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复查情况(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2:2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复查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复查情况》。

第一篇: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复查情况

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复查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农业厅和省农办共同制订的《湖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检查验收工作方案(试行)》的要求,4月26日至4月30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和市农办各抽调2—3名科长以上业务专干,组成两个复查小组,分别由市农业局副局长罗卫华同志和市发改委副调研员陈夏林同志带队,对汉寿、鼎城、桃源、临澧、石门、澧县、津市等7个区、县(市)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复查。复查情况如下:

一、复查概况

复查严格按照湘发改赈[2010]206号文件精神分步骤、按程序进行,在督促七个项目区县全面完成项目自查的基础上,市政府副秘书长郑志鹏于4月21日主持召开了部门协调会,确定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农办等相关市直部门,对全市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复查。此次复查按三个原则进行:一是对各项目区县(市)建设项目按照计划项目数20%—30%的比例进行现场随机抽查;二是抽查的项目涵盖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四项建设内容;三是复查项目突出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四类项目中的骨干项目。复查期间,检查组采取了听情况、查资料、核帐目、实地抽查和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查项目由区、县(市)推荐和复查组抽样确定,共复查项目70个,涉及30个乡镇(办事处),40个村,40个农村沼气建设户、50个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户和6个节煤灶建设用户。复查乡镇比例为28%,复查村比例为20%,复查农户比例为4%。

二、复查项目情况

由于此次复查比去年提前了四个月,项目进度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快得多,但总体进度还处于煞尾阶段。截止复查之日70个项目已竣工63个,竣工率为90%,未完项目工程进度为50%。复查项目计划总投资12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39万元,地方自筹和群众投劳折资686万元,已完成总投资1050万元,占计划的85.7%,其中国家投资452万元,占计划的84%,地方自筹和群众投劳折资598万元,占计划的87%。一是复查口粮田建设项目25个,除津市灵泉关桥的山塘改造正在进行扫尾外,其余工程全部竣工,投资超额完成。根据省规定的打分标准,24个已完成项目均达到优良层次。其中,鼎城许家桥镇永寺山村和兴佛山村新建500米长砼砖0.8米的梯形灌溉渠、人行桥和山塘整修项目建设地点吻合,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比较高;临澧县修梅镇万付村、闸家村山塘整修将有限的国家投资和外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了整修标准,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群众评价非常高;汉寿县蒋家嘴张家铺村泄洪闸改造和二房湾村644米长灌渠新建使当地734亩基本口

粮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澧县王家厂的1011米矩形灌渠改造,双龙的山塘改造等项目,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的标准建设,获得全体复查人员和当地村组群众的认同。二是复查农村能源建设农户96个。其中,石门县新铺乡西溪峪村太阳能热水器每户补贴1500元,建设质量高,使用情况良好,后期维护机制完善;津市新洲长岭村的省柴节煤灶每台政府采购价位500元,均已到位,农户自装,满意度高,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商务部家电下乡品牌,每台补助1500元,建设质量良好,但使用率一般。鼎城、临澧的大阳能热水气安装比较缓慢,估计5月底才能全部完成。三是复查后续产业项目30个,28个项目全部竣工,超额完成投资计划,22个项目达到优良层次。其中,鼎城区唐家铺乡仙人塘村500亩油茶低改项目和港二口镇新屋咀村油茶新造项目集中连片,规模大,标准高;澧县中武乡亘山村、茼车村、蓝田村436亩刺葡萄新建项目,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规模经营,实际建设规模达1000亩,苗木成活率达95%;石门县白云山林场的333亩茶叶新造和200亩茶叶低改建设规模实在,实施规范,苗木成活率高。临澧县248亩油茶新造项目集中连片,引进的铁城一号成活率较高,但该县344亩柑橘新造与烟叶套种,其烟叶面积大于柑橘面积,不符合标准。四是复查补植补造小班15个,全部都按实施方案和计划要求实施了建设,达到了合格要求。其中,汉寿县崔家桥1200亩生态林补造桤木,成活率高,并有明显标示。

三、资金管理情况

2009年省实际下拨我市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3361万元,市财政局已于去年年底将所有资金下拨项目区、县(市),省计划要求地方自筹2119.26万元,主要用于农村能源和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的配套,地方自筹比例占投资额的比重为63%。截止复查之日,区、县(市)财政部门已下拨资金2520.75万元,占国家专项资金的75%,项目已竣工验收,等待财政评审后拨付504.15万元,占15%,未完工程305.85万元,占9.1%,预留质量保证金30.25万元,占0.9%。地方自筹资金分三部分:一部分为为当地群众投工、投劳、投资;一部分为在外工作的当地群众投资;一部分为当地私营企业和大户投入。后续产业和能源建设国家专项资金安排缺口很大,但各项目区、县(市)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共投劳筹资2140万元,占计划的101%,确保了省下达的建设任务按质按量完成。在国家专项资金的管理上,各项目区、县(市)严格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桃源县所有项目由农业局、农办、林业局、能源办等部门当业主,项目资金也由部门统一报账,资金拨付由发改局按进度专人审核,政府常务副区县(市)长审批把关,有效杜绝了项目资金被挤占和挪用。2009年全市7个项目区、县(市)按照9%的国家专项比例提取了226万元项目间接费用,主要用于年度实施方案编制、评审,区、县(市)相关业务部门工作经费和部分招待支出。

四、项目管理情况

为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好,切实解决退耕区域群众的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从市到县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作明确由市政府一名副秘书长牵头,具体工作由市发改委以工代赈办具体承担。七个项目区县(市)发改局在给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汇报的同时,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工作支持,均组建了由常务副区(县、市)长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其中,鼎城、桃源、汉寿、石门、澧县还从相关部门抽调2-4人组建了项目办。桃源、石门还从财政拨付10万元以上的专项工作经费。机构的设置、经费的单列有效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市由政府总揽、发改委牵头,部门配合共同搞好项目实施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项工作政策性非常强,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项目区县(市)政府的意见。年度实施方案由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具体项目由发改、林业、农业、能源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一起提出初步意见后,与乡镇衔接见面,最后报政府领导审查定案。我们严格遵循“从下至上”的项目申报程序,确保项目安排符合退耕区域实际,也杜绝了非退耕还林区域规划项目。在项目管理上,各项目区县(市)各有特色。桃源县口粮田建设项目坚持实行财政评审制、公开招投标制和项目监理制,对投资三十万元以上的口粮田建设项目一律实行网上公开招投标,三十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采用合同管理,取得明显效果。该县观音寺镇国家计划投入35万元新修3500米排水渠道节省的资金多修了500米渠道;该县将三阳、郑驿、漳江、观音等4个投资额相对较大乡镇的口粮田建设捆绑成4个标段(标的额为135万元)公开招标后,项目投资节约了8万元,下浮6%。各项目区县(市)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农村能源项目实施所需的种苗、化肥、器材等均实行了政府统一采购或征得政府同意由部门统一采购,节省了资金,也保证了质量。工程竣工后,各项目区县(市)除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移交村组及农户自行管理外,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均落实好了管护责任制,成立了专门的管护员队伍。各项目区县(市)注重资料的归档整理,桃源、汉寿、石门县资料整理尤为规范。汉寿、鼎城、津市在集中连片的项目区建立的永久性标志牌十分醒目。

五、项目建设效果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实施,为退耕区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石门县口粮田项目建设使该县7000多亩耕地水利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惠及6个乡镇22个村4000多个农户。项目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5345亩,按每亩年增收80公斤计算,年新增稻谷42.76万公斤,价值76.97万元,项目区退耕农户因劳务等获综合收入近50万元。澧县3680亩口粮田项目的建成,解决了2000多退耕户,7000多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农村沼气池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可使每户年节约生活用能费用1000元左右,减少薪柴消耗7吨或减少煤炭消耗1.5吨左右,极大改善了退耕区域用能结构和农户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各项目区县(市)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进一步优化了退耕区域产业结构,改善了退耕区域生活环境,并为退耕区域农民解决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石门县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934.7亩,年可增收186.94万元,低改茶园1169.2亩,每亩增产

值1000元,年可增收116.92万元;200亩油菜按亩产50公斤计算,年可增收14万元,74.3亩毛竹按每亩产值500元计算,年可增收3.7万元。茶叶、油菜、毛竹使全县527个受益户户平增收5765元。澧县中武的刺葡萄建设,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运作,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可以在庄园务工,神州庄园葡萄酒公司保证入股的农户每年每亩收入不低于500元。火连坡的毛竹产业亩平收益也在5000元左右,可带动当地加工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通过补植补造,林木成活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冰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正逐步消除。

六、复查发现的问题

复查中,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检查组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

1、项目建设标准偏低。油茶、楠竹低改标准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深度不够,没有开挖竹节沟保水保肥,也没有间密补稀的措施。

2、能源建设项目进度缓慢。从我们复查的情况来看,口粮田建设、后续产业建设和补植补造三类项目进展迅速,但能源建设项目普遍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能源建设项目需要每个农户自行配套2000元左右的资金,而在退耕区域筛选有能力配套又愿意配套的农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此外,2009年的资金下达时间距离复查时间仅六个月,中间又间隔了一个春节,筛选农户、筛选品牌、办理招投标等程序繁杂,加上前段时间一直阴雨连绵,对热水气的安装和沼气池的建设十分不利。

3、镇、村项目资金管理欠规范。项目区、县(市)资金严格按进度分三次拨付,即启动资金拨付30%,进度资金拨付40%,验收合格后拨付30%,资金管理比较规范,但个别区、县(市)存在项目已完成,资金拨付未到位的情况,间接费用支出超过提取比例。项目资金到乡到村后,普遍存在劳务费白条支付、大额现金支付的现象。

第二篇:浑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情况

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2008-2011年国家累计安排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任务:薪炭林3350亩,干果经济林318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66900亩,生态移民100人。工程建设涉及16个乡镇、2万户退耕农户,退耕农民6多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结合本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三年来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新造薪炭林2350亩、干果经济林245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50900亩,生态移民100人。整个项目区共有1.5万多户、39445人受益,其中退耕户14357户、32035人。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专项投资2227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1688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538万元),其中:2008年完成650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0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50万元),2009年完成869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65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219万元),2010年完成708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39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69万元)。

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增加了植被,保持了水土,减少荒漠化,为恢复和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 挥了重要作用。干果经济林等后续产业发展可给退耕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薪炭林建设可给农民提供能源保障。对改善当地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措施和做法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好退耕还林的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舆论引导,调动多方参与。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全县各种企业、业主大户、经济组织已发展规模承包投资的林业建设有10余万亩,承包造林效益显著。

2、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坚持推行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工程从上到下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做到了每一个重大步骤,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周密策划,精心指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常抓不懈,林业部门掌握需要补植补造的 2 地块和数量,摸清底数,周密安排,将补植补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认真做好雨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各项工作。

“三分造,七分管”。当前退耕还林绝大多数还处于幼林和未成林阶段,随着工程区植被的恢复,病虫鼠兔害问题随之加剧,森林防火任务也加重,抚育管护工作愈加重要。我县认真落实抚育管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机制;二是分类指导,搞好幼林抚育;三是抓好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兔害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4、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县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将退耕还林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绿山与富民融为一体,大力培育仁用杏产业,促进了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经济林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5、大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设薪炭林,保障生活燃料,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强薪炭林建设,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6、明确实施主体。以退耕还林农户为实施主体,不能 由农户分户实施的,在退耕农户意愿和保障农户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薪炭林和干果经济林在退耕农户有建设意愿的,由农户分户实施,不能由退耕农户实施的,由乡镇组织退耕户确定造林业主;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由林业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

7、规范资金管理。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不得挪用、挤占、截留;造林业主实施的种植项目,在栽植任务完成后,由县林业部门验收,项目实施乡镇将验收报告等报县财政支付中心审核报账;补植补造苗木由县主管部门按合同约定拨付资金。

三、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在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个别小班缺乏抚育管理,长势不佳,只能达到基本合格保存标准,导致林木生长缓慢,影响林木成林率。建议加强对这些保存基本合格的小班进行抚育管理,促进幼树成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退耕地还林成林率较低,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原因是育林投入不足,管理还比较粗放。没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干旱缺水和施肥的问题,导致幼树生长缓慢,成林年限推迟。

3、后续产业得不到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够,没 能很好地拓展和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提高退耕还林的科技含量,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真正达到生态环境改善,退耕农户增收,林业发展达到促进的工程建设目的。由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普遍薄弱、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项目中央补助标准,减少或取消配套资金,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实施工程的积极性。

鉴于林业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适当增加造林管护和工程管理经费。按目前标准,国家50元/亩的种苗补助费仅够一次造林费用,如果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没有经费用于补植补造,更无法满足管护费用的需要,加之工程管理经费缺乏,造林成果难以巩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退耕还林质量把关和政策兑现和政策兑现。为此,建议国家按每年安排造林管护经费,安排退耕地造林工程管理经费。

附表:山西省2008—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计划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统计表(林业)

浑源县林业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三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总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工作总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水坪村位于我县古阳镇东南部,全村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2500元。该培训班退耕户20户,自我县实施退耕还林成果科技培训项目以来,该村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在该村实施科技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

截至2010年,该村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亩,荒山造林30亩。退耕还林工程共计投入10万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该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效益较为显著。连续四年年均造林任务都突破20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村造林总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达80%。

二是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该村退耕还林工程受益农民达80人。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和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该村在实施退耕还林

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实施中,我与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坡改梯、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包括石灰改土、绿肥种植)、田间便道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使项目区土地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2亩增加到0.45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单产大大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该村村民在退耕地里种植4亩优质桃树,工程实施后农户收入已增加到1.5万元左右。

三、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该村统筹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以及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努力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基本实现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自给。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该村

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该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第四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以梁平县为例

赵月明 温中斌(1.重庆市梁平县林业局,重庆 梁平405200;

2.重庆市梁平竹子研究所,重庆 梁平405200)

摘 要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事关工程成败之关键。本文从重庆市梁平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诸如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等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所需的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等三项对策措施。关键词 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 巩固成果 对策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德政工程”。自重庆市梁平县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国土绿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退耕还林的关键所在,是梁平县乃至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8年底,梁平县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3.00万hm,其中坡耕地退222耕还林1.17万hm,荒山造林1.60万hm,封山育林0.23万hm。退耕还林涉及全县30个乡镇和两个国有林场,93806万农户,332571人,41.9%的农民受益。

2007年,梁平县为了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将退耕还林整改工作与竹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并实施,在退耕地中重新营造寿竹、杂交竹、楠竹、慈竹、桑树等树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从2009年退耕还林、竹产业及蚕桑产业县级检查验收情况看,全县1.1722万hm退耕地中,竹资源基地面积0.87万hm,占退耕地的74.4%,其中合格面积0.83万22hm,占竹资源基地面积的95.4%;蚕桑基地面积0.14万hm,占退耕地的12.0%;其它树种2面积0.16万hm,占退耕地的13.6%。基本形成了以竹产业为主,蚕桑产业、干果产业、梁山柚产业为辅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格局。二是明显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改善了生态环

2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退耕地造林合格1.11万hm,占94.9%,较整改前提高了264.9%。1.17万hm退耕地成林后,可提高梁平县森林覆盖率6.2%。同时,通过退耕还林整改,退耕还林市级、国家验收有望顺利通过,确保国家直补资金到位。目前,国家已投入直补资金2.0亿元,退耕农民人均获得补助600余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

少部分乡镇充分认识到了通过建设产业基地来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从而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的的现实意义,将竹产业等产业列为了重要农业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收到了明显成效。但部分乡镇产业意识仍然很差,重视程度不够,只为了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为了完成退耕还林整改而应付了事的不良局面,从而影响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补植补造任务完成的效果不理想,管护工作不落实,经营管理效果差。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2.2 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

“三分造,七分管”,只有加强管护,才能保证造林成功,保证新造竹子、桑树尽快成林见效。但从2009年检查验收结果来看,这项工作做得很差,大部分地方措施不力、管护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由于管护不落实,抚育技术不规范,经营粗放,造成人畜损毁严重,杂草遍布,少部分地方每亩仅有20株左右的母竹,部分地方的桑树保存率不足50%,每亩仅有300株左右,苗木生长不良,秆叶枯黄,不发笋或个别母竹仅发一根又细又矮的新竹,母

2竹发笋率超过20%的面积不足一半,超过50%的面积不足333.33hm。这既有管护任务重、国际金融危机对蚕茧价格影响等原因,更有重视不够、抚育管护资金短缺的原因。

2.3 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

目前,梁平县在退耕还林经营管理上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业主制”、“大户”等模式,创新了管理机制,奠定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的基础。但在竹子培育上却缺乏亮点,抚育措施停留在最基本的窝抚上,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没有大面积开展施肥、竹林结构调整等集约经营管理措施;没有建立高效培育示范基地,各地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一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缺乏集约经营的积极性,缺乏带动作用,不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经营管理水平整体提高,不利于竹子的产业化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与建议

3.1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对退耕还林政策做了最新完善,主要内容是在原先的补助政策到期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一是对原先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再延长一个周期,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二是在延长期内,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对退耕农户进行直接补助,每年每亩补助现金105元。三是每亩退耕地20元生活补助费,直补到户,与管护任务挂钩。四是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梁平县巩固成果专项资金总量为14220万元。梁平县要抓住机遇,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上狠下功夫,有效使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实施相关项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 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

大力发展惠及广大退耕农户的后续产业,持续稳定地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是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举措。梁平县应坚持立足本地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退耕农户增收。

梁平县是重庆市竹林面积最多、竹种最丰富、竹材产量最大的区县。全县现有竹林面积222.40万hm,其中,成片竹林2.20万hm,各类竹材总重量100万t以上。现有竹林中,200722年以来新造1.06万hm,低产低效竹林近1.20万hm。全县年产竹材20余万t,竹业年总产值3.3亿元。梁平县应把竹产业作为退耕农户增收的首要后续产业来抓,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新造竹子经营工程、低效竹林改造工程。要一如既往地推行新造竹子的补植补造及“三个一”(除草、松土、施肥)抚育管护工作,再实施三年,将1.062万hm新造竹子培育成高效笋材两用林。同时,从2009年开始大面积实施低效竹林改造,2每块竹林连续实施3年,用3~5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县1.20万hm低效竹林改造任务,提高竹林产量100%以上,达到每亩竹林纯收入500元以上,最大限度增加竹农收入。同时,努力延伸竹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小径竹重组竹板材、竹炭、造纸等竹加工业,竹笋、林下菌类等竹食品,竹帘、竹编等竹工艺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品,大幅度提高竹业产值。

在倾力打造竹产业的同时,梁平县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花椒、板栗、梁山柚、油茶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等区域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全面提高退耕还林经济效益。

3.3 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

3.3.1 建立“政府把关、部门实施”的工作机制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任务按项目进行分解,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实施。逐项建立规范化台账,明确任务要求和建设期限,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计划到月,责任到人。

3.3.2 建立“政府统筹、资金整合、群众自筹”的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统筹、目标管理、集中使用”的要求,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和有关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捆绑,统一调度,重点投入。完善竹产业资金补助政策,将新造竹子抚育管护及低效竹林改造纳入补助范围。建议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于竹资源及蚕桑培育,实行每亩竹子(含蚕桑)抚育管护补助100元/a、每亩低效竹林改造补助100元/a的产业补助政策,实施三年。同时,坚持“谁拥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积极发动项目区群众及业主自筹部分工程资金。

3.3.3 建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示范”的建设机制

根据梁平县退耕农户的实际,应把“后续产业发展”、“退耕地补植补造”、“生态移民建设”等项目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的重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典型示范片和科技示范园,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重点扶持政策,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达到“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林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3.3.4 建立“业主负责、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的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行业主负责制,实行“业主负责、社会监督、施工监理、建方自检、严格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进行全方位监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区乡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采用检查和竣工验收相结合的项目检查验收办法,严格检查纪律和标准,实行“谁检查、谁验收、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

3.3.5 建立“集中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实行各级领导和督查人员包片负责的后期管护责任制,全面推广“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走集中经营管护的路子,创新管护机制和经营模式,确保抚育管护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建立示范基地、送科技下乡、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举办技术讲座等形式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尽快提高退耕还林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农民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特别是竹产业开发中的收入,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火春.巩固我国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建设,2009年,1期:8~11.[2]何磊,王延锋.西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4期:6~7.[3]郭渊,晏健钧,孙照海.建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4期:l38~140.[4]马旭彦,陈方,李雪东.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年,第31卷第4期:1~3.[5]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2007年8月.

作者详细地址:重庆市梁平县梁山镇人民东路8-1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

第五篇:红安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议书

红安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议书 项目提要

1.1 项目名称:红安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

1.2 项目建设单位:红安县林业局

1.3 项目负责人:刘振国

1.4 项目实施单位:红安县12个乡镇

1.5 项目主管单位:红安县人民政府

1.6 项目区建设范围:红安县12个乡镇共384个村。

1.7 项目建设期限:2008年~2015年

1.8 项目建设内容: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还林的补植补造。

1.9 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10345.616万元。在总投资中,申请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总额6221.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601.28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522.636万元。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加快了全县国土绿化步伐,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但是,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局部地方稳定性还比较差,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等文件精神,及《湖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规划。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该项目建设,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2.1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县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森林植被的减少,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冰雪冻害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态安排受到威胁。制定本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重塑青山、碧水、蓝天,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2.2 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民生问题是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都关心的热点。我县地处中部地区,经济还欠发达,特别是部分退耕还林农民生活上还存在困难。制定和实施好本规划,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帮助退耕农户建立多种稳定的增收渠道,从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2.2.3 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地理区位及经济条件所限,我县部分退耕农户生态条件较差。制定和实施好本规划,从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入手,可以适度改善其生活条件。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生态地位重要的,还可以逐步开展生态移民。从而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目标、内容及规模

3.1 项目建设目标

3.1.1 通过加强退耕还林地后期管理,搞好植补造和低质低效林的改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林分质量,杜绝毁林复耕现象的发生,确保退耕还林的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3.1.2 通过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步伐、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确保退耕农户人平达到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和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增收、吃饭、烧柴和生存环境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3.2 项目建设内容

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还林的补植补造。

3.3 项目建设规模

3.3.1 建设基本口粮田面积3.1万亩;进行深耕深松土壤18500亩;建植物篱梯田2470亩;兴建抗旱井123口;进行秸秆还田、开展精准施肥、增施有机肥15000亩(其中包含前两项措施的面积4970亩,单项措施面积10030亩);修建排灌沟渠43000米;改造塘堰390口。

3.3.2 农村能源建设为具备条件的退耕还林用户需建沼气4546户,推广生物质气化炉3640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34台。

3.3.3 生态移民的规模是按照规划范围和定性、定量指标要求对生态移民对象进行全面调查登记,目的是便于我县和上级有关部门准确掌握生态移民人口规模,为本此规划编制,实施和以后争取上级新的扶持政策或运用其他扶持政策打基础。

3.3.4 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设规模是:新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基地12万亩,确保退耕农户人平拥有1亩,户平5亩经济林;加强抚育管理,完善退耕还林地的“防止人畜危害、防治病虫害、防止森林火灾”的“三防”体系建设,其中抚育管理6万亩,“三防”体系建设5.5万亩;对低产低效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和兼用林基地50000亩进行改造;新建、改造茶园17500亩。其中包括:建茶叶无性系良种繁殖基地500亩;建高效生态茶园基地1000亩;新建国有林场队点高山有机生态茶园4000亩;改造茶园12000亩。

3.3.5 补植补造总规模48958亩。其中,退耕地补植补造18000亩,荒山荒地补植补造30958亩。补植树种主要以板栗嫁接苗、板栗实生苗、湿地松等为主。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10345.616万元,其中: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投资6221.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601.28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522.636万元。

4.1 基本口粮田建设总投资208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投资186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0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2万元。

4.2 农村能源建设总投资3161.1万元。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投资90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51.88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2107.22万元。

4.3 生态移民建设总投资622万元。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投资311.1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55.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55.5万元。

4.4 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技能培训总投资4109.68万元。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投资2899.68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60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50万元。

4.5 补植补造总投资372.70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专项投资244.79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30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97.916万元。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项目完成后,可以提高我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保存率6-10个百分点,同时可以增加森林面积近20万亩,既达到了巩固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目的,又提高了我县的森林覆盖率,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5.2 经济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为退耕农户新建大规模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农村能源,从根本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吃饭、烧柴和生存环境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项目完成后。同时,还可以确保实现人平一亩高效经济林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退耕农户增收的问题,可为项目建设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5.3 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期内,能为当地群众提供百万个工日,可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县政府成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局、农办、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国土局、能源办、扶贫办、水利局、退耕还林所在乡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组织本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负责本项目的协调、督促,项目建设任务及资金计划的下达。

6.2 政策保障

一是严格兑现退耕还林的各项补助政策,并将补助资金的发放与补植补造等项目验收结果挂钩,督促退耕农户自觉开展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二是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法人制、招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的“四制”管理,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6.3 工程质量保障

实行五制:

--建档(卡)制。县林业局确定1-2人专门负责该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包括电子档案和文本材料。档案要求做好分类,主要分为,一是文书档案,包括文件类、宣传类、信函类;二是技术档案,包括收集的标准、计划、总结材料、检查验收、培训资料等;三是财务档案,包括与项目有关的原始凭证、账本、统计报表、财务预、决算报告等材料。

--公示制。对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内容、建设质量要求、检查验收情况、投资金额等进行公示。

--监理制。申请省、市资深监理公司对该工程进行全程监理,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招投标制。对该工程的所有建设项目及所需的种、苗均实行公开招、投标,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报帐制。该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报帐制”,根据工程建设进度、验收情况分期拨付项目建设资金,同时设立专门帐户,实行专款专用,在项目领导小组和财务部门的监督下管好用好资金。

6.4 资金保障

一是合理安排使用国家的专项补助资金。按部门和建设内容下达投资计划,资金到账后,由各项目实施主管单位设立专账,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动员和鼓励退耕农户投资,用于项目建设。三是鼓励市内、市外的独资、合资、股份制企业和个人,以资金、物质、劳力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工程建设。四是按照“途径不改,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争取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能源、扶贫、交通等部门相关资金的扶持。

6.5 技术保障

一是建立项目建设的技术体系,从相关单位选聘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和咨询项目建设。二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把项目建设所需技术送到田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三是严格按技术规程办事。坚持优生以先设计后施工,再检查验收,严格按验收结果,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6.6 工作经费安排

县政府除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文件精神落实退耕还林办公室工作经费以外,每年还拿出10万元来作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编制经费和检查验收费用。同时,敦促各乡镇落实相应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

下载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复查情况(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复查情况(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平整土地协议

    井儿沟乡2008 年巩退项目土地平整工程 承包合同 发包方: 井儿沟乡(甲方) 承包方:(乙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本着平等互利,遵照公平、公 正、诚信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调整报告

    隆发改发[2011]11号关于调整隆德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报告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西部办《关于适当调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我局会......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综合汇报材料

    花溪区2008年-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工作情况汇报 市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花溪区检查指导工作。 根据安排,下面我将花溪区巩固退耕还林......

    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2008—2015年)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背景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县自2001......

    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

    周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实施意见

    周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实施意见 《西安市周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已经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联合发文批复(陕发改农经„2009‟1207号......

    宜章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及工作情况调查

    宜章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及工作情况调查 2010年宜章县围绕巩固退耕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计划要求,认真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巩退”工作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

    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工作总结2009年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启动实施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确领导下,在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的织织协调下,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