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爱玲作品艺术浅析
语言在生命中跳跃
——浅析张爱玲创作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文坛的一段传奇,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她创作的语言特色具有五个方面:一是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二是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三是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四是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五是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结合作品加以论证。语言是张爱玲的个性,正因为有了语言,张爱玲的生命才有了跳跃的活力。她用语言诉说着自己,用特有的文字书写了她厚重的人生。关键词:
张爱玲 语言人生个性
一.孤独忧郁个性化语言
读张爱玲的作品,有时候纵使张爱玲用欢快的语言写作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作品中有着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和忧郁的情怀。其实,这样的语言风格跟她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张爱玲最无忧的时光应该在天津而不是上海,在天津生活的日子,她还小,没有忧虑的心,和其它的孩子一样,获得了最简单、畅快的童年生活。而在上海的时候,张爱玲的家庭已经破碎不堪,父亲抽鸦片,包养小妾,母亲远在国外,不在身边,什么也给不了,后来她对姑姑的感情要比对母亲深厚的多。张爱玲曾说过:“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的。”她对于母亲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崇拜,不曾以母女的角色认真的相处过。她的孤独和忧郁的风格大多是家庭赋予的,张爱玲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语表达,在香港读大学时,几乎只有炎樱一个朋友,后来还写了《炎樱语录》来谈她们幸福的友谊,可见炎樱给孤独的张爱玲带来了怎样的色彩,她把真实的自己写进了作品里。张爱玲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更衣记》中这样写道:“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语言里描述的本是一个开心的场景,张爱玲的一句:“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这样无心的语言,饱含了张爱玲太多的孤独,她对于眼前的场景除了观赏之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羡慕,最美好的年纪,莫过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可以快乐的举动,是幸福的。大概是张爱玲缺少这样重要的记忆,所以分外伤感,或许这样的情感一直压在她的心里。
在《私语》中张爱玲对于“家”她这样感受:“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张爱玲从不觉得家是完整的,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零落,更多的心灵依附是姑姑,母亲性格不拘于传统时代,崇尚自由和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陪伴张爱玲的时间与其它母亲来比较是不够的,没有母亲充实的生活,似乎无论怎么欢愉都缺少了那样特有的温情,虽
然张爱玲在作品里她一直试图掩饰自己的落莫,但是父亲母亲给予她的孤独,使她忧郁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张爱玲在《私语》里还写道:“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这样的语言里直接透露了张爱玲内心的忧郁,即使倔强也盼望着母亲的爱与保护,张爱玲刚烈的性格,是她孤独忧郁的掩饰,在她的内心里,即使她不想表露,也在语言的叙述中坦露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语言的表述,无法被模拟,更无法被超越,也不能进行深刻的解读,因为张爱玲用力的在隐藏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
张爱玲的创作中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集中在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形式的比喻,使文章有了耐人寻味的特质。张爱玲在对“月亮”这个意象上显得尤为青睐,对月亮的刻画,成为生动形象的语言特征的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多次出现,她与月亮有着不可名状的缘分,生命开始于月圆之日,也结束于月圆之时。在读到张爱玲生动的语言时,难免多了几份思量。如《金锁记》的开头写道:“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金锁记》中月亮的特写,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月亮的形状、大小描绘的淋漓尽致,借着景色奠定了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悲凉的结局早已注定,成为一种暗含的色彩。运用形象的比喻性语言把年轻人和老年人想着的三十年前的月亮生动的展示在《金锁记》的首段,月亮的刻画,渲染了本部作品的情感气氛。
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张爱玲作品恰当经典的比喻之中,如《更衣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张爱玲的这样的语言,读过以后不免使人感受到一种淡然的心境,把回忆的味道比喻成樟脑的香,让无形的回忆有了味道,有了生命一样,变得生动自然起来。使原本枯燥的叙事有了活力,让读者感受着这种来自语言自身的唯美。张爱玲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跳跃性,是因为它们都由心而生。张爱玲的比喻性语言在她的作品中运用的非常娴熟,精炼的文字,表现了张爱玲对于文学的才气。在《红玫瑰与与白玫瑰》中有这样一段比喻的语言:“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这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就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与白,蚊子血和明月光,饭粘子和朱砂志,晃的人眼前忽红忽白,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时而明媚,时而恶俗的社会,令人浮想连翩,不得不称赞,也是张爱玲语言的传奇色彩之所在,同时也把人性的虚伪描述的透彻见底。文中的白玫瑰是圣洁的妻子,红玫瑰是热烈的情人,把两种不同的角色阐释的泾渭分明。《金锁记》中还有一处比喻特别有分量,“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是说《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的,一句话道出了她的一生,曹七巧是个戴着黄金枷锁的旧时代的人物,她被黄金锁锁住了心灵,锁住了别人的爱情,锁住了自己的幸福。曹七巧一辈子守护住的只有那没有温度的金钱,她不爱任何人,被金锁迷住了自己平凡的灵魂和双眼,甘愿作金钱的奴隶,这个堕落变态的像疯子一样的女人被世人可怜又可恨着。在曹七巧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和做黄金枷锁女人的悲哀。黄金做成的枷锁有千金的重量,曹七巧用黄金枷
角,劈杀了几个人,别人失去的,她同样也没得到。张爱玲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曹七巧的生活。她的比喻性语言就像一把冷剑,每一处都有着生动形象的特质。张爱玲是个锤炼语言的高手,我们仔细品味着其中的不同味道。
三.犀利尖锐的自由性语言
张爱玲冷傲犀利的个性不仅在语言里而且沉淀到了骨子里。张爱玲的尖锐眼神,给人一种无法铭记又无法忘记的特殊信号。张爱玲的语言具有犀利尖锐的自由性,读过她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倔强坚忍的笔风,让人觉得张爱玲骨子里透着逼人的寒气,霎时间,冷风刺透人的灵魂。外表冷艳,内心缺少温情与悲悯的张爱玲,她是一只刺猥,用所有的刺来保护脆弱的内心。虽然是犀利尖锐的个性女子,但是在爱情世界的文字描绘中显得格外的柔软与奔放,张爱玲的语言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彻底的扎入她厌恶的人与社会,她在《天才梦》中写道:“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穿行于民国的女子张爱玲披着华美的旗袍,走在人生的路上,看到世间那一群为自己的风姿倾倒的人,她静静地站在远处,冷冷的看着,用语言展现了明晰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五彩的画卷,却在岁月的沉淀过后,有了许多的斑斑点点,没有了最初的本原,虱子般的印记打乱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张爱玲厌恶袍上的虱子,可又无法改变摆在当时眼前的种种事实,只能静静的活在自己勾画的世界里。灵气的张爱玲,用手中的笔,尖锐的语言,说出了想要表达的所有。跳动活跃的语言,真真切切的游走于每个读者的内心深处。
张爱玲在《私语》里这样愤怒的写过自己恨毒了的继母:“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这是张爱玲听姑姑说她父亲要结婚了,怒气之下写的话,没有任何的做作与掩饰,用了最直接的语言,抒发了张爱玲对于后母的憎恶与痛斥,自由奔放的个性跃然纸上,那个有着犀利的目光,高傲的性情的张爱玲进入了读者的脑海,张爱玲的才华,尖锐的语言,剖析了事情的本质。她在《对照记》里写道:“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下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的穿着,都像浑身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张爱玲这样的语言让人不寒而栗,一件棉袍,给张爱玲留下了如此厚重的感受。针针见血的语言,包含了张爱玲对后母太多的仇视与厌恶,犀利的语言中有一种咬牙跺脚的抨击,夹杂着与生俱来的坚忍与反抗。暗红的棉袍是张爱玲心中痛苦的记忆,穿在身上像生了冻疮般的疼痛,即使后来衣服不穿了,可是心里依然有疤痕的烙印无法抹去。张爱玲尖锐犀利的语言只说给那些让她觉得难以接受的人和事,家庭也好,社会也罢。她对于后母的憎恨,透露了她对幸福家庭的渴望,达观冷静的张爱玲有一颗坚硬的内心,充斥着完整的自己,这一处的语言,相信谁看了,都会过目不忘,张爱玲的语言气质,跟她所经历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缺少关爱的张爱玲,喜欢在文字中隐藏自己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
四.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
有人评价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她的语言中给人一个幽深的眼前画面,让读者领会到了一种不同于其它语言特质的别样张爱玲。情感性的语言似乎没有了骄傲与淡漠,充满了无限美好与期待。唯美的语言是张爱玲柔情的一面,这样的张爱玲,是在遇到最爱的胡兰成之后才让读者看明白张爱
玲的“柔”来自于哪里,胡兰成就像冬日里的一抹阳光,照进了张爱玲的心里,使高傲的她变得乖巧、温暖。幸福的低下头,释放了眼神里的所有寒气,柔美似那清澈般的泉水般的甘甜。我猜想或许是胡兰成的爱,融化了张爱玲心里最坚硬的地方,可是胡兰成终究是多情之人,后来离开了张爱玲,在读者读过张爱玲写过的话时,便顿时觉得对于爱情,仍然是难以割舍的情分,胡兰成虽然背叛了张爱玲,但是张爱玲对于他没有太多的恨,更多是牵挂和爱,因为胡兰成却也好好的爱过张爱玲。曾经拥有的即使有些许遗憾,也是满满的幸福,所以才有了如此唯美的语言。如《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唯美的语言,有着不可名状的情感,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事。张爱玲在自己最美好的年纪里遇到了她认为属于她的那个人,尽管没能长久,也让她挂念了一生。“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好爱着自己。”这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的话,她的作品大都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细腻的描绘,读到这里是,让读者肯定有所想象的空间,大概她她和胡兰成没有一世的情缘,只有短短的爱恋,这样唯美真切的语言,不仅在作品里,也在作者张爱玲的笔下,因为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在相爱的时候也努力的认真过,张爱玲的故事都用最动情的语言在文章中表现的恰当含蓄,把情感寄于语言里,让每一个懂爱的人仔细的琢磨过自己的爱情佳话。喜欢张爱玲唯美的情感性语言,或许是因为她在对待爱情时,尖锐的性格里流露了让人怜惜的一面。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总觉得这句话除了说给作品中的,还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简单的语言里渗透了一种原谅和无悔,她的情感永远与胡兰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的胡兰成虽然抛弃了张爱玲,但是她轰轰烈烈的爱过,所以她释怀了,不怨亦不恨,胡兰成给了张爱玲一时的爱,而张爱玲却回报给胡兰成一世的情,她无法直接言说她对胡兰成的情,她把所有的恋,都书写在跳跃的语言之中,在唯美幽深的语言世界里,她才找到了那个真的自己。张爱玲的情感性语言,已经成为爱情中的经典感悟,对于张爱玲唯美幽深的语言特质,许多读者都是情有独钟的,如果张爱玲的语言是一种毒,那么也很容易让人上瘾。那个倔强的张爱玲,是个勇敢做自己的人,冰冷的面孔下,隐藏了真实的内心。在爱情面前,所有的感触只会比寻常女子多而不会少,用过心之后的张爱玲才写出了让人过目难忘的情感性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冷面背后的张爱玲执着于爱情的真心,她是世间奇女子,有着独特的幽深与唯美。张爱玲的情感性语言,已经成为爱情中的经典感悟,对于张爱玲唯美幽深的语言特质,许多读者都是情有独钟的,如果张爱玲的语言是一种毒,那么也很容易让人上瘾。那个倔强的张爱玲,是个勇敢做自己的人,冰冷的面孔下,隐藏了真实的内心。在爱情面前,所有的感触只会比寻常女子多而不会少,用过心之后的张爱玲才写出了让人过目难忘的情感性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冷面背后的张爱玲执着于爱情的真心,她是世间奇女子,有着独特的幽深与唯美。与张爱玲同时期的女作家苏青曾感慨道:“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下去不可。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段也会感动起来。”这样的评价语言,直接的反映出了张爱玲文字的神秘魅力,她的语言是有生命的,跳动着张爱玲的生命,张爱玲的语言有着无限的张力。
五.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
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的形成与张爱玲的父亲母亲还有姑姑张茂渊的影响是有着很深的关联的。这种语言特质的形成使张爱玲的文章成了雅俗共赏的作品。张爱玲的父亲风雅能文,给张爱玲带来了深厚的古典启蒙。奠定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基础,她最早接触的是古典文学,8岁时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而《红楼梦》伴随了张爱玲一生的写作生涯,她的惊世才情也要感谢《红楼梦》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张爱玲还因为喜欢《红楼梦》还写了一部作品《红楼梦魇》,还写出“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的话语。古典的文学情结种在了张爱玲的心里,早已生根发芽,在她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清楚的捕捉到古典文学的韵味。而从国外归来的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在她的创作中也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母亲的优雅气质深深的吸引着张爱玲,她把父亲母亲姑姑的中西文化的特征性用语言巧妙性的揉合在了一起,并在越来越多的创作中得到了不同极致的发挥。比如我们知晓的作品《金锁记》、《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张爱玲处在一个对西方文化艺术感兴趣,又重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之中。
她在《红楼梦》的阅读中,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中语言的精髓,西方文化气息的母亲和姑姑向张爱玲展示了浪漫迷人的欧美风情,都在张爱玲的心里扎下了根,母亲给她讲国外的潋艳风景,传奇故事,使她充满了深深的向往。她在母亲的生活里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瓷砖浴盆、煤气炉子。母亲第一次回国时让张爱玲学习绘画,弹钢琴,学英文,将西洋带回来的文化气息感染着她。张爱玲语言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征,与父亲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张爱玲也有着一种运用语言的天赋。其实无法找到一处语言作为例子说明张爱玲中西结合的特征化语言,因为这种创作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感知中。赞赏张爱玲这样巧妙的语言结合,在文坛中也是不拘一格的运用。
六.结尾
张爱玲创作的语言具有绚丽多彩的特色,流露着文学的传奇光芒。读到张爱玲的作品时,大家仿佛看到了那,穿着典雅的旗袍,右手叉腰,头高高的昂起,嘴角微扬,目空一切,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看得泰然若之的女子。张爱玲的一生唯有文字不离不弃,使她觉得生活有了精彩的活力,每一部作品,给予读者的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张爱玲,我喜欢张爱玲的语言,在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于世态的淡漠;对于苦痛的坚忍;对于爱情的认真。似乎有时候,觉得她的文字寒冷的让读者麻木,仔细品读之后,才发现,除了张爱玲,再也找不到如此具有张力的深度语言。
老作家柯灵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枝独秀,一朵奇葩。语言跳跃着张爱玲的生命,她与文字为伴,在特色的语言里,展示着最真实的自己。孤独忧郁的个性化语言,隐藏了一个倔强的张爱玲;形象生动的隐喻性语言,隐藏了一个灵动的张爱玲;犀利尖锐的哲理性语言隐藏了一个冷傲的张爱玲;唯美幽深的情感性语言,隐藏了一个多情的张爱玲;中西交融的特征化语言隐藏了一个才华的张爱玲。张爱玲带给文坛的是一场缤纷的语言盛宴,不同风格的语言,构成了她的文学世界。语言在张爱玲的挥舞下有了生命,钻进了每个“张迷”的心里。她的语言始终让人觉得惊艳,是文学丰富了她的生活,是语言使她的生命有了跳动的脉搏,书写了厚重的人生。
第二篇:张爱玲作品赏析
张爱玲作品赏析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爱玲不平凡的写作艺术。所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④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写人的感觉: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金锁记》)
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
3、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在今天看来,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勇敢时的一丝恐惧,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丝一丝,编织起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放飞掉。正是基于此,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在这一阶段,作家在情节的推动,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同样,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一两句话的收尾,戛然而止,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4、营造气氛的高手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一旦两人独处,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一眼看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5、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
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境,是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也是历来所为人垢病之处。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其进行指责,认为这使其作品变得不够扎实,陈腐阴暗。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一,是看这种学习和借鉴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旧有的文化体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构,小说家们从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以现代口语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文化语言。三四十年代是这种语言的成长期,这时从旧的语言中汲取营养,是肯定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学语言成熟的今天,张爱玲作品的语言风格依旧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向旧的文学语言汲取营养?张爱玲的文学语言直接从古白话小说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晓畅、生动、传神,一如京剧中的西皮流水调,虽有做作的伊呀声,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转动人。作品中的有些词在当代语言中已经极少使用,如“匝、挫、浑头浑脑”,但不乏恰切妥贴之处。其二,在评价作家的同时,应该根据其特定的时代和条件,在作家创作的当时,新文学语言并未成熟。相对而言,作家的文学语言已经相当完美圆熟了。诚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话小说中的句子,使语言生硬造做,成为恶俗滥调。但就于整体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说成就已有定论,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学习和借鉴的成功。即使在文学语言成熟丰富的今天,张爱玲的文学语言依旧属于佼佼者,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穿梭时光,经历了一次洗礼。你像个老师,为我介绍一个个关于服装,舞蹈,画作的故事;你像个孩子,爱撒撒娇,童言无忌。更多的时候则把我当成知己,“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你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我静静地思索着,若有所悟。你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我回应似的笑了笑,也许是吧!
”
第三篇:张爱玲作品读后感
【《张爱玲传》内容简介】
《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苍凉的人生,美丽的作品,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创作哲学张爱玲式的沧桑和华丽在此显露无遗。作者于青是国内较早为张爱玲写传记的学者,对张爱玲生平经历了熟于心,真正地以灵魂读灵魂,闪耀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张爱玲传》读后感篇一】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余温尚存,这一存就是一生,对她一样,对胡亦一样。所以,不愧有人讲在爱情面前,即便是天才也难逃糊涂。我算有些许明白了。
几天,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细细一算,仿似去年看《色戒》的时候,大抵也是这个时间,害怕像去年那个时期的阴霾再次袭来,因为这次我已无处可躲,真的不想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再次逼入绝境,可是似乎又什么都做不了,很多东西点滴引入心里,便也可化作涟漪,荡漾开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我还是要说说,开解自己,也留下证据,证明我曾经这样的时光也真的爱过,如是问爱谁,我也想那个人心中自是明白,倘若是真的糊涂,我也只能叹一句“我命该如此“,不敢多说什么,自己实则是活该。
日子就这么过着,心里的爱与恨先存下,我现在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
看完了整个的张爱玲传,心里委屈的怕又是要许久才能平复。
不知我是纠结张爱玲,还是在纠结自己。我喜欢她,但我却也讨厌她,面对她我好像在面对着一面镜子,我是她的影,亦或她是我的镜中相。我该怎么去描述我对她的怜悯与疼惜,我该怎么表达我心里叹息未能跟她在一世停留的遗憾,也许那样,我们都不会感到如此孤单。
但是,我们阴阳相隔,我只能从她冰冷的文字中似有似无地猜测她之时的心情,我也只能从历史教科书的残骸中寻找她所停留的那个世界发生的故事。我想用她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却看到的都是伤,我想以她的心情体会世事沧桑与沉浮巨变,却滴滴都是雨,而这雨水冰入我心,早已结成了冰。
我喜欢这样称呼她爱玲先生,因为她心襟与胆识丝毫不逊与男人了;我也喜欢说她是个天才,因为她才气纵横无人可及,但她也是个女人,是个在遇到心爱的人就低到尘埃里的女人,是个宁愿为爱不顾生死却不忍对爱有半点污浊的女人。爱玲就是这样的人,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经历过,真爱过,放弃了,但是余温尚存,这一存就是一生,对她一样,对胡亦一样。所以,不愧有人讲在爱情面前,即便是天才也难逃糊涂。我算有些许明白了。
几天,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细细一算,仿似去年看《色戒》的时候,大抵也是这个时间,害怕像去年那个时期的阴霾再次袭来,因为这次我已无处可躲,真的不想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再次逼入绝境,可是似乎又什么都做不了,很多东西点滴引入心里,便也可化作涟漪,荡漾开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我还是要说说,开解自己,也留下证据,证明我曾经这样的时光也真的爱过,如是问爱谁,我也想那个人心中自是明白,倘若是真的糊涂,我也只能叹一句”我命该如此“,不敢多说什么,自己实则是活该。
日子就这么过着,心里的爱与恨先存下,我现在还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
【《张爱玲传》读后感篇二】
捧读张爱玲的作品和关于她的传记,已是三年前的主要业余生活了。一直想写写她,但是推迟至今才动笔。这包含了我对她的敬意,也代表了我在冷静地思考。
做为李鸿章的重外甥女,她是真正的格格身份的作家。我喜欢她的小说《金锁记》。她把七巧塑造得那么个性鲜明。被金钱扭曲了的灵魂,是那么让人恐怖。遭殃的竟然是她的一对无辜的儿女,这又让人对她产生同情。曹七巧是中国版的老葛朗苔。
这位政治文盲的“纯艺术”作家,这位生活悲观的女作家,不愧是乱世才女。看了《看张》,更让我感受到她就是中国式的“乱世佳人”。红颜出乱世,命运多悲伤。
【《张爱玲传》读后感篇三】
张爱玲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么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的确,我就是在如此的不经意间,邂逅了张爱玲。只一眼,已成芳华,在心心念念间挥之不去。
关于她,也许她的故事充满了迷幻,没有人能道出几分,但是她的名字,穿越层累的民国烟雨,穿越浮华的宛转流年,如今依旧是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女子。不倾城,不倾国,却明媚如故。她的才情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她会在最恰当的时候,恰当地自我绽放、自我枯萎。繁花疏落,百转千回,早已著成一卜卦,参悟了那红尘里的刹那惊鸿。
韶华初好的年岁里,显赫的家世,没落的贵族,只不过是浮萍漂水般的存在。她的孤独,她的清冷,亦或是她的悲欢,都以近乎传奇的姿态,执笔书写了一段旧时的光芒。她在这片光芒里,漠然脱俗地看着凡尘。仿佛她只是天使落入尘世间的一抹俪影,转瞬即逝间已回到她独有的天涯,不愿回眸。“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她是怎样的明澈,却又是怎样的哀伤,写下一句如此华丽却凄然的句子,再无波澜。
她与胡兰成,只是一段美丽的错误。聪颖如她,在人生那匆匆旅途中,一次蓦然回首的遇见,也只是一次匆匆的留影。从此再无眷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那样深情款款,在转身之后,亦是湮没在了烟雨霏霏里,无处遁寻。
“她的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而她是那个临水照花人,优雅挥舞她的剑,可以摆落花的烂漫,亦可以粉碎明月的光芒。”她便是她,一个令痴嗔羡慕的女子,身处光环却又淡然不惊。
她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便是我心底里那个美好如斯的张爱玲。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你在我心中,依旧是最初的模样。愿您安好,天晴依旧。
第四篇:张爱玲作品欣赏[推荐]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现
代
文
学
作
品
欣
赏
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班级:08级综合文科一班
学号:080391036姓名:牛阳华
张爱玲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张爱玲,女,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张爱玲家庭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代表作品: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
作品赏析: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家庭显赫,文笔出众。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可以直接的写入你的内心。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而阅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会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也能体验到,她写下来告诉你,但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辉煌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或许这是导致张爱玲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这些不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的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流言》是她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她1943——1944年的陆陆续续写的一些东西,将散见于报端的文字,集中在“流言”两个字下,水上写的字,说它不持久,但是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书中所谈的内容并不集中,谈到吃,谈到看书,谈到画,谈到她可爱的姑姑和她热情的朋友炎樱,还有一些序,里面还闪现着那时上海另一个女作家苏青的身影。一点点的,可以渐渐看到那时的上海,那时的张爱玲。不过,这毕竟不是张爱玲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整个集子里,最让人难忘的几篇,却都是典型的张爱玲的风格,一个苍凉的手势。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一个离婚居家的女子。但她遭受哥哥们的欺骗散尽钱财,遭受嫂嫂们的热嘲冷讽忍气吞声,遭受母亲的忽视寂寞生活。但是,她却遇见了范柳原,一个年轻英俊、机灵狡猾、肆意挥霍的花花公子。从此以后,她在情感纠葛之中奋力的挣扎。一部倾城之恋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完美爱情的结局,更多的是对女性人生的思考。张爱玲,用她独特的敏锐力与洞察力,一反过去小说古老模式,独辟蹊径创作出新的小说风格,揭示了在民国时代的遗少们的腐朽生活及封建守旧的生活态度。从而,奠定了小说模式的新风格。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参考例文:百度名片、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与鉴赏、百度例文《流言》、《倾城之恋》赏析博客。、
第五篇: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汉奸文人胡兰成称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 水照花人‛。有人因为特别讨厌始乱终弃四处留 情的男子,对其作品读得索然无味。但是谈到张 爱玲,喜爱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胡兰成之于她的 了解。胡在他的《今时今曰》说张爱玲是‘‘民国世 界的临水照花人‛,如果读过很多写张爱玲的文 章,一定会觉得这是最熨帖的。每每看到这一句,总会想到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回信中的顶有名 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民国才女张爱玲,带有浓烈的传奇色彩。她 的作品值得研读,她本人更让人好奇。她是李鸿 章的曾外孙女,祖父张佩纶是小说《孽海花》里的 人物原型。她小时候锦衣玉食,仆佣环绕,然而她 的童年却不完整。她四岁的时候母亲出洋,遗少 父亲虽然满腹经纶,精通英文,却终日在烟榻和花 柳巷里虚度光阴。后来母亲留学归来,却又终曰 与不思进取的父亲吵闹并最终离婚。母爱的缺 失,父爱的淡薄使得敏感孤僻内向自傲缺乏人际 交往能力的张爱玲几乎不近人情。她的痛苦多于 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金牌编剧都编不出来的 电视剧,_天抵过普通人的一辈子。她一生结过 两次婚,两任丈夫都让人大跌眼镜,十分无语。青 春年少的时候她无怨无悔地爱上了有妇之夫调情 大王胡兰成,她写着:‚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 来。‛每每读到这句话,想到胡对她接二连三地伤 害,我都痛彻心扉。然而又思忖她在最好的年华 遇到她心仪的人,也算是一种乱世里的幸福。至 于后来的美国丈夫赖雅,虽然年轻时才华横溢,但 遇到张爱玲的时候,他已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在两人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基本上都是张爱玲照 料赖雅的身体并为生计奔波。她出生在豪门世 家,大家庭的亲情却是淡薄。她的两任丈夫给她 的温暖却有限。她对父亲、母亲、弟弟等的感情凉 薄甚至是冷酷。她的朋友少之又少,晚年更是几 乎不见客。她在散文集《〈流言〉再版的话》里说: ‘‘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 么痛快。‛果然,她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出在她妙龄 的时候,晚年以后几乎没有书稿面世。她对电影、音乐、诗歌、舞蹈、绘画、戏剧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 解,她对爱情、人性、人生都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妙 语。她的散文集《流言》充满了人间烟火的趣味。
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一第一炉香》、《沉 香屑一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多少恨》、《茉莉香片》、《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琉 璃瓦》、《五四遗事》、《色•戒》、《殷宝滟送花楼 会》、《十八春》、《半生缘》、《怨女》、《连环套》、《秧歌》,怎么读都有味道,读多少遍都不嫌多,从 哪里读起都能沉迷进去。她的小说里,有强大而 丰富的语言张力,心理畸变的女主角,有心理优越 谢春林: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一张爱玲
感玩弄女性的各色男性,新旧两个世界交替的上 海和香港两地的上流社会的女性的有限自由和无 限压迫和压抑。读她的小说,你会惊叹她如此冷 静而冷漠,绝不悲天悯人。几乎没有一部小说里 的女性是心理健康的,可爱的,我见犹怜的,如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变态的金钱欲和扭曲的 情欲,读之即触目惊心,她是‚一个戴着金钱枷锁 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一株 渗透毒汁的罌粟花’。《沉香屑一第二炉香》 里的天真得不可思议并最终以天真害死新婚丈夫 的愫细《心经》里的痴恋父亲的许小寒……她笔 下的家都是破碎的,没有温情的,家庭成员之间多 半是相互利用和残虐,如《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她是难得的小说里的新时代女性的健康形象,但 是她却被自己的亲姐姐给设计陷害并毁了一生的 幸福,整个过程让人读之触目惊心,难过至死。《沉香屑一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个单纯自 信的女大学生,却在香港的姑妈家被给人做姨太 太,以吸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_步_步钩入泥沼,丧失了自我。她的小说到处都是‚小奸小坏‛,充 斥着亲情的酷虐,爱情的交易。然而她有独特的 女性视角,新巧而妥贴的比喻,几乎没有什么不能 表达的语言功底,随处可见的对人生的透彻理 解一她写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 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 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 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她 写男人在爱情上的贪心:‚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 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 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 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 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 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她写人性:‚‘人 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她写当老 师:‚教书很难一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她的聪 明和智慧让爱她的人欲罢不能,了解过去的她,原 谅现在的她。
她写老爷太太少爷少奶奶,写大学教授,写新 青年,写上层社会家的女儿如何把择婿当成一生 的事业,她写上海和香港的繁华和时尚,写清朝末 期世家的吃喝拉撒人情事故,也写下层人的喜怒 哀乐。我一直以为她是‘‘小资‛的代名词,暑假读 了《赤地之恋》和《秧歌》,才知道她也会写农村,而且她的视角那么独特,她的叙述那么大胆。她 的写作是诚实的,忠于自我的,不粉饰不做作。我 爱她的文字,我爱她的才气。知道她英文特别好,—直很想读她的英文小说《雷峰塔》等,托了好友 • 96 • 鱼儿在香港给我找,却是找不到。昨天读完了她 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仿佛跟着她重新活过了 —回。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生坎坷,历尽磨 难,然而她却是唯_的_个寿终正寝。她后面的 林徽因,仿佛人间的四月天,被才子诗人徐志摩爱 了一辈子,被建筑学家的丈夫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被哲学家金岳霖陪了一辈子,却也比她少活了 20 多年。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对白流苏说:‚死生契 阔一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 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 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 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 —生一世都别离开'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 主似的。‛她的文字凄美而苍凉,隽永而悠长,隔 着一个多的世纪,读者可以通过无数的碎片连缀 一个立体的她。你可以爱她的美,也可以爱她的 不完美。虽然‘‘长的是苦痛,短的是人生‛,但她 也在《惘然记》中写‚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在《小团圆》的结尾,她写道:‚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很久前 她写信给胡兰成要求分手:‚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 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 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 不看的了。‛然而若干年后《小团圆》中的这个 梦,读者会心痛地读到她的夜半私语:我要你知道 这个世界上 有一个人会永远的等着你 无论在什么时候 无论你在什么地方 反正你知道 总会有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