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扶贫开发恳谈会我市签约项目落实情况的调查
关于2005年“11·18”扶贫开发恳谈会我市签约项目落实情况的调查
市个私协会近期组织专门人员,在各县(区)工商局、个私协会的配合下,利用半个月的时间,采取座谈了解、现场走访等形式,对全市在2005年“11·18”十省市民营企业赴贫困地区投资开发恳谈会期间签约的项目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签约项目落实情况形势喜人,履约率高达93%;但也存在着项目资金到位率较低、部分项目建设进程受阻、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
一、我市签约项目落实情况形势喜人
十省市民营企业赴贫困地区投资开发恳谈会期间,我市共有29个项目达成正式或意向签约,签约资金23.3亿元。我市是全省在这次会议上签约项目数量最多、签约资金最多的一个市,签约资金占全省签约资金总额的29%。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的落实给予大力支持,努力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办理各种手续方面实行责任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跟踪帮办,开辟绿色通道,使投资商增强了在承德投资兴业的信心和决心,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落实。各级工商机关、个私协会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项目落实情况,对项目进展情况每月进行汇总,并对汇总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及时采取措施促进项目落实。这次所调查走访的投资商对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怀和支持普遍表示满意。截至8月底,我市签约的29个项目中仅有2个项目(日本客商投资的丰宁有机奶业和天津众鹏物贸公司投资的双滦区物贸公司项目)未履约,其余27个项目都在紧张运作落实中,履约率达到93%。其中围场县的肉鸡养殖加工综合开发、隆化县的承德高中压阀门管件有限公司技改扩能、隆化县的铁精粉选矿、隆化县的承德御室金丹药业有限公司保健品厂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17个项目正在建设当中,6个项目正在做前期筹划立项等工作。
二、存在的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签约项目资金到位率比较低。29个项目签约资金为23.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仅为5.37亿元,到位资金仅占总签约资金的23%,尽管有6个项目尚在筹划运作当中,还没有进入项目落实的实质阶段,但是已有21个项目进入投产和在建阶段,如此低的资金到位率势必影响项目的质量和进展。这需要签约双方继续协商洽谈,找出稳妥的解决办法,切实履行签约合同,使签约资金尽快全额到位。
二是部分项目建设进程受阻。主要是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受到征地和百姓赔偿等问题的影响或制约比较突出。丰宁县的鑫源钼业二期项目和宽城县的隆鑫球团有限公司投资年产40万吨焊接钢管项目因建厂用地及赔偿问题被迫停止技改扩建工作。还有一些水、电、路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项目的进程,如隆化县的高中压阀门管件有限公司技改扩能项目,需要架设一条高压线,因涉及老百姓的利益,现在仍然协调不下来,影响了项目的落实。对此当地政府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收效甚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需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协调各方力量,注重教育与执法相结合,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迅速加以解决。
三是项目的跟踪服务机制不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对已签约项目究竟落实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问题,相关部门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从签约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仅占总签约资金的23%这一点看,就足以说明我市签约项目后续工作存在着跟踪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实施跟踪服务机制和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联系机制,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防止项目与投资、职能与服务相脱节等问题的发生。
第二篇:关于我市片区扶贫开发几个典型范例的调查
关于我市片区扶贫开发几个典型范例的调查
临汾市扶贫局
从2011开始,我市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入片区开发,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和2011—2020年中长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方式。以县为单位进行片区开发,是我市扶贫方式的大转移和大提升,标志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整体转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富民的新阶段。片区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几年来,我市在实际工作中对片区开发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许多探索和试验,各县也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范例,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前不久,我局重点对几个好的典型范例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几个典型范例的基本情况
1、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科普示范基地 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位于吉县吉昌镇大田窝村,成立于2005年3月,注册资金303万元,是一个以苹果栽培、加工、冷藏、销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开发股份制产业化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企业资产价值1680万元,200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0万元,实现利税83万元,是吉县 1 颇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隰县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
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位于隰县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阳德村,有4个自然村、248户、1298人,耕地面积5500亩,其中果树面积5000亩(挂果面积2000亩),品种以玉露香梨、酥梨为主,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基地所产梨果38次获得国家大奖,玉露香梨获得2008年奥运会金奖,产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青睐。2010年该基地梨果总产量达到700万斤,产值1400万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2011年预计该基地梨果产值2100万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突破1.5万元。
3、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
洪昌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汾西县永安镇太阳山村,是一家与山东省六和禽业集团共建的股份制企业,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该公司承担的年产1500万只肉鸡养殖、屠宰及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年出栏600万只肉鸡养殖示范场,年产20万吨饲料加工厂,年屠宰1500万只屠宰加工厂,年孵化1500万只雏鸡孵化场。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 7亿元,利税2763万元,安置就业1500人,带动周边农户8000余户、35000人发展养殖业,可增加农民收入7000余万元。
4、蒲县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
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位于蒲县红道乡耳里村,共占地2000亩,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工程主要由提水灌溉、机种机收、配方施肥和田间道路建设等几部分组成。工程总投资648.3万元,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485万元,县配套资金65.5万元,部门专项资金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92.8万元。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的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现代产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树立了样板。
5、乡宁县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
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位于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是片区扶贫项目的重点工程。下县村在上级扶持下从2003年开始实施千亩长山药基地建设。村上建立了长山药合作社,80%的村民都入了社。合作社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达600万元,扩大长山药种植面积,引进先进栽培技术,推广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加强喷灌滴灌管系建设,开展长山药去皮真空包装、药粉加工、药汁罐装、药片膨化等系列产品加工,在周 边大中城市设立经销点联合经销。目前长山药已成为村里的特色主导产业,占到全村经济收入40%以上,社员户均增收5000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这几个典型范例的创新做法
以上几个典型范例都采取了县域布局,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大园区,大承载,大带动,产业化经营的做法,每一个范例还各有特点。
1、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科普示范基地: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区域特色经济。
吉县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是农业部认定的苹果最适栽培区,所产苹果果型端正高桩,果面光洁细腻,着色鲜艳浓红,口感香脆甜爽,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吉县的苹果片区开发项目区位于县域西部黄河沿岸,区域面积81.3万亩,耕地面积11.4万亩,涉及农户5923户26654人,其中贫困村23个、贫困户4733户、贫困人口21300人。吉县恒丰苹果物流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起了2万亩无公害精品苹果基地,与2600余农户签定了产销合同,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收储、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的 “六统一”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500余万元,辐射带动了全县30万亩苹果的健康发展。
2、隰县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规范管理,典型引路,基地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梨果产业进一步大发展。
隰县是“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发展梨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隰县片区扶贫开发把梨果产业作为主攻项目,西南片区梨果产业基地项目覆盖27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550户、6975人,其中贫困村21个,贫困户1464户、5856人,新建梨果种植10000亩,标准化改造老园4000亩,发展节水灌溉2900亩。阳德塬玉露香梨基地梨果品种优良,主栽品种以2008年奥运会指定梨产品玉露香梨为主,被省市专家称为“中国第一梨”。采取建立标准化管理示范园的方式,大力推广果树改形、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梨果套袋、铺反光膜、生物防治等管理新技术,科技含量高,为全县培养了大批梨果生产能手和专业人才。
3、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民企二次创业,工业反哺农业,实现绿色生态转型,建设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汾西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国家支农整合资金试点县。汾西片区项目围绕建设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把肉鸡养殖产业发展作为核心,规划到 2012年底扶持23个行政村,建设5000只规模肉鸡养殖场79个。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年产200万只肉鸡、20万吨饲料和15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能力,带动项目区养殖户年人均增收600余元。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前身,是朝阳煤化有限公司,是集洗煤、焦化、化工、发电、冶炼为一体的大型煤化工企业。他们果断关停污染大、高能耗产业,用长期积累的资本转型发展养殖加工综合产业。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立足于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吸纳带动周边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4、蒲县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和稳定脱贫。
蒲县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质地疏松,发展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市传统马铃薯产区。马铃薯产业2009年被列入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2011年被列入全县片区开发项目。该县马铃薯片区开发项目,覆盖全县5个乡镇35个行政村,涉及农户5314户,农民20439人,其中贫困村委22个,贫困户数3032户,贫困人口12676人。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马铃薯种薯生产—马铃薯大田种植—马铃薯深加工—马铃薯及其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 系,提高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收到了稳定增收和稳定脱贫的效果。
5、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打好“特”字品牌,做大做强土特产业。
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位于乡宁县县城西北1公里,土地肥沃,光照时间长,通风好。该村自古就有种植长山药的历史,出产的山药肉质肥厚,质地粘性强,肉白如雪,口感绵软,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明清时就成为皇宫贡品,畅销北京、河南等地各大中药店号药用,享誉海内外。该村几乎家家户户种山药,一亩山药的产出价值等于十亩粮食,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乡宁县昌宁镇下县村长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时为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的长山药产品注册了“益寿”牌商标。目前,该基地出产的长山药已经实行了标准工厂化流水线加工包装,形成了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产品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1200多农户脱贫致富。
三、启示和建议
上述几个典型范例,为我市搞好今后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第一,以发展县域经济、培育特色现代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来统筹我市片区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立足县域区位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县域布局,培育县域特色现代支柱产业。二是发展规模经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产业发展。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运输加工企业,改造新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经常性检测检疫制度。四是推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建立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县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抓手,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建设 8 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提升全市片区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二是瞄准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现代农业水平,高标准建设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生态农业、保健农业、教育农业、民俗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三是突出体现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覆盖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的示范园网络。四是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五是积极推进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副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制度,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第三,用工业化理念经营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片区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之融入社会化大生产。
一是片区扶贫开发要像办工业那样,为卖而产,为赚而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项目区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用生物、信息、低碳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培育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二是从本质上改变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其他各业之间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内部各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直接带动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比较效益。三是加强农业内部分工协作,培育农业科研、良种繁育、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机租赁、农业保险等经营性服务市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投融资、信用担保、电子商务等各种商业性服务机构。四是工业反哺农业,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转型二次创业,创办工农业综合经营企业,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资和技术来装备农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实行规模化、专业化、10 标准化、社会化、市场化经营,提高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盈利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第四,加强我市定点扶贫工作,构建全市“大扶贫”的片区开发格局。
一是组织动员全市有条件的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军队、武警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类大中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加定点扶贫工作,参与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投入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二是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各行各业分割分散的定点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特别是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综合农业开发专项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集中投入机制,为片区扶贫开发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三是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定点扶贫资金,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改水、改厨、改圈、改厕“四化四改”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客车“六通”为重点,集中投放到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11 第五,进一步做好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根据我省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类似、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类似、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关键措施类似,以及保持传统名优特色和保持一定的行政区界完整的原则,立足于我市贫困地区资源条件,根据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规划方案要求,做好全市整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二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开发,产品要有可靠的销售市场,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力量,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具备交通、能源、服务体系等相应条件,以及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的要求,做好各贫困县具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三是在片区项目安排上充分体现我市产业政策、环境政策、扶贫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移民搬迁户和贫困户,优先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县、乡、村和计划生育模范户,优先支持短平快种养业项目,优先支持效益好的续建项目,奖优罚劣,不断优化片区项目。
(课题领题领导 杨刚杰 课题承担人 石秉章)12
第三篇: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调研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调研情况的报告
为了推进市委关于掀起扶贫开发高潮决策部署的实施,促进我市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市政协把“推进扶贫开发”作为专题常委会议的主题,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带队,采取市区县政协联动、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方式,深入到XX县、XX县、XX县开展调研,实地了解部分扶贫村项目建设情况,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分别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与县直有关单位、部分乡镇负责人及市县政协委员进行座谈交流。同时,还委托其它区县政协进行了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扎实,成效显著
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不断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为抓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扶贫开发总体上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步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64145万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7.56万人减至2010年的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6%;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564元,年均递增26.9%。
(一)项目扶贫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近十年,全市新建、扩建县乡道路1860公里,桥梁49座,改善了293个行政村的交通条件,实现了“县乡公路硬化”、“村村通”的目标,特别是耗资巨大的休宁白际乡、璜尖乡和XX县狮石乡、新溪口乡四条公路的开通,不仅改善了深山区交通条件,也填补了全省空白。各地还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完成了4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现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电视的全覆盖,修建防洪堤坝70处196公里,新建维修农田水利设施208处,解决了贫困地区17.4万人的饮水困难,异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922户3023人。XX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强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贫困村全部达到“8+1”标准。XX区配套100万元,加强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建设。各地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产业扶贫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以“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增加收入”为目标,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名优茶、毛竹林、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稳定脱贫致富。XX县十年间投入扶贫信贷资金8590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了2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松萝、新安源、徽山油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松萝公司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安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XX县培育了富岱杨梅、长陔“三宝”、石门竹加工等特色产业,扶持了汪满田、大连生态农业等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XX县扶持特色产业企业12个,黄山电器公司、建兴竹木制品公司分别被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授予省级扶贫龙头企业。XX区扶持庄里蔬菜基地、乌石吊瓜专业合作社等17个专业合作组织,XX县抓好红光村千亩毛竹、泗溪村千亩香榧等6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智力扶贫提升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在档在册就读专、本科或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并有组织地推荐就业,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市财政每年安排10%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务农的新型劳力,增强了农民工就业竞争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收入占全年收入50%以上。
(四)社会扶贫汇聚了扶贫开发合力。坚持和完善省级领导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乡镇XX县(区)领导定点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积极争取省以上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定点扶贫、建立市县区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扶贫方式,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XX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为期五年的“1515”助残助学工程,已筹得善款291万元;XX县成立“安徽省陶行知慈善助学基金会”,筹集善款近300万元,开展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
二、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区政策性缺陷、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工作难度更大。随着形势发展和新一轮扶贫政策调整,以及多年来扶贫基础工作所留欠账,目前扶贫对象多数处于深山区、小村庄,人口趋于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且体力弱、智力低,居住分散,加之自然条件不足,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我市三个重点县和七个重点乡退出省级重点贫困序列,贫困人口由原标准的5.4万人增加到1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今后扶贫开发投入将主要依靠地方财力,新一轮扶贫工作压力更大。
(二)贫困地区分布偏僻、公共服务不足。贫困地区大都分布在边远深山区,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库区移民区、高山深山区为一体,区域边缘性特征明显,这些地方远离城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库区交通问题更为严重,山区资源不能有效转化;生产资料少,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区县贫困村人均耕地仅0.11亩,不到全省人均耕地的十分之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山体滑坡危害更大。同时,贫困地区卫生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薄弱,人才匮乏,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因灾、因病、因教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后劲不足。虽然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发展后劲不足。全市绝大多数贫困村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自身实力较弱,难以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受资源环境、技术装备、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面临很大压力。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制约,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受到较多限制。
(四)脱贫致富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地区青年劳动力多数是初中文化,中老年大多是小学文化,还有11.28%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创业渠道不多,就业竞争力不强,工资收入难以稳定增长;在家务农的与外界接触少,思想观念滞后,开拓创新精神不强,难以抵御市场经济风险,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山区林业政策不利,返贫现象比较普遍。山林作为山区农民最大的生产生活资源,国家政策强调生态保护,客观上损害了林农的切身利益,林业对林农增收致富的贡献率很低,林农靠山却难以“吃”山。我市边远山区公益林划分比重过大,一般占山场总面积70%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林农能自主经营的山林很少,虽然国家有补偿,但标准太低,每亩公益林年补偿仅10元。同时,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发展杉木用材林,致使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经果林比重很低。
(六)各项保障措施不够,扶贫开发难以推进。由于市及区县两级财政收入总量不大,地方财政扶贫投入很难达到国家和省里要求。一是财政配套资金偏少。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扶贫资金主要依赖上级拨付和外部支援,财政预算安排配套资金较低。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比去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摸底情况来看,要解决列入省“千村整推”的57个贫困村实际问题,每个村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省财政仅投入30万元,尚有较大缺口。二是扶贫资金使用不当。在扶贫开发中,个别地方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重项目实施、轻项目后续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民生工程后期管养成为严重的问题。三是扶贫机构设置不利于开展工作。市扶贫办为挂靠市政府办的副县级单位,单位人员偏少(仅有3人),办公条件简陋,一些重要会议活动不能参加,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指示精神难以及时传达贯彻。个别区县扶贫办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人员不齐,力量不足。
三、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阶段,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把尽快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强化认识,调整思路,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创新工作思路,以科学规划引领扶贫开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多精力、更大财力、更优政策、更好措施,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一要科学制定我市扶贫开发规划。深刻理解中央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特别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关系,整村推进开发和贫困户脱贫的关系,资金投入和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的关系。二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突破传统的扶贫模式,立足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发展,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把扶贫开发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点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抓好贫困山区移民并村工作,妥善解决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突破制约瓶颈,以良好条件促进扶贫开发。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一要加快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积极支持县乡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努力打通“断头路”,推动村级道路向自然村延伸,逐步提高村级道路网络化水平,为农民脱贫致富铺设“快车道”。尤其要重点解决库区群众交通不便问题,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力争到2015年实现库区村村通。二要改善贫困地区水利设施。突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三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后续管理。探索建立民办公助民生工程管护机制,确保民生工程更好、更长久地服务于民、惠及于民。
(三)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贫困人口在脱贫基础上实现稳步致富、防止返贫的有力保障。一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渠道。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尤其要重点打造茶叶、高山蔬菜、蚕桑、林果、中药材、竹制品、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产业链,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二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一批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从目标、内容、措施和责任等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循环发展能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结合全省即将启动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以及整村推进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品,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广开投资渠道,以多元投入提速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一要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统筹。科学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分清轻重缓急,压缩一些可干、可不干、可以后干的项目,积极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合理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减少层级消耗,更好地发挥扶贫资源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要改变重眼前、轻长远,重基础设施、轻生产发展的现象,把扶贫资金重点投向茶叶、高山蔬菜、林下养殖业、笋用竹和经果林等优势特色产业上。建议市、区县建立“农村扶贫基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资金总量。同时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二要积极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运用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事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市工商联联合市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向我市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发出倡议,与5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扶贫活动,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金融扶贫贷款资金、财政贴息,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三农”发展的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农保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新型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
(五)强化服务管理,以政策配套助推扶贫开发。借鉴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成功经验,整合内容上有交叉的文件,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扶持机制。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援助等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体的生存压力,保护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让贫困人口的子女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研究制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转移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帮助农民下山进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贫困地区、城市社区及失地农民因病因弱致贫者,从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以解后顾之忧。二要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支持贫困农民利用新技术增收,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造血”功能。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贫困地区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三要着力提高转移就业能力。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农民所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办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不断创新雨露计划培训方式和内容,培训更多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致富能力。四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认真对照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的促进扶贫开发25条政策意见,加强政策研究和项目对接,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中央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提前谋划,积极争取将我市贫困地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尤其要反映我市山区林农生态贡献大、经济收入低的情况,促进中央和省里进一步完善山区林业政策,解决好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问题。
(六)完善扶贫机制,以形成合力推动扶贫开发。进一步强化领导,不断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社会帮扶机制和扶贫方式,不断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一要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体系。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扶贫点制度,确保扶贫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摆上突出位置,从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安排项目、分配资金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确保完成本行业扶贫任务。二要加强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定期督查机制和考评体系,推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夯实扶贫开发工作基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扶贫机构,切实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关心扶贫干部成长,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建议把市扶贫办升格为正县级单位,参照省办模式,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以便于协调工作,同时适当增加编制,改善办公条件。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两委”领导班子。
第四篇:我市投资政策及项目落实情况汇报提纲
尊敬的郭组长、检查组各位成员: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对郭组长带领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与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检查组莅临我市监督检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这次检查组对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市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检查安排,现就我市基本情况及新增中央投资政策和项目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基本概况,史称“兴化”,1983年建市,现辖一县、四区和两个管委会,即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陆域面积4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末户籍人口316.54万人。
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和“东南仕邑”之称,文化底蕴深厚,留存了以妈祖、莆仙戏、南少林、三清殿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市以来,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二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称号,获得“田径之乡”、“武术之乡”、“绘画之乡”、“戏剧之乡”、“全国篮球城市”、“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中国鞋业出口基地”等称号。是海峡西岸一座正在崛起的港口城市,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第一,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市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北依省会福州,南接泉州并与厦门相近,西面通过三郊线与三明等内地城市相接,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与台中市距离72海里。随着福厦高铁的建成,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莆永高速公路等疏港大通道的开工建设和港口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第二,是一座新兴港口城市。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海岸线总长343.6公里,规划港口岸线129公里,其中深水岸线68公里,可建深水泊位160多个。湄洲湾港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港阔水深,风平浪静,不冻不淤,具备建设大型港口的优越条件,其中秀屿港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台轮停靠点。第三,是妈祖文化的故乡。妈祖文化对世界华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尤其在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全世界有妈祖宫庙近5000座,近2亿人信仰妈祖,仅台湾就有1700多万人信仰妈祖,每年到湄洲岛的台湾游客超过10万人。随着台海形势的新变化,妈祖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第四,拥有雄厚的民间资本。是著名的侨乡之一,旅居在外的侨胞有70多万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5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企业2万多家,资产300多亿元,其中年产值(贸易额)在500万元以上的约3000多家,超亿元的30多家,民间投资已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市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坚持改革开放,突出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形势、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全市生产总值691.7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2.7亿元,增长20.2 %;财政总收入63.2亿元,增长19.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7.9亿元,增长28.3%;规模工业产值959.3亿元,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6亿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8元,实际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6921元,实际增长8.6%。但总体而言,建市时间不长,历史上国家没有大的投入和项目布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与同处海峡西岸的福、厦、泉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这次中央、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对加快我市发展是个难得的机遇,我市将紧紧抓住这次难得机遇,积极运作,努力扩大投资,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市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作情况
四季度以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抓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作,采取各种措施,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推进了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政策保障。为贯彻落实中发[]18号和闽委[]2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扩大内需,确保民生持续改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2月1日,我市制定并出台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实施意见(试行)》(莆委[]47号),提出我市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新增投资8个方面50条落实意见。从第四季度到,我市安排市级以上财政性资金(含争取上级资金及基金)60亿元,带动市重点项目投资4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以上;-安排2500万元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临港工业和民生事业项目前期工作;从起,市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万元港口
发展专项资金和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注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布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012年奋力追赶、2015年持续提升和2020年蓬勃崛起的三阶段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了全面融入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重点区域、产业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二)加强组织保障。11月27日,我市下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莆委[]45号),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各位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各县区长为成员的“市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及时研究解决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由发改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日常事务。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五次全体成员会议,研究解决中央增投项目的组织实施问题,领导小组组长及各位副组长多次深入项目建设工地,现场办公,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今年以来,为加快推进中央增投项目,市政府于四月初召开中央增投项目专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推进中央增投项目的相关工作;市内需办多次召开中央增投项目联席调度会,对部分进度偏慢的项目进行集中协调。
(三)加强责任保障。为确保新增中央投资项目顺利实施,我市严格落实责任制。元月,我市以莆政办[]2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将第一批中央增投项目分区域、分行业落实到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直有关单位;6月份和10月份,以市内需办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第二、三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第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通知》;3月份和6月份,又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的通知》,每个项目都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项目所在地分管领导和协调单位。要求项目的责任单位对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建设质量和实施效果负全责。责任单位确定一名具体联系人,专职负责跟踪项目进展情况、资金落实情况、信息报送等增投有关工作。协调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四)加强协调保障。切实加强中央增投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资金、征地拆迁、前期报批等共性问题,认真分析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逐项梳理,摸清情况,按照“超常规、不违规”的总体原则,在实施运作中按照“六优先”原则给予中央增投项目重点保障、重点服务:项目优先核准审批,用地指标优先保证,造价审核和招投标手续优先办理,三杆迁移优先支持,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优先安排,银行贷款优先推介,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加快完成增投相应的实物工程量。
(五)加强督查保障。认真落实中央增投项目周报、旬报和月报制度,每旬通过省发改委金宏网填报项目实施进度,每月按时向国家发改委分专项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对所有中央增投项目的前期工作、工程进度、资金到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实行全过程监控。建立中央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在市发改委政务网上设立“扩大内需”专栏,将各批次中央增投项目的上报情况、投资计划下达情况及增投项目进度表在网站上公布,接受全社会监督。成立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认真陪同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等形式,对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解决。针对中央投资项目开工率偏低、部分在建项目进度偏慢的问题,市政府督查室8月初开展了专项督查,要求各项目责任单位逐一查摆制约项目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下半年的工作进度安排,全面推进中央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落实情况
四季度到9月底,中央安排我市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计划218个,总投资46.9亿元,安排新增中央投资5.8亿元。
(一)前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落实情况
底到,中央安排我市扩大内需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共四批157个,总投资31.96亿元,合计下达投资计划12.7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11亿元。截至9月30日,157个项目全部开工,开工率100%;有99个项目竣工,竣工率63%;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157%,占项目总投资的62.6%;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1.4亿元,占中央下达资金计划的167%,占项目总投资的66.7%。
按批次分:第一批61个项目,已建成56个,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198%,占总投资的93.6%;累计到位资金10.2亿元,占中央下达资金计划的180%,占项目总投资的85%。第二批56个项目,已建成28个,累计完成投资6.1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134%,占总投资的65%;累计到位资金7.9亿元,占中央下达资金计划的173%,占项目总投资的84.5%。第三批22个项目,已建成6个,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103%,占总投资的53%;累计到位资金2.3亿元,占中央下达资金计划的145%,占项目总投资的76%。第四批18个项目,已建成9个,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115%,占总投资的13.5%;累计到位资金1亿元,占中央下达资金计划的115%,占项目总投资的13.5%。
(二)新下达中央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中央下达我市中央投资项目61个,总投资22.9亿元,下达投资计划9.5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7亿元,地方政府配套3.48亿元,企业自筹1.53亿元,银行贷款1.84亿元。截止9月30日,除沿海防护林项目因苗木种植季节性因素未开工外,其余60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4.24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44.5%;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7.0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9%。项目累计到位资金8.45亿元,占下达资金计划的88.6%,其中:中央投资到位2.67亿元,到位率100%;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2.48亿元,到位率71%;企业自有资金到位1.45亿元,到位率95%;银行贷款到位1.82亿元,到位率99%。
按下达时间分类,国家6月底前下达项目50个,总投资9.9亿元,下达投资计划5.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99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34%;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2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2.7%。国家7月后下达项目11个,总投资12.9亿元,下达投资计划3.6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26亿元,占中央下达投资计划的61.7%;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8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7%。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前四批项目完工率还不高。总体上看,我市前四批中央投资项目虽已超额完成中央下达的投资计划,但受个别工程项目较大的投资基数和较长建设工期的影响,项目总投资完成比例还不到七成。前四批仍有58个跨项目未完工,占项目总数的37%,急需加快进度,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二是新下达中央投资项目进度偏慢。新下达的中央投资项目,由于受基建审批、招投标等法定程序的影响,近半数项目集中在第三季度开工建设,工程形象进度偏慢。这些问题急需我市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快推进,协调解决。
(四)主要工作成效
截止9月底,我市5.8亿元中央投资带动全社会完成投资约27亿元,中央投资的拉动系数超过4倍,新增中央投资不但通过扩大内需项目的顺利推进直接转化为投资工作量,更为重要的是提振了投资信心,调动了地方“保增长、促发展”的积极性,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二年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成效逐步显现,初步预计,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比增长66.9%。投资的高增长同时带来了产出的高回报,全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预计820亿元,比增长34.5%;财政总收入预计76亿元,比增长43.9%。
中央增投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民生事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更是发挥了直接推动作用。木兰溪防洪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对减少木兰溪下游两岸的洪灾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仙游中南部灌区30多万亩耕地和果园的灌溉用水及我市100多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并将为我市临港工业发展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解决了2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建成农村户用沼气5690户,新建及加固堤防47公里。23个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实施,新增床位约3500个,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基本建成廉租房项目98000平方米,将有效解决1960户低收入困难户的住房问题。6个污水垃圾项目建成后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5万吨、日处理生活垃圾750吨。
四、下一阶段工作措施
目前,完成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已进入最后阶段,我市将继续按照中央的要求,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又好又快地推动扩大内需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一)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抓住当前施工“黄金期”的有利时机,加快前四批58个未完工项目和在建项目的实施,督促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人员、设备投入,优化施工组织方案,采取分工段、分时段、平行交叉施工、不间断施工作业等措施,快节奏运作、全天候投入,加班加点,加快进度,及时将新增中央投资用于土建安装和设备材料购置,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更好地发挥中央投资的拉动效应。
(二)狠抓工程质量安全。中央投资项目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质量和品质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市政府将切实把工程质量安全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要求各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把中央投资项目列为重点监督对象,加大人员投入,加强施工现场巡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在抢抓进度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安全,落实好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加大现场文明施工投入,保障工程顺利推进。通过有效的行业管理,引导各项目参建单位树立精品意识,关注细节,精益求精,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央投资精品工程,树成行业的质量标杆。
(三)认真总结评估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效果。充分发挥市内需办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好项目考核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以目标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确保各项目投资、进度、竣工等各项目标按时序节点进度要求顺利推进。在抓紧项目实施的同时,对国家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扩大内需中央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第五篇:碧溪新区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台举行
碧溪新区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台举行
为了更好的学习台湾在打造精致农业产业和文化创意方面的先进经验,10月底,碧溪新区“江上田园”项目学习小组前往台湾参观学习,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在台湾嘉义市举行,成功与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广兴农业、中营兰园、龚氏洋兰园、京漾生技、益发生物等13家台湾农业知名企业签署了现代农业投资合作协议。
出席签约仪式的嘉宾有中国国民党嘉义市党部主任委员蔡明显、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副理事长锺祥铭、台湾工党中央党部主席郑昭明、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蔡武璋、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秘书长龚世明、台湾兰花育种者协会理事长李定雄及农业、休闲、商务业者等70多名台湾各界人士参加恳谈会。
碧溪新区管委会主任陆清在欢迎辞中说道: “碧溪新区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希望通过在嘉义举办的碧溪新区项目合作恳谈会暨签约仪式,能同各位农业专家、企业家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两岸农业合作常态化发展、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机制平台。
中国国民党嘉义市党部主任委员蔡明显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农业和文创的交流,让两岸越走越近、越来越亲。”
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副理事长钟祥铭先生在致辞中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两岸本是同根生,希望通过两岸的相互交流学习,让中国的农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更大的竞争力,让我们的农业环境得到更大的改善。”
常熟台商协会会长王勇铎,他强调,交流是大势所趋,谁都挡不了,最重要是中华民族要强盛,大家和谐相处,用大格局看两岸,要多朝正面思考,让正能量尽量发挥,负面的愈少愈好。因此,他鼓励两岸要互相交流,“今日,台湾或许还有少数人有顾忌,但大多数的人没有,当大家都能打成一片、融合成一体时,现在对交流的顾忌,到那时候就已经不重要。”
王勇鐸強調,交流是大勢所趨,誰都擋不了,最重要是中華民族要強盛,大家和諧相處,用大格局看兩岸,要多朝正面思考,讓正能量盡量發揮,負面的愈少愈好。因此,他鼓勵兩岸要互相交流,“今日,台灣或許還有少數人有顧忌,但大多數的人沒有,當大家都能打成一片、融合成一體時,現在對交流的顧忌,到那時候就已經不重要。”
常熟台商代表曾莛富——台太兴食品公司总经理,分享在常熟的经营感受时说道:台太兴业落户常熟已经22年了,无论是经营环境,还是区位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给予的优质服务和农业补贴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让台商在常熟有很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投资办厂没有后顾之忧。
台商周报社长杨文山:常熟市政府以红木雕刻作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纽带,开启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碧溪新区打造的“江上田园”项目,将会让台湾的农业在大陆找到一个新的发展区域。
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秘书长龚世明向与会嘉宾介绍“江上田园”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碧溪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健向与会嘉宾介绍碧溪新区农业发展概况和投资优势
与会来宾在听取了碧溪新区创意乡村发展概况、农业项目发展优势与政策介绍后,与会的台湾农业企业对碧溪新区地理优势和未来农业体验旅游的产业优势很感兴趣,纷纷表示在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后将尽快来碧溪新区,就项目落地筹划做进一步交流。
此次签约后,碧溪新区未来第一步先与台湾兰花业合作,目标由兰花销售打头阵,其他项目逐步跟进,最终打通以碧溪新区为核心,周围两小时生活经济圈的大上海市场。
近年来,休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了“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的要求。碧溪是一个充满创新创业精神和改革发展活力的板块,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顺应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碧溪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平,去年8月,我们与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浒浦区域打造“碧溪新区‘江上田园’创意乡村项目”。该项目主要依托长江岸线和浒浦农业产业、古街古巷、渔业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融科技种植、深度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初期规划论证工作已经完成。
当年的“碧溪之路”享誉全国,碧溪成为人们来常熟必到之处。如今的“江上田园”特色小镇规划的生动画卷已经逐渐展开,一个特色文化彰显、特色产业鲜明、特色空间优美的创意休闲乡村必将再次成为人们纷至沓来的向往之地。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融科技种植、深度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走好内涵农业发展之路,开创碧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