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申报程序
以工代赈示范项目申报程序
(一)申报前期工作:
1、深入项目区调研,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初步拟定建设内容;
2、对拟定的建设内容进行现场核实,所有数据要求准确、真实;
3、全面掌握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人口、贫困状况、贫困人口、项目建设材料来源及当地建设费用等);
4、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概况、项目区基本情况、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项目概算、投资来源及构成和效益分析等)
(二)申报要件:一阶段:
1、乡镇申报要件:申报立项文件(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实施单位、建设期限、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等);文件附件:项目建议书;乡镇根据县立项文件办理国土、规划、环评等手续并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县级申报要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请示文件,文件附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土、规划、环评等相关要件;备案卡;投资项目编报导出资料。
二阶段:市发改委对可研报告批复,项目实施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单位编制项目作业设计,县发改委审批作业设计及概算,并编制项目资金建议文件上报市发改。
三阶段:下达年度投资计划。根据《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除有桥梁、河堤等控制性工程外,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投标。
(三)项目建设: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及可开工建设。项目建设主要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并落实专人现场监督,随时接受项目管理部门检查。项目完工后,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自查验收,验收合格后申请县级验收,县项目管理部门会同财政局、农委和水利部门开展县级验收,验收合格后,项目责任单位收集整治项目建设资料,接受审计部门审计。
以工代赈项目申报审批程序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申报审批程序
在批准的规划范围内,项目实施方案由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合并编制,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由区县(自治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区县(自治县)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报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备案。
项目计划执行、建设管理、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工程资料、建后管护、供水水质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等情况。其中,对无质检部门工程质检报告或报告结论不合格、无审计部门审计报告或报告反映问题严重、无卫生部门水质检测记录或水质检测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工程不予验收。
第二篇:项目立项申报程序
项目立项申报程序
1、根据项目中标或签订的合同,申请立项,填报“项目立项填报申请表”;该表必须填写齐全,填表人签字及单位盖章(分公司必须盖章,直属项目无章时由项目经理签字)
2、填报“ERP系统用户维护申请表”,填写项目经理及总工权限内容(由施工部郑东审核后报技术中心冉晓蓉加入其权限);
3、填报关于客户名称(业主)与地址等资料,报送合约部刘江花;开通该业务;
以上资料经确认无误,方可开通ERP系统(报表均应寄原件给公司各部门)。
若项目情况特殊,急需开通ERP“应急开工状态”业务,必须提前以书面报告形式报公司施工及合约部门,写明原因,经领导审批方可开通(注意:该状态开通后,应一月内将ERP系统内工作计划与财务栏内容填写齐全,否则影响局(公司)考评以及日后项目状态的修改)。
(附表:局RRP系统有关新项目创建程序内容)
新项目创建程序内容
1、项目立项:营销部门接到项目后,由授权创建项目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来创建项目,创建项目前提条件是合同已经签订,或已拿到中标通知书,可以组织施工。
2、立项审批:主管领导在系统中对立项申请进行审批,若审批通过,系统将项目状态改为“已立项”;并自动在财务和库存模块同步项目信息,若没有通过,则由立项部门进一步完善项目资料,重新提交立项审批。
3、项目状态更改:
项目未启动:项目立项时,新建项目的初始状态;
项目立项:在项目中标或签订合同后,在系统中进行立项,并提交审批链进行审批;通过后,系统自动将项目状态置成为“项目立项”阶段,在这个阶段,还不能在系统中发生该项目的成本费用。
项目应急开工:项目立项后,如存在未获得施工许可证,未签订施工合同,未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不能及时完成标价分离的情况之一或更多,可以提交项目应急开工申请,在系统中审批通过后,系统将自动将项目状态置成“项目应急开工”阶段,该阶段,可以在系统中发生项目收入与成本;达到开工条件后,项目管理员可以在系统中手工变更项目状态为“执行”;
项目执行:只在获得施工许可证、签订施工合同,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系统内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并经审批,项目管理员在手工变更项目状态为“执行”;该阶段,可以在系统中发生项目收入与成本。
项目竣工:项目竣工后,可在在系统中手工变更项目状态为“工程竣工”;该阶段,不能发生新的工程材料采购。
结算:项目竣工后,项目人员完成总分包结算,可以在系统中手工变更项目状态为“结算”;该阶段,不能发生新的材料领料、劳务报量及调整; 已关闭:项目所有的经济业务处理完毕,可以在系统中手工变更项目状态为“已关闭”;该阶段,不能再在系统中发生项目的成本费用。
4、项目人员增加及变更:维护项目管理人员,前提是该人员必在人力资源的信息中已经做了备案才能选择,否则无法选择。
第三篇:项目立项申报程序
项目立项申报程序
一、受理单位或窗口:市发改委(行政许可窗口)。
二、行政许可事项名称:项目立项批复。
三、申请受理条件:
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备合格资质的设计、工程咨询机构按国家规定的深度编写的项目建议书,以及上级批文和有关报告整理成册。
四、需提交的资料及要求:
1.立项申请报告;
2.项目建议书;
3.项目业主(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4.规划土地部门对项目规划初审意见和选址意向;
5.政府投资项目须由政府资金管理部门出具对政府资金的承诺;
6.生产性项目所使用技术来源的证明材料;
7.按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五、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的必要内容:
1.申请非政府投资项目--xx(申请人法人名称)关于xx项目立项的申请;申请政府投资项目--xx(申请人法人名称)关于xx项目立项的请示;
2.主送机关:市发改委、建委、经委;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项目建设的规模及主要内容;
5.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6.建设地点及工期;
7.项目法人单位;
8.预期经济效益;
9.其他必要说明的内容;
10.所附所申请材料名称;
11.申请人(法人名称及印章);
12.申请报告报送日期。
六、项目建议书必要内容:
1、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备合格资质的设计、工程咨询机构按 国家规定的深度编写,其中大中型项目需编制预可研报告,达到规定的深度,并经过有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评估论证。
2、项目建议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2)、建设方案、拟建设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3)、资金条件、建设条件和协作关系等的初步分析;
(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5)、建设工期;
(6)、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七、受理程序:
交受理窗口或超常规的直接送有关部门。
八、受理工作日:
政府拨款的项目报件齐全后等批复;自筹资金的备案4天、核准20
天。
第四篇:合作社的项目申报程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申报程序
一、文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二、申报条件:
(一)以“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为宗旨,产权明晰,符合合作制的基本原则,有规范的章程,依法在本市辖区内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
(二)组织运行机制合理,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有符合民主管理与决策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健全的监督机构,实行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核算,定期公布账目,确保成员参与管理与监督的权利;
(三)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作支撑,并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四)能够实现与其成员的盈余返。
二、补贴范围
(一)鼓励成立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部分具备扶持价值的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与一次性开办费补助;
(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对于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设营销网络,举办产品推介活动的合作社给与一定的费用补助;
(三)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培训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品种引进、标准化建设培训,效果明显的,经农业行政部门审核确认,每人次给与一定的培训费补助;
(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市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对于开展申报名牌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等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与一定的补助;
(五)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经合作社提出申请,通过农业行政部门检验合格后给与一定补助;
(六)重点扶持发展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本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重点奖励;
(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建设项目,对于带动能力强,成员增收明显的项目给与重点支持;
三、办理程序
(一)提交申请报告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申请表》(见附件)一式四份,连同注册登记证书及相关资料报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农业建设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需登陆广州农业信息网在线填报项目申报书);
(二)区、县级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6月30日前报广州市农业局;
(三)市农业局组织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立项,提出项目扶持资金安排的意见,并由市农业局、市财政局联合发文下拨项目资金。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申报程序
一、召开成立大会,确定合作社成员
二、制定专业合作社章程
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1、登记申请书;
2、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3、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4、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明;
5、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
6、住所使用证明;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四、公安局制定刻章,提交材料: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五、质监局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提交材料:营业执照复印件、合作社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合作社公章。
六、国家、地方税务局申领税务登记证,提交材料:
1、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复印件;
3、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4、经营场所房屋产权证书复印件;
5、成立章程或协议书复印件;
6、财务管理人员资质证书(会计证复印件)。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
七、办理银行开户和账号,提交材料:
1、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及其复印件;
2、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正、副本及其复印件;
3、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及其复印件;
4、经办人员身份证明原件、相关授权文件;
5、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及其复印件;
6、合作社公章和财务专用章及其法人代表名章。
八、主管部门(所在地农经管理部门)备案,提交材料:
1、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3、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4、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复印件;
5、合作社章程及社员出资清单复印件。
第五篇:非遗项目名录 申报程序
非遗项目名录 申报程序
附件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故迹、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第三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第四条
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是:
(一)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三)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第五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评定工作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调工作。
第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项目,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评审标准如下:
(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第七条
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二)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三)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五)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第八条
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由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申报主体为非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申报主体应获得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授权。
第九条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系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中央直属单位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
第十条
申报者须提交一下资料:
(一)申请报告: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
(二)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
(三)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四)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
第十一条
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可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各方须提交同意联合申报的协议书。
第十二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对 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和专业咨询。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第十四条
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进行评审,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十六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30天。
第十七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议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条
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十九条
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相应支持。同时,申报主体必须履行其保护计划中的各项承诺,按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实施情况报告。
第二十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除名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由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0年6月12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草案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定、传承与传播等保存、保护制度。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全国人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立法调研组进行实地调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全文
(摘录)
中国人大网 www.xiexiebang.com日期: 2010-08-2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及草案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各界群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xiexiebang.com)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23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征集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2010年9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属于传统口头文学组成部分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十六条 国务院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第十七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选择项目,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推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保护要求,包括保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步骤和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
第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根据保护工作的特殊需要,可以建议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未推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第二十一条 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形式和内涵在两个以上地区均保持完整的,可以同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或者建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小组由5名以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不同领域,分别建立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专家评审小组成员从相关领域的专家库中随机选择产生。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召集。
第二十三条 专家评审小组对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初评,提出初评意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进行审议。
初评意见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过半数的专家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应当进行充分协商,提出审议意见。
第二十四条 评审工作应当科学、民主、公正,维护公共利益。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制度,对参与评审的专家建立诚信档案。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二十七条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根据下列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保护:
(一)保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的历史延续性;
(二)维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场所不受破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
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订专项保护规划。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
国务院传统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的部门等,应当根据本部门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对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