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鉴赏作业生命因你而动听
五、任选其一:结合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或《与狼共舞》电影音乐,谈谈你对电影原声音乐的认识。
在音乐课上看了《生命因你而动听》,看完以后挺受感动的,原本只是为了生计,才去当老师的主人公,最后深深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教书育人。这部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俩句对白“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演奏音乐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要发自内心、有感觉、打动人,它是美好的,而不只是乐谱上的音符。我可以教会你这些音符,但是我无法教会你其他的。”
《生命因你而动听》始终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电影和音乐相结合,能更好的展现电影的艺术魅力,使影跟出彩,更加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是观众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电影的内容。当然,作用是相互的,音乐是没有画面的,电影与音乐的结合使得音乐中的意境更直观,更鲜活,使得音乐更加富有情感。更能打动听众。
第二篇:生命因你而动听
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英文名:Mr.Holland’s Opus 中文译名:《霍兰先生的乐章 》、《霍兰德先生的乐章》、《春风化雨1996 》、《 生命因你而动听》,看完电影之后还是觉得《生命因你而动听》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影片讲述了一位音乐老师的生活经历,梦想成为伟大音乐家的贺兰先生由于生活所迫到一所中学里担任音乐老师,面对一群演奏得乱七八糟、对音乐课毫无兴趣的学生,贺兰先生十分苦恼并认为老师的职业并不适合他,但是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接受这份工作。于是贺兰先生每天放学的时候总是最早到停车场。为了使自己的工作继续,贺兰先生改变了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呢个对音乐的兴趣。帮助自卑的吹黑管的女生提高了吹奏水平,而且树立了自信心;使完全不懂音乐的棒球队的学生成为乐队的一员儿顺利毕业;使自以为是的学生走重新审视自己……贺兰先生如春风化雨般改变着他的学生们,他的学生们也在改变着贺兰先生,贺兰先生慢慢的把做老师的痛苦变成了享受。最后,学校决定撤销音乐课程、解雇音乐老师,贺兰先生不用再做老师时,他不仅没有因此而觉得解脱反而是充满了失落与不舍。学生们为贺兰先生举办了送别仪式,他们又重新聚在一起演奏起《美国交响曲》……
这部影片深深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仅是贺兰先生对学生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影片对于老师的真实定位:老师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老师。作为一个正常人,贺兰先生也有七情六欲,有梦想,有追求,有
痛苦,有烦恼等等。面对跟自己心仪的姑娘一起去巴黎实现自己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的诱惑,贺兰先生选择了回到妻子儿子身边负起自己的责任;面对儿子与自己的隔阂、误解,贺兰先生在儿子学校的音乐会上对着失聪的儿子深情地唱出了《beautiful boy》;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贺兰先生不得不中断自己的音乐梦想到中学任教……贺兰先生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为教师,贺兰先生也不是一开始就热爱他的教师这一职业,他也有过挣扎但是他的真诚改变他的学生们,他的学生们也改变了他。正像他的学生最后所说的他作为老师的成功比他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的实现更伟大。贺兰先生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也给予学生们勇气、自信,这些东西才是无价的,让学生们受用终生。身为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教师的我们来说,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先做好一个人再做好一个老师,贺兰先生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
第三篇:《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电影反映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霍兰先生的大半生教师生涯,一个原本想要成为作曲家的音乐人如何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
教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应该剥去所有被刻意美化过得标签和意义,回归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一个真实、脆弱的灵魂对另一个真是脆弱灵魂的触碰。无需他牺牲家庭、牺牲自我,教育应该在双方都能够真实自由地做自己的过程中完成。在我看来,老师,与这世上许许多多平凡琐碎的工作并无不同,无需赋予其太多高贵的意义。电影中霍兰的教师身份在不断地强化,而最初的音乐人、作曲家的身份却在弱化,我只是想,霍兰如果只是一个老师,他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为他而来吗?一个老师,首先是人,他的人格魅力才是吸引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电影结尾处那一场盛大的演奏会,与我们现实中的反差很大,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谢幕时,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沉默坚定的背影。他们没有这样隆重的谢幕,而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落幕。寂寞是哲人世界的常态,也是知识人的本分,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世界是属于权势精英的。而真正的“英雄”,从来无需这种梦想,他们只想进一步,再进一步,不求生命是否有那种极致的壮丽,只知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欢喜。
第四篇:生命因你而动听影评
生命的乐章——《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一部同样讲述师生故事的影片,一个同样以音乐来呼唤心灵的故事,一份投注长达三十年的激情与狂热,谱写出了主人公贺伦先生(音乐教师)动人的生命乐章。三十年的教学,让他桃李满天下,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喜爱与尊敬;三十年的摸索与努力,让他笃定“教师”是自己“唯一想做的职业”。影片中的贺伦先生,让我感动、敬佩连连,也让我思索不断。
一、教师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职业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一样,贺伦曾天真地以为教师是个闲职,所以才决定用四年的时间扩充财源,同时利用“余暇”作曲,只为完成自己的乐队梦想。当教师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是达成梦想的跳板,是为了日常生活的妥协。这时候的他对于教书,不过是应付而已,正如后来海伦雅名校长批评的那样,学校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放学铃声响起后比贺伦更快冲向停车场的。如此心态,上课时学生“睁眼睡”、班级测试一团糟也是必然。
经校长批评后,原本就不喜欢教书的贺伦正打算放弃,可妻子怀孕了。生活告诉贺伦,要保住这个铁饭碗,因为还要靠它来赚奶粉钱。于是,他开始反思,开始摸索,开始把心思放到音乐教育事业上。不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还是课外给薄弱学生的辅导,他都亲力亲为,为学生的进步而不遗余力。他沉浸其中,发现时间完全被教书所占据了。他甚至无法陪同自己的儿子参加科技展,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亲的他缺席了。这时的他已经明白,教师是没有“余暇”的,因为
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在校长退休时,她称赞贺伦是在全校所有的教师中她最喜爱的一个。贺伦的付出赢得了她的肯定。
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一个学习的规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要学生感兴趣,他必定就会深入研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贺伦的第一堂课枯燥乏味,开头便抛出了“音乐是什么”这个空泛、抽象的问题,换来的只是学生的静寂,冷场。见此状,贺伦叫学生们翻开教科书,将“音乐”的概念读一读。这样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兴趣索然,不断犯困。之后的五个月课堂,贺伦饱受死一般静寂的煎熬,学生也是神游他方,只等待下课铃声这一解放标志的响起。贺伦开始几个月的教学,以全班测试全军覆没而告终,因为他的课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反思后的贺伦重整旗鼓,以学生的兴趣——摇摆乐作为切入点,将具体的音乐知识融入到弹奏的曲目中,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此一来,摆脱了先前的抽象和无趣,课堂上的提问学生纷纷举手,热闹极了。这是贺伦教学以来第一次感到喜悦。虽然对学校来说,“摇摆乐乃魔鬼之物”,它会扰乱学校秩序。但贺伦认为,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值得一试。实践证明,贺伦成功了。教学贝多芬的音乐时,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贺伦饱含深情地讲述贝多芬失聪后执着地进行音乐创作的故事,既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又极大地感染了学
生。这些都让纸上僵死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魅力,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很有成效。
三、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不同的个体“更上一层楼”,这是教育智慧之所在。
在贺伦的学生中,有位一头金发的凌小姐,苦练三年单簧管但仍无法很好地吹奏。三年的艰辛坚持还是这样的不着调,自卑笼罩着她的心头,濒临放弃,但贺伦阻止了她。他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指导她,并且发现凌小姐对乐谱已非常熟悉,只是缺乏自信。于是问她,照镜子的时候最喜欢看哪部分?答案是那一头金发,那是她的自信所在(她爸爸曾说她的金发就像美丽的晚霞)。贺伦便移开她的乐谱,请她闭上眼睛,想象着吹奏出夕阳的感觉。试了几次之后,凌小姐终于成功了。这是她人生路上重要的转折点,在贺伦的帮助下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信,也为她后来成为州长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
史特拿是个与凌小姐不同的非常聪明的男生,他聪明得很是自负,自以为已通晓音乐知识,于是学习态度傲慢。贺伦便在某个星期六,叫他来研究课题。原来,贺伦带史特拿去了坟场参加一个葬礼,过世的正是贺伦曾经的一个学生——路易华斯。路易华斯原本是学摔角的,由于一些原因转至音乐专业。对于一个音乐知识完全空白的“门外汉”来说,顺利毕业是非常困难的。但好学、努力的路易华斯在贺伦手把手的教导之下,终于找到了打鼓的节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这样的真人真事,史特拿便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不需要更多的言语,便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一个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一个真正关心学生成长并给他们指引方向的人,贺伦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奏出了一曲曲动听之歌。
第五篇:生命因你而动听 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
---观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生命因为音乐而更加绚烂,生命也因为遇见一位好老师而与众不同。
秋日的上午,尽管些许凄冷,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影片,却让我的心里洋溢着温情与感动。父子亲情,师生之情,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日益麻木的心灵。而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却在这短短的瞬间,被如阳光般温暖的影所洗涤殆尽,留给我的是无限的回味,无尽的反思。
一、师生篇
影片演绎的是贺伦老师大半辈子的生活,而这也是千千万万教师真实生活的写照。尽管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奉献着。或许有很多人也像贺伦老师一样,当初也许是被生活所迫,亦或是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而进入教师行业,将其作为一个过渡的跳板。但是我坚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一定会让每一位教师无私的付出自己的所有。回想起自己担任英教1101班副班主任的时候,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我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好。对于他们,我毫无保留,我希望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他们军训,我陪同着,只是希望在他们劳累无助的时候,至少还有我的陪伴。他们迷茫,我开导着,只是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自己
奋斗的方向,好好利用这大学四年的时光。而我的同学们会不解,会质疑,问我为什么要为了他们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或许他们以后根本不会记得还有我这么位学姐副班主任的存在。可是我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当我申请成为他们副班主任的那一刻起,我就笃定要倾尽所有,让他们少走弯路,少些迷茫,把我的遗憾与庆幸统统告诉他们,只是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
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的班主任,他们为了我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陪着我们上早自习,陪着我们上晚自习。当时我也会不解,会疑惑。难道老师没有自己的家庭?难道老师不累吗?老师为什么要如此付出?学生走了一届,还会再来一届,走马观花似的换着,哪会有那么多的感情?不是,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是因为没事做,而是因为其他的事情都没有他们的学生来的重要。学生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学生过得不好,他们会比谁都难过。一旦看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教师的敬仰,老师们就不会再觉得教师只是一份普通的养家糊口的职业,老师们就不会再觉得站在讲台上只是拥有了俯视一切的优势,而是会感到肩上的责任,会感到来自良心的驱使,让每一位教师倾尽所有,善待每一位学生。或许有些老师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会觉得大部分人生都在虚度。每天在小小的生活圈里奔波,见者同样的面孔,重复着同样的教学,既没有发迹,也没有成名。但是他们错
了,环顾每一位老师的周围,许多人都是因为受到了他的教育而都成了更好的人,而那些人都的勋功章里都有老师的一半,那些人的成功是老师最大的荣誉。
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拥有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是必备的条件,但却也是远远不够的。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各布校长所说的一句话:“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似乎与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些类似。一开始的时候贺伦老师因为生活而无奈的当起了音乐教师,他的课堂死板,无趣。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可是学生对那些离他们自己生活很远的说教根本没有兴趣,所以这样的学习往往都是不成功的。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老师所教,只是一个表面的灌输。而学生头脑中真正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构建起来的。所以教师必须让知识生动有趣,让学生投入到知识的获取与加工中去,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所学变成所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好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这一重要的步骤会不断的改善教学,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所以,当贺伦老师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后,他做了积极的改变,打破沉闷的音乐欣赏与知识问答,给学生讲摇滚乐,联系流行歌曲向年轻人说明流行和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在街头游行的时候带领军乐队大弹
摇滚乐。贺伦先生教会人们用心去领悟音乐,用心去聆听音乐。当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时,当昏昏欲睡的学生热烈的回应他时,他也找到了课堂的乐趣,为生活增添点了快乐。不仅如此,贺伦老师还注重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兴趣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影片中,一个名叫凌的女孩总是学不会吹黑管。遇到这样的情况,若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可能她会最终放弃这项兴趣。但是贺伦老师让她“闭上眼睛,吹出晚霞吧”,并告诉她什么叫做坚持,最终凌最后成为了州长。贺伦老师也用自己额外的付出,极大的耐心教会了好学但稍显愚钝的路易斯学会打鼓,而这个孩子最终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也让聪明但自负的史特拿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另外一个例子,撇开贺伦老师与卡露娜微妙的感情而言,他对卡露娜的帮助是无限的。贺伦老师指导卡露娜跟着自己的心走,去寻找真正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因为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即使以后的奋斗道路上,再苦再累,也会因为喜欢而坚持下去。这些可能只是贺伦老师教学生涯中的几个代表而已,他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让她们的生命交响曲越来越动听,从此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
这部影片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教师形象,把师生情谊与家庭亲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冲突而使彼此联系更加紧密。
二、亲情篇
贺伦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女子的丈夫。孩子出生了,他充满期待,希望培养出写一个贝多芬。可是造化弄人,执着于音乐,对儿子充满期待的贺伦老师,他的儿子偏偏儿子丧失了九成听力,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偏偏是他的儿子,此生都无法感受音乐的魅力。每当看到儿子时,贺伦的心中都有很多无奈和酸楚。看到这儿,我的心中也无法平静。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即使家中出了如此重大的事故,老师任然要投入教学中去。贺伦老师从不让儿子接触音乐,也很少和他沟通,在他看来这是对儿子的一种保护。因为对工作的投入,贺伦忽视了儿子,他很少关心孩子的爱好,感受。他总是对孩子说“迟一些再说”。可儿子高赞却一直关心着父亲,在一次冲突的一个“混蛋”骂醒了贺伦。贺伦才真正的觉悟,自己的孩子也是乐章中的一部分,即使他什么也听不见。
就我而言,老师的生活中,学生与家庭似乎是永恒的话题。为了尽到责任,老师像陀螺一般的旋转着。可是老师们不是陀螺,他们也会疲惫,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老师们会找不到平衡点,如果给学生的多了一些,那么留给家人的势必就会少了;给家人的多了些,就会觉得对学生
做的还不够;全部都给了学生和家庭,却又忽视了自己……但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全,似乎又不太可能。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老师是千千万万学生的父母,身兼两种角色的人,要努力地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绝非易事。但是这就是生活,我相信只要是怀着一颗真挚的心,无论做到什么程度,老师们也都不会心怀愧疚。
再次回味了这部影片,决心好好珍藏。每次看到最后贺伦老师动情的指挥乐队演奏时,我都会泪流满面。这将会是我将要走的路吗?或许我已经在行进的路上了。路途或许会坎坷,或许我也会走不下去,但是贺伦老师会是我的榜样。即使生活遭受了再大的打击,我仍然有我的学生,我的寄托。每个学生都是教师生命中的一个音符,都是教师人生乐章中的一部分。用心教学,意义就在教学本身。我会用我的真心,谱写一首动听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