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鸿门宴

时间:2019-05-15 08:4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鸿门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鸿门宴》。

第一篇: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鸿门宴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3鸿门宴

鸿门宴,一个暗藏杀机的代名词;鸿门宴,一次勇气和智慧的交锋;鸿门宴,正式揭开了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序幕;楚汉时期的绝代双雄刘邦和项羽,究竟在鸿门宴上进行了怎样一番曲折的较量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觥筹交错,又有

着怎样的刀光剑影呢?

在上一集中王立群先生讲到,刘邦虽然先于项羽入关占据了咸阳,但他知道自己的10万大军不是项羽的40万大军的对手,迫于形势刘邦只好向项羽低头,并决定第二天赴项羽的鸿门宴,向项羽解释。当时项羽虽然已经取消了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集团的决定,但是踌躇满志的项羽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他争锋的诸侯,他在鸿门宴上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但是刘邦集团的一个神秘人物却在关键时刻突然打乱了项羽集团的计划,那么,刘邦究竟是利用怎样的奇计成功

地逃脱的呢?

上一讲我们讲到在鸿门宴之前,刘邦利用项伯,初步蒙骗住了项羽,避免了一场伯在眉睫的军事打击,就是说他躲过了一劫。如果他要不利用项伯,他有两个优势:一个是他得到了消息了,再一个他抓住了项伯,如果没有这两个优势的话,那么项羽第二天的军事打击那就意味着刘邦集团的彻底覆灭。但是躲过这一劫,下面还有一个鸿门宴呢?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鸿门宴这个酒宴到底怎么喝,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史记》是这样写的,沛公,就是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随从来到了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进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前面有一个谢曰,我先说说这个谢,现在很多人给《史记》做注,包括我们现在绝大多数高中语文课本选《鸿门宴》的时候,为《鸿门宴》注释这个谢,要么不注,要么注成谢罪。我觉得这个谢绝对不能讲成谢罪,什么叫谢罪呢?谢罪是首先承认自己有罪,然后我向你道歉。刘邦能承认自己有罪吗?刘邦的意思是说,我对你是百分之百地尊敬,我等着你来,你误会了我。他是解释的,他不是谢罪的,所 以这个谢不能讲成谢罪。他下面的话,刘邦下面的话大意是这样的:我和你并肩作战,抗击秦军,你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说什么呢?说我都没有想到我刘邦能够先入秦到达关中,又在关中接见了将军,我没有想到,这叫“不自意”我没有自己想到我先进来。第三层意思是什么呢?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让咱们哥们儿闹矛盾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刘邦这番话有三个要害,他第一层说你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咱们共同抗秦,这段话如果叫我概括,这第一层什么意思呢?两个字“叙旧”,叙叙当年咱俩的老交情。我们下面还要讲到项羽的性格有他的弱点,项羽的性格中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念旧”,用人不用别人,只用自己的老同乡,老同学这就是念旧,念旧有它好的一面,念旧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刘邦上来就来了一番念旧,就说当年咱俩是老战友,这个话可是用心叵测啊!刘邦和项羽的关系我刚才讲过了,抗秦的时候他俩是友军,秦一亡他俩是敌军,刘邦只字不提咱俩现在是对立的军事集团,光说当年咱俩如何如何。项羽本来就不知道他们两家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化有一个演变,项羽本来就糊涂,刘邦这个“叙旧”什么意思呢?是让糊涂的项羽更糊涂,叫做糊涂成一盆糨子,让他彻底意识不到他和刘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就是念旧的目的,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他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这个话要叫我来概括,我们用文雅的两个(字)“逢迎”,通俗一点讲“拍马”,拍项羽的马屁,不过刘邦拍得很高明,刘邦采取什么办法来吹捧项羽呢?贬低自己。贬低自己就是抬高对方的最好方法。他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那言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关能够灭秦的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就是什么?就是你项羽。这句话一听,项羽心里那是美滋滋的,项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满足了,这是第二点。第三点,说有人挑拨离间,让咱两个集团发生矛盾,这个话的要害在什么地方?这个话的要害如果我们概括一下,这叫“化必然为偶然”,挑拨离间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刘、项两家他们的矛盾是带有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我上一集讲过一句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现在刘、项两家的利益已经冲突了,所以他两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拨离间、偶然性爆发的。所以刘邦这一段话我用四个字概括,叫“鸿门说辞”,刘邦的鸿门说辞。这个鸿门说辞了不得,先叙旧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再逢迎满足项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而且这个话是出自刘邦之口啊!我们通读《史记》,《史记》中间写刘邦说话最常用的是两个(字),刘邦一说话就是高祖“骂曰”、汉王“骂曰”、沛公“骂曰”。我没有统计,但是我见到的凡是司马迁写到刘邦说话的都是“骂曰”、“骂曰”,给人的感觉是刘邦张口就骂人,不骂人不张口。可是现在他一句“骂曰”都没有,刘邦还有一句口头禅叫“乃翁”,“乃翁”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呢?就是你老子,刘邦从来不说我,他用什么字来代替我呢?就是“你老子”,“你老爸”,2 他一张口就是我是“你老爸”,就是这样“乃翁”如何如何。可是刘邦现在对项羽说了这番话,既没有“骂曰”又没有“乃翁”,多么谦恭啊!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为的是避开这次打击,这就是刘邦政治上精明之处。项羽听了他这番话,听了这个“鸿门说辞”项羽作何反应呢?项羽作何反应我们看项羽怎么说,司马迁在这里写了项羽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我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大意,他说:这是你手下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是这样的话,我项羽怎么会对你这个样呢。这里有一个字叫“籍”,“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个“籍”,我解释一下,这个“籍”是项羽的名字,项羽实际上姓项名籍字羽,他叫项籍。古人有一个习惯,古人有什么习惯呢?他跟对方说话的时候称自己的名就是对对方的尊敬,所以项羽这时候不用“我”,用了一个“籍”,说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这么说,我怎么能对你这个样子呢?这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啊,这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上的无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谎言,他竟然惭愧得不得了,没法向自己的哥们儿,向自己的老战友解释了,他推出曹无伤只有一个目的,什么目的,用曹无伤为自己开脱责任,这说明项羽已经内心里非常难受,我们用一词叫什么呢?用一个现代词叫“忏悔”,项羽现在后悔得不得了,充满忏悔之情。可这刘邦你看人家一番谎言就把项羽给蒙住了,这一蒙住,就算两个人的关系解释开了。到这儿为止项羽算是彻底受骗了,再不认为刘邦是他的政治对手了。

听到老战友刘邦这一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的说辞,项羽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他真心诚意地为自己差一点毁灭掉刘邦集团而感到内心忏悔,可以说此时的项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将出现的楚汉相争的新局面,更不相信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而项羽集团的谋士范增却时刻准备对刘邦进行斩首,在关键时刻刘邦集团杀出一个神秘人物,公然指责项羽,而一向爱发脾气的项羽却被震慑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所想的鸿门宴上有没有斩首行动,至少说在项羽这儿没有,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坐下来喝酒,这就是鸿门宴,鸿门宴中间表现了项羽的自傲。项羽这个人头脑很简单,他自尊一得到满足,他就得意得不得了。我们看那个座位,古人的座位它是这样讲的,如果堂上对堂下而言,面向南坐是最尊贵的,这是就堂上对堂下而言,如果仅仅就堂上而言,面向东的位置最尊贵,项羽就坐这儿了,面向南的位置次尊贵,所以范增就坐这儿了,面向北的座位是第三等的座位,刘邦就坐这儿了,面向西的座位,是个最次的座位,张良就坐这儿了,我们从这个座位上可以看出来项羽是一副自傲。刘邦这么一吹捧他,他也觉得刘邦也服他了,很得意,但是项羽集团并不是只有项羽一个人啊!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过刘邦吗?范增放不过他,下面范增一连串就做了两个小动作,第一,举玦,“玦”是什么东西呢?“玦”是一个圆形的佩玉,有一个缺口的圆形佩玉叫“玦”。范增就举这个“玦”,不断地举这个“玦”向项羽发信号,发这个信号什么意思呢?他用这个圆形佩玉这个“玦”谐个音,谐个什么音呢?谐那个决定的“决”,让项羽赶快下决心,做决定赶快实施斩首行 动,就在席上把刘邦杀了,但是这个时候项羽能杀他吗?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觉得很惭愧了,内心充满忏悔啊!他不可能再杀(刘邦)了,所以范增是一个劲地举“玦”。司马迁写项羽写了六个字“项王默然不应”,根本不理这个茬儿,一看不理这个茬儿,范增采取了第二个行动,赶快出来召集了一个项羽的堂兄弟,叫项庄,这个人是个武士,他告诫项庄,你就进去舞剑,舞剑的时候趁这个机会,就在舞剑的时候把刘邦给杀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然后项庄就进去了,说你们在这儿喝酒,没有什么娱乐,我给你们舞一段剑给你们助助酒兴。项羽一听答应了,当时在座的还有五个人,我们看一看这五个人,项庄是刺客,他的任务很明确,杀谁他很明确,杀刘邦,范增是指使刺客行凶的主谋,他也是很清楚,刘邦是被刺杀的对象,以刘邦的老道精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我想刘邦一定是心知肚明,肯定很清楚。张良明白不明白,张良是整个这里边最高明的谋士,张良怎么会不知道,张良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只不过张良没有反应。这里面还有一个人,就是我们上一集讲到的那个政治糊涂虫项伯,这个糊涂虫这个时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见项庄舞剑,他也拔出来佩剑,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挡住项庄,就让项庄刺不了刘邦。你看,糊涂虫也不糊涂了。这可以说,项庄、范增、张良、刘邦、项伯五个明白人,这在座的只有一个糊涂人,这个糊涂人是谁啊?项羽。我们为什么说项羽是糊涂人呢?项羽这个时候对刘邦充满了一种忏悔之情,觉得对不起他哥们儿,他要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项庄舞剑吗?他同意舞剑的本身就说明在场的六个人中间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们说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你看喝酒这个场面、舞剑这个场面,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在喝酒,这个糊涂人就是项羽。当然,这个情况不能持久,这个舞剑舞下去,万一项伯有个闪失,那刘邦就很危险。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这叫刘邦命悬一线非常危险。

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一看情况不对立即就撤出来了,撤出来以后赶快去找(人),找谁呢?找樊哙,樊哙是刘邦手下最勇猛的武士,而且樊哙跟刘邦他俩是连襟,河南话叫“一条船”什么关系呢?就是樊哙的妻子和刘邦的妻子是亲姐妹,所以樊哙一听这个消息,稀里哗啦就闯了进去,樊哙一闯进去,司马迁写了八个字“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头发一根根竖起来了,“眦”是眼眶,那个眼眶都快瞪裂了,所以樊哙一闯帐,把项庄舞剑的场面全给搅和了,项庄也退下去了,项伯也退下去了,酒也不喝了,项羽以为是刺客来了,项羽就拔出剑要准备格斗了。

这个时候张良说:这是刘邦的保镖樊哙。这一说,项羽很赞赏,说你能不能喝酒啊,给他一杯酒,你能不能吃肉啊,给了他一个没有煮熟的一大块猪肘子,樊哙很豪爽把他的盾牌一翻翻过来,把猪肘子放在盾牌上拿着剑一边切一边 4 吃,很豪爽。项羽一看他这个样子又问了他一句“壮士能复饮乎”,你能不能再喝一杯啊。

樊哙抓住这个机会就慷慨陈词说了一番话,他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我怎么值得推辞呢?说这个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多得如麻,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而且怀王和大家商量先入关破秦就做关中王,现在沛公先入了关,封闭了宫室还军霸上,等待着大王的到来,派人把守函谷关那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劳苦功高,现在没有封侯的赏赐,你还要听小人之言,要杀沛公,这样的做法就是刚刚灭亡的那个秦朝的继续,那是“亡秦之续”。我私下认为大王你不会这样做!

樊哙这一段陈辞在鸿门宴中间是两段重要陈辞之一。一个是刘邦刚来到有一个“鸿门说辞”,再一个是樊哙闯进来有一个“樊哙陈辞”,这个陈辞很厉害啊!这个陈辞是拿刚刚灭掉的秦和项羽对比,说如果你要杀刘邦,那你走的就是灭亡的秦朝的老路,这一点对项羽是有震慑作用的,第二点,他又把怀王之约给点出来。刘邦都没有敢提怀王之约,刘邦要是提怀王之约他怕项羽杀了他,他怕项羽认为他还想做关中王,可是樊哙点出来了,樊哙点出怀王之约,那私下里的意思就是说你项羽实际上是没有遵从怀王之约,这就在道义上压制了项羽,而且这番话又出自一像樊哙这样一个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慑力。

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他不愿杀掉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体现了项羽的情,再加上樊哙利用怀王之约,一下子点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更是不忍心杀刘邦,这体现了项羽的义。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鸿门宴上瞬息万变,随时都会出现新的杀机。谋士范增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绝不会轻易地放弃这次千载难逢杀死刘邦的机会。那么,刘邦会坐以待毙吗?老谋深算的刘邦究竟会有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不过我们仔细想一想,樊哙说了这一大番话,实际上是什么呢?尽管是振振有词,实际上是一派谎言。刘邦说了一派谎言,闹得项羽感到很对不起,只好撂(liào)出曹无伤,樊哙又重复了一番谎言,项羽说了什么呢?司马迁就写了一个字“坐”,项羽这个时候惭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话来,就说了一个“坐”。这个“坐”把项羽的尴尬,项羽的无知,项羽的幼稚,项羽的糊涂都写尽了。

樊哙一闯进来,得到机会的是刘邦,刘邦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如厕”,“如厕”就是上厕所,借着上厕所立刻招樊哙出来,安排逃走,因为刘邦再不能在这儿待了。因为项羽不杀他,他也看出来了,那个范增可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一会儿举玦,一会儿舞剑,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结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所以,刘邦一出来做了三件事:

第一,研究逃席,先研究研究怎么走,他首先商量,咱们现在走没有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要拘小节,现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们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间的鱼和肉,任人宰割了,还告什么辞啊,这就决定不告辞了。

第二,安排善后,你既然要走,就要善后,善后是两件事:第一,辞行;第二,献礼。这就是善后,善后刘邦怎么做,首先是选了一个善后的人,选的谁?选了张良,张良这个人选得太准了,这个人是智勇双全,让张良善后找不着第二个可以替代的人,这是安排了善后人,而且还给张良特意交待了一句话,你什么时候去告辞呢?他说从现在这个鸿门到我驻军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还有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这二十里地骑着马跑回军营你再去辞行,你可不敢早去辞。他怕什么,他怕范增,万一说得早了,你刚出发就去辞行,范增再派人一追,刘邦心很细啊!他不但安排了最合适的善后人,而且交待了最合适的善后时间,这是第二步,善后。

第三步,处置随从,他带了100多个人,100多个人全部扔下来不要了,这100多个人是死是活我刘邦不顾了,他还带了四员大将,这四员大将他做了安排,一个都不准骑马,只有刘邦一个人骑马。这个我们应当做两层理解,第一,骑马的人一多,动静肯定很大,动静一大,可能会惊动范增,还有一层,刘邦的一个很自私的想法,四员大将没有马,就我刘邦一个人有马,万一范增的追兵来了,没有马的四员大将只能怎么样,只能转过身来拼死力战,成了刘邦最好的一道防火墙。

刘邦跑到了,张良进去辞行了。张良一进去,这时候我们看这个项羽,项羽在鸿门宴上已经说了两次话了,第一次说话是什么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第二句话说什么呢?“坐”。樊哙说了一番话,他说“坐”,这是第三次说话,说的什么:沛公安在,意思是说刘邦现在在哪儿,出去这么大会儿,刘邦在哪儿呢?刘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项羽的一个“沛公安在”做了一个对比,你看看项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人家张良说,刘邦不能多喝酒,喝高了,他走了,叫我把礼送过来,他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中了。把这句话特地说出来,范增也没戏了,这个项羽还心安理得地把礼给收了,范增气得拿剑把礼一下子给剁碎了。刘邦回到军营中间,第一件事立即处死曹无伤。我们通过鸿门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刘邦的精明老道,项羽的幼稚糊涂。

在鸿门宴后,范增对项羽没有杀掉刘邦大为生气,认为项羽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而事后项羽却没有显示出任何悔意,这可以说是项羽政治幼稚的又一大表现。鸿门宴的结局是项羽放虎归山,刘邦成功逃脱,在鸿门宴上项羽的三句糊涂话与刘邦的三个急中生智的逃跑措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谋略上刘邦可以说是占尽了上风,但是西楚霸王项羽凭借他在反秦战争中立下的盖世奇功,还是取得了对各路诸侯武装的军事领导权,成为事实上的秦末领袖,项羽当之无愧地是武力称雄,项羽坚信只要继续做自己的马背英雄,靠着武力一定会夺取天下,事实果真如此吗?

项羽这个人太看重武力的作用了,换句话说项羽“重军事轻政治”,他不知道政治策略的重要性,他只强调武力,当然有一个基础,我们很熟悉项羽的霸王别姬,项羽霸王别姬的时候唱了一首歌叫《垓下歌》,这个《垓下歌》的第一句叫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我们先不说“气盖世”,就说“力拔山”,项羽这个人是力大无比啊!英勇得很,所以项羽迷信武力的第一个(原因是)他有一个个人的基础,你要是一个文弱书生,他可能不一定迷信武力,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大力士,又很能打仗,所以这是他迷信武力的一个基础。他迷信武力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屠杀襄城的百姓,襄城就是今天河南省平顶山地区的一个襄城县,这个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发生在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起兵反秦他攻襄城,攻了好多天没攻下来,最后攻下来,司马迁写了五个字“已拔,皆坑之”把这个城攻下来了,他把这个城里的老百姓全部活埋了,这是项羽迷信武力,他想用这个办法让所有的人都害怕他,再次攻城就容易了,结果这适得其反,这成了指控项羽暴虐一大罪状,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在楚汉战争中间,项羽他的后方的供应线屡次被切断,就是楚汉战争的主战场在哪儿呢?主战场在河南郑州西边的荥阳,在荥阳这块儿作战,为什么楚汉两家在荥阳作战呢?荥阳这个地方对河南来说,荥阳以东是一马平川的豫东平原,荥阳以西是丘陵,再向西是山脉,所以荥阳是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山脉的一个分界线,把住这个地方你就不容易打进去,在荥阳打仗,而项羽的大本营,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他的国都在哪儿呢?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项羽的国都是在徐州,作战的主战场是在河南的荥阳,中间隔了什么呢?隔了有郑州,有开封,有商丘,商丘是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刘邦屡次派人切断项羽的后勤供应线,就是在商丘地区切断供应线,商丘刚好卡在彭城和荥阳的一个要害,这个地方屡屡被切断,所以项羽经常要回援,去恢复被切断的供应线,结果走到外黄,走到外黄这个地方,结果他攻城,攻城的话在外黄这个地方他攻下来了,项羽就下令攻下外黄,凡是年满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城东集合,集体活埋。(外黄)县令手下有一个门客,这个门客有一个13岁的儿子就劝,说你不要这么杀人,你这么一杀人,那么我们外黄以东这些地方都不敢再投降你了,一投降你就杀,一个13岁的小孩去劝他,一劝他,项羽一听有道理啊,我要把这个人埋了,这一城人埋了,下面的城谁都不敢投降,投降一个城埋一个城,投降一个城埋一个城,那还了得啊!每一个城都要死战,项羽一听这个话,全部释放,这一释放民权以东的这十几个城市望风而降立即(收)复。所以项羽这个人他是很残暴,他迷信武力,但是他迷信武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人去开导他,你看外黄县令手下这个门客(的儿子)年仅13岁的(孩子)一番开导就让项羽恍然大悟,从上面这些原因来看项羽的失败,政治原因是第一位的,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政治上的糊涂,他不懂得军事是实现政治的目的,这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当然项羽的失败还有其他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军事,项羽真是英勇善战吗?一个没打过败仗的将军,为什么最后兵败自刎了呢?这些问题我们留待下次再讲。请看下集《西楚霸王》。

第二篇:观《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有感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观《四面楚歌》有感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中国人的思想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但或许项羽例外。尽管项羽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江畔,但是人们依然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英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项羽是一个真英雄。

四面楚歌是项羽最后败亡之际发生的一件事情。主要发生的地点在垓下,垓下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历史典故的地方,在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军团进行了最后的较量,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决战,善打硬仗的项羽,在最后的决战中,却终究没有成功的杀出重围。在垓下之战中,项羽因为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尽管最终的结局思想鱼的失败,但是我依旧认为项羽是一个真英雄。首先,说他英雄是因为他的“智”,帅八千子弟,而三年灭秦。昔日诸葛亮出山,南争北战,智计百出,然而以诸葛之智,最终也不过是三分天下,所以论智,就算项羽或许不如诸葛,但也相差不远。其次,说他英雄也是因为他“勇”,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身边只有二十八骑,仍溃围,斩将,刈旗,独力斩杀百人,冲出重围,视汉军如蝼蚁。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再次,说他英雄更是因为他”义“,约刘邦于鸿门,本欲借机杀之,这本无可厚非,一山不容二虎嘛。况他素来防备刘邦,但他念及昔日兄弟之情,不忍,“无罪而杀之,行不义之事”,项羽是真君子,大丈夫!虽有万里江山,千秋霸业为诱,而不能动其志,试问天下有能有几人?还有,说他英雄,是因为他有“情”,垓下被围,霸王别姬,千古绝唱,至今为世人传颂!最后,说他英雄,是因为他至“善”,昔楚强汉弱,霸王一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旗所指,无往不利,仍能心怀天下,念及万民疾苦,甘与汉军,划地而治,又岂是刘高祖,抛妻弃子,执老父而不顾,所能比?

所以项羽不光是英雄,还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英雄,他是千百年的真王者!然而英雄气短,在四年的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了。他失败的原因很多,通过对于刘邦和项羽的对比就不难得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刘邦志向远大,项羽则眼光相对短浅了。刘邦在对待问题是眼光比较长远,而项羽在处理问题中则显得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同时,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并且,在项羽的性格中,他比较骄傲自大,还有一些匹夫之勇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最终这位英雄要败在刘邦这个“小人”手中。

但这些都不妨碍项羽在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因为我深深感到做人和做事是两回事。就像今天做个有良知的好人和做个有政绩的官员是不一样的。一个官员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以“事”为中心来约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为了成事会使点手腕和诡计,也会为成事而

隐蔽自己身上性恶的一面;而做人就不一样了,就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意行事。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某个很有政绩的官员,其人品和操守都不咋的;反过来,我们也常常看到某个品格、操守都不错的人,在官场上却几乎无法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就说项羽,站在成王败寇的立场,他眼睁睁让多次杀掉刘邦的机会从身边溜掉,毫无疑问是典型的“妇人之仁”!鸿门宴上的他成了历代得江山者和官场得意者的笑柄。

然而,从真正人性的角度看,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君子!他重“义”,他不杀刘邦,因为他看重兄弟结义之情;他做得最“不仁”的一件事就是,在被刘邦围住后把刘的老父捉来逼刘退兵,然而在刘邦“我父即汝父,汝欲烹之,则分我一杯羔”的无赖面前,他终于无可奈何,终于也下不了手。

他还重“情”。“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歌。作为英雄,他爱自己的战马;作为真实的人,一个男儿,他爱自己心爱的美人。这种无可奈何的呼唤是十分动人的!

——项羽,一个有情有义的真英雄,真君子!

第三篇:《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班级:食品111班 学号:201104010108 姓名:李晶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霸王别姬 ②:鸿门宴 ③:西楚霸王 ④:四面楚歌 ⑤:生死决战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答:专题:霸王别姬 1.具体内容:

项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但是他自信过了头,也就成为了一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因此,项羽在性格方面的弱点造成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但是在现代人心目中项羽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尤其是项羽和虞姬那段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更是引来后人无数的演绎和解读。

霸王别姬是项羽故事中间流传最广,名气最大的故事,霸王别姬这个姬是谁呢?姬是不是他的妻子呢?据历史的记载来看,项羽有一个妻子,但是这个妻子并不是姬,记载最清楚的就是《史记·陈丞相世家》,也就是陈平的传记,这个传记中间有这么几句话“项王不能信人,其所神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竒士,不能用。”这个话的意思说项羽他不能信任别人,项羽性格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自信,过于自信,或者我们叫做自恋,太相信自己,所以他不能信任别人,陈平说他信任的人只有两类人,一个是诸项,就是他们项家的祖宗,再一个信任的人就是“妻之昆弟”,根据这四个字来看,项羽的确有妻子,但是这个妻子是谁,她和项羽之间是什么时候成的家,有没有孩子,所有这些历史上是一无记载,正史没有,野史也没有,所以我们现在不知道项羽和他妻子,特别是项羽妻子的情况,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就是项羽有一个妻子,而且项羽对他的妻子的兄弟们还都很好,很信任。所以我们推断,他能信任他的妻之昆弟,应当说项羽和他妻子的关系也应当是不错的。如果说项羽跟他妻子的关系非常糟糕的话,那么他的妻之昆弟他也不会信任,这是我们的一点推断,如果这个推断能够成立的话,项羽的霸王别姬别的这个虞姬就不是他的妻子,或者称之为爱妾。

这个感情,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就是项羽在突围之前,和虞姬的一场告别,这个告别在《史记》中间写的情份很重,就是司马迁是用重笔来写的,因为他这里面记述了项羽在别姬 的时候唱了一首歌,这个歌我们称之为《垓下歌》,这也是西楚霸王项羽传世的惟一的一篇作品,这首诗是这样讲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个诗的大意是说,项羽自称他自己力能拔山,我们知道项羽的力气很大,史书记载是项羽的力气是力能扛鼎,在整个西汉前期能够达到扛鼎的只是一个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个儿子中间的第七个儿子淮南王刘长立能扛鼎,说项羽力气很大,气盖世是说他的豪气可以笼盖整个世界,这是说他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是他骑的宝马,也就是他最后赠送她乌江亭长的宝马,他这个宝马跟着他多年征战,他说现在时局对他不利,我这个马也跑不快了,马跑不快了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我对你,虞我该怎么样处理呀,所以这个《垓下歌》的中心就是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落脚是落到这里,就是我拿你怎么办。

因为项羽这时候面临着一个非常困难的抉择,因为听到四面楚歌以后,项羽有一个错误的判断,他认为楚地已经被刘邦全部占领了,实际上这个时候至少在长江以南还有五个郡是在西楚国的手里面,但是项羽误认为已经被占领了,因为否则的话,怎么会汉军的军营中有那么多人能够用楚声唱歌呢,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他决定要突围,虞姬一直是伴随在楚霸王项羽的身边,这叫做什么呢?这叫做危难关头形影相从,这说明虞姬和项羽两个人的关系,感情非常好,是长期在一起,不能分离的,可是这一次,项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他带虞姬走还是不走,是一块突围还是留下虞姬,所以他《垓下歌》最后一句说 “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带也不是,不带也不是,因为这里很明显,就项羽自身来说,他这个突围能否成功,他可以说是前途未卜,生死未卜,自身能否相保,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再贸然带着虞姬出逃,虞姬不是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士,作为虞姬这么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她能够跟着项羽骑着马,连项羽身边久经惯战的那些骑从都跟不上,虞姬能跟上吗,所以带着虞姬走是不可能的,不带她走又该怎么处理?项羽非常犯难,这就是他唱《垓下歌》的一个很中心的问题。

实际上是从情的角度来看,项羽处理问题有他的失误之处,由于项羽在爱情,亲情,在情的问题上处理不当,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来说,情商不高,无论是爱情、亲情,都是人类一个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情感,但是这些情感的重视,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如果过了头,就可能带来灾难,项羽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2.个人的心得体会:

项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但是他自信过了头,也就成为了一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因此,项羽在性格方面的弱点造成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但是在现代人心目中项羽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尤其是项羽和虞姬那段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更是引来后人无数的演绎和解读。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所向披靡的英雄,在最需要他坚韧不拔,起死回生的关键时刻,项羽对待爱情却又过了头。因为项羽在坦诚面对爱情的时候,却忽略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江山,忽略了随他东征北伐的好战友,理智的天平在此时身不由己地偏向了情感。

西楚霸王项羽面临战败,必须与江山、美人、宝马诀别的辛酸令人痛心疾首。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曾经自信无比的项羽在面对千军万马的时候,从来没有犯过难,但是面对虞姬,他数遍吟唱《垓下歌》,并洒下了英雄泪。不管虞姬究竟和没和那首成熟的五言诗,但是这是英雄与美女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最后一次敬酒,那酒中有霸王的泪痕,那战火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虞姬陪伴霸王,年复一年,不停征战,她为情人忧心,为将士忧心。所以虞姬对项羽不是女色亡国,而是体现了虞姬对项羽的真感情。当然虞姬的真感情也换来了项羽的真性情,可是项羽难道忘记了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想雄霸天下,在最后时刻情感的脆弱也就意味着最终的失败。

英雄末路,长歌当哭,何其壮怀激烈,愤懑不已;明志以剑,示爱以血,多么荡气回肠,感天动地。末世英雄与绝代佳人,共同经历了涂炭战乱的离散,享有了显赫一时的荣耀,面对了穷途末路的悲凉,却始终不离不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给爱人绝处逢生的一线生机,何等可歌可泣。一对乱世鸳鸯,用生命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爱情故事,最凄美的爱之婉歌。

我认为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正如郑板桥所叹:“何以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的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项羽也是一个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爱。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气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英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项羽从始到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项羽更是一个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去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正如郑板桥所叹:“相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它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爆裂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一个真实的人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要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食品111班

08 李晶

第四篇:《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个人读后感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掀翻一个世界,自是千古一帝

2012年7月28日到8月25日,在www.xiexiebang.com上并结合图书观看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全)(共47集,上部24集,下部23集)被深深吸引,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运用这些精神财富开阔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启迪。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是一个统一而连贯的不断发展的整体。每一集,王立群老师都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引经据典,用历史的本来面貌,带我们还原历史现场,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而从整个节目着眼,我觉得,整个秦始皇节目可以被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第二部分讲秦朝兴亡;第三部分讲的是后人论秦。

王立群老师用前二十六集向我们展现了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的整个内容。从前十二集中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秦国的崛起先后历经六百年,经历了三十五代国君。其中秦国经历了非子封秦、襄公立国、穆公东扩、孝公变法、连横破纵、召襄王称霸、异人奇缘、李斯为政、通天大计等等事件,这些明君的雄韬伟略最终增长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吞并天下建立秦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基础,可以说秦始皇吞并天下和建立秦朝后实行的统一制度都是出于先辈们的奋斗与总结。在接下来的十二集中,王立群老师带我们还原了秦王扫六合的宏伟场景。通过韩氏初兴、三家分晋、韩国灭亡、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赵国之亡、水灌大梁、秦灭燕国、楚国之亡、不战而亡等,王立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兴与亡,为我们讲解了每个国家衰亡的真正原因,并从反面说明了秦国横扫六合的历史必然性。接下来的两集股肱之臣和六世余烈中,王立群老师着重分析了秦国的优势以及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不难看出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最重要的是因为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七代明君,代代重才。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惠文王重用张仪,以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时机,东进中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运用“远交近攻”策略摧毁六国生力军;秦孝文王在位三天无功无过,姑且称之为明君吧;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切断六国南北合纵通道;秦王嬴政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重用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尉缪、吕不韦、李斯、蒙毅等人最终统一六国。期待国军都奉行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礼贤下士的人才政策,他们有强烈的历史使命,又将重用人才当作实现统一天下的重要手段。当然历史有必然性就一定会有它的偶然性,而且有些情况下偶然性也能占到很大一部分。在这些“历史偶然性”中最重要的就是六国所犯下的无法弥补的错误以及秦国的七代国君的继位和代代贤明重才都很偶然。在这些大趋势之下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当属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注重诚信、不畏权贵、先经济后政治以及法典化原则下为秦国打下了经济、政治、文化根基,为秦国崛起做了充足准备。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三点原因当属“国策正确、军事外交政策得法”。这些都跟明君贤主和重用人才分不开。

而相对于秦国而言,六国所犯下的错误是导致六国最终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些因素中每一项失误都是致命的。一曰“昏君庸主谗相”所导致的国策失误。接下来是一连串联动效应。二曰“改革失利”,战国末,各国都有变法,但六国变法时间、广度和深度都不及秦国,大多失败。三曰“政治腐败”,统治者穷奢极欲,谋臣更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卖国。四曰“人才流失”,各国人才不能在本国转化为政治资本,纷纷流向秦国。五曰由于各国不同的利益、国情,各国不明大势、主次不分所导致的“合纵失败”。

紧接着,王立群老师用接下来的十七集给我们介绍了秦朝兴亡。其中前五集向我们展示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制度、修筑万里长城、大求仙药、焚诗书坑术士等。后十二集通过叙述秦始皇死后沙丘政变的发生,李斯、胡亥、赵高的专权弄权乱纲,最终子婴亡国,盗陵毁陵之谜向我们展示了大秦帝国从兴亡走向没落的过程。

最后,王立群老师用最后四集着重向我们介绍了汉代、唐代、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以及王立群老师自己对于秦始皇的千秋功过的评价。我们应该从正确看待这些评价。古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最早可追溯到秦汉之际刘邦和项羽。他们认为做人就应该像秦始皇一样。从汉代开始,贾谊的《过秦论(全)》基于刘汉政权合法性的现实政治目标,对秦朝二世亡国所做的议论,把秦始皇塑造成了一个暴君,对秦始皇在秦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秦朝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秦始皇负有主要责任,二世加速秦国灭亡、子婴临危受命,无力回天;第二,皇帝制度导致大臣失语;第三,不是仁义;第四,民心尽失。汉儒们想以此作为新朝代的前车之鉴。在唐人那里,秦始皇被视为一个警示的样板,不断从历史中翻出来作为恫吓当朝君主的有力武器,这种警示作用在不断强化着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证明。唐代柳宗元则从反对藩镇割据的立场出发肯定秦始皇。随着历史的发展,对于秦始皇进行评价日趋集中,郡县制、“焚书坑儒”成为不断被拿来评价秦始皇功过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逐渐博取了主观色彩,人们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这一事件以及前人的夸张说法进行重新审视。明代李贽给秦始皇以高度评价,说秦始皇横空出世,“掀翻一个世界”,把秦始皇视为千古一帝的言论亦出现在其《藏书》中。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十个钟评价的综合体。只有整合正面的、负面的各种“片面的、深刻的”评价,才能认识真正的秦始皇。一味地歌颂与一味地批判同样是偏颇的。而王立群老师从秦始皇的不同阶段出法,对秦始皇的一生进行了评价。他把秦始皇的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至十三岁)一个没有权利的孩子;第二阶段(十三岁至二十二岁)无权,权忍等待;第三阶段(二十二岁至三十九岁)评定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加强君主全力,准备并开始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主功;第四阶段(三十九岁至五十岁病故)有功有过,越老越糟糕。而王立群老师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被人们关注的原因有三:一曰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二曰后世的“骂”;三曰秦朝速亡的三大原因(同志思想缺儒、贵族的腐朽、秦始皇对接班人选安排的失误)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

在这些节目中,王立群老师还就秦始皇的五大谜团为我们做了一一解读,使我们对于当时的情境和秦始皇的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此同时,王立群老师还穿插了一些有关的历史寓言、成语故事还有人生的哲理,比如李斯的 “老鼠哲学”、“人生四行”等,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和栩栩如生的图片,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历史,铭记历史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历史知识,他们不能直接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学习的是从事件中求的真知的能力和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和眼光,当然这些历史哲学和王立群老师力求真知的过程也对我们的做人、做事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人们认识历史也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曰史官对历史的文学性记录;二曰后人的理解与注释;三曰今人的讲解与评说;四曰我们老百姓自己对这些讲解的理解。所以理解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也不用苛求强记下什么,只要多多关注自己的札记久久自能领悟。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在历经千年岁月才能让人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在历经千年沧桑后才能让人领悟到它新的意义。当代人用当代的眼光解读历史服务于当代,必将赋予历史新的含义,也必将塑造非同凡响的人生。

第五篇: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班级: 学号: 姓名: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窦婴与外戚 ②:韩信被杀之谜 ③:韩信功过之谜 ④:刘邦胜利之谜 ⑤:刘邦用人之谜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在《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视频课中,刘邦胜利之谜这个专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个专题主要讲述刘邦夺取天下走向胜利的原因,他从刘邦的性格、行为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一: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有虚心纳谏的态度。夺取天下的原因之二: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此外还主要介绍了刘邦在用人方面的八个特点,知人善任,这也是他能打败楚霸王项羽,最终登上帝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视频课的学习,让我对刘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似平庸甚至曾在人们心中留下地痞无赖的刘邦最终却打败英雄楚霸王夺取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取决于他个人的个性,刘邦虽然贪财好色,有点无赖,但是他却肯听下属的劝谏,知错就改,肯放低身价,尊重人才,所以才能打败赫赫有名的楚霸王。在这个专题中刘邦对于自己为什麽会成功项羽为什麽会失败与大臣们进行了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刘邦指出用人是他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以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还有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方面我也不如韩信。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充分任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能够用好人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一个好的领导的必备素质。其实,知人善任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之中。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

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而且了解周围的人,对于我们彼此之间的相处有很大帮助,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要。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所以关键时刻他最不缺的便是人才。不拘一格可以有利于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更融洽的相处,同时也给了我们了解不同层面不同性格的人的机会,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结交更多朋友。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我们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是让很多刘邦的老人不满意的,我们跟着刘邦跟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陈平这个小子一来,就给他那么高的职务,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去举报的人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于是他便叫来陈平询问,陈平便告诉他,我原来是追随魏王,但是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去投奔项王,项王同样是这样,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又听说大王你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人,敢用人的人,我才来投奔大王,我陈平是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赠送,不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大王觉得我这些建议是可以用的,请大王采纳。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这些建议,我的这些计策,我的这些谋划,是没有用的,他们送给我的礼金还在,我原封璧还,从此告辞,行不行?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寡人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先生不要介意,请先生继续留在寡人军中,用人不疑。那么正是由于刘邦的这样一种信任,陈平愿意为刘邦效力。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们也常常因为许多误会而失去一些很好的朋友,也常常会因为一些矛盾与某些人断绝来往,从而错失很多问题,倘若我们可以不计前嫌,有时也许会多一个知己。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我们知道在与他人真心相处的过程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我们要彼此要尊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我们能真诚相待、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便能获得他人同等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得彼此之间的矛盾误解大大减少,想出更加融洽。第五个特点用人不疑,用人不疑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对于我们的朋友,要相信,既然认定他,和他做了朋友,便相信他,不要因为某些流言和他人的挑拨而怀疑他,这样再好的人也成不了朋友,再好的朋友也会失去。

刘邦用人方面的特色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的这些特点,只要我们能活学活用,便可以受益匪浅,我只是分析了其中个别几点而已,他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用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下载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鸿门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立群读《史记》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鸿门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推荐5篇)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观后感 看完《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我对司马迁的《史记》和《史记》中汉武帝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残害,改变了司马迁的......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合集5篇)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

    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血色残阳 泪洒乌江 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

    《史记》之项羽论

    《史记》之项羽论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

    读史记鸿门宴有感

    读史记鸿门宴有感 读史记鸿门宴有感1 翻开历史的画轴,穿越时空的界线,行走于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在惊叹五彩斑斓的历史之余,禁不住感叹:许多时候,历史给予成功者的,是赞美,而留给失败......

    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共5篇)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班级: 学号: 姓名: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韩信被杀之迷 ②:刘邦胜利之谜 ③:韩信身世之谜 ④:刘邦崛起之谜......

    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范文合集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班级:机械124 学号:201205010406 姓名:戴金耀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①:窦婴与外戚 ②:韩信被杀之谜 ③:韩信功......

    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胜利之谜

    课程名称:(需严格按照学生个人本学期“正选结果”中的课程名称填写) 班级:行政111 学号:201107050131 姓名:姚宏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