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导游词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借2004年10月南京农业大学九十周年校庆的契机建成开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大家可以看一下门口的三块牌子,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分馆、南京博物院南农分院、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该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接待的参观者以达五万人次,它的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个博物馆与我们学校的主楼都是由杨庭宝设计的,杨庭宝是我国民国时期南派建筑四大家之一,他设计的建筑极具中国特色。
(进门后)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由两大块组成:一是中华农业文明展,它主要讲述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二是南农大校史陈列,它不仅介绍了南农大的校史,更体现出了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介绍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第二个部分展示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第四部分为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五部分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第六部分为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陈列。
(走进去)首先看到<斫木为耜——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斫是砍削的意思,耜的偏旁耒是尖木棒的意思,耒用于将土地戳孔然后放入种子,耜是木棒加上石片,泛指古代的农具。此句出于《易经*系辞》中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中国原始农业开始于距今一万年前后,分为三个阶段:耕火种、锄耕农业、梨耕农业。大家看一下这些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锛,分别用于切穗、加工,还有石斧,它是用来砍伐树木的,原始农业刚开始是刀耕火种阶段,原始人类将树木砍倒,之后放火将其烧成草木灰,于是就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作物,可两三年之后土地失去肥力,然后他们就迁移到别处耕种,过了三十年左右再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耕种,所以我们称当时的农业是迁移农业。之后看一下作物遗址图:河姆渡遗址是1976-78年发掘出来的,在此之前国内普遍认为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有三四千年,而河姆渡遗址这个考古发现则将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推向了六千九百年前,半坡遗址中的一些考古发现则表明中国种植麦的历史已有七千年了,贾湖遗址中的一些考古发现则表明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已有八千多年,而玉蟾岩遗址中的一些考古发现则表明中国在一万多年就出现了栽培稻,苏州草鞋山遗址的一些考古发现证明当时已存在农田。然后再看一下家畜遗址图:河姆渡遗址中挖掘出了一些猪的骨骼,在大汉口挖掘出的墓葬品种有了新的考古发现:有的墓葬品种有几十具猪的骨骼,有的墓葬品种只有两三具的猪的骨骼,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旁边有一幅猪的形体变化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尔后我们看一下纺纶,这些纺纶中间都有小孔,将木棒插进孔里,转着木棒就能把线捻起来了。接着大家看一下青铜农具,众所周知在夏商时青铜器开始出现,但那时的青铜器主要是供皇宫贵族使用,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农具大量出现,如铜锄等,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铜鼎,鼎最早是炊具,之后成为祭祀用品,最后变成了权利的象征,“问鼎中原”就是这么来的。然后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陶井、陶屋陶楼,它们是陶具模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都是陪葬品,即考古界所说的明器(冥器)。旁边的是铁牛,也是陪葬品,制作的还是比较精美的。
(边走边走)这一块展现出了耕种器具方式的演变:从汉代的直辕犁到唐代的曲辕犁,北方的耕耙耱的配套使用。大家可以看一下展示的铁农具,春秋中晚期,中原地区铁农具已逐渐增多。战国秦汉时期,铁农具在黄河流域已很普及,常见的有:锸(掘土的工具)、铲(削平土地的工具)、镢(刨土的工具)、锄(刨地的工具)、铧(犁上的铁片)。大家看一下中间这个铁鏊,它是用于煎饼的,下面用木炭生火。大家再进来看一下翻车,它又名龙骨水车,用于提取河水灌溉农田,翻车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三国时魏马均对翻车加以改进,用于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大家看一下这辆翻车,它是清代的,长约七米,人在上面踩,水就提取上来了。我在想大家介绍一下耧车,汉武帝时期发明了耧车,作物播种方式由撒播改为条播,耧车将开沟、下种、覆土、三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它传到外国后塔尔将其改良为条播机。(另一个厅)这里展示了一个手摇的龙骨水车,还有一些陶器,大家看一下这个陶猪圈,上面是厕所,下面是一窝小猪,形态栩栩如生。
(再走进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产品举世闻名,远销海外,历史上的中外贸易通道也被称为丝绸之路,汉唐时期,我国蚕桑业的中心在黄河流域,齐鲁以及关中等地的蚕桑业均很有名,宋元时期南方蚕桑业蓬勃发展,蚕桑业重心南移,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刺激,杭州嘉湖地区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蚕桑业日益兴旺。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台纺织机,它是我馆从民间征集来的,大约是民国时期的,大家看一下墙壁上的图片,我们从汉代的画像石中的纺织画面复原出了当时的纺织机,机器还是十分复杂的。
(走廊)耕织图,南宋出现,明清得到发展,一共二十四幅图十二耕十二织,朝廷召集画工画了二十四幅耕织图后刻印了颁发给地方,再由地方去推广,由此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是十分重视的。之后是农田水利设施,大家看一下这幅都江堰展示图,都江堰是秦昭王时蜀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修建完工后使得成都平原再也没有旱涝,之后程成都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在1996年青城山——都江堰成功申报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是农书,古代有四大农书,分别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的《王桢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清代的《授时通考》,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则居四大农书之首。《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农书,我国现在有两部明代的《齐民要术》,一部在我们学校,一部在上海博物馆,但上海博物馆的《齐民要术》缺两卷而我校的则是完好无缺的,所以可以说我们学校的《齐民要术》是孤本,由由于我馆条件有限,所以明代的《齐民要术》不在这里,在这里展示的是清代的《齐民要术》,这也已经是文物了。大家再看一下这幅图,徐光启是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他编写的《农政全书》对明清时期的农业和农学发展长生了重要影响,而现在上海的徐家汇就是徐光启后人汇集的地方。
(再走进去)这一块介绍了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文字介绍的很详细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然后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度量衡工具,这些是称,秤杆代表平衡、秤砣代表权力,“权衡”一词就是这样来的,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小小的称是干吗用的,它们是戥子,是用来称黄金和药材的,后面的两个木盒是用来装戥子的。这一个是官权,用来称粮食的。这些事一些度量衡工具,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四个部分)这一板块介绍了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是世界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也是第一个种植水稻大豆茶叶等作物的国家,在东汉是已经出现了稻田养鱼,这就是现在生态农业的雏形,而中国农书的外传也给世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里还有两个实物,分别是曲辕犁与耧车,大家可以根据这两样东西想象一下当时的耕种场景。
(走廊)这里摆设出了一些铜镜,最早我国是没有镜子的,都是拿盆水来照出自己容貌,之后出现了铜镜,而我们现在用的水银镜则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这里展示的都是铜镜的背面,其正面磨的非常平整,背面则十分精美,镜子旁边是带钩,是用来钩住镜子的。
(第五个部分)讲述了中国的一些农家生活、乡土文化与民俗风情,如拜堂、闹元宵、祭灶神等,这两幅“男十忙”与“女十忙”则分别展现了男耕女织的工作场景。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陈列以实物、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南农人传承薪火、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南京农业大学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和浙江大学部分科系组建而成,他起源于1902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南农主要前身是金陵大学农学院饿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与1914年始建农科,首创四年制农学本科,这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肇始,2004年学校迎来了90华诞。由于图片文字十分丰富,所以主要以自己看为主,在参观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下:“中华民国义农会”的签名,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张骞和裴义理等在南京组织建立“中华民国义农会”,号召开垦荒田发展农业,孙先生领衔在义农会呼吁书上签名以示支持,这幅图的真版现在在我校档案室内。这个是樊庆笙带回国的国内第一支青霉素,他的子女在我校校庆的时候捐献给我校的。其他还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人才培养、科研推广和一些青年俊杰,大家可以仔细阅读一下。
这次的讲解到此结束,欢迎大家的光临!
第二篇: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导游词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5.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dǐ]、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lòu] 空的孔盖是绣雕夔[kuí] 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yōng] 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拿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zī] 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现在大家是比是特别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呢?我们在旁厅设有编钟演奏厅,现在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了。到这里我的讲解就结束了,现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听一下编钟演奏,然后再自由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除《曾侯乙墓》、目前还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大家可以随意参观。12点我们在省博的大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尽兴游的顺心。
第三篇:鸦片战争博物馆(导游词)
鸦片战争博物馆
讲解线索
【概况】—【虎门人民抗英群像】—【销烟池】—【展览馆】
【概况】
今天我们参观的景点是鸦片战争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又名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口社区,十几年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馆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它通过实物、历史照片、图表以及大型油画和3个大型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50多年前震惊中外的战争场景。整个陈列生动有趣,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在上级有关领导的关怀和全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鸦片战争博物馆已经建设成为一个融纪念性、教育性、娱乐性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被人们称之为“立体教科书”,每年接待的国内外观众超过100万人次。从1990年起,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乔石的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该馆视察,对该馆充分利用文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评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虎门人民抗英群像】
进入正门,迎面处屹立着一座粉红色的大型群雕,前排正中的中年人拄叉挺立,左侧的青年曲腿挺进,右侧戴笠的渔女持标侧立,后排左侧的壮汉蹲身抽刀,右后的老者向后呼唤。五个人都是渔民打扮,一副时刻准备上战场的架势,异常醒目地告诉你,这里曾是古战场。那一个个抚炮擎戟、横刀欲跃的英雄形象,令人顿觉雄风扑面,豪气陡增。
【销烟池】
在群雕的右前方,有两个大水池,即为“销烟池旧址”。1839年6月3日至25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将收缴的115多万公斤鸦片在此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街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组雕中的第一块,展现的就是这一场景。对于销毁鸦片,我们一般认为用火烧就行了,现在的公安禁毒部门基本上都是用火直接把海洛因等毒品烧毁的,挖这饿大水池有什么用呢?不要急,听我慢慢讲给你听你。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东禁烟。经过一番努力,在虎门海面共收缴英国鸦片115多万公斤。怎么处理这批鸦片呢?开始时准备押送京城验明烧毁,后来考虑到押送上京费工费时,而且还有路上被人透漏劫掠的可能,后来道光皇帝下令就地焚化处理。怎么样才能把鸦片尽快处理干净呢?如果按照以前的老方法,即伴以桐油火烧,那残膏余沥就怀疑渗入土中,如果把这些泥土挖起来重新提炼,50公斤泥土还可以得到烟膏一二十斤,流毒实在难以尽绝。为此,林则徐费尽心思。他深入民间,多方采访考察,从百姓哪里得知鸦片最忌海盐和石灰,一跟海盐和石灰搅和在一起就会销化,即使有残渣,也不可能在合成烟膏。经过试验,林则徐发觉确实如此。林则徐 又从印度“开池制造”的流程中悟出“开池销化”的道理。于是,林则徐就准备采用这一方法销毁。
150多年前,虎门镇口村这里还有一片海滩,林则徐经过勘察,决定就在此地挖两个长宽各15丈多池子池周围用木桩钉板,池底平铺石板以防渗漏,池前有通海的涵闸,后有通水渠,涨潮时可以把海水通过水渠引入池中,退潮时则打开涵闸把以溶解的烟土渣滓流入大海。你看这个设计多么的科学,从这里我们刻印看到林则徐那种科学务实的精神。当然今天我们看得到并非原貌,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变化,原来的销 烟池已湮没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在原址上的复制品,考古发掘出的木桩、池板现陈列在展馆中,等一下大家可以在展馆内看到。
销烟那几天,虎门海滩人潮簇拥,旌旗蔽日。林则徐率文武百官并邀请在粤外国领事及商人参加观赏。销烟从6月3日开始。至6月25日结束,除去中间端午即为停顿一天及清池用了两天外,整个销烟实际用了20天,才将缴获的的鸦片 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的打击老玩外国侵略者的气焰,想全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坚决禁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林则徐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更被誉为“世界禁毒第一人”。史学界称她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990年6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此参观时,题写林则徐诗句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赞扬了林公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惧万难、不逐名利的高尚情操。
【展览馆】
再往前走就是博物馆的主展馆。这座建筑颇具炮台的神韵,大楼前放置两对威武的石狮,周围是模仿炮台墙造型的围墙,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这座陈列楼建筑面积为2400平房米,展馆内图文翔实,内容生动丰富。一楼展馆是基本陈列,主要内容是《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史实陈列》,分8部分,通过销烟池木桩、木板、眼皮烟具、林则徐手迹的文物,揭露了当年英国侵略者武力侵略中国的罪行,概括反映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肯定林则徐等爱国官员的历史功勋,歌颂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楼展馆主要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其陈列形式突破了传统的陈列手法,注意把文物放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展出,采用画物结合,实物与辅助展品结合,采用场景、沙景、声光电模型、寻像放映的多种放映手段,使陈列形式生动、形象。如该馆为了反映当年林则徐、关天培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情形,把征集来的木锚及一艘早期的划船送上展厅,并复制了大木排铁链,与长33米,高2.8米的虎门海口形势背景画相结合,构成了一副气势磅礴,颇为壮观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用木排铁链封锁虎门海口的形势,大大增强了展览的效果。
在展馆,有一样必须要看的重要文物,就是“节马碑”。关于它,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奇故事呢:1841年1月7日,英军大举进攻沙角炮台。守军告急,清廷拒发援兵。六百余名守军奋起抗击数倍的侵略军。他们用土炮、弓箭歼灭拥有洋枪、洋炮的敌人五百余名;弹药耗尽后,又挥刀肉搏,守将陈连升和大部分士兵壮烈牺牲,他的儿子陈举鹏也一同战死。陈连升战死后,据说其战马被英军掠到香港,英国侵略者喂之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后来被放到香港的山中,它连地上的草都不吃,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炮台的方向悲鸿嘶叫。当有人说带它回虎门时,它就摆着尾巴跟着走。但是,英国侵略者始终不肯放它回来。它长期忍饥挨饿,因绝食而死在香港,成为百世流芳的英雄节马。清同治年间,虎门水师将领刻了一块节马横碑,嵌在虎门寨关忠节祠上。这块碑是用黑色的云石所刻,长1.5米,宽近半米,左边是马的画像,右边是赞颂节马的《书马行》诗文。1938年,日军对这里进行了空袭,炸毁了祠堂,这块碑也塌毁埋在了瓦砾中。1954年,沙角海军的干部战士听到节马的故事,也为它所感动,发动人力,在祠的旧址中寻找,费经周折,总算找到,并把它放在博物馆,让人们在瞻仰和凭吊中感受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节,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数量达3000多件(套),其中“功劳炮”等13 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反映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抵御外海、反抗侵略的有代表性的物证,非常值得一看。
好了,现在就请大家进馆参观,一小时后到门口集中。
第四篇: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常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1甘肃省博物馆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南侧。1956年建,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43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改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新馆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该馆藏品计有自然标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万多件,一级藏品110多件,有甘肃彩陶、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世界闻名的铜奔马和成组车马俑、汉代医方简、北宋淳化二年(991)《报父母恩重经变画》等。
自然标本中珍藏有中国特有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丹顶鹤等标本。藏品中历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时代各类彩陶、汉代木简木雕、十六国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写经等。革命文物有当年红军长征遗留下的标语等。该馆陈列面积7500多平方米,有5个大型的固定展览。《甘肃历史文物》展览,展出了甘肃境内出土历史文物1500余件,系统地反映甘肃历史发展的.概况,重点突出甘肃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的彩陶,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汉唐文物,十六国至隋唐佛教艺术和写经等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甘肃自然富源》展览,展出实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绍了甘肃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交通、气候、水文、土壤和动物、植物、矿物资源。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展览,展出了墓内保存的60多幅砖画。《黄河古象》展览,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县发现的黄河剑齿象化石,长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遗骸。《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展览,以长征为轴线,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介绍长征在甘肃境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斗争。该馆单独或合作编辑出版的重要书刊有《武威汉简》、《甘肃彩陶》、《武威汉代医简》、《汉简研究文集》、《炳灵寺石窟》、《红军长征过甘肃革命文物》、《淳化阁帖选》、《汉简书法选》等10多种。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2甘肃省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中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3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多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
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基本陈列有《甘肃历史文物》、《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黄河古象》《甘肃自然富源》及《甘肃革命文物展览》。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我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第五篇:澳门博物馆导游词
如果要领略一下本世纪初澳门的生活方式,不妨到仔岛南岸的海边马路看看。这个区域被本地人称為『龙环葡韵』,它是岛上的旧城区。这裡有五栋建於十九世纪未,外型优雅的葡式住宅。
其中一被用作住宅式博物馆,展示了当时土生葡人的家居风格;欧式的家俱摆设和中式的装璜融洽地共处一室,把当时双重文化地区内,上流社会的悠闲雅致表露无遗。
·南湾公园的导游词 ·玫瑰圣母堂的导游词 ·澳门特别行政区导游词
其餘的房子分别用作可容纳四百名观眾的展览厅、工艺中心、酒吧和葡国民族史展览馆。
剩下的一间成為了现时的餐厅,那裡有一个露天茶座,当你在浓浓树荫下品茗时,可能会堕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一百年前,看著一艘艘帆船缓缓驶来,而船上印度人正忙碌地下锚泊岸,準备接收从中国大陆运来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