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六盘水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实施的意义及目的
项目的编制依据旅游业是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打造“凉都六盘水”品牌的战略实施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对六盘水至关重要。在《六盘水钟山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划在市中心旅游区范围,即白鹤生态旅游度假区,列为近期(2003-2007年)和中期(2008-2012年)重点发展项目,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又将上述区域作为钟山区“十一五”期间生态旅游业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并作为加快打造凉都品牌,提升城市形象魅力的主题之一。为了合理地、规范地、尽早地开发上述区域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好旅游业结构调整,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强势。
六盘水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气候旅游资源,多民族璀璨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点缀其中。但人们只针对休闲旅游产业和度假旅游,很少有游客对我们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民气、服饰制作引起关注。
根据相关技术支持单位钟山区旅游局、民宗局、发改局、六盘水市民族民间文化促进会、六盘水市旅游局的倡议,由企业牵头融资拓宽旅游项目道路,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为旅游项目的发展目标,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飞跃的目的。因此,实施该项目将极大的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六盘水市过去被称为“煤都”,是传统的资源(煤铁)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2004年凉都消夏文化节举办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为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产业的转型,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揭开了经济发展新的一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为下一步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作好准备和铺垫。“凉都”城市品牌的提出和创立,为下步消夏休闲旅游开启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的远见卓识,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六盘水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得到巨大的推动,从而为人们展现了一个难得的商机。该项目的实施将: ◆发展旅游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大、拉动性强、资源永续利用的新兴产业。它不仅可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购物、电信通讯、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各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为解决社会就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依托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尽快把六盘水的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十分必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文化园(村)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将带动六盘水的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区域的农民投身民族旅游和其他服务行业提供了增收途径,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一个展示其技艺和才华的平台,不仅她们有了自己的收入,为家庭的脱贫致富增收做出贡献,无形中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成为六盘水市城区居民为主的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钟山区现辖4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民族乡,总人口43.4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8.9万人,农业人口14.58万人。有汉、彝、苗、布依、回、侗、土家、水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35万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78.1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44亿元,第三产业32.63亿元;全区财政总收入3.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6元。而六盘水休闲度假的景点,还处于很低的开发水平,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中心城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该项目的开发将极大改善我市(贵州西部)旅游现状。
◆丰富与拓展贵州西部旅游线的内涵。
根据<钟山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布局为:凉都森林公园位于市中心旅游区范围,并作为近期和中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文化园(村)的开发将成为六盘水乃至贵州西部民族文化的后花园。
(三)建设该项目的目的及意义
六盘水市范围内居住着3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达总人口的30%左右,其中主要是苗、彝、布依,迁入历史较为久远,人数较多都有很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传统的服饰、手工艺品、生活用品中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六盘水民艺苑民族文化村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国土保护、生态建设和科学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文化村以森林、水域、喀斯特地貌等自然山水风光和凉都气候、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民族旅游业,条件具备,意义重大、切实可行。为六盘水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产业的转型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凉都城市品牌的创立,为消夏休闲旅游开启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六盘水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二、项目的选址环境
(一)地理位置
该项目拟选址六盘水钟山区白鹤生态区乌沙寨村,规划总面积120亩,地处东经104°、北纬26°。建设区域距离六盘水中心城区2.5km,与中心城区相毗邻,详情见附件。
(二)地质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属滇黔桂台向斜的黔西南凹陷区,为新华夏系及北西向斜构造。区内出露石炭纪、二迭纪地层,其岩性主要是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砂叶岩等。
拟选址地貌属高中山地貌类型,区内由石灰岩等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溶洞、落水洞、悬崖峭壁等喀斯特地貌景观较为发育。该区域内最高海拔2153.8m;最低海拔1815.6m。相对高差达338m。
(三)气候
文化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集中,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12.3℃,最热月(7月)均温19.9℃,最冷月(1月)均温3.1℃,;年平均降水量1182.8mm,主要集中在5月-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1%左右;年平均无霜期235天。旅游舒适期在210-240天。选区方圆20公里无重大污染源,加上凉爽的气候,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四)水文
拟选址内水文资源主要有德坞湖、大山塘和知青泉井。德坞湖,是1956年3月修建的人工水库,水库坝高13.2m,坝长334m;水库容量47.5万m3,水域面积4.7hm2。大水塘,位于白云山庄公路入口南侧山洼地,是2002年修建的一小型山塘,水域面积2500m2。知青泉,位于原二中农场旧址处,是天然的地下泉井,冬季出水量为0.5L/S。
区内泉水清澈,无色、无味、无臭,水质良好,完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五)土壤
区内分布的土壤有石灰土、黄棕壤、黄壤。
(六)森林资源条件
1、森林植被特征:森林覆盖率78%,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马缨杜鹃+白栎、短柄枹树+映山红、短柄枹树+响叶杨、木荷+短柄枹树、光叶高山栎+云贵鹅耳枥+化香、云南樟+云贵鹅耳枥,柳杉林等。
2、主要植物种类:有种子植物120科343属544种。其中裸子植物有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为113科326属523种。有药用植物348种;用于绿地地被、垂直绿化、盆景、行道树、庭荫树、观赏等植物有250种。公园内自然分布的国家Ⅱ级保护的植物有香果树、中华猕猴桃;省级保护有:刺楸、白辛树等2种。
3、动物资源
区域分布兽类7目11科23种,鸟类10目25科62种。其中穿山甲、水獭、雀鹰等10种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小麂、大杜鹃等5种为贵州省级保护动物。
(七)内外交通条件
钟山区交通发达,贵昆铁路、水柏铁路、内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水大铁路和六盘水铁路枢纽编组站在中心城区纵横交错,水纳公路、水赫公路、大烟公路、水盘公路、水黄公路形成了通向区外的五条主干线。钟山区距省会贵阳市254km。
拟选址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建设区域距中心城区仅2.5km,目前,内主干道通行条件较好,主干道为泥砂路面。通向建设区域的主干道可在原有便道的基础上修整使用。
(八)电力、通讯
拟选址内已通电,电源为国家电网。通讯网络覆盖白鹤生态区,且讯号较好。
(九)医疗、商业及公园旅游服务设施
公园毗邻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区内医疗、商业条件好。公园可利用城区的医疗、商业服务条件,满足开展旅游对医疗、商业服务的需要。
目前,拟选址内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有山庄。主要为游客开展农家餐饮、垂钓及小型会议,但设施简易,场地小、规模小,档次和服务能力、水平明显偏低。
(十)项目区自然景观
1、森林植被景观资源
森林景观类型特征:区内植被类型主体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除冬季因落叶失去观赏价值外,其余多数时间具有一定的游赏价值,季相变化分明,特别是春夏之交,各种杜鹃竟相绽放,五彩缤纷。森林景观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3个覆盖型组,10个覆盖型。针叶林:华山松林、柳杉林
阔叶林:马缨杜鹃+白栎、短柄枹树+映山红、短柄枹树+响叶杨、木荷+短柄枹树、光叶高山栎+鹅耳枥+化香、云南樟+云贵鹅耳枥。灌丛:直角荚蒾+火棘、草坪。
古树资源景观:湖北山楂古树,分布于张家寨(现羊场组)水井边,树高10m,胸径28cm,枝下高6m,冠幅7×8m,树龄约为200~300年,硕果累累。据现有数据显示,目前是贵州省最大的一株山楂,被称为贵州山楂王。植物园:面积2hm2,栽培树种有:南方红豆杉、西康玉兰、厚朴等120余种。
2、地文景观资源 牛黄大山
海拔2092.8m,是游人观森林景观、朝晖、夕阳、云海、雾海、雪景等气象景观、山下城市风光等景观景色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马匹崖(仙水坡峭壁)
峭壁高约70m,长约180m。具有一神奇的传说。该景观具有一定的观赏和科普价值。发拖崖
位于羊场坡西面海拔1950m处,峭壁高约80m,长约200m。是开展攀岩活动的理想场所。发拖洞
洞口宽敞,最高处高15m,宽30m,深20m。洞口处于一地势低洼地,山涧溪流由此潜入地下,充满神秘清新的色彩,具有较高的旅游审美情趣及科普旅游、观光价值。通天洞
位于张家寨(现羊场组)北面约500m山的下部。洞口高约10m,宽约12m,进入洞口便是一面积约400m2的宽敞洞厅。因该溶洞有一长和宽约10m的天窗,人们便将该溶洞叫通天洞。是游人开展探险、游赏地下世界的良好场所。
3、水文景观资源 德坞湖
是1956年3月修建的水库,坝高13.2m,坝顶长334m,库容量47.5万m3,湖区水域面积4.7hm2。是开展水上游乐的好场所。大水塘
是2002年修建的一小型山塘,水域面积2500m2。水源来自山间自然的森林滞留水,水质清澈。周围森林植被茂密,天然草坪翠绿如茵。是开展垂钩、野憩的场所。知青泉
位于原二中农场旧址处,是一天然的地下泉井,一年四季出水不断,冬季出水量可达0.5L/s,水质清澈,清凉回甜。二中农场建于1971年6月,该泉井是原知青在二中农场劳动时的饮用水,具有纪念意义,故被称为知青泉。现泉井出水洼地是一面积约300㎡的小水塘。
4、天象景观资源 云雾景观 雪景 雨凇、雾凇 朝晖、夕阳
5、民族风情:有彝族风情、苗族风情和布依风情等 民间音乐:山歌、酒歌 民间舞蹈:苗、彝族、布依、回族等多民族原生态舞蹈 民间工艺:蜡染、刺绣、挑花等民族手工艺 民间习俗: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习俗
三、项目开发条件及市场定位
(一)项目开发条件
1、公园旅游开发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条件较好 风景资源类型较多 环境舒适、清新自然 旅游资源互补优势较好 后发优势渐显
民风民俗纯朴、参与热情高涨 地方党委政府及林业部门重视 客源市场广阔
2、项目开发的制约因素 全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 公园内基础服务设施薄弱 气候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 客源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旅游人才匮乏 管理现状较差
(二)市场定位 六盘水城区居民为一级客源市场。
毕节、兴义、安顺、贵阳及云南昭通、宣威、重庆为二级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等省外发达地区游客;省外过境游客及国外游客。
四、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进度
(一)建设内容
规划总面积120亩,区内主要由六大主题区域组成,分别是:民俗文化度假中心(三星级)、苗族风情园、彝族风情园、布依风情园、民族旅游商品一条街、民族特色食品一条街。
(二)建设进度 建设内容 建设时间 备注 立项规划设计 2007年8月
民俗文化度假中心 2008年1月——2010年1月 彝族风情园 2008年1月——2010年1月 苗族风情园 2008年1月——2010年1月 布依风情园 2008年1月——2010年1月 民族旅游商品一条街 2008年1月——2010年1月 民族特色食品一条街 2008年1月——2010年1月
五、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工程
1、民俗文化度假中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设豪华、标准客房390间,会议中心(大、小),投资3800万元。
2、彝族风情园、苗族风情园、布依风情园: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设民族歌舞演艺厅、手工制作体验厅、国内外专家研究会所、宴会厅、包厢、厨房、备餐间等,投资3800万元。
3、民族旅游商品一条街、民族特色食品一条街:两街为东西走向,占地面积为2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600平方米。投资2664万元。
(二)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给排水工程投资30万元,供电投资50万元,道路改造投资350万元,停车场及车库200万元,绿化工程200万元,锅炉房及配套设施约100万元,露天休闲广场及其他设施300万元。投资额为1230万元。
六、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范围:该项目是六盘水民艺苑商贸有限公司(六盘水民族文化村)的项目投资估算,包括主要项目、辅助项目、公用项目、设备购置、装修及建筑费用估算。
投资估算的依据:采用旅游线路及容纳能力进行估算;其他费用根据有关规定计列。
固定资产投资为115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7000万元,装修费用为3000万,机电设备为1500万元,建设期利息为0;流动资金:全额流动资金450万,铺底流动资金50万元;项目总投资:总投资由固定资产投资和全额流动资金组成为12000万元。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费用预算: 固定资产费用,修理费按营业总额3%记取; 机电更新修理费用,按营业总额2%记取;
劳动定员200人,年人均工资及福利15000元/人; 其他管理费用按工资及福利的100%记取。
2、经济效益估算:
年收入按森林公园游客估算加文化园项目的广告力度进行,取70%入住率,平均每人消费150元,预计本项目建成后,平均营业额如下: 年营业额:18.9万人次×150元=2835万元。年税费:2835万元×10%=283万元 毛利润:2835万元-283万元=2552万元
纯利润:2552万元-741万元(固定费用)=1811万元 投资回收期(除建设期外):12000÷1952=6.63(年)
(二)社会效益
开发建成后的民族文化村,将集度假、休闲娱乐、民族旅游商品、手工艺品展示、会议商务等于一身,以综合性的功能定位,广泛的市场覆盖面,满足旅游、摄影、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种需求,对生态旅游和民族旅游的发展,提高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保护的自觉性起到促进、宣传作用;民族旅游将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三农”建设,提高“三农”档次,改善民族地区物质生活,促进就业和环境改善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文化村的建成后,将至少可以解决200人的就业安置,有效减轻生态移民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地区繁荣;有利于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让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参与旅游线路的组织、安全保障及向导游等工作,有利于提高管理、社交等实践能力。同时大量异地游客的观光旅游及科考、休闲、探险等活动,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人民的交流,相互吸收先进思想、文化、知识和经验,搭建起民族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平台。
建成后的民族文化村,将成为贵州旅游网点中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一个旅游热点,成为贵州西部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三)生态效益
民族文化村的建立可起到对外宣传云贵高原喀斯特自然风光,配合绿化美化工程的完成,使当地环境更加秀美,其噪声将控制在国家风景旅游的噪声类标准内,即白天50分贝以下、夜间40分贝以下。空气中氧化合物将会达到1类标准,达到国家对风景区保护空气标准要求。通过旅游实践感召全人类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可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全面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草地生态监护等工作,有效改善和保护珠江上游生态环境。
八、管理组织
(一)管理体制:设立六盘水民族文化村管理处。六盘水民族文化村为民营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
(二)组织机构及定员:企业组织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负责制,设董事长、监事长、总经理、各功能区经理、防消科、财务科、工程部、班、组。年工作日为365天,轮换班次按现行服务行业有关规定执行,工时为八小时,人数定员为200人。
九、环境保护消防安全措施
(一)环境保护原则
增强法制意识,切实保护环境。民族文化村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对环抱的各相关管理法规,其保护规划要与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相适应。要维护整个区域的完整性,严格向森林公园直接排入未经防污处理的废水废物,明确具体要求,划分责任区,做到专人专区,专人负责。
(二)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措施: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很多,如:(1)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污染;(2)保护生物资源,规划区内严谨滥砍滥伐;(3)统一建设规划,杜绝随意建设房屋;(4)严禁固体废弃物(气)乱排乱放。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植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主要措施:(1)加强法制宣传和生态意识教育;(2)加强植物的防病防虫措施管理;(3)制定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在项目开发建设中不得有损生态环境;(4)成立环境保护队伍,对项目区内污染行为进行查处纠正,对项目区外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报告,报上级有关部门处理纠正。
(三)废物处理方法及达标要求
1、废水污水处理
配套建立废水污水处理设备,项目区内的所有生活污水采取分片集中处理,分片收集处理达标之后排放入规定区域,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向该建设区域内。
2、旅游垃圾处理。
(1)垃圾收集。在项目区大门口、停车场、餐馆购物点及度假区内各景点、道路两旁适量放置垃圾盛放装置,区分可收回及不可收回垃圾装置。垃圾盛放装置的材质、形状、色调适宜与文化村相关的,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2)垃圾分类。区分可回收循环利用和不可回收循环利用两大类,大类垃圾收集后再细类处置,对物质资源(如酒瓶、饮料瓶罐、报刊、纸张之类)分类捆绑装进专用的资源回收袋。(3)垃圾处理。分类后的垃圾可分别采取卫生填埋法、堆肥法或者运往专业工厂回收处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都应以无污染、全减量、有效资源充分利用的综合处理方为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城市垃圾处理方式,真正实现了垃圾处理的综合化。
(四)大气环境保护
1、主要目标:在项目施工和运行期间,文化村大气中的SO2、NO和颗粒悬浮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不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气环境标准>的二级标准,并力争空气质量应为优。
2、主要措施:项目区内因地制宜种植花草和树木。项目区内的宾馆、酒店、冬季取暖用锅炉等一律实行“中央空调”工程。
(五)实施方案
针对拟对本项目环保污染物来自于项目运作和建设当中煤尘、煤场、粉渣、建筑垃圾、废气、废水为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
1、处理意见
煤场扬水避免粉尘,煤渣统一堆放,用公益设施的原辅料,生活废水量较多,来源于卫生间、浴池、餐饮等生活设施,生活垃圾指游客带入或废弃的白色垃圾,水果核及妇女卫生用品,生活废水由化粪池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由园区排洪沟排出,生活垃圾处理办法
(一)填埋;
(二)由垃圾清运车运出;
(三)捆绑回收。
2、环保工艺总图
按规划方案进入或游客进入方式进入。
(六)消防安全措施
1、消防方案
本项目在建设运作过程中使用煤、及其他燃料、运输,并有的明火、静电、雷电、电气花火以及爆炸事故等火灾隐患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原因有: 煤:煤为可燃性物质,属丙类火灾危险品,粉尘具有爆炸性,着燃点在300-500C。间,爆炸下限浓度33-45g/m3, 因该项目选址在森林公园,煤堆放时间不益过长,并参照《城镇然气设计规范》相应规定。主要危险区域:
锅炉房 甲级区 危险物 炉渣 防火消防措施:
锅炉房原离有林范围和构建工程,与其他建筑物之 间留有防火安全距离,并设置环行消防通道。
防止红炉渣落地,用自来水浇灭。电气
本项目工作用电为民用电负荷,在各建筑物主要出口外没有应急照明和安全门,设置火灾报警。在各通道、走廊没有疏散标志灯,电气设计采用可靠的防雷、防静电措施。建筑
各建筑物按相应的耐火等级设计(不小于二级),全部采用钢结构式,主要建筑物设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各建筑物的通道宽度、楼梯形式、耐火等级均严格执行《建筑设计放火规范》等相应规定,建筑物上作防雷针。灭火器选用
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各建筑物,适当位置配置建筑灭火器。消防给水与排水
本项目消防用水由取水泵房,100m3高位水池和园区消防管网供给,室外消防给水管成环状布置,建有消防蓄水池,消防水泵房、供水系统可满足消防用水的水压,水量的要求,圆区内设置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30L/S,选用QS100型室外消火栓,配QC14,园19开并直流水枪,Q65、L60麻值水带,设有环状消防给水管,管径不小于DN100保证最不利点水枪的水柱大于10米,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小于150米,室内消火栓用水量按5L/S设计,选用了SN65型室内消火栓,各住室采用Q4m2消防自动设施。园区火灾延时按3小时计算,园区设排水沟,保证园区洪水排放。
3、消防措施效果预测与评价
本着与森林公园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目的,该项目防火及消防措施比较完整,实现了“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结 论 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贯彻落实<六盘水市钟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若干精神,满足对六盘水地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需要。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森林公园内白鹤村、乌沙寨村的脱贫致富创造广泛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及公园邻近区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促进对外交流,加快各行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综上所述,在经济上可行,从社会效益上,充分发挥森林公园于文化村相应互补,对地区的旅游经济、民族经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保护民族手工艺品、传承手工艺品及文化,合理利用天然资源,其意义重大;故该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附件:
1、贵州省林业厅关于建立凉都省级森林公园的批复文件.2、凉都省级公园有关图片.3、拟选址区域卫星图片及现场图片.
第二篇:村项目建议书
矶滩沟汀村龙坡、重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矶 滩 乡 人 民 政
二00八年五月
府
***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村庄道路、排水
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村庄道路、排水沟
及防洪坝建设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单位:**乡人民政府
项目建设主体:**乡沟汀村委会
技术依托单位:****乡水利站、农公站
项目建设规模:道路1900 米排水沟380米 防洪坝50米 项目建设内容:村庄内道路硬化、村庄排水沟及防洪坝 项目总投资: 30万元
项目建成效益:解决两村民组近400人的交通、排水以及防
洪安全问题
**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
及防洪坝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建设的目的和依据1、1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1)项目名称:**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2)项目单位:**乡人民政府1、2项目提出的背景
**乡位于**县北大门,“殷石”公路贯穿全乡,交通便捷,全乡1500余户,5700余人,生态环境良好,沟汀村龙坡、重兴两村民组经过集中移民搬迁,居民住房虽经统一规划,但村庄道路因资金等原因,排水不畅,一遇到雨水天气,污水漫流,部分地段防洪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本县的几项重点工程的即将建成,这种状况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也影响了我乡政府甚至全县对外的整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3项目申报理由
(1)实施该项目是改变居民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改变政府对外形象的工程,更是执政为民的工程。
(2)群众要求强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证。
1、4项目编制依据
(1)项目按照建设新农村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2)项目编制依据《**乡“十一五”扶贫发展规划》
二、项目建设内容2、1计划实施**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1)新建村庄道路(水泥路面)1900 米,路宽 3.5米,(2)新建村庄内排水沟380米,(3)防洪坝50米2、2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时限为三个月,即2008年6月实施,2007年8月结束。
2、3建设管理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领导,组织协调,资金使用,施工管理等工作,项目实施以帮扶资金和农户筹措资金相结合,项目建设后村组管理,自我维护。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1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总概算为30万元,其中
新建道路1900米,需资金18万元,新建排水沟380米,需资金7万元,新建防洪坝50米,需资金5万元。
3、2资金筹措
(1)申请帮扶资金24万元,(2)地方自筹配套6万元。
四、项目效益
(1)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村庄内的交通、排水和防洪问题,改变“脏、乱、差”的局面。
(2)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3)能密切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系。
第三篇:传承民族文化-塔式公墓项目建议书
殡葬改革与根祖文化传承——塔式公墓
项目建议书
司马方圆
我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大国,已被国外形容为“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4:2:1家庭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除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正在经受日益严峻考验之外,民族文化中根祖文化的家族文化、孝道文化、祖坟文化、殡葬文化也正在出现传承断层。目前,日积月累的殡葬用地与经济发展用地已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土地资源矛盾,墓地价格的涨幅已远远大于房地产的价格涨幅,贫富差距正在向殡葬产业蔓延,如政府部门再没有很好的措施解决往生人口问题,势必引发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
目前,政府对二次墓葬项目基本已叫停,但往生人口的去向除提倡环保丧葬方式外,还应最尊重广大百姓的传统习俗,塔式公墓项目应该是比较可行的替代方式。
一、项目背景:
当前中国,在人口计划管理方面,产生并遗留下来三大难题:计划生育、失业与就业再就业、往生人口管理。前两大问题,由于整个社会从上至下普及关心、参与、支持与资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决。而往生人口的统筹管理,亦即殡葬改革,从理论、政策、方法到实践,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中国殡葬的传统习俗和先人往生成本正在日益考验着国家管理者对往生人口管理的能力,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制定有效措施,通过传承民族文化中根祖文化的概念,引导民众改变目前的传统殡葬习俗。
1、殡葬文化:
在中国的宗教文化、殡葬文化繁荣昌盛时期,以土葬、棺葬为主,逐步发展了水葬、穴葬、鸟葬、天葬、树葬、崖葬以及火葬、陵葬、塔葬等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城市化先进国家和地区以火葬、陵葬、水葬、树葬、塔葬为主,非城市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则以土葬、棺葬为主。而航空葬、太空葬、冰库葬等,这几种特殊形式,是由世界级富豪得以消受的超级特权。
在封建社会,由于大量财富流向官僚地主阶级,导致阶级分化、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在当前国内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情况之下,墓地价格的涨幅已远远大于房地产的价格涨幅,墓葬产业正在向奢侈品产业蔓延,已演变为“富人权贵”的特权。由于墓葬成本的逐年上升,正在成为为少数人服务的产业,这必将引发社会的两极分化矛盾发展,最终引发不可低估的社会矛盾。
2、殡葬用地:
现在全世界正处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中,因此一个利于当今人们生存环境,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的方法就是彻底否认土葬,推行火葬,以及不占用土地的丧葬方式。如果火葬后的骨灰仍然埋进土里,那就只是把原来土葬后占4平方米的土地改成0.7平方米,并不能真正解决其根本问题。不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现在中国13亿人口全埋在中国大地上,那中国将会变成一个什么状况?可能是满山遍野的坟,而无活人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地区已出现出门见坟、抬头见坟、低头见坟、步步见坟的现状,后人与先人争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全部实行二次土葬,我们国家在100年内将有20亿往生人口需要“入土为安”,按最低标准每人0.7平方米计算,也要占地14亿平方米,相当于200多万亩土地,使活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
3、资源危机:
判定殡葬是否文明的程度,要观察其是否有利于与社会文明进化方向,是否有利于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取向,有利于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耕地、土地、山地、山穴、河流、空气、卫生不受人为的浪费和污染,有利于节约森林、木材等资源,是否既有利于国家、集体又有利于个人、家人、族人,是否既有利于当代又有利于未来。地球的土地资源是永远有限的,而人类的繁衍生息永远是无限的。以永生、永灭、永占的“无限”去蚕食“有限”的、愈来愈少的土地资源,人类迟早会土地资源的矛盾爆发一场空前危机。
二、殡葬形式: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创造了丰富的殡葬文化。自古以来,由于人们的贫富贵贱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乡规民约不同,长幼辈节不同,丧葬名节各有不同。散见于各种典籍,关于丧葬的形式有60多种,死亡称谓有500种。在中国国内目前主要实行的丧葬形式有:塔葬,天葬,火葬,水葬,树葬、土葬等殡葬形式。
1、塔葬:
塔葬是佛教中的最高殡葬形式,自古至今只有少数贵族和有名望的人士才有资格获得这一殊荣。塔葬又称灵塔葬。灵塔的种类有很多,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石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在佛教界,灵塔以**的地位而定,如**,班蝉为金灵塔,包裹金皮,镶以珍宝。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开始提倡塔葬的殡葬形式,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推广宣传,缺少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配套服务的措施,目前还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服务措施,文化内涵,进行更加有效的宣传推广。
2、天葬:
天葬,是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梦想。天葬时,群鹫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这种丧葬形式是受释迦牟尼传记中的“舍身饲虎”的精神影响,所以直至今日,在西藏的佛教徒中仍普遍流行。
3、火葬:
火葬,最早兴起于中国彝族,远古的彝人认为人死后火葬,灵魂可以随着青烟找到祖先的送魂路线,回到祖先身边。佛教认为,火是火神,是火凤凰,佛教弟子圆寂以后,经过“涅槃”(火化)脱胎换骨,就由火凤凰翩翩飞天,可以脱离苦海,可以重新做人。所以,火葬是一种最自然的高级殡葬形式。解放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的日益减少,因此火葬成为中国政府提倡的主要殡葬形式,使土地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
4、水葬:
水葬(包括海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一些水边的国家即有此习,很多国家或地区如今也没有水葬习俗。水是无处不在而互通的,人的灵魂在水中漂游,可以自由的寻找到他们最美妙的归宿地。同时,因水葬成本较低,而成为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是夭折孩子最长采用的殡葬形式。火葬后在进行水葬也许最好的殡葬方法,就像周总理、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都作出了榜样,把骨灰撤向大海,撒向祖国大地。中国提倡火葬+水葬形式已有20多年,但国人目前很难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有少部分革命先烈立遗嘱要求后人进行火葬+水葬。
5、树葬:
最早兴起于中国西藏,被树葬的一般是一岁以内因病夭折的小孩。在藏胞眼中,孩子身上没有罪孽,是最最纯洁的。所以,“让他们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是树葬的真正含义。现代社会,树葬在环保人士的推广宣传下,已成为一种先进的殡葬形式。国内环保人士认为,将死后自身的“五行真气”回归绿色世界是一种最好的自然回归形式,但目前接受树葬形式的,大部分还是集中在那些买不起高价“墓地”,又想“入土为安”的百姓群体。
6、土葬:
土葬,曾经是对得了瘟疫等疾病,不正常死亡而实行的一种葬礼。但是,因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一直遵循着“人死为大,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以此表示死者是受到尊敬的,表示没人再去和一位死者去争地位、荣誉、名利等。目前,中国的土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土葬,即没有经过火葬而直接选择土葬;另一种是,改革开放后在政府推广宣传下新兴的火葬以后,再加棺材或不加棺材的土葬形式,而后者比前者更加浪费人力物力。
三、塔葬文化:
1、塔葬起源:
中国各族的葬仪风俗众多,塔葬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发的习俗,最早是佛教**和僧侣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塔”译自梵文(Stūpa)或 巴利文(thūpo),现在属于我国藏族葬仪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又称“灵塔葬”。塔葬,是一种很特别的“高规格”殡葬形式,与佛教哲学的传承和佛祖的率先垂范有着悠久的渊源。佛教教义有自觉论、色空论、因果报应论、生死轮回论等。其基本思想是,人生在世要自觉戒除色、财、权、利等邪念,多积德多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者可以立地成佛,恶者下九层地狱。僧尼圆寂以后,一律火化,其骨灰盒置于塔楼之中长久保存,这就是塔葬。
佛教认为高尚的人应当是一尘不染的,在世时是如此,在天时也是如此,所以不应该埋葬在地下。埋葬在地下,灵魂不能上天,永世不得翻身。佛教的宝塔,一般为七层,即七级浮屠(即佛塔)。虽然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无可讳言,佛教的“火葬+塔葬”的丧葬形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是一种很先进的殡葬形式。2000多年来,塔葬一直都是一种超级殡葬形式,尽管我国有1/3的民族有火葬的习俗,却是没有普及塔葬,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2000多年来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普罗大众无权享受;二是,人们对于此类模式知之的人甚少,塔葬产业化未能得到规模化推广。随着中国往生人口的日益增加,塔葬改革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殡葬文化革命的展开,真正的“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为期不远了。
2、塔葬优势:
几千年来,塔葬和土葬、水葬、天葬等其它殡葬方式一直并存着。由于人口的越来越多,而一直为大家接受的土葬方式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更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活人的生活空间,因此,殡葬改革势在必行,也应列入国家当前首抓的几个重点改革之一。而与其它殡葬方式比较,塔葬则为现今最好、最能符合中国民情与殡葬改革政策的殡葬方式。
1)从经济地理学、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毫无疑问,塔葬是一种最好的形式,一是可以节约大量土地,二是可以节省大量材料,三是便于集约化管理,四是可以综合开发,发展文化旅游业;五是文明化程度高,对各方面都有好处。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因土地开发涉及的坟墓迁移情况越来越多,各地政府为此也深感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甚至引发出许多社会矛盾。实行塔葬,地方政府在遇到土地开发需要迁坟的情况,直接可以指定免费安置于塔式墓地之中。
3)在人往生以后,实行土葬将被长年累月埋葬于荒地野川,日晒雨淋,无人管理,十分寂寞。而进
入塔式墓地安葬,在塔式墓地内则会提供一种:装修富丽堂皇、灯光明媚、空调雅座、众神相伴的规范管理环境。可见,土葬是不能与灵塔宝座同日而语的。
4)塔葬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沉淀,又是现代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塔葬具有佛教文化的基础,除了佛经以外,优雅的寺庙和灵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任何一座城市,没有寺庙,没有宝塔,这座城市的旅游就缺少应有的活力,其文化旅游就必然缺憾,必须逊色。
5)从保护世界遗产来看,建设塔葬文化事业,也是弘扬古典文化和拓展旅游文化事业所应该着重考虑的大项目。几千年来,殡葬包括塔葬文化与宗教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虽经历数千年岁月的熏陶,仍经久不衰,光芒四射,显示了这种特种文化的特殊魅力。
6)只有千年塔,没有百年墓。现在墓地的使用年限为20年,20年之后如不交管理费或国家政府有重大建设需要征地,墓地就会被撤销、平掉。而塔在历代以来基本上保存的比较完好,因为它有历史文化、社会及经济的效益,没有人会把塔给推、平掉。
选择塔式墓地安放先人、长辈是最理想的,更有非常好的未来。因此,塔葬文化是新兴文化,塔葬方式是最好的方式,而设立塔式墓地也应该是最好殡葬方式。
四、塔式墓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就已经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珍贵,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强化推广宣传“火葬”形式,目前已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改革开放后,为发展地方经济,政府部门开始推广“二次入土”的“墓葬”形式,将已经火化后的骨灰重新进行土葬,导致目前殡葬成本的无限上升和土地资源矛盾。随着墓地价格的不断上涨,一块墓地已从10年前的几千元涨到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使绝大多需要往生的广大民众,已经感觉到“往生不起”了。贫富差距在“往生世界”的蔓延,导致墓葬正在成为有钱人的另一个身份“标签”,使本应清净的“往生世界”也开始成为攀比奢华的世界,并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
1、概念提出: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人的物质之身来自于宇宙,最终又回归于宇宙。人的物质之身是由宇宙中的各种物质分子所构成,当人的生命结束后将重新以不同形式(火化、腐烂等)分化成为物质分子回归到宇宙之中,是由物质不灭定律所决定的,不管你贫穷或富贵都不可能改变。如果有来生、有轮回、有转世、有托生的话,就应该以最快的物质分解方式,重新分解成为物质分子回归到宇宙,等待宇宙对这些物质分子的再次聚集组合获得新的生命。
通过上述各种殡葬形式,从物质层面可以看出,有效解决往生人口的最佳殡葬形式是“火葬+水葬”,同时也是把人的物质之身,重新分解成为物质分子的最快方式。因为,人的生命来自于自然界的“天、地、水、火、土”五种元素,对死者“火葬”后将骨灰撒入水中,变为泥土,交还给大地、上天,回归自然,这样就又把这五种元素交还给了自然——使生命得到了延续。
我们国家虽然意识到了“火葬+水葬”是化解土地资源矛盾的最佳方式,并在10多年前就开始提倡水葬形式,但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思想的影响,水葬还不能被大众广民众所接受。据专家估算,中国百姓实行海葬(水葬)的普遍性大概还要100-150年的时间。100年内,中国将会产生大约20亿的往生人口。这20亿往生人口将“何去何从”?值得人们深思。面对往生人口的国情,“塔式墓地”的殡葬概念是解决往生人口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由于,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几千年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人们的精神诉求,传统意识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在短期内要求人们统一在一种思想意识之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往生人口管理中就必须引入各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元素,从而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否则任何
殡葬形式都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2、塔葬现状:
近年,有些地方政府开始推广塔葬形式,由于缺少传统文化内涵而导致不被人们所接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受人死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另一方面,媒体对于塔式殡葬的形式宣传还不够,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塔式殡葬。目前,接受塔葬方式的,大多是观念较新的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成家后,每年要面临多次对男女双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六座坟墓的祭奠,紧时间成本就对他们造成了极大压力。
3、文化对接:
目前的塔葬形式大部分仍然是骨灰寄存方式,与现在的殡仪馆骨灰存放方式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更换了一个存放地点而已,从概念上没有任何突破,所以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相反,在寺庙“地宫”存放骨灰的形式确被很多民众所接受,已成为很多寺庙的主要收入来源。甚至在有些寺庙出现了“预约排队”的情况,在有人将骨灰移出后可以及时移入。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是寺庙引入了佛教文化,使人们有了一种借助寺庙曾人每天烧香诵经来保佑其子孙后代的平安寄托。由此可见,要有效的推广塔式墓地殡葬形式,需要引入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元素,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进行广泛宣传,并把塔式墓地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无缝对接,才可能有效地使人们自愿接受塔式墓地殡葬形式。
五、文化引入:
中国是世界七大文明古国中至今文明不断的唯一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更迭和外族入侵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没有中断过。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中断的原因,与中国的祭祖文化、祠堂文化、祖坟文化、家族文化、风水文化、孝道文化、殡葬文化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有效地推广塔式墓地殡葬形式,应该引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使广大民众自然回归到民族文化之内,使其感觉到家族力量对子孙后代护佑的回归。
1、祭祖文化:
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在塔式公墓一层大堂设立“三皇五帝”等祖先雕塑,并设立“祭祖日”举办一定规模的“祭祖活动”,引导广大民众自然入塔殡葬。举办祭祖活动除可以拉近塔式公墓与广大民众之间的感情之外,还可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2、祠堂文化:
家族祠堂,过去曾经是家族成员接受教育、协商家族事务、祭祖的主要场所。塔式公墓必须改变目前骨灰存放的殡葬方式,改为以家族在塔中设立祠堂集中存放骨灰方式,从而方便后人的集中祭拜,有利于家族成员举行一些祭祖活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已成为人们办理各种事物的首选,通过传统文化与塔式公墓的无缝对接,自然会成为年轻后人的首选殡葬方式。近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祠堂文化也正在国内快速回归。各地无序修建家族祠堂的情况越演越烈,非法占用土地修建家族祠堂的事件屡禁不止,如果采用塔葬公募形式引导民众入塔设立家族祠堂可有效的遏制非法用地情况的发生,并实现规范管理。
3、祖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坟的概念根深蒂固,普遍认为祖坟可以护佑子孙后代的平安。目前的墓葬方式,先人的骨灰被埋放在了不同的墓地,已经无法形成祖坟的概念,三代之上的先人甚至于安置在哪个墓地恐怕后人都找不到了。为此,以家族祠堂形式安放骨灰的塔式公墓形式,可有效地延续传承祖坟文化,引导广大民众入塔殡葬。
4、家族文化:
根据中国计划生育的国情,由独生子女形成的4:2:1家庭越来越多,对家族亲属关系的称谓已经十分模糊,导致家族社会关系形成的家族文化几乎不复存在。以家族祠堂形式安放骨灰的塔式公墓形式,通过将亲属集中迁入,设立家族族谱,按长辈有序排列存放骨灰等形式,可有效地恢复家族文化概念,延续家族文化的传承,引导广大民众入塔殡葬。
5、风水文化:
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民居建设学的智慧结晶,通过风水文化可选择出最易于民居生活的环境。中国民众对风水文化历来十分推崇,尤其是近年来风水文化回归十分迅猛。所以,在选择设立灵塔之地时,应尽量满足民众对风水文化的要求,选择当地的“风水宝地”建立灵塔,使民众自愿入塔安葬或设立家族祠堂。
6、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7、殡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殡葬形式十分丰富,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殡葬概念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在塔式公墓殡葬方式中引入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概念,是有效引导广大民众改变殡葬形式的有效措施。
8、宗教文化:
在几千年的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最典型和集中的传统习惯分类集中体现在宗教文化之中。如:儒家文化、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以及近年发展势头较猛的天主教、基督教外来宗教,在国内发展也成不断发展之势。如果,在塔式公墓殡葬方式中引入各种宗教文化概念,也是有效引导广大民众改变殡葬形式的有效措施。
六、项目运营:
1、项目名称:XX市XX塔式公墓殡葬项目
2、项目主体:在工商部门注册设立“XXXXXX塔式公墓事业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主体运营机构。
项目发起人可与政府的殡葬服务机构合伙注册殡葬事业或服务公司。
3、项目立项:通过当地民政部门进行立项
4、项目选址:与相关政府部门选择风景优美,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符合中国风水文化要求的地址。
5、项目用地:塔式公墓属于民生公益事业,应向政府申请“划拨地”。
6、项目投资:在项目立项后,凭立项报告寻求投资人合作共同开发项目;或由政府部门全额投资设立为公益殡葬项目。
7、建筑设计:整个建筑可有灵塔地宫、灵塔裙房(基座)、灵塔主体三个部分组成;
灵塔基座可根据地理地貌和环境情况设计成符合民众需求的形状; 灵塔主体可设计成为“圆形塔”、“六角塔”、“八角塔”等传统形状;
外形应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风格的塔式结构形状; 设置电梯至塔顶、地宫;设置中央空调; 一楼接待大厅装修应豪华、肃穆。
8、灵塔用途:
灵塔地宫:主要用于集中管理公共骨灰存放;
灵塔裙房:办公用房、服务大厅、殡葬商品商店、“三皇五帝”等雕像、宗教服务场所等;
灵塔主体:主要用于家族设立祠堂,集中存放家族骨灰及灵位场所,各家族可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进行装修(像家庭装修),可有效避免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
9、服务形式:
灵塔地宫:公众存放骨灰,按年收取寄存费,不再收取物业费用。
灵塔裙房:提供常规服务、公众祭祖活动、家族祭祖活动、宗教殡葬活动按场地、时间收取费用;
灵塔主体:按廉租房价格,每10年收取一次租赁费用,供家族集中存放骨灰,并收取物业费。
10、投资回报:政府部门、投资商与管理商通过租赁费和管理费获得回报。
七、推广宣传:
1、民族文化:引入民族文化元素,宣扬“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情结;
2、祭祖活动:引入祭拜祖先元素,设立“三皇五帝”塑像,每年举办祭祖活动等;
3、家族祠堂:引入家族祠堂元素,吸引民众主动群体入塔殡葬,传承家族文化;
4、祖坟概念:引入家族祖坟元素,通过家族群体骨灰存放,形成祖坟、家谱概念;
5、风水文化:引入风水文化元素,灵塔选址必须符合风水学的要求;
6、宗教文化:引入宗教文化元素,设立儒家、道家、佛家、伊斯兰、天主教、基督教等往生祭奠活动厅堂,向有宗教信仰的民众提供宗教殡葬服务活动场所;
7、往生成本:引入往生成本元素,通过低廉的价格,降低民众的往生成本;
该项目建议书仅为建设性意见,具体项目应根据项目本身实际情况综合制定具体设计、运营、推广方案。
邮箱:gan5409@163.com
2015年4月20日
第四篇: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2007-02-10 16:47:08
××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乌加河镇油房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乌加河镇油房村。
3、项目建设单位:××旗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5、项目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工程实施计划从2006年4月开始,至2008
年12月完工。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与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16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7、《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9、《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0、《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
文件、资料
12、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北纬41,镇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旗山前的一个标准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3人,占总人口的83%。
2、建设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花葵、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二狼山山羊绒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2005年,全镇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饲草料7690万公斤,大小牲畜存栏万头(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其中第一产值万元,第二产值万元,第三产值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长%。
3、油房村项目基本情况
油房村位于河套灌区乌加河镇镇西58公里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条件。全村总户数242户,总人口946人,辖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566亩,户均亩,大小牲畜存栏6460头(只),2005年该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4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较全镇人均收入差3274元,属于乌加河镇贫困村之一。
4、形成贫困原因
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现到严重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该村通过土地规划,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结合兴井废黄、灌排配套,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化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但全村60%的农户生活水平仍维持在贫困线以下,耕种土地取得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
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基本为零。因此,拟通过国家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资金,发展节水灌溉,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途径,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畜牧业及第二、三产业来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井、渠、路、林、田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本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项目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开发可用于农业生产。
2、水文地质: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形成于侏罗记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气候: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温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间,平均降雨量177mm,且集中在7--9月份,与农作物生产期不同步,属无灌溉无农业的区域。
4、土壤:因受黄河冲积和山洪冲
积的影响,土体构多为粘土与壤土(包括粉沙轻壤)相间分布,土层厚度均在1米以上,可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
二、自然资源
1、光热资源: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3225小时。积温:大于00c,35220c
无霜期为97天——151天,平均无霜期为130天。
2、水资源:项目区供水量由三部分组成,大气降水,引黄河水和地下水。因该项目区已弃黄,现在可以唯一利用的地下水,经分析计算,完全可以满足发展井灌的需求。
3、生物资源,项目区的生物资源主要由农作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组成。其中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野鸡。
4、社会经济条件、项目区现有农业人口802人,人均土地面积亩。其中人均耕地亩,2005年人均收入1214元。
5、基础设施状况,本项目区南测有旧乌加河渠、水利骨干设施基本配套。
固查线靠近该项目区,但项目区内的交通设施十分简陋,只有部分自然农路、农田运输十分不便。由于过去土壤盐渍化、沙化严重,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未形成规模化林网建设。电力骨干设施基础已初具规模,可为项目区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第四章项目建设范围内容
油房村东至丰裕村金星组界,北至油房村沙区、西至东泉子组乌兰壕组为界,南至临河区新华镇界。
二、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规模:项目区辖区面积3850亩,集中连片形成长方形分布。
2、项日工期:该项目从2006年4月开始施工,至2008年12月全部工程竣工实施完成,工期为3年。
3、项目建设内容
(1)土地总体规划:
项目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850亩,其中现有耕地3234亩盐碱地616亩。完成沟渠18条。农田主路9条7km,田
间路18条。新植农防林带,植树1400株,开挖农渠4条,埋设管道,配套相应设施。开挖毛渠36条12km,埋设管道12km,打配套机电井15眼,井深80km,混凝土井筒,单井出水量每小时80立方米。
(2)水利规划
全面实行井库双灌,降低地下水位,达到地表土壤脱盐目的。主要工程包括:开挖斗渠,农渠,毛渠12km,全部实现管道节水灌溉;打配套机电井13眼,井深80m,混凝土管井管、埋设低压管道12km。
(3)林网规划
项目区新增林网3条,折计面积115亩,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造林品种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辅以小量经济林。项目区内设农防林大网络的林带模式,在沙区设置防沙林,在东西主道路设置主林带,以利保护农田。
(4)道路规划
为了便利交通运输,项目区设主干
路、田间路。项目区需增设南北走向主干路6条,东西走向主干路3条,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高出地面米,总长7km,田间路18条,路基宽6米,路面宽4米,高出地面米,总长。
(5)田块规划
以渠、沟、路为框架,将项目区分割成东西走向的条块4块,每块东西长,南北宽185m。有利于提高水利用率,实现小畦灌溉,节约农业投入成本。
4、项目实施方案
该项目区要严格××旗、乌加河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实行井、渠(管)、路、林、电、田配套,将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并对原有耕地实施改造,提高耕质量等具体措施的指导下逐年逐量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必需工程。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共分三阶段组织完成项目所有工程)
第一阶段(土地总体规划的实施从2006年4月到2006年12月31日前将利
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土地总体设计、规划、工程的招标等工作。并完成该项目区内土地的整平、测量、测绘等工作。总体不影响农户的耕种。
第二阶段(具体组织实施)从2007年元月至2007年12月31日前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水利规划、道路规划、田块规划的建设工程(包含所有工程指标)。
第三阶段(项目全部竣工、组织验收)从2008年元月到2008年12月31日前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农防林、防沙林和绿化林的种植,植树14万株增加植被覆盖率%。在项目工程结束后,要严把质量和设计关,确保工程取得预期效果。
第五章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项目估算依据
1、项目估算依据,本投资估算依据主要是《水利水电工程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结合本地实际而进行的。
2、投资估算万元
3、资金筹措:项目争取国家投资1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万元。
第六章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参与论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与资金、物质使用监督,检查以及有关事宜的决策协调工作。
二、工程建设管理
1、建立法人负责制度
项目实施的承担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全面负责,并实行终身追究制度。
2、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
在项目批准后,在项目开工之前,须向社会公开招标。并根据各类项目的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招标要按国家规定的正式程序进行,增加操作透明度。
3、建立工程监督制度
监理人作为中介机构,对业主和施工方面进行全面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4、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财务管理达到帐据、帐物相符,努力做到增收节支,财务要定期审计。
第七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该项目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规模,按照产品市场价格及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项目完成后,每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为万公斤,副产秸秆万公斤,年增加收益为万元,户均增加收入614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本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现。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616亩,新增耕地为16%,改造中低产田3234亩,可使其变成优质的稳定、高产田使每亩耕地增加粮食50斤,以上为农户的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项目实施过程可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当地群众解困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项目完成后,能够实施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的战略,建立绿色农业基础增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后劲,促进地区经济振兴和快速发展。
三、生态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性治理、合理规划、统一布局,使其农、林、水、路一体化,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良和防治土壤盐渍化,使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大帐提高。既可起到因沙防风的作用,同时有利形成农田小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为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可技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附:项目投资算汇总表
第五篇: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文章标题: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乌加河镇油房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乌加河镇油房村。
3、项目建设单位:**旗
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5、项目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工程实施计划从2006年4月开始,至2008年12月完工。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73.25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与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3.25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16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7、《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9、《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0、《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12、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北纬41,镇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旗山前的一个标准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3人,占总人口的83。
2、建设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花葵、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二狼山山羊绒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2005年,全镇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饲草料7690万公斤,大小牲畜存栏13.3万头(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长14.8。
3、油房村项目基本情况
油房村位于河套灌区乌加河镇镇西58公里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条件。全村总户数242户,总人口946人,辖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566亩,户均18.8亩,大小牲畜存栏6460头(只),2005年该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4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较全镇人均收入差3274元,属于乌加河镇贫困村之一。
4、形成贫困原因
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现到严重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该村通过土地规划,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结合兴井废黄、灌排配套,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化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但全村60的农户生活水平仍维持在贫困线以下,耕种土地取得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基本为零。因此,拟通过国家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资金,发展节水灌溉,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途径,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畜牧业及第二、三产业来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井、渠、路、林、田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本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项目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开发可用于农业生产。
2、水文地质: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形成于侏罗记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气候: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温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