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2007-02-10 16:47:08
××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乌加河镇油房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乌加河镇油房村。
3、项目建设单位:××旗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5、项目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工程实施计划从2006年4月开始,至2008
年12月完工。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与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16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7、《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9、《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0、《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
文件、资料
12、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北纬41,镇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旗山前的一个标准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3人,占总人口的83%。
2、建设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花葵、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二狼山山羊绒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2005年,全镇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饲草料7690万公斤,大小牲畜存栏万头(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其中第一产值万元,第二产值万元,第三产值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长%。
3、油房村项目基本情况
油房村位于河套灌区乌加河镇镇西58公里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条件。全村总户数242户,总人口946人,辖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566亩,户均亩,大小牲畜存栏6460头(只),2005年该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4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较全镇人均收入差3274元,属于乌加河镇贫困村之一。
4、形成贫困原因
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现到严重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该村通过土地规划,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结合兴井废黄、灌排配套,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化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但全村60%的农户生活水平仍维持在贫困线以下,耕种土地取得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
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基本为零。因此,拟通过国家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资金,发展节水灌溉,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途径,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畜牧业及第二、三产业来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井、渠、路、林、田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本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项目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开发可用于农业生产。
2、水文地质: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形成于侏罗记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气候: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温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间,平均降雨量177mm,且集中在7--9月份,与农作物生产期不同步,属无灌溉无农业的区域。
4、土壤:因受黄河冲积和山洪冲
积的影响,土体构多为粘土与壤土(包括粉沙轻壤)相间分布,土层厚度均在1米以上,可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
二、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3225小时。积温:大于00c,35220c
无霜期为97天——151天,平均无霜期为130天。
2、水资源:项目区供水量由三部分组成,大气降水,引黄河水和地下水。因该项目区已弃黄,现在可以唯一利用的地下水,经分析计算,完全可以满足发展井灌的需求。
3、生物资源,项目区的生物资源主要由农作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组成。其中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野鸡。
4、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现有农业人口802人,人均土地面积亩。其中人均耕地亩,2005年人均收入1214元。
5、基础设施状况,本项目区南测有旧乌加河渠、水利骨干设施基本配套。
固查线靠近该项目区,但项目区内的交通设施十分简陋,只有部分自然农路、农田运输十分不便。由于过去土壤盐渍化、沙化严重,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未形成规模化林网建设。电力骨干设施基础已初具规模,可为项目区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第四章项目建设范围内容
油房村东至丰裕村金星组界,北至油房村沙区、西至东泉子组乌兰壕组为界,南至临河区新华镇界。
二、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规模:项目区辖区面积3850亩,集中连片形成长方形分布。
2、项日工期:该项目从2006年4月开始施工,至2008年12月全部工程竣工实施完成,工期为3年。
3、项目建设内容
(1)土地总体规划:
项目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850亩,其中现有耕地3234亩盐碱地616亩。完成沟渠18条。农田主路9条7km,田
间路18条。新植农防林带,植树1400株,开挖农渠4条,埋设管道,配套相应设施。开挖毛渠36条12km,埋设管道12km,打配套机电井15眼,井深80km,混凝土井筒,单井出水量每小时80立方米。
(2)水利规划
全面实行井库双灌,降低地下水位,达到地表土壤脱盐目的。主要工程包括:开挖斗渠,农渠,毛渠12km,全部实现管道节水灌溉;打配套机电井13眼,井深80m,混凝土管井管、埋设低压管道12km。
(3)林网规划
项目区新增林网3条,折计面积115亩,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造林品种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辅以小量经济林。项目区内设农防林大网络的林带模式,在沙区设置防沙林,在东西主道路设置主林带,以利保护农田。
(4)道路规划
为了便利交通运输,项目区设主干
路、田间路。项目区需增设南北走向主干路6条,东西走向主干路3条,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高出地面米,总长7km,田间路18条,路基宽6米,路面宽4米,高出地面米,总长。
(5)田块规划
以渠、沟、路为框架,将项目区分割成东西走向的条块4块,每块东西长,南北宽185m。有利于提高水利用率,实现小畦灌溉,节约农业投入成本。
4、项目实施方案
该项目区要严格××旗、乌加河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实行井、渠(管)、路、林、电、田配套,将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并对原有耕地实施改造,提高耕质量等具体措施的指导下逐年逐量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必需工程。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共分三阶段组织完成项目所有工程)
第一阶段(土地总体规划的实施从2006年4月到2006年12月31日前将利
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土地总体设计、规划、工程的招标等工作。并完成该项目区内土地的整平、测量、测绘等工作。总体不影响农户的耕种。
第二阶段(具体组织实施)从2007年元月至2007年12月31日前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水利规划、道路规划、田块规划的建设工程(包含所有工程指标)。
第三阶段(项目全部竣工、组织验收)从2008年元月到2008年12月31日前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农防林、防沙林和绿化林的种植,植树14万株增加植被覆盖率%。在项目工程结束后,要严把质量和设计关,确保工程取得预期效果。
第五章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项目估算依据
1、项目估算依据,本投资估算依据主要是《水利水电工程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结合本地实际而进行的。
2、投资估算万元
3、资金筹措:项目争取国家投资1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万元。
第六章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参与论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与资金、物质使用监督,检查以及有关事宜的决策协调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建立法人负责制度
项目实施的承担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全面负责,并实行终身追究制度。
2、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
在项目批准后,在项目开工之前,须向社会公开招标。并根据各类项目的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招标要按国家规定的正式程序进行,增加操作透明度。
3、建立工程监督制度
监理人作为中介机构,对业主和施工方面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4、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财务管理达到帐据、帐物相符,努力做到增收节支,财务要定期审计。
第七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该项目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规模,按照产品市场价格及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项目完成后,每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为万公斤,副产秸秆万公斤,年增加收益为万元,户均增加收入614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本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现。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16亩,新增耕地为16%,改造中低产田3234亩,可使其变成优质的稳定、高产田使每亩耕地增加粮食50斤,以上为农户的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项目实施过程可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当地群众解困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项目完成后,能够实施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的战略,建立绿色农业基础增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后劲,促进地区经济振兴和快速发展。
三、生态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性治理、合理规划、统一布局,使其农、林、水、路一体化,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良和防治土壤盐渍化,使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大帐提高。既可起到因沙防风的作用,同时有利形成农田小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为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可技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附:项目投资算汇总表
第二篇: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文章标题: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乌加河镇油房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乌加河镇油房村。
3、项目建设单位:**旗
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5、项目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工程实施计划从2006年4月开始,至2008年12月完工。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73.25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与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3.25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16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7、《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9、《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0、《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12、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北纬41,镇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旗山前的一个标准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3人,占总人口的83。
2、建设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花葵、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二狼山山羊绒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2005年,全镇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饲草料7690万公斤,大小牲畜存栏13.3万头(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长14.8。
3、油房村项目基本情况
油房村位于河套灌区乌加河镇镇西58公里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条件。全村总户数242户,总人口946人,辖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566亩,户均18.8亩,大小牲畜存栏6460头(只),2005年该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4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较全镇人均收入差3274元,属于乌加河镇贫困村之一。
4、形成贫困原因
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现到严重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该村通过土地规划,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结合兴井废黄、灌排配套,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化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但全村60的农户生活水平仍维持在贫困线以下,耕种土地取得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基本为零。因此,拟通过国家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资金,发展节水灌溉,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途径,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畜牧业及第二、三产业来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井、渠、路、林、田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本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项目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开发可用于农业生产。
2、水文地质: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形成于侏罗记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气候: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温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
第三篇:XX村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目录
一、总
论........................................................................................2
(一)项目名称:.......................................................................2
(二)项目执行单位...................................................................2
(三)项目责任人.......................................................................2
(四)项目建设内容...................................................................2
(五)项目资金规模...................................................................2
(六)项目建设时间...................................................................2................................2
二、友好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项目迁出区和迁入区基本情况................................................2
(一)迁出区的基本情况...........................................................2
(二)迁入区的基本情况...........................................................4............................5
四、实施整体迁移试点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项目规划和布局........................................................................6
六、项目建设规模和具体内容........................................................7
(一)安居工程投资...................................................................7
(二)种植设施工程投资...........................................................7...................................................7
(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
(五)其他部分投资...................................................................7
七、投资概算....................................................................................8
八、效益分析....................................................................................8
(一)经济效益...........................................................................8
(二)社会效益...........................................................................8
九、项目组织与管理........................................................................8 附图:..............................................................................................10
一、总
论
(一)项目名称:XXX市XXX区XXX镇友好村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
(二)项目执行单位:XXX区XXX镇人民政府
(三)项目责任人:xx
(四)项目建设内容:移民扶贫开发安置100户,361人。房居工程,农业生产设施工程。
(五)项目资金规模:该工程总投资1512万元,其中上级扶贫资金300万,地方政府配套资金300万,项目捆绑资金792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20万元(平均每户12000元)。
(六)项目建设时间:2011年6月—2012年12月
二、友好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分步实施、分级负责、整村搬迁为主的原则。移民小区和生产设施建设要遵循高起点、高水平、高科技的宗旨,政府统一组织、扶贫办建档,移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使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坚持投资相对集中的原则,先开发、后迁移,讲求实效,确保广大移民迁出后能够脱贫致富。
三、项目迁出区和迁入区基本情况
(一)迁出区的基本情况
项目迁出区确定在XXX镇友好村,移民100户425人。友好村是XXX镇所辖六个行政村之一,位于XXX区东南端,地处地质灾害泥石流频发地区全村所辖面积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00亩,现有人口3000余人。全村纯农业户598户,人口1940
余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1220元,贫困户达210户,851人,贫困户人均收入820元,整体处于贫困状态,属不稳定温饱的贫困户。友好村主要以马铃薯种植与大棚蔬菜种植为主,近些年,XXX区友好村村民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地处风口,居住分散,生活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土地日渐贫脊,特别是近几年气侯异常,干旱少雨,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又是地质灾害泥石流频发地区,农业生产始终停留在低水平发展状态,农民增收缓慢,是XXX区主要贫困农村。
致贫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自然环境恶劣。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加之长期开荒耕种,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同时风大沙多往往与旱灾并发,造成土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另一方面生活饮用水受到严重污染。水务局和有关部门曾经试打过多眼井,深达150米,却未找到可开采利用的地下安全饮用水,全村的人畜饮水仅依靠几公里外拉运提供,遇雨受淹,遇旱则干,且水质特别差,矿化度和含氟量严重超标,造成多种地方病的流行;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人口相对多且居住分散、地质差,不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等原因,造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种养加产供销不衔接,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该区已丧失了基本的生产生存条件;三是人们的观念落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群众靠天吃粮、靠天养畜,基本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发展状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
化,原本就很低的产量也无保证,只是广种薄收,完全靠扩大开荒面积来增加吃粮,因此,越开越穷、愈穷愈开,形成了生产与生活的恶性循环。
(二)迁入区的基本情况
XXX区XXX镇友好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地点—XXX农业发展园区位于XXX区XXX镇东山上,2007年9月3日正式开工建设,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设。园区集种植、仓储物流、出口加工、旅游观光、业务培训于一体,是我国北方高寒地区设施农业的典范。
农业发展园区作为迁入区域符合XXX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且建设条件好,首先它是集“产业、基地、科技、生态”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和生态观光相结合的复合型园区,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市场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成为XXX市岭西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区域性农业核心区,构建出“农业生产园区化和管理社区化”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此外农业发展园区作为迁入区还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在XXX市新城区规划建设之外,现索伦大桥东引桥以南,与规划建设的XXX中心城区相接;二是市场条件好,交通通讯便利。发展园区仅离XXX城市中心7公里,在交通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利于与城市对接,社会事业(医疗、学校、幼教等)纳入XXX区总体发展规划;三是立地条件适宜,气象水文条件和土壤条件良好,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易开采,且周围生态环境好,地势
平坦,利于大规模农业耕作生产,符合人居环境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四、实施整体迁移试点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XXX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位于大兴安岭西麓,东邻牙克石市,南接鄂温克自治旗,西和北与陈巴尔虎旗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49°06′—49°32′,东经119°32′—120°35′之间。XXX区是X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大兴安岭岭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301国道、201省道和滨洲铁路的交汇点。XXX区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人,占90%,农业人口3万人,占10%)。XXX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平均最高气温28℃,平均最低气温-32℃。全年日照时数为2648小时,≥10℃有效积温1929℃,无霜期109天。年平均降水量344.7mm,平均风速3.3m/s,海拔高度在603--771.6m之间。XXX境内有XXX河和伊敏河穿过,两条河径流量达18亿m3。
多年来,XXX区XXX镇友好村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且居住分散,整体上处于边缘化状态,农业生产停留在低水平发展状态,农民增收缓慢,是XXX区主要贫困农村。为解决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彻底摆脱农民刚致富又返贫的局面,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采取“整体迁移”的方式改善村民生存、生产环境,才是解决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出路。按照上级有关扶贫文件精神,结合XXX区实际,区政府决定将XXX镇所辖友好村迁至
XXX农业发展园区内(XXX区友好村东山上)。
在新时期,XXX市和XXX区相继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构想,XXX区作为XXX市的首府所在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XXX的形象,因此要把海区打造成在东北地区有影响、在XXX有重要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至关重要。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XXX城市人口增加一倍,达到60万人,按照这样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海区人口应该达到40万人,这就需要海区要在“十二五”时期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外围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样的总体要求下,XXX区将继续以XXX镇为主体加快XXX农业发展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实施地点与友好村迁移地同属一个整体规划中,通过“园区”建设这个平台,来统筹城乡发展,完成XXX区友好村整体迁移工作,实现城市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三赢为目标,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园不进城”,在实现土地资源最优配置组合的同时,解决贫困农民发展问题,促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让农户迁离不具备谋生条件的环境中,尽快让他们脱贫致富。另外城市建设的加快,为XXX区友好村整体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摆脱贫因提供了有利因素和巨大动力。“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符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符合XXX区总体规划,符合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五、项目规划和布局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要求,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每栋楼房基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移民100户,每户建80平方米砖混结构楼房住宅,每户建2亩的钢架结构大棚。该项目占地总面积27公顷,其中生活区占地面积13公顷,生产区占地面积14公顷。
六、项目建设规模和具体内容
此次友好村扶贫开发工程,规模为安置贫困户100户,361人。整体迁移试点工程安置标准及建设内容:每户拟新建80㎡砖混结构住房,每户建2亩大棚和配套基础设施。
(一)安居工程投资
建房100户×80平方米/户×1400.00元/平方米= 1120.00万元;
仓房100户×24平方米/户×300.00元/平方米=72.00万元
(二)种植设施工程投资
建大棚200亩×1.20万元/亩=240.00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
1、打深水机井及配套设施投资15.00万元
2、架设电力线路1.5公里×5.00万元/公里=7.50万元; 50KV变压器1台×6.50万元/台=6.50万元;
3、柏油路建设0.8公里×25.00万元/公里=20.00万元;
4、田间道路建设5公里×2.00万元/公里=10.00万元;
(四)其他部分投资
工程监理费6.00万元,不可预见费15.00万元
七、投资概算
该工程总投资1512万元,其中上级扶贫资金300万,地方政府配套资金300万,项目捆绑资金792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20万元(平均每户12000元)。
八、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按照XXX实际情况,每亩大棚种植蔬菜平均产量1万公斤,根据均价平均1.20元/公斤,因此,每户按两亩大棚计算年均收入约24000元,扣除成本费用约3500元,盈余约20500元,按户均3口人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合6830元。
(二)社会效益:XXX区友好村整体迁移项目为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摆脱贫因提供了有利因素和巨大动力。“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符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符合XXX区总体规划,符合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九、项目组织与管理
(一)地方政府做为扶贫开发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投资解决移民小区的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统一管理和使用扶贫资金,将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设施建设上(如住房、大棚温室等建设),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三)为保证扶贫开发的工程质量,移民新居工程应向社会统一招标。
(四)政府统一划拔土地,统一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统一办理城镇户籍,统一纳入社会保障。在扶贫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律减免各类建设费用,办证只收工本费。
(五)政府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各类项目贷款资金,保证移民扶贫开发工程的同步配套工程“XXX农业发展园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附图:
图一:XXX区XXX镇友好村移民扩镇项目规划区位方位图
图二 XXX区XXX镇友好村移民扩镇项目平面规划示意图
图三:移民扩镇项目单元住宅效果模拟图
图四:移民扩镇项目大棚设计方案图
图五:移民扩镇项目住宅户型示意图
第四篇:村项目建议书
矶滩沟汀村龙坡、重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矶 滩 乡 人 民 政
二00八年五月
府
***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村庄道路、排水
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村庄道路、排水沟
及防洪坝建设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单位:**乡人民政府
项目建设主体:**乡沟汀村委会
技术依托单位:****乡水利站、农公站
项目建设规模:道路1900 米排水沟380米 防洪坝50米 项目建设内容:村庄内道路硬化、村庄排水沟及防洪坝 项目总投资: 30万元
项目建成效益:解决两村民组近400人的交通、排水以及防
洪安全问题
**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
及防洪坝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建设的目的和依据1、1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1)项目名称:**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2)项目单位:**乡人民政府1、2项目提出的背景
**乡位于**县北大门,“殷石”公路贯穿全乡,交通便捷,全乡1500余户,5700余人,生态环境良好,沟汀村龙坡、重兴两村民组经过集中移民搬迁,居民住房虽经统一规划,但村庄道路因资金等原因,排水不畅,一遇到雨水天气,污水漫流,部分地段防洪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本县的几项重点工程的即将建成,这种状况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也影响了我乡政府甚至全县对外的整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3项目申报理由
(1)实施该项目是改变居民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改变政府对外形象的工程,更是执政为民的工程。
(2)群众要求强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证。
1、4项目编制依据
(1)项目按照建设新农村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2)项目编制依据《**乡“十一五”扶贫发展规划》
二、项目建设内容2、1计划实施**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1)新建村庄道路(水泥路面)1900 米,路宽 3.5米,(2)新建村庄内排水沟380米,(3)防洪坝50米2、2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时限为三个月,即2008年6月实施,2007年8月结束。
2、3建设管理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领导,组织协调,资金使用,施工管理等工作,项目实施以帮扶资金和农户筹措资金相结合,项目建设后村组管理,自我维护。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1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总概算为30万元,其中
新建道路1900米,需资金18万元,新建排水沟380米,需资金7万元,新建防洪坝50米,需资金5万元。
3、2资金筹措
(1)申请帮扶资金24万元,(2)地方自筹配套6万元。
四、项目效益
(1)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村庄内的交通、排水和防洪问题,改变“脏、乱、差”的局面。
(2)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3)能密切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系。
第五篇:xx村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村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一、项目管理机制
1、由**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村扶贫开发规划》,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报省农业厅(省委农办)同意,再具体组织实施。按规定进行项目工程招投标,订立合同,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测、验收、上报报账资料等。
2、由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老年会、村民代表各1名,组成扶贫项目工程监督2人小组。负责监督扶贫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并参与项目验收。
3、由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承建(中标)单位和项目工程监督小组组成项目验收组。对完工项目进行验收,提出验收意见。
二、项目资金核算
1、严格按照村财乡管制度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会计核算,扶贫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帐核算;扶贫项目工程类款项原始凭证,须有项目工程监督组成员签字后支付。
2、聘请的项目工程监督组成员,根据要求开展项目监督时所造成的误工,按照规定标准给予一定的误工补贴,补贴在项目管理费中予以列支。
3、项目工程款采取施工进度、先建后补方式进行支付,且须全额开出有效票据。工程施工中,根据工程进度和质量,拨付50%;工程竣工后,根据《工程验收结算表》同意验收意见,拨付40%,余款在一年内付清。先建后补项目根据《工程验收结算表》同意验收意见,一次性拨付补助款。
三、项目监督管理
1、由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结合争取的项目资金情况,在季初或月初在村务会上研究提出具体项目实施计划,按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形成会议纪要。
2、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安全由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纪检和上级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强化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3、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要求,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项目资金专项检查,全程跟踪检查各项项目资金的支付、使用情况。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按要求进行适时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