为全球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以人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抗肿瘤新药安柯瑞为代表的创新药物获得生产许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得到规模应用,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高速铁路工程装备与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这些突破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条件。
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这必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
供广阔的空间。例如,我国明确提出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8.3%,逐步提高为,在2015年达到11.4%,2020年达到15%。初步测算,今后十年,我国需新增风电装机1.5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2000万千瓦以上,市场空间居世界前列。这些是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优势。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还较小,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约0.8%,远低于发达国家公司4%的水平。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60%。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如创业风险投资、场外交易等不发达,融资体系不健全,具有创业风险投资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人才队伍缺乏。初步统计,至2010年末,我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金为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但与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比,规模仍然很小。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新药的审批制度,“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等,都是制约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五是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和资源没有形成合力。
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得少,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创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电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数控系统基本依靠外国技术;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还有待突破;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和控制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这种状况严重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十城千辆”、“百城万盏”、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
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抓住这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升在全国
中的位次。但一些地方暴露出急于求成、发展重点不突出以及盲目建设等苗头性问题。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与目标
重点方向。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考虑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业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高,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约4%力争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第三阶段,到2030年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一方面要聚焦重点方向,找准突破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7个重点领域中,已初步明确了24个重点发展方向。在生物产业领域包括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生物质能源四项。如进一步细分,仅生物医药又可包括现代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疫苗和诊断试剂、先进医疗设备与器械等分支。在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聚焦,选择好突破口。要结合产业特点与技术成熟度,抓好关键环节的突破。另一方面要适应需求变化,动态调整重点方向。目前选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是基于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而确立的,从长期看,随着
需求的升级、技术的演进、产业的发展以及竞争态势的变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做出适时调整。
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要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一是充分发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重大专项、知识创新工程等的重要作用,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重点环节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三是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支持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着力培育市场需求。要组织实施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发展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市场应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拉动产业发展。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公平竞争创造必要条件。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第四,着力深化国际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共同创造与分享创新成果。要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我国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新格局。
第五,着力强化政策扶持。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紧紧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在整合现有财政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二是要综合运用税收政策相关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的角度,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投资政策体系。要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提出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区域发展、重大工程、政策保障措施等。我们将抓紧推进,力争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予以发布。
培育发展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占领制高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20100819 生物产业 发改委 把握形势,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把握新形势,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
——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
2010年6月18日
大会主席,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晓强(来源:金融界网站)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瓶颈制约的重大任务。生物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这已形成了广泛共识。借此机会,我就在新形势下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这一问题,谈三点认识。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当前,全球科技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伴随着重大发现和发明而成长壮大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温家宝总理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艰巨任务。2009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50%左右,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之首;但GDP总量约4.7万亿美元,仅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方式粗放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量少、环境友好、综合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提出要抓紧研究部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抓紧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通过调查研究,各方面专家学者和政府相关人士普遍认为,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重点,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加大投融资和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从而努力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重大贡献。
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纪之交,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重要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基因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得到大量应用,转基因、干细胞、分子标记、工业微生物等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正在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开启了个性化治疗、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崭新领域。近年全球上市的创新药物中,有20%属于生物技术药物,超过80%的新药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生物技术开发手段,一大批生物医药成果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2008年,全球药品销售额超过7000亿美元,仅“立普妥”就达135亿美元。2010年,专家预计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收入将突破千亿美元。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大规模和深度发展,以及干细胞、组织工程、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等生物技术的快速推进,生物技术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在生物育种领域,动植物基因组学快速发展,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与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相结合,高效、优质农业新品种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迅猛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涉及155个转化体,包括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品质改良等。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间增长了79倍。全球转基因种子市场已由1996年的1.1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05亿美元。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构建以基因为核心资源的现代种业新体系将深刻地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生物制造领域,以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和低碳发展为目标,生物催化剂取代化学催化剂、生物可再生原料取代化石原料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燃料乙醇、生物基材料等新产品已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生物催化等新工艺以其特有的效率高、能耗低、物耗少、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已经开始并将进一步对制药、食品及饲料、化工、材料、能源以及造纸、纺织、采矿等多个产业产生革命性影响。
由于生物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收益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已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将其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抢占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美国为了加速生物产业发展,从小布什总统时代就大规模扩大转基因种植,加强生物医药开发,推进“生物谷”发展。奥巴马总统主政后,其科技顾问主要由有生物与医药背景的专家构成,并且在其新内阁组成不到1个月,就批准了被小布什总统搁置多年的利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干细胞研究计划,由此强化了美国对生物前沿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领导地位。美国相关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生物燃油将取代全美燃油消费量的10%,生物基产品取代石化原料制品的25%,并要通过采用生物催化技术等措施,使美国化学工业的原料、水资源及能量消耗降低30%,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扩散减少30%。
欧盟科技发展框架计划中,将一半左右的研发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
日本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推行“基于生物机能的循环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印度也在努力成为生物技术大国,其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制订了“绿色能源工程计划”。韩国提出占有世界生物技术市场5%份额的目标,决定由8个政府部门共同推进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研究开发。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进展,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高度重视,都在说明,一个将对人类健康、粮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三、要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先支持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等指导下,“十一五”以来,国家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部署了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大科学工程、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与检定中心、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蛋白质工程、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在生物技术研发领域启动实施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等科技重大专项,正在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不断提供技术储备;在生物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支持了生物信息、干细胞、生物芯片、抗体工程、组织工程、新型疫苗以及现代中药等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推动制药和育种行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促进我国生物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组织实施了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绿色农用投入品、微生物制造等九大产业化专项,推进了以人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转基因抗虫棉、聚乳酸、非粮生物燃料等近千项重大成果的产业化,使我国在生物产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形成了发展优势。
回顾五年来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日益发展壮大,2006年-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保持了保持了年均25%左右的快速发展势头,已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
展望未来,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既具有人才资源、科技研发、产业体系、生物资源等比较优势,也处于战略机遇期。一是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资源的需求和国内医药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并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近10年来,我国人均药品消费支出的年增速为18.7%,远高于同期人均消费支出10.8%的增速。但2008年我国人均药品消费为460元,与发达国家年人均药品消费300美元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医保体系不断完善、患者支付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人均药品消费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二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生物农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正处在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虽然我国实行世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但总要继续占用一部分耕地。我国人多地少,2009年人均耕地仅约1.4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50%;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均耕地将降为1.25亩。要实现保障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安全的目标,必须立足国内,在继续加大政策、资金、价格等支持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要以生物育种技术等为支撑,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农产品发展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也要求大力发展先进生物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吃的好”、“吃的安全”的需求。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对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节能减排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加快培育生物制造产业,将先进生物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生物技术向食品、制药、造纸、纺织、采矿、能源等领域渗透,促进传统化学工业等多个行业向安全、可持续的全新生物制造产业转变,是实现节能减排、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后五到十年,我们必须以突破生物领域重大技术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核心,牢牢把握世界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方向,继续积极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要大力促进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物等的发展,并提高现代中药发展水平;要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要加强农业重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发展,积极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产品;要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促进生物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
我们必须下大决心,采取重大举措,要进一步强化我国生物技术的自主创新,实施重大产品创新发展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实施重大市场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必须坚持国际化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生物产业分工与合作;必须加强和改进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健全适应生物产业发展特征和要求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携手书写中国生物产业的辉煌篇章,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贡献。也为世界生物产业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生物产业政策受益概念股
代码 名称
002030 达安基因(002030)
002166 莱茵生物(002166)
000623 吉林敖东(000623)
000513 丽珠集团(000513)
600976 武汉健民(600976)
600613 永生数据
600277 亿利能源(600277)
600771 ST东盛(600771)
600161 天坛生物(600161)
600803 威远生化(600803)
002022 科华生物
000078 海王生物(000078)
000661 长春高新(000661)
600380 健康元(600380)
000590 紫光古汉(000590)
600773 *ST雅砻
000739 普洛股份(000739)
000605 ST四环(000605)
600253 *ST天方
600614 鼎立股份(600614)
600993 马应龙(600993)
600195 中牧股份(600195)
002001 新和成(002001)
600530 交大昂立(600530)
000766 通化金马(000766)
600485 中创信测(600485)
000788 西南合成(000788)
002007 华兰生物(002007)
000750 S*ST集琦
600556 *ST北生
000004 *ST国农(000004)
第五篇:在2005年中国果蔬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就“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大力推动德庆柑桔产业发展”作个发言。
贡柑、沙糖桔是德庆传统的名优果品,已经有1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很早以前就进贡朝廷被列为贡品。德庆地处北回归线,山青水秀,气候温湿,阳光和雨量充沛,独特的自然条件,蕴育了人见人爱、人吃人赞的贡柑、沙糖桔。德庆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贡柑沙糖桔作为发展县域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奔康致富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精心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推动了德庆贡柑沙糖桔特色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我们主要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德庆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合理规划,加大扶持,近年先后出台了《德庆县利用山坡地沙渍地发展优质水果的优惠办法》、《德庆县扶持三高农业发展办法》等优惠措施,从信贷支持、财税扶持、奖励种植大户等方面鼓励农民以及投资商开发沙渍地和低缓山坡地种植贡柑沙糖桔,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种植一片、成功一片,目前,德庆有半数的农民家庭种植贡柑、沙糖桔,有效促进了德庆柑桔产业向基地化、集约化发展。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为了保证贡柑沙糖桔果品质量,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德庆贡柑沙糖桔生产管理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若干决定》,对加强德庆贡柑沙糖桔发展的引导,对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对打造品牌和构建营销网络以及设立奖惩机制,鼓励农户按技术标准种植贡柑沙糖桔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更加有效促进我县柑桔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科学管理,保证质量。一是从源头上保证种苗质量。县政府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200多亩高标准贡柑无病毒苗圃基地以及贡柑沙糖桔母本园和采穗园,为果农提供纯正、无病毒种苗。二是加强产中技术服务,我县制定了全国第一个贡柑地方标准《贡柑生产技术规程》和沙糖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让农民按最科学的方法把最优质的贡柑沙糖桔种植出来。我县成立了柑桔研究所,和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经常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到我县指导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我县建立了贡柑沙糖桔绿色食品生产农资配送服务中心,贡柑沙糖桔生产按有关标准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以及推广绿晶等生物农药,对柑桔实行绿色无公害管理。县政府还出资开通了农村经济信息网和农业电视视频点播,农民通过上网或电视点播即可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所需要的贡柑沙糖桔管理技术,所以德庆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贡柑沙糖桔。
三、打造品牌,扩大影响。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力打造德庆贡柑沙糖桔品牌。德庆贡柑先后荣获“中华名果、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荣誉称号,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和国家“原产地保护标记”注册认证。德庆县被评为“中国贡柑之乡”,“中国柑桔产业十强县”。目前正将德庆贡柑、沙糖桔申报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同时我们按照打造“中国第一柑”的理念,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上海、东北、西北、华中等地举行各类宣传推介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应,今年我们又制定了十大举措宣传推介德庆贡柑沙糖桔。现在,德庆的贡柑、沙糖桔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所喜爱。
四,搞活营销,拓展市场。为了解决农业经常出现的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问题,政府下大力气帮助农民卖柑。我们通过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开展营销,全力构建德庆贡柑沙糖桔市场。目前通过设点经销、合作经营、代理代销等形式,建立了130多个遍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东北、西北、港澳一带等50多个大中城市的贡柑沙糖桔营销网点。现今,德庆贡柑沙糖桔已热销全国各地,并开始跨出国门,走向海外市场。
这几年来,由于政府提供了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种柑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全县6万多户农户中,有3万多户种植贡柑、沙糖桔,总面积已达15万亩的规模,计划到2007年将发展到20万亩。今年投产面积7万亩,总产量达10万吨,销售总额预计4-5亿元。贡柑沙糖桔已成为德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德庆县农村信用社提供了一组数据,2003年春节全县净支出2000万元,2004年春节回笼现金2000万元,2005年春节回笼现金6700万元,不少柑桔种植户盖上了新屋,开上了轿车,过上了宽裕的小康生活。
我县柑桔产业还存在组织(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市场网络不够完善等问题,但做大做强德庆柑桔产业,我们信心百倍,目标不移。为了进一步打造德庆贡柑“中国第一柑”的强势品牌,我县应邀参加12月在北京由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经济日报农村版等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品牌水果擂台赛”,首届擂主就是德庆贡柑。我们通过参加这个擂台赛,加强与全国柑桔产地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们的水平。我们坚信,凭着德庆贡柑沙糖桔特佳的果品果质,更有上级领导、各位专家和广大经销商、新闻界朋友的鼎力支持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德庆柑桔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做特做优,德庆贡柑沙糖桔一定能够驰名中国,走向世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