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摘 要]本文简述了企业文化的来源和我国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发展,说明了企业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企业文化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的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内涵;文化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的实现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20世纪80年代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被介绍到我国的。经过20年的实践,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收到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后,许多企业进一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从最初的自发借鉴阶段逐步走向深化提升阶段。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为在新世纪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观点,更使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培育而形成的企业特有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显然,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的混合,即在企业或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的文化影响。这里的“文化”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中体现的人文哲学;不是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对工作环境的感情;不是企业管理活动,而是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文化底蕴。总之,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是企业中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企业与外部联系中内在发生与作用的那种意识、意志,是企业之灵魂所在。这种微观的上层建筑,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核心力的各种精神因素、社会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和智能因素的总和。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命运共同体的团队精神,这种表层文化现象又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等外在的表现形式;以企业员工共同的企业追求为目标,企业管理作风、管理观念、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等为内容的组织管理氛围;以企业基本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和员工责任感、荣誉感等为核心的企业基本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借助文化力量,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铸魂、育人、凝心、塑型的作用,营造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和人际氛围,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原动力,把企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风貌、行为规范发展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文化。
企业文化载体是企业文化的表层现象,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反映。在企业中企业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有企业员工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健身房、各种协会、文化活动、文艺晚会、企业刊物、企业服装、企业标志、计算机网络、企业产品品牌、企业形象、企业对顾客的服务、公司庆祝活动、广播操、表彰会等。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有很好的企业文化载体,有了好的企业文化载体,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之意义
一个广义的文化形态是由三个层次――三个同心圆构成的。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与相应的法制、机构等;最内层是观念层,包括各种思想意识和相应的行为准则等。企业发展是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同时进展的,但最终都触及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人,触及人的价值观、伦理观、荣辱观和事业观,触及人们的传统、风尚。企业改革过程已经证明是符合“文化形态三元论”的,是循着物质基础―管理技术――经营体制――思想观念――经营体制――管理技术――物质基础的由外向内,由内而外的程序进行的。在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到今天,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塑造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要改制,是因为企业缺乏适应市场的活力、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等。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由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文化的陈旧和落后。改制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而改制的关键就是要进行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因此改制一定要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改变文化才能改变人,改变人才能改变体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运行机制,企业的活力才能充分激发出来。
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第一,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能为企业注入活力。这种力量第一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活力一方面取决于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这也就是企业文化。其次,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形象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的过程。
三是企业文化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它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正确的管理理论和经营战略,反之,企业管理的实践又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强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财、物等要素的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和最佳的组合,其中人是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而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优化管理。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职工在科学价值观的规范下,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
四是企业文化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它一方面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转变职工观念,把严格的企业管理融会在团结和谐、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中,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多的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活动,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教育职工,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得到加强。
总之,企业文化的功能或作用,可以归结为导向功能(作用)、规范功能(作用)、凝聚功能(作用)、激励功能(作用)。这些作用或功能不是各自单独发挥着的,而是同时地、综合的、整体的发挥着的,这种共同作用,就直接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灵魂与动力功能(作用),企业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对所属企业的归属感、对企业准则的认同感等等,都是经由企业文化微妙暗示、潜在作用的结果。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但要十分注意物质力量的优势整合,而且还要十分重视其文化力量的优势整合,企业的优势是在有形的要素优势与无形的要素优势结合中生成的那种在市场上独特于别人的力量。
笔者曾对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进行学习研究。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像一面旗帜,指引着企业和每一个员工的行动方向。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被大家深化,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行为,每一个员工的思想行为被规范在一个模块内,使公司的员工从中协调行动,自我控制。企业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收入和饭碗。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创造出了和谐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建设使这家公司跻身于世界现代企业之林。
企业文化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从国内外绝大多数企业的实践看,至少需要四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在开展作业之初,最好按长远的计划来实施,这样做可以事半功倍。□(编辑/刘佳)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基本特性
1.独特性
每个企业在发展和经营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在发展和经营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土壤,这必然导致每个企业文化的独特性。而企业文化,外在表现为企业的形象。这是因为,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别人心目中都有着不同的形
象,而企业又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文化所代表的是人的理念,可能是一个领导,或者是一个团队的意识。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2.共识性
企业文化是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企业新提出的理念,如果没有达成共识,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只能说是可培育的文化种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追求呈现多元化,观念更是复杂多样。因此,企业文化通常只是相对的共识,即多数人所达成的共识,或者是部分代表先进思想的人所达成的共识。而在企业经营的初期,必然是企业中少数领导者所达成的共识,通过领导者的积极提倡和身体力行,使之渗透在企业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每件产品的制造过程、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进而逐渐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而后带动整个企业文化的进步和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
“个识”发展到“共识”的,这是规律,也是企业文化理论的实践探索的重点。
3.相对稳定性
企业文化是根据一个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和环境而产生的,是一种信念,经常变动会让员工觉得手足无措,也无法形成鲜明的企业特色。企业文化一旦形成,成为企业的灵魂,就不可能朝令夕改。企业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有变动,整个文化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企业文化之所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事务部存在绝对的稳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能否适应社会的变化,能否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同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点。根据企业内外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企业文化也会逐渐得到完善的升华。
企业文化的独特功能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其“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思想指导”,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处理性文化,通过打破员工传统的认知结构、规定企业的行动目标,培养企业公共的情感走向,引导企业建立起反映企业文化精神实质的、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并指引企业及其员工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
2.凝聚功能
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利益追求,是企业形成凝聚力的基石。对一个企业来说,共同的目标促使了企业产生极强的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企业员工坚强的精神支柱。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中的每个成员,会凝聚成一个同
舟共济的团体,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3.规范功能
企业制度体现了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它是企业培养共享价值观的基本保障。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刚性的制度没有员工的认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赢得员工的心。这是现代管理最忌讳的事情。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通过把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执行力,从而真正达到规范约束的目的。再好的制度,都需要道德情感的内在支持,否则也是无济于事。
4.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各部门之间发挥辐射作用,而且还会对企业外部、对社区、对社会发声辐射作用。优秀的企业就是在自身文化的辐射过程中完成了与外界的有效沟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辐射途径一是理念辐射,二是产品辐射,三是人员辐射,四是媒体辐射。
5.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来自企业文化本身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也激
发着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有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就是一种精神激励。
6.主动干预功能
成熟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敢于企业解决外部生存和内部资源整合所需要的思维和行为、战略、目标、组织、制度、流程,而且这些干预规则是可以根据条件变化而修正的。
7.决策支持功能
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的战略管理者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企业文化内化为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的细节,引导员工行为朝着有利于战略实施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控制,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企业文化建设意义
21世纪是一个文化冲击的世纪,社会要素已开始由经济型逐步向文化型过渡,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之间的竞争。缺少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企业也可以红火一时,但却终究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结局,更不可能基业长青。而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企业的生命线。
城投各子公
司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且企业文化在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推动企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最近一两年来,城投公司的组织架构、资产的配置有了重大的调整,管理模式、定位发生了较大变化,城投已逐步向集团化管理转变。这对城投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加强集团化管控,文化融合是基础和核心。
城投各子公司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的现象。
集团管理模式下母子公司之间文化融合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决二者之间因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文化实践等的不同而引发的文化碰撞与冲突,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再造,以引领和保证集团化企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在此过程中,母公司文化要成为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新的文化内涵,才能增强母公司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各子公司尤其是被并购重组的子公司既不能一味排斥母公司文化,也不能简单照搬母公司文化,全盘否定原有文化的合理因素,应该做到兼收并蓄,共同创新。
在文化融合中,首先要保持母文化的共性特征。集团公司文化的一致性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纽带。其次要充分发展子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凸现子文化的鲜明个性。各子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在集团母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子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和培育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各具特色的子文化。
我们相信,只要城投全系统员工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每一件事情,就会推进母子文化的完美融合,真正达到建立优秀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内涵
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内容
公司始终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在全矿范围内树立并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做到了“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人,以精细的管理要求人,以特色的文化塑造人,以温情的教育鼓舞人,以严厉的制度约束人,以优秀的榜样激励人。”并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行6s管理,及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极大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在公司,有个“三美”的叫法,这三个“美”指的是生产环境美、生活环境美、职工作为美。
生产环境美:公司通过塑造精品人,创建精品矿,加大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力度,使井下环境变得更美更安全,从而为职工们创造出一个舒适、放心的工作环境。
生活环境美:公司围绕“组织结构清晰化、服务体系周全化,教育培训实用化,文化娱乐大众化,治安防范网络化,医疗卫生便民化,矿区环境优美化”的“七化”目标,做到软件与硬件并重,环境与发展兼顾,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矿区环境实现了美化、香化、净化、亮化,并形成了崇尚科学,追求上进,文明和谐,安全团结的矿区人文环境。
职工作为美:公司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重塑,安全社区和学习型组织创建,职工行为有了质的变化。公司领导把关心职工生活,鼓励职工成长作为工作重点,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职工按时上下班,讲话文明,统一着装,爱护矿山一草一木,置身霍尔辛赫矿,能感受到这里处处荡
漾着和谐之风。
第五篇:浅议工会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
文章标题:浅议工会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
全总十四届十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指出:“各级工会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唱响新时代工人之歌”。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文化的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加强工会文化建设,应成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要课题。工会文化的构成文化研究是中外学者研究愈久弥新的话题。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一般认为,文化具有三个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意识(精神)文化。工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与其他各类文化一样,也应当主要由这三个基本层次组成。就工会文化而言,这三个方面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规范制约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则是前两者的思想保证,也是工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表层的物质文化,是工会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它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是工会开展各种活动、履行工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具体包括办公场所、工会的文化基地、干部院校以及工会医院、消费合作社等各种经济实体,还包括各级工会的职工之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等直接体现工会职能的机构。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工会的物质文化,几十年来被人们直观感知着,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张扬着工会的个性,体现着中国工会80多年的人文底蕴。
2.中层的制度文化,是工会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制度文化是工会文化的框架,是工会精神文化得以落实的基础。它从行为上说明工会文化应“怎么样去实现”。具体是指工会组织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条例以及具有大众认同度的传统习惯等。工会现行的制度文化应当包括工会组织制度、工会民主管理制度、工会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工会劳动保护制度、工会保障制度、工会法律制度、工会财务制度、工会经费审查制度等基层工会制度建设。中华全国总工会新颁布的《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就是工会制度文化的新成员,它为企业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3.深层的精神文化,是工会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工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是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独具工会特点的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方式等。确定工会文化的定位必须考虑中国工会的社会主义特色,依据工会的性质、地位、职责来确定,体现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群众性。体现传统的选择和历史的继承。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工会从诞生起,就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工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国工会80多年的光荣历史形成的,必须依此来确定工会文化定位,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工、青、妇等委员联组讨论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工会组织要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即: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为我们确定工会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导向和依据;二是要体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三是要涵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容,突出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思想。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国工会的价值观应当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充分发挥组织、教育、服务、维护群众的作用,心系群众,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推进工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建设发展工会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1.加强工会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直观展示工会组织形象、推进工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工会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建设标准化的工会物质文化应是今后努力方向。工会物质文化标准化建设至少应反映出几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是全国各级工会组织的工会大厦、会员宾馆、劳动大厦、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文化宫俱乐部等工会办公场所、服务机构在建设施工上要体现工会特色。已竣工落成的工会办公地点、活动场所、会议场地都应悬中国工会会徽。二是要保护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体育场馆、疗休养院(所)、职工学校等工会资产,属于国家或地方文化遗产的项目务必保持原貌,禁止拆迁。同时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为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基地。三是在工会服务场所要体现人文关怀。四是强化风纪建设。制定全国性的工会干部服装管理规定,着装上岗、挂牌服务。
2.加强工会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指工会组织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而制定的各种内部、外部管理制度。它是工会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中国工会建会80多年,工会制度文化有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的工会体制,仍带有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进行大胆的“制度创新”。
3.发展
先进的工会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工会文化的核心。工会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充分发挥组织、教育、服务、维护群众的作用,心系群众,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建设先进的工会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工会意识。工会意识是工会文化的基础,要让每个劳动者增强工会意识,明确权利义务,认同并渴望加入工会,产生归属感。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工会干部要努力为会员服务,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推动共享共建、共建共享。加强工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三是强化宣传,扩大工会影响力,为工会工作造势,树工会品牌、立工会形象,扬工会声誉。实施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更加权威、专业的视角表明工会在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的态度和建议。
《浅议工会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议工会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