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年城市化之路让金华在盆地崛起(简)
30年城市化之路让金华在盆地崛起(简)
夏康 贾亦俭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金华经过五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历程,30年后金华已从一个农村式的城关镇,发展成为城市人口近60万、建成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并在住房保障、建设资金筹措、新区开发、山水生态城市创建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 城市化 金华 崛起
金华在浙中盆地的快速崛起,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成功实践。1978年,以农业为主的金华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乘着改革开放之春风走上了复兴之路,城乡建设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经过五个阶段的城市化发展历程,金华已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达68.7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6.33万人(含10.92万暂住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金华市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7.1%;成了浙闽赣皖四省九地市协作区的龙头城市、建设中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全省三大城市群之一浙中城市群的内核城市。
30年来,金华成功地创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检查评比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绿化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住房解困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将城市化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城市化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金华的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85年):城市化启动和打基础阶段 该阶段的标志性划段事件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决定(起始);1985年国务院《关于浙江省撤销金华地区实行市管县的通知》(止段)。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华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财政经济相当困难。据金地计(78)53号文件显示,当年全地区(含现衢州市)农牧业等六大类别的基本建设总投资才685万元,其中金华市本级为131.8万元,而市本级实际用于城建上面的资金仅为67.3万元。城市化启动后,经过7年缓慢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至1985年,市区总人口已达26万,城市人口达11.6万,建成区面积达11.5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5.8平方米。当年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达762万元。
2.第二阶段(1985~1992年):城市化升温阶段 该阶段的标志性划段事件:1985年6月“市管县”体制的施行(起始);1992年6月市编委批复成立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止段)。
自1985年“市管县”体制施行以来,尤其是1986年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以后,金华的城市化得以升温,进程逐步加快。经过又一个7年的发展,至1992年,城市人口已发展到29.7万人(非农业人口15.2万),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1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6平方米。
3.第三阶段(1992~2000年):城市化提速阶段 该阶段的标志性划段事件:1992年设立市开发区(起始),2000年7月金华市城开公司的正式成立运作和2000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金华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止段)。
1992年金华市开发区设立后,按照新区规划实施开发建设,开发区建设的全面推开以及我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城建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使我市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经过8年的加速发展,至2000年,市区城市人口已达35.89万人(非农业人口22.16万),建成区面积34.04平方公里。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1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52平方米;城市道路长178公里、284.93万平方米;桥梁59座(立交桥11座);公园15个;饮用水质量全省最佳。
4.第四阶段(2000~2005年):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标志性划段事件:2000年的市城开公司成立运作和“撤销金华县建立金东区”(起始);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实施及影响显现(止段)。
2000年6月市城开公司成立后加大投融资力度,将“经营城市”理念落到了实处;2000年12月市区撤县设区后,进一步理顺了行政体制,为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2年城市总体规划的获批,又为城市化快速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金华市政府抢抓机遇,每年筹资十多亿乃至数十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建设,搭建了市区“一中两翼两三角”的建设格局和一、二环线的道路框架,结出了城市化的累累硕果。经过短短的5年努力,至2005年,市区城市人口达44.31万人(非农人口30.1万),建成区面积达63.78万平方公里。城市道路405.04公里、843.1万平方米;桥梁81座(立交桥11座)。
5.第五阶段(2005~2008年):城市化平稳发展阶段 自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后,我市积极采取各 项应对措施,尤其是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出台后,我市加强城乡协调发展,克服建设资金短缺等困难,难中求进,使城市化平稳健康发展。至2007年底,金华市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7.1%;市区人口达92.2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56.33万人(含暂住人口10.92万);建成区面积达68.79平方公里。拥有城市道路562公里、1320万平方米;桥梁92座(立交桥18座);公园32个。
二、经验与举措
(一)积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实施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金华住房条件好,居住环境优美。特别是房价长期处于全省地级市最低行列(2007年住宅均价为3426元每平方米),房价收入比约6:1;2007年金华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33.8平方米。这主要得益于构建了住房保障体系和实施了旧城改造。
1.加大住房制度改革,构建住房保障体系
1988年1月,金华市被定为全省首批房改试点城市,全面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公房出售、公房租金调整等举措,以及1993年实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1999年实行的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等,都有力地促进了住房制度改革。市区现已初步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国情的城镇住房体系。
(1)制订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政策。2005年,市区出台了《金华市区直管公房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办法”,建立了廉租住房、直管公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三个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为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提供了政策依据。(2)建立健全保障资金和房源筹集机制。为确保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廉租住房的保障功能,市区拓宽保障渠道,建立了以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金净收益资金和财政预算安排为主的保障渠道,并实行了廉租住房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3)建 立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编制“十一五”住房保障规划,还建立了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编制了《金华市区2008—2010年住房保障规划》,为下一步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旧城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市区的旧城改造始于1978年,至2003年共实施旧城改造面积175万平方米。旧城改造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其最主要的经验是抓好了以下“六个结合”:一是成片改造与特例保护相结合;二是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三是旧城改造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四是旧城改造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相结合;五是旧城改造与促进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相结合;六是分级实施与全民参与相结合。
(二)实施经营城市之战略,确保建设资金到位
为突破城市建设的“瓶颈”---建设资金问题,市政府采取加大投资、多方筹措和公司化运作等多渠道筹划资金用于城市建设;积极建立起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学会管理和经营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实行城建项目市场化运作,让运作主体企业化,实现城建投融资从单一的财政渠道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转化。为此,市建设局于2000年投资建立了金华市城建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积极参与市政设施和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经营城市”和贷款等多种途经,至2004年底该公司及后来分设的市城投公司共累计筹措到建设资金47亿元(不含土地收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其次是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走“借鸡生蛋”之路,通过引进外资、向社会募集、股本融资等办法搞建设。如旧城改造的招商引资、管道液化气建设的股份制筹资等都获得了成功。第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较大数额 的专项资金。第四,继续走社会办公益事业的新路子,实行公用事业有偿使用。在双龙大桥争取为“四自”工程靠收费还贷款后,在公用事业上继续开放市场,让社会各界参与公用事业。
(三)调整规划布局,加快新区开发。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新区建设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面积快速拓展。由于成效明显,2001年4月全省第一次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放在金华召开。
2002年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市委、市政府按照“一中两翼两三角”的市区规划布局,在突出“一中”:市中心区块(含金华开发区)的南伸北延和旧城改造的同时,积极安插“两翼”:金东新区和婺城新区;努力开拓“两三角”:金东和金西两个新增的省级开发区,使市区经济和城市面积迅速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经验有:
1.做好园区发展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工作,高起点规划是搞好开发园区建设的关键
为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整体性,我市把开发园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到位,严格实施。金华市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确定了东北、西南走向的两条产业发展轴,把工业园作为工业功能区纳入两条产业发展轴内,把园区建设与城市布局、旧城改造以及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实现基础设施的连接与共用共享,优化了资源配臵。
2.注重规划布局,使园区形成规模化是城市化的起码要求 搞好规划是园区开发建设的蓝图。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要上品位,上档次,首先必须搞好规划布局工作。分层次制定园区规划,重点抓好园区的规划论证和开发建设、地方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针对本地产业结构特点,企业发展状况、规模扩张需求等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搞好总体布局规划,防 止盲目乱建。
3.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金华市在园区建设中,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把交通、通讯、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依托,使之适度超前。在建设中要确保严格按规划实施,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园区基础设施的高品位建设,明显地提升了园区的档次和水平。
(四)加大山水城市创建力度,突显生态建筑特色,提高城市品味
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金华一直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是以生态公厕为代表的生态建筑已成为金华经验向全国推广;200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定位金华为山水生态城市,市政府已提出2010年市区要力争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
1.以规划为龙头,科学描绘山水生态城市的未来。在修编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中,在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的同时,注重绿地点、线、面、环的配套衔接,以“大绿化”的观点指导城市化建设,分四类绿化区域进行规划,构建城市绿化网络,使山水生态城市的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
2.实施“绿线”管制,全方位加大绿化力度。为创建山水生态城市金华于2004年实行了“绿线”管制,各级政府加强对城市绿化建设工作的领导,通过执法来确保绿地得到保障。其次,通过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园林城市活动使山水生态城市的建设,2006年金华已成功的创下了省级园林城市,现全市正在积极为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而努力。第三,走政府主导、全民绿化的路子。在坚持义务植树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渠道绿化投入的机制。
3.突出特色,狠抓生态建筑建设,确保生态建筑全国领先。金华市通过近些年推行生态建筑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城市建设新路子。生态建筑首先在生态公厕上运用并获得了成功(获国家发明专利),然后逐步向办公、生产、营业、教学用房和住宅发展,形成了生态公厕、生态综合楼、生态住宅、生态农户、生态建筑与生态农业结合体等系列生态建筑。其经验已于1994年受到了建设部的推广。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步伐,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让城乡互促共进,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确保城市化建设深入进行。
(发表在2008年《新金华》第6期、《社会科学论坛》第3期、《浙江建设》第9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金华的实践获奖论文汇编》)
第二篇:让青春在企业改革崛起中闪光
让青春在企业改革崛起中闪光!
第二氧化铝厂姚 烨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姚烨,来自第二氧化铝厂综合车间。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演讲。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企业改革崛起中闪光!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段话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曾经指出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各级党组织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当代企业的青年员工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独具特色的创新意识。他们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在为企业尽职尽责、勇于奉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中铝山西企业注重有效发挥广大青工们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可以实现理想的新平台,使我们充分发挥创造力,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争光添彩、尽心尽力。
我是一名刚大学毕业的九零后青年,有幸加入中铝山西企业这个大家庭。作为企业的一个新生力量,对企业充满了责任感和荣誉感,下定决心扎身基层一线,把自己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岗位、奉献企业。但在这近一年的岗位实践中我体会到,仅有理论和热情是不够的,它更多地是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靠积累,靠沉淀。身边的师傅们,个个的工作阅历都在20年以上,他们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真是让我为之称赞!
溶出车间青工赵子君,堪称是我们第二氧化铝厂核心设备的健康卫士,他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相关设备的专业指导书,强化理论知识,提高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了50万吨氧化铝挖潜改造项目试车,他自己收集有关资料,编写了喂料泵和管道化溶出的操作规
程,积极参与试车方案制定、现场问题核实、流程确认等等……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掌握的岗位知识,把日常事故处理归类整理,形成了一本集锦手册,共计100余条,并将其分享给岗位员工。使喂料泵进出口单向阀寿命由往年20天,延长到35天至40天;隔膜破损较以往减少了9个,经济效益17万余元。
分解车间原海峰,中共党员,现年31岁。是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他严谨求实,勤奋刻苦,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他积极发现浪费,提出了“调整机封水开度”改善点,为企业降低了能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在第二氧化铝厂的青年队伍里,类似这样的青年榜样不胜枚举,从中渗透出,一个企业青年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反映出了一个企业总体价值取向及发展趋势。可以说,青年的成长决定企业的成长,青年的发展决定企业的发展,青年的未来决定企业的未来。
我作为企业基层的一名电工,在企业当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下,今后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岗位知识,练就一身特殊本领,积极融入到单位的重要工作中、中心工作中,融入到对标赶超、改革崛起的企业改革工作中,承载着企业的重任,承载着企业的希望,承载着企业的梦想,同企业共进步,同企业共发展,为生产服务,为企业添彩。
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作为中铝山西企业的一名青工,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充当好企业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并结合实践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企业降本增盈、赶超民企的梦想,挑战自我,经受考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就让青春在企业改革崛起中闪闪发光吧!
第三篇:在统筹城乡关系中走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人口从1.72亿增长到2009年的6.22亿,城市化率也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6.6%。城市化已成为支撑中国下一个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快速城市化对城市就业、资源环境与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少走弯路,是当前应当着力研究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城乡关系是研究城市化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时伴随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和文明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进程和阶段,城市化从开始就决定了必须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城市化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市化进程以年平均近1%的速度快速推进。据相关研究,2015年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未来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回顾历史,我们走的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城市化道路,一方面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收益基本上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完全享受市民的社会保障,社会负担基本上留在农村。这两方面因素是支撑中国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重要推动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强,能够有序地推进城市化,不会跌入经济发展受社会问题钳制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出现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贫民窟”现象。
统筹城乡关系首先要解决农村土地城市化和农民城市化协调一致问题。如果两者过快、过慢或者快慢节奏不一致,整个社会将处在失衡状态,因为对中国广大农民而言,农村土地始终承担着生产资料要素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从历史角度观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实质就是一部土地关系发展史,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演进路径“均权—兼并—集中—再均权”,其中伴随的是朝代更替和社会动荡。因此,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通过立法严格限制土地流转,防止土地兼并。从现实角度分析,根据我国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人口规模推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约490万亩,每年近2000万农民进入城镇。现阶段,中国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城市化,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重复建设、超前建设、大量征占农村土地及级差地租收益分配不公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农民城市化”速度相对滞后,城镇有效集聚人口和产业功能被弱化,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或者处理出现偏差,将严重影响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民城市化进程,应注重赋予全社会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国民意识转变的内涵。农民城市化不能仅以户籍城市化为标志,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入城镇非农领域就业、在城镇地区居住的问题,重塑市民身份,加大城市公共产品供给,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质化。现在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做法是户口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虽然农民生活方式变化了,但生产方式没有变化,以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劳动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使得已“离乡”、“离土”、“进城”的农民剩余劳动力,无法真正享受到与“市民”身份匹配的收入消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这种差距还在表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客观尊重农民城市化实现模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从近30年实践来看,我国农民城市化的模式及实现途径始终呈现多样化,如自愿性移民和强制性移民。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大都是强制性移民,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移民运动则多是自愿性移民,是由农民出于追求某种
社会经济利益目的而自愿做出迁移的选择。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果农民是自愿移民,无论城市的千般艰苦,仍然能够不屈不挠地生活,努力争取与市民同样的成员身份、公民权利平等。如果城市化是由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将农民整体强制搬迁进城,虽然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了城市化功能,但对农民而言,与“城市文明”的碰撞和磨合,从心理到文化有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因此,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虽然发挥着特殊作用,但需要统筹考虑农民城市化进程的民主和民意问题。
二、我国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目标设定
当前,许多城市提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性城市”等口号,如果发展目标是一味追求GDP的增长,盲目招商引资,带来了环境和治安的代价,并引发诸多的社会矛盾,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不和谐。我们崇尚的城市价值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注重发展质量和生活环境。城市发展理念和目标至少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活力”。城市不仅是一种政治经济组织形式,更是一个承载着多重复杂功能的综合体。伴随着发展进程,城市对产业、形态和功能要求在发生变化,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保持活力。美国在二战之后城市高速发展,到50年代末中心城市基本走向衰落,从6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伟大社会”计划,开展“城市更新”运动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城市颓败、贫民窟和环境污染等新问题。城市应当永远追求活力,始终保持不断更新的过程,建立城市更新系统,不仅包括产业持续更新,也包括城市从功能到形态等方面的不断更新。
二是“安全”。城市安全不仅仅只是社会治安,还应该具备风险控制能力,能够为市民提供应对地震、洪水、瘟疫、恐怖系统等各种各样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安全环境。城市要针对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的领域,建立一套完整应对灾害的防御体系和工作机制,政府要将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抗震抢险、社会治安、教育医疗等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三是“便捷”。城市最大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包括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文化和人际交往等。需要科学统筹规划,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发展方向、城市圈功能定位等综合因素考虑,建立便捷快速和紧凑节约的交通体系等,类似“摊大饼”、平摊城市规模的发展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发展目标。
四是“个性”。个性是城市历史的积淀,魅力是城市生命的品格。在国际化、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建设易走入趋同化的误区,需要重塑发展形态。一座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才是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要注重保持每座城市形成的不同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和传统个性,体现城市的产业特征、资源环境特性和生活特质等内容,还要培育独特的核心价值和城市精神。
五是“低碳”。城市发展要以绿色环保为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建立高效、和谐、健康的聚居环境,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与城市自然资源处于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状态。
任何城市都必须具备城市价值和发展理念,否则城市发展是不完全、不健全的。近年来,美国城市学者开始反思和批判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道路,提出“精明增长”新理念,即城市
发展要使每个人受益;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公平均衡发展;使新旧城区都能得到良好投资机会,最终目标是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精明增长”提出了十项原则,目前已在中国部分城市建设中得以引进和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减少小汽车依赖性的规划措施。“精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实现了向可持续发展转化。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自始至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这种发展战略代表着人类的美好憧憬,是以欧洲城市规划体系为蓝图,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完成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需要上百年才可能达到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政府已看到城市快速膨胀所带来的弊端,制定了宏观控制政策,努力让土地、资源和经济达到平衡关系,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发展趋势还是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镇发展比较滞后。从国际视野出发,二战以后,所有工业化后发国家都是秉承大城市发展战略,比如韩国首尔、日本东京、菲律宾马尼拉、包括南美一些国家的首都。其深层次原因是,新兴国家后发追赶的意识很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都是秉承“效率优先”原则,不惜一切代价要赶上发达国家,因此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它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模式一旦确定,路径依赖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是发展规律。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到了新的拐点。中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我们已经创造出有中国特色和各地特点的城市化道路或路径,城市规模呈多样化的现实特点,城市群、城市带成为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长株潭等城市带和城市群正在兴起。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城市群的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布局已到了有利时机。
下一步,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建构城市组团式布局。在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盲目扩张基础上,集约利用国土空间,以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众多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城市共同组成城市带、城市群。城市群内既要强化中心大城市的集聚带动功能,完善交通体系,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日常通勤圈,又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整合周边人口、资源和产业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既要有国家发展战略的引导,还要有金融、税收和土地等政策和产业配套予以倾斜和保障。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四篇:让青春的激情飞扬在课改之路
深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
作先进单位(个人)事迹材料
让青春的激情飞扬在课改之路
深圳市红桂小学 包乐美
年光似鸟翩翩飞,世事如棋局局新。不经意间,新课改实施已经走过五年的历程了。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始终走在这条风景无限的路途上。
几年来的课改,几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告诉了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崭新的理念迎接新课程。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我们――教师。2002年夏,在新课程即将到来的前夕,我非常有幸地参加了两个高水准的培训:一个是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课程培训;一个是罗湖区骨干教师培训。两个培训如及时雨荡涤了我心中曾经存在的很多教育的困惑,同时也为我清洗出一条通往新课程的明晰之路: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不能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能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等。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我又在2004年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作为罗湖区首
批参加省级培训的主讲教师,我的头脑经历了一场猛烈的风暴,它让我在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超越了课堂的藩篱、极度挑战了自我,在挖掘了自身的高级思维能力之后,我开始致力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并乐此不疲。2006年夏,经过再次赴省进修之后,我获得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资格证书,并先后在螺岭、翠北、罗芳、红岭、龙岗福安学校等近十所学校进行了主讲培训。为了更全面的发展自己,2004年,我还参加了深圳市心理健康C证培训,并顺利结业。怀揣着学习的丰硕成果,我轻快地行进在课改之路上。
二、立足课堂、优化教学,以笃定的信念力行课改。
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凭借课堂教学予以落实,只有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把自己力行课改的着力点放在改革小课堂上。
(1)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就是建立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的主导作用,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求新、创造的欲望。在个性化作文实验课《真情访问》中,我退而成为嘉宾,让学生向依凌成为课堂的主角,由学生来采访、分析、写作,实现了双向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优化教学模式: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中,我充分品尝到了推行主题式、综合化教学模式的甜美,于是在语文教学
中软化学科边缘,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机地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变单一学科的教学为综合的教学成为了我经常性的教学行为。我执教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千古佳句》融合了语文、音乐、美术、信息、常识等多学科知识,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令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老师都感觉链接了生活,提高了审美,有耳目一新之感,高分获得一等奖。
(3)优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在课堂上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所以,多媒体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背景音乐营造习作氛围、课件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博克QQ沟通师生生活等等。在这样绕有趣味的教学手段辅助下,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我收获了许多个人成功的喜悦:我的课件、网站作品有近十件在全国、区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4)优化教学氛围
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课改过程中,个人的行为是发挥不了强大的作用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才会令课改持久、常新。作为教科室主任,我认为氛围无价,在校本培训上明确思路,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实效,走“学习——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提高”培训之路,激发教师以主体的身份主动投入到培训和工作中去。我也在现有的水平上竭尽所能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在2003年举行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我所帮助指导的叶家群老师执教了《蔬菜与健康》一课,获得了来自全国的嘉宾的好评。
三、勇于革新、扎实探索,以真诚的好奇钻研课改。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以一颗好奇之心走在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从最初的“集中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到“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实验”,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到“个性化作文实验”,再到最近的“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实验研究,十年间,我不断地进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而这些尝试也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开花结果:我所教的班级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一次语文考试均为年级第一名,而且班级内的学生综合素质强,写作、绘画、表演、体育等能力都不错;在2004年举行的深圳市读书月首届快速阅读比赛中,我的学生向依凌获得小学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2007年的市读书月快速阅读比赛中,我带队的学生获小学组团体二等奖。我也在各级各类的实验比赛中取得许多成绩:2002年,我的报道《红桂小学课程改革走在前头》发表在《深圳法制报》上;2003年,我设计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春天的故事》在国家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区案例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2005年,我被评为中小学生个性化作文实验先进个人;2006年,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开展的”上课、说课、评课“教学大赛中,我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获一等奖……
作为“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实验”的载体,我重新组建了校园文学社,创办了社刊《翔》,让它成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个亮丽窗口,而且重建仅仅8个月的校园文学社于2003年11月,在深圳市
首届十佳文学社评选中获得了组织奖的好成绩。在2006年深圳市首届中小学(园)优秀校报校刊评选活动中,《翔》被评为校刊一等奖。
四、认真反思、及时总结,以审慎的态度面对课改。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行为的审视和思考。加强反思有助于教师及时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加以对照,找出自身的优长与不足,制定改进措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切实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撰写论文、心得、经验体会等就是教师反思的一个良好途径。实行新课改以来,利用工作之余,我撰写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其中有十几篇发表于国家、市、区各级报刊杂志。同时,我也参与了学校教师论文集、案例册等教育资源的编写。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成长,而我的学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回顾曾经让我的青春无限张扬的新课程,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五篇:金华崛起之路(一):从“小邹鲁”到“道德高地”——金华市构建“幸福家园”的坚实精神基础
金华崛起之路
(一)从“小邹鲁”到“道德高地”
——金华市构建“幸福家园”的坚实精神基础
‚近年来,我市先后涌现出孟祥斌、孙炎明、吴连表等一批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感动和震撼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金华建设成为‘道德高地’,加快推进‘两富’现代化金华建设。‛
这是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本报关于‚五里亭‛爱心老人楼小英的最新报道中作出的批示。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构建物质共富、精神共享的幸福家园‛,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正在谋求‚浙中崛起‛的金华,正大步迈向道德高地,为幸福家园奠定坚实精神基础。
英雄辈出的道德高地
一生坚守。30多年前,楼小英夫妇在金华老火车站票房处捡到第一个弃婴张美仙,之后接连收养了18个弃婴。‚我们破烂都要捡,何况是人呢?‛一句朴实的话感动了这座城市30多年。
一个壮举。2007年,驻金某部军官孟祥斌,为了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跳江轻生女子,从城南桥上纵身一跃,女子获救,孟祥斌却再也没有上岸。孟祥斌的壮举感动了一座城,一座城树起了共同的道德标杆。
一张笑脸。2004年5月,东阳市公安局看守所民警孙炎明被确诊患脑癌,几年来历经3次大手术,却仍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快乐工作、快乐帮教、快乐待人,他始终面带微笑,让人读懂生命的意义、感受人格的魅力。
一种操守。2011年2月,东阳公交公司驾驶员林南珍在生命最后一刻,用尽生命中的最后一口气,踩下刹车,将车子稳稳停住,自己猝死在公交车上,但确保了30余名乘客及路人的安全。
一种本能。2012年6月,金华高速交警支队民警吴连表与同事一起处理交通事故,面对失控的大货车,他用力推开同事。同事得救,他被撞至落差9.5米的立交桥下。3分钟后,他还在电话里记挂同事:‚我被撞了,快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人受伤。‛
……
之所以说金华正迈向道德高地,是因为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一次又一次感动了全中国;更因为道德标杆的引领,让无数普通人在仰视英雄的同时,积极投身道德实践。
底蕴深厚的道德土壤
从孟祥斌、孙炎明、林南珍到吴连表,每个英雄的出现总能在金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人山人海为英雄送行,为英雄量身定做悼念歌曲,为家属善后捐款,金华市民总是以最诚挚、最热烈的方式爱英雄、惜英雄、念英雄。
感动,是因为人们对道德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内心的普遍要求。而在市社科联主席吴远龙看来,金华市民的感动是因为金华有着深厚的道德土壤。
深厚的道德土壤,首先与金华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关。吴远龙说,从古至今,金华就有‚以义为先‛、‚崇尚道德‛的文化积淀,以吕祖谦、陈亮等人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就提出‚以义为上‛,这里的‚义‛指的是‚大义‛,即鼓励人们追求正当的事物,追求道德的美好。浦江的正义门、义乌的戚家军等反映出的也是这样的‚大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深入人心,激发了社会活力,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同样突出。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有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环境。没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引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大胆起来。‛但吴远龙说,平等互利、诚实守信及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和竞争等,都是市场经济道德的要求规范。‚简单地将道德失范归罪于市场经济,恰恰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什么是市场经济道德。‛
以吕祖谦、陈亮为代表的金华学派,早在800多年前就在‚义‛和‚利‛之间作出了选择,这样的道德底蕴千百年来在金华百姓间传承并生生不息。以大多关注社会、胸怀大众、热心公益的婺商群体为例,婺商文化同样是金华文化底蕴的延续,让‚小邹鲁‛在现代社会焕发道德光芒。
大力弘扬的道德保护
道德底蕴的延续,除了内在的生生不息,还需政府部门的有效保护。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钟关华曾说,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
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多样,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旗帜鲜明地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没有变。每次出现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主要市领导都立即作出批示,相关部门及时组织大力弘扬,以凝聚全社会向善的力量,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先进的理想信念,代表着高尚的人生境界和道德追求,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示范、鼓舞和引导作用。‛钟关华说。这并非‚礼失求诸野‛。在吴远龙看来,这样的大力弘扬就是道德张扬,这样的道德张扬就是道德保护。另一方面,我市坚持多载体、多形式、多角度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连续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向行业、机关推开;‚一校一书读国学‛活动则将重点移向青少年;连续7年开展邻里节活动,连续15年开展社区共建,共建文明风尚是其主要目标;1000个文明单位结对1000个农村的‚双千结对、共建文明‛面向农村,以提高农村文明水平。此外还有加强志愿服务工作、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出行劝导……精神文明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在今年以来开展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中,经无数人的参与,崇德、尚学、勤业、创新、务实、包容等关键词被许多人提及,即将提炼产生金华人的共同价值观。
市文明办主任叶秀君说,道德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润物无声;公民道德教育同样需要坚持不懈、常抓常新。
道德实践的幸福家园
‚我害怕当这事过去,大家又开始抱怨社会冷漠。‛在微博上说这话的是辽宁大二女生杨艳艳。去年,她勇救被歹徒刺伤的公交司机,被赞为‚虎妞‛,但她也有这种担忧。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几个年轻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在金华,无需这样的担忧。
去年12月21日凌晨,有人跳入婺江轻生,同样有人相救,救人者是由6位互不相识的市民组成的集体。其中3人异口同声地表示:‚4年前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一座城,我们都是被感动者;4年后的今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弘扬英雄精神做了点事。‛其中,徐楚鹏曾去送别孟祥斌并为英雄家属捐款,张建峰曾为纪念孟祥斌的‚祥斌林‛植树。张建峰说:‚我们没法跟孟祥斌比。但是,4年前在城南桥悼念他时,我就对自己说过,如果遇上这种情况,肯定会向他学习。‛
就像徐楚鹏、张建峰一样,许多我们身边普通人做的点滴好事,进入了本报《道德星空》专栏。18年来为两个智障女儿撑起一片新天空的‚后妈‛邓美香,捐出100多万元为村里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的耄耋老人卢玉辉、王依光夫妇,见到陌生人被行凶出手相助的68岁老人卢根华……近一年来,《道德星空》已刊发报道60期,记录了这些小小的善举如何彰显博大的爱心。
是的,道德其实无需仰视,道德实践并不高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正在成为金华市民朴素的追求。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