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汇报825
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目建设顺利实施。
农业综合开发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办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精心组织,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乡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业开发领导小组。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方针、政策,发动人民群众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积极投身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为此,我们翻印发送《农业综合开发宣传读本》3万册,同时印发《贺兰农业综合开发信息》32期640多份,广泛宣传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意义。二是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由县人民政府与各有关部门、乡镇签定目标责任书,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明确奖惩。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整体推进。四是对下派驻项目区技术人员,明确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五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标准,认真组织项目的验收,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按时完成。
2、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任务。一是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和项目乡村的领导,在摸清开发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研究、论证,按照规范要求编制出年度计划,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注重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和重点地区的生态治理,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优势,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
3、严格施工、狠抓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一年来,县农发办总是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在规划和安排上,尽力做到既科学,又使项目区群众满意,既能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的基础生产条件,又使项目区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务上有所节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是在项目实施前提前一年制定并上报自治区项目办的,去年2月,我办工程技术人员不畏严寒,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勘测,为我县项目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划,在春、秋两季工程施工中他们总是坚守工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牺牲了星期天、“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节假日,有的甚至带病工作。在工作中,他们废寝忘食,吃住在项目乡村、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发现不合格工程坚决要求返工,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及时给予指导;在时间安排上,既考虑项目工
程的按时竣工,又保证了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生产耕作顺利进行。3月20日我办工程技术员提前进驻项目乡村落实工程项目、筹措物资,为春季田间骨干工程配套的顺利建设和项目区农作物春灌提供了充足的时间;9月20日我办工程技术人员又奔赴新的项目区对该项目区秋季农田基本建设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安排,经过40多天的努力,一举完成了今秋项目区农田建设任务的85%,为春季骨干工程配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办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项目建设的标准,重视工程质量的提高,确保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一是集中连片,条田成档,形成规模,2005年度项目区3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按一沟一渠两路标准模式建设;二是坚持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田建设做到了农沟、农渠、农路、树池一次性建成,不留尾巴;三是抓典型,树样板,做到乡有典型,村有样板,项目区农田建设中的沟、渠、路都是由项目乡镇组织劳力先挖好标准断面,然后施工,秋季农田建设中金贵镇组织6800人,在项目区大干25天,建成高标准农田8800亩,常信乡组织劳动力6500人,艰苦奋斗18天,完成高标准农田7600亩,使得多年无沟、无路的边缘死角变成了沟、渠、路纵横有序的农田,为全县秋季农田基本建设起到了推动示范作用。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农田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5、严格按照水稻规范化旱稀植技术,做好重点示范和辐射推广,一是由农技中心统一向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示范和辐射推广点供应良种。二是低温浸种和“使百克”种子消毒。三是控制播量,适期播种。重点示范方和辐射推广点育秧时,每平方米播芽种180——200克,并于4月15日前全部播种,全县完成旱育稀植技术育秧面积1366.38亩。四是坚持见绿就通风原则,由于今年4月中下旬气温相对较高,因此水稻播种后4—5天开始出苗,如果放风不及时,很容易出现高温徒长现象,为此,农牧局分管领导和中心主任对此技术环节专门进行了技术指导。五是严格控制灌水,为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全县旱育稀植重点示范和辐射推广育秧第一次灌水基本都能控制在播后10天进行,秧田全生育期共灌水2—3次。六是大田施肥坚持控氮增磷补钾的施肥原则,并做到重施基肥,控施追肥,轻施穗肥。七是坚持提高稀植质量,保证了旱育稀植规范化操作。
6、不断改进和加强资金管理
2005年度,我们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拨付、使用和监督上切实加强了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二是实行分期拨款制,即工程开工前先拨付30%,实施过程中再付50%,二是财政对项目实施单位票据核销制,即对照项目核销票据;三是引导开发区广大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四是加大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使用合理,厉行节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上述措施,既保证了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落实,也避免了项目单位乱支乱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四、存在的问题
2005年度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1、由于农民群众对小畦灌溉认识不深,致使项目区畦田建设标准不高,个别项目区边缘地带畦田建设不彻底。
2、个别项目区群众对水利配套建筑物和农田林网重建轻管,使用、管护思想认识不到位,致使个别建筑物有人为损坏现象。
3由于项目投资定额标准低,水泥和砂石等原材料涨价,社会劳动力人工工资上涨,致使项目资金明显不足,水利配套工程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改进和克服,使项目工作更加完善。
我县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在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同时,也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自治区农发办的总体部署,认真做好工作,使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县是农业大县,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万亩,辖12个乡镇,总人口48.6万人,属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县自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始终贯彻“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全县农业上新台阶、农村奔小康的示范工程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项目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完成总投资额10463.1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15.52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5347.6万元。
项目涉及到全县7个乡镇,截止2009年末,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4万亩,建成排洪排涝灌溉沟渠36330米,建蓄水池7350立方米,埋设灌溉管道24190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100亩,修建机耕道70000米,完成技术培训20667人次。同时,培植了茶叶、魔芋、小杂粮和道地药材等特色支柱农业产业,现已形成基地分别为 3.2万亩、5.59万亩、8.1万亩、18.7万亩;扶持壮大了金果、多仁、土家人等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农田排灌渠系和坡面水系得以完善和配套,耕地水土肥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在项目区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着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了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步伐,把龙头企业发展与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实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转变,为项目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通过运用综合治理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通过改良土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三是完善了农产品检测体系。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科技措施,改革了耕作制度,改进了栽培技术,改良了作物品种,改变了种植结构,使项目区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经营收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把项目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在项目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普及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三、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县自被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管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各项目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专班,全方位重视和协助项目实施。对每个农发项目确定了一名县领导亲自主管主抓,并建立了督办制度,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调度资金,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农业、林业等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农业开发的合力。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项目区的工程建设,采取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在项目区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民做实事、为民办好事的目标宣传透彻,使群众都能知道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好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县在项目安排上,围绕粮食安全,选择粮油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干群开发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重点开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集中产业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项目布局和项目前期论证上,我县根据项目区所处的流域和呈现的水系特点,进行田水山林路综合规划,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同时注重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标准。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做到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广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立项之初,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对项目的范围、治理任务、投资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示,让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咨询,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公示结束后,及时召开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说明项目的详细建设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和项目实施的措施及公示期农民所提意见的处理情况,充分进行磋商,形成共识,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履行签字手续,形成农民筹资投劳决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推广等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建立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的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二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我县对土地治理项目中的全部土建工程,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农技设备、良种、化肥等货物,全部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代理采购业务。这样做,既节约了采购成本,又从源头扼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理工作规划,明确了监理内容和监理目标。四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我县在认真领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程序》,对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管理的主要方式、操作流程、特别要求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对所有农发项目工程建设预决算和整个项目财务经同级审计部门审计后及时报账。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所在村的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根据工程类别,制定管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并定期检查,跟踪问效。六是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制。我县对所有已完工运行的农发项目,均组织专班开展了绩效评价,确保农发项目能长期发挥引导作用。
(五)强化农发档案管理。特别是项目档案,从备选项目到完工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强化了项目资料管理,做到了文字档案、电脑储存档案、声响图像档案完备齐全、规范科学。
四、2009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三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总投资96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85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38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48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0.66万亩,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农民投劳筹资138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7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中,中央财政340万元,占66.67%;省级财政168万元,占32.94%;县级财政2万元,占0.39%。
茶店子镇南坪土地治理项目,支农资金项目,总体整合投资1110万元,治理土地总面积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610万元(财政资金480万元,自筹资金130万元),发改投入200万元,国土投入300万元。因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项目水利措施已完成建设任务的70%,预计7月底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整个项目边建设边见效,项目区农民广泛参与,积极配合。该项目按照农发政策和合同约定拨付资金,现已拨付资金73万元。
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万元(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主要建设任务为:购进安装年产500吨的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厂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签订设备购买合同,因设备厂方原因,设备尚未到位安装,预计7月中旬设备完全到场,7月底安装并试运行。
绿葱坡枣子坪水毁治理项目,总投资3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0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复损毁沟渠650米。现已完成建设任务的80%,预计7月下旬全部完工。
(二)主要作法
我县在实施2009年的农发项目过程中,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政策要求,严格按照经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的项目扩初设计,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做到了“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项目区田间排洪排涝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做到了涝能排、旱能灌。茶店子镇南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计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改造6200亩;修建排洪排涝沟渠12公里,其中农业综合开发2.59公里;修建便民农桥25座,其中农业综合开发7座。形成了完整的排灌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突出土地综合改良,提高土地的单产效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1000亩,项目区户平示范推广1亩以上。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广泛积集猪牛栏粪等农家肥200万公斤,施入大田6300亩,改良土壤6300亩。通过施用农家肥、秸杆还田、人工平整土地等措施,使得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突出科技致富,提高农业的科技效益。在项目区扶持了科技示范户12户,安排落实了田间对比试验20个。在项目区进行粮食、蔬菜、生姜、水果等农业新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2000份和生姜栽培科技光碟40套,建田间对比试验田20个,建生姜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100亩,配套了生姜测土配方肥10吨、生物农药和2台高效机动喷雾器,指导项目区农户按照无公害化及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
四是突出特色产业化建设,培植壮大马铃薯加工企业。马铃薯加工项目实施完工后,将建成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进一步完善该厂的农产品加工化验检测设施,形成年产5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生产能力。
五是突出项目整合的探索,力求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农资金的管理,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路子。在茶店子镇南坪流域,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了发改、国土等部门的支农资金,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该项目整合总投资1110万元(农发610万元,发改200万元,国土300万元)。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规范管理、示范高效”的原则,做到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统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拟把项目区建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示范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做好2009年项目的实施工作,加速项目实施进度,确保7月底全面完成三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做好竣工验收准备,以迎接省州验收考评。
二是根据省农发办中期检查和州农发办中期检查的要求,认真整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
三是做好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准备工作,及时启动实施2010年各个农发项目。
四是做好2011年的项目申报基础准备工作。
六、请求
我县是“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全省产粮大县之一,农业基础较差,农民增收缓慢。我县部分地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成效十分明显。特请上级农发部门更一步地加大对我县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县
第三篇:20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总结1
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 施 总 结
2013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桂果镇东红村、联新村和果底村实施。工程总投资521 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86 万元,群众投劳折资和自筹 35万元。在 486万元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347 万元,省级财政资金 12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 14万元。
该项目涉及桂果镇的东红村、联新村和果底村三个行政村共13个村民组,总户数1411户,总人口3058人。该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项目乡(镇)通力合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于2017年6月初全面竣工,已如期完成上级批复任务。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一)、水利措施:
1、完成拦河坝1座,长10m,占计划的100%;
2、完成引水渠7条,总长3.713km,占计划的105.18%;
3、完成排洪渠2条,总长2.436km,占计划的96.67%;
4、完成排洪支渠6条,总长2.129km,占计划的100.90%;
5、完成渠系建筑物30座,占计划的142.86%。
(二)、田间道路工程:
1、完成机耕道1条,总长1.93km,占计划的113.53%;
2、完成生产便道7条,总长3.271km,占计划的109.03%。
二、资金到位及使用管理情况:
财政资金48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47万元,省级配套125万元,市级配套14万元,全部到位,到位率100%。
现在实际报帐445万元,报帐率91.56%。对项目资金实行“三专管理”和县级报帐制,使用农发财务会计软件和统一会计科目做帐,资金管理规范。
2、自筹资金到位情况
自筹资金35万元,为农民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有投工投劳和以物折资台帐,自筹资金全部到位,到位率100%。
三、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和验收结论:
经水电局和供电局工程技术人员对所完成的子项目进行全面验收,桂果项目区实施的2013农发项目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批复要求,选点较好,总体布局合理,外观线型流畅,水池砌筑质量较好,达到预期效益,现场评定为合格工程,同意通过县级验收。
四、项目预期效益
1、项目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抗旱取得了保障,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增灌溉面积350亩,保护灌溉面积1670亩,新增除涝面积230亩,防洪保护面积1750亩
2、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项目建成后,新增粮食45万公斤,干草10万公斤。
3、项目区农民增产增收情况: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新增农业总产值55万元,人均增收180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部分排洪支渠外观线形不流畅;(2)部分机耕道路面不够平整。
2、建议:
(1)、建议施工单位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成剩下扫尾工程,迎接省、市验收。
(2)、抓紧完善县级验收提出的整改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O一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项目实施程序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和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问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将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确定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关系密切,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种类及构成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地治理项目,一类是产业化经营项目。
1、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等 中低产田改造是针对那些产量较低的农田,通过到水或打井,疏通灌排渠道,改良土壤。配肥地力,整修田间道路,营造农田防护林,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综合盖在措施,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它包括: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四项。
1、水利措施又包括排灌站、机电井、输变电线路、衬砌渠道、埋设管道。配套建筑物等小项;
2、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内容;
3、林业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苗圃建设;
4、科技推广措施包括技术培训、仪器装备和示范推广等建设内容。
2、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指通过扶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以外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快的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项目从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实现增收的措施。它包括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设施三类小项。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设置。实施上坚持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比例及构成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滚动开发”。即中央财政资金是“引子”,地方财政(省市县三级)要配套,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及自筹资金。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构成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体比例为中央财政投入要占到总投入的4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到20%,群众自筹资金35%(其中投工投劳折资必须占到自筹资金的5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标准2004年为每亩410元,其中对财政资金280元。投资标准及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递增。
(二)产业化经营资金构成
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来源也为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企业自筹三类,各种资金比例为中央财政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为1∶0.5,地方配套资金中省级占80%,地市占20%,财政资金中有偿与无偿比例为75∶25,自筹资金必须占到中央财政资 金的70%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项目管理
(一)土地治理项目立项条件及程序
1、立项条件
项目实施区水土资源条件好、乡镇村组领导重视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及搞开发积极性高并主动筹资。
2、立项程序
①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项目库。县办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及县上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土地治理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阶段性开发方案。各乡(镇)在申请立项之前,应编制初步选定的项目建议书,存入项目库,待国家投资可能时,再从项目库调为逐级上报。
②编制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开发的必要性;建设范围、地点、规模;主要治理措施;投资估算及来源;效益分析等。并附项目村组、乡镇对项目实施中及筹资投劳进行承诺。
③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项目规划图;主要工程措施及布置图,工程量和工作量;投资概算及筹资意向,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方案、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等.④评估论证。项目评估是对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 查和评价,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资金配套与偿还能力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提供决策依据。项目评估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向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进行综合分析的论证,力求客观公正。评估论证主要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估范围仅限于新增和调整开发区、新增中央财政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项目。
⑤组织扩初设计或制定实施方案。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是制定项目计划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设计图纸等。扩初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审批。
⑥计划报批。项目计划由下向上逐级上报审批,而后由上向下逐级批复下达。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条件和程序
1、立项条件。
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要与土地治理项目密切协调,原则上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安排,对带动项目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增加收入有直接和明显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②项目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本地区的农业整体发展规划。③要实行产业化 经营。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⑤要集中投入,规模经营。
2、立项程序
①项目建议书。项目单位要在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根据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的中长期规划,按照多种经营项目的立项条件,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初选,形成项目建议书。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③项目评估。④计划编报。⑤计划审批。
(三)项目实施
1、项目计划经批复下达后,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不得擅自变更项目的建设地点、期限、规模、内容和标准、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要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
2、项目建设标准。
(1)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项目区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连片开发。
(3)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 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丘陵山区的项目区,川地基本实现园田化,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
(4)项目区及主要工程建筑物设立永久性标志,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各项工程设施保持完好,能较长时期发挥效益。
对各措施具体要求参照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有关技术规范和建设规范。项目建设中严格推行资金“直通车”、目标责任制、竞争立项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大宗物资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县区动态管理制等、末位惩罚制、计划变更处罚制、验收责任追究制、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制、县级报账制等13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细化操作程序,坚决杜绝项目和资金按部门分配、分割的老机制和违反廉政建设规定的现象,掌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动权。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
1、报账程序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资金直通车,项目实施单位申报、农发办组织验收。县财政一句验收结果补助标准直接将项目建设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2、有偿资金使用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做到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加强汇集核算,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财政有偿资金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签订有偿资金借款合同,切实落实还款责任。对用于各类项目的有偿资金,应区分不同情况,把债务分别落实到最终受益人;二是要全面掌握债务落实和债务人的变动情况,对债务人发生变更的,要及时办理债务变更手续;三是要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还款保证措施,包括:在借款时办理必要的抵押、担保手续;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还款好的地区予以奖励,对不按时还款的地区加收与其占用费、减少投资、暂停立项直至取消开发县的资格;四是要逐步建立还款保证金,例如,可从效益好、建设期短的项目上提前收回的资金和水利工程拍卖试点收回的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建立还款保证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自筹及投工投劳规定
第五篇:崆峒区2001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崆峒区2001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近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累计完成总投资11816.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6420万元。项目资金规模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专项资金由刚开始的25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和资金争取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只有把群众的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够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搞好农工作,农发办全体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一线,埋头苦干抓落实,一心一意搞服务,亲自规划设计,参与施工放线,严格质量把关,组织竣工验收,强化工程管护,做到了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同时,定期不定期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及时了解村情民意,适时调整工作计划,尽量满足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