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本土企业文化的根[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9:5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是本土企业文化的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是本土企业文化的根》。

第一篇:传统文化是本土企业文化的根

传统文化是本土企业文化的根

摘要:文章以发展本土企业文化为主线,深入探析传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提出“本土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的主体思想,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才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本土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诞生于欧美,是西方市场经济长期发展成长的一颗果实,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因而,多少本土企业的掌门人为了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一门心思的嫁接或原版、或改良的国外名企的企业文化,成功者固然不少,然失败者亦不乏其人。虽说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对于此类探索理应报以“成固欣然,败亦喜”的心态宽容待之,但里面的经验教训却值得探讨和商榷。下面结合本人在管理上的一些探索和体会,就传统文化在本土企业文化中的地位问题试做分析,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企业掌舵者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现代企业起源于西方,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亦然,但是不是说本土企业要想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照搬西方模式,摈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种做法不妥,亦不现实。橘生南国而为橘,生于北国则为枳。西方成功的管理模式没少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形,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人家的管理模式是以其特有的企业文化为灵魂的,我们费尽力气,搬过来的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而其企业文化更是浑身都充满了不可模仿的因子,这又是为什么呢?要我说,就是因为文化从来都是民族的,没有国际的,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无法消除,也不必消除。因为他们是最适合各自民族的东西。而企业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子文化,当然是离不开大的文化背景的。这就像树长得再大,也离不开根一样。

故而,作为民族企业,想要打造百年不沉的企业航母,必须构建独特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想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我们的母文化——传统文化为根基,才不会发生“种橘得枳,种瓜得豆”的尴尬事。

中国文化,历经了至少五千年的沉淀,时间的大浪早已将浮沙尽数淘去,能够留传给后人的无不是沉甸甸的金子,放着金子不捡而邯郸学步无疑是非常不智的行为。即使洋为中用,也仅限于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其目的是为了把玉雕琢的更美,而不是直接拿石头当玉使。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讲,本土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相信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或者无意中去这么做了,亦有多篇去传统寻根的理论探索见诸期刊杂志。这些成功给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企业掌舵者明确的启发,于是,更多的成功事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见诸媒体。然而,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者,喊着企业文化口号而迷茫者,纠结于传统和现代之间者,主张西化而讽刺挖苦传统文化,甚至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者仍大有人在。传统文化回归本位,得到应有的“名分”还任重道远,还需要呐喊者更众。

说到此处,难免有人会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看理论再华丽也如空中楼阁。没错,企业家都是实干家,那本人就以实例说服诸君。仅以本人浅薄的实践为例,晒一晒传统文化的智慧,当然,我也只是得了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智慧中的一鳞半爪,但却在短时间内扭转了一个企业的命运。前因后果如下:

2009年,我受命任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的院长,前因后果略去不表,但“临危受命”一词却足以概括当时情景。我接手时的设计院可以说已处于破产的边缘,债台高筑,拖欠职工工资,资产不良,资金周转不灵、人心涣散等所有的头疼的问题几乎都被我遇到了。

那么怎么办?拯救一家企业并不是一句空话就能实现的,我首先做的就是查找病根,就如同中医讲究标本兼治一样。我很快找到了造成困局的“病根”,那就是不良的企业文化。因为当时的设计院,无论从技术实力和资质情况来看在省级院里也是拥有一席之地的,在这个前提下经营不善可以说是很令人痛心的,而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既然找对了病根,那就很简单了,我需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而我的“药”就是脱胎于传统文化智慧的新型企业文化。首先,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尚自然”,我就对职工讲“天道”。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就讲设计院生存靠市场,想赢得市场必须赢得客户,客户,就是我们的天。由此自然而然引申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经营理念。其次,传统文化讲究尊师,我就跟职工讲“师道”。设计院对于员工的培养一直是很无私的,但由于传统文化在现代年轻人中的淡化,尊师重教这一观念早已被青年员工抛到了爪哇国,这一传统上天经地义的事情竟然需要以这样的形式被重新拾起,这不得不说是青年的损失,也是民族的损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强调要尊师,进而扩展为尊重并团结同事,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以此为基础,强调团队建设,以打造优秀的设计团队为手段,进而为客户打造优秀的设计作品,因为只有优秀的团队才会有优秀的成果,才能实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企业宗旨。第三,传统文化重“孝”,百善孝为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孝文化。我就对职工讲孝道。为何讲孝道?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百年知名设计企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持续努力。面对为了这一目标而奉献一生的老设计院人,我们必须秉持孝道,对他们存着一份感恩之心和回馈之心。只有这样,才能让现在的设计院人无怨无悔,为团队的目标而不懈的努力,因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道理简单而朴素,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我还把孔子的“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作为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用文化统一了思想认识,统一了价值观,凝聚了人心。人是第一生产力,人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在以“天道、师道、孝道”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来构建新的设计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辅以各种管理制度的变革,最终的结果是,设计院不仅扭亏为盈,而且经营收入三年翻了一番,职工的收入三年翻了一番。这就是以传统为根的新型企业文化创造的管理奇迹。

总而言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推崇传统文化,我在此可以不揣冒昧的断言,唯有以传统文化为根打造新型的企业文化,才是志在打造百年企业航母的企业家们唯一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才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成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2).[2]李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J].价值工程,2012(18).[3]李国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6).

第二篇:什么是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中秋节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一)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 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二)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三)中秋节习俗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相同的,人真的有孝心,面对一切的人,都会把他当亲人一样的爱护,那种厚德就出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这个「孝」字。

二、父子有亲

孝,「老」下面是「子」,代表父母、祖先念念为下一代着想;上面是「老」,好像孩子背着父母,这是报恩。所以,奉养父母是每一个孩子自然天性的流露。

我们老祖宗就是从「父子有亲」来教导孩子。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人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学问都很有成就?因为老祖宗的教育是顺着天性的教育,人只要接触就能接受。老祖宗通达人性,知道人本有的孝心、善心,很自然的就能把它唤醒。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是看见父母,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让「父子有亲」的天性终生保持,这是我们推展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目标。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看到他八十几岁的父母,然后叫爸爸、妈妈的那个表情、神态,跟三岁的孩子跑过去抱他爸爸、妈妈一样,这个人幸福不幸福?再去想一想七十多岁的老莱子,在那里逗他父母开心。那是天性,一生都保持,心里面一点习染都没有,一点怨气都没有,一点情绪都没有,纯是一种天性的流露。一个人心里面还有父母的不是,他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也已经跟幸福、快乐绝缘了。

一些青少年忤逆不孝,一些成人看了很生气。一个人从天性变得忤逆,请问他的心要扭曲多少次?他也很可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父母都恨的时候,这个人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你不能跟他对立,不能责怪他,你感觉到他的苦,可能一句话就把他坚硬的心给化开了。慢慢的用孝道引导他,让他把那些错误的思想放下来,这个是教育的功能。

三、忠孝传家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处事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大家感受一下,这「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到学校是对师父、对师兄、对师弟;到社会,不管学哪一门技能,到哪一个行业,跟随着师父学,对待师父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跟着师父一起学这门技能的,那也是师兄弟。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延伸到社会,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他走到哪里,真的都能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他有恩的领导、长者,他像对自家的长辈、父母一样的回报恩德。

我们在厦门讲课五天,听完课,有一位中学老师分享。他第一句话说道:「我上了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从这个根本,德行开不了」。接着他就说,他们那个村落住了四十户人家,都姓吴,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结果一百零八个大学以上学历,只有一个是虽然考上大学,因为某些因素休学了;也就是说,这些下一代完全都有能力上大学。他说:「为什么下一代的素质这么齐?因为村落里面的长者常常都告诉我们:『出外读书、工作,重要节日要记得回家看父母。』」他们大年初一都亲自陪父母到寺庙里面祈福烧香,回来以后,再到各家向每一位长者拜年。然后,同辈的年轻人聚集在村落里面的小学,一起就这一年读书的经验、工作的经验交换宝贵的收获。有孝、有悌,又好学,所以整个家族能够兴旺绝对不是偶然的。传家有道,孝悌为本。

范仲淹先生在我们历代都是读书人效法的楷模,他出生于公元九百八十九年,祖上都是有名的忠臣、宰相,唐朝的范履冰先生是宰相,汉朝的范滂是非常正直的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祖上有德,能出这样的圣贤后代。可见,忠臣的精神可以长存。

我们看范仲淹先生的心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的子孙带向了百代,甚至于千代不衰,家族兴旺。我们在平镇高中上课的时候,来了一位长者,他整个的相貌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成就的官员。这位长者非常认真的在听,还在那里抄笔记。我们后生晚辈看到这样的长者,都是肃然起敬。这位长者就是我们桃园县的范副县长,是范文正公的后代,他说道:「我没有给范文正公丢脸」。他做了一辈子的公务人员,确实尽心尽力在为社会服务,于造桥铺路、有关交通方面的事业,做了三十六年。

我们亲眼看到范公的后代,真正在各行各业都是表率。而且我们从范副县长讲的几句话,深刻感觉到他们家教非常的好,对祖宗是非常的恭敬。由于这分恭敬的心,自己就不敢做出不好的行为,有辱祖宗的德行。

范公曾在家门种了两棵松树,取名叫「君子树」,他写了一首词句叫:「清荫大庇,期与千年」(我的德行、风范要让他们为榜样,超过千年不衰)。你看范仲淹先生那时候他就有信心期与千年,我们已经有家室的人也要有这样的反思。

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开了,百善都开,孝是德之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长得起来。

当一个孩子有孝心的时候,他很多行为就会起很大的变化。比方说《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不可能对父母讲话很冲。当一个人对父母讲话都懂得恭敬,这个态度一内化,以后面对长辈讲话也会恭敬。《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要去关怀、体恤父母,他这种心慢慢内化,又能够转移到对其他的长者,甚至于他所有的亲人。所以孩子的关怀心、孩子的细心从哪里开始?从对父母的这分孝心开始。然后对他自己的身体他也会爱护,因为他有孝心,怕父母担忧,「身有伤,贻亲忧」。我们有一个孩子感冒了,他在日记上写道:「今天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很痛苦,而是我感冒了是不孝,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养成很多摧残自己身体的坏习惯,他会自爱,他会自重。「德有伤,贻亲羞」,孩子有这分孝心,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绝对不能让父母丢脸。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目中的其他德行,也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一个人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德行,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所在。我们看父子关系,以前在古代,皇帝叫「君父」,是把孝心自然的转变成忠心,「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到学校去读书,老师叫「师父」,同学叫「师兄」、「师弟」。

比如「悌」,友爱兄弟姐妹。《弟子规》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忠」,忠心。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忠诚,他怎么对别人忠诚?所以「入则孝」说:「亲所好,力为具。」忠诚就从这里出来。

「信」,诚信,这也是从对父母的诚信来的。「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情赶紧去做。留名青史的圣哲人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对父母的忠信,甚至是对祖宗的忠信。

礼义廉耻是人生的枝干。「礼」,当然也是对父母的恭敬开始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从对父母的恭敬,自然养成了一个礼的态度。

「义」,《弟子规》里面讲:「事死者,如事生」,那种情义,父母离开了都没有减少,也是从孝道来的。

「廉」,「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耻」,人羞耻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小时候最怕哪句话?「真没家教!」别人一讲,好像很难受,赶紧收敛。「德有伤,贻亲羞」,怕让父母蒙羞,这是一个人羞耻心的源头。

仁爱和平是花果。「仁」,设身处地,「冬则温,夏则凊」,体恤得很细微。「爱」,「亲有疾,药先尝」。「和」,「怡吾色,柔吾声」,要心平气和去劝。要劝到什么程度?劝到「号泣随,挞无怨」,连父母打他、骂他,他都能心平气和,不跟父母计较,不生一点怨恨,这个人一生的修养才能到「平」。他不记恨父母,只记父母的好,只想着怎么做才能真正劝诫父母,这个人才有和、平的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所以,推行礼义廉耻是治国,一个团体一定要有礼义廉耻才能维系。仁爱和平的精神,可以让天下相互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修养德行都能做到。

现在看起来社会问题频传,但只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都在人的心中,还有哪个问题不能解决?有孝悌了,哪来的家庭冲突?有忠信了,哪来的跳槽、哪来的不讲信用?有礼了,就不冲突,互相尊重。有义了,人就有情义、恩义,哪有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象?有廉耻了,哪有人再贪污?有仁爱和平了,那就是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

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社会目标,一定要从孝道入手。一个企业肯去做,也能「上下无怨,民用和睦」。谁最有福气?肯听圣人、肯听老祖宗的教导,去落实在自己的家庭、企业、团体,这个人最有福气,因为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经营人生。所以,我们得要从根本上去努力,不能好高骛远。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强调民族团结,但如果没有孝悌忠信的德行,怎么团结?这么好的理念,一定要通过教育,通过德行的教化才能达到,不然都是口号。我们强调民族的大团结,一定要从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爱自己的家族开始。

五、举孝廉

现在社会特别强调民主、民权,但是假如没有接受礼义廉耻的教化,选出来的人无礼,都谋自己的私利,没有道义,没有礼义,没有廉耻,结果会怎么样?

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是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能清廉,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举孝廉承传了两千年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官员政绩,第一个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但这个影响很深远。栽培人才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抓到德行才是本,有德,制度才能用得好;没有德,都拿着制度在玩弄,谋自己的私利去了。所以,知道「举孝廉」,人民投票就会去调查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这样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的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六、结语

孝是德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有信心从自己做起,进而把老祖宗这些好的智慧,分享给有缘的亲朋好友。

人生不要追求带不走的东西,人生要努力的,是能留下来的道德、精神。我们到底能留给我们的孩子、家庭什么样的家道,什么样的家风?这才是长长久久的。我们在单位,能不能给予后来的同仁最好的榜样?「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工作过的单位、团体,念念都不忘我们的风范跟贡献。

现在民族文化的承传,确实是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有没有这一分担当,真正承传起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后代子孙?我们要立志,我们这一代是承传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代,这一代不传,会断啊!我们承传下去之后,从我们这一代到下一代,都能看得懂《四库全书》,看得懂四书五经。

学传统文化一定要效法、学习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致力于文化的复兴。老人家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了好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人心善良,才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社会、生活,所以夫子一生从事教学工作。老人家的愿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夫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教化人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可是夫子一生坚定不移的做。我们学到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很可能这一辈子根本看不到成果出现,但是,道义所应该为的事情,再怎么艰难,所谓上刀山、下油锅都不怕。

夫子坚持承传人类、民族文化的使命,当下就感动了他千千万万的弟子,以至于这二千五百多年,太多人听闻夫子的风范跟教诲,都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历代的圣人,都以夫子为榜样。夫子的坚持,上下承传了五千年的文化。而在孔子之后成为圣贤的人,大都是效法了孔子的精神,他的精神长存!

所以,孔子是我们人生最好的榜样。二千五百多年来,哪一个家庭的幸福,哪一个社会朝代的安定,离开了我们孔夫子的教诲?我们效法孔夫子的一生,以师志为己志。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科技、交通都很发达,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这个时候再不把孝道、仁爱的思想尽力的做出来、弘传开来,这个世界只有死路一条,侥幸不得。不管我们在哪一个行业,只要真的肯依教奉行,就能够给我们的社会、民族以至世界带来非常大的利益。文化的复兴,最重要的就是榜样的力量。从我们的社区,从我们的企业、学校、团体做起,从我们自己的家族做起。家是社会非常重要的单位、基础,家族都和乐,这个社会就安定了。

第四篇:根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孝感动天(根)

我校从2009年5月开始接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已有3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作为一名老师,在学习中经历了从好奇、随从、质疑、思考、吸收、转化、践行的全过程,后来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自觉深入的学习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在践行《弟子规》时,深刻的发现,《弟子规》使我们找到了德育教育的载体,让教育者拥有了更多的道德教育素材,明确了我们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方向和细点,使得我们教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从事了多年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在德育总结和反思中,一直很认可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相处,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处理孩子和家长矛盾时,我们不缺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关爱的事例,但是又因个案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时针对性不是很强或效果不是很明显。自从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学习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以史为据,再结合母亲的十月怀胎不易,抚育之艰辛,让孩子知道父母亲骨质区别的原因,使孩子认识到为人子女,不论现在父母是离异,或出国,或与孩子交流方式的不当等等因素造成父母与子女产生了矛盾和隔阂,甚至使得孩子怨恨父母的情况,这一切都不可以抹灭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之恩。

孝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只要我们的孩子内心铭记着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甚至孩子一个小小的感冒可能都会让父母彻夜不能入眠,天气冷暖都会给孩子送衣服,这些足够教育孩子要懂得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何况轻视自己宝贵的生命。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孩子因调皮或冲动犯了一些错误,只要孩子能够明白“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领悟“德有伤,贻亲羞,”做到“过能改,归于无”,那么我们的孩子都还是最可爱的孩子。

孝感动天,让孝心在我们孩子的灵魂深处扎根,我相信待到春风拂面时,一定会绽放最美的花朵。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的根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的根

白先勇从狭窄的过道中走来,步履缓慢,被一大群人簇拥着。年过古稀,发丝花白,身着得体的深色西装,打着领带,面带笑容。

这是白先勇第二次来武汉,与第一次相隔了半个多世纪。1948年时,白先勇11岁,来武汉的那会儿,还没有长江大桥。那是冬季的一天,坐在小火船上横渡长江,小船摇摇晃晃,觉得长江是那么的宽。现在,白先勇已经75岁了,第二次来武汉是春天,坐车穿行大桥的时候,感觉长江又没有记忆中那么宽了。

听白先勇讲话,很容易被他独特的嗓音所吸引,声音清利而绵长,就如同他所衷爱的昆曲一般,给人温良亲和之感。用台湾舞蹈创作家林怀民的话说就是:“白先勇说起话来,就跟他小说里的文字一样,干净利落,清楚明白。”

伴随着白先勇名字出现的,自然有他的父亲白崇禧,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戎马一生,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举足轻重的一笔。

白先勇或许是白崇禧家的另类,在一个军人家庭里,一辈子与文学和艺术为伍,这种基因或多或少来自于母亲马佩璋。白家有十子,白先勇排行第八。在小说集《台北人》里,他单独在一页纸上写道:“纪念先父母以及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

从父亲身上看到一个时代

1966年,白崇禧在台北逝世,作为陆军一级四星上将,国民党为他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在葬礼上,蒋介石、蒋经国和一些国民党将领依次进行了吊唁。对于父亲的突然辞世,白先勇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哀伤,而是一种崇敬,肃然起敬。在关于白崇禧将军的记录片中,白先勇说道:“我想,后来在台湾,他(白崇禧)是相当寂寞的,他一生为国为民,在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他的过去,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白先勇的眼中,父亲的时代始于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也是白崇禧首次与武汉发生关系的时候。1911年10月10日在武汉的那一枪,同时惊动了广西的革命人士。

“我父亲那个时候是陆军小学毕业的,他跟他120个同学组织了广西学生敢死队,从广

西桂林到武汉来支援辛亥革命。那时候他才18岁,我祖母就非常担心,要我的两个伯父到桂林的北门去拦下他,把他带回去,后来我父亲把枪交给了同学,从西门溜出去了,翻山越岭,与广西学生汇合,水陆兼程,赶到汉阳,参加了武昌起义最后一个阶段。这次一步踏出西门,就加入了民国史的洪流中。”白先勇笑着说道:“辛亥革命对于我父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他见证了民国的诞生,所以他对民国有一份革命的感情。”

第一次与武汉的相遇,从此改变了白崇禧的人生。之后,他四次进出武汉,都是在民国史上很重要的关键时刻。第二次是在1926年北伐,从广州进发,2个月便打到了武汉,把吴佩孚的军队打退,拿下了武汉;第三次武汉保卫战,那是一次异常惨烈的战争,与日本打了将近5个月;第四次是国共内战,白崇禧是华中总司令,在武汉与林彪的军队决战。“在我父亲一生中,武汉扮演了他军事生涯中重要的地点。”

在桑拿房里,有篇小说叫《梁父吟》,讲述的就是关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故事,白先勇坦诚道,这个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白崇禧喜欢骑马,在民国时期建设广西的时候,时常在路上骑上一段,白先勇还记得父亲最喜欢的一匹马叫“乌云盖雪”,身子是乌黑的,四个蹄子是白色的,跑的很快。

1943年,白先勇的祖母90岁生日,白崇禧特地隆重举办。“祖母90岁的时候,我才6岁。我父亲平时在广西提倡简朴,可是那次寿宴非常隆重,因为我父亲是孝子,祖父在很早之前便过世,家道中落,全靠我祖母一人拉扯长大,我父亲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母亲去世之后。1962年,马佩璋去世,在《蓦然回首》里,白先勇写道:“母亲的去世,对白马两家来说,如同感天崩地裂,栋毁梁摧,入土的那一刻,我觉得埋葬的不是母亲的遗体,而是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飞往美国去了。”父亲白崇禧前来送行,这是父子最后一次见面。

对于父母的感情,白先勇一字一顿,一脸认真的说道:“我父母他们两个人,无论经历多少的患难,都很坚强,互相扶助过了一生。”白崇禧的幺儿白先敬回忆说:“我父亲有心脏病,在得知我母亲死亡的那一刻,他的血压升到了200。”

《父亲与民国》这本书是一个缅怀,是一个儿子对于父亲所表达的崇敬之情。为父亲白崇禧写传记这件事,白先勇准备了很多年,在写的过程中,收集了不少照片,部分是家藏,还有一部分是在各个图书馆收集的,图片多了之后,就想把这些编排起来,做成一本图集。

每张图片()都有背后的故事,都被白先勇一一道来,3年的写作,500多幅照片,近10万字,算是他作为儿子,作为文人,对父亲的一个交代。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的根

在2006年的时候,白先勇原本计划了一个武汉之旅。那是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大学上演的时候,很不巧的是,身体不舒服,秘书不让他飞长途,当时他人在美国。“哎呀,我当时急的不得了,我打电话问我助理,问武汉演得怎么样,可了不得,在武汉大学演了3天,九个小时,每天都坐的满满的。”动情之处,白先勇干脆笑了出来。

之后,白先勇到北京和杭州等地讲学,席间都有观众说,曾在武汉看过青春版的《牡丹亭》,能有如此大的影响,这让他甚是欣慰。

对于白先勇的笑声,林怀民也有非常有趣的描述:白先勇的笑很奇特,呵呵呵,有点像小孩子的笑,呵了三五笑,恍若要断了,突然又抢了长声,为一点事他就能笑上一分钟。在演讲的过程中,这种招牌式的白氏笑法,屡屡登场。

青春版的《牡丹亭》是近8年来,白先勇一直在做的事情。因为致力于推广昆曲,白先勇还有一个雅致的称号——“昆曲冰人”。

接触昆曲,是一次偶然。白先勇10岁时,梅兰芳刚好来上海第一次公演,在美琪大戏院演出,曲目是《牡丹亭》中最著名的《游园惊梦》,这次本是冲着梅兰芳去的,但昆曲的那段音乐优雅悠长,入脑就记住了,就像佛家所说的,一旦起心动念,也就有了因果。

“1987年我回到上海后,观看了昆曲大师蔡正仁、华文漪演的《长生殿》,真是精彩得不得了,我激动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一直到最后,我都在不停地喝彩,为最美的传统文化还存活着而高兴,我当时就想一定要让它生存下去。”白先勇说道:“1990年代,我就想让年轻人接班,培养年轻观众,不然昆曲就没有前途和希望。这也是我做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原因。”

青春版《牡丹亭》共演了200场,走遍全世界,叫好又叫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评价道:“白先勇对于昆曲的贡献和盛名,已经超过了他早期小说的影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也赞叹道:“白先勇对于昆曲的尝试,对我震动很大,把一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传统艺术推向当今的年轻人,这对我们的鼓舞是非常大的。”

白先勇还在北大开了昆曲课,今年是第三年。

广西,对白先勇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地方。虽然只在桂林生活了7年,但一口桂林话却说得十分地道。在他的诸多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桂林的方言。和父亲白崇禧一样,白先勇也痴迷于桂林米粉,只要人到桂林,必先点两碗米粉解馋。他回忆道:“父亲治理了广西7年时间,把30年代的广西建成了当时的民国模范省;退居台湾时,常常以那段时间引以为傲,父亲也很喜欢吃桂林米粉,对家乡很怀念。”

“我在美国教书教了29年,加州大学,我自己内心中的归属感还是在桂林广西,那里是我的原乡。中国传统文化是我真正的归属,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感受,我推广昆曲,因为昆曲是美学境界最高的作品,应该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起来。”白先勇说:“重拾昆曲8年多,全身心投入到昆曲的推广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产生了贴近家乡的感觉,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归属感。”

这种心灵的归属感,白先勇将其诉诸笔端,从他的一字一段,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中散发出来,就如同那婉转悠扬的昆曲,诉尽了纷繁尘世,爱恨情仇。白先勇所创造的时代是和他父亲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没有后者轰烈,却一样让人铭记。

下载传统文化是本土企业文化的根[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是本土企业文化的根[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指企业的形象和氛围,有的说是指企业的员工素质,有的说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些说法对不对呢?可以说,都对,又都不完整。 广义的......

    什么是企业文化231

    企业文化 一:何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狭义上就是精神文化,即支配企业及职工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通俗的讲企业文化是......

    什么是企业文化[范文模版]

    什么是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没事找事故意折磨人的,而是一种企业发展的自然需要。企业内部的管理 ,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的规定,员工的福利待遇,企业员工的生活环境等......

    什么是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 教科书上的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

    什么是企业文化

    建设一个企业的文化,好比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急不得。在本次企业家文化沙龙上,刘叔铭教授一再强调:企业好比人,企业的命运好比人的命运,是由性格所决定。要改变企业的命运就必须先改......

    什么是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现代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企业运营情况的好坏,对国家经济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是整个社会科技进步......

    什么是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 刘叔铭从七个方面来阐述企业文化的定义。一是《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是......

    什么是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特别是当大家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