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预习指导
三年级语文预习指导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得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应该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是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语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得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把学生分成两组,互相向对方提与文章有关的问题,看哪个组问题提的好,看谁不会被对方问倒。学生们好胜心都是及强的,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就活了。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聆听的美德,鼓励其自圆其说。一堂课下来,老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把大量的表演机会还回给学生们。这样,程度好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程度一般的学生也能从中学到提问提的方法、技巧、慢慢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读文而无评注,既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于茫然,古评注不已也。”更为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评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出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华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㈠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不仅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测,而且要求学生对预习的正误率进行自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可以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指导朗读或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课堂延伸......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三年级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字。认读一类生字表中的生字时要读准字音,分析并记住字形;二类生字表中的生字不要求学生掌握,故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学生则要通过查字典掌握其读音并能组词。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这一障碍后学生要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新词,并联系上下文和对照字典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如有时间,学生还可用生字进行扩词或思考它们的反义词和近义词,并尝试着用这些词造句。
三、再读课文。解决了词语障碍后学生要将课文再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和读正确为止,并用“ ?”画出疑难的词句,用“~~~”画出好词佳句。
四、提问。学生读熟课文之后就可以试着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了。(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课文可以分几段?哪一段是重点段?它主要讲了什么?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分段、概括段意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以刚开始时他们可借助参考资料解答。
五、深入阅读。深入阅读课文时学生要尽量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这样可以提高预习效率。因此,学生开始学预习时在深入阅读环节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先提五个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去深入思考。
六、练习。深入阅读课文后学生要独自完成课后的习题。在做课后练习题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因此听讲时就要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预习的方法,教师还可把如下预习顺口溜抄给学生。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很关键,分清字形组词练;联系上下文,词义就出现,动手写几遍,字形字义都得练;先将课文读一遍,心中有底中心现,再将课文读几遍,每节一句概括要全面;内容相同合一段,掌握规律学分段;学会提问也关键,课后练习很全面,仔细解答学才干;读、画、批、注好办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做到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那么,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能力也就指日可待。
怎样让三年级的学生尽快养成预习习惯
三年级是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进行预习,让预习“脚踏实地”呢?现在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发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注意培养预习意识。
首先,从预习的好处教育学生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不要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预习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所以,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课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给自己带来学习的自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教育学生,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产生的。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它包括复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材料、动手完成预习提纲、查阅工具书等等。一个学生能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就会使自己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会善于分析综合、各种问题,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也逐步得以改善。这些自学能力、光靠上课是“听”不出来的。在旧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这种自学能力无疑是一笔使你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其次,我们要在行动上重视预习。每次学习新课前,我都会提前给学生布置在家“认真预习第×课”。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第二天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先检查,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语文预习作业就只有一样,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必须很好地完成;预习作业不是没有作业,更进一步明白预习作业不难做,也不可怕。
二、细化预习步骤。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明确每次的预习要求,掌握预习的步骤,有易到难,循序渐进。从预习生字新词,逐步过渡到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接着是怎样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是没有进行预习训练的学生,他对预习一无所知,会无从下手的,盲目的预习,只会浪费时间,收效甚微。这样的情况,预习形式可先放在课堂,在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互相模仿,反复练习,及时纠正考察,多次加深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如此坚持一周形成一定的能力之后,就可以放手不置在家预习,在家预习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对差来说留有充足的时间,使其有的放矢的支配时间,预习效果会事半功倍。逐渐每周增加一项预习内容,每周偏重新增内容的检查。习惯不是靠说成学懂的,关键是要靠训练。老师要规范指导,有耐心有毅力的坚持数日,持之以恒,直到学生习以为常。
三、教学预习方法。
课标对三年级的学生提出“培养预习习惯的要求”,要想让预习高效必须教给学生有效预习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课文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就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批注的习惯,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现以三年级的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为例,课前预习主要做好哪几步呢?首先是一读。即读生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注音,拼读正确,三年级的课文不再全文注音,特别是象这一课生字词较多的文章,学生们读起来费时,注音读时省时,在较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项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接着三标。标:就是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课文中的翘舌音,为了读书时少出现错音。特别是在沛县的西北地区很大一部分人平翘舌不分,学说普通话比较困难,我在教学低年级时就教给学生看见翘舌音就打“Δ”读到时就把舌头翘起,久而久之效果显著。三年级的课文没有了拼音,翘舌音更是难题,我就继续用这一方法,同学们的普通话也比以前有进步。标出对课文不理解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第三记忆生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记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如:加一加日+音、减一减、换一换、编谜语,还可以把与要学生字有关系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并写在生字的旁边,这样可以开启学生的记忆宝库,运用已学的知识模块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模块发生碰撞,形成知识模块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这种知识模块对学生们最容易接受,最能激发学习的愿望,也是对其自学能力的肯定,培养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第四查找资料,运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对新学词语在头脑中留有印象,为学习课文打基础。课前预习时不见得能把教材全部看懂,总会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等待上课时解决。预习后再来听讲,可以提高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能使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学认为,预习后都明白了,再听课就没意思了,纯属浪费时间。其实,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听课要求。有位同学说得好:“预习后听讲,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理解的部分时,我就拿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高明在什么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比较,能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四、检查结果、多表扬少批评。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检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严厉批评并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文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也可以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当然,教师及时的评价激励也必不可少,更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课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发现该生读得十分流利,于是便问黄澳:“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是因为我在家预习了课文,在家练读了十遍。”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你预习得真充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真棒!”老师及时的表扬加上榜样的力量,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今后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预习作业。正因为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讲解时,学生对已懂部分会积极表达,对模糊部分会专心听讲,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的场面。而教师的表扬更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课堂效果自然会很好。学生学习是需要掌声,更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有兴趣、有信心,可采用回顾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成就。让学生说说作者概况、概述其在课外书中所见与要学习的文章有关的内容、对重点句子中难词地巩固,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贵在坚持。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最佳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今后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学生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课堂上也才会出现“争先恐后”“百花争艳”的场面。
总之,学生的预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还曾说:“ 养成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才可能养成好习惯。”
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要求
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在老师的带领下,掌握住了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那么,长此以往,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能够准确认读生字,并且标注出音序、部首,给生字组两个词,一个课文里面的,一个课外的。
二、朗读课文3遍,达到正确流利。
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标注小节数,画出课文里面的生词,并能够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
五、在家庭作业本上,要抄写生字、生词以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好词最少5个,好句最少3句。
仔细看这个要求,要做到很不容易。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一开始老师领着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按照要求来做,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很快掌握要领,准确预习并达到预习的要求的。
教给学生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预习,具备学习的能力。能力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家长的大力帮助才行。因此,学生预习情况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跟家长督促有关。
我深深地感觉到,如果家长督促力度跟不上,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很小的,是要大大打折扣的。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掌握预习方法,在开学初家长、老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第二篇:十种预习语文指导方法
十种预习语文指导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指导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安华水老师总结了十种旨在指导学法的预习方法:
1.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题意的作用。
2.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的文眼和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做比较直观的演示,以解剖其纵横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4.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做类比分析,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5.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就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6.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7.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思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检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8.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9.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0.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可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篇:语文预习指导方法(转载)
语文预习指导方法(转载)
1.常规预习法
这是一种主要的预习形式。一般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讲读课文,强调“温
故而知新”,深化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字、词、句和文章结构上 的问题,并提出教学建议。如散文、小说、议论文中的政论文和文字障碍不
多的文言文都采用这种预习形式。主要通过一份“预习表”来反映每一个学
生的预习情况。表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体裁和关于作者;二是
解决了哪一些字、词、句和分段说明;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
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需求信息,经过归纳、筛选、再把
它传入课堂,列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质疑预习法
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杂文、学术性论文和阅读障碍较大 的文言文。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它也
运用一种表格来反映“质疑”,表格内容包括语言的、资料性的、综合性的
问题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
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如高中语文四册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
行》两篇课文中,预习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应该弄懂的问题,比如学生认为《缓
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为课文用“痛打落水狗”为题更加鲜明有力;
还认为《缓行》和《实行》所阐述的“费厄泼赖”的概念并不一样。同时在
语言表达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问。如一个学生认为《缓行》中的“寿终
正寝”、“模范名城”、“洪福齐天”三个词语都是反语,含有辛辣的讽刺
义。否则为什么前者用引号,后两个短语都不用引号?又如另一个同学提出 《实行》中写的“赤裸裸的豺狼语言”、“动不动‘吃人’的家伙”等语言
在《狂人日记》里也曾读到过相似的文字,今天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修辞效果?
这学生质疑的许多问题归纳起来看,它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
从“针锋相对”的角度去理解《缓行》,从“针对现实”、“另辟蹊径”的
角度去理解《实行》,许多语言、表现方法之疑就会迎刃而解。然而,怎样
去解决一些资料性的问题呢?可以把学生引向图书馆。
3.自读批注法
它用于自读课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课内阅读,完成一份批注
表,要求批注重要词句,批注文章的结构特点,批注练习难点;另一种是完
成一份课外自读课文的“阅读摘要卡片”。从自读课文需要出发,无论采用
哪一种方法,无论是课内课外,都要求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种自读形
式时间短,不要求学生面面顾及,让学生独立见解,读有所得,并且培养学 生速读、略读的能力。学生称它为“短、平、快”。
4.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
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
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 题意的作用。
5.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
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
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
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 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抠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
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示,以解剖其纵横
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
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臬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
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
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
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7.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作类比分析,使学生的
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
律性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
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级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 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
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8.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
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
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
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 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
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9.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
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
《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
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
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10.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
“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
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 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
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
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11.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
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
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
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 到学习的方法。
12.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
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 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
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已
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3.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
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作为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
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
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
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
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
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 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
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
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学科预习要求
三年级语文学科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要求: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 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力争有感情,请爸爸妈妈当你的 听众。
△3.阅读体会: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把优美的词、句画出来,并想想读懂了什么。在书中做上批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 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在预习本上。(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 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绘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 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
△5.提出问题:在不懂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含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并试着提出问题。
※6.收集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并加 以整理。
注:带※的为在预习本上记录,带△的为在课本上记录。
三年级语文学科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要求: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 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力争有感情,请爸爸妈妈当你的 听众。
△3.阅读体会: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把优美的词、句 画出来,并想想读懂了什么。在书中做上批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 一句话 或几句话概括在预习本上。(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绘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等等。)
△5.提出问题:在不懂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含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并试着提出问题。
※6.收集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并加 以整理。
注:带※的为在预习本上记录,带△的为在课本上记录。
第五篇:浅谈低年级语文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浅谈低年级语文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语文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
1激发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认识的先导。学生一但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语文课有预习面广内容丰富,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进行课前预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2指导小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兰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主动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上认真进行指导。
1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步骤
许多学生有去预习,但在如何“预习”问题上,并不明确。怎样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但要有“预习”,而且会“预习”,预习得更好更有收获?笔者认为在教学每组教材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预习时做到有重点,具体预习步骤如下。
读。完成三目标①基础目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②中等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向前进。③高等目标画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诵背。例如《趵突泉》这课,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目标:正确读释“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完成中等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验、感受大泉和小泉的美;高等目标;通过诵读喜欢的句段,进一步萌发学生内心深入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想。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体现了邱
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忍受剧烈的疼痛,探索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动脑的习惯。
议。议也就是质疑,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从某些关键词句入手。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3)在矛盾处质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质疑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4)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想提什么,就提什么,这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查。可以从有的关书籍、报纸、杂志、字典、词典中找查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资料;也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资料。现在的孩子求知欲极其旺盛,因此,针对不同的教材,笔者就会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
问。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可以从同学和周围人的讨论中,通过思考给自己在读文中产生的疑问定答案。
写。(1)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摘记下来。(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进行片段练习。如《山雨》这课,同学们把许多优美的语句,摘抄诵背,不仅陶冶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指导小学生学会做课前练习笔记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欣赏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从而激发心灵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读书记读书笔记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有很大助益。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如批注式、摘要式、抄录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书上作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读书要养成眼到、心到、手到相结合的习惯。“笔答”的价值还在于创造一种客观条件,广泛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促进他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自主思考、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对文中那些含义深刻、话中有话、有言外之意及语句背后隐藏“真谛”的问题,提倡“笔答”,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每篇课文前,我要求学生预习中必须写一小段
看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写的独特感受。通过动手写来培养学生的爱动笔的习惯,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通过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