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61[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9:2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英语《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6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英语《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61》。

第一篇:高中英语《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61

Global Warming

Section A 本文词数:302 参考时间:2'40'' Rising temperatures in coming years would lead to less sea ice in the Southern Ocean that surrounds Antarctica and fewer habitats and feeding grounds for penguins, says the World Wildlife Fund(世界自然基金会)in its report 2 Degrees is Too Much.Antarctica and the Arctic are the most threatened regions from climate change.In the Antarctica, the temperature has risen 2.5 degrees in the past 50 years.This speed is nearly five times fast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is mainly caused by burning fossil fuels.Unless nations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1, the world will warm by an average of 2 degrees in less than 40 years.Rich nations should agree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Temperatures near the Poles

23have risen much faster, which has led glaciers 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to melt quickly.The situation is quite critical, because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number of emperor penguins(帝企鹅)has decreased by 50 percent across the whole Antarctica.O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s northwest coast, the number of Adelie penguins(阿德里企鹅)has dropped surprisingly over the past 25 years.Fifty percent of the habitats of the emperor penguin and 75 percent of the habitats of the Adelie penguin face a rapid reduction, or even disappearance, if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s 2 degrees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With a 2-degree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and the decrease in sea ice thickness, emperor penguins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find new areas to live.With less sea ice, penguins could be pushed further south, but this could prevent them from hunting for food during the dark winters, because they need at least a few hours of daylight to find their food.Notes: 1.emission n.排放 2.glacier n.冰川 3.melt v.融化

词数:150处理时间:2′45″

Read the passage and then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or each question.1.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_____.A.introduce readers to the Adelie penguins and emperor penguins B.tell readers about the rising temperatures in the Antarctica C.tell readers about the effect of global warming D.warn people that Antarctica is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 2.In the writer’s opinion, what has caused global warming? A.That the earth is getting hotter and hotter.B.That the atmosphere of the earth is becoming thinner.C.Tha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s too high.D.That the use of oxygen in the air is out of control.3.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wha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A.the Gulf Stream will be slowed down or stopped B.the cold water will stay in the ocean of these areas C.people don’t have to suffer from cold

D.an ice age is just waiting to happen in some areas 3.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is passage? A.To warn people of the dangerous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B.To prove that the polar ice will disappear.C.To prove that a new ice age is no way to come.D.To introduc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Gulf Stream.阅读新题型

本文词数:279 参考时间:2'45''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An Inconvenient Truth is an American documentary film about global warming.It is presented by former United States Vice President, Al Gore, and directed by Davis Guggenheim.The film premiere was at the Sundance Film Festival and opened in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A book of the same name by Gore, An Inconvenient Truth: The Planetary Emergency of Global Warming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reached No.1 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The documentary was also voted one of the best documentaries.Gore said he became interested in global warming when he took a course at

1Harvard University.Later, when Gore was in Congress, he called for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After his defeat in the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Gore gave more of his attention to the topic.He edited and adapted a slide show.It talks about global warming across the U.S.and around the world.Gore also reviews scientific opinions on climate change, discusses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 and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slide show.Producers Laurie David and Lawrence Bender saw Gore’s slide show in New York

2City after its first release.Inspired, they met with director Davis Guggenheim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the slide show into a movie.The documentary ends with Gore arguing that if proper actions are taken soon,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can be successfully changed.He called for nations to release less CO2 and to plant more trees.Gore called upon his viewers to learn about how they could help him.Notes: 1.congress n.国会, 议会 2.release n.发布

词数:68 处理时间:2'00'' l.Find in the passage a word or a phras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underlined word “premie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achievements did Gore make in his effort on the global warming issue?(回答不超过9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屈原《湘夫人》

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分析情景关系。2.“秋风”、“木叶”这都是令人感伤的意象,作者为了表现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选择这些哀景,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九歌•湘夫人》教案周建忠

一、《九歌》的来源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认为《九歌》中的末篇《礼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词,相当于我们今天音乐的“过门”曲。在前十篇中,除《东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国殇》是祭祀卫国牺牲的将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灵可以配成四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东君和云中君。后来姜亮夫认为东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对很勉强,于是就认为《九歌》中的神灵可以配成三对。其实,《九歌》中真正能够配成对的神灵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牵强的,但闻一多和姜亮夫对《九歌》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们都发现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九歌》是借男女情爱来表达人生体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恼的观点显然是没有问题的。

闻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成果就是写了《九歌歌舞剧悬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说“悬解”。他把《九歌》中的神灵都转换成戏剧角色,然后用戏剧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写了。这种方式启发了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从戏剧的角度研究《九歌》的兴趣。实际上还是王国维说得比较准确,《九歌》仅仅是戏剧的萌芽,是戏剧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戏剧,所以我研究的结论是:“《九歌》是一组诗。”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约会的痕迹。人类早期的爱情多以水边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记载,在河边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门豹治邺》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湘君》、《湘夫人》从内容上看就是讲他们两个人约会不成的事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时间差而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我把它理解为:第一,这是人间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这样约会而不能见面的情况,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屈原正是在这个古代神话故事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们现在学习《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释的比较通达,能够自圆其说,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间祭歌联系起来。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地点,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千百年的名胜古迹。《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自然景观背景就是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来,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极其优美。它的北面是长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长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条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称为湘水、沚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现在的湘江、沚水、沅江、澧江。我们在中学里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可见洞庭湖景色之美丽。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来就是和尧的两个女儿,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有关。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国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神话传说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听说虞舜已经死在苍梧之野,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由于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我对这一带的美景是深有体会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罗江就是湘江的一条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点就是汨罗江一带。他渡过了长江,经过了洞庭湖,来到了沅江,又来到湘江,最后来到汨罗江北边的玉石山,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点。对于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我下水过三次,由于水流湍急,虽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宽,我被水流向下游冲走了两百多米最终也没有游到对岸,虽然我是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很会游泳,但我也没能够潜到汨罗江的江底,可见,江水是极深的。因此我相信,当年屈原自沉以后,人们打捞他的尸体是绝对捞不到的。后来我沿着汨罗江一直走到头,发现它的尽头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着地图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地图明明白白标着汨罗江是流入湘江的。经过询问当地人,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原来1958年兴修水利,已把汨罗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横贯整个河南省甚至还流经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条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我们要讲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关。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 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如果我们撇开这个题材的共同性再来看屈原的创作,就可以发现它处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两篇当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们选讲《湘夫人》。

在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这个男性的视角来写,所以写的很有层次,也很有变化。1922年,梁启超在东南大学(也就是南京大学的前生)演讲时说:“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种有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而从不涉及他的家人。”在这里,梁启超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屈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他自己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线索,他把自己丰富细腻的爱情婚姻体验转到对古典神话传说及民间文学的继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我们解读《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仅仅时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四、《湘夫人》解读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将它分成三段。第一段为前十八句,即从开头到“将腾驾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从“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庑门”。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写“望”;第二段写“迎”,即作迎接的种种准备;第三段写“等”。我的段落划分跟现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划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种跳跃性的节奏,来写对湘夫人的盼望。叙述在这里呈跳跃性、倒装性的不规则状态。在这种跳跃性、不规则的叙述状态下,强烈地抒发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抵得上了唐人绝句千万首,它的特点就在于跳跃的、不规则的节奏。从叙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两句“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才是叙事的起点。湘君约会湘夫人不得,却先说降临北渚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洞庭湖水漂渺无边,失望的思绪和眼前的景色融为一体,然后说登高远望,布置陈设,最后说听到湘夫人约见的音讯自己毫不犹豫,马上前往。可见倒装的痕迹非常明显。如果讲“诗眼”的话,“偕逝”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正因为对方没有到来,整个的痛苦就只能有一个人承担,第一段中的第二个情节点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在古诗中,诗人比较喜欢用“早”“晚”来表示时间的快速流逝。例如《木兰诗》只中用了四句话,两个“旦”和两个“暮”就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离别家乡奔赴前线的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驰”是使动用法,使自己的马快速奔驰,是对上句“腾驾”的形象化描写。“江皋”,江边的高地,“济”,抵达。让我的马在江边的高地上飞驰,傍晚就到达了西边的渡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这应该是第一段诗歌的第三个情节点。写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那种久等不至,怅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在这里和诗中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当中有十句是用来勾连情节的。第一组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它点出了约会的对象和对约见成功后行为的想象。

第二组是“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第三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对方相约而不见,所以我惆怅而失落。接着是“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婵媛”,带着迷茫惆怅的失落心情向远处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再一次登上长满白薠的更高的堤岸向远处眺望,情人还是没有来,虽然如此,我还要来为了她的到来而做好准备。

如果说这首诗有第二个诗眼的话那就是“张”。在黄昏即将降临的时候,我在这儿做好各种准备,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这个“张”就是做各种准备。这样就领起了第二段,去造一个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样,我们把五组情节链勾连起来就可以看到湘君对湘夫人的那种一往情深,缠绵悱恻的情绪在流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因没能见到湘夫人而显得非常失落和悲伤。这五组十句的情节勾连又是用不规则的、跳跃的、倒装的甚而至于无序的方式来形成这样一个抒情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开头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开头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

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 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之后继续写反常现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为什么是反常现象呢?因为鹿通常应该在野外吃草。《诗经•小雅》中有《鹿鸣》一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证。蛟龙由于是雌性龙,所以一般都深潜水底而不会来到水边上。

第一段中,在五组情节链的基础之上,抒发了作者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非常高兴,盼湘夫人的降临——“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绪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悲伤的,并多次用反问句式表达自己因对方爽约而带来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第一段译文: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秋风阵阵,柔弱细长,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得月昏黄。鸟儿啊为何聚集在苹草边?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清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听说佳人召唤我,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通过翻译,我们不难发现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情节的开头。这也是我读《湘夫人》无数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来的。它的情节是倒装的,不规则的,跳跃性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何情绪的流动联系在一起。他的情节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较简单,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过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装饰了更多的花草。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关,它的难点是其中有许多比较冷僻的字。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有关建筑学的专门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译文: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编结薜荔作帷帐,分开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洁白的美玉做镇席,散放石兰传播芬芳;

荷叶做的屋顶呵,加盖芷草,再把杜衡缠绕在房屋四方。

汇合各种香草充满庭院,放置各种香草播满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段八句四组,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第一组是筑室情绪的自然延伸和幻觉的表现; 第二组是幻觉情形而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三组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

第四组写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

可以这么说,所有阅读《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读者都想探究的是,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悲剧故事的制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里我要解释的是又两点。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认为的这两首诗就是写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从本质上讲,屈原写的不是这个神话传说。舜和二妃的故事仅仅是《湘君》《湘夫人》这两首诗创作的一个远景,一个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这个题材来写的时候,他仍然被这个远古的悲剧传说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有人从本诗第一句就判断这首诗写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为什么称“帝子”呢?这首诗中写湘夫人共有三种称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写一般的爱情诗,用“公子”、“佳人”等称呼就很好,但本诗中在第一句就说“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说屈原在创作的时候情不自禁的运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剧故事,并以之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所以最终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够见面的。

第二,这两首诗的创作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基调的影响。

因为“九歌”的名称是从楚国民间祭歌而来,而流行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热烈的,含蓄的描写实在是极少极少。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 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有人研究过,唱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情绪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绪的缓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忧愁的情绪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消解,所以说湘君、湘夫人最终的不能见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种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尤其是在悲秋的季节里表达那种单相思的情绪。以上两点从学理上解决了文章的悲愁伤感的基调的缘由。此外,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且不说是在先秦文学中,就是在伦理约束比较宽松的元代社会,在元代散曲中,两情相悦而未通的苦闷还是极其显着的,邻居的两个男女青年相互约会都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段译文: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为迎接湘夫人众神如流云一样。我把那外衣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内衣丢在澧水旁。我在小岛上采摘杜若,将送给远方的人儿表衷肠。美好的时机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遥自在度时光。

第三篇:4.1《数学归纳法》教案(新人教选修4-5)

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归纳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发现的能力.

2.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

3.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 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数学归纳法.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呢?应该从认识什么是归纳法开始.

(板书课题:数学归纳法)

(二)什么是归纳法(板书)

师:请看下面几个问题,并由此思考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1:这里有一袋球共十二个,我们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请问怎么办?

(可准备一袋白球、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事先准备好)生:把它倒出来看一看就可以了.

师:方法是正确的,但操作上缺乏顺序性.顺序操作怎么做? 生:一个一个拿,拿一个看一个. 师:对.问题的结果是什么呢?(演示操作过程)

第一个白球,第二个白球,第三个白球,„„,第十二个白球,由此得到:这一袋球都是白球.

a2,a3,a4。的值,再推测通项an的公式.(问题由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给出)

师:同学们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用的都是归纳法,你能说说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有什么特点吗?

生:归纳法是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特点是由特殊→一般(板书).

师:很好!其实在中学数学中,归纳法我们早就接触到了.例如,给出数列的前四项,求它的一个通项公式用的是归纳法,确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用的也是归纳法,今后的学习还会看到归纳法的运用.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归纳法也有广泛应用.例如气象工作者、水文工作者依据积累的历史资料作气象预测,水文预报,用的就是归纳法.

还应该指出,问题1和问题2运用的归纳法还是有区别的.问题1中,一共12个球,全看了,由此而得到了结论.这种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对于问题2,由于自然数有无数个,用完全归纳法去推出结论就不可能,它是由前4项体现的规律,进行推测,得出结论的,这种归纳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三)归纳法的认识(板书)

归纳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板书).

师:用不完全归纳法既然要推测,推测是要有点勇气的,请大家鼓起勇气研究问题3.

问题3:对于任意自然数n,比较7n-3与6(7n+9)的大小.(问题由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给出)

(给学生一定的计算、思考时间)

生:经过计算,我的结论是:对任意n∈N+,7n-3<6(7n+9).

师:你计算了几个数得到的结论? 生:4个.

师:你算了n=1,n=2,n=3,n=4这4个数,而得到的结论,是吧? 生:对.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验了n=8,这时有7n-3>6(7n+9),而不是7n-3<6(7n+9).他的结论不对吧!

师:那你的结论是什么呢?(动员大家思考,纠正)生:我的结论是:

当n=1,2,3,4,5时,7n-3<6(7n+9); 当n=6,7,8,„时,7n-3>6(7n+9).

师:由以上的研究过程,我们应该总结什么经验呢?

首先要仔细地占有准确的材料,不能随便算几个数,就作推测.请把你们计算结果填入下表内:

师:依据数据作推测,决不是乱猜.要注意对数据作出谨慎地分析.由上表可看到,当n依1,2,3,4,„变动时,相应的7n-3的值以后一个是前一个的7倍的速度在增加,而6(7n+9)相应值的增长速度还不到2倍.完全有理由确认,当n取较大值时,7n-3>6(7n+9)会成立的.

师:对问题3推测有误的同学完全不必过于自责,接受教训就可以了.其实在数学史上,一些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在运用归纳法时,也曾有过失误.

资料1(事先准备好,由学生阅读)

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

但是,费马曾认为,当n∈N时,22n+1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

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225+1=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

师:有的同学说,费马为什么不再多算一个数呢?今天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要告诉同学们,失误的关键不在于多算一个上!

再请看数学史上的另一个资料(仍由学生阅读): 资料2

f(n)=n2+n+41,当n∈N时,f(n)是否都为质数?

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 f(39)=1 601. 但是f(40)=1 681=412是合数

师:算了39个数不算少了吧,但还不行!我们介绍以上两个资料,不是说世界级大师还出错,我们有错就可以原谅,也不是说归纳法不行,不去学了,而是要找出运用归纳法出错的原因,并研究出对策来.

师:归纳法为什么会出错呢? 生:完全归纳法不会出错.

师:对!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是不可避免的,它为什么会出错呢? 生:由于用不完全归纳法时,一般结论的得出带有猜测的成份. 师:完全同意.那么怎么办呢?

生:应该予以证明.

师:大家同意吧?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应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问题,应寻求数学证明.

(四)归纳与证明(板书)

师:怎么证明呢?请结合以上问题1思考.

生:问题1共12个球,都看了,它的正确性不用证明了.

师:也可以换个角度看,12个球,一一验看了,这一一验看就可以看作证明.数学上称这种证法为穷举法.它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师:如果这里不是12个球,而是无数个球,我们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这袋球全是白球,那么怎么证明呢?

(稍作酝酿,使学生把注意力更集中起来)

师:这类问题的证明确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在数学史上也经历了多年的酝酿.第一个正式研究此课题的是意大利科学家莫罗利科.他运用递推的思想予以证明.

结合问题1来说,他首先确定第一次拿出来的是白球.

然后再构造一个命题予以证明.命题的条件是:“设某一次拿出来的是白球”,结论是“下一次拿出来的也是白球”.

这个命题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次”,“下一次”取的到底是不是白球,而是研究若某一次是白球这个条件能保证下一次也是白球的逻辑必然性.

大家看,是否证明了上述两条,就使问题得到解决了呢?

生:是.第一次拿出的是白球已确认,反复运用上述构造的命题,可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拿出的都是白球.

师:对.它使一个原来无法作出一一验证的命题,用一个推一个的递推思想得到了证明.

生活上,体现这种递推思想的例子也是不少的,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生:一排排放很近的自行车,只要碰倒一辆,就会倒下一排. 生:再例如多米诺骨牌游戏.

(有条件可放一段此种游戏的录相)

师:多米诺骨牌游戏要取得成功,必须靠两条:

(1)骨牌的排列,保证前一张牌倒则后一张牌也必定倒;(2)第一张牌被推倒.

用这种思想设计出来的,用于证明不完全归纳法推测所得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就是数学归纳法.

(五)数学归纳法(板书)

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以上问题2推测而得的命题,应该证明什么呢? 生:先证n=1时,公式成立(第一步);

再证明:若对某个自然数(n=k)公式成立,则对下一个自然数(n=k+1)公式也成立(第二步).

师:这两步的证明自己会进行吗?请先证明第一步.

(应追问各步计算推理的依据)

师:再证明第二步.先明确要证明什么?

师:于是由上述两步,命题得到了证明.这就是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基本要求.

师:请小结一下用数学归纳法作证明应有的基本步骤. 生:共两步(学生说,教师板书):(1)n=1时,命题成立;

(2)设n=k时命题成立,则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师:其实第一步一般来说,是证明开头者命题成立.例如,对于问题3推测得的命题:当n=6,7,8,„时,7n-3>6(7n+9).第一步应证明n=6时,不等式成立.

(若有时间还可讨论此不等关系证明的第二步,若无时间可布置学生课下思考)

(六)小结

师:把本节课内容归纳一下:

(1)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

(2)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二种.

(3)由于不完全归纳法中推测所得结论可能不正确,因而必须作出证明,证明可用数学归纳法进行.

(4)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它的操作步骤必须是二步.

数学归纳法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将从下节课开始学习.

(七)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P112~P115的内容.(2)书面作业P115练习:1,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

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

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

把递推思想的介绍、理解、运用放在主要位置,必然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带来指导意义,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渗透隐含于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的一种尝试.

2.在教学方法上,这里运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的方法.目的是在于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为了使这种参与有一定的智能度,教师应做好发动、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参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尽快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提出思维要求,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每节课的课题作出层次分明的分解,并选择适当的问题,把课题的研究内容落于问题中,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新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想在这方面作些研究. 3.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还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

即n=k+1时等式也成立.

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递推思想要求的不是n=k,n=k+1时命题到底成立不成立,而是n=k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能否保证n=k+1时命题成立这个结论正确,即要求的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证明的主要部分应改为

以上理解不仅是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需要,也为第二步证明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正确的思维方向.

第四篇:语文:1.5《书愤》教案(新人教选修)

书愤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谈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

第五篇:2014年新人教B版选修4-5 2

1.默写(每句1分,共10分)(1)__________,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2)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__________,明灭可见。(《小石潭记》)(5)山行六七里,__________,酿泉也。(《醉翁亭记》)(6)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7)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8)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9)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7分)

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⑫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⑬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⑭默写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文

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 朱成玉

①我珍惜身边陪伴过我的每一样小东西,它们是暖的,尽管那暖很微弱。

②一个雨夜,一只流浪猫贴着我的窗子,可怜兮兮地望着我,它在寻求一丝温暖。我打开窗子放它进来,它的身上发出腥臊的气味,很是难闻,我给它好好洗了个澡,才得以焕发了最本真的活力。第二天在仓库里,我竟然看到它捕捉到了一只很大的老鼠。它的皮毛被老鼠咬掉了好几撮,看上去有些疲惫不堪。它一边不停地舔舐着伤口,一边“喵喵”地向我叫着,似乎在向我炫耀着自己的本事。(1)这种不自量力,我猜想它肯定不完全是在逞强,它一定是在报恩吧。

③它最终还是与我不告而别了,或许是找到了以前的主人,或许是发生了什么意外,都不得而知。我只记得,它第一天来的那一晚,就睡在我的被窝里,脚底下,盘着一团瑟瑟发抖的暖,仿佛一个抽泣着的撒娇的小孩。④我暖着它,它又何尝不是在暖我。

⑤很多年前,捡回来一只吃了老鼠药的奄奄一息的鸽子。它瑟瑟发抖,在我的怀里,用哀伤的眼神看我。我给它不停地灌水,或许是老鼠药被雨淋得失去了药效,它竟然奇迹般地被我救活了。在我的屋檐上,她重新抖擞起精神来。我喜欢把粮食放在手掌上喂它,它轻轻地啄,似乎怕啄疼我,吃饱了,就飞到我的肩膀上,在我耳边咕咕地叫着。我听不懂它说什么,但我知道,那肯定是一些好听的话。纯白的鸽子像一团雪,让我时不时地担心它会被阳光融化掉。

⑥它不但没有融化掉,而且还断断续续地引回来一大群野鸽子,我的屋檐从来没有这般生机盎然过。倒是我被这一团团、一簇簇的暖给融化了。一颗心再不愿去追名逐利,变得柔软,变得慵懒,只想安安静静地享受阳光,享受风。

⑦妻子从垃圾箱里捡回来一根鸭掌木,看着这根光秃秃的棍儿,我开玩笑说:“这是谁家老头儿的拐杖吧!”妻子却执意说它还有生命,“你看这树根儿,还有很多须子在呢,那证明它还活着。” ⑧妻子细心地把它移植到一个大花盆里,精心照料,它竟然真的“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一天一个小巴掌,(2)慢慢地,那干巴巴的树身上就有无数个小巴掌在鼓掌了,似乎在欢庆自己重新复苏的生命。⑨我想,万物都是有灵的吧。这棵老木,垂垂朽矣,可是竟然使劲儿地将自己抽巴巴的身体,再焕发出一次青春来。那是对我们善念的回报啊!

⑩那颤巍巍地冒出来的几丝柔绿,仿佛一团瑟瑟发抖的暖。借着那微弱的一团暖意,多冷的冬天我都不再畏惧。

【小题1】围绕“瑟瑟发抖的暖”,文章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小题2】请按要求答题。(1)这种不自量力,我猜想它肯定不完全是在逞强,它一定是在报恩吧。(句中的加点词“不自量力”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慢慢地,那干巴巴的树身上就有无数个小巴掌在鼓掌了,似乎在欢庆自己重新复苏的生命。(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小题3】文章第⑤节写“它轻轻地啄,似乎怕啄疼我,吃饱了,就飞到我的肩膀上,在我耳边咕咕地叫着。”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字数80-100。

2.阅读下文。凶残摧毁不了爱 赵盛基

①春天,阿拉斯加广袤的草原上,正上演着一幕奇观。数十万头迁徙的驯鹿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其中五万多头雌鹿在同时生产,繁育后代。其场面催人泪下,感天动地。

②草坡上,一头雌鹿一会儿躺,一会儿卧,一会儿站,看得出它正在忍受着分娩的痛苦。它努力着,挣扎着,终于娩出了宝宝。虽然不懂动物语言,但我分明看出了它的欣喜。它先用舌头舔干湿漉漉的宝宝,再用鼻子去拱它,它要让宝宝快快站起来,学会抵御狼和棕熊等天敌的本领。

③宝宝长得飞快,只两三天的工夫就会跑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它随着妈妈继续赶路,向着遥远的另一片草原。A它像个不懂事的孩子,蹦蹦跳跳,窜来窜去,妈怕它受到伤害,一步不离地护佑在它的左右。

④一条大河横在面前。驯鹿们前呼后拥,趟水过河。河的对面,游弋着狼群和棕熊。过了河的驯鹿立马飞奔,赶快逃离猛兽的魔掌。妈妈和宝宝夹在鹿群的中间,宝宝在前,妈妈殿后,与大部队一起过河。

⑤宝宝过去了,随着大部队飞奔而去。然而,在快要上岸时,妈妈被石缝卡断了后腿,上岸后跑不起来,只能用三条腿往前跳,速度非常慢。棕熊乐了,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啊!

⑥宝宝跑了半天,回头不见了妈妈。它停了下来,四处寻找,没有发现妈妈的踪影。它要找到妈妈啊!它没有犹豫,又顺着原路返了回来,去寻找亲爱的妈妈。终于,它见到了妈妈。然而,妈妈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了一副血淋淋的骨头架子。它凭着气味确信,这就是它的妈妈。真的是骨肉相连,心心相印啊!

⑦宝宝围着妈妈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站立不动,像在默哀。B最后, 卧在妈妈身边,两眼瞅着妈妈,一动不动,再也没有离开的意思了。已经经历风险的宝宝知道,危险随时都会到来,因为那些狼和棕熊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地盯着它。没有妈妈的保护,它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它没有恐惧,没有逃避,它至死也要陪伴死去的妈妈,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⑧不止一次看到动物母爱的故事,看到动物孩子以死报答母亲的镜头这还是第一次。⑨凶残可以摧毁生命,但摧毁不了爱。【小题1】请概括这篇选文的内容。

【小题2】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 A和B两处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方面作答)选(),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说说第⑨节在内容与结构方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回忆你的亲人关心你的一个细节,生动地把它写下来。(80字-100字)

1.(14分)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俱乘船避难()②歆辄难之()③本所以疑()④遂携拯如初()【小题2】区别文中的两个“难”字。(4分)乘船避难读音意思 歆辄难之读音意思

【小题3】为以下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1)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2)宁可以急相弃邪?

【小题4】王朗、华歆的对话中,都用了反问句,都含有责备的意思,只是内容不同,王朗责怪华歆__________,华歆责怪王朗。(2分)【小题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2分)

1.阅读陶渊明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小题2】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题。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小题1】本诗上阕写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画面。【小题2】“剪不断,理还乱”一句好在何处?现在人们用这个句子有何新意?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塞下曲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谁家玉笛暗飞声,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散入春风满洛城。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此夜曲中闻折柳,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人不起故园情。⑪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B.《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⑫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1.生活中,有迷人的风景,也有坎坷的旅途;有暂时的孤独和烦恼,也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这些都会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无论怎样,我们都行走在前进的路途中。请以“在路上”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1000之间。(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下载高中英语《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61[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英语《Unit 4 Global warming》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61[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英语选修6单词表

    Unit 1 △realistic adj. 现实主义的;逼真的; 现实的 abstract adj. 抽象的;深奥的 n. 摘要 sculpture n. 雕塑 △sculptor n. 雕刻家;雕塑家 gallery n. 美术陈列室;画廊 f......

    高中英语选修七笔记

    Unit 1 1. suitable adj. 适合的,适宜的 +for/to do a suitable candidate I don’t have anything suitable to wear for the party. The program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探讨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探讨一、进行写作训练的意义《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英语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更准确......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探讨大全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探讨 (北京四中 王思敏) 一、进行写作训练的意义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英语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 ,通过写作......

    高中英语作文训练

    (passage1).十年前史密斯先生开始经商。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无法挪开身,2有时候他甚至在办公室里熬夜。 最终十年的艰苦努力使他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3.然而,他现在也很少有时间......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浅谈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浅谈长期以来,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这与教学的导向、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有关,而写作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其技能和技巧......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 写作是书面表达和传达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浅谈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浅谈【摘 要】:本文将就如何构建高中英语自主性学习写作教学模式的提出、实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众所周知,书面表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