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09—3 姓名:倪鹏 学号:200904026
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以南,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耸立在播阳湖与长江之滨。以雄、奇、险、秀闻名,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地区,生物气候具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它在山地气候、地质构造、地貌、植物地理、土壤地理以及自然景观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是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的好课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一·实习时间
于2010年5月22日-2010年5月28日进行了为期7天的庐山自然地理实习。
二·实习路线:2011年5月22日
淮安----庐山:抵达庐山
2011年5月23日
牯岭—月照松林—气象站—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
2011年5月24日
牯岭—芦林盆地—三宝树—黄龙潭—电站大坝
2011年5月25日
牯岭—庐山植物园—含鄱口—博物馆—碑林 2011年5月26日
牯岭—五老峰—七里冲—三叠泉 2011年5月27日
牯岭—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
2011年5月28日
庐山----淮安:返回学校
三·实习目的与意义
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地貌: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学生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6.动物:进一步认识各种类型的动物,运用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动物地理学的野外调查方法与基本技能。
四、庐山的地质概况
1、庐山的形成:在绵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1)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2500-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大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样,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的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2)地台陆表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西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
3)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岭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长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住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三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 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2、庐山的地层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3、庐山的地质构造
庐山内的褶曲,有向斜及背斜二列,排列由北向南是:大马颈—虎背岭背斜;牯岭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另一组NW走向。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
五、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构造地貌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2)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3)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在五老峰第一峰,我们对五老峰岩石的岩性和产状进行测量,得结果如下:
岩性为大月山粗砂砾;产状为:
倾向:se145°
走向:sw235°、ne55°
倾角:∠38°
2、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4、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1)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A.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
B.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C.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南流的三叠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2Km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
六、庐山的气候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
(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带性差异。
七、庐山的土壤
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2、主要土壤类型
1)红壤
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林。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及山地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
5)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变化的现象。
由于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其具体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八、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九、庐山的开发利用 1)庐山旅游业的开发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10多年来 ,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 2 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 ,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 ,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 ,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2)庐山水源的利用
庐山电站大坝是我国第一座高水头电站大坝,现供九江电网发电。电站大坝分三级,主要利用其落差大来发电。电站大坝的选址原因一是此处谷口狭小,拦水面积大,水容量大,属于壮年与幼年河谷交界的裂点,山势基本交汇在一起;二是东谷在向斜底部,底部压性节理,岩性紧密,岩石向上游倾,不易渗水;三是此处谷肩、谷坡稳定,不易塌方。现在电站全年发电1000余万度,发电时间集中在5~9月,全部并入九江电网调度。庐山大坝建筑的目的:主要用于召开中央会议正常召开。
庐山水资源利用:发电,三级电站,利用674m高程。一级:石门涧(悬索桥附近)利用水头,水量较小,主要落差180m,装机容量为1600kw/2台。二级:规模最大,利用落差417m,装机容量为3200kw/2台。三级:利用落差84m,装机容量为600kw/2台。各主要水库供水能力,芦林湖为主要供水水源,112万立方米,水泵→空军疗养院(一级处理)→女儿城(二级处理)→利用落差向西谷自由供水。大月山水库,4万立方米;仰天坪水库,20万立方米(供仰天坪周围)。每天总共供水1.4~1.5万立方米,旺季最多5万人,要求每天2万立方米,因此,庐山尽管表面以及平均水量不缺,但遇上旅游旺季还是相当缺水的,为解决该问题,庐山正在进行大面积管道扩容。自1930年国民党时期开始庐山就有自来水供应,但发展很慢,1950年250万立方米/年到2000年350万立方米/年,因此也要扩容。莲花台水库建成及管道扩容可基本解决供水问题。
十·实习总结与收获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即使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这种有着充分人文底蕴的美才是真正的庐山魅力所在。这次游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山水交融,什么叫做自然一色。流连于美景,忘忽所以,偶然忆得此次实习目的,方然觉醒。于是全心全意投入植物中去,结果又是另一般的美静。也许自然就是一门科学,而这门科学包含了最简单却又是最华丽的人生风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我们选择了将这门科学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第二篇: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庐山概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庐山相对湿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庐山,坐落于中国中部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10分,北纬29度25分--29度27分之间,面积约302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东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南襟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交通便利,水路西行可至武汉,东可达南京,上海,东有公路,可至黄山,九华山风景区。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庐山四周悬崖峭壁,是一个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垒型中山,山麓低山丘岗起伏重叠,江河湖泊环绕其间,构成一副美丽的自然画卷。
[二]、实习概况
2.实习时间和地点:2009年9月18日至2009年9月23日 中国江西省庐山
3.实习学生: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4.实习线路:
9月18日:池州14:00—九江火车站16:30—庐山牯岭正街匡城宾馆6:20
9月19日:牯岭匡城宾馆—汉口峡—大月山—空军雷达站—含鄱口
9月20日:牯岭匡城宾馆—月照松林—毛泽东旧居—芦林大桥—回龙路—黄龙寺—黄龙潭 9月21日:牯岭匡城宾馆—五老峰
9月22日:牯岭匡城宾馆—西谷—虎背林—花径—如琴湖—仙人洞—龙首崖
9月23日:上午: 牯岭匡城宾馆—街心公园—望江亭—诺那塔院
下午:牯岭匡城宾馆—九江站—池州站—池州学院
[三]、庐山地质地貌实习部分
主要实习地点: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 ;含鄱口;颅林大桥;黄龙潭;龙首崖;五老峰;街心公园;大天池;小天
二、构造地貌类型:
[五]、庐山土壤实习部分
主要实习地点:大校场;大月山公路旁;回龙路等
[六]、庐山植物实习部分
一、植物概况:
略。
[八]、结束语:
“匡庐奇秀甲天下”。一千多年前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盛赞过庐山。一千多年后我们重上庐山,依稀感受到诗人当年的惊叹之感,庐山不愧为风景名山,疗养避暑胜地。
最后谢谢庐山实习的指导老师:
第三篇: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探矿者
实习目的: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认识土壤的剖面、地形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术。
3、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并掌握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4、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并判别。
5、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
实习时间:2011年3月9日-----2011年3月11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庐山
实习路线:2011年3月9日:西谷--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龙首崖
2011年3月10日:含鄱口---五老峰---植物园---芦林湖--博物馆
2011年3月11日:大月山水库--剪刀峡
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状况;庐山构造地貌类型;庐山谷地地貌类型;庐山河流袭夺情况;庐山的土壤剖面;庐山的植被等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山体南北长约28km,东西宽约11km,是一座长轴型菱形断块山。古人命名过的山岭有171条,主要山峰有99座,主峰(汉阳峰)海拔标高1473.8m。庐山成层地貌特征较为明显,但又比较特殊。陡崖与平台的位臵与地层岩性密切相关。山上的沟谷相对较为开阔,山脊陡峭如刃。其地貌特征正是在冰川地貌的基础上,经后期流水强烈改造的结果。山体四周多陡崖、瀑布。山麓地带的峡谷大多呈陡壁型,山前到处是蛇曲状冰川终碛垅。总的看来,庐山的地貌特征,属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流水地貌三为一体的复合型地貌景观。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地区,生物气候具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它在山地气候、地质构造、地貌、植物地理、土壤地理以及自然景观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而且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臵,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二、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臵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三逸乡冰窖: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锦绣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 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 0—2 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在五老峰第一峰,我们对五老峰岩石的岩性和产状进行测量,得结果如下:
岩性为大月山粗砂砾;产状为:
倾向:se145°
走向:sw235°、ne55°
倾角:∠38° 补充: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4、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1)绣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2)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三、庐山的地质概况
(一)庐山的形成:在绵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
一)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
2500-800百万年。本区是一个海槽,在1800百万年前海槽受到挤压而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大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1800-1000百万年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由内向外依次为;大陆斜坡,边缘海,火山岛弧,深海沟,大样,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了大陆褶皱基地,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的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二)地台陆表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
800-200百万年,本区地壳活动明显减弱,西日的山脉风蚀已尽,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海水中出现了大量动物群,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海水一去不复返。
三)盆岭构造发展阶段(200百万年至今)
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岭山岭,相间为特征。96-65百万年,本区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长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住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65-23.3百万年,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三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 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断块山。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四、庐山的土壤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大月山土壤剖面示意图如下:
枯枝落叶层(0~37cm)
腐殖质层(37~74cm)
淋溶淀积层(74~127cm)
枯枝落叶层,为深棕色,土质疏松,根系多。
腐殖质层,浅棕色,根系较多,壤质黏土,结持力松散,有少量石块。
淋溶淀积层,黄棕色,粉砂质黏土,紧实,有粗树根。
由于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其具体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五、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由调查可知,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如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等。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六、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七、庐山的开发利用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10多年来 ,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 2 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 ,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 ,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 ,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八、实习总结 收获: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同时,老师的讲解也不是很到位,实习计划的路线和现实实习走的路线相差也比较大。当然,同学们野外实习的意识也不够强,旅游的成分比较多。
第四篇:庐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地区自然地理野外
实习报告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高秀俐
班级:B0911
学号:20910040137
一、实习概况
1、实习内容和实习目的:了解熟悉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质构造,植被分布等,解释相关特殊典型地貌的成因以及结构原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验证,同时扩宽视野,增长见识。
2、实习时间:2011年3月21日至22日 2011年6月7日至9日
3、时间地点:江西庐山
4、实习对象: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09级地理教育班
5、指导老师:曹铭老师,赵追老师
6、实习路线:
1、2011年3月21日 上中南路----植物园2、2011年3月22日 庐山博物馆、3、2011年6月7日(牯牛岭)月照松林——(西谷)花径——(虎背岭)天桥——如琴湖——仙人洞 4、2011年6月8日 含鄱口——五老峰
5、大月山西南段山脊——大月山水库——汉口峡——王家坡
二、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地处中国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濒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面积302平方公里,属于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使其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而“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庐山雨丰水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三、庐山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
(一)庐山地质地貌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和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虽由于断层错动,底层排列不整齐,但中部底层最老,向两侧逐渐顺序变新是很清楚的。庐山底层在中段出露最宽,向南北两端收敛,表现为一短轴背斜。这一构造形成对庐山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短轴背斜中部上升量最大,活动性强,断裂特别显著。在长期的地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岭四谷:
1、五老峰单面山 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山高1358m。
2、七里冲向斜谷 位于大月山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东北--西南,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1453m。
4、大校场及西谷次成谷 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5、女儿城及牯岭次成山 位于莲谷--东谷底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演示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牯岭 日照峰的海拔1310m.6、东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单面山。
(二)庐山的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鲜明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色。庐山是一座中山,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垂直分异。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又具有山地气候特色。庐山年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如南昌为4676.15MJ/㎡,而在海拔1165m的庐山牯岭为5040.4MJ/㎡。
⑴ 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
牯岭年平均气温11.5℃,而山下平原地区的星子、九江分别为17.3℃和17.2℃。牯岭极端最低气温-16.8℃,早晚气温常在20.0℃左右,很少超过25.0℃。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0℃。山上空气密度较小,空气与地面热交换过程快。山上气候显得凉爽宜人。⑵ 庐山降水及阴雨日数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但各月降水分配并不均匀,4—6月为雨季。
⑶ 庐山相对湿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别
牯岭年相对湿度为78%,星子、九江分别为75%和77%。庐山雾日较多,牯岭全年雾日平均为188.1天。
⑷ 庐山的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带性差异 按海拔升高100m,≥10℃活动积温值递减200℃计,庐山南坡的亚热带上限约在550~600m,北坡约在500m,大约在1250m以上为温带。
(三)庐山的土壤 主要的土壤类型
1、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及山地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4、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合;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远比前述土壤为多。
(四)庐山的植被
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条件,因此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土壤,以及比较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 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⑴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m(西北坡)或800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
⑵ 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1100m(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工栽种的黄山松林、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um)林、柳杉(C.chinensis)林、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林等针叶林,或为次生灌丛和草丛所占据。
⑶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组成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的主要树种有四照花、灯台树、短柄枹树、锥栗、茅栗(Castanea sequinii)、小叶白辛树、庐山椴(Tiliabreviradiata)、糯米椴、青榨槭、石灰树(Sorbusfolgneri)、山槐(Albiszia kalkora)等。
四 实习路线及其观察到主要内容1、2011年3月21日 上中南路----植物园
植物园: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裸子植物丰富,庐山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二是杜鹃花种类繁多,庐山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在植物园内我们认识一些庐山上比较典型的科种,如:松科中的黄山松;杉科的水杉、柳杉等,使得对植物有初步认识。
2、2011年3月22日 庐山博物馆
博物馆:在博物馆内,我们观看了整个庐山地区的地貌模型,同时老师为我们讲解,让我们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对庐山地形地貌有整体把握。同时还观看了各个地层中的一些矿物岩石,开阔了视野。3、2011年6月7日(牯牛岭)月照松林——(西谷)花径——(虎背岭)天桥——如琴湖——仙人洞
月照松林: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次成山)脊部,由于人为因素乔木多为黄山松。在此景点,有许多出漏的不连续的岩石,其主要是含砾石英砂岩,在差移风化侵蚀的作用下,使得得岩基松动,变位,出现重动石现象。如图
叠动石
花径:位于虎背岭与牯牛岭之间的西谷次成谷。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到外力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底下,故成谷地。花径风口是锦绣谷袭夺西谷河流的证据之一。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如琴湖:位于西谷,在其岸边,我们发现了一些大型散乱的石英砂岩,置于浅土层上。经过测量其长11米、宽5.7米、高3.2米,通过艾里定律计算得知在当时庐山上并无河流能搬运如此之大的石头,由此可推断如琴湖当时的冰窖而这些岩石为冰川漂砾。
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节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在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在构造地貌上属于倾伏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其核部主要是页岩、千枚岩,硬度小,易遭风化和流水侵蚀,而外部为石英砂岩,硬度大抗风 7 化、流水侵蚀能力强,因此,经年累月,核部逐渐被掏空,后期再经人口修饰,就形成了现在的岩洞。洞穴内潮湿,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为裂隙泉水。
仙人洞 4、2011年6月8日 含鄱口——五老峰
含鄱口附近:在前往含鄱口的公路两边,我们观察到在一些裸露的长石石英砂岩,因抗风化能力弱,破碎逐渐形成含有高岭石颗粒的小层土壤。同时还观察了球状风化地貌。球状风化地貌常见于花岗岩,它是砂岩中剪节理裂隙发育经风化而形成的。
球状风化
五老峰:五老峰属于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近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到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我们在五老峰一峰测得岩层向东北倾斜36°,倾向为336°,由此可知,五老峰为单面山,整体为东北西南走向。
一峰和二峰的垭口
5、大月山西南段山脊——大月山水库——汉口峡——王家坡
大月山水库:河流袭夺观测点。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上游原来流入芦林盆地的河流现改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同时,我们对照地质和地形图,了解牯岭一带的地地理位置和初步了解庐山北部五岭四谷的地形大势。如图:
虎背岭(上)、牯牛岭(中)、前门山(下)女儿城路:观察王家坡“U”型谷和大坳冰斗。王家坡谷作西南至东北走向,长4000多米,宽700多米,高度从源头1200米将至沟口200余米,类似于冰槽谷的“U”形,同时我们观察到在谷地西侧岩层中有向下切出的“V”形小峡谷。此外,还观察了大坳冰斗,了解其所在位置及外貌形态。
五、实习总结: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同时,老师的讲解也不是很到位,实习计划的路线和现实实习走的路线相差也比较大。当然,同学们野外实习的意识也不够强,旅游的成分比较多。
第五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
实习报告
此次地理实习是在南温泉地带。通过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对自然地理的了解,走近大自然,我把自然地课上所学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并从实践反推回课本,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记忆。
老师首先带大家来到褶皱的东翼,此处有明显断层,且断层倾角较大,顺东翼往西,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颜色偏黄,属山地黄壤。继续向前,观察到较大面积的波痕。老师讲解到其形成年代久远,当时这里仍是一片汪洋,近海岸沉积物的堆积及波浪作用,形成波状沉积层,而又因板块运动,海水退去,波痕就得以显现,再加之断层的出现,最终产生了倾斜的波痕迹。此处多蕨类植物,系山地黄壤指示植物。再往前,又观察到明显断层,断面上盘在左,其旁伴有少数结理(左右岩层无相对明显位移)。
而后大家来到花溪河,沿河而走,出现一幅壮美景观——三峡奔雷。这里断层明显,岩石上有洪水线(长期被水淹所致,时间久远)。当时正处施工期,河水大部分已被放走,河中的江心洲就可看见。岩层下部被河水侵蚀,一些地方出现小洞,这是由于
对岩石的氢解作用。
顺花溪河而上,岩层逐渐变水平。河水侵蚀凹岸,在下游堆积成凸岸,冲击物由粗往下变细,故而下游岸边有竹林。越往前走,岩层co2和水形成酸
越水平,说明越来越接近褶皱的核部,但此处花溪河与岩层仍有一定夹角,故河水对岩层有侧蚀作用和旋转作用。
随后我们来到陈家桥,这里由人居住,观察到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老师说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垃圾都是直接向自然排放,无人处理,生活污水及含有农用化肥的水也是直接进入河流,这无疑对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和环境构成很大威胁。目睹此景,我不禁感慨,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环境保护之路将由很多的问题急待我们去努力解决。
往前走,岩层完整,没有明显断裂,但层次分明,老师讲解说这是不同时间内形成的。过了公路,我们来到宋城,这里岩层倾角小,距核部近。在小泉别墅公路弯曲处,观察到一部分岩溶地貌,沿河而走,看到一座桥,河流比降较大,可用来发电。由于落差,水对岩石作用形成圆孔,最终可成为较大壶穴。然后我们来到无线电4厂,河床上由较大的树桩和大块的棱角尖锐的岩石,老师说这是从对岸冲下来的,说明对岸坡地是个大滑坡体,但其形成久远,故有人居住。
最后大家由乘车去了长江边,但因江水水位已高涨,无法观察河岸地貌,所以这次野外实习在这一点遗憾中结束了。
实习当日,天空一直降着绵绵细雨,寒风凛冽,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然地理工作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但老师一路上都仔细而又耐心地对大家讲解沿途地貌,这让我很受鼓舞,一时也不觉实习有那么艰难了,我也认真的作了实习记录。
以上的收获与体会,都是课程讲解无法到底的效果。实习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理解河运用,从而加强了对我对这门课程的深层次了解。而且实习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去参与,去了解才会明白。希望以后还有更多机会去实习,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成为自己的一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