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测量平差实习报告11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测 量平差 实 训 报 告
姓 名:姜鹏班 级:工程测量指导老师:刘仁钊时 间: 1
0902班
2011年5月09日
目 录
实训一:误差传播应用示例
1.1…………………………………………………………… 1.2…………………………………………………………… 1.3…………………………………………………………… 1.4……………………………………………………………
实训二:条件平差方法应用
2.1…………………………………………………………… 2.2…………………………………………………………… 2.3…………………………………………………………… 2.4……………………………………………………………
实训三:间接平差方法应用
3.1…………………………………………………………… 3.2…………………………………………………………… 3.3……………………………………………………………
实训四:平面控制网平差
4.1……………………………………………………………
实训五:高程控制网平差
5.1…………………………………………………………… 5.2…………………………………………………………… 5.3…………………………………………………………… 5.4…………………………………………………………… 5.5……………………………………………………………
致谢……………………………………………………………… 参考文献…………………………………………………………
实验一
第一题 >> 2/0.4 ans =
>> D=[2-1;-1 3]
D =
>> Q=D/5
Q =
0.4000
-0.2000
-0.2000
0.6000
>> P=inv(Q)
P =
>> P1=5/3
P1 =
1.6667
>> P2=5/2
P2 =
2.5000
第二题
>> D=[6 0-2;0 4 1;-2 1 2]
D =
0
0
>> Q=D/2 Q =
3.0000
0
-1.0000
0
2.0000
0.5000
-1.0000
0.5000
1.0000
>> P=inv(Q)
P =
0.5385
-0.1538
0.6154
-0.1538
0.6154
-0.4615
0.6154
-0.4615
1.8462
>> A=[1 3-2]
A =
>> Df=A*D*A'
Df =
>> Qf=Df/2
Qf = 或者
>> Qf=A*Q*A'
Qf =
>> B=[1 0 0;0 1 0;0 0 1]
B =
0
0
0
0
0
0
>> Dfl=A*D*B'
Dfl =
>> Qfl=A*Q*B'
Qfl =
5.0000
5.0000
-1.5000
第三题
>> Q=[1 0 0;0 1 0;0 0 1]
Q =
0
0
0
0
0
0
>> A=[1-1 1]
A =
>> W=3
W =
>> N=A*Q*A'
N =
>> K=-inv(N)*W
K =
>> V=Q*A'*K
V =
>> L=[45.0200;85.0000;40.0100]
L =
45.0200
85.0000
40.0100
>> LL=L+V/60
LL =
45.0033
85.0167
39.9933
>> Ql=A*Q*A'
Ql =
第四题
>> Q=[1 0 0 0 0 0 0 0;0 2 0 0 0 0 0 0;0 0 3 0 0 0 0
0;0 0 0 4 0 0 0 0;0 0 0 0 5 0 0 0;0 0 0 0 0 6 0 0;0 0
0 0 0 0 7 0;0 0 0 0 0 0 0 8] Q =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6 0 0
0 0 0 0 0 0 7 0 0 0 0 0 0 0 0 8 >> A=[1-1 1 0 0 0 0 0;0 0-1 1 0 0 0 1;0 0 0 0 1 1-1-1]
A
1-1
0
0
0
0
0
0
0-1
0
0
0
0
0
0 0-1-1
>> QH=A*Q*A'
QH =
0
0
>> p=inv(QH)
p =
0.1893
0.0453
0.0139
0.0453
0.0906
0.0279
0.0139
0.0279
0.0470
>> h1=0.1893
h1 =
0.1893
>> h2=0.0906
h2 =
0.0906 >> h3=0.0470
h3 =
0.0470 实验二
>> Q=[2.0001 0 0 0;0 3.0005 0 0;0 0 3.0007 0;0 0 0 5.0009]
Q =
2.0001
0
0
0
3.0005
0
0
0 0
0
0
5.0009
>> A=[1 1 0-1;0 1-1 0]
A =
0
0
0
>> W=[-30;-20]
W =
>> N=A*Q*A'
N =
10.0015
3.0005
3.0005
6.0012
>> K=-inv(N)*W
K =
2.3526
2.1564
>> V=Q*A'*K
V =
4.7055
13.5293
-6.4707
-11.7652
>> L=[200.010;300.050;300.070;500.090] L =
200.0100
300.0500
300.0700
500.0900
>> LL=L+V/1000 LL =
0
200.0147
300.0635
0
300.0635
500.0782 3.0007
0
>> Q=[3.1 0 0 0 0 0 0 0;0 9.3 0 0 0 0 0 0;0 0 59.7 0 0 0 0 0;0 0 0 6.2 0 0 0 0;0 0 0 0 16.1 0 0 0;0 0 0 0 0 35.1 0 0;0 0 0 0 0 0 12.1 0;0 0 0 0 0 0 0 9.3] Q = N =
0.6999
0.2000
0.2000
0.8665
>> C=B'*P*l C =
-5.9989
-12.6640
>> X=-inv(N)*C X =
4.7055
13.5293
>> V=B*X+l V =
4.7055
13.5293
-6.4707
-11.7652
>> L=[200.010;300.050;300.070;500.090] L =
200.0100
300.0500
300.0700 500.0900
>> LL=L+V/1000 LL =
200.0147
300.0635
300.0635
500.0782
平面控制网平差成果表
网名:
等级:
测量单位:
测量时间:
测量人员:
仪器:
平差参考系:
中央子午线:
投影高程面:
平差类型:
约束平差网型:
总点数:8
已知点数:4
观测值总数:17
方向数:12
测边数:5
条件总数:0
方位角条件:0
边长条件:0
多余观测值总数:3
先验单位权中误差:3.53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29266.53
坐标和点位精度成果表
│
│
坐 标(米)
│
点位误差(厘米)
┃
点
名
│ 点
号 ├──────┬──────┼───┬───┬───┨
│
│
X
│
Y
│
Mx │
MY
│
Mp
A │
A │203158.1560 │441095.1440 │ 0.00 │ 0.00 │ 0.00 ┃
B │
B │203020.3480 │440950.1990 │ 0.00 │ 0.00 │ 0.00 ┃
C │
C │203702.4370 │439866.6010 │ 0.00 │ 0.00 │ 0.00 ┃
D │
D │203756.0300 │439951.0270 │ 0.00 │ 0.00 │ 0.00 ┃
││203001.3881 │440743.4572 │ 0.34 │ 0.30 │ 0.46 ┃
││203019.3774 │440540.3726 │ 0.49 │ 0.42 │ 0.64 ┃
┏━━━━━━━┯━━━━┯━━━━━━━━━━━━━┯━━━━━━━━━━━┓
┃
┃
┃ ┃
┣━━━━━━━┿━━━━┿━━━━━━┿━━━━━━┿━━━┿━━━┿━━━┫
┃
┠───────┼────┼──────┼──────┼───┼───┼───┨
┃
┠───────┼────┼──────┼──────┼───┼───┼───┨
┃
┠───────┼────┼──────┼──────┼───┼───┼───┨
┃
┠───────┼────┼──────┼──────┼───┼───┼───┨
┃
┠───────┼────┼──────┼──────┼───┼───┼───┨
┃
┠───────┼────┼──────┼──────┼───┼───┼───┨
┃││203031.2253 │440191.0702 │ 0.51 │ 0.50 │ 0.71 ┃
┠───────┼────┼──────┼──────┼───┼───┼───┨
┃││203273.3127 │440038.6679 │ 0.41 │ 0.48 │ 0.63 ┃
┗━━━━━━━┷━━━━┷━━━━━━┷━━━━━━┷━━━┷━━━┷━━━┛
边长方位角和相对精度成果表
┏━━━━┯━━━━┯━━━━━━┯━━━┯━━━━━━┯━━━━┯━━━━━━┓
┃
│
│
方位角
│中误差│
边
长
│中误差
│ 相对中误差 ┃
┃ 起
点 │ 终
点 ├──────┼───┼──────┼────┼──────┨
┃
│
│ A(度.分秒)│Ma(秒)│
S(米)
│Ms(厘米)│
S/Ms
┃
┣━━━━┿━━━━┿━━━━━━┿━━━┿━━━━━━┿━━━━┿━━━━━━┫
┃
B ││ 264.45366 │ 3.34 │
207.6094 │
0.31 │
68000
┃
┠────┼────┼──────┼───┼──────┼────┼──────┨
┃
C ││ 158.09021 │ 2.31 │
462.3361 │
0.36 │
129000
┃
┠────┼────┼──────┼───┼──────┼────┼──────┨
┃│
B │
84.45366 │ 3.34 │
207.6094 │
0.31 │
68000
┃
┠────┼────┼──────┼───┼──────┼────┼──────┨
┃││ 275.03435 │ 3.12 │
203.8797 │
0.30 │
67000
┃
┠────┼────┼──────┼───┼──────┼────┼──────┨
┃││
95.03435 │ 3.12 │
203.8797 │
0.30 │
67000
┃
┠────┼────┼──────┼───┼──────┼────┼──────┨
近似坐标
Name X(m)Y(m)A 203158.156 441095.144 B 203020.348 440950.199 C 203702.437 439866.601 D 203756.030 439951.027 2 202950.047 440757.159 3 202881.439 440568.647 4 202711.900 440267.055 5 203286.868 440046.352
方向平差结果
FROM TO TYPE VALUE(dms)M(sec)V(sec)RESULT(dms)Ri B A L-0.000015 3.53-26587.04-7.230720 0.28 B 2 L 203.323708 3.53 26587.04 210.554412 0.28 C 5 L 0.000046 3.53 2774.05 0.461451 0.39 C D L 260.590094 3.53-2774.05 260.124689 0.39 2 B L-0.000008 3.53-18522.38-5.084246 0.15 2 3 L 180.004208 3.53 18522.38 185.092446 0.15 3 2 L-0.000008 3.53-11203.92-3.064400 0.11 3 4 L 170.392219 3.53 11203.92 173.460611 0.11
3 L-0.000019 3.53 1700.38 0.282019 0.22 4 5 L 236.483635 3.53-1700.38 236.201597 0.22 5 4 L 0.000065 3.53 3415.56 0.565621 0.16 5 C L 192.142454 3.53-3415.56 191.172897 0.16 方向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11(3---> 2)方向最大多余观测分量:0.39(C---> 5)方向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22 方向多余观测数总和: 2.61
FROM TO TYPE VALUE(m)M(cm)V(cm)RESULT(m)Ri B 2 S 205.4425 0.32 216.69 207.6094 0.06 2 3 S 200.6086 0.32 327.12 203.8797 0.07 3 4 S 345.9788 0.35 352.45 349.5033 0.09 4 5 S 278.7291 0.33 733.51 286.0643 0.08 5 C S 452.7782 0.38 955.79 462.3361 0.09------边长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06(B---> 2)边长最大多余观测分量:0.09(5---> C)边长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08 边长多余观测数总和: 0.39------平差坐标及其精度
Name X(m)Y(m)MX(cm)MY(cm)MP(cm)E(cm)F(cm)T(dms)------A 203158.1560 441095.1440 B 203020.3480 440950.1990 C 203702.4370 439866.6010 D 203756.0300 439951.0270 2 203001.3881 440743.4572 0.34 0.30 0.46 0.34 0.30 14.1513 3 203019.3774 440540.3726 0.49 0.42 0.64 0.50 0.40 21.5519 4 203031.2253 440191.0702 0.51 0.50 0.71 0.57 0.43 43.0904 5 203273.3127 440038.6679 0.41 0.48 0.63 0.52 0.35 57.3723------Mx均值: 0.44 My均值: 0.42 Mp均值: 0.61
最弱点及其精度
------Name X(m)Y(m)MX(cm)MY(cm)MP(cm)E(cm)F(cm)T(dms)4 203031.2253 440191.0702 0.51 0.50 0.71 0.57 0.43 43.0904
------
网点间边长、方位角及其相对精度
------FROM TO A(dms)MA(sec)S(m)MS(cm)S/MS E(cm)F(cm)T(dms)------B 2 264.453657 3.34 207.6094 0.31 68000 0.34 0.30 14.1513 C 5 158.090214 2.31 462.3361 0.36 129000 0.52 0.35 57.3723 2 B 84.453657 3.34 207.6094 0.31 68000 0.34 0.30 14.1513 2 3 275.034348 3.12 203.8797 0.30 67000 0.32 0.29 46.3254 3 2 95.034348 3.12 203.8797 0.30 67000 0.32 0.29 46.3254 3 4 271.563360 2.61 349.5033 0.33 106000 0.44 0.33 4.5441 4 3 91.563360 2.61 349.5033 0.33 106000 0.44 0.33 4.5441 4 5 327.482938 2.84 286.0643 0.32 90000 0.39 0.32 56.3834 5 4 147.482938 2.84 286.0643 0.32 90000 0.39 0.32 56.3834 5 C 338.090214 2.31 462.3361 0.36 129000 0.52 0.35 57.3723-----
最弱边及其精度
------FROM TO A(dms)MA(sec)S(m)MS(cm)S/MS E(cm)F(cm)T(dms)2 3 275.034348 3.12 203.8797 0.30 67000 0.32 0.29 46.3254
单位权中误差和改正数带权平方和
------先验单位权中误差:3.53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29266.53 多余观测值总数:3 平均多余观测值数:0.18 PVV1 = 2569589716.24 PVV2 = 2569589536.94------
111控制网总体信息
已知点数: 4 未知点数: 4 方向角数: 0 固定边数: 0 方向观测值数: 12 边长观测值数: 5
近似坐标
Name X(m)Y(m)A 2272.045 5071.330 B 2487.698 5279.882 2 2355.210 5308.014 3 2382.005 5566.079 4 2028.526 5607.416 5 1815.862 5844.726 6 1684.418 5621.816 7 1728.211 5350.258 8 1859.367 5111.150 2 2355.210 5308.014------
方向平差结果
------FROM TO TYPE VALUE(dms)M(sec)V(sec)RESULT(dms)Ri------A 8 L 0.000001 0.71 556.78 0.091679 0.11 A B L 229.330900 0.71 0.00 229.330900 0.00 A 2 L 256.090502 0.71-556.78 255.594824 0.11 2 A L 0.000000 0.71 0.00 0.000000 0.00 2 3 L 193.255600 0.71-0.00 193.255600 0.00 3 2 L 0.000002 0.71-250.39-0.041037 0.09 3 4 L 269.152801 0.71 250.39 269.193840 0.09 4 3 L-0.000001 0.71-280.68-0.044068 0.07 4 5 L 138.320600 0.71 280.68 138.364668 0.07 4 L-0.000000 0.71-633.90-0.103390 0.12 5 6 L 287.363000 0.71 633.90 287.470390 0.12 6 5 L-0.000000 0.71-265.53-0.042554 0.09 6 7 L 214.074400 0.71 265.53 214.120953 0.09 7 6 L 0.000000 0.71 164.68 0.024468 0.08 7 8 L 205.082600 0.71-164.68 205.054132 0.08 8 7 L 0.000000 0.71 537.08 0.085708 0.10 8 A L 235.443399 0.71-537.08 235.353691 0.10 2 A L-0.000001 0.71 166.46 0.024645 0.09 2 3 L 193.255599 0.71-166.46 193.230953 0.09 方向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00(A---> B)方向最大多余观测分量:0.12(5---> 4)方向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08 方向多余观测数总和: 1.52------
距离平差结果
------FROM TO TYPE VALUE(m)M(cm)V(cm)RESULT(m)Ri A 2 S 250.8700 0.30 165.87 252.5288 0.16 2 3 S 259.4521 0.30 0.00 259.4521 0.00 3 4 S 355.8881 0.31-624.02 349.6479 0.23 4 5 S 318.6561 0.31-441.78 314.2383 0.19 5 6 S 258.7791 0.30-271.26 256.0665 0.17 6 7 S 269.4821 0.30 83.29 270.3150 0.16 7 8 S 272.7171 0.30 331.86 276.0357 0.17 8 A S 414.5951 0.31 636.56 420.9607 0.24 2 3 S 259.4520 0.30 26.45 259.7165 0.16 边长最小多余观测分量:0.00(2---> 3)边长最大多余观测分量:0.24(8---> A)边长平均多余观测分量:0.16 边长多余观测数总和: 1.48
平差坐标及其精度
Name X(m)Y(m)MX(cm)MY(cm)MP(cm)E(cm)F(cm)T(dms)------A 2272.0450 5071.3300 B 2487.6980 5279.8820 2 2356.6702 5309.5894 0.17 0.46 0.49 0.47 0.14 77.1133 3 2384.3390 5567.5619 0.25 0.36 0.44 0.36 0.25 89.0447 4 2037.1349 5608.8293 0.36 0.35 0.50 0.40 0.31 41.5943 5 1827.2242 5842.6737 0.49 0.41 0.64 0.54 0.35 32.5435 6 1698.7008 5621.1973 0.38 0.44 0.58 0.48 0.32 56.4954 7 1718.2614 5351.5909 0.30 0.36 0.47 0.36 0.30 85.3816 8 1852.9228 5110.6303 0.27 0.20 0.34 0.27 0.20 167.5809 2 2356.4022 5309.3523 0.14 0.27 0.30 0.28 0.12 72.1418
Mx均值: 0.30 My均值: 0.36 Mp均值: 0.47------
最弱点及其精度
------Name X(m)Y(m)MX(cm)MY(cm)MP(cm)E(cm)F(cm)T(dms)5 1827.2242 5842.6737 0.49 0.41 0.64 0.54 0.35 32.5435
网点间边长、方位角及其相对精度
FROM TO A(dms)MA(sec)S(m)MS(cm)S/MS E(cm)F(cm)T(dms)--------A 8 174.383533 0.98 420.9607 0.27 155000 0.27 0.20 167.5809 A 2 70.290678 0.98 252.5288 0.28 91000 0.28 0.12 72.1418 2 A 250.264536 1.23 252.8418 0.47 54000 0.47 0.14 77.1133 2 3 83.524136 1.23 259.4521 0.30 85000 0.31 0.15 74.5711 3 2 263.492986 1.26 259.7165 0.28 93000 0.28 0.16 89.0326 3 4 173.131863 1.39 349.6479 0.27 129000 0.27 0.24 166.2934 4 3 353.131863 1.39 349.6479 0.27 129000 0.27 0.24 166.2934 4 5 131.544599 1.48 314.2383 0.28 114000 0.28 0.22 147.0855 5 4 311.544599 1.48 314.2383 0.28 114000 0.28 0.22 147.0855 5 6 239.522379 1.49 256.0665 0.28 93000 0.28 0.18 56.2330 6 5 59.522379 1.49 256.0665 0.28 93000 0.28 0.18 56.2330 6 7 274.085886 1.41 270.3150 0.28 97000 0.28 0.18 89.0211 7 6 94.085886 1.41 270.3150 0.28 97000 0.28 0.18 89.0211 7 8 299.115550 1.26 276.0357 0.28 100000 0.28 0.17 114.3035 8 7 119.115550 1.26 276.0357 0.28 100000 0.28 0.17 114.3035 8 A 354.383533 0.98 420.9607 0.27 155000 0.27 0.20 167.5809 2 A 250.290678 0.98 252.5288 0.28 91000 0.28
0.12 72.1418 2 3 83.492986 1.26 259.7165 0.28 93000 0.28 0.16 89.0326
实验五
APPROXIMATE HEIGHT No.Name Height(m)------1 HA 31.1000 2 P1-100000.0000 3 A-100000.0000 4 P2-100000.0000 5 P4-100000.0000 6 P3-100000.0000 7 P5-100000.0000 8 P6-100000.0000 9 P7-100000.0000 10 P8-100000.0000------
KNOWN HEIGHT No.Name Height(m)1 HA 31.10000------MEASURING DATA OF HEIGHT DIFFERENCE No.From To Observe(m)Distance(km)Weight------1 P1 A 0.89300 15.0000 0.067 2 A P2 9.12500 20.0000 0.050 3 P1 P2 10.01200 10.0000 0.100 4 P2 P4 2.64000 30.0000 0.033 5 P1 P3 6.19300 25.0000 0.040 6 P3 P4 6.48100 20.0000 0.050 7 P3 P5 6.99900 20.0000 0.050 8 P4 P6 1.71200 15.0000 0.067 9 P5 P6 1.21200 5.0000 0.200 10 P4 P7 126.21400 30.0000 0.033 11 P7 P8 39.84400 10.0000 0.100 12 P6 P8 164.38800 25.0000 0.040------ADJUSTED HEIGHT No.Name Height(m)Mh(mm)
------1 HA 31.1000 2 P1-100001.0763 90190.45 3 A-100000.1840 90190.46 4 P2-99991.0599 90190.46 5 P4-99988.4081 90190.45 6 P3-99994.8931 90190.44 7 P5-99987.9059 90190.45 8 P6-99986.6968 90190.45 9 P7-99862.1751 90190.44 10 P8-99822.3247 90190.45------ADJUSTED HEIGHT DIFFERENCE No.From To Adjusted_dh(m)V(mm)Mdh(mm)------1 P1 A 0.8923-0.69 25.74 2 A P2 9.1241-0.92 36.40 3 P1 P2 10.0164 4.38 25.74 4 P2 P4 2.6518 11.76 44.59 5 P1 P3 6.1832-9.80 36.40 6 P3 P4 6.4849 3.95-1.#J 7 P3 P5 6.9872-11.79 36.40 8 P4 P6 1.7113-0.68 0.00 9 P5 P6 1.2091-2.95 36.40 10 P4 P7 126.2331 19.05 0.00 11 P7 P8 39.8504 6.36 36.40 12 P6 P8 164.3721-15.90 36.40
UNIT WEIGHT AND PVV------PVV= 46.209 Free Degree= 3 Unit Weight= 9.101 [s]= 225.000(km)Total Point Number= 10 Height Difference Number= 12
高程控制网平差成果表
高差观测值总数:12
多余观测数(自由度):3 先验每公里高程测量高差中误差:
后验每公里高程测量高差中误差:9.101
高差观测值平差成果表
┏━━━━┯━━━━┯━━━━━━━┯━━━━┯━━━━━━━┯━━━━┯━━━━━┓
┃
起点
│ 终点
│
观测高差
│ 改正数 │
平差值
│
精度
│
距离
┃
┃────┼────┼───────┼────┼───────┼────┼─────┨
┃
N1
│
N2
│
Dh(米)
│Vh(毫米)│
DH^(米)
│Mh(毫米)│
S(公里)┃
┣━━━━┿━━━━┿━━━━━━━┿━━━━┿━━━━━━━┿━━━━┿━━━━━┫
┃
P1 │
A │
0.8930
│-0.69 │
0.8923
│ 25.74 │
15.000 ┃
┠────┼────┼───────┼────┼───────┼────┼─────┨
20.000 ┃
────┨
10.000 ┃
────┨
30.000 ┃
────┨
25.000 ┃
────┨
20.000 ┃
────┨
20.000 ┃
────┨
15.000 ┃
────┨
5.000 ┃
────┨
30.000 ┃
A │
P2 │
9.1250
│-0.92 │
9.1241
│ 36.40 │
P1 │
P2 │
10.0120
│
4.38 │
10.0164
│ 25.74 │
P2 │
P4 │
2.6400
│ 11.76 │
2.6518
│ 44.59 │
P1 │
P3 │
6.1930
│-9.80 │
6.1832
│ 36.40 │
P3 │
P4 │
6.4810
│
3.95 │
6.4849
│-1.00 │
P3 │
P5 │
6.9990
│-11.79 │
6.9872
│ 36.40 │
P4 │
P6 │
1.7120
│-0.68 │
1.7113
│
0.00 │
P5 │
P6 │
1.2120
│-2.95 │
1.2091
│ 36.40 │
P4 │
P7 │
126.2140
│ 19.05 │
126.2331
│
0.00 │ ┃ ┠────┼────┼───────┼────┼───────┼────┼─ ┃ ┠────┼────┼───────┼────┼───────┼────┼─ ┃ ┠────┼────┼───────┼────┼───────┼────┼─ ┃ ┠────┼────┼───────┼────┼───────┼────┼─ ┃ ┠────┼────┼───────┼────┼───────┼────┼─ ┃ ┠────┼────┼───────┼────┼───────┼────┼─ ┃ ┠────┼────┼───────┼────┼───────┼────┼─ ┃
┠────┼────┼───────┼────┼───────┼────┼─ ┃ ┠────┼────┼───────┼────┼───────┼────┼─
────┨
┃
P7 │
P8 │
39.8440
│
6.36 │
39.8504
│ 36.40 │
10.000 ┃
┠────┼────┼───────┼────┼───────┼────┼─────┨
┃
P6 │
P8 │
164.3880
│-15.90 │
164.3721
│ 36.40 │
25.000 ┃
┗━━━━┷━━━━┷━━━━━━━┷━━━━┷━━━━━━━┷━━━━┷━━━━━┛
高程平差值和精度成果表
┏━━━━━━━━━┯━━━━┯━━━━━━━┯━━━━━┯━━━━━━━━━┓
┃
点 名
│ 点 号
│
高
程(米)│精度(毫米)│
备
注
┃
┣━━━━━━━━━┿━━━━┿━━━━━━━┿━━━━━┿━━━━━━━━━┫
┃
HA
│
HA │
31.1000 │
0.00
│
┃
┠─────────┼────┼───────┼─────┼─────────┨
┃
P1
│
P1 │
-100001.0763 │
90190.45
│
┃
┠─────────┼────┼───────┼─────┼─────────┨
┃
A
│
A │
-100000.1840 │
90190.46
│
┃
┠─────────┼────┼───────┼─────┼─────────┨
┃
P2
│
P2 │
-99991.0599 │
90190.46
│
┃
┠─────────┼────┼───────┼─────┼─────────┨
┃
P4
│
P4 │
-99988.4081 │
90190.45
│
┃
┠─────────┼────┼───────┼─────┼─────────┨
┃
P3
│
P3 │
-99994.8931 │
90190.44
│
------
高程控制网平差成果表
高差观测值总数:8
多余观测数(自由度):3 先验每公里高程测量高差中误差:
后验每公里高程测量高差中误差:4.125
高差观测值平差成果表
┏━━━━┯━━━━┯━━━━━━━┯━━━━┯━━━━━━━┯━━━━┯━
━━━━┓
┃
起点
│ 终点
│
观测高差
│ 改正数 │
平差值
│
精度
│
距离
┃
┃────┼────┼───────┼────┼───────┼────┼─────┨
┃
N1
│
N2
│
Dh(米)
│Vh(毫米)│
DH^(米)
│Mh(毫米)│
S(公里)┃
┣━━━━┿━━━━┿━━━━━━━┿━━━━┿━━━━━━━┿━━━━┿━━━━━┫
┃
A │
P1 │
1.4320
│
1.46 │
1.4335
│
0.00 │
0.700 ┃
────┨
6.300 ┃
────┨
7.000 ┃
────┨
7.000 ┃
────┨
4.500 ┃
────┨
3.700 ┃
────┨
5.000 ┃
────┨
4.200 ┃
━━━━┛
━┓
P1 │
P2 │
3.4140
│-0.62 │
3.4134
│
5.83 │
P2 │
P3 │
-4.3720
│
8.15 │
-4.3638
│
0.00 │
P3 │
A │
-0.4900
│
7.01 │
-0.4830
│
5.83 │
A │
P4 │
4.8870
│-1.48 │
4.8855
│
5.83 │
P1 │
P4 │
3.4440
│
8.06 │
3.4521
│
5.83 │
P2 │
P4 │
0.0450
│-6.32 │
0.0387
│
0.00 │
P3 │
P4 │
4.4050
│-2.47 │
4.4025
│
8.25 │
高程平差值和精度成果表
┏━━━━━━━━━┯━━━━┯━━━━━━━┯━━━━━┯━━━━━━━━┃
点 名
│ 点 号
│
高
程(米)│精度(毫米)│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HA
│
HA │
152.4830 │
0.00
│
┃
┠─────────┼────┼───────┼─────┼─────────┨
┃
A
│
A │
-99997.1496 │
-1.00
│
┃
┠─────────┼────┼───────┼─────┼─────────┨
┃
P1
│
P1 │
-99995.7161 │
-1.00
│
┃
┠─────────┼────┼───────┼─────┼─────────┨
┃
P2
│
P2 │
-99992.3027 │
-1.00
│
┃
┠─────────┼────┼───────┼─────┼─────────┨
┃
┠─────────┼────┼───────┼─────┼────────
┃
P3
│
P3 │
-99996.6666 │
-1.00
│
─┨
┃
P4
│
P4 │
-99992.2640 │
-1.00
│
┃
┗━━━━━━━━━┷━━━━┷━━━━━━━┷━━━━━┷━━━━━━━━━┛
第二篇:MatLab测量平差实习讲义
MatLab测量平差实习讲义
一、误差传播定律
1)非线性间接函数误差传播定律
A,边长bb,cc,试求三角形面积中误差
syms A;syms b;syms c;sigmaA=6;sigmab=2;sigmac=4;pmiao=206265;syms Area;Area = b*sin(A)*c/2;difA = diff(Area,A);difb = diff(Area,b);difc = diff(Area,c);sigmaArea sqrt(difA*difA*(sigaA/pmiao)*(sigaA/pmiao)+difb*difb*sigmab*sigmab+difc*difc*sigmac*sigmac);
= 2)平差方程到误差方程
syms X1 Y1 X2 Y2 XA YA XB YB XC YC XD YD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L14 L15 L16 L17 L18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l14 l15 l16 l17 l18;syms difL1X1 difL1Y1 difL1X2 difL1Y2;syms L10 L20 L30 L40 L50 L60 L70 L80 L90 L10 L110 L120 L130 L140 L150 L160 L170 L180;L1='atan((YB-Y1)/(XB-X1))-atan((YA-Y1)/(XA-X1))';l1='L10-atan((YB-Y1)/(XB-X1))-atan((YA-Y1)/(XA-X1))';difL1X1=diff(L1,X1);difL1Y1=diff(L1,Y1);difL1X2=diff(L1,X2);difL1Y2=diff(L1,Y2);a1=subs(difL1X1,{XA,YA,XB,YB,X1,Y1},{9684.28,43836.82,10649.55,31996.50,13188.61,37334.97})*206265;a2=subs(difL1Y1,{XA,YA,XB,YB,X1,Y1},{9684.28,43836.82,10649.55,31996.50,13188.61,37334.97})*206265;a3=difL1X2;a4=difL1Y2;l1r=subs(L1,{XA,YA,XB,YB,X1,Y1},{9684.28,43836.82,10649.55,31996.50,13188.61,37334.97})*180/pi;l10=24.1-((l1r-fix(l1r))*60-fix((l1r-fix(l1r))*60))*60;
二、条件平差
1、定义并输入初始值
Step 1: 在Workspace中定义初始值变量
Step 2: 给初始值变量赋值
(1)双击变量,得到如图变量赋值表
(2)分别给其赋值
2、定义给系数阵A,L0,W并赋值
3、计算W W=A*L+L0
4、计算Naa Q=inv(P);Naa=A*Q*A' K=-inv(Naa)*W
5、计算改正数
V=Q*A'*K
6、计算平差值及单位权方差 LL=L+V sigma0=sqrt(V'*P*V/r)
7、计算QLˆLˆ
QVV=Q*A'*inv(Naa)*A*Q QLL=Q-QVV
9、计算点的高程
三、间接平差
L=[h1;h2;h3;h4;h5;h6;h7];S=[S1;S2;S3;S4;S5;S6;S7];P=zeros(n);for i=1:n;
P(i,i)=1.0/S(i,1)end Hp1=HA+h1 Hp2=HA+h1+h7 Hp3=HA+h1-h5 Hp4=HA-h2
X0=[Hp1;Hp2;Hp3;Hp4] l=L-(B*X0+d)Nbb=B'*P*B x=inv(Nbb)*B'*P*l XP=X0+x V=B*x-l LL=L+V
实习报告要求
(选取一种类型平差模型撰写报告)
一、实习内容
二、实习工具软件介绍
三、步骤
(关键步骤的MatLab命令)
四、实验结果
五、问题与建议
第三篇:最新测量平差实习总结
最新测量平差实习总结1
《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为期两个星期的平差测量实习已经结束,在这天的实习过程中,我们的收获的确不小,熟练的掌握了全站仪和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但同时实际测量中,我虽然熟练了对仪器的操作,但同时也在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和差距,尤其是对经纬仪的对中方面我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不用铅垂的情况下很难对中,整平。通过实习中的不断练习,大大缩小了这方面的差距。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在不怕吃苦,不怕炎热的精神下,我们组的成员相互理解,团结合作,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从总体上达到了实习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这次总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进一步从实践中认识到实习在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我以后在工作中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行。
通过实习,我从中深深的理解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天我们开始的是水准测量,最初我们选择在教学楼前方的那条有花坛的路上测量,依照要求,先在周围选4个测站,4个转点,然后就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很积极,分工合作,傍晚的时候完成了,当时感到很高兴,心想接下来的一定也很简单了。但是回来后,和同学互相讨论起来,和其他同学所测的差别很大,想想,有的地方还有误差。我们测量的范围太小,完全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测。这是我们的失误,原因是根本就没有分析透试验的要求。这是个教训,我们在此之后时刻想着“细心”两个字,在以后的每次读数中都反复读几遍,也就很少出错了。在实习前都要预习下次要做的内容,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量中差错逐渐减少,当然速度相应也就快了,“细心”是我们提前完成任务的主要条件。
在实习过程中,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方面,另外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们领悟到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我们组共七个,人有点多!后来又分成了两小组,经过重心分组和调整分工后,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每人也都达到了练习,这可谓是成功的第二大因素。同时让我们明白合作的重要,在时时刻刻都是不可少的, 这次实习虽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决不能忽略的,这问题正是我们寻找的,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的口号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
一、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二、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三、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1. 水准测量。学校水准路线,这个主要是为了给以后的做导线测量奠定基础.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超线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第三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
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只到合格为止。
2. 角度测量。在角度测量对于我们专业科的学生来说要求非常高,用的是DJ-2的仪器。这就要求
做事严谨的作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每一个间歇点上,检验如果超限则立即返工重测。在实习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但竖轴倾斜误差不能采用此法消除。竖直角观测时采用此法可消除指标差的影响。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回变换进行配置。在角度测量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主要是仪器下沉和路边行人带来的影响。由于做导线的时候选点都较远,过往的车辆行人都是很大干扰,所以有时候必须在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干。角度测量过程中,让我们都看到了严谨作风在干活中的重要性,经过角度测量后我们更好的团结到一块。
最新测量平差实习总结2
导线测量平差实例
闭合导线:
名称表示原理
(导线长)d实测边长总合
(角度总和)∑β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
(角度闭合差)fβ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的'秒位数
(坐标闭和差)fx△x计算出的坐标增量之合
fy△y计算出的坐标增量之合
(距离闭合差)ffx平方加fy平方开根号
(导线精度)kf/d(1÷f×d)
附合导线:
名称表示原理
(导线长)d实测边长总合
(角度总和)∑β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
(角度闭合差)fβ实测推算出的终点方位角减理论的终点方位角
(坐标闭和差)fx△x总合减(终点x坐标减起始x坐标)
fy△y总合减(终点y坐标减起始y坐标)
(距离闭合差)ffx平方+fy平方开根号
(导线精度)kf/d(1÷f×d)
坐标增量计算:
△x12=d12×cosa12
△y12=d12×sina12
d:实测两点间的距离。
a:实测两点间的方位角。
近似平差方法:①将角度闭合差除以测站数:fβ÷n(n表示测站数)=∩(角度均值),然后将角度均值加到实测右角中。
②将fx平方加fy平方开根号,得出距离闭合差,用距离闭合差除以观测边长数得出距离均值,然后将距离均值加到每一条实测边长中。
③从起测点开始,再通过公式△x12=d12×cosa12 、△y12=d12×sina12求出坐标增量。用上一测站的坐标加上坐标增量就得出平差后的坐标
最新测量平差实习总结范文
最新测量平差实习总结3
《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为期两个星期的平差测量实习已经结束,在这天的实习过程中,我们的收获的确不小,熟练的掌握了全站仪和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但同时实际测量中,我虽然熟练了对仪器的操作,但同时也在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和差距,尤其是对经纬仪的对中方面我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不用铅垂的情况下很难对中,整平。通过实习中的不断练习,大大缩小了这方面的差距。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在不怕吃苦,不怕炎热的精神下,我们组的成员相互理解,团结合作,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从总体上达到了实习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这次总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进一步从实践中认识到实习在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我以后在工作中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行。
通过实习,我从中深深的理解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天我们开始的是水准测量,最初我们选择在教学楼前方的那条有花坛的路上测量,依照要求,先在周围选4个测站,4个转点,然后就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很积极,分工合作,傍晚的时候完成了,当时感到很高兴,心想接下来的一定也很简单了。但是回来后,和同学互相讨论起来,和其他同学所测的差别很大,想想,有的地方还有误差。我们测量的范围太小,完全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测。这是我们的失误,原因是根本就没有分析透试验的要求。这是个教训,我们在此之后时刻想着“细心”两个字,在以后的每次读数中都反复读几遍,也就很少出错了。在实习前都要预习下次要做的内容,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量中差错逐渐减少,当然速度相应也就快了,“细心”是我们提前完成任务的主要条件。
在实习过程中,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方面,另外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们领悟到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我们组共七个,人有点多!后来又分成了两小组,经过重心分组和调整分工后,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每人也都达到了练习,这可谓是成功的第二大因素。同时让我们明白合作的重要,在时时刻刻都是不可少的,这次实习虽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决不能忽略的,这问题正是我们寻找的,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的口号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
一、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二、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三、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1、水准测量。学校水准路线,这个主要是为了给以后的做导线测量奠定基础。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超线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第三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只到合格为止。
2、角度测量。在角度测量对于我们专业科的学生来说要求非常高,用的是DJ——2的仪器。这就要求做事严谨的作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每一个间歇点上,检验如果超限则立即返工重测。在实习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但竖轴倾斜误差不能采用此法消除。竖直角观测时采用此法可消除指标差的影响。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回变换进行配置。]在角度测量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主要是仪器下沉和路边行人带来的影响。由于做导线的时候选点都较远,过往的车辆行人都是很大干扰,所以有时候必须在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干。角度测量过程中,让我们都看到了严谨作风在干活中的重要性,经过角度测量后我们更好的团结到一块。
第四篇:导线测量平差实例
导线测量平差实例
闭合导线:
名称表示原理
(导线长)D实测边长总合(角度总和)∑β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
(角度闭合差)Fβ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的秒位数
(坐标闭和差)Fx△x计算出的坐标增量之合Fy△y计算出的坐标增量之合(距离闭合差)FFx平方加Fy平方开根号
(导线精度)KF/D(1÷F×D)
附合导线:
名称表示原理
(导线长)D实测边长总合(角度总和)∑β实测左角相加的总和
(角度闭合差)Fβ实测推算出的终点方位角减理论的终点方位角
(坐标闭和差)Fx△x总合减(终点x坐标减起始x坐标)
Fy△y总合减(终点y坐标减起始y坐标)
(距离闭合差)FFx平方+Fy平方开根号
(导线精度)KF/D(1÷F×D)
坐标增量计算:
△x12=D12×cosa1
2△y12=D12×sina12
D :实测两点间的距离。
a :实测两点间的方位角。
近似平差方法:①将角度闭合差除以测站数:Fβ÷N(N表示测站数)=∩(角度均值),然后将角度均值加到实测右角中。
②将Fx平方加Fy平方开根号,得出距离闭合差,用距离闭合差除以观测边长数得出距离均值,然后将距离均值加到每一条实测边长中。
③从起测点开始,再通过公式△x12=D12×cosa12、△y12=D12×sina12求出坐标增量。用上一测站的坐标加上坐标增量就得出平差后的坐标
第五篇:最新测量平差实习总结
《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理论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为期两个星期的平差测量实习已经结束,在这天的实习过程中,我们的收获的确不小,熟练的掌握了全站仪和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但同时实际测量中,我虽然熟练了对仪器的操作,但同时也在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陷和差距,尤其是对经纬仪的对中方面我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不用铅垂的情况下很难对中,整平。通过实习中的不断练习,大大缩小了这方面的差距。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在不怕吃苦,不怕炎热的精神下,我们组的成员相互理解,团结合作,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从总体上达到了实习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这次总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进一步从实践中认识到实习在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我以后在工作中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行。
通过实习,我从中深深的理解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天我们开始的是水准测量,最初我们选择在教学楼前方的那条有花坛的路上测量,依照要求,先在周围选4个测站,4个转点,然后就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很积极,分工合作,傍晚的时候完成了,当时感到很高兴,心想接下来的一定也很简单了。但是回来后,和同学互相讨论起来,和其他同学所测的差别很大,想想,有的地方还有误差。我们测量的范围太小,完全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测。这是我们的失误,原因是根本就没有分析透试验的要求。这是个教训,我们在此之后时刻想着“细心”两个字,在以后的每次读数中都反复读几遍,也就很少出错了。在实习前都要预习下次要做的内容,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量中差错逐渐减少,当然速度相应也就快了,“细心”是我们提前完成任务的主要条件。
在实习过程中,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方面,另外更重要的方面是我们领悟到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我们组共七个,人有点多!后来又分成了两小组,经过重心分组和调整分工后,效率明显提高,而且每人也都达到了练习,这可谓是成功的第二大因素。同时让我们明白合作的重要,在时时刻刻都是不可少的,这次实习虽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但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决不能忽略的,这问题正是我们寻找的,我们所需要的,我们的口号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
一、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二、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
三、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
(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少误差。
1.水准测量。学校水准路线,这个主要是为了给以后的做导线测量奠定基础.在检验所测数据的时候,做到发现错误立即解决对读数超线的时候立即返工,同时还发现第三测量工作一般都在规定的记录表格上如实地反映出测、算过程和结果,表格中有计算校核,∑a一∑b=∑h,这只说明计算无误,但不能反映测量成果的优劣。外业结束后,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限差允许的范围内,即按水准路线长度或测站数进行调整,若超过限差,必须重测。只到合格为止。
2.角度测量。在角度测量对于我们专业科的学生来说要求非常高,用的是DJ-2的仪器。这就要求
做事严谨的作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在每一个间歇点上,检验如果超限则立即返工重测。在实习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但竖轴倾斜误差不能采用此法消除。竖直角观测时采用此法可消除指标差的影响。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回变换进行配置。在角度测量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主要是仪器下沉和路边行人带来的影响。由于做导线的时候选点都较远,过往的车辆行人都是很大干扰,所以有时候必须在人少的时候抓紧时间干。角度测量过程中,让我们都看到了严谨作风在干活中的重要性,经过角度测量后我们更好的团结到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