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15 14:4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第一篇: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1-12-12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课目:自然地理(植物、地貌、土壤、水文)、人文地理

三、指导老师:

四、实习地点:内江师范学院西区校门口——沱江河岸边——大洲广

场——三元塔

五、实习目的:把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身边实际相结合,以便今后

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

六、实习内容:

早上天空下着小雨,上午9:00我们在西区大门外集合地点集合,这也是我们自然地理短途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我们跟随着他开始观察西区校门外以及沱江边的植物。在谢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有小蜡树,桑科的小叶榕,小叶杜鹃,蔷薇科木瓜,八角金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为亚热带树种的桂花树,又名“汉桂”;优良的抗污染树种小叶女贞;还介绍了一串红、花叶姜、鱼尾葵等。

我们随着老师们沿着沱江边观测,前往实习的第二个目的地——沱江凸岸(三桥桥下),胡老师开始给我们介绍有关沱江和沱江沿岸的人文及经济情况。沱江自北向南流,是长江的一条支流。由于河道弯曲,河流冲击北岸,使得北面形成凹岸,而南岸却因泥沙堆积形成凸岸。沱江的北边由于流水侵蚀河岸形成深槽,为了城市的稳定,所

以护岸工程进行得比较早。在大洲广场下面的岸边建钉子坝,将水流反射到对岸去,即今天的西林公园下边。这样就保护了大洲广场这边的河岸,减小了河水对岸堤的冲刷。随着后来内江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的扩建,广场对面地区也发展了起来。后来就在西林公园下边的河岸建了护岸,而钉子坝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在沱江的护岸边,由胡老师讲解,我们观察护堤。内江市区沱江边的护堤是在近年来才修建的,为期3年才竣工,但护坝工程建的并不科学。随着近几年内江的发展,沱江水污染越加严重,饮水质量变差。内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为了防洪灌溉,修建了防洪堤。但是却使得白鹭失去了做巢的条件,为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场所,便建立了甜城湖和规划中的湿地保护区。

听胡老师讲解完沱江水文后,我们又过三桥沿着沱江边去实习的第三个目的地——大洲广场。在谢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园林植物的选择条件:园林作物的选择主要选本地的乡土植物,例如引种应选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并慎重虑。尽量做到第一、季节上,四季常绿;第二、以乔灌植物为主;第三、颜色的搭配上要求季相五彩缤纷;第四、不能选荆棘植物,长刺、长毛、易掉毛的都不应选。配置方面:应与园林四周的建筑物相配衬,种植上可采用丛植、对植、行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使空间布局上显得层次合理,整洁美观。

参观完广场植物,我们去吃午餐。下午1:30我们在三元塔山下集合,前往第四个实习目的地——登山到三元塔。在登山前往三元塔之前,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周边地区的地质地貌,为低山丘陵地貌,河流冲积面积广,内江三面环水,所以叫内江。内江周边为俩母山的穹窿地质地貌,形成年代久远,面积广阔,地貌奇特,在中国甚至世界地理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书载:四川盆地,早属海域,与太平洋为一体。海盆与陆盆曾多次交替,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周边群山凸起,中心下陷(而南部俩母山区域又向上隆起),形成内陆湖。在重庆巫山的东、西两侧,受海水的冲击侵蚀以及内陆湖水的外溢等多种地质、气候条件作用下,切穿巫山于200万年以前才形成了而今的长江三峡,内陆湖水得以外溢。随着长江三峡口的逐渐深切,盆地湖水下降,使得形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地质专家称:燕山运动时期)的俩母山周边古地质岩石才逐渐显露出水面,成为而今的穹窿地质地貌奇观。

随后我们登到山顶,参观三元塔。胡老师又开始给我们介绍有关三元塔的历史。我们了解到三元塔座落于内江市城南3.5公里的沱江岸三元山上,始建于唐代,明末倒毁,清嘉庆九年重修,历时3年竣工。塔基为正方形石座,塔身10层、8面体,高62.7米,底层正面开圆形石拱门。其余每层皆开亮窗,塔内有140级石梯转至顶层,全塔系大型青砖砌成,塔身涂漆,阳光明媚时金光闪闪,10里开外都能看到。有一对著名的对联是这样描写三元塔的: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在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这对联的巧妙之处在于对句虽少却包含了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关羽、张飞这几位世界名人在内,其意境和写作手法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实除了对联外还有很多关于建塔的说法。其一为镇妖塔:塔建河曲高处

以镇河妖,古时运输以水运为主,在河道弯曲的地方,水流态势发生改变,出现翻船事件很正常,但古人认为是河妖在作怪,所以在河道弯曲的地方修建了三元塔,登上塔顶,基本上可以在每个方向都看到沱江,隔河相望的高寺塔也是同样的。二为文运塔:古时认为修塔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文运,可以多出人才。至今在塔的第三层仍有“天开文运”四个大字。三为风水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龙脉,进而影响本地区的风水。而高寺塔的修建也与三元塔的修建有密切的联系。传说因三元塔的修建破坏了原有地势好的风水地貌,于是便在三元塔的对面修建了一座高寺塔。高寺塔在沱江左岸与三元塔隔江相望,空间距离约3000公尺。两塔同年修建。高寺塔高33.3米,亦为10层,塔中有60余级台阶可旋转上升到第6层。塔身系坚硬的白石建成,峙立于清流河注入沱江汇口处之峰上,给人以“中流砥柱”之感。两塔遥相呼应,形成很好的文化景观。相传三元塔山下有一口井,即现在三元井,这口井出卤水,可以熬制井盐,盐对古人来说非常重要,盐税是本地财政的重要支柱。在距离本地不远的富顺地区打了一口出卤水的井后,三元井就不再出卤水了,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以塔镇井。

参观完三元塔后,我们开始原路下山返回,到达山底后便乘车返校。为期一天的自然地理短途实习就结束了。

七、实习总结:

这次短途的自然地理短途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刻了解了

内江的地理、人文、历史;同时也使我们生动形象的了解到自然地理的学科知识,将理论与书本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以便今后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把握不完整,主要是讲解的内容太分散了;部分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没有认真听,听了只言片语。

第二篇: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1年12月10日

二、实习课目: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三、指导教师:谢贤健、胡晓东、胡学华

四、实习地点:西区校门口,滨江路一段,大洲广场,三元井地区

五、实习目的:通过该次的实地实习及认识,使我们对内江的自然和人文方面有较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对内江的植物和水文方面有深入认识。同时加深我们对所学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得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六、实习内容:

12月10日上午九点,我们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首先由谢老师向我们讲解了西区校门口的自然植物。据悉,内江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地形为川中直土丘陵区,年最高气温41℃,年降水量近1000mm,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0%,春季占17%,秋季占19%,冬季占4%,故良好的织自然条件为内江多种多样的自然植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仅我校西区就有自然植物20科44种。譬如:铁树、罗汉松、鱼尾葵、小叶女贞、杜鹃等,不一而足。

然后,在滨江路,我们了解到,现在的滨江路是近一两年才修建的。目的是提升城市形象,美化城区,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有规范河道等作用。据讲解,内江地区原本为平原,后来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而今的平顶丘陵地貌。在塑造本地区的地貌上,沱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沱江在内江市区形成有三级阶地。第一级阶地为东桐路面,海拔约320m;第二级阶地为我校天一广场,海拔约336m;第三级阶地为我校山顶球场,海拔约360m。沱江在内江由西北向东南流入市区,呈“S”形。其自桐梓坝大桥曲流而下,河流流速快的进入凹岸,从而使得河流凹岸水面比凸岸水位高,故而泥沙经凹岸冲向凸岸,所以在桐梓坝大桥下可见淤积的河沙。由于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为保护凹岸不受河流的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所以自清代以来,古人便在近市中区的沱江凹岸修筑了若干道丁坝(同时丁坝在改善航道、维护河相以及保全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丁坝将水流推至凸岸,使得河水直入西林寺下,对该处河岸进行冲刷。为保护该处,古人亦在其处砌条石以保护。综合古人的河流维护思想,可见都是多集中于市中区。而其相对的东兴区沿岸则相对较少。可见古人是保市中区而舍东兴区。原因就在于以前的市中区人口更加稠密,自然其利益重于他处。据讲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沱江可载500吨货船至内江。但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上游来水减少。沱江的内江段自此已失去航与价值,现在仅可见零零星星的采砂船和观光船。2009年,随着天宫堂水电站正式关闸蓄水。“九曲十一湾”的沱江在内江城区形成了长约21公里,面积近7000亩的宽阔人工湖水域。成为成渝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景观,这便是甜城湖。如今甜城湖的修建使得以前的丁坝已无用武之地,故在整治河道和美化河岸时便炸掉了丁坝,修建了现在的护岸堤。据分析,而今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大行其道的护岸堤建设并不

科学,因为我国的护岸堤多为水泥和条石砌成的梯级岸堤,而这种类型的岸堤不利于城市生态改善,阻隔了郊区物种和城区物种的交换。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应当恢复原始堤岸,或者建设成生态型的斜岸。据悉,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大多已将类似的人工堤岸还为原始堤岸。可见我国在河流的生态建设和科学建设方面至少落后西方四五十年。虽然如此,但在我看来,在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发展情况而言,现在的护岸堤建设大体还是正确的,成长必有代价,有得必有舍。虽然对生态确有损,但总体上来看利大于弊,社会发展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滨江路一段,沿途的植物也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些植物几乎都是园林部门人工移栽的,所以这些植物不全是内江本地物种。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广泛用于园林种植的一些植物,如:垂柳、含笑、蒲葵、杨柳、鸢尾、龟背竹、美人蕉、红继木、海桐、三角梅、紫荆花、凤尾竹(黄金剑碧玉)等。但有一棵树比较特殊,在斜坡上可见到一棵黄角树,经老师介绍,这棵树不是移栽的,而是该地原本就存在的。

临近中午,我们前往大洲广场。首先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广场植物的配置与选种。广场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空间。在广场中或其周围一般布置着重要建筑物,往往能集中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和特点。在城市中广场数量不多,所占面积不大。但它的地位和作用却很重要,是城市规划布局的重点之一。故广场植物的配置与选种首先当以市民为本。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广场植物的配置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另一方面是广场植物与其他广场要素的配置。在植物选种方面,老师则介绍了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等方面内容。

此外,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内江市的一些发展情况。目前,内江市是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八个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内江曾有过两次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发展机遇。当下,内江正面临第三次发展机遇。内江市拟利用优越的交通条件,将内江打造成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抓住眼下的第三次发展机遇。

在而后的三元井地区考察时,老师则向我们介绍了内江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情况;三元山的部分植物;以及三元塔的一些情况。

据悉,内江市东南和西南有低山环绕。内江地区丘陵地形约占总面积的90%。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系沉降带的一部分。据讲解,东经104度为四川盆地地质活动活跃与不活跃的分界线,而内江市处于东经104度16分以东,所以内江地区的地质构造稳定,少有地震发生。内江地区岩石以紫色的砂岩、页岩和泥岩为主,故土壤则以其风化后形成的粗砂土、红砂土、黄泥砂土和豆面泥土为主,土质较细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是传统的川中丘陵耕作区。

三元山地区植物繁多,有白兰花、腊梅、绣球花、六月雪、夹竹桃、糊涂籽、凤尾竹、黄角兰和女贞等。而在整个山上,十分有特色的便是众多的楹树,这些楹树形态各异尽显古朴,成为三元山上最为亮丽的景观之一。

而三元塔,则主要向我们讲解了其修建之因,三元塔的历史,以及现今内江市对三元塔做出的一些开发决议。据悉,三元塔始建于唐,明末倒毁,清嘉庆重修。人民们现在所见即是清嘉庆复建的三元塔。该塔兴建初衷传为古人为镇河妖所立,可见古人向往风调雨顺无灾无祸的美好愿望。目前,内江市委市政府拟以三元塔为中心,同时修整好周边环境,建成一个集市民休闲和锻炼的城市森林公园——塔山公园。

七、实习总结:这次的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丰富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拉近了师生关系。整个实习过程虽然短暂,但是一路上同学们积极发问,老师也积极答疑解惑,还不时传出大家的欢声笑语。可见整个短途实习是达到了预期目标的。

第三篇: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

实习报 告 实习名称系别年级专业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

2011 年 1 月 8 日

一、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1年1月4日至2011年1月8日。

2、实习地点:邵阳市双清公园及其附近资江弯曲型河段,资江一桥至西湖桥资江河段,邵阳市气象站,水文站,邵阳市无底洞。

二、实习过程概述1、2011年1月4日:。主要内容: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大会,收集资料。

2、2011年1月5日:邵阳市双清公园及其附近资江弯曲型河段,资江一桥至西湖桥资江河段。主要内容:观测地质露头,认识双清公园及其附近处资江弯曲型河段河床的形态特征,认识从西湖桥至资江一桥顺直微弯曲型河谷的地貌形态。

3、2011年1月6日:邵阳市气象站,水文站。主要内容:测量雨量,水位以及测验流量,流速。

4、2011年1月7日:邵阳市无底洞。主要内容: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地貌形态特征;了解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

5、2011年1月8日。主要内容:整理资料并根据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

三、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地理概括与人文地理概况

自然地理概括

1、邵阳为湘中丘陵与山区过度地貌,西高东低,南北高,中低,四周向中间倾斜,为盆地地缘。邵阳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各占66.32%,20.12%,5.18%,5.2%,大体上是“七分山地二分田地,一分水路与庄园。”

2、邵阳气候:邵阳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夏季盛行偏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季风,低温少雨。

3、邵阳水系发达,5千米以上的大小河流有近600条,总长度为1200千米,流域面积为414788平方千米,水系主要有资江水系,沅江水系,西江水系,湘江水系。

4、邵阳市区地形平坦,有资江和邵水流过。水源充足。

人文地理概况

1、邵阳位于湘中偏西南,东南临永州市和衡阳市,南抵广西,西接怀化,北达娄底市。全市现辖8县1市3区,即邵阳市区: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及代管一县市——武冈市。纬度:北纬109度50分至北纬112度06分。面积为2.1万平方千米,在湖南省排名第三,总人口2003年为730万,在湖南省各地级市中最多。邵阳市区位于邵阳东北角,位于邵水和资水的交汇处,市区面积为436.13平方千米,63.37万。

2、邵阳市位于邵阳东北角,位于邵水与资水的交汇处。资江以北为北塔区,资江以南以邵水为界,邵水以西为大祥区,以东为双清区。邵阳一座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公元1928年改名为邵阳。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阳市。为地辖市。1972年改为省辖市,仍归地区代管。1977年7月改为省辖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阳地区和邵阳市合并。

(二)双清公园及其附近弯曲型河段,西湖桥至资江一桥资江河段

1、双清公园:双清公园内多砾岩,这是由于多次山洪冲刷沉积,加上地壳下沉,这里的沉积物越来越多,后来因为地壳抬升,河流的冲刷作用,该区的沉积物各部位的岩性不一样,导致岩性软弱的被侵蚀了,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现在的地貌。在亭外亭下面就是一些岩性坚硬的岩石。在河流的冲刷作用下,形成一陡崖壁,在陡崖壁中下部位因河流作用凹进去了,在现在的河流水位上也有此痕迹;此外,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些裂隙。

2、双清公园附近弯曲型河段:河床曲率大,平面上河床蜿蜒曲折,河床横剖面不对称;河谷宽广,坡降平缓,河岸较低;河漫滩较宽广,约6米左右,具有二元沉积结构,但不是均一的。愈到上部愈细,在凸岸浅滩上,由于早期洪水流速大,残余的颗粒就大,后来,渐渐变细。深槽紧靠凹岸,深槽与边滩延伸很长。河流阶地宽约6米,高约9米,河流两岸阶地发展不对称。在弯曲型河段上有一个江心洲,名为白沙洲。它形成的条件是:第一,河流变宽,坡降变小,流速减慢,泥沙堆积;第二,地势平坦,流速减小;第三,有弯道,两个方向相反的横向环流作用。由于泥沙不对堆积就形成了江心洲。但由于人为因素,现在的江心洲没了。

3、地质罗盘的使用: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双清公园的岩层为倾斜岩层。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必须使用地质罗盘。地质罗盘的外形为方形或八边形。它的主要构件有:磁针,顶针,制动器,倾斜仪和地盘等。另外,在地盘上还有带刻度的圆盘和水准气泡。侧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即NS边与层面贴靠,放平,气泡居中后,北针所指的度数为所求的走向。测倾向用罗盘的N极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用罗盘的短边与层面贴靠,放平,北针所指的度数为所求倾向。测倾角时将罗盘侧边顺倾斜线紧贴靠层面竖起,并于走形线垂直,罗盘指针上挂的倾斜仪所指度数就是所求的倾角。

(三)气象站和水文站

1、水位观测的目的:(1).防洪;(2).用于灌溉;(3).航运;(4).水利工程建设。

水位是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其单位以米(m)表示。影响水位观测的因素是水量的增减,此外还受河道淤积,风,潮汐,冰凌,支流顶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个地点水位的多少等于零点高程加上水尺读数,邵阳市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996年的222米。

2、测量雨量

降水要素: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单位以毫米计。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后者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当12小时降水量为0.2mm至0.5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mm时,为小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5mm至15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至25mm时,为中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15mm至3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25至50mm时,为大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30mm至7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50至100mm时,为暴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70mm至14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小于100至200mm时,为大暴雨;

当12小时降水量为大于240mm且在24小时降水量大于200mm时,为特大雨;

3、流速与流量

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正常情况下,最大流速分布在水面以下0.1——0.3水深处,平均流速一般相当于0.6米水深处的流速。如果河面冰冻,则最大流速下移。河流横断面上流速分布一般都是由河底向水面,由两岸向中心逐渐增大,河面冰冻则较大流速常在断面中部。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通常用Q表示单位是立方米/秒。流量的分割有直线分割法和修正分割法。流量的测算:先布置n个垂直侧线;测量垂线间的水平距离;对每个侧线进行0.2h,0.8h深处的点流速的测量;求出个垂直侧线的平均流速v=(V0.2+V0.8)/2;计算局部面积,求局部面积的平均流速,局部面积流速。

(四)邵阳市无底洞地质地貌调查

邵阳市无底洞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有较多的碳酸钙类岩石,所以洞穴系统较发育,水平溶洞与垂直溶洞发育较好。堆积地貌和溶蚀地貌比较发育,洞内有各种形状的石钟乳,石笋,石柱,还有一些石幔。由于流水作用,现在洞内还有明显的流水侵蚀或溶蚀的痕迹,留下比较坚硬的岩石,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洞壁上,还有阶梯状的地貌形态。下面简要介绍洞内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石钟乳的形成:由于洞顶渗入的地下水二氧化碳含量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的碳酸钙水溶液。当这种溶液渗至洞内顶部出露时,因洞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所以水滴将失去一部分二氧化碳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盖膜,水滴落下时盖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便与顶板连接成为盖环,由于下渗水滴不断供应碳酸钙,所以盖环不断往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

石笋的形成:当水滴从石钟乳上跌落到洞底时,变成许多小水珠或流动的水膜,这样就使原来已经过量的二氧化碳有了更大的表面积,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逸散,因此在洞底产生碳酸钙堆积。

石幔的形成:含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因二氧化碳迅速散逸产生片状和层状的碳酸钙堆积,表面具有流纹。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邵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会了使用罗盘,观察了弯曲型河段河漫滩,河流阶地,以及流水侵蚀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掌握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书本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在老师讲解时,自己不怎么认真听讲,喜欢一个人去观察,

第四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外出实地实习

实习性质:外出实地考察教学

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

姓名:刘庆

学号:11302019

指导老师:陶贞

这次的实习地点在珠海校区校内和学校后山。通过这次实习,我了解了我们学校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学会了将自然地理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在实物前,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校园及周边的植被情况,地质情况和径流试验场。

气候背景:珠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年平均气温22.3℃,最低气温2.5℃。年降雨量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珠海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9%,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时可达到100%。

㈠ 植物

实习地点的土壤由于碱金属流失,属于偏酸性土壤。

后山植被结构:

乔木:马尾松(是我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经济价值高。马尾松是阳性树种,不耐庇荫,喜光、喜温)、樟树(樟树是属于樟科的常绿性乔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为亚热带地区(西南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乌桕(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应用于园林中,集观形、观色叶、观果于一体)

灌木:野牡丹(叶子交互对生)、桃金娘(果可食,花有两种颜色,红色为没授粉,白色为已授粉即将凋谢,野牡丹和桃金娘是姐妹群)、;羊角坳

草本植物:芒萁(三杈分枝),薇甘菊,象草,猪笼草,锦地罗(茅膏菜科),假臭草

校区植物:桑科榕属-大叶榕,高山榕,细叶榕;红花羊蹄甲(别名洋紫荆);棕榈科-软叶刺葵,霸王椰子;干屈菜科-大叶紫薇,紫薇,细叶雪茄;木棉(别名英雄花);桃金娘科-串钱柳,桉树;豆科-簕仔树,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

在这些植物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薇甘菊这一外来入侵物种。肆意蔓延的薇甘菊在后山生长极为旺盛,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结构,给了人们一次严重的警告,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极为危险。

而且我第一次见到了食虫类植物,猪笼草和锦地罗。猪笼草的结构十分有趣,生长有圆筒状的捕虫笼,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锦地罗的叶呈莲座状平铺地面,宽匙状 的叶,边缘长满腺毛,待昆虫落入,腺毛将虫体包围,带粘性的腺体将昆虫粘住,分泌的液体可分解虫体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然后由叶面吸收。

㈡ 地质情况

土壤: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一段风化壳的形成和组成。垂直的风化壳的发育分为三个阶段,表层强风化阶段,中部风化阶段,往下是弱风化阶段。表层的化学风化比较强烈,原生矿物不再,主要是次生矿物。中部的水解作用很强,红色部位为三价铁聚集的地方,黄的地方就是二价铁聚集的地方,灰部为氧化铝及其他聚集的地方。铁铝等矿物来自与风化壳的母岩花岗岩。风化壳还残留有母岩原生矿物云母。然后老师初步介绍了矿物的再生过程,并打比方向我们形象的说明了土壤的输出过程与输入过程就像生物物质循环一样。由于南方土壤物质循环很快,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植物吸收作用强,化学分解作用强,所以这里的土壤呈黄色,相对于北方的黑土地显得贫瘠。

地下水:路上我们经过了一处位于花岗岩上的地下水出水口。地下水按含水性质分为三种,裂隙水,岩溶水,孔隙水。由于花岗岩结构致密,所以我们推测其为裂隙水。由此可知,山体内有很多裂隙。

径流:在山谷中间有一股径流。它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降雨,还有地下水。

岩石:今天所看到的岩石,岩性都比较单一为花岗岩。矿物分布不均匀。后山的岩石形成在燕山二期的岩浆活动过程。

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自然地理这门学科散发出了极大的魅力。以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通过这次走进自然的过程,在最淳朴的林间体会地理所带给我们的感动。周围同学也极大的增进了友谊,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

第五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二:实习安排 三:实习内容

四:秦岭山脉对生物、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五: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课程实习,进一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理解,根据在野外所看到的实际情况,运用课本知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学习新的知识。解决实际情况,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

2:通过课程实习,学会自主的分析和解决在真正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学会可以多方面分析,使得到的结论是全面的,准确的答案。

3: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要素对地貌产生的主要影响,建立自然要素的整体性思维。4:在课程实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同学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本专业该学到的知识,而且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深刻道理。

5:通过课程设计中的野外实习部分让大家理解到,自然条件下情况的复杂性,学会全面考虑问题,从不同方面分析,进而得到最正确的答案。

二:实习安排

2014年6月23日 教室观看录像:造山运动与重力地貌 2014年6月24日 坐车去实践:黄土沟谷与剖面 2014年6月25日 教室观看录像:黄土地貌与岩溶地貌 2014年6月26日 坐车去实践:翠华山地质公园 2014年6月27日 在教室分组讨论实习的感悟与建议

三: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共用时一周,具体情况分为两天在教室观看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纪录片,两天外出进行野外的学习,最后一天大家进行讨论和对四天学习内容的总结。第一天观看的纪录片有1,《黄土谜题-山河大地》2,《翠华山-终南奇景》3,《地震启示录》,三个纪录片涉及内容各不相同,第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有明显的颜色层次交替,完整的保存了古环境的变化,记录了地球上自然历史、气候、生物变迁,紧密细致的红棕色土,主要由木本植物的孢粉构成,说明当时气候湿润温暖,相反,疏松的灰黄土,主要有草本植物的孢子构成,说明了当时气候的寒冷干燥。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黄土地貌的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第二个纪录片讲述的是翠华山,翠华山翠华山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翠华山基本由花岗岩堆积形成,岩石具有隔热效果,因而洞内空气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风洞下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而翠华山半山腰上的天池是由于大量山峰岩石的崩塌,在倒三角地区大量堆积,使湖水聚积,形成壮观的堰塞湖。第三个纪录片描述的是地震对人们生活,对大自然的危害。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的主要原因。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洛杉矶地区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市中心西北200多公里的圣费尔南多谷的北岭地区。发生地震时大多数人还处于沉睡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灾难就降临了。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58人,受伤600多人,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地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影响,对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更加沉痛的打击,失去亲人的伤痛,身体残缺的悲伤,美好家园的毁灭。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他们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生活的伤害,研究了各种办法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小伤害,可是效果不佳。我们应该从自己的生活总去多加小心,警惕灾难的来临。第二天我们全班一起去白鹿原观看黄土地貌,具体体会到了黄土的特点:1.黄土以粉砂为主,质地均匀。2.黄土中富含碳酸钙,多有结核。3.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而无明显层理。4.黄土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强,极易遭受流水侵蚀。5.黄土中有古土壤层,红色条带,代表了暖湿的气候特点。流水作用、重力作用、人为作用、潜蚀和风化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流水作用居于首位。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侵蚀地貌形成了特色的梁、塬、峁。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黄土所形成的特殊地貌不仅有黄土侵蚀地貌还有特色的黄土沟谷。浅沟深不及一米,横剖面呈“V”字形,在浅沟汇聚的地方,下切侵蚀减小,两侧侵蚀加剧,因而形成了较为平缓的“U”字谷。流水侵蚀带下来的黄土,在平缓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塬依旧具有黄土的所有特性。第三天我们在宿舍观看视频有1,《石林传奇》2,《白水台下》3,《黄龙洞》4,《火山奇观》。第一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1900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石林的年龄分为景观年龄和底层年龄。我国云南石林的底层年龄已经有两亿年之久,可是景观年龄并非两亿年,石林的形成需要地质、水文条件、气候等条件。云南石林在初期经历过火山喷发,形成了玄武岩保护层,阻碍了石林的侵蚀,在此之后,石林又经历了古湖的覆盖,湖水对其保护,而后由于古湖的中心南移,石林重新露出地面,形成了现在这样壮观的景象。第二个短片讲述的是白水台位于哈巴雪山麓,距香格里拉县城103公里,海拔2380米的白地村,它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白水台海拔约有2380米,其造型酷似一层层梯田。在该片中记者带领我们探究白水台形成的原因,说以追溯到白水台上的两条小溪流,一条溪流呈现出白色,而另外一条则为黑色。经过调查,白水台的形成是黑河的作用,黑色河水是由于碳酸钙溶解于泉水之中二形成的自然景观,含碳酸氢钙的泉水慢慢流下,碳酸盐沉积,长年累月就形成了台幔。而白水在由于流至白水台时路程很远,在流到白水台的途中就沉积了下来。因此白水台的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太阳光照射,水分蒸发后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之后又不断覆盖地表而形成的泉华地。第三个纪录片讲述的是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洞体共分四层,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石笋、石柱、石钟乳各种洞穴奇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由石灰质溶液凝结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枝、石管、石珍珠、石珊瑚等遍布其中,无所不奇,无奇不有,仿佛一座神奇的地下“魔宫”。黄龙洞内有许多暗河,为珍稀动物娃娃鱼创造了生存环境。黄龙洞中还有成片的“梯田”,它是流水形成的,流石坝的凸出方向即为当时的水流方向。第四个短片讲述的是火山景象。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上活动力旺盛的活火山,至今仍经常喷发。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直径4027米,深130余米,其中包含许多火山。这里曾长期存在着一个世上最大的岩浆湖,面积广达10万平方米,通红织热的岩浆一般有十几米深,在湖中翻滚嘶鸣,仿佛一炉沸腾的钢水。在湖的边缘部分,经常产生暗红色的桔皮,它们堆积起来就像一捆捆绳子,桔皮有时破裂后再倾倒沉入白热的岩浆中去这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奇观。基拉韦厄火山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它对夏威夷岛上的任何东西可产生难以想象的破坏,如树木、野生动物、建筑物。火山熔岩所经过的任何事物都将被彻底毁灭,这不仅是由于熔岩的吞噬,最主要的还在于熔岩的温度很高,而且温度在流动过程中温度降低的很慢,当滚滚岩浆从基拉韦厄火山喷涌而出,流入大海,水火交融,形成壮观的景象,令人叹服。美国黄石公园大部分位于美国怀俄明州境内,于1872年3月1日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后建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火山是北美最大且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超级火山,在过去两百万年中它曾数次以巨大的力量爆发。喷出的熔岩和火山灰也覆盖了公园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得益于其持续的活跃状态,世界上的地热资源有半数位于黄石公园地区。黄石公园也是大黄石生态系统的核心所在,这是北温带地区现存最大且仍然近乎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黄石公园作为全美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黄石公园居住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在黄石公园见到最多的是成群的美洲野牛,时常还能看到麋鹿和羚羊。您甚至有机会看到驯鹿用那坚实的大角争斗,小黑熊在草原上嬉戏,时不时能看见老鹰从天空中展翅飞过。园内森林茂密,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有时在公园的深处或道路上会发现灰熊或黑熊的踪迹。园内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还有数以千计的温泉,这些温泉碧波荡漾,水雾缭绕,上百个间歇泉喷射着沸腾的水柱。黄石公园大棱镜泉,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表面”。在火山活动地区,熔岩使地层水化为水汽,水汽沿裂缝上升,当温度下降到汽化点以下时凝结成为温度很高的水,每间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形成间歇泉。最著名的间歇泉为老实泉,老实泉每隔76分钟喷发一次,每次喷发的时长为三分钟。间歇泉的形成要具备形成一般泉水所需的条件,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实习的第四天,我们一起乘车来到了之前观看过纪录片,已经了解过了的翠华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课本上学过的知识:断层面、逆断层、节理、裂隙、风化作用、温差风化等等。但是更多的是见识到了很多课本上难以见到的知识,根劈作用给我们的强烈震撼,小小的裂隙中生长的一颗一颗的参天大树;自然构造的奇特,神奇的风洞、冰洞;巨大岩石也逃脱不了强大重力的危害,在剧烈摔落下形成的摔裂隙„„第五天,我对前四天所学到的,新理解到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再加深印象,这四天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记忆深刻。

四:秦岭山脉对生物、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影响

秦岭山脉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中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在陕西境内连绵约500 km,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它阻挡我国冬、夏季风的南北流通,实属中国最大的“挡风墙”。其北坡为温带气候,南坡为亚热带气候,植被、景观分界明显。由于南北高低气候温差大,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秦岭又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国际著名的秦岭保护区群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野生动物,连绵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大量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秦岭还是从关中翻山越岭通往陕南、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时又称其为“天下之大阻”。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首批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秦岭是一个北仰南俯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巨大断块山地,北坡翘起而十分陡峻,断崖如壁,河谷深切,多瀑布、急流、险滩;南坡较缓,河流受岩性与地质构造控制,宽谷与狭谷交替出现,并有许多堆积着第三纪红色岩系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山间断陷盆地。秦岭南坡低山丘陵区属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秦岭林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有林地面积占全省有林地总面积的54%,是陕西省最大最主要的林区。绝大部分为次生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太白、周至、佛坪、宁陕等县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高山区。森林主要分布于高中山区的中西段。东部的商洛地区,森林破坏严重,林相残败,复被率低。秦岭南北坡的浅山区,森林破坏极为严重,绝大部分成为荒山秃岭或呈灌木林状态。秦岭山体庞大,自然条件复杂,定居着相当丰富的植物,它含有华北、华中和华西的区系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秦岭还是从关中翻山越岭通往陕南、四川的必经之路,古时又称其为“天下之大阻”。秦岭是中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带,生物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是中国首批十二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五:实习总结

一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收获很大,不但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加深对野外实习的独立工作能力,初步的学会了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岩石的特征等自然地质现象,为我们将来从事野外考察方面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实力基础。对于实习这项任务来说,虽然过程中有点累,但是通过我们的艰苦坚持最终得到了一个完美结果。在此期间,开始我什么也不太清楚,尤其是对书上的一些理论知识都理解的模模糊糊,而且有时还抱着怀疑态度。可是通过这课程实习我感觉到了自己以前学的知识十分的粗糙,同时也让我理解到了:实践就是真理。这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让我将课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础技能上得到了初步的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习,我掌握了对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深一步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只有通过经常的实践,才能使我们学的更好,学得更加准确,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有价值。这次实践活动中,各种地质方面的作用都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习虽然短暂,依旧对让我们对这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粗略的检验,各种地质现象也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通过这周的野外实习,我们的收获很大,对自然地理学这门课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能有机会学习到更加深刻的知识。

下载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再观贺兰山贺兰山,在我没有去过之前,她就是一位神秘的蒙着纱巾的美少女。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又因为山的雄浑与沉稳,我又对他充满了敬仰,我就是他的铁杆粉丝。 一切都源于这个......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山西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及班级: 地理科学1002班 姓 名: 赵凯丽 学 号: 1055010219 2012年9月 自然地理考察报告 一、 考察时间、地点 时间 地......

    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开拓眼界,成长之旅 实习时间:2015年8月10日—2015年8月21日 实习成员:山西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1301、1302、1303班全体成员 实习工具:GPS、锤子、标本夹及相关制作标本工具......

    大学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大学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大学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年 月 日 大学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1、观察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的形态......

    罗浮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罗浮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罗浮山自然地理概况 罗浮山位于北纬23°15‘——23°22’,东经113°57‘——114°4’,横跨博罗、龙门,增城三县,方圆面积16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飞云顶海拔......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

    实习报告 此次地理实习是在南温泉地带。通过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我对自然地理的了解,走近大自然,我把自然地课上所学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并从实践反......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庐山概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庐山相对湿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