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斗士 观后感
角斗士 观后感
开篇音乐,仿佛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时刻刻在等待着一次爆发,一次大规模的释怀。在麦斯穆斯知道自己妻儿已死时,他眼前又再次浮现出芦苇地的景色,响起这段旋律。而在影片即将结束时,麦斯穆斯将军已然意识模糊,他再次听到这段音乐,手轻抚芦苇宣告着他生命即将结束。这段音乐宣告着每一次麦斯穆斯失去意识,生死未卜。正如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每当米兰出现的时候,都是阳光明媚然后响起一段非常悠扬的钢琴曲,仿佛你听到了这段音乐,就知道什么要发生,什么人要出现了。而主题音乐mi so la do qi la响起的时候,总是能够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战争配合的电影音乐也是很巧妙的。譬如说在电影开篇时候的那场大战,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风格渐渐变化,雄浑厚重节奏缓慢下来的音乐衬托着战争的残忍,表达着人们对赤裸裸的血肉模糊的战争的厌恶。在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变脸》(又称《夺面双雄》)中也有这样的音乐,在房子里发生大规模枪战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小朋友耳机里放出的非常温暖音乐。孩子眼里温暖柔情的世界对比着成人世界中的暴力与血腥,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对比反而比模拟真实厮杀的声音更打动人心。
第二篇:《角斗士》观后感
和田:精神图腾的力量
鲁迅所说“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坐的时代”的中国近代国民的劣根性让人深思。近期看了周国平在北大的一篇演讲稿,它的题目是《中国人缺少什么?》。今天,就结合这些启迪谈一谈我对影片《角斗士》(导演:Ridley Scott,上映时间:2000年)的一些看法。
影片的背景是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领土扩张,最终征服普鲁士盛极一时的景象。当然,影片主人公在这一系列的扩张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万人瞩目。影片开场便采用了倒叙的艺术手法:主人公在一片像灰色海洋的麦浪中追寻什么,步伐沉重,眼里充满了绝望与忧伤,他手抚着随风飘摇的麦穗,日光阴沉灰暗、若隐若现,音乐也悲怆、冗长。这显然是一幅回忆的画面,画面里没有他追寻的家人,只有他孤零零的身影,也让人迫切的想知道主人公为何会如此消沉。这个开场便是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典型特例,它将文学艺术,电影艺术,音乐艺术以及绘画艺术巧妙的结合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悲凉的图景,让人沉浸其中。第二幕便是由主人公指挥帝国军队对普鲁士发动的最后的征服。影片对这次战役刻画很唯美,宏大的场面,巧妙的战术,英雄的力挽狂澜等等。但是在此时我却最看重的是普鲁士反抗的决心,他们已被重重包围了近一个多月,而且敌我力量悬殊,仿佛死亡的十字架已经插到了他们沸腾的决心和他们热爱的故土。罗马军队给过他们多次投降的机会,他们其实可以选择求生,但是直到战斗结束,我看到没有一个人因为对死亡的惧怕和对财富的向往而背叛自己的民族与信仰,没有一个战士在数不尽的敌人面前面露惧色。他们用生命所守护和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自由,还有对生命真理的追寻。这不由让想起了黄继光、邱少云、想起了狼牙山五壮士、想起了上甘岭战役,在追求独立自由的道路上,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用生命把战刃戳入敌人的脊梁,把鲜红的旗帜插在了祖国的上空。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甘于奉献、艰苦卓绝的红色信仰不应被我们普通人所遗弃。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是我们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信念支撑。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战争场面的恢弘壮阔和英雄传说的动人唯美,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人类精神图腾的无形力量。这就与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新时代的中国人不应该只是物质文明的弄潮儿,更应该是精神文明的先行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梦是世界的,世界梦也是中国的。
影片最后,主人公被皇子陷害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沦为混迹角斗场的奴隶,经历了伤痛、折磨,亲人的离去,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如同泰戈尔的诗句:只有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空的力量,只有染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最终,主人公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灭的信仰送给了那些残暴、狡诈、追求个人权力的邪恶统治者一曲灵魂的挽歌。鲜红的花瓣,锋利的匕首,阴谋者的倒下,万众的欢呼……鲜红与纯白,嘈杂与沉静,慢镜头拉缓了人们思绪的步调,这种感觉,像是在萧瑟的秋风中细品一杯苦涩的咖啡,得到的不是迷醉,而是清醒后的痛苦与重生。
依旧是灰色麦浪,依旧是渗血的伤口和静止的呼吸,依然是抚着麦穗那追寻的目光,步子很沉,气息很低,鲜花和掌声背后是绝望与幻灭,而绝望后是什么?若隐若现的那屡阳光告诉了我们。
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我恍惚间在影片结束后的黑色留白中看到:比生命更可贵的是自由与真理。(徐玄)
第三篇:角斗士观后感
一段残酷历史的记忆
——观《角斗士》有感
两个小时又三十四分钟,对于描述一个人跌荡起伏的一生,或许会是太短暂了,但是塑造一个英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许足够用了。
影片《角斗士》的主角Spaniard,是位英勇善战的罗马将军,厌倦战争的漫无天日,只是渴望在战斗结束以后,能够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但命运偏偏爱捉弄人,淡泊权利的他,却偏偏被卷入到权力争夺的斗争之中。为此他失去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自己也沦落为奴隶。不过他终究还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圆形的角斗场上,以一个角斗士的身份,向傲慢、卑鄙的小皇帝讨回了公道,完成自己复仇的愿望。
长长的影片中,故事说明条理清晰,情节发展高潮跌荡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皇子为了皇位杀死老国王。在得知老国王要将皇位传给Spaniard后,皇子——康莫迪乌斯,借口与老国王拥抱时乘机将国王扼杀在怀中。这一转折,使Spaniard的生活开始改变,从高高在上的将军,沦为四处躲藏的奴隶,原先美满的家庭也因此破裂。至此电影达到第一个高潮,身心俱疲的Spaniard会选择怎样的复仇方式,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另一个转折点是,在进入角斗场前,奴隶主告诉Spaniard的一句话,“你赢得了群众,你就赢得了自由。”在圆形角斗场上,Spaniard取得了胜利,在等待国王是否处决失败者的首级时,国王将大拇指伸向上,这意味着失败者将被处死。但你不知是动了恻隐之心还是想起奴隶主的话,Spaniard将剑扔向一旁,也许这一举动在冷血无情的角斗场上罕见,现场的观众在沉寂了数秒后,高声呼喊“仁慈的, Spaniard!”。这为Spaniard,赢得了罗马群众的支持,致使皇子康莫迪乌斯,不敢私下处决Spaniard,在正式的角斗场上与Spaniard,一决高下,埋下伏笔。
在影片进行中,Spaniard的大气,从容,淡定,无所欲求,为了自由,不懈努力,原本战场的杀敌报国,为国家的人民争取自由,到遭到皇子康莫迪乌斯的嫉妒,残忍地迫害,仍为了摆脱奴隶的身份,不畏强暴,顽强奋斗。想回到家中悠然与世无争的生活,也是对自由的追求,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摆脱世俗的生活,追求真正的自由,成了支撑他继续走下去的直接动力。在追求自由的途中,Spaniard不在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他也不能保护好妻子,也遭到康莫迪乌斯的迫害,有成功也有失败,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色彩,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闪光点。
撇开电影本身的思想内容,角斗士电影的拍摄技巧,影片剪辑,特技效果堪称经典,在宏伟大气的古罗马最著名的斗兽场上,腰斩,血浆冲天,斩头,人兽相斗,每一个镜头画面感强烈,配上让人不敢睁眼目睹着血淋淋的的惨烈画面,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另一方面,又与一开始营造的浪漫随行的田园风格,形成视觉反差,凸显了斗兽场的血腥,残酷。因此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的最佳视觉最佳音响,最佳服装的大奖。在演员方面,身材高大,健壮的体魄,黝黑的皮肤,淡定的眼神透出足够的杀伤力的拉塞尔·克罗威(Russell Crowe),成熟的演技,很好的诠释了Spaniard的大气,对权利的无所求,对国家的忠心,对死去妻儿的怀念,对自由的追求。一举夺下了同年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奖。
作为好莱坞的经典大片,光这些宏大的战争场面显然是不够的,影片一开始就流落出Spaniard,想要归隐田间,和妻儿团聚,但终究不得愿。在影片的最后,角斗场上杀死了康莫迪乌斯,自己也虚弱不堪,在他模糊的意识中,在空气中模拟推门的动作,然后出现一片淡蓝色的天空,一望无云,斑驳、苍老的石墙,厚重的木门,妻儿熟悉的笑脸,他低声的说道:“I am home。”然后才应声倒下。Spaniard的感情,一如当初,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将军,还是亲眼埋葬了妻儿的悲伤丈夫,甚至是一无所有的奴隶,家,妻儿都是他的所有,他所认为最幸福的一切。
这是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无论他的地位荣誉有多高多显赫,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子,一个渴望回家的男子。只有在最熟悉的亲人面前,他才会卸下那些坚强的伪装,哪怕是死,他也能含着笑死去。因此无论走多远,家都是最温暖的那个地方,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放下伪装坚强的一切,让疲惫的身躯彻底休息。I am home,诠释了他整部影片想要努力回到的过去,令人佩服的是他的勇猛善战,令人感动的是他对国家的责任感,但最令人悲伤地是他的无可奈何。电影,角斗士,在描述那个麻木无情的专制时代的同时,谱写了一篇充满人情味与侠骨义气的英雄史诗。
第四篇:角斗士观后感(最终版)
角斗士观后感
早在2001年,《角斗士》就荣获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可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沉下心来把它看完。
尽管耗资号称2.5亿美元,可《角斗士》呈现的战争和搏斗场面带给我的感觉却远没有《勇敢的心》来的震撼。不是不够恢弘,而是不够真实,甚至不如某些国产的武侠片。不过,这些都是细节,丝毫不影响影片中故事结构的完美和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古今中外,贪慕权欲常常被当作男人的天性,所以厚黑学等一类玩弄权术的着作会被加以追捧。可无敌英雄马克西姆斯却反其道而行之,置权柄于不顾,渴望做一个不想控制任何人同时也不愿被无端控制的人,表面看,这和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功成名就后退隐田园的智士例如范蠡、刘伯温颇为相似,可实际上他们的境界却有着天壤之别。马克西姆斯希望退居幕后是为了民主共和,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而范蠡、刘伯温则是为了避免兔死狗烹,乃一种无奈之举。
影片的镜头设计和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尤其是一开始,随着浓烈而又凝重深厚的音乐,在一片灿烂金黄色麦田里,一只粗旷而有力的男人的手轻轻捋过麦穗,似乎在深情地诉说着一份遥远的温柔与思念。这个长达28秒的特写镜头勾起了观众强烈的观影欲,让大家急着想要知道这究竟是谁的手?为什么一直捋着麦穗?细细领会,这真的就是差距啊!
主演罗素·克洛的非凡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这也是他的巅峰之作,从此他步入了好莱坞一线男星之列,并且屡出佳作。不过,女主演康妮·尼尔森更让我感到惊艳。虽然影片留给康妮·尼尔森的表演空间并不大,可她却处处出彩,除了秀丽端庄的面容,婀娜多姿的身材,还有恰到好处的神情。在马车里的慵懒天真,得知父亲被弟弟杀死后的无奈,看到弟弟威胁儿子时的恐惧,被弟弟要挟时的忍辱负重以及对马克西姆斯的一往深情等等。相比起来,在美貌上更胜一筹的苏菲玛索在《勇敢的心》中表演就显得苍白多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片中那个古罗马竞技场实在太棒了,这个是不是三D做的呢?如果是的话,那可是在15年前呀!总之,尽管是在诞生15年之后才看完这部电影,我却真的一点都感觉不到时空感,换做国产电影,可以吗?
第五篇:角斗士影评
都说电影《角斗士》好,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要说描写古代战争的影视剧,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角斗士》的题材甚至还有老套之嫌。况且,现在的观众品味高了,光是打打杀杀和卿卿我我,已经不能让有见解的人得到满足。现代观念促使人们对战争的关注点更集中于其根源上,尤其推崇虽不尚武但愿为和平而战的英雄。电影《角斗士》就展示给我们这样一位英雄,一位统率百万大军为罗马而战却一日不忘与妻子分离了多少天的英雄,一位被授予王位却执意要回家种地的淳朴的英雄。
区别真英雄和假英雄,有一个鲜明的标准,那就是看他有没有权欲。比起屏幕上那些用赞赏的笔调描写人的权欲怎样实现怎样挥洒的“皇帝剧”来,比起那些对铁腕人物和大权独揽者恭敬有加且不乏溢美之词的娱乐片来,电影《角斗士》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动人的影片之所以动人,必有声音和画面以外的东西使人产生共鸣。在影星拉塞尔·克劳扮演的角斗士麦克西姆的身上,有着感人至深的道德崇高感。他对祖国忠勇无私。在他的心目中,罗马的尊严和荣誉远在他个人的荣辱之上,否则他就不会在担任一国之君的机会来临时声称自己不懂政治。
身为弱者而没有权欲,还不足以看出其美德。只有像片中麦克西姆那样作为战场上的无敌英雄而置权柄于不顾,才有充足理由被称作风格高尚。而历史和现实生活所呈现的情形,常常是权欲被当作男人的天性和美质,被加以揄扬。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不想控制任何人同时也不愿被无端控制的人,其心理才可称真正健康。畸形的文化观念,造就银幕荧屏畸形的英雄。畸形的英雄,败坏着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角斗士》以它特有的基于对人性深度思考的英雄观,取得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角斗士》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式动作巨片。这类影片之所以近年来罕见,主要是因为拍摄工程浩繁,投资巨大,非一般片商所能承受。《角斗士》耗资2·5亿美元,动用了几百名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花了19个星期重建了作为古罗马文明神圣象征的角斗场。该片动作场面十分刺激,人们从野兽般的搏杀中,看到了头颅横飞,鲜血喷溅的镜头。在阵阵杀气中,人们仿佛嗅到了血腥味。
《角斗士》之所以令人如临其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服装与道具设计上不惜血本,力求逼真。几千名临时演员拿着长矛、长箭、斧子、弓箭等展开了残酷的“杀戮”。许多武器是
经过精心设计的。拍摄中消耗的火弓箭就达1·6万枝。无论是两位男主角穿的光彩夺目的盔甲,还是与英雄相爱的公主穿的华美的晚礼服等,设计者们都力求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但是,《角斗士》并不是历史教科书的翻版,并没有刻意追求与史实相符,而是真实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