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区项目评估要素
园区项目评估要素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先进产业集聚,确保有限资源向重点、优势项目集中,结合基地实际,完善园区项目评估工作十分重要。
项目准入条件
拟进入的工业投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准入条件:
1、准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最新的产业导向政策和产业布局要求,并符合该区块重点发展的产业导向(详见附件一),项目技术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
2、准入项目必须符合生态功能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国家环境保护有关规定要求;采用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和能源消耗要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3、准入项目投资强度必须在规定标准的基础上再分别提高10%;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可一事一议。-3-
4、准入项目达到以上三款准入条件的要求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准入:⑴上市企业或上市申请材料已被证监会正式受理的拟上市企业投资的项目;⑵国内外500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项目; 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列入省重点、“双千”工程、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项目和省级以上的技改项目,或拥有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5、准入项目必须通过项目评审组的审查评估。
准入评估机制
(一)评估主体进驻该区块项目由管委会委托专家咨询委员会会同区经发局、科技局等部门组织省、市专家对引进项目进行评估。
(二)评估原则
1、产业导向原则。立足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按照产业定位要求,严把项目选址和产业准入关。
2、集约用地原则。立足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按照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要求,核定用地规模。
3、项目集聚原则。实行新建工业项目逐步进入先进制造业基地,改建或扩
建工业项目鼓励通过迁建方式进入先进制造业基地,限制区外企业改建或扩建。
4、环境保护原则。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
清洁生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管理。
5、节约能源原则。有效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长远发展。
(三)评估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及市有关部门要求,结合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导向,对拟引进工业项目的产业能级、能耗水平、环境影响、产业用地、投资强度、工艺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1、经济指标。项目实施单位的资金实力、资金来源落实情况及信用情况;项目产品方案、投资规模、生产能力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状况(亩均投入和产出等)。
2、建设条件。项目选址是否合理;项目用地农转用指标落实情况、征地完成情况、用地交付情况等;供电、供水、排污、交通运输等必要的建设条件和其他外部协作配套条件落实情况。
3、集约用地。项目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是否超过《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10%以上。
4、技术水平。项目的工艺技术、设备选型、设计方案和产品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技术条产业关联度对引导产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带动能力;产品市场前景,产品进入市场的优越条件和竞争力。
5、建设计划。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情况;项目实施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情况,是否有详细的资金到位、进度和竣工计划。
6、环境保护。项目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是否低于行业标准;主要污染治理设施投资计划情况,环保工艺采用计划情况。
7、社会效益。对项目单位用地就业吸纳率及全员人均收入和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指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影响等进行评估。
(四)评估程序与方法
由拟投资者管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项目准入评价申请表》及可研报告文本;委托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投资者申请报告和材料召开项目评估会议,对拟进入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按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项目评估评分
标准(见附件三),逐项进行评估审定;评估结果由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会议纪要形式发文公布,并附评估专家小组的意见及评分分值。此外对用地规模大,且系整体性的,但因供地指标一时难以满足,而采用分阶段、分项报批实施的项目,评估时按项目整体性情况予以评估。但项目单位必须分别提供项目整体性情况和分项目情况。
五、评价成果运用与政策支持
经评估通过的评估结果既作为项目单位参与供地招拍挂出让方式的前置条件,也可作为服务联系单,相关职能部门在审批时可作参考,必要时可直接进入“绿色通道”。
第二篇:审核评估审核项目、要素释义及引导性问题(整理版)
审核项目、要素释义及引导性问题
本释义是针对审核项目和要素的解释,其相应要点的内涵要求已含在项目和要素的解释之中。
审核评估范围:项目(6+1)、要素(24)、要点(69)
一、定位与目标
包含三个要素: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主要指发展目标定位、层次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
要素1: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含两个要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学校办学方向和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强调发展规划应能体现学校的所生所长的区域(行业)优势和趋势,并应把学校服务的区域和功能用阶段目标明确出来(写实)。
引导性问题:(1)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依据为何?(2)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3)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什么?(4)学校发展规划如何体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5)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可度如何?(6)学校在办学定位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要素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含两个要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培养目标包含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所拥有的每一个专业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如五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引导性问题:(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要求?
(2)学校的每个专业是否都有清晰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总目标相符合?
(3)教师和学生是否熟知培养目标,并清楚自己从事的活动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
(4)学校是是否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培养目标?
(5)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是否有业界人士和学生参与?他们是如何参与的?作用如何?
(6)学校在培养目标制定、评价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包含三个要点: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主要考察学校能否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考察保障教学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考察职能部门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情况,特别应关注师生对职能部门服务的满意度。
引导性问题:(1)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如何?有何政策与措施保障?
(2)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
(3)学校是如何确保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的?是否形成了重视本科教学的文化氛围?如何体现?
(4)学校教学中心地位是如何体现与保障的?
(5)学校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的?
(6)学校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二、师资队伍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教师发展与服务。
要素1:数量与结构
数量与结构含两个要点: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应重点考察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要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否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得到有效落实。
在考察师生比时,不仅应看学校总体比例,更应分析各专业的满足度。考察师资队伍不仅看现状,也要看发展态势。引导性问题:(1)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2)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发展态势如何?
(3)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4)学校以及下属二级教学单位是否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
(5)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含两个要点: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专任教师是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一定是教师职称系列,也含其他系列的人员。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重点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外,可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符合度,还要看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
师德师风考察时不仅看学校是否有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重点还要看实施效果如何;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要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
引导性问题:(1)学校主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如何?
(2)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3)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如何?(4)学校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5)教师能否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6)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3:教育教学投入
教育教学水平含两个要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考察时应关注学习是否有保障及推动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和政策;是否有推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措施,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是否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的关系,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应该注意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否投入到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应重点考察教师的参与面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
引导性问题:(1)教师是否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2)教师是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
(3)教师能否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4)教师能否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际效果如何?(5)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4:教师发展与服务
教师发展与服务含四个要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青年教师助讲培养情况;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专任教师国内外访学情况。应关注学校是否重视教师职业发展,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政策主要考察: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在组织机构和培训经费上是否有保障,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有效措施;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
引导性问题:(1)学校是否重视教师发展?如何体现?(2)学校是否设置了类似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专门机构,为教师教学提供咨询、服务与帮助?
(3)学校是如何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
(4)学校是如何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的?(5)学校是否明确了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了相应的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实施效果如何?
(6)学校是如何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分配政策是如何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
(7)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三、教学资源
此项目含五个要素: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
要素1: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含三个要素点: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变化情况;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学校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合理比例;是否有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应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的机制;教学经费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优先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是否有强化经费管理的规范性措施,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
引导性问题:(1)学校是如何重视教学经费投入的?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
(3)学校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4)学校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是否将新增经费的50%以上用于实践教学?
(5)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进行经费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如何?
(6)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2: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含三个要点: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学、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
应重点看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是否有政策措施推动教学设施利用率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科研训练等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时,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看设备利用率和伴随行业技术发展情况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虑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引导性问题:(1)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能否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场地、仪器设备以及管理模式可否满足学生进行主动实践的需要?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如何?
(2)学校是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条件与资源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3)学校的课堂教学设施是否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能否适应课堂教学改革要求?
(4)学校的辅助教学设施能否保障服务于教学,优先用于教学,方便师生使用?体育场馆、图书馆、校园网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5)学校辅助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6)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含三个要点: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有专业设置标准,是否有调整程序,是否有专业动态机制,专业结构合理。二是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反映培养目标要求,不应随意变动,有相应的稳定性,特别应关注实践教学的要求是否达到了教育部规定。三是对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新办专业(少于三届毕业生的专业)有什么具体的建设措施。应注意,学科建设不等于专业建设,不能用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要主动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引导性问题:(1)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
(2)学校对专业设置是否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如何?(3)学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4)学校是如何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
(5)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干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6)新建专业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教学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发展态势如何?
(7)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4: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含三个要点: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应关注学校是否加强了课程资源建设,是否有课程建设规划及建设标准,是否有措施,是否有经费,是否有成效,是否开发了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以及是否形成了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教学资源。必修、选修等课程比例是否合理,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引导性问题:(1)学校是否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如何?
(2)学校是如何保障课程资源建设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优秀课程?
(3)学校是如何加强教材建设的?是否建成了一批优秀教材?教材选用程序是什么?如何保障所选用教材的先进性与适用性?(4)学校是如何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成效如何?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5)学校是如何将学科与科研资源及时有效地转换为优质教学资源的?有什么政策与保障措施?落实情况如何?
(6)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5: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含三个要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措施与效果;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社会捐赠情况。
考察重点关注学校是否有整体推进措施,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享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等,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资源。
四、培养过程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要素1: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含四个要点: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保障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及管理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及推广应用。
应关注学校是否形成了符合学校要求的、目标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落实;学校是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能发挥示范作用。
引导性问题:(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学校是如何激励和促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效果如何?(3)学校是如何开展培养模式改革的?取得了什么成果与成效?
(4)学校是如何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取得了什么成果与成效?
(5)学校是如何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取得了什么成果与成效?
(6)学校是如何开展教学管理改革的?取得了什么成果与成效?
(7)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要素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含五个要点: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情况;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小班化教学及分层分类教学情况。
考察要素应关注学校是否对每门课程都制定了课程大纲,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是否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做到科研服务于教学;是否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是否落实了高教三十条提出的推进教学方法创新要求,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是否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此外,还应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评价,充分发挥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性问题:(1)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是如何处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的?(3)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是否有业界人士和学生参与?他们是如何参与的?
(4)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环节是否都能得到落实?(5)学校是否建立了培养方案的监督执行和评审制度?该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
(6)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如何?如何评价?
(7)学校的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执行、评审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含三个要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实践教学考察关注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是否足额开出,应关注魅族实验人数,已确定保障实验教学效果。
实习实训关注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新增教学经费是否首先投入实践教学,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还需制定实习实训方案,胜任的指导人员。
社会实践主要指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下乡等有组织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所进行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设计、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院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
引导性问题:(1)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效果如何?
(2)学校是如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3)学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情况如何?(4)学校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情况如何?(5)学校是如何保障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的?
(6)学校是如何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的?(7)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4: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含三个要点: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考察要素学校是否建立并完善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是否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是否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否采取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否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等。
引导性问题:(1)学校是否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课堂建设?
(2)学校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如何紧密结合的?
(3)学校第二课堂建设效果如何?
(4)学校在第二课堂建设及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五、学生发展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就业与发展。
要素1:招生及生源情况 招生及生源情况含两个要点:学生总体生源状况;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考察学校是否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指标均能反映生源情况。
引导性问题:(1)学校总体生源数量、质量和结构情况如何?(2)学校各专业生源数量、质量和结构情况如何?(3)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质量?效果如何?(4)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如何?
(5)学校为学生在学期间是否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6)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2:学生指导与服务
学生指导与服务含三个要点: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考察学校是否关心每个学生;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学生服务还应考察学生学习指导、专业选择、课堂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贫困生资助等方面的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度;是否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引导性问题:(1)学校建立了什么样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该体系的运行情况如何?学校如何保障这种体系运行的持续性和有效性?(2)学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学生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学生指导与帮扶工作?效果如何?
(3)学校教师如何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参与面与参与程度如何?学校如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
(4)学校学生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如果设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如何?
(5)学校在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3:学风与学习效果
学风与学习效果含三个要点: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对学风考察应关注学校是怎样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学校应有规章制度、组织保障等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
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德”是在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上,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信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智”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上,通过考察试卷水平、论文质量、实践环节、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就业岗位等方面反映出来。“体”学生身心健康。“美”主要看学校是否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是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生对自我成长的满意度主要考察是否能够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感受,建立了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评价机制,以此作为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引导性问题:(1)学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如何?
(2)学校是否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学生是否能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诚实守信,考试违纪、抄袭作业等现象不断减少?
(3)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如何?(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如何?
(5)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与专业培养要求相符合?(6)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如何?
(7)学校在学风建设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4:就业与发展
就业与发展含三个要点: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毕业生创业情况。
考察学校采取了那些有效措施来推动就业工作,就业率、就业质量如何;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友或友人部门的跟踪、反馈机制。就业率可统一规定为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一是通过毕业生就业方式,了解岗位分布、就业面向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如何;三是就业岗位适应性与发展机遇如何;四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引导性问题:(1)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如何?
(2)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3)学校是如何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与岗位建功立业的?(4)毕业生在社会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优秀校友?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如何?
(6)学生的专业发展是否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合?如何评价?
(7)学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六、质量保障
此项目含四个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改进。
要素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此要素含四个要点:质量标准建设;各系(院)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考察点一是学校确定课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二是学校提供了相应的财、物条件保障;三是学校有组织保障机构;四是学校有效开展了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及时收集教学信息;五是学校能及时反馈信息,调节改进工作。
引导性问题:(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模式是什么?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是什么?
(2)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否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人员落实?
(3)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如何?是否进行定期评价?如何评价?
(4)学校是否具有健全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并明确各组织机构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职责以及相互关系,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到位、顺畅高效地开展?
(5)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是否满足质量保障要求?
(6)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2:质量监控
此要素含两个要点: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否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价、评学制度;是否开展了自我评估,包括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评估等;还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引导性问题:(1)学校是否规定了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过程,并采取有效方式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是否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的教学工作评估?
(3)学校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和已参加的外部专业评估的情况如何?
(4)学校是否形成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
(5)学校在质量监控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3:质量信息及利用 此要素含三个要点:各系(院)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质量信息公开及质量报告。
考察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是否把常态监控的信息和自我评估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引导性问题:(1)学校质量信息统计与分析的内容、途径及方式是什么?
(2)学校是否建立了制度,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例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
(3)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与途径是什么?是否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执行情况如何?
(4)学校是否按教育部要求及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5)学校是否及时采集并上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6)学校是否还用其他方式在不同层面与范围内发布人才培养质量信息?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如何?
(7)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与公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要素4:质量改进
此要素含两个要点: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针对目前学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有效纠正与预防措施。重点察看学校是否有组织机构负责质量监控;是否有政策和经费保障质量;是否有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
引导性问题:(1)学校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机制是什么?(2)学校是否针对潜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将会导致质量问题和形成薄弱环节的根源,防止产生质量问题、出现薄弱环节?
(3)学校是否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导致质量问题和形成薄弱环节的根源,防止再次产生质量问题、出现薄弱环节?
(4)学校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实施质量改进,并对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5)学校教师是否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改进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6)学校是否针对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7)学校是否针对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以来,已参加的外部教学评估(例如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8)学校的质量改进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七、自选特色项目
学校在以上六个项目之外,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自行选择特色鲜明的项目,作为补充审核的内容。自选特色项目应该详细说明学校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怎么样,今后怎么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等。
第三篇:关键评估要素解析
佳木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关键评估要素解析及需要提供的材料
一、领导作用
原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改为领导作用,增加“校园稳定”一项关键评估要素。突出领导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重视程度,强化内涵建设和培养特色。主要看领导决策中的作用,怎样作出决策,实施怎么样,效果如何。
重点考察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强调5点:
1、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2、健全有力的制度保障,执行情况良好。
3、教学直接投入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大。
4、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
5、校园环境建设对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影响。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科研处负责)⑵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科研处负责)⑶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教务处负责)⑷学校在校生统计一览表及佐证;(学工处、各系负责)⑸学校专业设置一览表及专业设置相关材料;(教务处、各系)
⑹学校近两年经费收支预决算表;(财务处)
⑺学校近两年教学经费支出占学费收入比例统计表及佐证;(财务处)
⑻学校校企合作企业统计表及校企合作协议等佐证材料;(就业处、各系)
⑼学校教改试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材料;(教务处、各系)
⑽学校领导听课情况统计及记录本;(教务处、督导室、质控办)
⑾校园文化展现。(宣传部、学工处、各系)
二、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关键评估要素,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质量。重点考察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机制、支持政策及运行效果。
专任教师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两个方面考核,基础课教师强调学历和职称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及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强调双师素质,实践锻炼。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超过2个月;专业带头人强调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力、社会资源整合力。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应该达到90%,一般院校80%。
兼职教师: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
课程的比例逐渐提高(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应达到50%,省级40%,一般院校30%),并注重对他们教学能力的培训。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组织人事处)
⑵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汇编(教师学历提升、理论培养、实践锻炼、双师管理、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管理等);(组织人事处)
⑶教师管理制度的运行材料;(教务处、组织人事处)⑷专业课教师实践锻炼情况统计分析汇总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各系)
⑸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任务统计表;(教务处)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统计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教务处)
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支出情况统计表;(组织人事处、财务处)
⑻学校兼职教师聘任情况统计表及协议;(组织人事处)⑼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组织人事处)⑽双师结构教师情况统计表;(组织人事处)⑾教师科研与教研情况、社会服务情况统计表。(教务处、科研处、各系)
三、课程建设
由原来的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突出了课程建设内
容。重点考察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
课程内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重点考察课程模式改革。
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主讲教师: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资料:选用优秀新版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教辅资料充足,手段先进。
通过说课和查阅资料、深度访谈来进行考察。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教务处、各系)
⑵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汇编及运行材料;(教务处、各系)
⑶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教务处)
⑷学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情况统计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⑸学校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相关材料;(教务处、各系)
⑹学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情境建设情况统计表及佐证;(教务处、各系)
⑺学校多媒体教室及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情况统计;(教务处、各系)
⑻学校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情况统计表及相应的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⑼有专业背景的校内基础课程教师情况统计表及佐证;(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各系)
(10)学校课程建设立项及成果获取情况统计表及佐证。(科研处)
四、实践教学
由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突出了实践教学。
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覆盖率高,平均不少于半年。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考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有专
项经费保障,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双证书获取: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考察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和高级证书获取率。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实践教学方面的制度汇编及运行的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⑵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分配统计表;(教务处、各系)
⑶学校各专业顶岗实习时间统计表;(就业处、各系)⑷学校校外实习基地情况统计表及运行管理材料;(就业处、各系)
⑸学校校内实习基地统计表及运行管理材料;(项目办、各系)
⑹实践教学人员分类统计表及佐证;(项目办、各系)⑺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情况统计表;(项目办、各系)
⑻学校与企业合作情况统计表及佐证;(就业处、各系)⑼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使用情况统计表及相应的分析材料;(项目办、财务处、各系)
⑽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统计表及佐证,各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情况统计表及佐证;(实训鉴定处、各
系)
⑾学校实践教学改革性材料。(教务处、各系)
五、特色专业建设
原一级指标“特色创新”改为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目标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及成效、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效果、专业特色定位与凝炼。
学校应建立专业建设体系:包括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等。专业建设要有经费保证。
要建好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
主要通过专业剖析、深度访谈、查阅资料来进行。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制度汇编;(教务处、各系)⑵人才培养方案汇编及专业设置、人才需求与就业岗位跟踪调研等材料;(教务处、就业处、各系)
⑶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各系)
⑷特色专业在校生数及年招生规模的变化情况、计划完成情况;(招生办、各系)
⑸各专业合作企业基本情况及佐证;(就业处、各系)⑹专业教学团队基本情况及佐证;(教务处、各系)
⑺特色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情况及佐证;(就业处、各系)
⑻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及佐证;(教务处、各系)⑼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及佐证;(教务处、各系)⑽特色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情况及佐证;(实训鉴定处、各系)
⑾特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及佐证;(就业处、各系)⑿特色专业经费使用情况及佐证;(财务处、各系)⒀特色专业改革成效材料;(教务处、各系)⒁特色专业社会服务材料;(教务处、各系)⒂特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参加技能竞赛情况;(就业处、教务处、各系)
⒃ 专业特色佐证材料。(教务处、各系)
六、教学管理
主要包括管理规范、学生管理和质量监控三项内容。
管理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教学运行平衡有序。
学生管理:管理队伍结构合理,制度健全,校园文化良好。
质量监控: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完善、机制运行与效果良好。
考察重点:
(1)主要看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质量与水平,管理队伍建设状况。
(2)教学制度与运行管理,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专职招生就业指导人员、专职督导、专职教学研究人员等。
(3)教研室建设与教研活动制度的建立与执行。(4)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相关部门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了解、评价与执行情况。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汇编;(教务处、学工处)
⑵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运行的过程性材料;(教务处)⑶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统计表;(教务处、督导室、学工处)
⑷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的经验性材料;(教务处、督导室、质控办)
⑸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质控办)⑹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研究情况(立项、成果获奖);(科研处)
⑺学校教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性材料;(教务处)⑻教研室教研活动制度及教研活动的情况;(教务处、各系)
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活动材料;(宣传部、学工处)
⑽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行情况。(质控办)
七、社会评价
主要包括生源、就业和社会服务三项关键要素。
生源:第一志愿上线率与报到率高。
就业: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生薪资高。
社会服务:学校对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等效果良好,社会回报高。
考察准备的参考材料:
⑴近2年学校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情况(总体与各专业);(招生办)
⑵近2年学校新生报到情况(总体与各专业);(招生办)⑶近3年学校录取平均分数、最高分数、最低分数;(招生办)
⑷近3年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情况(总体与各专业);(就业处、各系)
(5)毕业生薪资收入情况统计表;(就业处、各系)⑹学校开展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情况;()⑺社会捐赠学校仪器设备情况;(财务处)
⑻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收入情况及佐证;(财务处、各系)⑼学校办学特色与社会声誉材料(宣传部)。
院领导:
1、区域经济(或企业、行业)发展对我院所设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情况。
2、学院办学目标与定位,人才培养工作的理念。学院发展建设的规划,您对目标实现可能性作怎样的估计?依据是什么?
3、学院对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哪些具体决策,效果如何?
4、学院在经费收入及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方面的情况。学院是怎样分配资源(经费、教职工、场地设施、人员引进聘用、奖励、奖助学金)?
5、学院近年来的改革措施及效果,学院领导对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下一步工作思路。
6、学院领导班子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情况,中层干部精神面貌状况,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状况。
7、学院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8、结合您的分工,谈谈您所主管的工作或部门的现实情况,你认为重点应抓好哪几项工作,优先顺序如何?目前的成效如何?下一步工作思路。
9、您是如何监控工作过程的?抓哪些主要信息?这些信息如何获取?试举例说明。
10、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组织人事处:
1、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所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如分配制度改革;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评定、引进、培养、奖励措施;新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及下企业实践等的政策)。
2、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状况,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情况及社会服务情况。学生对师资的认可度。
3、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情况。
4、学院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行政、教学、学生管理队伍情况。
5、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建设设想。
6、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主要措施。
7、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教务处:
1、组织机构、人员分工、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考试与学籍管理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2、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分工和配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学生和师资管理方面)。
3、教学质量管理状况;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建立与实施状况(包括目标确定;贯彻预防为主实时调控持续改进的措施与效果;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的事实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本院教学质量的基本估计(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机制、主要措施,怎样实施,执行的效果)。
4、实践教学管理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校内、外实训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为地区或行业服务状况)。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文件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技能考核、校企合作机制、“双证书”实施情况、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实训设备管理、技能鉴定站(点)的履盖率、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情况、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成效。
5、专业(群)建设与改革思路。
6、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的思路;课程建设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针对性,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及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课程(含实践课)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的状况。
7、省级、校级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思路与成效。
8、学生顶岗实习的落实情况,工学结合开展情况,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情况。
9、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校内外兼课、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
10、从侧面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状况,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情况,校企合作情况,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及社会服务情况,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措施情况,学生对师资的认可度等师资方面的问题。学籍管理与奖惩制度实施状况。
11、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是多少?生均数有多少?近3年教学仪器设备增长与更新和现代技术含量提高情况。
12、实验室、实训基地、计算机、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基本情况(包括设备及使用、为社会服务等)和利用率。
13、学校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及其效果;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参加社会鉴定状况;双证书获取情况(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比例与质量)。
14、我院的职业鉴定站具备哪些类型(别)的鉴定资格,在所具备的资格中对本校所设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证书的覆盖情况。
各系(重点是系领导、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等):
1、人才需求社会调研,专业岗位群分析,专业建设和设置专业方向的情况,专业(群)建设规划与改革思路,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情况。
2、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情况。(本专业学生针对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课程来支撑?实践课程与能力训练是如何强化的?)
3、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如何制订的?依据是什么?做过怎样的调研与论证?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4、专业建设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情况,专业教学改革及试点工作的做法与阶段成果。
5、课程建设和课程总体结构落实培养目标的状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课程建设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情况及其效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改进的设想。
6、教学研究立项与管理、教学研究成果情况。
7、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教学团队建设(含双师型教师、新教师的培养)情况。
8、系级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情况与问题。质量控
制的环节有哪些?
9、专业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和工作职责有哪些?
10、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和参加社会鉴定状况,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落实与管理)及双证书获取情况(双证融合及双证书获取的比例与质量)。
11、在素质教育方面,系里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系里开展的工作及其效果,系内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分工与配合状况。
12、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的状况;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措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与运行。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情况(包括为地区或行业技术服务与对外培训情况,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等情况)。
14、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用人单位的评价怎样?学生的反馈意见如何?
15、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你对本专业的发展何思路? 财务处:
1、近3年教育事业费及专项经费拨款、学费收缴、教育事业费预算决算、日常教学经费、师资培训经费、图书资料费、教研教改经费、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的经费
投入状态。
2、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的比例。
3、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
4、经费收入与支出方面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设想。图书馆:
1、馆舍面积、藏书册数(含电子图书、适用图书册数)、阅览室座位数(含电子阅览室)及开放时间。
2、馆藏图书种类、内容的构成及比例,与本院所设专业的适应情况。
3、近3年图书册数与经费增长情况。
4、图书生均年流通量、现代管理技术应用情况。督导室:
1、相关质量监控制度及运行情况、效果。
2、与其它职能部门(教务处、系部)的分工和配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方面)。
3、学院在教学方面的情况(包括两建情况、教科研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团队素质与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4、本院的督导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科研处:
1、我校开展科研的情况、高职科研观念
2、科研管理的制度、执行情况;
3、科研、教研的成果等。
4、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措施和成果
5、学校科研队伍建设情况
6、高职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进展情况及主要问题。
7、研究成果及对本院人才培养工作指导的效果。学生处:
1、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分工、全校学生管理组织系统构成。
2、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校系两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
3、班主任及辅导员工作状况、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在学风建设和教学信息反馈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与奖惩制度实施状况、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学风建设和教学信息反馈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获奖情况。
5、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及配合情况(学生及学生宿舍管理;体育、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
6、勤工俭学的困难学生资助及贷款工作情况,奖学金 的发放情况。
7、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
8、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的实施状况。
9、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及建设情况。
10、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本估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团委:
1、学生社团的组成、管理情况,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课外活动情况。
2、学生会及学生党、团组织及建设情况。
3、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开展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4、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的实施状况、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及建设情况,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本估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招生就业处:
1、机构设立的时间、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相关制度、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其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
2、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状况及与
专业改革的关系;
3、开拓就业市场状况;学生就业咨询指导工作状况;
4、学生就业岗位情况(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近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5、社会、家长对学校及学生质量的评价。企业(行业)及社会对学校的回报情况。
6、开拓生源市场和招生宣传工作状况、近3年招生计划及其完成情况、录取新生报到率、新生素质调研工作开展情况与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及配合情况。
7、就业方面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关系、与全校各班主任及辅导员的工作关系
8、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工作开展情况,毕业生跟踪调研情况 有关教师:
A、专任教师:
1、高职教育观念、对16号文的理解与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2、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熟悉情况。
3、所任课程定位,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涉及的课程有哪些,面向的工作岗位(群)能力、素质要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的做法效果,所任课程是如何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
4、学校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与效果。
5、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6、学校对教师进修、提高双师素质等师资培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7、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
8、本人参加进修、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情况。
9、骨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工作职责有哪些?本系(部)有哪些专业带头人(课程建设负责人)与骨干教师?教师梯队建设情况如何?
10、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情况如何?
11、你认为学校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改进的思路。
12、学校在教学研究立项与管理方面的政策有哪些,你所了解的学校教学研究成果有哪些?
13、作为专任教师,你认为在工作方面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怎样提高最有效?希望学校能给予怎样的支持?
1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情况 B:专业课教师:
1、专业建设情况,本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果?进行了哪些教学改革与试点?
2、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情况。
3、专业课教师为地区或行业技术服务与对外培训情况。
4、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熟悉情况。
5、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做法及其效果;学校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与效果;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情况;学校对教师进修提高双师素质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6、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状况。C:实践训练指导教师:
1、实践训练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的状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措施及其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实施状况,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措施,实践教学环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情况。
4、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鉴定状况与通过率。D:基础课教师:
1、有观念认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重在了解,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过英语等级。请谈谈你的看法。
2、你所任课程的建设情况及相关的措施制度。
3、你所任课程的作用,是着重培育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何做好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
4、作为基础课教师,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能做些什么方面的工作。
5、学校在鼓励基础课教师学历、职称方面的提高有什么措施,你对此的看法如何?
6、有的学生认为基础课对所学的专业或日后的就业没什么作用,对基础课的学习不重视,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E:思想政治课教师:
1、“思政课”、“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谈谈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
3、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学生:
1、当年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并报考这所学校的?能谈谈你为什么报考这所学校或专业吗?结合你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本校的各方面情况,谈谈你对这所学校的看法和意见。
2、你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了解请简要说明,你所学的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什么?在获得
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有什么?
3、入学后,有关教师是否对该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而非科目课程进度)进行了详细介绍?你认为是否有必要了解?你认为必须掌握的职业专门技术有哪一些?你认为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的主要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有哪一些?
4、你认为在专业课程中,由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任教大概占多少比例?通过教师讲课,你感觉有多少教师有实际的行业方面的工作经验,上课时能理论联系实际?哪些课程是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实践性课程一般是由什么教师任教?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给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如果有的话请你简要说明行业现状?
6、你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是素质教育?讲述一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况。你所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一些?
7、你在本校学习期间,在以下的考试类型中你参加过哪些类型的考试?(理论课程考试、实验课程考试、实际技能考核、综合训练考试、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其他类型的考试)
8、你在本校参加的课程考试采取的考试形式有以下的哪一些?(笔试、面试、操作、成果(作品)、竞赛、其它形
式)
9、你认为任课教师的总体的教学质量如何?你们通过什么渠道反映对任课教师教学的意见?你对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办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10、你在哪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过实习实训?到企业实习或生产认识有几次?有无专门的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你们的校外的实习实训由什么人员进行指导?
11、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训的情况,你认为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能否满足学习需要?对学校校内外的实践条件有什么看法或意见?
12、你有没有参加过学校(或专业)组织的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实际项目?
13、你所在专业应取得(或能考取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有哪些?你认为本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开展情况如何?是得到普遍重视,融入教学过程?还是只注重考试组织,但与教学脱节?或者没有得到重视,从未组织开展过相关方面的工作?
14、你取得了哪些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佳木斯职业学院迎评办公室
第四篇:项目管理要素
项目管理需要着重控制的要素
一、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五要素
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技术水平,生理 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中五大
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 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 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
2、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半成、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1)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3)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止常施工。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
5)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6)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据统计资料,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总投资的70%或更多,正因为 样,一些承包商在到工程后。为谋取更多利益,不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 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 或半成,或因采购人员素质低下,对其原材料的质量不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还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无法杜绝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 及原材料进入工程施工中,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材料的检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国家在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实际施工中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就能确保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
3、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
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4、机械设备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件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5、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此外,冬雨期、炎热季节、风季施工时,还应针对工程的特点,尤其是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刷等的危害。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策一”。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 “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二、安全控制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2、加强对项目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与资质确认,现场必须有安全员,安全员必须接
受过正规的培训,必须持证上岗。施工中具有良好的安全记录。
3、加强施工技术交底、安全交底,注重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 每个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施工队伍应该针对每个项目的不同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方案。为了确保施工队伍在施工中采取正确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保障项
目的安全,作为项目经理要组织进行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和现场调查。一个合理、有
效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能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得到认真的执行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良好保障。
4、加强安全检查制度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5、加强现场危险源控制,加强施工与生产的协调
总之,安全管理是大事。每个项目经理在每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都必须结合项目本
身的特点对安全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安全管理做好了,才能真正将项目管理搞好。
三、进度控制
1、高度重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是施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拟对工程目标,资源供应和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其空间布置和时间排列等诸方面统筹安排,是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得以顺利
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认真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
现场准备、施工场外准备等,对合理供应资源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
安全,赢得社会信誉都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就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项
目准备,做好施工前准备。
2、按照项目合同工期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按合同工期,完成施工任务,这既是合同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在这一点
上,建设单位(业主)同施工单位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加强施工进度控制,确保合同工期履约,是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没有
计划,就谈不上控制,控制就是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找出期间的偏差,然后进
行反馈调整。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就是确定一个控制工期的计划值,并制定出保证计划
实现的有效措施,保证工期计划合同工期的完成。
3、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依据长期从事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和施工进度控制理论知识,笔者认为,项目施工计
划的编制依据:
(1)本项目的工程承包合同。合同中工期的规定是确定工期计划值的基本依据,合同规
定的工程开工、竣工日期,必须通过进度计划来落实。
(2)本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这个资料明确了施工能力部署与施工组织方法,体现了项目的施工特点,因而成为确定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目标计划的基础。
(3)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计划,项目进度计划是企业计划的组成部分,要服从企业经营方针的指导,并满足企业综合平衡的要求。
(4)项目设计进度计划。图纸资料是施工的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必须与设计进度计划相衔接,必须根据每部分图纸资料的交付日期来安排相应部位的施工时间。
(5)材料和设备供应计划。如果已经有了关于材料和设备及周转材料供应计划,那么,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必须与之相协调。除上述五点编制项目进度计划作为主要依据考虑外,还应注意有关现场施工条件的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气候环境资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情况,辅助生产能力等。还要在编制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之前,对已建成的同类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茺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之前,对已建成的同类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度进行收集,并认真进行分析、整理,列出控制的约束条件,明确影响工期达到强制时限,为编制项目进度作好充分准备。项目管理论坛。
4、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
用来控制项目施工进度的计划应该是优化的计划。计划的优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施工工期、资源投入量与成本消耗量,是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项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的优化,就是通过合理的改变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利用关键工序的时差,科学地调整工期与资源消耗使之最小,不断地改善初始的计划,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寻求优化的项目进度计划。在项目施工中,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成本会不相同。寻求成本最低的计划方案,是施工进度网络计划优化的重要内容。工程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一般说来,直接费用低的计划方案,工期比较长;为了缩短工期,需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施工机械或施工工艺,直接费用往往就要增加;如果不改变效率,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资源的使用强度,那就势必要扩大现场的临时设施和附属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一次性费用的投入,其结果也要导致直接费用的增加。通常项目经理部总是优先彩用那些增加费用不多而缩短工期效果显著的方法。不过,随着工期的缩短,直接费会更快的增加。间接费与项目施工的关系不那么直接,无论现场施工情况如何,每天大体上总要发生那么多费用。工期越长费用越多,费用与工期成正比。
四、成本控制 ⒈加强事先控制的措施。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项目开始前,应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行性。项目成本管理制度一旦建立,必须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或部门任何领导或任何人首先要以身做责。但是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详细具体,包括数量、质量、费用、责任大小、职责范围、奖罚办法、工期、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制度建立越严密越详细越能保证项目进行过程中不出现漏洞,避免建设过程中预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带来的后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具体的操作人员来讲能够有章可循,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才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二是对项目成本费用的进行预测与计划。项目开工前必须作科学的分析论证,预测出完整项目所需要的总成本额,以此作为进行计划成本控制与目标考核的依据。对每一个项目的开展,都应当有精心的预测,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项目部人员应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在建设中严格审批,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三是控制主要材料成本支出。一方面,在数量上,首先把住材料进场关,防止备料过程中材料数量亏吨现象。其次还要避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材料数量的损失浪费现象和料场保管过程中的流失现象,如果控制好材料运行中这“三个环节”完全可以保证材料数量避免亏吨现象。另一方面,在价格上,防止价格偏高现象。首先要了解市场价格以及产地、质量、厂家实力信誉情况,做到货比多家,以最低的价格选购同样数量的材料,既保证质量又达到成本价最低。
⒉加强事中控制(程控制)的措施。
应做到:一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统计分析的管理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施工工艺、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克服质量通病,用杜绝质量事故、不停工、不返工来有效节约成本。安全是获取效益的保证。首先安全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项目安全管理必须要及时进行危害辨识,确定项目中安全管理重点部位,加大安全设施投入,落实管理责任和保证措施,同时项目安全主管经理和安全员要深入施工现场,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工作。要随时检查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情况,与每道工序工艺和技术规范操作情况,控制好管理人员手中的权力,各负其责,检查监督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做到信息反馈及时。
⒊加强事后控制的措施。
进行事后分析是下一个循环事前控制科学预测的开始,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个项目都实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这些措施包括:一是进行成本费用分析。成本费用分析要以施工管理强弱、技术管理高低、材料费用节超、人工费用多少、机械使用费用大小、其他直接费支出情况、管理费用增减、预算收入余缺等为切入点。成本费用分析内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常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偏差原因,提出挖潜措施,改进成本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考核。必须落实项目责任,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
第五篇:园区项目简介
园区项目简介
XX省XXX园区始建于XXXX年3月,项目占地X万亩,涉及XX、XX、XX、XX等九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XX万元,项目XXX公司承建,采用公司加基地加合作社加农户运作模式,是一个集种子选育、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研究、产品收储加工销售为一体化的科技园区。园区现有员工XX名,其中高级职称X人,中初级职称X人;合作社社员XX户。园区设有XX市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植保测报站、气象观测站,承担着省市县农业科研与推广项目。
园区设三个功能区。农作物及果蔬种子选育区。主持完成的“XXX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XX市科技成果一等奖,选育的XX系列小麦品种已参加XX省区试、预试;XX品种XXX、XXX等已推广X多万亩。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共引进小麦、XXX等100多个新、特、优品种,并筛选出X多个极具推广价值的优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X余项。一年多时间以来,园区代训、接受咨询、参观群众XXX多人次;还接待了XX、XX、XX、XX等外市县参观人员XX余人次。工厂化育苗区。建有X栋钢骨架全自动智能温室为主要生产车间,进行工厂化育苗。目前培育名优特蔬菜菜苗近X万株。X亩XXX产品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园区为顺应农业集群化发展新趋势,成立了XXX合作社、XXX合作社,对入社农户提供新品种、农资供应、产品检测、代储冷藏、市场销售等服务。“XXX合作社”,建立了XXX网站,从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信息引导等方面整合资源;建造了储存能力达X亿斤的XX最大冷库,建有两条小辣椒加工生产线,提升了合作社的竞争生存能力。XXXX年以来,“XXX合作社”先后被国家、省级部门授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园区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硬化道路X公里,全部埋设有喷灌管道,达到了沟相通、渠相连;全部实现了耕、耙、播、防、治机械化操作;工厂化无土育苗、拱棚育苗占X%,增温地膜、防草地膜覆盖率达X%以上。
通过近两年的运作,园区亩均效益达到了XXXX多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下一步园区要本着“构筑区域特色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功能区划清晰、主导产业丰富、企业层次提升、管理机制优化,发展势头良好”的思路,拓展规模,把园区建成集经济生产、研究示范、资讯传播、文化教育于一体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