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范文
《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
近期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制定的《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强和推进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引智项目,针对各区域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体现项目倾斜。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实施的五项区域协调发展引智工程包括:
——西部大开发引智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聘请外国专家20000人次,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00项,形成区域创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引智项目。突出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加大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引进专家力度,配合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有针对性地引进外国专业人才2000人次。
——中部地区崛起引智项目。推进中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发展,加大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引智支持力度。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引智项目。支持东部地区发挥优势,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市场配置国外智力资源,建设10个国际智力资源集聚高地。
——主体功能区引智项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支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项目;重点开发区域,重点支持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增强人口集聚能力的项目;限制开发区域,重点支持发展生态环境可以承载的特色产业;禁止开发区域,重点支持生态环境整治项目。
规划说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一批有影响的引智项目,为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国外智力支持。“十二五”时期实施的四项产业转型升级引智工程包括:农业引智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产品 安全生产、检测和农作物种子领域的引智力度,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业引智项目,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精心选择一批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项目,引进2000名高技术外国专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服务业引智项目,在金融、保险、物流信息、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综合交通枢纽有关领域引进1000名高水平有管理经验的外国专家,带动服务业人才培养;软件与集成电路引智项目,重点建设5个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通过出国培训、国际联合研究与办学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将基地建设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来源:赢在科技网)
第二篇:引进国外智力先进经验材料
**市紧紧围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拓宽人才工作的亮点工程抓好抓实。近6年来,全市共申报引智项目近百个,引进外国专家50余人,建立了省级农业引智示范基地2个,“一村一品”示范点3个,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单位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与市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该市智力引进工作连续6年荣获全省先进。
该市的主要做法:
一、前提:健全体系。为了不断推进全市引智工作亮点,切实拓宽引智服务领域,该市坚持做到“五个到位”。领导机构到位,市、县两级成立了引智领导小组。目标措施到位,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列入对县(市、区)人事部门工作考核内容,分解落实申报项目。专项经费到位,市本级财政每年列入预算科目2万余元,保证引智工作的顺利实施。人员编制到位,市、县成立了引智专家管理科(室、股),配备了专门人员。业务人员培训到位,加强了引智干部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做到“三学”、“三会”:“三学”即学理论、学业务、学外语;“三会”即会干、会写、会说外语。
二、保证;快捷服务。为了接待好每一位来**考察或执行项目的外国专家,在专家到来之前,召开公安、安全、外事、交通等部门协调会,通报外国专家基本情况以及专家在我市工作、生活安排,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确保专家在鹰期间万无一失。为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事前我们都和用人单位商量,制定周密细致的工作计划和接待方案,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专家工作,同时了解专家饮食起居习惯,尽可能地为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生活条件。有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根本:解决难题。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要在**灵活运用、开花结果,必须与**相关产业相融合,有针对性地解决项目单位的技术难题。南方照明有限公司是该市的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为解决了灯管设计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聘请了荷兰、日本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使烤管的速度和温度100小时内光衰下降0.5%,灯管整体合格率和灯管质量明显提高,公司的灯管玻璃加工、运输破损率由过去的1.3%下降至0.5%,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为公司节省资金50多万元。
市飞鹰农庄、贵溪市河潭镇分别被省外国专家局列为国外优良蔬菜品种、日本幸水梨引进示范基地,江西大忙人实业公司今年被评为省“一村一品”示范点基地。为了充分发挥引智基地的示范推广作用,发展品牌农业,该市在技术服务上积极帮助基地聘请国外专家来基地指导,解决梨的人工授粉、蔬花蔬果的技术和天然果酸生产工艺技术;在资金支持上分别为两个基地给予科技项目立项并帮助申报省级科技项目,帮助联系落实新品种的引进,推动了全市品牌农业的发展。
多年来,该市坚持“一企一策”,灵活、有效实施“柔性”引智。采取调入或兼职、短期聘用、定期服务、项目开发、技术入股、合办企业等用人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和智力。**三川有限公司与深圳、济南等多家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开发的公司进行联合,使主打产品水表成功与电信信息技术嫁接,实现了“普通水表-远传水表-网络水表”的技术跨越,单只水表售价由原来的20元上升到400元。
第三篇: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总结
德力西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同行业中唯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三个认证的企业。1999年以来又先后经国家批准成立进出口有限公司,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德力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5月10日,jzm总书记亲自视察了德力西,对德力西的发展经验和创新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企业也先后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中国最大低压电器出口基地等。截止目前,公司在市引智办及省外国专家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结合自身的海外渠道,先后共引进了7位外国专家,完成了xxxx重点引智项目,产生了近五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并对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起到很好的促进催化作用。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任何工作的开展,除了要有好的工作方法和融洽的工作环境外,能得到上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为重要。多年以来,公司的决策层领导在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上态度明确、思路清晰,认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借脑”方式,开展好这项工作会产生很大的连带效益,如通过外国专家及时准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其所在国同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方法、市场需求状况等信息,以便于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小组,主任由常务副总裁兼任,成员由总裁办主任、人力资源总监、技术总经理及公关接待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司其责、政令畅通,以确保引智项目全部能得以有效实施。
二、充分利用外“脑”。公司目前已实施的引智项目全部为技术项目,所引进的均为技术型专家,为了使专家在公司进行技术指导时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其智力,每引进一位专家,公司都专门请其作一次专门的培训讲座,主讲内容涉及国外的技术信息、管理方法、营销模式、贸易法律等方面,以使公司详细了解情况,制订相应对策,为应对加入WTO打下基础。
三、多渠道引智。利用合资合作关系,邀请外国专家指导,是公司引智的第二途径。技术的更新,可以帮助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加大产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同时,通过多种途径,邀请公司的合资(外方)公司或有出口业务合作关系的外方公司的技术、管理专家给公司进行指导。因为对方与公司有一定的共同利益联系,故这些专家的建议往往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使公司受益。如与我公司有合资合作关系的日本河村电器株式会社,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符合高品质的市场需求,专门派技术专家来我公司进行现场指导,进而有效地缩短了我公司与国外先进企业在技术与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四、建立牢固的感情纽带。对于这些有一定成就的外国专家,他们注重的往往不是金钱,而是一份价值的体现,一份真挚的友谊。从实施第一个引智项目开始,公司始终以“情感留人”的方式与外国专家加强思想沟通,开展文化交流,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如我公司引进的荷兰飞利浦公司高级顾问、照明专家范德·马克先生,曾两次专程为解决公司节能灯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而不辞辛劳。在这里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表述:“在未来中国之前,我就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慕名已久,今天在德力西终于让我有了切身感受。虽然中、荷两国文化差异较大,但我们在一起工作总能默契配合,坦诚相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非常珍惜这段难得‘缘’份,今后,我会时刻想念德力西。”时至今日,范德·马克先生仍经常性与我公司保持着联系,及时为公司提供一些产品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此外,还通过一些特色馈赠方式,以表达公司对专家的谢意,从而加深双方的友谊。如去年法国专家菲利·杰克斯先生在工作任务完成即将归国之际,接受我公司赠送的德力西吉祥物——一头做工精美的小银牛时,他高兴地说:“Thank you of your gift, I will never forget this friendship.”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今后我公司将在拓宽引智渠道,选择引智方式及扩大引智范围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在引智渠道上,实行“公引”和“私引”两条渠道并行。“公引”就是继续借助外国专家局引进专家,“私引”就是利用公司自身的信息渠道进行引智,如通过与我公司有联系的海外侨胞、国外公司、友人等的帮助进行有针对性的引进。在选择引智方式上,一是实施政府资助的引智项目;二是通过与我公司合资的外企或有业务合作关系的外企进行协议引进,即在双方签订的合资合作协议上列入此项内容;三是进行高薪聘请,即通过技术入股、专利买断、高额年薪等形式进行引智。扩大引智范围就是从现在单一的技术项目扩大到经营管理等项目上,全方位地引进国外智力,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公司充分借助各方优势,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我们相信,引智工作将会做得更好,同时也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一年四月三日
第四篇: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材料1
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先进集体材料
甘肃省体育战线引智工作“领头羊”
——甘肃省体育工作第一大队
甘肃省体育工作一大队作为我省竞技体育工作的一线单位之一,肩负着我省摔跤、柔道、田径、曲棍球、垒球、武术等体育项目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和在国内外各类竞赛赛场上为甘肃2千多万父老乡亲争得荣誉的重任。尤其是自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成功,全国各省份之间在各项奥运参赛项目上竞争更呈白热化之势,面对当前全国严峻且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形势,为使我省竞技体育工作逐步缩短与发达省份存在的差距,保持本省竞技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省体工一大队紧紧围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引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以及与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思想。自 年,依托省外国专家局为省内教、科、文、卫、体等系统行业所搭建的引智平台和创造的良好引智条件与环境,并在省外国专家局对体育行业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引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逐步开始走“引智搭台,体育唱戏”的竞技体育发展之路。随着省体工一大队引智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国内外高水平运动技术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本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工作方针开展引智工作,引智过程中准确定位我省具有优势或潜优势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引智对象的选择,结合我省省情与单位实际情况,杜绝为引进而引进或随大流、一拥而上的引智思想倾向,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通过省外国专家局提供的引进渠道,先后聘请了俄罗斯、外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高水平专项运动队教练员与高水平陪练人员前来有针对性地对我省男子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男子曲棍球进行执教和陪练,由于定位准确,项目对口,引智工作收效显著。期间,男子自由式摔跤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一举获得69公斤级、74公斤级别的2枚金牌,成为全国参赛队伍中唯一在同以项目中获得2枚金牌的队伍,另业内人士刮目相看,九运会之后,再接再厉在一年时间里,共有5人次分获全国各类摔跤赛事的冠军,十运会中,男子74公斤级别项目再次全国夺冠,之后,又在全国冠军赛上再获同一项目的全国冠军。由于在男子自由式摔跤各项目突出的运动成绩,其中部分优秀运动员代表国家分别参加了世界锦标赛、亚洲锦标赛、亚洲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洲际比赛,取得亚洲冠军1次、1个亚洲第四、1个世界第七。这一项目已成为了与我省曾被誉为“陇原铁骑”的自行车项目相提 并论的常胜之师。目前,省体工一大队一名自由式摔跤重点运动员入选了国家奥运集训队,有望参加2008年奥运会。由于引智效果明显,为了更好地巩固项目优势地位,从而力争完成省委、省政府对我省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又先后编制并向省外国专家局申报了《男子自由式摔跤奥运夺金计划》Ⅰ、Ⅱ,其中第一期项目计划已经得到省外专局的审批通过,并且省体工一大队曾在2001年申报的《自由跤教练项目》入选我省参加全国引智工作成果展、次年被省外专局评为全省引智工作先进单位,所聘请的外籍专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敦煌奖”,对引智工作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男子曲棍球对也是我省的传统优势项目,项目开展的早,始终与全国其他省份同项目之间保持着较大的领先优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取得过辉煌的战绩,但在一段时间内随着队伍的新老交替,队伍成绩相应出现了滑坡,正是在这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省体工一大队及时地从引智工作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了效果,瞄准曲棍球水平世界领先,但国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巴基斯坦,引进了外籍高水平教练员,通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我省男子曲棍球项目又重新回到了全国领先地位,现今成年男子项目始终位列全国三甲行列,并于2006年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了我省男子曲棍球队为班底的新一届国家男子曲棍球队,取得了多哈亚运会曲棍球项目 银牌,创造了国家级男子曲棍球队历史最好成绩,截止目前,我省现有5人备战奥运,刷新了我省在历届奥运会单项中入选人数的记录。
在欣喜之余,我们并没有为取得一时的成绩而满足,则是将眼光放长远,在引智工作实施过程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摸索出一条“自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统筹发挥国内培养的人才和海外引进人才的作用”的引智思路。把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在扶持重点的同时发掘优势,兼顾潜在,尤其重视项目队伍的教练员培养,充分吸收消化国外先进运动技术理念与训练手段,培养出了多名高级、国家级自主性教练员人才,目前这些人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加强项目队伍的梯队建设,使得各项目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运动员,为我省备战十一运会,奠定了扎实的后背人才基础。
在取得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正是引智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是得益于,省体工一大队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认识、对引进国外智力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的充分理解、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引智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对在新形势下我省竞技体育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 有效运用。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及时掌握引智方针政策、注重引智对象的选择与实效、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运用正确的引进渠道、建立健全各项引智制度、不断加强与提高业务素质、严格规范工作程序是对省体工一大队开展引智工作的最好诠释。省体工一大队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自身担负的竞技体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省体工一大队做为竞技体育一线的单位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适合本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需求引智资源,不断强化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中所能体现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提高行业自身素质,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省体工一大队有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省外国专家局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推进我省竞技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甘肃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好甘肃省体育战线引智工作的“领头羊”。
第五篇: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_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工作安排
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
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三、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 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四、相关报道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
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来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月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
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
权威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新亮点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建议》实际上是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校音定调”,体现了执政党对今后5年发展的思考和部署。
在《建议》绘制的5年发展蓝图中,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什么是科学发展?就是4个更加、一个促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把科学发展具体化了,指明了今后5年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强调‘加快’,可以说,‘加快’是主线中的主线。”辛鸣说。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只有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认真落实相关要求,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年规划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十二五”规划将与以前的规划有很大不同,过去更强调“国强”,而现在则十分注重“民富”。
这意味着,“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年规划。
在经济增长方面,未来5年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次未提GDP增长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这次目标中没有出现GDP指标,而是说平稳较快发展,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这将是“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重大区别。
对发展速度的要求在降低,对发展内涵的要求却在提高。
在9月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致辞中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应对经济
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和挑战所需要的新理念,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明确的方向性描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此外,“十二五”将更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年初“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毋庸讳言,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
“在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时,加了一条要‘普遍较快增加’,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是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倡导的发展方向,此次特别强调‘普遍性’,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具体回应。”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告诉记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已到了抓紧解决“民富”问题的时候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社会问题可能都要激化,而且我们现在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专家们看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既是一件民生大事,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这么多年来提出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钱不多。”辛鸣说,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依靠出口,缺乏可持续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表示,“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调整为重点。“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分配的改革。只有民众普遍性地增加了收入,才有可能改善消费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
所以《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消费摆在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位置上。
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就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结束当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正式出台。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显然,“十二五”成为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中央高度重视。2009年5月,国务
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我们必须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国家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金融危机过后,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开始朝着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齐头并进
“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没有改变。与此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今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宏观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未来一二十年中国最大的内需在哪里?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城镇化。”
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新增城镇人口3亿以上,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支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也表示,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余地和空间很大;新农村建设需求也很大。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不仅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而且是别的国家没有的、我国将长期存在的发展优势。只要把握好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这“双轮驱动”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是中国的特有优势。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却严重滞后,就业难、收入低、房价高、看病贵、保障弱,成为百姓面临的突出难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发出了解决问题的积极信号。
加强社会建设,首先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本次建议更加关注民生与共同富裕。“在政策上体现为两个比重的提升:居民收入占社会整体财富分配比重提升,劳动收入占整个收入比例提升。‘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在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更多”。
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周天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通过建立工资协商制度,提升劳动者的地位,为提升劳动收入在整体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国民财富增长机制或者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再次,通过税收缩小收入差距。降低中小企业税收,鼓励创业,提升中
小企业劳动者收入水平,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建设,才能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周天勇说。
加强社会建设,还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此,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应该想方设法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建立更多元的利益平衡和表达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完善社会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基础。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界处,中国经济问过去,问未来。
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十一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大格局中,“十一五”是党的十六大明确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
本世纪头2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一五”的5年被历史赋予了“承前启后”的基本特点:既要承继前一个五年计划、甚至前几十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又要为后10年的发展打好基础。
回眸我们即将走完的这承前启后的5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5年不断攀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5年,我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就要求“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要达到7.5%左右。从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又实现了10.6%的增长。
这5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GDP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排位从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三位,今年已超过日本排到第二位。中国经济的分量在加重,中国经济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这5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条件得到改善。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10.2%和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和3个百分点。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
5年经济的长足进步,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完成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二五”中国经济仍然要平稳较快增长
走进“十二五”,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建议》所指出的,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中国还行进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我们的人均GDP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排在第99位,我们的工业整体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到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
人,广大的中部、西部地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起步不久……特别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中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落后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所说:“我国的发展蕴藏着最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中国机遇仍在,而且经过“十一五”,经济发展和国力都处在了更高的水平,更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为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走进“十二五”,中国经济毫无疑问进入了关键时期。今后5年的发展直接关系到2020年能不能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议》提出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这个目标首先要求发展。无论是从增强国家实力,还是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角度,中国都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机会,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个目标还要求增长的稳定。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要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克服由于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而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
这个目标更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虽然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我们消耗的资源过多,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企业的效益和水平整体还不高。所以,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这是一个淡化了GDP增长速度指标的目标,这是一个不论快慢却论质量、讲平衡的目标。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又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5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问题,要害是如何认识发展速度。按照‘翻两番’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达到7%的平均增长就能够实现目标。现在各方对发展速度的预期没那么高了,这是好事,但并不是速度下来了发展方式就转变了。我们不能靠调整速度来转变发展方式,而是要靠改革。例如,必须理顺资源产品价格,才能真正推动企业实现集约发展,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才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等。”
在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当前,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今后5年,要提高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种风险,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十二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扩大内需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21世纪的前10年,加入WTO后的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也屡屡经受着世界经济狂风暴雨的冲击洗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丰富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内容和手段;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外需急剧萎缩,加快了我们启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只有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才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世界经济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只有立足于拉动内需,才能让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扩大内需是首要任务,而扩大消费需求则是这首要任务的重中之重。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认为:“扩大内需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办法,也是让老百姓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实际利益的办法。过去谈增长,没有把消费提到很高的位置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实际上导致了增长和分享不同步。只有增长没有分享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要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必须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张晓晶说,做好扩大内需这篇文章,投资一样很重要。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更要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投资要进一步向民生倾斜,扩大投资要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最终需求。
从“十五”到“十一五”,我们收获了科学发展观;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我们交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初试答卷;进入“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