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文化村导游词
中国民俗文化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今天我们要参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可以让你一天之内领略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中国民俗文化村1990年兴建,1991年国庆开业。位于深圳湾畔,毗邻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北连深圳湾大酒店,占地2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荟萃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游览区,也是世界上包容民族最多的民俗村。民俗村内有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其中布依族的石头寨、摩梭人的木楞房、苗寨、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碉楼,还有汉族的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徽州街等,建造比列均为1:1。
景区有四个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
第一,这些民俗建筑和村寨大都是请原景观地有关单位设计建造的,并在原景观地的百姓家里订制或购买其生活和生产用品陈列其间;有的甚至是整栋买下,拆了运回民俗村重新搭建组装。
第二,民俗文化村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少数民族演员。当你漫步在二十五个村寨之中时,不仅可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可以欣赏到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学习民间工艺制作,品尝民间小吃,参与民间节庆活动等,让人流连忘返。
第三,这里有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型表演——《东方霓裳》和《龙凤舞中华》,每天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而且每年都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电视台选择在此录制大型晚会。
第四,民俗村还有很多参与性的游乐项目。比如在翠湖上的溜索,原来是西南少数民族独龙族的一种交通工具。你可以坐索道飞跃翠湖,体验一回空中飞人的感觉。还有新建的民俗风情漂流河,可以让游客在领略河道两岸迷人的民俗风情的同时,充分享受水上游览的奇妙乐趣。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民俗村东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达15米,覆盖面积达990平方米的人造大榕树,其仿真程度足以乱真。民俗村有四大景点号称世界最大的“四大人造景观”这是其中之一。还有三个分别是仿云南路南石林的人造石林,造型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仿贵州黄果树的人造瀑布,每分钟流量达2.1万立方米,落差15米;仿织金洞风貌的人工大溶洞,面积达1.2万平方米,包括120多种造型。稍后大家就会游览到,看看谁最有眼力看出来。
一阵浓郁的新疆风情音乐飘来,我们可以在葡萄架下和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神气的小伙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啊!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那里干旱少雨,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民居屋顶平坦。因为日照充足,新疆的瓜果十分丰富和香甜,维吾尔族人吃饭都离不开果肉果仁。据说,他们每人每年所吃的瓜果平均重量达50-100公斤!维吾尔族是勤劳、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因地制宜,开发绿洲,开创“坎儿井”,建成绿洲灌溉农业经济。维吾尔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你看她们已经在盛情的邀请你们了,大家可以积极参与哦。
随着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这片神秘的雪域高原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旺地。我们这次就借民俗村的宝地,先睹为快吧。
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上,以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大家看,这就是藏族的碉楼,我们可以进去接受藏族同胞的献哈达,并且品尝特色的酥油茶、青稞酒等。由于他们住的地方海拔较高,所以他们的肤色比较黝黑。大家可以和他说“扎西德勒”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他们会非常友好地向你介绍自己的民族和你想知道的各种问题,你们还可以和他一起拍照留念。
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看过成吉思汗的故事,念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诗句吧。今天我们要观赏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马战实景表演——《金戈王朝》。
蒙古族被誉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英勇善战,在四百多年前,努儿哈赤曾用四万兵力打败了明朝杜松四十万的大军,今天我们将时光倒流,回到当年去感受当时的激烈战争。在激昂的音乐与解说中,我们欣赏了八旗将士的祭祀和阅兵仪式,捡哈达、砍油灯、跳火墙等精彩的马术表演,让人不禁拍手叫好。你看,巾帼不让须眉,女骑兵也在奋勇杀敌,终于胜利了,胜利了。大家可以上前与那马背上的英雄合影留念一下。
接下来我将会带大家去参观几个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表演。在黎族,我们可以在欣赏飞陀螺绝技和竹竿舞之余,喝新鲜的椰奶;在佤寨,黑血公主和黑马王子联袂表演的木鼓摔发舞送给您吉祥如意,您的参与将会使整个演出更加妙趣横生;在 摩梭寨,美丽的泸沽湖是一个遥远的梦让我们到梦中去寻找已消逝的母系氏族部落的久远记忆吧;在侗寨,巫师跳着神秘的傩神舞,赤脚登上刀梯,仰天长啸;在傣寨,竹楼下葫芦丝悠悠吹响,象脚鼓和孔雀舞带给您吉祥如意。
除此以外,民俗村里还有长达40米的独龙族藤桥;有造型独特,人称 “花桥”的侗族风雨桥;有造型慈祥的千手千眼观音;有园内最高建筑南峰塔等等。请大家随我慢慢参观。
欣赏完各族民俗风情后,我们接下来去观赏两场备受好评的大型演出吧。在中心剧场,下午5点的民族服饰舞蹈史诗演出——《东方霓裳》。“北国风、南疆花、西域雪、东海月、中华锦绣”,带您到中国的东、西、南、北去领略这万世永泽的东方霓裳。演出通过高品质的服饰制作、高科技的舞台手段,展现了中国各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带您进入如梦如幻般的服饰舞蹈史诗。
华灯初上,现在正是民俗村游览的黄金时间。每晚七点在凤凰广场上演的《龙凤舞中华》是大型广场艺术的精品,它荟萃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歌舞、音乐、杂技、魔术、灯彩、绝活、彩车等艺术的精华,通过全新的创意与手段,近500名演员同台献艺,集舞台歌舞、广场艺术、村寨风情表演之大成,号称“一夜纵览五千年文化一台荟萃八百里风情。”展现了一个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们今天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就结束了,这次旅行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彩与温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国富民强的幸福。
第二篇:弘扬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金塔县建新路小学芮雪玲
邮编:735300手机:***
【内容摘要】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样,内容博大精深,在启蒙教育中通过经典诗文的诵读可以启迪心智,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提高文化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与教学实践从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等四个方面阐述自己对经典诗文诵读的理解与探索,以供借鉴与斧正。
【关键词】经典诗文 诵读 探索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古诗文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枝奇葩。它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社会的文化观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融汇在古诗文里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操守、风骨, 是做人、做现代人的必备条件,是我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阅读训练有一定启迪和帮助。
一、重视经典诗文诵读的目的意义
重视经典诗文诵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凝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正确引导,科学安排,切实抓住经典诵读的关键
1、营造氛围,创设环境。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和角落,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在每天的学校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班级按节律朗读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既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各班教室环境也力求体现班级特色,通过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展等方式方法力求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使学生感到读书活动就在身边,形成人人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
2、措施具体,见缝插针。一是精选诵读内容,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年龄段
选择诵读内容,内容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二是规定诵读时间,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诵读形式多样化,我们要求各学校要不断创新诵读形式,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增强经典诵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各学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采取个人读与集体诵相结合、吟诵与表演相结合等形式让学生爱读乐诵。学校每学期按年级组织不同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三、积极研发校本课程
组织骨干力量,精心研究制定样本课程,为在学校比较规范地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提供基本的依据和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我们结合现行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制定校本教材,为强化诵读创作条件。利用样本教材,落实课时诵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课堂教学渗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四、科学指导,激发兴趣。
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开展多种活动促进诵读。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等多种形式,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通过反复吟诵,引领了师生的思想,净化了师生的灵魂,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明水准。同时,同学们汲取了许多历史的、文化的精髓,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作文水平。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我们坚信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有效、文明、健康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继续投入极大地热情,积极地参与,坚持以经典引路来全面打造校园文化,靠传承精华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让经典诵读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阵地,让书香充满校园。
第三篇: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
【论文题目】: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通着中 国人、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 思想的身体语言的写照。当今时代,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武术传播必须借 助文化媒介的力量,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武术乃至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关键词】:传播历史近代冲击 文化传播 措施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文化中一个优秀的文化分支,武术的产生、发展紧随着整个中华文明前进的历程。我国传统武术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它能使人进人一种高远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历史上中国传统武术对内对外的广泛传播,使得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变得更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和不断发展。商、周时期的“礼、乐、射、御”以及宋、明、清时期的“武学”是官办学校中传播武术的形式。儒家私学中的“文武兼备”、“仁”是当代武术教育的核心,墨家弟子是“武侠”的历史渊源。宋代时的“教头”是对“传播者”环节的优化。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军事器械与武术器械传播有重要的历史渊源。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传播的基本方式。宋朝武艺结社组织和清朝民间宗教、秘密结社是武术组织传播的前身。拳种起源的劝服性传播是古代武术拳种流派传播的代表性策略。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和人民的不断创造,我国传统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对外传播方面,更是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武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比如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朝鲜的跆举道,泰国国技泰拳等都从中华武术中汲取了极其重要的“营养”。
近代以来随着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人侵,我国传统武术受到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巨大冲击,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面
临着发展的瓶颈和困惑,很多本应属于传统武术精华的劲力和技击韵味正被淡化或遗弃,已经处在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保护传统武术文化成为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世界正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同并存、相互交融、互相冲突的变革时代,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新的文化形式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原有的文化形式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文化是继续尘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宝库中?还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展现出璀璨多姿的光芒?这不仅是武术本身发展的问题,更是中华宝贵的传统文化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复兴与繁荣的问题。传统武术的传播不但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体育的多元化、多文化、多民族的蓬勃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武术历史文化之本,也是未来武术文化之根,这是我们与西方体育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避免单一文化的诸多弊端,发挥武术文化与各种文化优势的互补作用。无论武术是在国内发展或者是走向世界,都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推广武术,使武术真正成为世界体坛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不失文化内涵与责任。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应成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自信心的源泉,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文化系统中技术层面的发展,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拓展了传播体育信息的受众领域。现代传媒的诸多优势已经进人当代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传统武术一面沿袭着传统,一面向往着未来;一面萌动着“现代转型”意识,一面依托着民族情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交织着文化错位、心态失衡的情绪焦虑,感受着价值分裂、认同丧失的本体困惑、承受着无可回避的理想冲突与意义失落的精神迷茫。媒体的政策是平衡体育文化多样性与民族体育文化认同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在融人世界体育发展潮流的同时,又能够不露痕迹的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尽可能的展现给世界。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来说,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为保持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典型的意义。我国媒介不应该放弃传统武术这块极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应该将传统武术的宣传报道纳人日常的“议程设置”中困。我国媒介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只将目光锁定在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上,那样我国必将丧失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武技,其结果不仅仅是毁灭古代先人创造的传统武术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彻底沦为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附属品,更重要的是它将切断我们与古代历史的联系,削弱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文化竞争力,进而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难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复兴。
武术虽是一种技击术,但在武术运动中处处体现着文化哲理,表现出一种处世方式。随着、文化、信息、等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文化多元化已成为时代特征,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是我们理智的选择,也是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但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否一帆风顺,是否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传统武术是否得到了异文化地区人们的认可?许多优秀的范例值得我们思考,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为武术的传播作出了伟大的尝试,我们在对外传播传统武术时应当借鉴这些优秀的经验,并不断创造更多奇迹。
武术传播的原则为诚信、针对、分层、渐进传播原则,其基本模式包括武术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中的阐释、传播的对象、传播效果、传播环境以及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传播策略与技巧。武术名家是武术传播者中的领袖人物,其传播的主体因素为权威性、可信性和熟知性。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武德、武术史事、武术中所包涵的中国传统哲学、武术中所包含的医学内容、武术中所体现的兵法思想、武术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其传播途径包括武术拳名、拳谱、拳诀、谚语、书籍、杂志、报纸、影视、广播、网络武术等。引导武术传播对象的动机,要传播适合的、成熟的武术项目,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创编大众化的武术技术,其心理效应为威信、熟知和从众效应等。改变传播对象的态度需要保持媒体传播武术的连续性,宣传武术健身、防身、修身的价值。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基础措施:
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2、切实落实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华武术它更多地是由我们民族历史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它完全体现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兵家谋略、审美情趣和道德伦理。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保护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维系民族文化命脉、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拓展文化空间;有利于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第四篇: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协会申请书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
成立的必要性分析报告
目录
一、前言
二、民族同化问题
三、民族文化传承
四、民族经济问题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六、基金会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七、基金会的职能及作用
七、结论
前言
中国以东方巨人的身份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巨人拥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这些文化是由56个民族文化集合而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东方巨人的文化被湮没在经济大潮之中,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将来的东方文明也将随着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而远离历史长河。
放眼望去,今日的台湾、香港甚至于日本、韩国,中华文化似乎在那里更有发扬光大的可能,民族文化不应仅仅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应该是包括汉族的56个民族的综合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等等理论,使我们的国民正在一步一步丧失着我们固有的文化,以文字和语言而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还能认识祖先留下的字迹--繁体字,我们还有多少孩童能够举起毛笔奋笔疾书,我们的唐装汉服只有在巴黎的时装会上屡屡出现,我们的春节习俗甚至于快被圣诞节所替代,这些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殆尽,这不是文化的进步,而是有可能使我们民族亡族,甚至于亡国的。
我们在了解一下我们的少数民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必须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在城市里与那些不曾熟识的人们混居,说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语言,做着自己不曾想象过的事情,慢慢的他们也成为钢筋水泥中的一员。再也想不起那远古的呼唤,再也想不起大山的豪迈,更想不起祖先的文字、教诲和传承。他们脱去了几千年的民族服装,他们忘却了祖辈传唱的歌曲,他们忘却了世代相传的手艺,他们只会在钢筋水泥里为了金钱的诱惑而去打拼,但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未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及保护的必然产物。
我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思考,汉族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已经消失殆尽,那么汉化的少数民族又能有多少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民族大同的国家,一个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能走向历史深渊。
二、民族同化问题
汉族做为56个民族之首,做为文化的主导,做为经济的先行者,决定了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随着推动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高的目标,只能一步步的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融入到汉族文化及生活方式中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受着汉文化的熏陶,慢慢的将自己迷失在这经济社会中。
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在以前我们认为自然地民族同化是一种进步,其实不然。文化不应有先进、落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历史发展的依据,我们不能评说哪种文化更先进,就像我们不能评说是西方文化更先进还是东方文化更先进一样,中国四大发明造福了全世界,而恰恰是我们的火药被西方世界发扬光大后炸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的印刷术早欧洲几个世纪,但是现在我们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去采购欧洲的印刷机;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并不是欧洲人的文化比我们好,更不是欧洲人把我们同化了,而是他们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了。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空间和作用,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受到所有人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所谓的同化在现在看来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实都应该是一种退步,是人类文明的退步,是人类忽视历史,不尊重历史的突出表现。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赤裸裸的精神入侵,他们主要是借助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人口数量等优势,对处于劣势群体的民族从肉体到经济,再到精神进行着摧残,通过差别化慢慢的将弱势民族同化殆尽,使其不再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体系,使其丧失自我文化传承的能力,从而达到世界大同。这种做法就像现在的自然界,人类在过渡的开发,过渡的使用,过度的杀戮后造成了很多的物种的灭绝,当人类发现生物链的尽头每一个物种都是相关联的,这些物种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慢慢消失,此时人类想再进行物种保护已经为时晚矣!那些消失的物种无法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民族文化大同,多民族文化灭亡,那时剩下的就会是部分民族的强大,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动荡甚至灭亡。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中国人5000年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家庭,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大家是兄弟姐妹,民族融合生活才能和谐,民族同化那就只能是貌合神离,每一个民族的包容性不同,有的民族同化后仅仅是民族的消失,但因为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而成为顺民。而有的民族表面被同化,可是为了自身的文化传承,往往会选择背道而驰,借着保护民族文化的幌子聚集为伍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因为世界经济的大环境造成我国以经济强人的身份站在了世界的前端,所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里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有汉族文化的传承。随着外来文化、舶来品的侵入,中华文化正在无形的退出世界舞台。
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汉族人口未增反降,10年间在人口的减少中,计划生育是人口减少的一个方面,而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无力使民族的凝聚力降低,移民增加我想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吧!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美国共有华裔居民430万人,其中约一半出生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2011年居住在美国的外国出生移民总数为4037.8万人,其中出生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中国移民为223.1万人,占全部移民总数的5.5%,是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中国成为仅次于墨西哥的美国第二大海外移民来源国。这仅仅是美国的移民数据,整个欧洲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为什么移民已经成为了潮流,80、90年代的移民是为了经济发展,去挣更多的钱,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把大量的美元背回了国内,支援了国家建设。现在呢?移民是把更多的人民币带往国外,究其原因既是经济的强大,同时更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没有了文化也就失去了传承,那就丧失了信心和理念。
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多民族的文化精髓,才形成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是当前随着民族文化的流失,再加上民族的同化,造成了很多人的信仰丧失,远离故土。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保护、传承,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同。如果民族文化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教育传承,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孤掌难鸣了!
三、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传承在现今社会被狭义的理解了,局限于形式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我们目前的传承基本是沿着物质文化而延续,忽略了真正的精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是几件衣服、几件工艺品所能简单代替的。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反应历史的首要是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口头文学,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所至。
民族文化不是几位传承人所能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系统的进行培训、培养、教育,最后使其既可以传承,又可以转化为生产力。首要,我们要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和现实经济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在高速的腾飞,生活水平在极速的提高,那么民族文化是否应该适应潮流将民族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策划团队根据语言、文字、技能以及环境等等方面对这些区域进行职业策划。使民族文化转变成经济效益,使民族传承人可以守住自己的故土。其次,在民族文化得到有效转化后,所面临的就是传承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是关键,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延续传承的命脉。教育应该汉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汉文化是作为外交的手段,民族文化作为经济的来源。例如:书法,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字,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书法,只是因为他的普遍性不够,而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雕刻,每个民族都有和本民族所处区域相关联的技法,但是在历史上由于他们地处偏远而让这些文化无法展现,从而渐渐远离历史舞台,只能以文物的形式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都可以作为民族的专业课和传承文化深入挖掘,因材施教。最后就是对少数民族的起源和文化进行专业的研究,深入的挖掘。例如彝族的文化,彝族文化的形成按照人类起源来推断,最少早中原文化也就是汉文化几千年,按照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彝文化中冶炼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为什么最后彝文化未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之一,我想和所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它地处高原以古代社会的运输能力,即使走出大山也很难再返回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无法吸取更多的先进经验使民族文化未能得到更多的营养。那这些文化有可能在深入研究后,可以给予现代人类对很多历史问题的解释。
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作为博众家之长的汉文化更应该进行系统的教育、传承,目前的教育机制只强调了世界的,而丧失了民族的。我们的汉文化从伦理到人文,从社会到自然等等方面都早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知识的涌入,我们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方向,当美国人在学孙子兵法时,我们却在忙着移民、忙着出国深造,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流失的代表,他已经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所谓的丧失信仰,有文化才能有信仰,无论佛道教,还是孔孟儒,甚至于耶稣基督,都是文化造就的信仰,而并不是信仰产生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一个民族的存在,他更会是一个国家的兴亡之所在。
四、民族经济问题
民族经济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如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经济活动;在目前社会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经济直接决定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
民族经济的特点(1)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民族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从事牧业、或经营农业、或擅长渔牧业等。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生产模式。(2)地域性。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该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方式、范围等特性。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巨大差别,直接来自于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差异性。(3)相对落后性。在大多数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本国境内的主体民族。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与汉族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4)复杂性。民族地区的经济一般比较复杂。不仅有一般地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有其特殊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就使得民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5)国际性。在许多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有的民族甚至是跨境而居。我国大约有30多个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这些民族经济的模式、发展范围和程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民族经济的严重影响。
2、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实现现代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切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脱离了文化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导致“文化决定论”的错误。任何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期,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每一种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基础,文化由经济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发展又具有强烈的能动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是冲突亦或是契合?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冲突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相互冲突的。另一种是一致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一致的。
我们更倾向于一致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是由文化决定的,而是由科技决定的,科技越发达,所替代的人工就越多,那么富裕的人工就进入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随着科技的发达,手工艺术品也越来越具有自身独到的价值,那么民族的手工艺则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我们反而认为即将经济现代化越高,人类对自然回归的意愿更强烈,那么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更有展示的空间。其中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进行保护、恢复,围绕着原始文化做文章,还是进行拆旧建新给予人们假象,让人们无法体验到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生产力高速提高,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会更强烈。民族文化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反而会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道德约束,成为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辅助动力。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基金会的成立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性质,那就是公益事业,但公益事业不仅仅是用钱来改造社会,而应该是用爱心和精神来唤醒民众的意识,让保护、传承成为常态意识,那么就不需要大家总是来捐款进行某种事情的维持。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让我们看看简单的传媒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我们现在各大电视台除了频繁的广告、卖假药的,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公益广告,我们的公益广告宣传什么?养老、赡老等等社会问题。这就证明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被大众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5000年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怎么突然把为人的本分都要拿出来一再的提点,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的缺失。自古以来教育幼儿的启蒙是三字经,其中有孝于亲,所当执,早就告诉我们从小要孝顺父母,而我们天天在喊有多么文明,有多么进步,可现实是那样的残酷,儿时的启蒙要用来提醒所有的成年人,这就是文化的缺失。那么为了挽救我们的文化保护、传承,我们必须要成立基金会,来支持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2、信仰需求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所谓的信仰危机,以中国基督教徒(没有评判之意,只是因为基督教属于舶来品而例举)为例,1997年官方文件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000万人,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瞭望时代周刊》上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中国大陆基督徒共有2305万,2305万就是基督徒占全中国人口的1.8%。我们不品评基督教的好与坏,我们只是需要这些数据来支持,支持什么?支持我们的文化缺失,基督教再次兴起不是什么人在做动作,而是我们的老百姓找不到了方向。“文革后”很多人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不再有孔孟之道,不再有佛道儒教,大家充满活力冲向共产主义,那时的人们有一点私心都不好出门见人,孩子们从小学习雷锋、赖宁,唱着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大人们学习邱少云、焦裕禄、孔繁森。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造就了中国的中流砥柱们。随后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这时不再有文化的传递,拥有的是“金融弄潮儿”、“海归”等等,百姓不再比谁更敬业,谁更爱国,而转而变成了金钱崇拜,谁有钱谁就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文化在金钱面前处于了下风,然而当百姓的日子过得安逸之时,突然发现无所事事了,空虚了,金钱把人们压的无法喘息,又无法找到释放之地,教会在这时适时的进行了宣传,用教会的大家庭把人们越聚越多。教会通过什么方式,那就是上千年的教会文化来将我们的思想进行了统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是可怕的事情,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国将不国!
3、历史责任
我们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有责任来传承我们的千年文化,来保住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称号,让后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多么的自豪。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内涵,从四大发明到哥德巴赫猜想,从儒家治国到社会主义,从四大名著到诺贝尔文学奖,从孙子兵法到伊拉克战争,从丝绸之路到WTO,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国人渐渐远离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孩子从课本里不再能够看到属于中国的文学,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我们的成人已经开始毫无道德底限的去挖掘金钱,我们的官员家属、子女移民率高达百万。中国文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整个亚洲甚至于世界,而现在当日本人篡改历史教育国民时,我们却让鲁迅走出了国民教育的舞台。当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我们中国人的幼儿正在学习A、B、C。当世界人民都在游长江参观中国的第一长河学习中国文化时,我们的国人正在美国大型商场血拼。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民族的文化,失去了民族的信仰。作为一个良知尚存的中国人是时候站起来了,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4、同化严重
中国共拥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严重开采,土地的过分开发,贫富的严重分化,造成了很多的少数民族走出大山,进入城市,他们被城市的奢靡生活所迷惑,为了能留在这些纸醉金迷的大城市,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甚至于自己的祖辈。渐渐的,他们只拥有户口簿上民族一栏的区别,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族了。
多民族文化,多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对历史、对自然的贡献,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存在的原因。例如: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粮食,水稻最早的种植和培育就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隋代著名建筑师宇文恺是鲜卑族,辽代针灸家耶律达里特是契丹族,写作《农桑撮要》的鲁明善是维吾尔族等等实例不胜枚举。为了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要站出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基金会成立所将具备的条件
本基金会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后,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本基金会为了能尽快的投入到民族文化拯救当中去,已经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资金方面
本基金会发起人为北京泉鑫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该公司涉及金融、旅游、租赁、广告、农业和景区开发等多个领域,资金实力雄厚,交游广泛,具备投资和融资的实力,同时更具有将民族文化转化成民族经济的优势及经验。该公司目前正在云南进行相关的民族村落保护、修缮、开发。现有项目为泸西县城子古村(彝族)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因该公司将陆续在云南境内进行民族文化、建筑等保护、修缮和开发,特成立该基金为了能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该公司前期准备捐助200万元做为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后期会随着项目的增多对基金会加大捐赠金额。
二、开发研究
本基金会目前已经联络了清华美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多所大学院校、出版社及协会,准备聘请了部分民族文化的专家、教授做为基金的顾问,为基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出谋划策,指导工作。
三、仁德阁注解
仁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的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心安理得地行仁道。有智慧的人则是利用仁德,当做处事的规范准则。
2、“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3、“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4、仁德阁就是要将民族文化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四、项目规划
目前,本基金会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第一个项目已经确定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城子古村进行,城子古村是彝族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我会将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把这里做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基地。
四、会址
我会已选定会址在昆明市高新科技园区和成国际大厦1703室,总面积320平方米,分为办公区、研究区、展示区;培训区将设立在各大学院校,主要由本基金会联合各院校的教授进行培训及文化传播。
五、人员
我会聘请了多名大学的民族学家作为我会的咨询顾问,同时联络了部分大学的学生会,很多学生愿意投身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已经有了很多的志愿者支持我们的民族保护传承大业。
七、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
我会下设多个部门对基金进行管理,分别为基金公关部、基金核准部、基金策划部、基金管理部、基金教育部五大部门。
基金公关部的职能和作用
公关部的职能是负责对外宣传、融资两大功能。公关部的作用(1)、协调基金会与外部连接的关系,能够让社会重视基金会所作的工作,能够让社会大众对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2)、在对基金会对外的宣传同时,邀请更多的热爱民族文化的公司、集体、人群加入到我们当中来,使大家一起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基金核准部的职能和作用
核准部的职能是对所使用的资金进行前期核实,中期调研,细致核查,准确应用。
核准部的作用是(1)、要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建立档案,对于每一笔资金申请都要有详细的调研报告。(2)、对申请的项目按照缓急进行资金的使用排序,使资金能够及时的有效的发挥作用,保证文化能够准确传承。(3)、保证每一笔基金都应用在所对应的项目之中,保证每一笔基金的使用都落到实处,保证每一笔基金都产生效力。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和作用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对外进行立体宣传策划、对申请资金的项目进行整体策划。
基金策划部的作用(1)、要策划宣传方案,让国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起重视,让国人找回自己的文化,学习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2)、基金的使用仅仅是启动的资金,策划部要根据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所在区域,民族人数等为他们设计出中长期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计划,最终形成文化转变为经济,使民族文化可以真正延续、传承。
基金管理部
基金管理部的职能进行财务审核,资金审批,定期公告,资金透明。
基金管理部的作用(1)、对内进行资金的严格审核,在接到核准部的通知后,对资金使用再次进行审核,按照资金的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2)、对外定期做出资金的使用报告,做到资金内部监管,外部监督,透明使用,多重监督。
基金教育部 基金教育部职能是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基金教育部的作用(1)、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协助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编制民族历史文化材料。(2)、根据这些民族历史文化、所在区域有针对性的编制教材,既要保证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八、基金会的成立的目的及业务范围
本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使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传承。
本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资助少数民族边穷地方教育,资助民族文化历史材料的编制、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传播,唤醒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
九、基金会的工作思路
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将围绕着唤醒、保护、传承、透明、循环五大要点展开工作。
唤醒:主要是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使中华民众了解自身的历史,学习民族的历史,尊重民族的历史,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使后人在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对现有的古籍、古建筑、古文化进行保护、修缮,使其得以在后人的面前真实展示,通过保存下来的实物文化立体的展示在后人面前,使后人可以直观的学习、体会文化的历史。
传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根据各民族特色制定特色的传承教育方案,既保证各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又保证民族文化的立体展示,还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透明:基金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位有责任的中华民众捐款所来,在资金的使用上基金会一定做到每一笔资金都使用到位,做到透明清晰,做到帐实相符。让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受到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物尽其用。
循环:基金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快速的恢复起来,就要做到循环。循环就是通过对文化的深入解读,根据各民族文化特点开发特色的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使其可以有效循环,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力的支持,是民族文化传承拥有动能。
我们将通过以上环节,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有效的落到实处,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众从民族文化中找回自己的信仰,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篇:锦绣中华导游词(改)
锦绣中华导游词(改)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深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锦绣中华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份。“一步迈进历史,一天游遍中华”是该景点的口号,园中的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大都按1:15复制。其中有五万多个栩栩如生的陶艺小人和动物点缀在各景点,生动再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锦绣中华是深圳华侨城的一个旅游区,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湾畔。她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份。“一步迈进历史,一天游遍中华”是该景点的口号,园中的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大都按1:15复制。其中有五万多个栩栩如生的陶艺小人和动物点缀在各景点,生动再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景点区中,近百处景点大致按照中国区域版图分布,是中国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精粹的缩影。这里有名列世界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有众多世界之最:最古老的石拱桥、天文台、木塔(赵州桥、古观星台、应县木塔),最大的宫殿(故宫),海奇山峰(黄山)、最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有肃穆庄严的黄帝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孔庙、天坛,雄伟壮观的泰山,险峻挺拔的长江三峡,如诗似画的漓江山水,有杭州西湖、苏州园等江南胜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名塔名寺名楼名石窟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的地方民居;此外,皇帝祭天、汇丰银行绪大婚、孔庙祭典的场面与民间的婚丧嫁娶风俗尽呈眼前。总之,您可以在一天之内领略中华五千年历史风云,畅游大江南北锦绣河山。景区内还有一个综合服务区——苏州街汲取苏州建筑及园林艺术精华,并保留中国传统商业街坊之特色。在这里,有京游客在村寨里除了可以欣赏各民族民居及风情外,还可以参加各民族的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生产和民族风味食品的制作。该村还安排了各种民族表演游行和民间喜庆节日活动,由于村中的村民基本都是从各地的少数民族村寨中挑选出来的,本来就是少数民族人,所以他们的表演和日常的生活习俗都是原汁原味,游客在这里能够领略到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川苏粤风大菜系及各地风味小吃,有民族歌舞、民间手工艺制作表演及反映中国秀丽山河的三百六十度全景环幕电影,更有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古董滋补药品、名优特产以及富有锦绣中华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供选购锦绣中华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由香港中国旅行社与深圳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投资建造,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深圳湾畔,毗邻著名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
这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民俗文化村,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集精华,有所取舍”作为建村的指导原则,为了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景区均按原景观的1:1比例,建有我国21个民族的24个各具特色的村寨、庭院和街市。其中,16个村寨的村民们在各自村寨,向嘉宾们奉献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民族歌舞。
80个景点的节目,全部由当地民族演员表演。村内将每月举行一次像火把节、泼水节一类的大型民间节庆活动。在这个民居荟萃的大观园中,黎族的船形屋和佤族的杆栏式草楼相映成趣,再现了人类古老的建筑文化;白族雕刻精美的“三房一照壁”和汉族的“四合院”,则表现了高水准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工艺。而伴随着这些民居的,则是成片的海南椰林,参天的西双版纳古榕,开屏的孔雀和漫步的大象。游客在“村”中可以乘车,步行,也可以乘船漫游。
游客在村寨里,除可了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外,还可以欣赏和参与各民族的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制作,品尝民族风味食品,观赏民族艺术大-、专业水平的演出歌舞晚会、民俗陈列馆、民间喜爱节目等各种场景,让游客领略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民俗村内有十多个手工作坊,有二十多项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小吃制作表演,如维族手绣,苗族蜡染,傣族竹筒饭等。每当夜幕降临,气势恢宏的民族歌舞艺术大-开始,谊放的鼓乐队、快的龙灯队、诙谐的民间社火、端庄典雅的民族时装队,在民俗村内缓缓前行;民俗村内的民族音乐喷泉随着音乐喷出五色水柱,景区夜空的游光光束,把游客带进欢乐的热潮,带进中华民族生活的美妙诗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