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典型材料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2003年至2005年,滨城区严格按照省、市开发办的要求,科学规划,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2004、2005两年连续在滨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县区排名中列第一位。现把本区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投资
滨州市滨城区2003-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233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1万元、省投资523万元;市拨款72万元;区配套143万元;县以下自筹866万元。
2、完成的主要开发任务
(1)中低产田改造
改造面积5.1万亩,共开挖疏浚各级沟、渠、路775条457公里,动土290万方;修建高标准建筑物687座,衬砌渠道7公里,建设生产路138公里。适地适树高标准植树39.2万株,农业及科技措施按要求落实。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都有较大提高,每年可新增产值2053万元,利润1143万元,新增粮食728万公斤,棉花39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2)农业产业化项目
建设隆达食品有限公司有机蔬菜种植与加工产业化项目1个。建设生产车间1900平方米,500吨冷库一座,建设高标准有机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形成了年加工出口3000吨的生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1
实现利税180万元。
二、项目实施做到了“五个标准”、“两个到位”
“五个标准”是:
1、方田网格设计标准规范
针对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地下水位偏高,中低产田多受盐碱为害的特点,因地制宜,统一标准设计,每个大方田不超过300亩。大方田沟深2.5米以上,充分发挥方田建设淋盐排碱的作用。每个大方田内划分出3个条方田,每个条方田75亩。由于规划符合实际,标准统一,确保了方田的美观和实用。
2、农田林网建设标准高
围绕新建沟路,按照规范化要求,设计宽2米深1米的绿化带沟,栽植2行树木,建成林网。林网建设由乡级绿化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盐碱较重的地片多栽植抗盐碱能力较强的白腊,其它地片选栽速生杨、柳树、乔桑等树种。栽植做到“大坑大水”,栽后及时大水浇灌,项目区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3、建筑物规划布局合理,质量标准高
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中,所有建筑物全部采用水泥砂浆砌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物分布安排上,层层召开专题会议,充分争取村级意见和建议,本着必要、实用的原则合理布局,达到整个项目区不出现竹节沟。整个方田建筑物设计科学实用,建筑标准高,并做到不修多余建筑物。项目区道路达到了“进的去,转得开,出得来”的要求。
4、灌溉渠系设计标准,符合治碱改土要求
按照各地耕地分部情况,基本达到斗渠控制灌溉面积1400亩左右,农渠垂直于斗沟,间距100米,控制灌溉面积70亩左右。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本着旱、涝、碱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大方田沟深2.5米以上,小方田沟深1.5米以上,真正起到了淋盐排碱的作用。项目区内达到20年
一遇的防涝标准。目前看,开发的效果已十分明显。通过对2003至2004年项目区的监测,地下水位已普遍下降了1米以上,耕层土壤含盐量下降了1倍左右,实现了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的目标。
5、农业产业化项目达到了标准化生产
隆达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项目,基地内实行严格的有机蔬菜生产技术,2006年,有600亩面积已通过美国“NOP”和德国“BCS”有机蔬菜产地认证。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将明显提高本区蔬菜生产产业化、标准化档次,促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的发展。
“两个到位”是:
1、农业科技措施落实到位。综合利用机械深耕、机械整平等措施,整平土地,优化土壤理化性状。按照每100亩取一个土样的标准,三年共取土样510个,进行土壤养分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分村制定配方施肥实施方案,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同时,举办区、乡、村层层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10万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综合开发中的作用。
2、领导重视,措施到位。首先,市开发办领导十分重视滨城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项目实施中实行全程调度,并多次现场指导,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标准完成。第二,区、乡两级领导认识到位,真正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各承担项目的乡镇,明确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列入本乡镇所有重点工作的第一位。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始终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在施工质量上不打折扣,确保建成放心工程。第三,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层层召开项目会议等形式,加大项目宣传工作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为农业综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落实其它保障措施
1、创新开发运行机制。一是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成机制。在项目的安排上,注重实地考察,加强项目评估,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度。把
符合产业规划和开发效果最好的区域,列入项目实施范围。二是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均实行竞争立项,做到优中选优。同时,提高项目实施单位的积极性,加强实施责任心。三是健全农业综合开发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保证了开发质量,提高了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制定实施了多项工程监理措施和管护措施,重点工程实行监理制,工程完成后马上落实管护措施。
2、狠抓亮点示范工程,努力扩大项目实施的影响力
一是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亮点突出。目前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3800亩,有力地提升了本区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二是实施节水灌溉技术示范。项目区衬砌渠道7公里,带动了滨城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三是堡集蔬菜、桑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扶持发展无公害韭菜基地建设5500亩;发展桑蚕基地2500亩。
3、资金管理严格规范,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提款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
总结我区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按照上级要求,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开发任务。但与本市其它项目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全省先进项目单位相比,有些地方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再接再厉,自我加压,把本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滨州市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7年4月17日
第二篇:07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典型材料
发挥规模开发优势 实现旱涝碱综合治理
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政府
滨州市滨城区位于鲁西北,属黄泛平原,退海之地。全区耕地面积70万亩。旱、涝、碱是影响本区耕地生产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实际,抢抓机遇,按照以规模开发为重点、以规划设计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完善机制为手段、以提高开发效益为目的的基本思路,大力实施规模开发,强化土地改良,实行旱、涝、碱综合治理,收到了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一、科学规划设计,突出规模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200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大,投资大、标准高、要求严。为了防止开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就坚持科学编制开发规划。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省、市要求,由区农开办牵头,组织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畜牧、水产等部门的技术骨干,组成强有力的勘测、规划、设计队伍,对全区中低产田现状及开发计划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了第六期及以后的开发规划整体思路。
二是准确定位开发重点。针对本区中低产田面积大且旱、涝、碱是耕地生产力主要限制因素的特点,突出旱、涝、碱综合治理。设计了深沟排碱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布局方田网格,科学安排田间工程设施等。
三是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实施。对项目区涉及的部门,区委、区政府要求必须按规划设计执行,坚决杜绝“领导工程、面子工程、人情工程”等不良现象,确保了规划设计的顺利实施。如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中,所有建筑物全部采用水泥砂浆砌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物分布安排上,层层召开专题会议,充分争取村级意见和建议,本着必要、实用的原 则合理布局,达到整个项目区不出现竹节沟。整个方田建筑物设计科学实用,建筑标准高,并做到不修多余建筑物。项目区道路达到了“进的去,转得开,出得来”的要求。
四是突出规模开发,2003年以来,全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面积达到了7.3万亩,共开挖疏浚各级沟、渠、路1078条659公里,动土420万方;修建高标准建筑物924座,衬砌渠道19公里,建设生产路268公里。项目区适地适树全部建设高标准林网。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整体面貌大为改观。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都有较大提高,每年可新增产值2939万元,利润1632万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41万公斤,棉花56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二、立足本区实际,围绕旱、涝、碱综合治理,提升开发成效 滨城区属黄河冲积物淤积,海水逐渐退缩而成陆地,土壤不同程度受到过海水侵渍,80%以上的地片潜水埋深不足4米,近几年以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大多潜水埋深在1—3米,地下水矿化度高,平均2.6克/升,中低产田多受盐碱为害。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设计上,我们采取了深沟降低地下水位,合理设计方田网格,配套田间灌排设施,引黄淋盐改土,以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方案。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方田统一标准设计,每个大方田250亩--300亩。大方田沟深2.5米以上,充分发挥方田建设淋盐排碱的作用。每个大方田内划分出3个条方田,每个条方田75亩,条方田沟深2米。由于规划符合实际,标准统一,确保了方田的美观,同时起到了极好的抗旱、防涝、淋盐改土的效果。
二是灌溉渠系设计标准,符合治碱改土要求。按照各地耕地分部情况,基本达到斗渠控制灌溉面积1400亩左右,农渠垂直于斗沟,间距100米,控制灌溉面积70亩左右。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本着旱、涝、碱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斗级沟深2.5米以上,农级 沟深2米以上,真正 起到了淋盐排碱的作用。项目区内达到2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目前看,开发的效果已十分明显。通过对2003至2004年项目区的监测,地下水位已普遍下降了0.4米以上,特别是以前潜水埋深1米左右的地片,潜水埋深下降更为明显。地下水矿化度普遍下降了0.6克/升,耕层土壤含盐量下降了30%左右,耕地生产力明显提高,实现了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的目标。
三是农田林网建设标准高。农田林网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几年来的开发实施中,我们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新建沟路,按照规范化要求,设计宽2米深1米的绿化带沟,栽植2行树木,建成林网。林网建设由乡级绿化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盐碱较重的地片多栽植抗盐碱能力较强的白腊,其它地片选栽速生杨、柳树、乔桑等树种。栽植做到“大坑大水”,栽后及时大水浇灌,项目区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林网的建成,不仅笃显了农业综合开发的面貌,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的新农村建设。
四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首先,市开发办领导十分重视滨城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项目实施中实行全程调度,并多次现场指导,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标准完成。第二,区、乡两级领导认识到位,真正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各承担项目的乡镇,明确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列入本乡镇所有重点工作的第一位。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始终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在施工质量上不打折扣,确保建成放心工程。第三,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层层召开项目会议等形式,加大项目宣传工作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为农业综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是农业科技措施落实到位。综合利用机械深耕、机械整平等措施,整平土地,优化土壤理化性状。按照每100亩取一个土样的标准,三年共 取土样510个,进行土壤养分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分村制定配方施肥实施方案,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同时,举办区、乡、村层层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10万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综合开发中的作用。
三、加强工程管护,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长期效益
实现工程设施管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构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是农业综合开发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几年来的工程管护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点。
一是明确工程产权,每个项目工程竣工后,都要及时进行资产移交,明确产权关系。这样即可以保证工程效益的发挥,又能更好地落实各项管护措施。对于林网管护,采取植活一片,承包一片的办法,全部承包到户,不留死角。
二是确定管护组织,落实管护经费。管护组织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工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于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项目工程,由乡镇和村队统一组织人员进行管护,成立专职管护队。对于农田林网树木到达砍伐期后,砍伐的树木由承包人负责及时补植,以保证林网完整。管护经费原则上由项目区乡镇和村筹集,经费来源主要是经营性和盈利性项目工程拍卖、租赁、承包所得,不足部分由乡镇和村从其它收入中列支。同时,建议上级在下达项目资金计划时,按照一定比例列支项目区管护经费,在项目竣工后的一定时期内,通过报账制落实管护经费。
三是建立项目管护监督制度。区农开办在做好新项目实施的同时,做好老项目区的管护监督工作。对于管护好的单位作为安排新项目的重要条件来考虑,对于项目管护差的单位,区委、区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努力提高项目工程管护水平。
2007年4月17日
第三篇: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材料
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2006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06—08年分别在xx、xx、xx三个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07万亩,总投资20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90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套资金790万元,农民自筹479万元。三年来共建成浆砌渠道92.1公里,修筑机耕路31.18公里,建造渠系建筑物69座;种植蓄水性强的藜蒴500亩;培训农民3000人次,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推广投资小、效益高的小拱棚蔬菜600亩,地膜花生1020亩,优质水稻500亩;加快了良种良法的应用步伐,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三年累计增产粮食237.9万公斤,花生27.5万公斤,糖蔗34万公斤,增收总额469万元,农民年均增收250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县在项目实施和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在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
一、成立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我县非常重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充分认识国家农
业综合开发是改善我县农业基础设施,为现代农业生产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的重要平台和难得的好机遇,充分认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对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巨大作用。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挂帅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国土局、审计局、林业局、建设局为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配备了四个专职干部和一个专职技术员专抓农发项目工作。项目建设镇也相应成立由镇党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领导重视,机构完善,为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建设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项目建设镇实行镇、村干部包村、包组、包农户的三包工作制,负责路、墙、圳规划用地的落实,组织农民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投工投劳任务,同时把镇、村干部的三包工作列入考核内容,增强了“三包”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加强宣传,统一认识
农综开发需要动用农民责任田的户数多,涉及面广,如果没有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就难以按规划实施,因此,我县在每项目建设前的11月初都会开好了四个会议。一是开好县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总结前一
和部署本的工作,做到成员单位责任明确,通力协作;二是县农发办与镇政府联合开好项目建设动员大会;三是项目村开好村干部、村民代表、村小组长会议。四是村小组开好家长会议。通过开好四个会,使宣传发动工作真正进了村入了户,创造了干部群众认识一致,思想统一,上下齐心,热情高涨,责任明确,行动自觉的良好干事氛围。
三、制定措施,化解矛盾
我县农综项目水利措施的路、墙、圳建设都是在农民的责任田里进行,一条新规划的机耕路,一条水圳可能要动用十户甚至是二三十户农户的责任田,在一个村组,有的农户可能要用去几分地,有的农户可能一分地也不占用,如何处理协调好占用和未被占用的关系和矛盾是项目建设能否按规划实施的关键,为此,我县因地制宜地在项目实施前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来化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群众矛盾,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占用耕地方面:一是对占用农田0.3亩以下的,村小组又没有机动田的,村小组不作任何补偿,责任田在法定承包期未到期之前也不进行调整;二是对占用超过0.3亩的,减去0.3亩进行补偿,每亩一次性补助800元,如2006年项目龙仙镇沙坪村七组就是采用这种补偿方法;三是村小组有机动田的用机动田进行补偿,如2006项目xx镇xx村六组采用此种方法对占用户进行补偿;四是无论占用多少,村小组均不给予任何
形式的补偿,如2007年项目的xx镇长xx的xx组,xx组以及2008项目的xx组等村小组,这种高姿态,贡献式的占了80%。在涉及青苗和沙石等建筑材料的堆放问题上,我们也是采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来约束解决,乡规民约规定,不论涉及到谁的青苗均不作任何补偿;施工车辆不论从那块田地通行,建筑材料不论在那块田地堆放,户主均不得阻挠。通过乡规民约的方式,增强了群众内部的约束力,有效解决了群众矛盾纠纷,三年来我县均没有发生群众阻挠的情况。
四、积极引导,发动群众参与
我县的挖沟清淤以及机耕路的回填土工作全部由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的方式来完成。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细,做得好,项目区干部群众把投工投劳当作“苦在今冬,利在明秋,福泽子孙”的大好事大实事来对待,想方设法如期完成各项任务。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村小组按责任田面积分摊开沟清淤和回填土任务,如长江村的卜屋等村小组;二是以村小组统一组织每户一个劳动力,集中完成任务,如长江村的钟屋组,辉岭村的赖屋等村小组,这种方式的浓烈劳动气氛,感染了很多干部群众,出现了分田到户以来难得一见的动人场景;三是利用村小组的村集体经济来完成任务,如2006项目xx村一、二、三、七组,2007项目xx村何
一、何二村小组,2008项目xx屋组等村小组,就是用村集体山林、鱼塘承包款收入来完成机耕路回填土任
务。在当年的山林、鱼塘出租款不够使用时,这些村小组想尽办法,与山林、鱼塘承包者商量,预收5到10年的承包款,虽然预收租金不在出租合同的条款之内,但得到了承包者们的大力支持,由于有项目区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县三个的项目建设都能在次年的三月一目前全部完工,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三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改善了我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杨。沙坪村的群众说:以前送圈肥,挑到腰酸背痛,现在送肥用车推到田,以前收一亩稻谷要挑十多担,现在用车推到晒谷坪,现在种田安乐多了,我们感谢共产党!xx村的群众说:以前受旱几百年,现在不再受旱魔,没有发生群众因争水灌溉吵嘴打架的现象了,我们感谢共产党!白莲村的村民在浆砌水圳墙体上面写下了感谢共产党的五个大字!表达了农民群众的感激之情;辉岭村的村民说: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可以穿着皮鞋,开着摩托车到田里去摘菜吃,更没有想到田里的机耕路会四通八达,比改革开放前的公路还要好走,真要感谢共产党!
在今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我县将不断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认真抓好项目管护工作;认真抓
好农综开发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项目,并努力使之成为新亮点。
二00九年七月七日
第四篇:20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总结1
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 施 总 结
2013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桂果镇东红村、联新村和果底村实施。工程总投资521 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86 万元,群众投劳折资和自筹 35万元。在 486万元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347 万元,省级财政资金 12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 14万元。
该项目涉及桂果镇的东红村、联新村和果底村三个行政村共13个村民组,总户数1411户,总人口3058人。该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项目乡(镇)通力合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于2017年6月初全面竣工,已如期完成上级批复任务。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一)、水利措施:
1、完成拦河坝1座,长10m,占计划的100%;
2、完成引水渠7条,总长3.713km,占计划的105.18%;
3、完成排洪渠2条,总长2.436km,占计划的96.67%;
4、完成排洪支渠6条,总长2.129km,占计划的100.90%;
5、完成渠系建筑物30座,占计划的142.86%。
(二)、田间道路工程:
1、完成机耕道1条,总长1.93km,占计划的113.53%;
2、完成生产便道7条,总长3.271km,占计划的109.03%。
二、资金到位及使用管理情况:
财政资金4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47万元,省级配套125万元,市级配套14万元,全部到位,到位率100%。
现在实际报帐445万元,报帐率91.56%。对项目资金实行“三专管理”和县级报帐制,使用农发财务会计软件和统一会计科目做帐,资金管理规范。
2、自筹资金到位情况
自筹资金35万元,为农民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有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台帐,自筹资金全部到位,到位率100%。
三、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和验收结论:
经水电局和供电局工程技术人员对所完成的子项目进行全面验收,桂果项目区实施的2013农发项目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批复要求,选点较好,总体布局合理,外观线型流畅,水池砌筑质量较好,达到预期效益,现场评定为合格工程,同意通过县级验收。
四、项目预期效益
1、项目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抗旱取得了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增灌溉面积350亩,保护灌溉面积1670亩,新增除涝面积230亩,防洪保护面积1750亩
2、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45万公斤,干草10万公斤。
3、项目区农民增产增收情况: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新增农业总产值55万元,人均增收180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部分排洪支渠外观线形不流畅;(2)部分机耕道路面不够平整。
2、建议:
(1)、建议施工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成剩下扫尾工程,迎接省、市验收。
(2)、抓紧完善县级验收提出的整改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和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问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将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确定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关系密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类及构成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地治理项目,一类是产业化经营项目。
1、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等 中低产田改造是针对那些产量较低的农田,通过到水或打井,疏通灌排渠道,改良土壤。配肥地力,整修田间道路,营造农田防护林,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综合盖在措施,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它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四项。
1、水利措施又包括排灌站、机电井、输变电线路、衬砌渠道、埋设管道。配套建筑物等小项;
2、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内容;
3、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
4、科技推广措施包括技术培训、仪器装备和示范推广等建设内容。
2、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指通过扶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以外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快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项目从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实现增收的措施。它包括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设施三类小项。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设置。实施上坚持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比例及构成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滚动开发”。即中央财政资金是“引子”,地方财政(省市县三级)要配套,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构成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体比例为中央财政投入要占到总投入的4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到20%,群众自筹资金35%(其中投工投劳折资必须占到自筹资金的5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2004年为每亩410元,其中对财政资金280元。投资标准及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递增。
(二)产业化经营资金构成
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来源也为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企业自筹三类,各种资金比例为中央财政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为1∶0.5,地方配套资金中省级占80%,地市占20%,财政资金中有偿与无偿比例为75∶25,自筹资金必须占到中央财政资 金的70%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项目管理
(一)土地治理项目立项条件及程序
1、立项条件
项目实施区水土资源条件好、乡镇村组领导重视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及搞开发积极性高并主动筹资。
2、立项程序
①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项目库。县办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县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阶段性开发方案。各乡(镇)在申请立项之前,应编制初步选定的项目建议书,存入项目库,待国家投资可能时,再从项目库调为逐级上报。
②编制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开发的必要性;建设范围、地点、规模;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分析等。并附项目村组、乡镇对项目实施中及筹资投劳进行承诺。
③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项目规划图;主要工程措施及布置图,工程量和工作量;投资概算及筹资意向,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方案、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等.④评估论证。项目评估是对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 查和评价,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资金配套与偿还能力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提供决策依据。项目评估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进行综合分析的论证,力求客观公正。评估论证主要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估范围仅限于新增和调整开发区、新增中央财政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项目。
⑤组织扩初设计或制定实施方案。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是制定项目计划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设计图纸等。扩初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审批。
⑥计划报批。项目计划由下向上逐级上报审批,而后由上向下逐级批复下达。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条件和程序
1、立项条件。
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要与土地治理项目密切协调,原则上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安排,对带动项目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增加收入有直接和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②项目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地区的农业整体发展规划。③要实行产业化 经营。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⑤要集中投入,规模经营。
2、立项程序
①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要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的中长期规划,按照多种经营项目的立项条件,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初选,形成项目建议书。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③项目评估。④计划编报。⑤计划审批。
(三)项目实施
1、项目计划经批复下达后,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的建设地点、期限、规模、内容和标准、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要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
2、项目建设标准。
(1)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连片开发。
(3)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 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4)项目区及主要工程建筑物设立永久性标志,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各项工程设施保持完好,能较长时期发挥效益。
对各措施具体要求参照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范。项目建设中严格推行资金“直通车”、目标责任制、竞争立项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大宗物资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县区动态管理制等、末位惩罚制、计划变更处罚制、验收责任追究制、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制、县级报账制等13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细化操作程序,坚决杜绝项目和资金按部门分配、分割的老机制和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现象,掌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动权。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
1、报账程序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资金直通车,项目实施单位申报、农发办组织验收。县财政一句验收结果补助标准直接将项目建设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2、有偿资金使用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汇集核算,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财政有偿资金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签订有偿资金借款合同,切实落实还款责任。对用于各类项目的有偿资金,应区分不同情况,把债务分别落实到最终受益人;二是要全面掌握债务落实和债务人的变动情况,对债务人发生变更的,要及时办理债务变更手续;三是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还款保证措施,包括:在借款时办理必要的抵押、担保手续;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还款好的地区予以奖励,对不按时还款的地区加收与其占用费、减少投资、暂停立项直至取消开发县的资格;四是要逐步建立还款保证金,例如,可从效益好、建设期短的项目上提前收回的资金和水利工程拍卖试点收回的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建立还款保证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自筹及投工投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