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论文]魏书生是这样指导预习的
中国搜课网 http://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魏书生是这样指导预习的魏书生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非常重视计划。因为只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才会避免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于是他让学生制订出若干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计划订完后,同学们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这样就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魏书生的预习指导与众不同。他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还指导单元预习,学期前的一册书的预习。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然后及时进行预习检测。例如,寒暑假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魏书生是这样指导预习的》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预习指导
三年级语文预习指导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得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应该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是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语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得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把学生分成两组,互相向对方提与文章有关的问题,看哪个组问题提的好,看谁不会被对方问倒。学生们好胜心都是及强的,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就活了。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聆听的美德,鼓励其自圆其说。一堂课下来,老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把大量的表演机会还回给学生们。这样,程度好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程度一般的学生也能从中学到提问提的方法、技巧、慢慢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读文而无评注,既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于茫然,古评注不已也。”更为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评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出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华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㈠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不仅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测,而且要求学生对预习的正误率进行自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可以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指导朗读或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课堂延伸......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那么,三年级学生如何自己预习课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字。认读一类生字表中的生字时要读准字音,分析并记住字形;二类生字表中的生字不要求学生掌握,故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学生则要通过查字典掌握其读音并能组词。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这一障碍后学生要通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新词,并联系上下文和对照字典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如有时间,学生还可用生字进行扩词或思考它们的反义词和近义词,并尝试着用这些词造句。
三、再读课文。解决了词语障碍后学生要将课文再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和读正确为止,并用“ ?”画出疑难的词句,用“~~~”画出好词佳句。
四、提问。学生读熟课文之后就可以试着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了。(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课文可以分几段?哪一段是重点段?它主要讲了什么?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分段、概括段意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所以刚开始时他们可借助参考资料解答。
五、深入阅读。深入阅读课文时学生要尽量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这样可以提高预习效率。因此,学生开始学预习时在深入阅读环节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先提五个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去深入思考。
六、练习。深入阅读课文后学生要独自完成课后的习题。在做课后练习题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因此听讲时就要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预习的方法,教师还可把如下预习顺口溜抄给学生。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很关键,分清字形组词练;联系上下文,词义就出现,动手写几遍,字形字义都得练;先将课文读一遍,心中有底中心现,再将课文读几遍,每节一句概括要全面;内容相同合一段,掌握规律学分段;学会提问也关键,课后练习很全面,仔细解答学才干;读、画、批、注好办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做到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那么,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能力也就指日可待。
怎样让三年级的学生尽快养成预习习惯
三年级是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进行预习,让预习“脚踏实地”呢?现在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发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注意培养预习意识。
首先,从预习的好处教育学生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不要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预习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所以,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课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给自己带来学习的自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教育学生,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产生的。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它包括复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材料、动手完成预习提纲、查阅工具书等等。一个学生能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就会使自己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会善于分析综合、各种问题,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也逐步得以改善。这些自学能力、光靠上课是“听”不出来的。在旧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这种自学能力无疑是一笔使你终身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其次,我们要在行动上重视预习。每次学习新课前,我都会提前给学生布置在家“认真预习第×课”。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第二天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先检查,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语文预习作业就只有一样,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必须很好地完成;预习作业不是没有作业,更进一步明白预习作业不难做,也不可怕。
二、细化预习步骤。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明确每次的预习要求,掌握预习的步骤,有易到难,循序渐进。从预习生字新词,逐步过渡到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接着是怎样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是没有进行预习训练的学生,他对预习一无所知,会无从下手的,盲目的预习,只会浪费时间,收效甚微。这样的情况,预习形式可先放在课堂,在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互相模仿,反复练习,及时纠正考察,多次加深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如此坚持一周形成一定的能力之后,就可以放手不置在家预习,在家预习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对差来说留有充足的时间,使其有的放矢的支配时间,预习效果会事半功倍。逐渐每周增加一项预习内容,每周偏重新增内容的检查。习惯不是靠说成学懂的,关键是要靠训练。老师要规范指导,有耐心有毅力的坚持数日,持之以恒,直到学生习以为常。
三、教学预习方法。
课标对三年级的学生提出“培养预习习惯的要求”,要想让预习高效必须教给学生有效预习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课文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就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批注的习惯,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现以三年级的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为例,课前预习主要做好哪几步呢?首先是一读。即读生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注音,拼读正确,三年级的课文不再全文注音,特别是象这一课生字词较多的文章,学生们读起来费时,注音读时省时,在较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项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接着三标。标:就是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课文中的翘舌音,为了读书时少出现错音。特别是在沛县的西北地区很大一部分人平翘舌不分,学说普通话比较困难,我在教学低年级时就教给学生看见翘舌音就打“Δ”读到时就把舌头翘起,久而久之效果显著。三年级的课文没有了拼音,翘舌音更是难题,我就继续用这一方法,同学们的普通话也比以前有进步。标出对课文不理解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第三记忆生字。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记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汉字的运用。如:加一加日+音、减一减、换一换、编谜语,还可以把与要学生字有关系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并写在生字的旁边,这样可以开启学生的记忆宝库,运用已学的知识模块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模块发生碰撞,形成知识模块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这种知识模块对学生们最容易接受,最能激发学习的愿望,也是对其自学能力的肯定,培养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第四查找资料,运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对新学词语在头脑中留有印象,为学习课文打基础。课前预习时不见得能把教材全部看懂,总会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等待上课时解决。预习后再来听讲,可以提高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能使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同学认为,预习后都明白了,再听课就没意思了,纯属浪费时间。其实,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听课要求。有位同学说得好:“预习后听讲,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理解的部分时,我就拿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高明在什么地方,由此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比较,能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
四、检查结果、多表扬少批评。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检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严厉批评并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文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也可以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当然,教师及时的评价激励也必不可少,更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课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发现该生读得十分流利,于是便问黄澳:“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是因为我在家预习了课文,在家练读了十遍。”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你预习得真充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真棒!”老师及时的表扬加上榜样的力量,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今后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预习作业。正因为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讲解时,学生对已懂部分会积极表达,对模糊部分会专心听讲,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的场面。而教师的表扬更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课堂效果自然会很好。学生学习是需要掌声,更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有兴趣、有信心,可采用回顾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成就。让学生说说作者概况、概述其在课外书中所见与要学习的文章有关的内容、对重点句子中难词地巩固,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贵在坚持。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最佳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今后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学生也能在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课堂上也才会出现“争先恐后”“百花争艳”的场面。
总之,学生的预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还曾说:“ 养成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才可能养成好习惯。”
三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要求
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三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在老师的带领下,掌握住了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那么,长此以往,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能够准确认读生字,并且标注出音序、部首,给生字组两个词,一个课文里面的,一个课外的。
二、朗读课文3遍,达到正确流利。
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标注小节数,画出课文里面的生词,并能够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
五、在家庭作业本上,要抄写生字、生词以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好词最少5个,好句最少3句。
仔细看这个要求,要做到很不容易。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一开始老师领着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按照要求来做,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很快掌握要领,准确预习并达到预习的要求的。
教给学生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预习,具备学习的能力。能力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家长的大力帮助才行。因此,学生预习情况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跟家长督促有关。
我深深地感觉到,如果家长督促力度跟不上,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很小的,是要大大打折扣的。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掌握预习方法,在开学初家长、老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第三篇:魏书生是这样锻炼身体的
有关魏书生锻炼身体的记述。
魏书生老师成功的秘诀,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健的体魄。
列宁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如果把人生比作100000„„地位财富等等都是1后面的若干个0,而这个1就是身体的健康。青年毛泽东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身体是德、才、学、识的载体,离开了这个载体,一切都成了空话。
有智慧化身之称的诸葛亮,虽有绝顶聪明,但身体跟不上,也只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之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的确感人至深,如果聪明的诸葛亮晚死几年,可能身后之事便大有改观。棋圣聂卫平几次痛失桂冠,都是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连犯昏着而导致失败的,原因是身体对脑部的供氧不足,必然容易使思维受阻,判断迟钝。现代残酷的竞争不仅是在拼比品德,智力,也是在拼体力。当我们看到《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英年早逝,当我们看到优秀的知识分子牺牲在岗位上,如蒋筑英、罗健夫,当我想到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都只活了50来岁时,常扼腕而叹,这些人类的精英为什么不晚走十年二十年呢?
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杰出人物都有强健的体魄。毛泽东早年用冷水浴,冬泳及迎暴风斗飞雪等方法训练体魄。还写下了“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篇。因为他有充沛的体力,自然就有充沛的精力。
魏老师是个非常注重体育锻炼的人,但繁重的工作劈头盖脸地向他压来,也使他的身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曾写道:一年的工作是坚持下来了,但精神极度紧张,身体非常虚弱,晚间躺在冰窖一样的房子里,浑身像散了架一样的难受。后来他综合运用了各种健身法,身体比以前要结实,脸色比以前还要好,状态也要比以前好。他有哪些方法呢?
(一)运动带给他精力
魏老师有过人的精力和体力,人们称他为超人,1991年孔繁森任拉萨市副市长曾惊奇地问他:“你在拉萨这样的高原地方,连讲三天的课,这么繁重的劳动,西藏当地人也讲不了,你能承受得了,有什么秘诀吗?”魏书生回答说:“要说有秘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平时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干活,少闲着。这样体力就好,适应能力就强。”生命在于运动,多锻炼,才能有较强的体质。
他领着学生跑进快乐天地,从严冬跑到盛夏,几十年来都在坚持着5000米的长跑,在跑步中体验着甜,从更高层次上去认识苦与甜,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去发现一个新的快乐天地。长跑不仅增强了人的体质,又磨练了人的意志。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深谙长跑的好处,到了70岁仍然每天坚持长跑6000米,这样为生命增添了活力。
他领着学生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人也因此变得坚强起来,体质也强健起来,在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的时候,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现在他在机关上班,领着工作人员锻炼身体,还调侃着说是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私人的身体。
魏老师抓住一切能锻炼身体的机会进行锻炼。在老区开会,去宾馆剧场,有四五里路,都是步行。他对别人说:我在锻炼,在占便宜。如果路远一点他便骑自行车而不坐汽车,以他自己的话来说:想占一点便宜——白捡一次锻炼身体的机会。20公里路,一边骑,一边练气功,进真气,排病气,有点小病,排没了,还增强了体质。魏老师从少年时代就习武,这些习惯都为他带来了充沛的精力和活力。他平时又“多干活,少闲着”,人如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能不生锈,有位名人曾说: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
(二)饮食带给他精力
魏老师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很特别,也很耐人寻味。不吸烟,不喝酒,只喝白开水,这是魏老师不能改的习惯,连糖、茶、大鱼大肉也在他的禁忌之列。有位记者到魏书生家谈工作,适逢午饭时间,他非常好客地挽留了那位记者,并风趣地对他说:让你看看我的手艺。边谈话边操作,不到10分钟,两份香喷喷的面条摆在了桌上。鸡蛋西红柿甘兰黄瓜等新鲜的蔬菜配做而成的汤面,真是色香味形俱佳,好吃极佳。魏老师:“我喜欢这样吃,一是省时间,二是有营养。”
魏老师也不爱喝饮料,不吃水果。平时家里买回西瓜,都是妻子和儿子吃瓤,他只啃一些西瓜皮,还戏称这是“家庭分工”!他平时很少吃肉,只爱吃青菜、咸菜。和魏老师共餐的人说,魏老师吃得少,吃的是清淡的素菜。
饮食对一个人的精力有很大的作用。英国作家箫伯纳曾经说:“素食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被称为“圣雄”的甘地就是一位素食者。大自然中最大最有力量的动物都是食草类动物,它们都只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并且食草动物寿命比食肉动物长。如果要保证食物中有70%是含水量高的食物就要求每餐中都有蔬菜。素食是血液的净化器。有一位医学博士说:当供给人体的水分太少,血液的浓度就会增加。体内各系统和细胞组织所产生的废弃物就不能完全排出来。所以身体就会受到它自身废弃物的危害。这主要原因是人体内缺水。如果多喝水,吃蔬菜有助于给身体提供足够的水分,以帮助净化体内的废弃物。
至于不抽烟,不喝酒这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养生之道,而能身体力行却并不容易。吃饭不过饱,这也是养生之道。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100只猴子随它吃饱,另外100只猴子只让它七、八分饱定量供应。结果呢?随便敞开吃饱的那100只猴子10年下来,胖猴多,脂肪肝多,冠心病多,高血压多,死得多,100只猴子死了50只:另外100只吃七八分饱的猴子,苗条、健康、精神好得多,很少生病,100只猴子10年下来才死了12只,后来一直养着,观察到最后证明,所有高寿猴子都是那是那些喂七八分饱的猴。食不过饱的确是养生健体之道。中医有句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魏老师的饭量就很小。
(三)心理健康带给他精力
有一句拉丁名言:健康的心灵是要生活在健康的肉体里的。心理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俄罗斯的兹马诺斯基经过长期研究,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健康公式
健康=情绪稳定+运动适量+饮食合理/懒惰+嗜酒+嗜烟
这其中的情绪稳定就是要求人要做到心理健康。而我们的魏老师就是一个很注重心理健康的人。
魏老师曾经写道:“心理健康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的锻炼。倘能持之以恒的写日记,或持之以恒的看伟人传记,或持之以恒的照顾一个弱者,或持之以恒的吃苦耐劳,都会使人的心理变得越来越健康。”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活在世界上就注定有不少烦恼,客观世界本已有许多忧患,倘主观世界再寻烦恼,那人间真是没意思透了。
于是魏老师便千方百计保持自己的心态的正常,少发火,少折磨自己,多干实实在在的事情,品尝做实事的乐趣,以求心理平衡。
他有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很独特,比如发怒,我们都知道发怒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巨大的,恼则易老,恼则易衰。林则徐曾手写“制怒”两个字来控制自己发怒。而魏老师则是选一个控制教师发怒的同学,这位同学多次有效地控制了魏老师的发怒,渐渐地魏老师发怒的脑细胞利用率低了,魏老师的脾气也越来越好了。这真使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的:
“有本事的人,没脾气,这是上等人。
中等人是既有本事,又有脾气;
下等人是本事没有,脾气却很大。”
发脾气、愤怒,常使人身体遭到很大的伤害。
有生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结果发现,当一个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溶于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的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发怒发脾气,还使人变得智能低下,往往会做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
魏老师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情绪的技巧很多,如“胸怀开阔”“意志坚强”“充满信心”“团结协作”等,有时又用独特方法写日记,唱歌大声吼,以此将积压的消极情绪进行有益的释放,松驰紧张的肌肉,缓解焦虑的情绪。魏老师还有两门“绝学”是保持心理健康的绝好方法。
一是“笑学”,他写道:“我们人类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笑’,有专门的著作来谈‘笑。’”“我们今天应该重新编辑一本《笑林》,如果能编辑一本《笑林》,设立“快乐”专业那就更好了。”
二是“比学”,魏老师写道:“比真是一门学问。它可以不用物质,不用金钱,不用地位,就可以使人获得幸福、欢乐、自信、进步、勤奋„„比确实神奇,通过比,有多少人化萎靡为振奋,化痛苦为幸福,化自卑为自豪、化怯懦为勇敢。钻研这门学问,学会比,善于比是人生的一件要事。”积极健康的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给人带来精力和活力,使人更兴致盎然地工作生活。
(四)放松带给他精力
成功心理学家陈安之曾说:“只有充分地放松,才能有力地出击。”放松是一门心理技术,当紧张出现时,学习放松,可以使整个身体和大脑恢复到协调状态。它给人巨大力量,使人达到最佳状态。外国有位专家曾说:“放松法是一种积极的自己指导自己的方法,是一种使人发挥有意识控制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的能力。比如说控制消化、呼吸、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及控制感情和情绪,使人变得机敏。”从控制心灵中预防疾病,提高学习工作效力,促进人际关系,保持健康快乐。魏老师是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紧张的工作者,他主张学生应当“控制三闲”,繁重的工作压力,曾使他身心俱疲,不堪重负。但他后来还是超越了自我,战胜了自我,原因就在于他学会了忙里偷闲,学习了自我放松。“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生命如果时时刻刻都像拧紧的发条是容易断掉的,松驰之于人,同紧张之于人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放松可以使自己心情舒畅,心神舒适,能帮助人消除身体的紧张,解除心理压力,放松对于向头脑提供氧气和必要营养的血液循环起着改善作用。放松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可以松弛身心,平衡劳逸,滋润人生,创造新的生机。
我归纳了一下,魏老师的放松方法有如下几种:
1、自我调节法:工作再忙,累了,用五六分钟时间调节,双目微闭,内视鼻尖,以鼻对口,以口问心,气沉丹田。大脑一片空白之后,再在脑中放映自己喜欢的景色。这样想来,不消三五分钟,便觉浑身轻松而又有力,大脑疲劳之感一扫而光。
2、想象放松法,工作累了,喜欢自我感觉是一个装满了米的绷袋。想轻松一下,便设想这袋子的米都倒出去了,于是浑身便轻松地瘫软下来,怎么舒服,怎么轻松,就怎么呆着,放松三五分钟后,就有了疲劳顿消,轻松愉快之感。
3、暗示放松法:连续几小时不休息,累了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开始自我暗示:我浑身很轻松,我正在进行的讲话很轻松,很愉快,再讲几个小时也不会疲劳,照样轻松愉快。或者自我暗示:“给学生上课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要轻松愉快地一点一点品尝上课的欢乐。”这样体内便流动出轻松愉快的潜流,疲劳也容易消失。
4、“全心投入法”魏老师认为:要想工作轻松,就要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情。全身心投入地工作容易使人进入到一种忘我入迷的境界。科学家煮鸡蛋时把手表拿去煮了,牵马的时候只有绳子,把马丢了,这都是因为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工作中,这时已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工作已经成了一种休息,工作本身已经成了一种放松。工作中最累的人恐怕就是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的人。
放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焦点转移法,呼吸守点法(魏老师练气功有放松的效果)。魏老师善于自我放松,放松给他带来了精力和活力。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放松能提高休息的效益。既使自己做事的效率增高,又使自己的心情愉快,活力增强,身体健康。
(五)气功带给他精力
魏书生老师练习气功到了哪级程度,我无缘得知,但魏老师对气功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他曾在天安门城楼上答中央电视台记者问是讲到要引导全校师生练气功,以激发人体、人脑的巨大的潜能,今后准备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力求取得大成效,出大功能。他曾写道:“我将会更凝神守一地修练气功,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方式来回答信中的期望。气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曾经看到心理学家王极盛写到过指导学生练气功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魏老师带领学生练气功,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里我要分析的气功给人身体上的益处,带给人们精力和活力。有人分析如何使人的体能迈向巅峰,其中有这几个方面:1姿势2呼吸3意念4睡眠。如果这几方面能得到迅速的改善,便可使人恢复体力,使人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良好的姿势有助于一个人建立自信,增强体能,古人讲: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这些姿势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家为了提高人的自信,建议人们走路的节奏加快25%。据说华人首富李嘉诚是香港走路最快的。而姿势是练气功中最基本的动作,所有的气功法都注重姿势问题。姿势的正确是气功能否取得效应的重要方面。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内气的运行,因此,姿势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气功中的调身就是要把自己的姿势调整好。
细匀的呼吸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精力。古人称呼吸锻炼为吐纳。“一呼一吸为一息,不呼不吸亦为息。”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呼吸,它影响着人的整体机能,人只有不断地呼吸,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维持旺盛的生命力。气功讲究调息,呼息或长或短,或口呼鼻吸,或鼻呼口吸,或体呼吸,或上中下丹田呼吸,或一呼一吸,或两呼一吸,或一呼两吸。还有的四吸一呼,五吸一呼。有的吸气到下丹田,有的吸气到中丹田,还有的吸气到病灶,大多要求呼吸时做到细匀,就能排除杂念,能使各内脏器官保持极其旺盛的机能,细匀的呼吸是永葆充沛精力和健康躯体的不竭源泉。
调整好意念也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精力。气功讲究调意,以一念压万念。以意守达到排除闲思,排除忧烦乐哀的目的,以使精神上达到恬淡虚无,空灵净透,无欲无念的境界。使心、神、意都能进入到气功状态中,即能做到心不乱想,神不外驰,心平意和,使大脑皮层安静下来,得到充分休息,专专心心地练功,有利于身体气血的调和,促进经络的疏通,激发人体内的潜在功能,增强自我调节的生理机能,能强身健体。良好的
第四篇:十种预习语文指导方法
十种预习语文指导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指导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安华水老师总结了十种旨在指导学法的预习方法:
1.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题意的作用。
2.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的文眼和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做比较直观的演示,以解剖其纵横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4.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做类比分析,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5.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就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6.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7.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思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检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8.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9.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0.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可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篇:语文预习指导方法(转载)
语文预习指导方法(转载)
1.常规预习法
这是一种主要的预习形式。一般适用于难度不大的讲读课文,强调“温
故而知新”,深化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字、词、句和文章结构上 的问题,并提出教学建议。如散文、小说、议论文中的政论文和文字障碍不
多的文言文都采用这种预习形式。主要通过一份“预习表”来反映每一个学
生的预习情况。表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填写课题、体裁和关于作者;二是
解决了哪一些字、词、句和分段说明;三是提出难点和教学建议。预习表既
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需求信息,经过归纳、筛选、再把
它传入课堂,列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就可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质疑预习法
一般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如杂文、学术性论文和阅读障碍较大 的文言文。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它也
运用一种表格来反映“质疑”,表格内容包括语言的、资料性的、综合性的
问题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
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如高中语文四册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
行》两篇课文中,预习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应该弄懂的问题,比如学生认为《缓
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为课文用“痛打落水狗”为题更加鲜明有力;
还认为《缓行》和《实行》所阐述的“费厄泼赖”的概念并不一样。同时在
语言表达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问。如一个学生认为《缓行》中的“寿终
正寝”、“模范名城”、“洪福齐天”三个词语都是反语,含有辛辣的讽刺
义。否则为什么前者用引号,后两个短语都不用引号?又如另一个同学提出 《实行》中写的“赤裸裸的豺狼语言”、“动不动‘吃人’的家伙”等语言
在《狂人日记》里也曾读到过相似的文字,今天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修辞效果?
这学生质疑的许多问题归纳起来看,它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
从“针锋相对”的角度去理解《缓行》,从“针对现实”、“另辟蹊径”的
角度去理解《实行》,许多语言、表现方法之疑就会迎刃而解。然而,怎样
去解决一些资料性的问题呢?可以把学生引向图书馆。
3.自读批注法
它用于自读课文,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课内阅读,完成一份批注
表,要求批注重要词句,批注文章的结构特点,批注练习难点;另一种是完
成一份课外自读课文的“阅读摘要卡片”。从自读课文需要出发,无论采用
哪一种方法,无论是课内课外,都要求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这种自读形
式时间短,不要求学生面面顾及,让学生独立见解,读有所得,并且培养学 生速读、略读的能力。学生称它为“短、平、快”。
4.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预习《小青石》一
文,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你喜欢谁,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题目?这样使他们在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
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不致于错误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并能领会审清 题意的作用。
5.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
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
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
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 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抠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
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图解法
即以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示,以解剖其纵横
联系,突出事物的本质。如《跳水》这一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事
物和环境是怎样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臬发展变化的?结果怎样?教师可用
线条组成阶梯状,形象直观地把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层次和由发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结局的变化展示出来,再让学生按图索骥,熟读课文填要素,这样
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起他们的阅读
兴趣,使他们从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7.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作类比分析,使学生的
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
律性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语七册的三则寓言:《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指导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法,以一篇带
一组。先以《拔苗助长》为例,揭示学习方法,教级学生寓言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围绕题眼抓关键语句,弄清为什么要“助”?怎样“助”?“助”的 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则,学生就能
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
8.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
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例如《捞铁牛》
讲的是关于浮力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预习作业可以采取布置学生做‘捞
铁牛’实验的方法,通过水的浮力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怀丙是 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这样既增强了学
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9.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
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如预习
《田寡妇看瓜》时,可指导学生把有关描写田寡妇、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
有情况、生活状况的内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时期分别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就
能从摘录的内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环境的联系,懂得环境变了,人也变了。
10.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
“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
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 以借助课后习题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五题)、掌握字词(第
四题)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第一题抓主要内容),解决新问题(第二题
抓中心,第三题抓详写)。
11.激兴法
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
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课文,可
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
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 到学习的方法。
12.导疑法
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的一段话的矛盾处发疑:
诸葛亮为了三天内如期交交箭,一方面向鲁肃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 面又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诸葛亮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鲁肃?
要从诸葛亮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已
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3.避读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读中除遇到深奥而又是关键的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外,对
一般不影响课文的次要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作为存疑,避而不读,有些属
于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可以避开它跳过去,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从
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避轻就重的处理能力。如《落花生》,讲了种花
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写得很简单,而议花生的情
节写得很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所在,自读前,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在尝花
生的收获节上,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大家讨论?哪些人说了,谁的话是主要 的?”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种、收、吃花生
这些内容一眼带过,直插议花生这一详写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中
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