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2:4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第一篇: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血色残阳 泪洒乌江

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

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我的后记

怎么讲呢,读完心里挺难受的,想想啊,项羽这30年,辉煌、精彩、誓言、失落......舍不得啊......

第二篇:《史记》之项羽论

《史记》之项羽论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史记中印象深刻的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本纪,其实这两位是古今往来最受争议的,支持刘邦还是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而我比较赞赏项羽。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段往事,一个英雄,一个美人,还有一匹乌骓马正在踏上征程。历史描述的模糊经过些许钻石的打磨,几缕无意的柳絮擦拭后人的双眸。一道强光炸开的空间,映入纠缠多维的时空,扭曲着恒星的静止和流星的速度,一切都是闭弦和开弦的冲动划下的残留。虚虚实实,亦真亦假,幻想的虚空和现实的场景纠葛在一起,使历史的描述就像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定理一样让人琢磨不定。在今人的眼里,项羽留给后人的是对他的崇拜、伤心和遗憾。崇拜是因为项羽的英雄气概和对爱情的忠贞。伤心是因为项羽的失败。遗憾是因为项羽的残暴、短视和愚钝。这些对项羽的认识都是基于《史记》的生动记载。由于现今的《史记》有被人篡改过的嫌疑,所以对项羽的描述需要从新做一些推测。

《史记》项羽本纪里对项羽的一些描述现简述如下:

(1)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当时的吴中子弟都很忌惮项羽。

(2)陈胜起义后,24岁的项羽跟随他的季父项梁在吴中起兵。陈婴、黥布、蒲将军及刘邦都先后加入项梁的队伍。后项梁听从范增的计策,求得楚怀王孙心民间,立为楚怀王,以从民望。项梁自号武信君。

(3)项梁与齐田荣及司马龙且一起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后田荣引兵归国,逐齐王田假,立田儋子市为齐王。田假跑到了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是原来的齐将,也在赵国。当时,项梁已破东阿下军,数次使人邀齐国出兵一起西击秦国,田荣提出要楚国杀田假,赵国杀田角和田间的条件,项梁及赵国都没有答应,所以田荣不出兵。后项梁西攻秦国,秦国发大部队支援秦将章邯。在定陶这地方,秦朝军队大破楚军,项梁也在这次失败中牺牲。这样就使楚国及赵国跟田荣有了很大的矛盾。

(4)项梁死后,章邯以为楚军已不足忧,故渡河击赵,并大破赵军。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宋义领军到安阳时,驻留四十六日不走,项羽因此跟宋义意见不合。后项羽杀宋义及其子,使人报楚怀王。楚怀王因此任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杀宋义后,威震楚国。后项羽悉领三万军渡河,破釜沉舟,击败强于自己几倍的秦军。结果项羽声名远震,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项羽。之后,章邯驻军棘原,项羽驻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秦二世怀疑章邯,章邯恐于秦内部的混乱会对自己不利,阴使人欲约项羽。约未成后,项羽攻击秦军,并大胜秦军。章邯再使人约项羽,项羽认为楚军粮草不多了,就同意了章邯的要求。在洹水南殷墟上,项羽与章邯结盟,并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后使秦降将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领秦降军为先锋,向咸阳开进。到了新安这地方,由于诸侯军吏侮辱秦降兵很过分,秦降兵有的想造反,结果被项羽知道。项羽恐秦降兵造反,于是跟黥布、蒲将军商量后,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兵二十余万人,独留下章邯、司马欣、都尉翳入秦。(5)项羽领军快到函谷关的时候,发现函谷关有兵把守,又听说刘邦已攻入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攻击函谷关,很快函谷关就被楚军攻破。项羽进入函谷关,驻军在新丰鸿门,号兵四十万。刘邦退出咸阳后驻军霸上,号兵十万。亚父范增对项羽说:“刘邦有大志,有天子气,应该乘机消灭刘邦。”。项羽不听从。还宴请刘邦到鸿门,在宴席中,范增想杀刘邦,被项羽阻止,刘邦乘机逃走。项羽驻军鸿门几天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6)项羽把自己的想法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同意项羽的意见。于是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王九郡,定都彭城。并任命刘邦为汉王,管理巴、蜀、汉中。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管辖原关中咸阳以西地区。秦降将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原关中咸阳以东地区。秦降将董翳为翟王,管辖上郡地区。转任魏王豹为西魏王,管辖河东地区。转任齐王田市为胶东王。任齐将田都为齐王,都临辎。任楚将黥布为九江王。以及其他共十八位为王。齐将田荣未封王。当时项羽想自己封王的时候,他认为要先给诸侯封王,就跟诸侯说:“灭秦定天下是由各位冒性命危险,经过艰难的战斗而成功的。今天下已定,想任各位为王侯。另怀王虽无功,但是有给予王国统治的必要,所以怀王也要封国。”。诸侯们非常乐意就答应了。而项羽和范增很怀疑刘邦。由于原先有约定谁先攻入咸阳,就立谁为关中王,为了稳定现在的局势,原先的约定不能随意取消,以免诸侯反叛。于是封刘邦为汉王,因为巴、蜀和汉中也是关中之地。又计以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阻挡汉东进。汉元年四月,诸侯各就国。项羽转徙义帝到长沙郴县,乃阴使衡山王和临江王击杀义帝于江中。二,楚怀王有下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旨意吗

《史记》里对刘邦进攻三秦的正当理由是原先楚怀王有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约定,而项羽没有履约,所以刘邦进攻封王后的三秦是取回自己本该有的东西,所以汉对三秦的占领是正义的。这会不会是汉王朝为了自己统治的正当性而对《史记》进行的有利王朝统治的篡改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是否楚怀王有下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约定。要回答是否下过这个约定需要对当时的背景做一些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病逝后,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迅速取得了一些战场上的胜利,接着原先六国的贵族和平民接连组织武装起义,项羽的季父项梁领导了楚国的起义,刘邦也加入项梁的军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原先六国纷起抗争,秦朝统一中国才十二年左右。也就是说秦朝的统一很不稳定。到陈胜起义后,全国陷入混乱,各枭雄拥兵自重,但原六国的民众大多都经历过原六国的统治,复国心很强烈,所以原六国枭雄们纷纷推出自己的王,项梁也推出楚怀王,其实楚怀王就是一个名义上的楚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项梁在时,楚怀王的政令是一定要尊重项梁的意见的。但是总是会有人想取代项家的地位,于是在项梁死后不久,楚怀王就令宋义为上将军,结果是宋义被项羽杀死,项羽重夺项家在楚国的地位。这样就是说如果楚怀王下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约定,这样能够自主的决定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在项梁死后到项羽重夺项家地位前的这段时间颁布。因为在项梁和项羽及项家人把持楚国的情况下,是决不会允许在项家没有十足的把握攻下咸阳的情况下就允许楚怀王下这样的约定的。但是在项梁死后到项羽重夺权前这段时间在时局上不可能颁布这样的约定。因为项梁死后,楚军损失惨重,防御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况且当时还派了大部分兵力去援救赵国,还要保留一部分兵力在楚国做防御力量,所以决不会在这样的条件下下达“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这样的主动进攻秦朝的命令。也就是说楚怀王要下达这样的约定在时机上有机会,但时局上不允许。说白点,楚怀王根本就没有下达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这样的约定,纯粹是汉王朝的杜撰。

三,刘邦为什么被封为汉王

刘邦被封为汉王是一定有这样的事的,但是被封汉王的原因和过程绝对不可能是像现今史记里描述的一样。根据当时的情况,现推测以下过程及原因。

项梁死后,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率领楚国大部分兵力及项羽等北上救赵,刘邦部作为军力比较弱的军队驻守楚国境内以防御。不久,项羽杀了宋义,重夺项家在楚国的地位,并任上将军以救赵。项羽经过破釜沉舟,以三万兵马击败比自己强大几倍的秦朝军队后,再看到来救赵的诸侯军队,觉得时局已允许主动进攻秦朝了。所以一方面威势联合各诸侯,并被选为各诸侯的统领上将军,从北面向西进攻秦朝。一方面以楚怀王的名义,命刘邦部为南部进攻秦朝的主力,这也是为了保留项家力量在楚国,南北两面同时主动西向进攻秦朝。这样同时也可以分化秦朝军队的力量。刘邦部作为南部的主力,得到了楚国及项羽的相当大支持,从而从一个弱部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军队。由于北部的秦朝章邯部队是秦朝的绝对主力,秦朝的大部分兵力在章邯部,河北方项羽遇到的阻力相当大。而河南方面的秦朝军队比起北方的章邯部弱得多,所以刘邦得以率部首先攻占了秦咸阳。在北方,项羽同意了章邯的投降条件,并且原秦朝将领司马欣和董翳在章邯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项羽也快速到达了函谷关,并攻下函谷关。随后,刘邦部退出咸阳以待项羽进入及处置俘虏。项羽进入咸阳及处置俘虏后,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宣布分封王侯于天下。由于项羽想的是作为一个像春秋时代的霸业,且当时的天下局势也不允许项羽称帝。所以项羽就选择了做楚国的霸主以领天下,号西楚霸王。由于刘邦在当时的楚国中地位是比较低的,所以原楚国的地方就没有了刘邦封候的地盘。其它齐、赵、魏、燕、韩等国也一样不可能有容封刘邦为王的地盘。恰好刘邦攻入咸阳,对战胜秦朝是有功的,而另三位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对秦朝的灭亡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劳,理应都封王。又由于章邯为王是投降的条件,所以只能把原秦朝(春秋时代)的地盘分给章邯、司马欣、董翳,而原秦朝(春秋时代)的地盘是不包括巴、蜀、汉中的。这样就剩下了巴、蜀、汉中这几个地盘了。于是以巴、蜀、汉中为刘邦为汉王的地盘。这样的分配在章邯方、刘邦方及各诸侯方都不会遭到反对。况且还可以刘邦军监督三秦的章邯等,以防秦地再叛乱。可以说,刘邦封汉王是项羽通过偷换秦朝的地理概念而对刘邦攻入咸阳的赏赐。

在感情上,老百姓是同情项羽的,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朝人是不同情项羽的,在灭秦的战争年代,项羽在诸侯混战中的口碑就很恶劣。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项羽和无道秦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秦人非常狠他。他坑秦人二十万,想想这些人有多少亲人?何止百万?鲁国在项羽死后为他“守节”,那是以为项羽没死,看到项羽的人头后也是开城投降。这有可能是鲁国守城将领威慑于项羽的残暴,不敢不战而降。因为这有先例,不战而降,项羽绝对是不能饶恕的,陈平也是怕受牵连才投奔刘邦的。前面北宋的苏东坡说项羽为什么没有早死?而后面的南宋李清照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对项羽的同情更多的程度是落脚在对南宋朝廷的暗弱的不满和愤怒上。他的意思是南宋朝廷为什么不愤起一战!?那么以后老百姓对项羽普遍的同情则是在市民文学空前发展的明清两季,作为失败者的项羽具备了被市民欣赏和同情的流行元素,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时代的审美趣味地迁移是比较慢的,甚至还有复古的趋势。项羽有哪些可同情的元素?A 贵族;B 英雄气概;C 美人;D 宝马;E 不可避免的失败而且绝不苟活地自杀。和哈姆雷特一样。这些和一个人的大脑的深度以及成败没有多大关系。按这个标准提取一下刘邦就是这样:A 小市民;B 无赖;C 好色;D 常常是落荒而逃;E 得天下。从项羽的这些个经典的同情流行元素,再过几百年,我想项羽还会是楚汉之战中被大众同情的主角。为什么说这些个元素是经典的市民同情元素,解释一下;贵族是市民所渴望不可及的,距离产生了美感,就是今天全世界都还在拿贵族说事;小市民生活的委琐,英雄气概是小市民所需要补的“钙”,因此更多的是处在一个欣赏的地位;美人就不用说了,这个触及到了动物的本能,和大猩猩一样;项羽的失败,是小市民的自我安慰。项羽的自杀则是对小市民的苦闷替代和滑脱。既有刺激,又有惊无险,出一身冷汗罢了。在同情项羽的道路上,说书和戏曲起到了重要牵引作用,一出《霸王别姬》听过后想不同情他都难,这时候,就不在是楚汉战争中的人事了

不管怎样的评论,至少在《史记》中能看出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品论都还是存在褒贬的,当然,在我的观点里我比较倾向项羽。项羽和刘邦都是上千年前的人物了,现代人依然会对他们评头论足,可见二人的魅力,也可见《史记》所带给我们的魅力。

第三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文/者日乐干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前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气,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灭秦称霸;后期,则恃一己之勇,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灭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肯定了他的灭秦之功,确认了他在秦、楚之际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巨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自那时开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乘机吧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后,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叫驭手告诉项羽,()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逃走。正是这一次的放行,项羽注定与这江山失之交臂。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这长城内外,他挥臂奋杀,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让着江水拥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而这也使后世的我们就如李清照所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毁了一切,这也是项羽给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而这毕竟不是故事,无法有美好的结局让人如愿。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水归处,也许这也是一种属于他的荣耀吧!

第四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1在中国历史中,项羽无疑是个传奇人物。他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硬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不出三年,就灭亡了秦朝。虽然最后天下还是落入刘邦手中,项羽的这份伟业也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根据太史公描述的项羽的事迹,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标。项羽小的时候,便有雄心壮志。他不学写字不学剑法,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这也是他东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动力。

要打胜仗光靠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项羽的勇猛果敢、坚决果断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当面对强大的秦军时,项羽做出了惊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后路,于是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当楚汉久久相持时,项羽对刘邦发出挑战,项羽派出的壮士都被刘邦的神射手射死,但当西楚霸王亲身上阵时,神射手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当四面楚歌,项羽已注定失败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后一仗,他的队伍杀死了近百个汉兵只损伤了两名自己人,他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地就杀了数百个汉军。如此的英勇与霸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也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虽然他曾轰轰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终也败在了刘邦手下。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骄傲自大是项羽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再三劝说,不肯杀死刘邦,轻视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吃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占领了咸阳后,他不听劝说,没有借助咸阳地势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建都称霸,非要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分封领地时又没有公平公正,这样也难怪王侯们会背叛他。太史公也评论道:项羽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只想着成为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国灭人亡。相比之下,刘邦就谦卑宽厚得多。郦食去劝说刘邦时,刘邦因为自己一开始的傲慢而赔礼道歉,后来获得了郦食的帮助。对待张良、樊哙等忠臣,刘邦虚心听取他们的谋略,凡事征求他们意见。刘邦也说,重用了贤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最后被自己打败。

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胜,这是项羽所擅长的。然而治理国家就得讲究顺应民心了,秦朝灭亡的这一个教训,项羽却没有吸取借鉴。秦国的降兵军心动摇时,项羽当晚就把他们二十几万人统统活埋;他占领咸阳后,大肆烧杀掳掠;项羽称霸后讨伐叛乱的齐、赵国两国时,一路上铲平城墙,烧毁房屋,对于一切降兵统统活埋。对于所占领的地区,项羽大开杀戒,用屠杀的方式来占领城池,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会引起百姓的极大恐惧从而孤注一掷地反抗。再对比一下刘邦的做法,在项羽死后,楚国纷纷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刘邦曾想发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军民这样做是出于守礼仪,为主死节,便派人拿着项羽的头给曲阜人看,最终使他们投降。对于项家的人,刘邦也不杀,甚至分封了几位对自己有功的项家人。

楚汉争霸一直是中华历史中一页引人注目的篇章,通过太史公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领略他们争夺天下时的风范。依我看来,项羽的作战能力强于刘邦,但是综合其他方面,胜利的天平还是倾向于刘邦。在太史公的笔下,重现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现了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无与伦比的霸气,也会错失良机、误信他人。历史选择了刘邦,但也没有忘记项羽,这样一位特点鲜明的人物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2说起项羽,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在他24岁时举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通过巨鹿之战中的神勇表现,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卒,或者是一个百夫长。项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秦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凭借几万楚兵与十几万秦军对抗,结果打败秦军。杀苏角,俘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而且项羽还凭此一战留下了“破釜沉舟”这样的成语。在那时,项羽的人气大涨,有许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很快就灭亡了。

以上都是项羽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了,但我想说的是项羽太过鲁莽,在巨鹿之战时,他直接进军敌人的内部,可他却没想过,如果两翼的敌军包围起来了,那么项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中。那么他也只能战死沙场了。当在“鸿门宴”那一个场景。项羽在军事上的不足已经被暴露得很明显了。在自己的势力中有谋略家,而且还是对于自己比较亲的亲人---范增。但是项羽却不听自己的义父范增的意见,而是去听信刘邦的谎言,这是很不明智的。应为在当时,咸阳已破,刘邦的军队虽在霸上,但当刘邦的任何举动有反常时,项羽就应该小心提防着刘邦啦,应为在这时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现身夺权的时候了。所以项羽应该立即杀掉他,永除后患,不给刘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机会。再者说,父亲是不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儿子的。但是项羽还是相信了自己所为的兄弟。这表明了项羽的重义气,同时也体现了项羽的单纯。

总而言之,项羽只适合当一个小兵。他用他的勇气,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气,但是他的军事谋略很差,如果有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断送几千条生命,所以他不适合当一个谋略家,在军事中,不是所有人都会上阵杀敌,但有时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敌方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军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项羽也不是一个爱才之人。张良,韩信等当代名人从他的手中溜向了刘邦的手中,变成了刘邦的心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惋惜的。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3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壮诗篇。

项羽,名籍,字羽。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古人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其性情锐志霸猛,勇武气概千古无匹。他的豪爽性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妇人之仁,兴趣行事过于天真。但我认为着正是项王性情的具体体现。他如此的有爱有恨,有仁有义,才有了他与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爱情故事,才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情节,经历战争无数,最终顿悟“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所以毅然放弃了征战。

项羽的性格的深层蕴含着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怀。其中著名的典故鸿门宴就是项羽人性伦理的最好体现。从深处看鸿门宴,它其实就是一场荣誉,权利和人性伦理的激烈斗争。而最终项羽遵从了他内心人性的选择,虽然这导致了他最后在权利斗争中的失败,但在人性上看,项羽一直都是赢家。他的内心,一直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悲的是他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个不太讲人性的战争时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然,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时代的境况。最终使其陨落。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王的悲剧不禁引发其我们对人性的深思。我们应不断的汲取他人性格的优点,避其缺点。才能在不断了历史进程中,渐成躯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的时代里存活下来。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5在历史的尘埃中,对于前人,人们的看法是迥异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项羽。

项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他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辉,当然,项羽的朋友刘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项羽。

在“家天下”的时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为他,许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讨伐暴政的秦王,结果,他赢了,他的名声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们尊称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没有本事的话,那么何以得到这种殊荣?但是,大家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

当然,对于刘邦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各有千秋,虽然刘邦很聪明,很会召集人们,并且会善用他们,计谋也被他用得活灵活现,显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与刘邦相比,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计谋,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重情义的英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许多文献,他的性格非常鲜明,钜鹿之战中的果断、勇猛,鸿门宴中的仁义,当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议,刚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点,但这也体现了项羽不是神,他也有缺点,每个人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项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许他当领导人是个错误,如果他当将军的话也许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为他善于军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刘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败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第五篇: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翻译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niè,聂)阳侯。

下载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范文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梁茂鲁 人间重曲多阴谋,天地直汉刎乌江 成王败寇盖棺论,谁向青史说沧桑。 乌江亭畔草萋萋,项王当日血染衣。王图争霸需诡计,从此人间正气低。少年学剑不......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读《史记》——刘邦项羽有感 一本《史记》,一部经典,道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真正内涵。当年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再一次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称王称帝也好,英雄末......

    史记导读—项羽刘邦之我见

    项羽刘邦之我见 楚汉之争,这个千年来为人们老生常谈的政治斗争,在经老师讲授和自己阅读之后,我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

    《史记》选读教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二.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文/梁兔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鸿门宴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3鸿门宴 鸿门宴,一个暗藏杀机的代名词;鸿门宴,一次勇气和智慧的交锋;鸿门宴,正式揭开了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序幕;楚汉时期的绝代双雄刘......

    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5篇)

    可驰骋沙场,难君临天下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读书报告 马茹雪 (2013级历史二班“四的二次方”读书小组) 摘 要:在读过史记项羽本纪之后,对项羽这个人有了一些思考,为什么他......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五篇范文)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