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质》导学案(教师版)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3—2014学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3—2014学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第二篇:《品质》学案
《品质》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这位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
3、通过学习文本,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底层人,重视对自身人格的塑造。
预习案
【相关材料】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1897年)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初读文本】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沁()人心脾一爿()鬈()曲赊()账
趿()拉蹙()眉时髦()褶()皱
2、本文是一篇小说,请回忆小说的三要素。
【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那么,在鞋匠格斯拉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将这个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2、速读文本归纳小说叙述了我和哥斯拉的几次见面,分别加以概括。
课堂学习案
【思考与探究】
一、小说以品质为题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为何以品质为题)
二、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在他六十多岁离开了人间。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三、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拓展迁移】
邮差王顺友曾经感动了国人,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铁汉王顺友的颁奖词是: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哥斯拉兄弟同样感动了我们,如果他生活在中国而你是感动中国的推选委员,请以哥斯拉兄弟为颁奖对象,仿写一段颁奖词。
【当堂训练】
通过学习你的心灵是否也受到了震颤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假如我是一棵草,就为他人送去绿意。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假如我是一棵草,就为他人送去绿意;
假如我是———,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就为他人。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老王》,体味人力车夫老王这个生活在特定时代的底层劳动者的人格魅力,遭遇不幸而心地善良的老王去世了,杨绛夫妇感到十分愧疚,请你为杨绛先生代笔给老王写一段墓志铭。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人墓碑记》,文中五人来自民间,他们不畏强暴,被正义激发蹈死不顾,这平凡的五个人,用他们诚实的品质捍卫了社会的良知。正是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的正义和善良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来自底层的光芒,一起走进高尔斯华绥的《品质》。预习反馈:
【初读文本】
沁(qìn)人心脾一爿(pán)鬈(quán)曲赊(shē)账
趿(tā)拉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
【整体感知】
1、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第一次:(3-5段)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重点读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9-11段)定做靴子的过程,重点品读格斯拉先生工作时的动作、情态。
第三次:(12-21段)“我”对格斯拉先生说散步时的靴子咯吱咯吱响,重点品读人物对话。
第四次:(22-27段)介绍鞋店生意状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自述。
第五次:(28-34段)店铺发生变化,重点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出场。
第六次:(35-41段)哥斯拉的哥哥死掉了,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
第七次:(43-52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思考与探究】
一、作者为何以《品质》为题:靴子经穿(7、27、30、4244、53)、合脚(2、47、54、53)、美观(2)的品质,靴匠勤劳善良、诚实守信、忠于职业的品质,“我” 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崇敬的品质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技艺高超、忠于技艺、坚持原则、诚实守信、认真踏实、朴实严肃、正直善良
他不偷工减料、不马虎了事、不损人利己„„〕
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细节;(接待顾客的方式,格斯拉的愤怒)
侧面烘托:环境(橱窗摆设)描写,别人(我和年轻人)的评价。
我的善良:“我”――尽可能多的向他订做靴子(27、34、49),在资金上帮助他;赞美他做的靴子(30、44、47),因为,靴子的质量和作工确实越来越好。同时,“我”也认识到手艺人并不在意人们在物质上的慷慨施舍,他们更需要对手艺的尊重。靴子的灵魂是格斯拉赋予的,对靴子的肯定和赞美,亦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尊重。
二、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凄惨地离开了人间。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医生说,他是由于慢性饥饿而死的。那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然而,手艺如此精湛的他,怎么会挨饿至死呢?
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顾客不愿等而失去客源;他用最好的皮革制作最耐穿的靴子,不仅成本高而且他的货物的销量就要受到影响;他从不登广告,知名度低,客源少;他不预收工资,资金全用在制靴和房租上,资金周转困难、无法维持生计;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工作废寝忘食,积劳成疾。
外在的原因:竞争对手: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产品丰富,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26); 消费者:“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31),追求时髦和多样――消费观念改变
格斯拉的悲剧是由自身和社会两方面造成的三、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
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的、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即便是死亦会无憾。格斯拉虽穷困,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
所以,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我们可能会惋惜他的死,同情他的悲剧命运
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在店铺濒临破产的时候,格斯拉先生仍旧以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日夜不停地工作,却难以维持生活。虽如此,却仍不肯出卖自己的诚实和信誉,换用劣质皮革。从“他经常断炊”、“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中我们可以想到:格斯拉先生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手艺是鞋匠的生命,对手艺的执著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靴子的品质就是鞋匠的品质,靴子的灵魂就是鞋匠的灵魂!
【拓展迁移】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刘丽——感动中国的最美洗脚妹
如果能把技艺缝进鞋子的是鞋匠,如果能把热情缝进鞋子的是好鞋匠,那么把一生缝进鞋子的,我们只能向你致敬。用生命打磨出了顶好的靴子,你们将同靴子一起得到永生。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你摈弃了华而不实,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一双精致的靴子,一片痴心的理想,一份沧桑的守望,对职业的无限忠诚,对理想的痴心不渝。虽忍饥挨饿,但无怨无悔。你们的品质将成为号角为国人长鸣。
【当堂训练】
通过学习你的心灵是否也受到了震颤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假如我是一棵草,就为他人送去绿意。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假如我是一棵草,就为他人送去绿意;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一泓泉,就为他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为他人送去甘霖。
【课后作业】
阅读课文《老王》,体味人力车夫老王这个生活在特定时代的底层劳动者的人格魅力,遭遇不幸而心地善良的老王去世了,杨绛夫妇感到十分愧疚,请你为杨绛先生代笔给老王写一段墓志铭。
一只眼的世界,遭眼神的冷漠,却依然不放弃。
一段悲苦生活,孤独没有亲情,却仍旧是善良。
万人之下,一个卑微的灵魂。
高高在上,一颗纯洁的心灵。
一个车夫的伟大,一段五彩的光辉。
第三篇:六国论导学案教师
《六国论》导学案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编者:王继山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1、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
《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4、课文注音
赂秦()
思厥()
暴霜露()
暴秦()
草芥()洎()
邯郸()
殆尽()
易量()
苟()
学习探究
方法指导:请同学们用点译和滑译的方法疏通第一段并能解决以下问题
一、研读第一段
1、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弊得赂秦
盖失强援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古今异义
非兵不利
古:
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
5、问题探究
A.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第二部分
二、研读第二段
1、重要词语
小则获邑
其实百倍
固不在战矣
....诸侯之所亡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举以予人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
2、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
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思厥先祖父
古:
今:父亲的父亲
3、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句式
举以予人
()
5、翻译句子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
6、问题探究
提问: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
明确: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提问: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明确: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⑶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⑷“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⑸“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对比。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4.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5.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随堂训练
课外延伸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1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的“去”和“去饥寒犹远”中的“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故国思念家乡,担忧沉迷于安逸的生活畏惧讥讽和谗言)
B去死肌,杀三虫(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C西蜀之去南海
D得钱千五百,乃去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第四篇:《短文两篇》教师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略读主备:韩有龙审核:时间:2012/03/20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了解了写作背景,你就能更准确的把握文中“日”、“月”的象征意义,就会明确“飞蛾”、“夸父”、“姮娥”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旸谷()倘使()一撮.()..
2、解释:.皓
.月()姮娥..()倘使:皓月:咏叹:凭栏:飞蛾扑火:
3、任选以上几个词,写一段话。
5、巴金:原名,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曲》;《爱情三部
曲》;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引起巨大反响。
6、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哪轰轰烈烈的死。
7、文章中所提到的飞蛾象征着什么,它为什么值得人们赞美?
飞蛾本质上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但是它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个人的理想也正是在这种象征中表达出来。
8、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飞蛾和夸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飞蛾和夸父都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而作为更高等的人类,当然为了追求光和热,也应该可以做到像飞蛾和夸父那样。文章开头叙述飞蛾和夸父,为后文作好铺垫。
9、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在文章中写自己对月亮的感觉的句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
1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会有对月亮的那种感觉?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光常给人一种冷冷的感觉。从追求“光和热”的角度出发,作者才发出文中的感慨。
二、学习·研讨
1、“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飞蛾和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也正是因为它们的行为,整
个世界才会变得光明起来。如果没有飞蛾和夸父这样的勇敢者,我们的世界将被黑暗笼罩。
2、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嫦娥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嫦娥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
光的冰冷,为了使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嫦娥的这种追求也正是作者心中的追求。
3、联系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日》和《月》都是作者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
较艰苦的持久阶段,全国人民在努力抗战的同时,也都企盼胜利的到来。作者在文章中歌颂光明,也正是为了赞美那些光明的人。
三.拓展·延伸
下面这些诗歌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选择其中的一两首尝试分析作者寄予诗中的思想感情?
《精卫》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四、学后记(总结收获)
资料夹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
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二)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
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第五篇:养花--教师导学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年级:
课 题
阅读目标 六 备课教师: 养花 张勇杰 使用老师: 张勇杰 上课时间审核:学生: 36课型 精读 课时 2
1、学会本课的新词,理解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秉烛夜游等词义。积累好词佳
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活,热爱生活。
核心解读总分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语言朴实像对老朋友叙谈家常,读起来亲切、自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学法指导 以“三读”深入文本,采用圈点、批注查阅等方式自主学习;对于困惑等作好记录与他
人合作探究讨论解决。
目标链接 前边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老舍是 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善于
运用北京话,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一种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我们还学过他的《猫》《草原》等课文。
(课件4-7)
二、学生合作,研读解疑(用时:5-8分钟)围绕作者养花中的乐趣 进行深入探讨
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1.小组内汇报交流研究。①静读:美美的有感情地朗读全
(分工合作学习课文)(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在下面。文。②细找:文中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些地方写出他在养
花中得到的了乐
趣?③沉思:得到了
些什么样的乐趣的语言,你能用自己(2)我还些困惑。((1)各小组展示收获。(2)分小组讨论个人困惑,小组质疑问题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呢?品悟老舍先生的乐趣。”此句用了什么修辞?再全文是什么作用?文章那些句段分别写了“喜笑”、的语言表达出他的“忧泪”、“须劳动、长见识”?找出相关的句段,有感情的读一读。课件-08
3.生成共性问题:乐趣吗?④深感:作者从养花乐趣中得
到了那些感悟,你从
中有何感受或启
发?
三、学生展示,品读释疑(用时: 10-15 分钟)
环节要求: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1、展示汇
报:围绕上面问题在小组展开交流讨论,进行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探究意见,组间辩
论,进行全班交流。(温馨提示:可以分角色模拟小记者在组内进行采访哦!)(老师适时鼓励点
拨)
2、交流自己学习课文之后的心得或是受到的启示。
回顾总结:约
2四、课堂检测(用时: 8-10 分钟)课件09
环节要求:学生单位
时间内,自主完成道学后检测
1、听写带生字的词语昙花 菊秧砸死循环 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秉烛夜游(听写内容):2.找一找:写出近义词:见识()乱吹()学案上的课堂检测,倾盆大雨()写出反义词:真理()关切()骄小组先评价,教师抽
查评价。
傲()3.句子模仿秀(各仿写一句话)A“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
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B“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4.文中写了老舍得那些养花乐趣?
五、回顾拓展(用时: 2 分钟)课件10-1
11拓展延伸从课文中我们发现昙花似乎是很名贵,并且显得有一点神秘,只在夜间开花,还令
主人特别自豪。那么昙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呢?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进一步认识昙花,了解昙花,揭开昙花神秘的面纱,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昙花介绍”。2搜集关于花草的词语
六、附板书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这就是养花(课题)的乐趣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五、扩展阅读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他一生创作丰富,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他的作品语言生动、幽默。我们的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最多。除了我们所学的课文还有很多作品,大家可以认真去读读著名的长篇小说《月牙》《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昙花为仙人掌科昙花属附生植物。灌木状主茎圆筒形,木质。分枝呈扁平叶状,多具2棱,少具3翅,边缘具波状圆齿。刺座生于圆齿缺刻处。幼枝有刺毛状刺,老枝无刺。夏秋季晚间开大型白色花,花漏斗状,有芳香。昙花原产于美洲巴西至墨西哥一带,现全球均有栽培。17世纪中由荷兰人引进台湾。说句话;后来人们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美好事物不持久。
教学反思:
2.“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它们。(从中可以看
出作者对花有感的过程中,摸出了一情。)作者在照管花我来示范。从中体会到什么?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找出来读读、说说体会。3.“如此循环”是什么意思?把文中能体现“如此循环”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些规律,增长了知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5.(1)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结构层次或自然段)
(2)我学为本文编写编写提纲:(以本文内容或自选)
6.共性问题:
识,从中得到了乐趣。(4)养花有益身心。指养花锻炼了身体,消除了疲劳。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
趣。表达了作者热爱
劳动的感情。
三、展示交流(用时: 15分钟)环节要求: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1、展示汇报: 围绕上面问题在小组展开交流讨论,进行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探究意见,组间辩论,进行全班交流。(温馨提示:可以分角色模拟小记者在组内进行采访哦!)(老师适时鼓励点拨)
2、交流自己学习课文之后的心得或是受到的启示。
四、课堂检测(用时: 10分钟)
环节要求:学生单位1)这篇课文是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要写伤心的事?时间内,自主完成道2)l)“花开得大小好坏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学案上的课堂检测,花草”。(可以体会出作者爱花,确实把养花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表达了作者小组先评价,教师抽热爱生活的情感。)查评价。(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这句话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作者爱花养花,并不是为了研究和实验,只把养花当成生活的乐趣)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4).回顾课文,从结构上作者是怎样怎样写养花的?你还发现了哪些写法?比如说:(“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全家人几天都没有笑容。”本文字照应了结尾段“有忧有泪 ”这句话。等);
从老舍养花中我明白:要热爱花草;要正确面对生活,热爱生活,要有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
五、总结拓展(用时: 2分钟)
1、作家老舍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乐此不疲。特别是文中提到的习作要求:仿照本文
写法,一个片断,秉烛夜游观赏昙花的情景实在是令人无限向往。你是否也想亲身体验这种乐趣呢?那写出花草的特点,么,自己学习养一盆或几盆花吧。要写出自己喜欢
这种花草的原因。
养花是一门学问,你可得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也可以找一些关于养花的书来读。
养花还是一件很费心的事,你可得每天花一些时间去精心照料它们。等到花开的时候,可别忘了请你的家人或朋友来观赏,那时候,你一定会很得意的。在此同时,你还可以记录一些观察笔记,也许在其中你还会有其他的收获呢!
2、默写关于花草成语各5个(如亭亭玉立百花争妍 婀娜多姿 含苞怒放五彩缤纷 凌波仙子 花繁叶茂梨花似雪寸草春晖 花团锦簇
六、附板书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总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这就是养花(课题)的乐趣分照应修改为课件中的提纲式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