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欣赏
对音乐的感悟
商学院05级物流管理(1)班
郝鹏涛
学号:20056202147
音乐这个词其实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她的确切含义,但是我敢说没有人不喜欢音乐的,至少是没有人没欣赏过音乐的。当你开心的时候,欢快的旋律可以让你更加舒畅;当你忧郁的时候,凄美的乐曲同样能让你产生共鸣。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当你用心感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多了更多的韵味……
夜深人静,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耳机中悠悠响起《梁祝》丝丝缕缕的乐句,四周泥土的气息缠绕着迷离的旋律,化蝶,仿佛就在眼前……冷风渐起,当《十面埋 伏》的厮杀生充斥了你的耳朵,悲壮、凄凉,战场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再现与眼前,西楚霸王一世英雄……或许也是一种落寞的无奈……
我喜欢音乐,通过这学期音乐欣赏的学习,我更深的理解了很多。我经常独自听着音乐,尤其是古典色彩的旋律,总会有一丝丝诗意的灵光在我的脑中闪 现……秋风萧瑟,落花随波,流水潺潺,《天空之城》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美丽与动人,当你的思绪展开洁白的翅膀,那飞翔的目的,不正是人们所追寻的天空之 城吗?
我希望我对音乐的热情会永远持续下去,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音乐,体会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忧伤,同时我也相信我会有更多机会欣赏到世界各地的音 乐,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步入音乐的创造的奇妙世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命更好的诠释……
真正的感受并不在乎字数的多少,我热爱音乐所以我不会去网上复制粘贴,谨以此文章表达我的切身体会。此致
敬礼。
第二篇:音乐欣赏
我的大学—音乐欣赏课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赵兴元
(内蒙古科技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09-1班)
摘要:音乐不只是由音符堆砌起来的一段乐曲而已,音乐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我们只有通过音乐的律动听出作者的思想,接收到他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才能对音乐有一点的理解。大学通过音乐欣赏这门课程,让我们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平衡,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体验;启示;思考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拒绝音乐,音乐就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没有国界,没有高低贵贱,而且没有止境。世界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风格的音乐,在中国国内不同地方如今也都留存着具有悠久历史、不同特色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因为地域的关系各成一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各种音乐的继承者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吸收融合其它音乐的特色优点。在加上像“青歌赛”这样大型的比赛的举行以及通过媒体的传播,不同形式的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见,了解。音乐的形式丰富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欣赏音乐的知识,我们也只是音乐世界的一个旁观者而已。音乐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并没有被我们提炼出来。就像马克思所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高校学生大学生活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相关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上完了音乐欣赏课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大学音乐欣赏课的理念是什么
一般的综合类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不同于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背景、专业能力都有所区别。那么对于我们综合类的大学的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学音乐,学什么,我们能够学到的内在价值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学分或者只是对音乐欣赏课的一时兴起而去选修了这门课程。我们因该去理解学校开这门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学校是想让我们通过这一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还不健全, 目前的音乐欣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关注, 同时为热爱音乐的学生提
供一个了解音乐世界的平台。
二、大学音乐欣赏课的作用是什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也受到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音乐欣赏已逐步被纳入人文教育的重要行列, 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欣赏课的设置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权利、财富而变得浮躁不堪, 很多学生也在不良文化的影响下变得物质化、功利化。面对这些, 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能够净化心灵的东西, 高校中的音乐欣赏课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意识,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三、大学音乐欣赏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我们经常听见的一些经典的世界名曲。我们只是简单的听过去,感觉到这旋律自己很喜欢,甚至并不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它的作者是谁,更不用说去体会这首曲子里面的内涵了。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老师的播放,以及老师专业知识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作者,以及他的背景,他的风格。当我们再一次听他的作品时可能我们就不是简单的只是听听而已了,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背景来揣测他的情感世界,他此时的思想通过音符穿越时空与我们的心灵来一次美妙的约会。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在音响的运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中隐含着丰富的感情内涵。因此,准确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直接体验。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让我们学生通过一些歌曲、乐曲的聆听,能够辨别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的音乐。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著名音乐大家的作品,贝多芬,莫扎特等。其中包括我们经常听见的《致爱丽丝》、《漫步小夜曲》、《惊愕》等。其中像《致爱丽丝》这样的名曲,我们也许以前并不了解他是贝多芬怎样的一首曲子,但是后来我体会到了这首曲子旋律浪漫婉转,犹如在向某一个人诉说着什么,他应该是贝多芬在向他自己爱慕的女子诉说着自己的感情。当然我们也了解到了中国的古典音乐,对于我们国家自己的精粹,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发扬她,中国的音乐不亚于任何形式的音乐,从传统的那种身着旗袍、正襟危坐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到如今正如火
如荼的发展的新民乐,那种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并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特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包含了欧美文化模式的商品偶像、品牌等观念而形成的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新的民乐演奏形式。我们看见民族音乐在不断发展改革,找寻更加适合现代世界大舞台的音乐模式。我喜欢中国的音乐,喜欢琵琶的悠扬婉转,古筝的柔中带钢,二胡的凄清悲凉。我觉得我们不能丢弃传统的自己国家的音乐,我们必须要让她越来越被人们所喜欢,不只是中国人还包括外国的爱好音乐的人。最后在经过音乐欣赏课的熏陶,我们得到了最大空间的想象与抒发,我们在流转的音乐里找到自己的宁静归属,忘记学习带给我们的烦恼与压力,摆脱内心的抑郁。成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最根本的就是成为一个会热爱生活的人。这是我们可以享用一辈子的,甚至可以传承到下一代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张晓茜,综合类大学音乐欣赏课的价值取向,2011 04 教育研究-音乐生
活
【2】覃贤珊,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及评价方式,2011,08长江大学学报
【3】金华,浅谈高雅艺术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传播与渗透佳木斯教育学院
学报 2011年第2期总第104期
内蒙古科技大学
音乐欣赏课结课论文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09-1班 学号:0962126139 姓名:赵兴元
第三篇:音乐欣赏
一.大学生就流行音乐的理解
流行音乐是一种特殊音乐形式,它的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旋律优美容易记忆、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感。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当中流行音乐已经被大学生所青睐。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有些大学生盲目追随流行元素,沉醉于理想世界之中,流行音乐中所表的达诸多元素,脱离了现实世界。但是我们的校园生活和需要面对的现实并没有音乐中所描述的那么理想化,所以,我觉得,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客观眼光看待流行音乐,不要盲目追随。
音乐就是情感,而流行音乐追寻的是最前卫的脚步,以最潮流的节奏代表现代生活的感情,青春的叛逆和饱满的情感使我们很容易受到流行音乐的渲染,使自己陷入流行音乐的魅力当中。优雅、热情、矿业、率直,或悲或喜、或怨或怜,时而如婉转的甘泉滴露、时而似悲壮的山洪倾泻,流行音乐深深地触碰着我们的心底丰富的情感心弦。
二.为什么说音乐欣赏教育是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逐渐重视提高其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和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音乐欣赏
浅析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及构成特点
摘要: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而中华民族歌剧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区别于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又被称为新歌剧。本文将从分析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剧目,通过不同民族歌剧曲目的题材特点、创作元素选取、民族歌剧音乐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向您阐述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及构成特点。
关键词:中华民族歌剧;发展;构成;综合性艺术
一.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中华民族歌剧的探索
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二)中华民族歌剧的奠基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三)中华民族歌剧的深入探索
深入探索阶段:(1956---196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
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
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
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四)新时期的民族歌剧
新时期歌剧:(1976---)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1.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2.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二.中华民族歌剧的构成及其特点
虽然中华民族歌剧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其在发展中,在中华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格局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试图借助歌剧这种载体,通过外来的艺术形态来反映我国的社会动态、群众生活现实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的代表作有:三十年代的《扬子江暴风雨》;四十年代的《白毛女》;五十年代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六十年代的《刘三姐》《江姐》;以及后来的《护花神》《屈原》《原野》《党的女儿》等等。本文主要从歌剧题材、歌剧的音乐风格及民族歌剧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表现,分析中华民族歌剧的构成特点。
(一)中华民族歌剧的创作元素特点
中华民族歌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从《白毛女》到《党的女儿》,在歌剧的题材选取方面都具备了各自的特点,但题材大多来源于生活,都共同的显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斗争生活和现实写照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1.反映近代历史的革命战争
中华民族歌剧,特别是发展初期和中期,题材大都以民族战争为主,反映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力求解放和自由,要求推翻“三座大山”。这类歌剧革命色彩浓厚,意在激发民族斗志,表彰艰苦卓越和勤劳勇敢的的时代精神,给人民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动人事迹。2.改编历史人物和传统民间故事
这类歌剧大多根据史料记载的英雄爱国历史人物或者广为传颂的民间故事为创作元素,从正面刻画中华民族淳朴、勤劳、勇敢、爱国的传统美德,借以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的民族气节。3.反映人民的内心生活和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歌剧的内容有许多都是描写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美好幸福的行为。如《小二黑结婚》,题材大多农村色彩明显,内容积极,都较深刻的反射出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内心精神世界。
(二)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风格构成
中华民族歌剧具有非常典型的音乐艺术特点。1.中与西的结合
从始至今,中华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都一直处于中与西的交汇点上。一方面是因为人为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充分尊重民族歌剧本体特征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始终建立在“以中为主,洋为中用”的原则上,充分显示出各自民族音乐的独有的民族特色。2.古与今的融合对接
一切文化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中华民族音乐是一条历史长河,从先秦的“十五国风”、汉代的“乐府”到明清的“小曲”,民族音乐形成一条光彩夺目的艺术链条。中华民族歌剧的音乐充分继承了历史音乐文化的优秀素材,一方面,要具有古代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以体现剧作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新时代的新的创作理念、新的音乐元素,真正做到古今一体。例如《王贵与李香香》就吸收了陕西民歌“信天游”的音乐素材。3.新与旧的交叉点
新旧交叉是现代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创作比较鲜明的特点之一。一方面是旧民族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引入现代化思维和多元化精华,包括美声的、通俗的、古典的。《苍原》的音乐创作在这方面可谓范例。它在充分吸收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广泛运用了美声、通俗等各种音乐手段,从而充分显示出新时代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崭新风貌和崭新意蕴。
(三)中华民族歌剧的演唱风格和表现特点
在音乐的表现方面,中国歌剧区别于西方以个人高超的演唱为主的特点,中国歌剧大多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来塑造人物形象,带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视觉。这就要求歌剧的表演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表演功底,用形体动作配合演唱的效果。
在民族歌剧的演唱中,强调年做打中的唱功做功,即演唱和表演、音乐等服从于剧情。由于歌剧剧情的多样化,从而演唱风格也丰富多彩。因为每个演唱者都能博采众长、传承创新,并赋予时代感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独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演唱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抒情为主的唱段中,通常在真切感情的基础上,用纯净明亮的音色、口齿清晰的咬字、婉转的行腔音韵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三.结语
中华民族歌剧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的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歌剧一直沿着“以创作促演唱,以演唱促创作,创作、演唱齐头并进”的道路不断前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歌剧题材创作的多元面貌、演唱过程中字里传情、戏歌唱法的多元融合,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面对21世纪的今天,民族歌剧同许多民族艺术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民族歌剧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汲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借“温故而知新”来实现顺应社会的蜕变。发展是建立在突破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总结中华民族歌剧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分析其结构特点。通过分析中华民族歌剧的多元特点,才能进一步发现新的突破口,借以指导现在和未来把民族歌剧带往一个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马跃《中国歌剧的现状和发展》,《歌剧艺术》,1987.1 [2] 张雯雯.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微探[J].科教文汇,2009.7 [3] 李艳慧.中国歌剧“戏歌唱法”的美学品格[J].中国教师,2009.4
第五篇: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论文
学
院
工
学
院
班
级
水 利 水 电
姓
名
王 多平
学
号
2008162036
二〇一〇年六月冼星海个人简历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也称黑管,民间称“洋箫”),故有“南国箫手”的美誉。1926年春,他卖掉了心爱的小提琴,在朋友的资助下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他师从萧友梅博士和知名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翌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被迫退学。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后来,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进步,于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条件下,他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
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总书记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2冼星海年简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18年
考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
1926年
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
1928年
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琴。此期间,发表有《普遍的音乐》等音乐评论。
1929年
因参加**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从师杜卡斯(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
1931年
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留学期间,创作有 《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十余件作品。
1935年
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到1938年
创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
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子大学兼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时,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并创作有《生产大合唱》等著名作品。
1940年
赴苏联留学;次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无法回国,因生活艰苦,疾病缠身。
1945年10月30日
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
3冼星海代表作品(生平创作)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拓荒歌》《牺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头恨》《杨柳枝词》《夜半歌声》《赞美新中国》《在太行山上》《战时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做棉衣》、《热血》《青年进行曲》《怒吼吧黄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亚》《路是我们开》《梁红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黄河之恋》《黄河》《妇女进行曲》《反攻》《到敌人后方去》《打倒汪精卫》《别情》《保卫黄河》《“三八”妇女节 》《“满洲”囚徒进行曲 》《保卫卢沟桥墩》《拉犁歌》《二月里来》《救国军歌》《莫提起》《赞美新中国》《谁来跟我玩》《游击军》《生产大合唱》《追悼歌》《顶硬上》。
4冼星海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情感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如:《夜半歌声》《莫提起》,充满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横遭封建势力迫害和国土沦丧后的痛切感情与战斗呼号;《热血》和《黄河之恋》都是慷慨悲歌,表达了为自由而战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战时催眠曲》等,则以优美亲切、纯朴清新的民 间音调,抒发了抗战妇女的爱国深情。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5对冼星海作品的分析
《黄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历史,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酷爱自由、胸怀宽广的崇高品德,愤怒地控诉了敌寇的入侵给黄河两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最后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壮地奏出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日寇的侵略、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时代最强音。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以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人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对未来和胜利充满着信心。《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独创性。
《黄河大合唱》的介绍与欣赏
《黄河大合唱》有五个版本。一个是“延安版本”,是冼星海在延安用简谱写的。因为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大多数人都不能识五线谱,所以就用简谱。第二个版本是“苏联版本”、是冼星海在前苏联重新配器的一个版本,在主旋律及声部上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三个版本是“上海乐团版本”,就是李焕之1987年根据冼星海的“苏联版本”为上海乐团改编的一个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中央乐团版本”是1975年严良堃等人根据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这个版本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今天,大家能听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钢琴伴奏版本。这个版本是由瞿维来编订的,主要是为演出方便而改编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6对冼星海作品的情感分析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时代性,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是星海作品的灵魂。中国音协原党组书记冯光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冼星海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的脉搏,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但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与完全根植于本民族音乐土壤的传统音乐家有所不同。他是在对西方音乐广泛的选择和严格的审视之后,再把外国音乐中一切优秀的东西撷 取过来,融合在本土音乐之中。冯光钰说,“冼星海在中西音乐的有机结合中,创作出富有我国民族性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旺盛时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1935年至1945年。冯光钰认为,是时代风云激发了冼星海音乐创作的灵感,他在民族救亡的感召下,摒弃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为人生、人民而艺术。冼星海始终明确地、坚定地秉承音乐为“民族解放”而歌唱的艺术观,追求时代感,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后世的音乐经典。
广东电视台高级音乐编辑刘智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中国新民族音乐的兴起基础上。这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对以后中国音乐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冼星海把音乐家的创作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和愿望密切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引用了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的素材,增强了民族风格,让老百姓听懂,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很多作品成为不朽的名作。”刘智忠说。
冼星海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民族音乐观贯穿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因而《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民族解放交响乐》成为“我国第一部民族交响乐”。他的主要作品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之无愧地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冼星海毕生致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音乐,他的创作是建立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础上的。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亲身探索民族新音乐的道路,另一方面展开全面的理论研究,探讨中国民间音乐的种种特点。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提倡的星海民族精神。”刘智忠说
7冼星海人格品质反应创作的思想情感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从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透视其人格品质,并对其人格品质生成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现实土壤进行分析,对于当今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冼星海的人格品质及文化内涵
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而艰辛。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他经历了从一个普通贫苦船工的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冼星海之所以能够达到人生较高的境界,与他自身的经历、能力、思想境界追求以及自身的品格、作风等有直接的关系。冼星海的人格品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刚毅坚韧,自强不息。这是冼星海人格品质中最突出的特质。冼星海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年代,国家民族的不幸使每个中国家庭的生活更加艰难。冼星海从小父亲早亡,只依靠母亲做零工养家度日,这正是上个世纪初中国千百万家庭生活的缩影。但冼星海没有因为家贫缺衣少食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所以,他能在粮食不足、营养不良、抱病的情况下,自我激励,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
(二)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弟子做“修身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人。明代理学家张栻认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这些古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贫寒出身的子弟去执著地追求理想,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这种理想道德人格在冼星海身上也得到了极好体现,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生活艰苦,以至于几度饿昏过去,但却义无返顾,并最终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求真务实。冼星海求真务实的作风最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学作风上:一是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需要方向上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开创了中国大众的革命音乐的创作道路;二是他探索出了中西结合的有鲜明民族特色、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从1935到1940年的5年间,冼星海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曲,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让人民接受就必须采用人民熟悉的音乐语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语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二、冼星海人格品质的现实启示
(一)现实需要冼星海式的人格品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冼星海式的人格品质。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志向高远、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崇高思想境界、求真务实的作风则是成就大业必须的品质。这些优秀的人格品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在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价值利益追求上的高度的协调统一。
(二)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传承和弘扬。当前,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措施。第一,要以唤醒民众的人格尊严意识、弘扬仁德品质为目标。第二,要探索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其中,汲取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加以传承和发展应该是可行的措施之一。
三、继承与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并加以创造性发展
冼星海在探索声乐作品的民族形式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广泛深入地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民族音调。从音调上看,他的许多首声乐作品都具有山歌、小调、弹唱、戏曲音乐等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如《九一八大合唱》中的两个基本主题和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等。
8浅谈冼星海的交响乐创作思想和方法
本文从音乐表现的非语义性视角,对冼星海《创作札记》反映出来的交响乐创作思想和创方法进行分析;对20世纪50年代主流思想给交响乐创作导向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引导人们不能将交响乐创作“实用化”,放弃交响乐中的“标签式”作曲法,放弃“史实细节”描写,从而遵循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探索中国交响乐健康科学发展的道路。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功绩不容否定。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完全能从他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和他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都体现了这种精神,也表达了人民的心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这是他在歌曲创作领域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歌曲创作的宝贵财富,值得后辈学习和借鉴。但是,从冼星海的《创作札记》反映出来的交响乐创作思想和创方法,以及20世纪50年代主流思想对交响乐创作导向的负面影响,值得认真反思。
9冼星海的名言反应他作品的情感及人生情感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中华民族的解放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纯洁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