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分析艺术概论

时间:2019-05-14 02:5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品分析艺术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品分析艺术概论》。

第一篇:作品分析艺术概论

在塞尚的一生中,常常就一个题材画出多幅连作。他曾相继画过五幅同为打牌题材的作品,其中以这幅两个人打牌的最为出色。他在这幅画中以酒瓶为画面中轴线,使构图一分为二,两边形成对称均衡。画中人物与环境色调相互交接,变化丰富造成体积的坚实感和稳定感。画家为了避免形象的孤立,几乎不用连贯的轮廓线条,这样,人物就像桌子和背景那样,都仅仅是由一块块色彩组成,画中的一切结成一个整体。塞尚在这里以“变调”代替了“造型”,即以各个色区的有节奏的变换代替了形象的塑造。画家创造的色量使作品具有纪念碑一般的坚实感。同时画家又用明显的笔触作为强调画面结构的手段,也使画面增加了永恒的生命感。塞尚的人物画虽然无意描绘性格,但这幅画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却像它的情节动作一样被准确地表现出来。令人惊叹的是他在没有画出这两个人“骨架”的条件下画出了他们的性格。由此可见,塞尚的色彩构成,不只是物理性质的,而是获得了精神性质的升华。塞尚从他的素材中,抽出合乎造型的因素,经分析后再使之构成画面,表现在画面上的纯粹是形与色,别无其他意义。对于塞尚来说,主题和题材也是构图本身,正如有人所说:“塞尚是将原来作为绘画手段的构图,如今变成绘画的目的。”塞尚的“现代”意义便是这种与以往画家不同的作画态度。

塞尚曽划过多付玩纸牌者题材的画,画上人物多寡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幅上,共画了五个人)。而最为著名的算是这之画两个人物的《玩纸牌者》。在这幅画中,塞尚将两个沉浸于牌戏中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表现的平和敦厚,朴素亲切。虽然主题十分平凡,然而画家却通过对形状的细心分析及通过诸多形式要素的微妙平衡,使得平凡的题材获得崇高和庄严之美。在这里,相对而坐得两个侧面形象,一左一右将画面占满。一只酒瓶置于桌子中间,一束高光强化了其圆柱形的体积感。这酒瓶正好是整幅画的中轴线,把画面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从而更加突出牌桌上两个对手的面对面的角逐。两个人的手臂的形状从酒瓶向两边延展,形成“w”形,并分别与两个垂直的身体相连。这对称的构图看起来是那样的稳定、单纯和朴素。全画充分显现了塞尚善以简单几何形来描绘形象和组建画面结构的。

构图,又叫章法,是把所画的事物安排在画面。它是画家在写生或者创作时,首要进行的就是构思构图。构图作为绘画最先的步骤,这个步骤开始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深入刻画和作品的效果

一、边框的选择边框是画面边缘的界定处。边框的形状是确定画幅内容的布置,高考中一般给出考生的试卷是长方形的画纸,只有两种边框构图的选择———横向或者竖向。取横幅好,还是竖幅好呢?关键是作画者所站的角度不同的取向而不同。角度的选择对画面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在使用有限边框时,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画面采用平行满构图,往往也要留出小小空角,使其透气亮白。在构思画幅形式时,也可以根据形与色搭配的深浅强弱使某一角具有深邃的感觉。

二、骨架的构建 骨架是画面结构的基本形式。我们在构建一幅作品时,首先以抽象概括的几何法,把即将要画的物象布局出来。骨架是画面各种形象的几何形的总和。从视觉心理上看,骨架不外乎让观察者产生两种效果:第一种是动态的,动态的产生来自骨架呈现出的“势”。“势”是各方向中最强、最有聚集的力。第二种是静态的,静态的表现出的力一般呈上下方向,而表现在左右两侧的力,往往是均衡的。在绘画中,画家常常把整体骨架构建一些比较简单的字符。如S、X、L、Z、C、T等字母样式。这也是我们后面要详述的“构图形式”。

三、位置的安排位置,是指在画面中对物象的安排与布置。即是某物体的形布置于画面何处;某色涂摆在何处。这也涉及到画面分割和容量的问题。说到“分割”是指按意念所画的形与色,在画幅中安放的位置(物体所占有的面积)用几何形框出来。总之,边框、骨架和位置,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边框是以面的形态把骨架和位置制约于自身之中;而骨架以线的形态运动于边框之中并且对位置是实行控制;位置则以点的形态分布于边框之中和骨架内外。因而,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是对点、线、面的表现能力的调动与发挥。

四、画面的容量画面的容量是一幅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的大小。面积大小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将一组静物布满于画面,顶天立地的,将会产生饱满丰腴,逼近观众,向外扩张等感觉。如果将物体画少些小些,四周留有余地,那么它的效果将会给人一种平静、安稳的感觉;如果物体小成点状,则有远去之感

五、对比 对比是在一幅整体画面中强调各个局部的差异(包括点、线、面的组织,形色的大小、强弱 1

等),使其固有特征更鲜明,并能使其既互相对立,又能和谐配合,通过这种相互的对比关系而产生由小见大,因高见低,以虚显实,以疏衬密,以暗托明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法,使得画面相得益彰。

1、形的对比 在自然界的物象存在很多不同的形状。从体积上来看,有大小高矮之分;从其的外形特征来看,有方圆、曲折和不规则之别

2、明暗调子的对比明暗对比主要是从画面上的黑白对比的强弱效果来讲的。我们可以通过画面明暗对比的合理布局,突出某一部分主体

六、均衡在绘画中所讲到的均衡,多指视觉上、心理上所感觉到的重量,以它来比喻物象的形状、黑白色块等在画面分布与安排的审美合理性,并非物理上的重量概念。均衡是构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大致可以分为:对称式均衡和非对称式均衡。

1、对称式均衡 在画面上的视觉重量是相对于一个中心平衡点作均匀而对应的状态分布,来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这通常叫作‘对称均衡’。一般在绘画构图上使用的对称,多属于近似对称。这种对称式的均衡具有简朴、静止、稳定和庄重的特点

2、非对称均衡 非对称式均衡在视觉重量上不作均匀对称的分布,大量的均衡形式是多变的非对称的。要取得构图中非对称均衡,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探究:●利用色块面积的大小、深浅、疏密的变化来达到画面均衡。

七、节奏和韵律 在绘画中,画面有变化就会产生节奏感,有节奏就有韵律。怎样才能让画面更有变化呢?一可以通过素描的明暗色调的深浅的变化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二可以通过物体色彩种种的搭配来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三可以通过物象的不同特征的刻画来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四可以通过物象在画面的摆放也就是构图来达到其的节奏与韵律。

八、视觉中心 在绘画作品中,一般都有一个中心来表现对象相对突出的重点部分,这个部分往往是最精彩,最动人,也最经得起看。我们称之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或者趣味中心。如果我们把画面当作舞台的话,那么视觉中心便是舞台上的主角,其它内容都是为这个“主角”而服务。一般来说,视觉中心皆处于画面的中心部位,不宜太偏,当然也不宜过于居中,缺乏变化。《泉》是安格尔众多人体艺术中最杰出的一幅。画家在40岁时曾构思过一幅《维纳斯诞生》,画中描绘一位体态丰腴、充满少女青春美的女神,她举起双手正在梳理刚出水的秀发,在她的周围簇拥着一群小爱神,天真可爱,有人说这幅画是表现画家对已逝青春的留念。36年后画家又重新构思创作了《泉》。

《泉》中少女的造型在整体上是遵循古希腊雕刻的原则,但更为细腻微妙。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它宛若一缕缓缓飘落的轻纱;右边则复杂多了,不仅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结构,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这正好与左边的单纯与宁静形成对比。画家严格遵守比例、对称的原则,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少女的体形姿态遵循古希腊普拉特西克列斯发现创造的S形曲线美。

《泉》是安格尔一生追求的美神,也是他一贯倡导的“要拜倒在美前去研究美”的典范。西方一位评论家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老的产儿,她的美姿却超过了所有女子,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富有生气和更理想化了。”的确像画中如此完美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在这幅《泉》中,安格尔把他心中长期积淀的古典美与写实的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幅画的奥秘在于画家表现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的变化,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即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而打破了平衡。在她身体的这种曲线运动中,展示出一种类似水波的曲线,这种身体的曲线使得那从水罐里流出来的直线形水柱相形见拙,通过这些形式,使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具有活力。

古典主义画家从不表现人物的个性,这幅画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精神和技巧。因此,画中人物面部毫无表情,这更加强了少女“无邪”的神态。也有人认为水罐的形状含有性意识。身体的动势表现出开放与禁锢的双重意义。安格尔的裸体画很少揭示人物内在精神,只注重形式和技巧,他善于把古典美和现实美融合在一起,这使他塑造的人体洋溢着自然的生气。画家自己曾说过:“要把美藏在真实之中,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大师决不是创造什么,不是制作什么,应该说,他们是看见了什么,并且探悉什么。”

一、顾恺之论“传神写照”的绘画思想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东晋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传世的论画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及《画云台山记》。这三篇论著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画论著作,也是研究顾恺之绘画美学的基本资料。

顾恺之青年时期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很受桓温的赏识,先后到过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饱览祖国壮美河山。四十多岁时又任荆州都督殷仲堪参军,殷“能清淡,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与桓温之子桓玄也有浓厚友谊,桓玄爱好书画,对名书名画巧为搜夺,顾寄存一厨画于桓玄处亦被夺取,恺之并不追问,自谓“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后桓玄于荆州叛乱,刘裕平定叛乱后,大赦天下,恺之以艺术才华显名于时,被封为散骑侍郎。

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传神论”。他论“传神写照”集中在下面两段话: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休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

“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眼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魏晋胜流画赞》)。

这两段话一是强调在人物画的艺术形象中,目睛传神的重要性,二是指出“以形写神”必须注意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关系,“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主体接物的动态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不过顾恺之“传神论”的根本问题是“形”、“神”相互关系的理论,由此而涉及艺术形象的本质、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绘画思想问题。

首先要谈的是形、神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其覆盖面极广。它涉及哲学、养生、文学、艺术、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其核心是形体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就艺术形象的构成而言,其哲学渊源可远溯至先秦。在先秦的道家哲学中,老聃以“道”为宇宙万有的本源,“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十四章》),又叫作“大象”。“大象无形”,这说明“象”比“形”的概念要大,它贯穿形而下的“器”和形而上的“道”,是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使精神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老聃道论中关于“象”的概念,启迪人们在审美和对艺术形象特征的认识上,应懂得“美”不应囿于有限的“形”,而应使有限的“形”体现出内在的本体,并超出具象达到玄远的精神境界,这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象特征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庄周把老子的道论引向审美和艺术,他以无形的“道”为“至美”,“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庄子·田子方》)。“至人”就是精神上得到自由,达到审美最高境界而与“道”相冥契的人。从这一原则出发,庄周强调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贬低形体的意义,提出“形残而神全”和“外其形骸”(《庄子·大宗师》)的主张。在《德充符》中,他描写了一位相貌丑陋的哀骀它,此人由于能在精神上与道相契合,所以虽然“以恶骇天下”,却能得到妇女和国君的喜爱。庄周重神轻形的观点虽有其片面性,但也包含合理深刻的内核,这就是美丑并不止于外在形式,还有其内在的理性本质。

战国时期的稷下黄老学派,用“精气”来解释老子的“道”,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神”的基础。稷下道家把道、气、神统一起来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美学中的形、神论,开“气韵生动”等艺术思想之先河。总的说来先秦道家在形神关系上都重视“神”对“形”的主导作用,对绘画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先秦哲学名著中,《易传》关于“易象”的理论对绘画中的形神理论也有重要影响。“易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模写和创造。《易传》认为《周易》的卦象是“法象万物”、“观物取象”的结果。所谓“观物”指象天法地的全方位观照,是由感觉到思维的体察认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取象”的目的。由“取象”所形成的“易象”不仅反映事物的外形,还要表现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以说明人事,启发思维。“易象”成象的这一特点,对艺术形象的认识有很大启发,它使人们懂得艺术不能停留在对物象“形”的模写上,还必须反映对象内在的本质特征,这实为后来“形似”与“神似”相统一思想之滥殇。《易传》还认为阴阳的矛盾法则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系辞下》)。阴阳二气相感、相推、相荡而万物生焉。“易象”正是对生生不息的事物的存在、变化发展的反映,而不是僵死的符号,它启迪艺术不应呆板地摹写对象的静止形态,而应表现其内在生命力,揭示人的精神活动,所谓“神明”、“气韵”都只能从运动中把握,如果形体和精神都不动,还有什么“神韵”可言呢?这说明“易象”理论对审美意象的认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先秦哲学家的这些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成为审美创造的直接原则,大批艺术工匠们是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摸索艺术形象构成中形、神的表现方法。由于形神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作者在形象创造时不能不面对这一现实,从艺术史的形象系列看,战国时铜鉴上的《水陆攻战图》,情节复杂,人物形象生动,在形、神的表现上已达到一定水平。至于秦陵兵马俑的军阵场面,更给人以气势磅礴、形神逼真的强烈感受。这些卓越的工匠们,并没有在理论上给后人留下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给绘画理论以深刻的启发。最早把哲学上的形神论和艺术结合起来的是汉初《淮南鸿烈》的“君形说”,这个理论认为要使作品真实动人,富于美感魅力,只在摹写外形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找出决定外部形象特征的内在因素,即支配“形”的“君形者”。只有神态画出来了,作品才有生气。此外《淮南鸿烈》还通过音乐演奏说明主体的神对驾驭艺术表现的重要性。“君形说”对于艺术形、神关系的论述体现了道家哲学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但它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美学思想。经过两汉、魏晋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经验上的长期积累,到了东晋的顾恺之才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传神”绘画思想,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形、神关系的理论基础。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传神论”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玄学家宅心玄远,偏重神理的思想或“魏晋风度”正是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挥。他们虽然主张“神贵于形”但也并不否定“形”的地位。如嵇康就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从艺术理论的发展看,先秦两汉偏重“形似”的思想较为普遍,如韩非就主张绘画以形似为难。到了汉代,赋成为文学的重要体裁,它铺陈事物,犹重形似。正如沈约所说:“相如巧构形似之言”(《宋书·谢灵运传论》)。宋、齐时代的山水诗也偏重于山川形貌的描写,这就是刘勰所说的:“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物色篇》)。应该承认文艺重形似的思想是合规律的,因为“形似”毕竟是审美传达的基础,也是首先被认识到的艺术创作规律。但要从“形似”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认识到“传神”的重要性,必须有一个理论的飞跃,必须有现实的要求。魏晋以来,“人的自觉”把表现个性和人的内在精神提到首位,从而促使重神思想首先在人物审美和绘画领域发展起来,这和当时玄学与佛教思想的流行是分不开的,玄学扩大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周因追求精神自由而提出的重“神全”的理论,佛教传入后,围绕“神灭”和“神不灭”的论辩则从哲学思维上加深了对形、神关系的辩证理解。这就使先秦以来哲学上的形神论,艺术实践中关于形、神统一的审美创造经验,在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精神影响下汇集起来,从而使顾恺之的“传神论”成为体现这一历史必然的绘画思想。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论既是创作方法又是艺术品评的审美标准。他在评《伏羲》、《神农》的画像时说:“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属冥芒,居然有一得之想”(《论画》)。这是说作者画出了伏羲、神农属目远望的神情,表现出这两位远古文明创始者治世的胸襟。从这里可以看出顾恺之评画首重神似,他自己在绘画中也把“传神写照”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如在《画云台山记》中,他为张道陵设计的形象是“瘦形而神气远”。瘦型是仙人的体形,即世之所谓仙风道骨,但仅有此“形”是不够的,还必须画出“神气远”的特征,才能传达出仙人的精神风貌。在形、神关系上,顾恺之虽然接受了玄学“重神”思想的影响,但并没有走向舍弃“形似”的极端,他在创作实践中正确处理了形、神的相互关系,认为若“形”有小失,必然会影响“神”的表现,正如他所说:“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而神气与之俱变矣”(《魏晋胜流画赞》)。为了正确解决绘画中形、神的相互关系,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两个重要思想。

所谓“以形写神”指通过对人物形体的描绘来传达人的性格、学识、气质等精神特征。这是在绘画上关于形、神关系的科学命题。顾恺之在分析人的形体和传神的关系时,认为眼睛是最重要的,他说:“传神写照,正是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刘邵也说过:“征神见貌,情发于目(《人物志·九征》)”。眼睛是情感的窗户,只有把眼睛画好,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相传他二十余岁为南京瓦棺寺作壁画,最后为维摩诘像点睛时,居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历代名画记》引《京师寺记》)。”于是声名大振,传为佳话。

顾恺之作画除重视目睛传神外,对能表现精神面貌的其他面部特征也很注意,如为裴楷画像时,在脸颊上“益其三毛”,以表现其“俊朗有识”,“神明殊胜”的风神。

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非常重视对人物神态的动态把握。人的精神风貌从根本上说是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姿态动作总有其针对性,这就要求作者善于领悟和和抓取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才能达到“悟对通神”的目的。如他在评荆轲刺秦王一画时:“于秦王之对荆卿及复大闲”,即在被刺杀的急迫时刻,把秦始皇画成安闲的样子,这是很不真实的,当然不能传神。这就是他所说的“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察也(《论画》)”。

为了表现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顾恺之十分重视人物画的背景处理,相传他为谢鲲画像时,把谢画在岩石间,人问其故,答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自大’,此子宜置丘壑中(《世说新语·巧艺》)”。顾恺之是抓住谢鲲津津乐道的“山林志趣”来表现他的精神特征的,即以典型的环境来强化典型性格。

传神不仅要善于“以形写神”,还要善于把刻画个性特征与艺术想象结合起来,为此,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思想。他说: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魏晋胜流画赞》)。” “迁想妙得”是从绘画的难易提出的。万类之中,以人物的风神最难把握。要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不仅需要深入体察对象的内心世界,还需要想象和技巧。所谓“迁想”就是在审美经验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想象形成能体现对象精神风韵的意象。从顾恺之短短的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他认为画山水、狗马也需要“迁想”,任何离开主体情感的纯客观描绘,或拘泥于“形似”而不能大胆想象,都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特征,不能发掘出“美”来。顾恺之所创作的《洛神赋图》,颇能说明其“迁想妙得”的美学思想。这幅名画取村于曹植的《洛神赋》,相传曹植爱过一个叫甄氏的姑娘,但被曹丕夺去,甄氏抑郁而死。曹植为此感伤不已。有次路过洛水时,梦见甄氏来和他相会,遂感而作此赋。赋中抒发他对洛神爱慕之情和人神相隔的惆怅。顾恺之作《洛神赋图》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重现原赋意境,画中洛神多次出现,或凌波回顾,或遨游云间,或与曹植在一起,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洛神赋》)”。画面远水泛流,洛神衣带飘飘,含情脉脉,似来又去,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与伫立水边具有贵族诗人风度的曹植的神情相呼应。这幅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可能是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之一。中国画重视诗画结合,若不善于艺术想象,这种结合将是不可能的。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和审美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这一命题的提出,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美学理论水平,后来逐渐扩大到美术的其它领域,影响甚为深远。

谢赫是由齐入梁的南朝画家。曾在宫廷任职,善画人物、仕女、兼善品评。他的《画品》据考订成书于梁大通四年(532)之后。现在流传的版本都是明代刻本,分两部分,第1部分为序,其中提出“六法”:“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采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第2部分为对古今画家们画艺成就的品评,共分六品,即以6个等级品评自三国曹不兴以来画家27人,因系后人辑录而成,文字上难免脱误。经用《历代名画记》对校,知原书所品评的画家,尚应有顾景秀。对于谢赫“六法”的句读与含义一直在研究中,各家看法未尽一致,但普遍认为“六法”是在顾恺之《论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系化的结果,是对以前绘画实践的全面总结,具有进步意义。谢赫提出的“六法”经唐代张彦远的阐发,对历代绘画创作与理论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般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都不外乎工稳的与写意的、具象性与抽象性的有机结合。书法风格,作为艺术业已成熟的书法家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表达方式,这种“自我”的印记也就更加鲜明。在书法风格成熟的艺术中,这种“自我”的印记不是偶然的幻想和主观随意性的流动,而是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种艺术独创性的表现。“独创性是和真正的客观性统一的,它把艺术表现里的主题和对象两方面融合在一起,使得这两方面不再互相外在和对立。从一方面看,这种独创性揭示出艺术家最亲切的内心生活;从另一方面看,它所给的却又只是对象的性质,因而独创性的特征显得只是对象本身的特征,我们可以说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者的主体性而来的。”总而言之,书法作品中表现了“自我”并不等于就形成了风格,然而艺术风格则必须打上“自我”的鲜明印记。风格正因为具有这一鲜明的基本特征,所以“自我”对艺术的成败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自我”决定风格的特征,独特的表现手法不是创立风格的必要条件。那么有什么又制约、影响着“自我”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从而也制约、影响着风格的形成和基本面貌呢?这不能不归结于个人的积累。积累、熏陶,改变和造就着一个人的审美观,从而,积累也制约和

影响着他独特表现手法的确立。多读碑帖,博涉姊妹艺术,尤其是书、画、印、文的互相滋补。昔人云:“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故君子借古以开今也。”意思即为前人的成就,用作后人借鉴;我们既有借鉴,又不重蹈老路,要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来,这对创立书法风格是颇为可取的。历史是流动的长河,书法艺术的发展像接力赛跑一样,靠一代一代的接替前进。从这种意义上说,后人总是踏在前人的肩上向高处登攀的。任何书法艺术的创新,都离不开传统书法的基地。中国书法,传统深厚,历史久远,自有比较系统的表现特征和特有的美学思想。如果对中国书法了解不多、不深,甚至抱以偏见,希图在自己的空地上创立新风格的书法,是难以成功的。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的借鉴,不可只限于对前人笔墨技法的学习,而要把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民族艺术来进行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研究

第二篇:艺术概论(作品分析和论述题)

作为美学范畴,典型和意境对各门艺术都具有普遍意义,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早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艺术意境和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想为主,典型则是重再现,重写实,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意境的本身是情景交融,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为主另一方面也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典型产生与西方,意境产生与中国二者之间有着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中国式园林,法国式园林,阿拉伯式园林,都有极高的艺术性,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风格和造型。他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将自然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这正是艺术意境的体现。

法国式园林,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指导思想,这正是艺术典型的体现。总之典型与意境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体系来说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

一、中国画的特点首先是在工具材料上,采用的是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上作画。

二、中国画在构图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采用散点透视。使得视野更加辽阔,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三、绘画与诗文,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不朽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幅长卷。又如北宋张择端的著名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分成三段,分别展现了天界,人界,地界的不同景况。

西方油画则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他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或木版上画成,其颜色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生动逼真。除了油画外,版画也是一个重要的画种。它采用笔画和刀刻的方法,在选定的材料进行刻画。17 18世纪,欧洲美术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举世闻名的创作如《最后的晚餐》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中西绘画的比较来看,我们更能发现《韩熙载夜宴图》的独特之处西方油画中虽然有组画的形式,如英国18世纪油画家荷加斯的《时髦婚姻》就是六幅画组成的,讲述一个婚姻故事。但这种组画毕竟是由多幅画共同组成《韩熙载夜宴图》却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艺术与科学联姻,有着三个辉煌时期。第一个是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以及音乐里的数量比例关系,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第二个是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

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与发展。艺术与科学联姻的第三个辉煌时期,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等,尤其是21世纪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我们的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带来十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讲,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知识的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从目的上说,科学求真,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从思维方式上讲,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送具体操作来讲,科学应当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成果上讲,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艺术作品必须有独创性

向日葵18世纪后印象主义画家反高的代表作品,画面上向日葵的色彩浓烈,展现出画家热爱生命的激越情感和强烈的艺术个性,整个画面平面处理明确,形象均用单线勾勒,光线明快,笔触鲜明,丰富了视觉效果

马赛曲 法国浪漫注意的代表人物吕得的代表作品。作为这组雕像核心的自由女神,身披铜甲,张开双翼,右手挥剑,左臂高举,召唤着为自由后而战的法国人民,这座浮雕具有强烈的浪漫注意色彩

巴尔扎克像罗丹与1891年创作的雕像。在这个作品中巴尔扎克的全身,包括他的双手。都被一件宽大的睡袍包裹起来,突出了巴尔扎克硕大智慧的头颅,使观众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头部,尤其是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浓密的头发,充分体现出巴尔扎克偾世嫉俗的性格

思想者罗丹创作与1880年地狱之门组雕的一部分,后翻制成铜像,罗丹是旧时期古典主义和新时期现代主义的艺术源流的传承者,作品塑造了一个弯着腰,屈着膝盖,右手托着下颚,表现了痛苦的情绪,凝视着人们正在经历的苦难,包含着艺术家自身的悲痛与同情之情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更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分成郊区,虹桥,市区等三段,通过这种分段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的热闹。分别展现了天界,人界,地界的不同景况。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所作通过韩熙载在宴会中忧郁的神情,反映出个人内心矛盾和精神的失落,体现出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深刻性,也充分显示出画家顾闳中传神的精湛才能和卓绝功力。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在构图的形式美,人物刻画的艺术语言表达等反面大批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穿凿技巧。

第三篇:艺术概论作品赏析

(六)音乐赏析:

1.民乐《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小名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浪卖艺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1950年夏,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5 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民乐《江河水》

《江河水》中国民间乐曲,源于东北辽南鼓吹乐笙曲的同名曲牌。初为双管独奏,后被移植改编成二胡独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乐曲演绎了一个凄凉悲切的故事:某地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服劳役离乡而去,忽遭不测死于外城。妻子闻讯,如雷轰顶,在当时与丈夫依依惜别的江边,面对着滔滔河水嚎啕痛哭、悲愤欲绝,诉之泣之,遥相祭奠……乐曲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开始部分速度缓慢,旋律起伏,凄凉悲切。逐渐节奏顿挫,变化重复,表现出悲愤的情绪。中段音调平稳,好似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经改编后全曲更加激越悲愤,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此曲音乐形象深刻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闵慧芬的二胡演奏被小泽征尔评价为:“即使在休止符时,也有情感!”3.民乐《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原为琵琶名曲,隋代秦汉子作,历史上实无其人。明末清初王猷定说:“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非,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些描写与《十面埋伏》的音乐意境极为近似,可能即为《十面》之前身。琵琶曲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主要是按照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的,类似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十面》属于武曲

代表性作品。曲子戏剧性和写实性兼而有之,表现了刘邦和项羽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战争场面。它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音乐作品之一。4.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5.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中国汉族民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流传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小调歌曲,距今有300年历史。《茉莉花》曾在1768年被英国作曲家卢梭收入他编的《音乐辞典》中,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美国等国,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茉莉花》的曲调婉转、流畅、细腻、柔美、淳朴。曲式由四个乐句构成单部曲式;调式为徴调式。现代版《茉莉花》是作曲家何仿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创作的,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茉莉花》。歌词描述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受责骂,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纯洁的美好形象,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民歌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新的代表性作品。6.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这首交响曲是18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命运》名字的由来是一个趣谈——这首曲子以四个强有力音符“镪镪镪镪”开头,“就象是命运在敲门一般”,这就是后来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原因。乐曲严肃深刻的主题、缜密细腻的展开形式与“欢乐自苦恼而来”的具有戏剧化色彩的感情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形成了贝多芬最负盛名的交响曲。这是部可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外音乐史的经典作品。本曲声望之高,演出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

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和震撼,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练,简洁,完整,统一,气势恢弘。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7.吉奥阿基诺。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根据这部作品写成,成为其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第二乐章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三乐章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为听众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他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创作出洋溢着生活欢乐、智慧的乐曲。

8.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俄罗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受到世人特别的钟爱。《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9.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其父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他被称为小约翰。施

特劳斯。老约翰。斯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最著名作品为《拉德斯基进行曲》),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是《蓝色多瑙河》。奥地利境内的多瑙河景色像一幅幅迷人的油画。每当春暖花开时,阿尔卑斯山山头积雪未消,山下是一片苍翠的丛林。乐曲序奏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展开了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互呼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了多瑙河。之后,经过作者对旋律起伏的层层推进,情绪愈加爽朗活泼,朝气蓬勃,最后结束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施特劳斯完成了奥地利民间艺术形式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使圆舞曲成为比较成熟的音乐形式,其作品还有《春之声》等。《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0.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捷克著名音乐家。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德沃夏克创作最繁荣的时期。捷克的民族解放运动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一个艺术家也有他自己的祖国,他应该坚定地忠于祖国,热爱祖国!”1892年秋至1895年春,德沃夏克应邀到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但他始终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特别是在《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等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新世界》交响曲,作品的构思所涉及的是作者的祖国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对祖国的思念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及作者对病故的父亲和初恋女友的哀悼,所有这些复杂的感情在这里交织在一起。

德沃夏克非常珍爱他的这部作品,他说:“每当演奏这部作品时,我总是十分激动,对她的价值我从不怀疑。” 第一乐章颇为宏大,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可称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第二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是他身处他乡对祖国无限眷恋之

情的体现。第三乐章谐谑曲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第四乐章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形成辉煌的结尾。既威武而雄壮,又柔美而抒情的旋律,使《自新大陆交响曲》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作品,德沃夏克被视为世界的艺术家。

(七)舞蹈艺术: 1.舞剧《丝路花雨》

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于甘肃兰州,赵之洵、刘少雄等合力创作。《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活跃的敦煌壁画舞姿为主要舞蹈语言,造型、音乐、舞技都堪称完美。把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描绘了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恩爱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舞蹈结构上,突出了独舞的空灵和群舞的恢弘,女主角英娘舞段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被认为开创了“敦煌舞”独特的艺术流派。音乐采用以我国民族乐队为主的混合乐队演奏,以我国古典音乐为基础,吸收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民族古曲的韵味和调式特点,以及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吸收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古典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将波斯音乐素材加以发挥,体现了波斯人的风俗特征。该舞剧被誉为“中华民族舞剧的典范”.2.芭蕾舞剧《白毛女》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胡蓉蓉等创作。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带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有关“白毛仙姑”的传说。叙述了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得到了解放。贺敬之、马可等据此创作五幕歌剧《白毛女》。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原有题材,在保留原作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基础上,浓缩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诞生了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

《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成为民族芭蕾舞剧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是现代生活内容和芭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华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汇,服务于剧情的发展: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和参军后的英勇、干练;黄世仁的阴险、毒

辣都深刻鲜明。而音乐更是优美动听,经久传唱。

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1964年首演,是第一部最成功的中国大型芭蕾舞剧。李承祥等编导。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向前进,向前进……”舞剧中的音乐早已唱遍大江南北,没看过《红色娘子军》的人,也曾听过这些旋律优美、节奏有力、通俗易懂的音乐,也曾受过它的感染。剧中所展现的南中国风情、女性细腻的情感、澎湃的革命激情,都为同类作品中少见,都为我们演绎了一幕精彩的红色南海情。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表现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4.杨丽萍的孔雀舞:

中华民族舞蹈的代表性作品,其表演艺术家杨丽萍是中华民族舞蹈的标志性人物。孔雀舞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精神的表达、认知,是云南傣族人的信仰,他们觉得孔雀是最美的,它象征着自然美好。像孔雀这样的一个生命繁衍的象征,孔雀开屏是为了吸引异性。这种舞蹈是他们的一种仪式,民间广为流传。杨丽萍通过舞台把对舞蹈的感觉展现出来——少数民族对孔雀的一种独特理解,一种舞蹈形式,审美定位产生这样的舞蹈。舞蹈寄寓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吉祥、和平、幸福、欢乐的心声。舞台上的形象是孔雀,也是傣家少女情感、思想、性格、心灵的真实流露与写照。不仅摹其形,而且抓其神韵,以神带形,形神兼备,心犀相通。杨丽萍大胆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人体动作的特点,创造了新的语汇,动作更奔放、挺拔、舒展、浑厚,更富有现代感。5.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芭蕾舞剧,1935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公演。作品不论在结构规模、人物性格以及戏剧深度,都可算是众多版本之佼佼者,艺术价值最为突显。这部芭蕾舞剧充分显示了普罗高菲夫对旋律线条的匠心独具。在固定的和声与难以预料的转调手法的烘托之下,创作出独特魅力、感染力,令人永难忘怀的旋律,尤其是在刻划男女主角的情感上,更是动人与美幻。结构和富于创意的舞蹈编排,包括融入交响性的编舞方法,构成一种独特的舞台风貌。把技巧的发挥融合在戏剧进程中,强调“切题”而不耍弄技巧,因而在极具观赏性的富丽堂皇的舞蹈场面里,不时闪跃出晶亮的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的火花。双人舞是最能显示编导水平也最能代表整部舞剧特

色的核心舞段。《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清新秀丽的舞蹈语汇描述缠绵排恻的情感世界,不但新颖而悦人眼目,以浓烈打动人心。第三段双人舞的结尾异常巧妙而意味深长:罗密欧一次又一次地托举朱丽叶使之像踏在一层又一层台阶上回到阳台——既是爱的真情流露,也是美的充分展示。

6.芭蕾舞剧《天鹅湖》

经典芭蕾舞剧,自莫斯科首演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在世界各国仍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成为芭蕾舞的代名词。《天鹅湖》故事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童话,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乐。讲的是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在森林湖畔嬉戏,一只本是怪鸟变成的魔王罗特巴尔特,施展魔法将公主奥杰塔变成了一只天鹅。王子齐格弗里德的成年之日,母后要为王子举行选妃舞会,王子闷闷不乐,忽见一群白天鹅掠过天空,王子随即持弓尾随来到湖畔,正要向一只头戴皇冠的白天鹅举弓射击,奥杰塔缓缓地站起掸理着羽翼向王子哀诉委屈。在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重奏的抒情乐曲中,奥杰塔与王子跳起了大段慢板的双人舞,王子对公主深表同情并产生了爱情。王子向公主起誓,要以纯真的爱情战胜魔法,让公主恢复人形。在选妃的舞会上,各国来宾相继跳起了各国民族舞蹈。魔王为了破坏王子与奥杰塔的誓约,将自己的女儿变成黑天鹅,假冒公主闯进宫来,以妖媚的舞蹈诱惑王子,两人跳起了著名的黑天鹅双人舞。魔王以为王子已经中计,一阵狞笑。霎时间天昏地暗,奥杰塔绝望地从窗外天空飞过,王子方知受骗,不顾一切与魔王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终,纯真的爱情战胜了邪恶,魔王被诛,公主和所有变成白天鹅的姑娘都恢复了人形,与王子欢欣起舞,迎着晨曦庆幸新生。

第四篇:艺术概论试题分析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艺术活动的构成

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其当代状况,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4个要素或环节构成。1.客体世界

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与制作

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显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3.艺术作品

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4.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1)摹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持这种观点。(2)游戏说

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样的观点。(3)表现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4)巫术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个学说最早由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提出,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一观点。(5)劳动说

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对艺术产生根本原因最具影响的揭示。俄国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总之,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本能、表现的欲望和游戏的冲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并非是单因的,但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艺术活动的发展 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构中,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现实物质基础。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政治、制度机思想方式、世界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艺术既属于意识形态,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性。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其中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④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的发展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那种认为“经济繁盛,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①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②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

③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④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于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艺术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会受到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艺术与科学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 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活动的功能 1. 艺术活动的功能(1)审美认知功能(2)审美教育功能(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2.以对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绘画

(1)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雕塑

(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②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摄影

(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特定的时空;②营造的真实;③光影的结合。

书法

(1)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有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建筑

(1)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3)建筑的基本特征:

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③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园林

(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3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2)园林的基本特征:

①浓缩的自然;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工艺与设计艺术

(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③视觉设计。(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音乐

(1)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音、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情感的涌流;②想象的自由;③象征的意味。

舞蹈

(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动作与姿态;②抒情与表现;③节奏与韵律。

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

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于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间接性;②广阔性;③情感性。

戏剧与戏曲

(1)戏剧是指以舞台的演出形式而存在,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的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电影与电视

(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进一步划分。

电视艺术主要是指电视荧屏上播出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音乐电视(MTV)、电视娱乐节目等等。

(2)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运动的画面;②重组的时空;③科技与艺术的交融。

艺术家

(1)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2)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类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制约和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同时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并且体现出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而艺术创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1)艺术家的修养

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象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艺术创造主体以及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

(1)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创造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运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艺术创造过程

1. 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2)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3)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

①整合;②变形;③移情;④意蕴的凝结。(2)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2. 艺术表现

(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2)艺术内涵的深化

①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②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③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2)审美想象

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创造性想象;

②想象的特征:A.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③想象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3)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极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整体性等特点;

②形象思维的特性:A.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B.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C.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3)形象思维与灵感

①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②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③形象思维与灵感具有交互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艺术作品的构成 1. 内容与形式统一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幻,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2. 感性与理性统一

(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隐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3. 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艺术作品的层次 1. 艺术语言

(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电影语言等。

(3)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4)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2. 艺术形象

(1)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 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典型

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涵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意蕴。

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2)风格的特性

继承与独创;②稳定与渐变;③多样与同一。

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

(2)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如西方艺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古典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等。

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收者,使其得到扩展。2.构成艺术传播的5个要素是:传播主体、艺术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方式。

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2. 艺术鉴赏的主体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的过程(1)审美期待

①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②文体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③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④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2)鉴赏流程

①直觉与感知 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 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③理解与创造 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3)审美效应

①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②净化 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 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

在艺术批评史上出现过多种批评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社会批评,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3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传记批评,如19世纪法国圣•佩韦从研究作者入手去解释作品。(3)心理批评,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4)文本批评,如20世纪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尔特运用符号学方法研究作品本身。

(5)读者批评,如20世纪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作产生影响。(3)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五篇:《海上钢琴师》艺术概论分析

《海上钢琴师》赏析

一.艺术与道德关系

《海上钢琴师》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之一。电影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台词和场景,而1900也是一个传奇般的形象。影片描绘了20世纪初的美国,透过时代背景,我们能够理解更深入的理解影片中的台词和场景。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里每年有100多万移民乘船涌入美国,而这时1900出生的年代,他是一个移民的弃子。美国当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超过欧洲,成为一个淘金圣地,强烈地吸引着众多国家的梦想者。此刻美国是梦想家和赌徒的天堂。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轮船即将驶入海港时,透过重重雾气,美国的摩天大楼若隐若现,这时的人们已经不能抑制内心的激动,争先喊出:America!这些社会底层的人虽然此刻激动,但无论在他们家乡还是下船后的美国,卖力生活的状态都很难转变,这是徒有空想的美国梦。这一幕也照应了后面1900拒绝下船,因为陆地是无限的,是他不能把握的。除了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浮躁与不稳定,换个角度来看,也感受到1900懦弱的一面,对不可预见的未来的恐惧打败了他对女孩的爱,使他没有迈出最后一幕。轮船的上等仓与下等仓的强烈对比,也反应了当时贫富差距之大。但下等人也有享受音乐的权利,在1900眼中,人没有等级之分,这是超脱于当时社会之外的思想。

二.分析其中审美再创

在影片《海上钢琴师》观赏中,影片作为审美客体,是观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影片中塑造的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作为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也会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思考,来体会剧中1900及各种人群的心态,琢磨人们间的互动,参与其中推测剧情发展。例如影片中的经典片段之一,Max初登弗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狂风大作,波涛汹涌,Max的狼狈和1900的闲庭信步形成对比,1900一个镇定的脸部特写让Max把钢琴脚闸打开,弹起了钢琴。在轻盈的旋律中,又用了大量的跟拍和推摇镜头,俩人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回旋。同时用叠印的手法,将两人悠然自得的脸和船舱外恐怖的大浪潮和阴霾天气叠加在一起,然后两人冲破落地窗,滑过走廊,撞进船长的房间。那是怎样的轻舞飞扬!如此超尘脱俗的1900,让我们不禁惊叹喝彩,与此同时又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还有1900与谢利斗琴的情节,1900的胡闹态度却轻松比完前两个回合,在第三个回合,谢利完全放下戒备,而1900却给了他致命一击。随着闪电般迅速的节奏,琴键上演奏者双手的特写以及所有观众的瞠目结舌,众多场景展现在眼前,让我们置身其中。最后1900用琴弦点燃香烟送到谢利的嘴中,这其中的讽刺让观众更加佩服1900琴技的精湛。这两个经典场景都令人身临其境,不仅过了一把钢琴瘾,也感受到其中无可言喻的美妙。

三.分析审美心理的联想

电影中,1900和Max成为知己,但两人却是鲜明的对比。Max为了生存各处辗转,甚至后来卖掉小号;而1900却始终没有离开钢琴和音乐,直到生命的最后,也在演奏无声的音乐。1900告诉Max,他想下船去倾听海的声音,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话语。单纯的想法,只和自己的音乐追求有关。面对看不到头的城市,1900看到的是无尽的欲望,为了坚守心中的净土他放弃爱情。船上的世界和陆地上的世界,1900和忙于奔命的世人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深思,什么是理想,我们该追求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

下载作品分析艺术概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品分析艺术概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艺术概论(本站推荐)

    一、名词解释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造型艺术 非造型艺术 艺术 外在世界 内在世界 二、填空题 1、艺术,是人们借助一定的( )和( ),借助一定的( )和( ),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活动。 2、艺......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一. 上课画的内容:①单项选择 10个 每个2分 ② 错的改正 判断 10个——每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 二.论述题2个 3例 三.分析题 3例 一.1.举例p7。历史上对艺术的几类主要......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论文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刘海江 学号:10L0751352 艺术概论 对于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我不认为他是叫我们如何去创造艺术作品,它实际上是在提高一个人的......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课程作业作业 :论文一篇 课题名称:关于、、、、、、、的再认识 课题要求:关于艺术概论课程论文一篇,字数不少于2500。 训练目的:通过作业训练,使学生在对课程内容加深......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一)基本框架 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艺术活动的构成 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其当代状况,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4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 客体世界 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

    艺术概论

    1、舞蹈如何理解? 答;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舞蹈必须具备艺术的本质,舞蹈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舞蹈是一种社会文化,舞蹈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跃动、精神世界的表露。舞蹈是一种以......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艺术四要素(6分) 2模仿论(6分) 3新古典主义(6分) 4肌质(6分) 5期待视野(6分) 二、简答 1艺术学与艺术理论的关系(10分) 2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与艺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