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先预习后上课。
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习往往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课文编者已经设计好了预习提示(有时教师还要补充一些),这些揭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
二是常规性的预习,即不管课文有没有预习提示,都应先按常规预习一次,它的目的在于初知内容,疏通文意。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文中的那些针对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常规性预习的内容和步骤呢?
(一)默看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就是朗读课文。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一默看”时深刻。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第二篇:十种预习语文指导方法
十种预习语文指导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指导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安华水老师总结了十种旨在指导学法的预习方法:
1.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题意的作用。
2.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的文眼和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做比较直观的演示,以解剖其纵横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4.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做类比分析,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5.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就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6.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7.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思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检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8.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9.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0.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可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篇:语文预习指导方法(转载)
语文预习指导方法(转载)
1.常规预习法
这是一种主要的预习形式。一般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讲读课文,强调“温
故而知新”,深化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字、词、句和文章结构上 的问题,并提出教学建议。如散文、小说、议论文中的政论文和文字障碍不
多的文言文都采用这种预习形式。主要通过一份“预习表”来反映每一个学
生的预习情况。表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体裁和关于作者;二是
解决了哪一些字、词、句和分段说明;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
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需求信息,经过归纳、筛选、再把
它传入课堂,列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质疑预习法
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杂文、学术性论文和阅读障碍较大 的文言文。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它也
运用一种表格来反映“质疑”,表格内容包括语言的、资料性的、综合性的
问题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
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如高中语文四册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
行》两篇课文中,预习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应该弄懂的问题,比如学生认为《缓
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为课文用“痛打落水狗”为题更加鲜明有力;
还认为《缓行》和《实行》所阐述的“费厄泼赖”的概念并不一样。同时在
语言表达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问。如一个学生认为《缓行》中的“寿终
正寝”、“模范名城”、“洪福齐天”三个词语都是反语,含有辛辣的讽刺
义。否则为什么前者用引号,后两个短语都不用引号?又如另一个同学提出 《实行》中写的“赤裸裸的豺狼语言”、“动不动‘吃人’的家伙”等语言
在《狂人日记》里也曾读到过相似的文字,今天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修辞效果?
这学生质疑的许多问题归纳起来看,它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
从“针锋相对”的角度去理解《缓行》,从“针对现实”、“另辟蹊径”的
角度去理解《实行》,许多语言、表现方法之疑就会迎刃而解。然而,怎样
去解决一些资料性的问题呢?可以把学生引向图书馆。
3.自读批注法
它用于自读课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课内阅读,完成一份批注
表,要求批注重要词句,批注文章的结构特点,批注练习难点;另一种是完
成一份课外自读课文的“阅读摘要卡片”。从自读课文需要出发,无论采用
哪一种方法,无论是课内课外,都要求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种自读形
式时间短,不要求学生面面顾及,让学生独立见解,读有所得,并且培养学 生速读、略读的能力。学生称它为“短、平、快”。
4.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
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
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 题意的作用。
5.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
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
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
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 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抠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
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示,以解剖其纵横
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
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臬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
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
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
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7.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作类比分析,使学生的
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
律性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
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级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 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
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8.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
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
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
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 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
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9.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
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
《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
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
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10.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
“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
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 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
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
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11.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
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
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
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 到学习的方法。
12.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
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 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
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已
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3.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
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作为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
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
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
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
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
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 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
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
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预习方法:“一读二勾三标四学五写”
1、读。
放声读课文2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要反复读(如果除了课后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请查字典或询问家长,并标注拼音),达到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全文较流利的程度。
2、勾。浏览课文,按顺序找到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的生字,用圆圈圈出;用横线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课文里不能勾画词语的生字在旁边批注一个。
3、标。
标出自然段序号或诗歌的节序号,没有分节的要标出句序号。
4、学。
放声拼读课后生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生字,找出记住字形的方法,并认识它的部首。
5、写。
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两个词语,第一个词语是课文中的(如果课文中没有就自己想),第二个词语是自己积累的,写在田字格下面或上下各一个,注意美观。
预习方法:“一读二勾三标四学五写”
1、读。
放声读课文2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要反复读(如果除了课后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请查字典或询问家长,并标注拼音),达到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全文较流利的程度。
2、勾。浏览课文,按顺序找到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的生字,用圆圈圈出;用横线画出生字带
3、标。
标出自然段序号或诗歌的节序号,没有分节的要标出句序号。
4、学。
放声拼读课后生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生字,找出记住字形的方法,并认识它的部首。
5、写。
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两个词语,第一个词语是课文中的(如果课文中没有就自己想),第二个词语是自己积累的,写在田字格下面或上下各一个,注意美观。
预习方法:“一读二勾三标四学五写”
1、读。
放声读课文2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要反复读(如果除了课后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请查字典或询问家长,并标注拼音),达到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全文较流利的程度。
2、勾。浏览课文,按顺序找到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的生字,用圆圈圈出;用横线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课文里不能勾画词语的生字在旁边批注一个。
3、标。
标出自然段序号或诗歌的节序号,没有分节的要标出句序号。
4、学。
放声拼读课后生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生字,找出记住字形的方法,并认识它的部首。
5、写。
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两个词语,第一个词语是课文中的(如果课文中没有就自己想),第二个词语是自己积累的,写在田字格下面或上下各一个,注意美观。
第五篇: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及方法指导预习纸
认真回顾《小学语文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指导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设计一篇课文的预习纸,注意在“常规性预习”的基础上体现“特定性预习”。
《将相和 》预习学案
一、自主学习:
1、读第五组“导读”,我知道了本组的主题是,要求是:。
2、读课题:题目中“将”指;“相”又是指;“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3、读一读“资料袋”P95。查找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
4、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把课后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5、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路: 这篇课文共讲了小故事,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和“”。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二、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朗读第一个小故事,总结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
2、小组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1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他是怎样一步步与秦王展开斗争的,结果怎样?分别用“──”“﹋﹋”标画出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2)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也可以考考别的小
组。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